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普遍偏重对审计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育改革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计课程总结【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审计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普遍偏重对审计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育改革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构建审计案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后的实践教学,使审计案例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可能。
0 引言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但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1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发现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仍有如下问题:
(1)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目前课堂教学的案例均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的问题。教师们在备课时所选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国外的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要么不能够有效的跟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么就是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会计实务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审计的实务操作。
(2)师资能力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不仅积极性较差,而且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2 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
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2)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
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3)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①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③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④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专门给课题实践成绩一个固定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3 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3)案例情景模拟形式。
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于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4 课后实践教学
(1)校内模拟审计。
模拟审计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的一次综合模拟。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极为方便的接触实际的条件,使学生无须走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全过程,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模拟审计包括两个部分: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结合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重点模拟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审计模拟中使用的指导教材可以是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公司的实务,并根据其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增补而成。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即从取证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直至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全部过程。学生的模拟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共安排8周的时间。这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中的审查程序、专业技术方法、职能岗位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计算机审计模拟则是模拟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整理任务,掌握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模拟审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当然,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起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2)校外审计实习。
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审计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及时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另一方面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工作,尽快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审计实习包括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
毕业实习则是在毕业前(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安排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审计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实训;
教学法;
研究
审计课程的教学一直是会计专业的一个难点,会计与出纳一直是学生就业的首选,学生在学习期间主要以考会计上岗证为主、初级会计职称为辅,综合以上原因,审计这门课程在会计专业受到冷遇也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审计这门课程进行实训教学的话,可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一、审计实训与理论同等重要
(一)重理论轻实训
主要是理论知识懂了,实践操作很容易这样的论调一直以来是审计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而且相对来说审计理论课也比审计实训课操做起来更方便,所以教师不愿意进行实训教学。审计实训课程需要大量的准备过程,需要完整的会计资料,比如:总账、明细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报表附注等,以上资料是审计实训课程必须的资料,这也为审计实训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做实训也是理论的补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审计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讲解为主,实训为辅,在前几年的教学中,一直是理论课,没有实践课,最近几年由于社会的需求,有审计实训这门课了,但是一般来说还是理论课安排的时间多,实训只安排很少的时间,是理论课的补充。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理论与实践课应当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理论学得再多如果不能消化及收,不等于白学了吗,有什么用处,所以审计实训教学应当提到日程上来,进行审计这训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真正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三)审计实训时间太少,流于形式
审计这门课是每周4节,共68课时,一般上课10周,实训7周。其实就是68课时实训时间也不多,实训的过程中首先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过程很复杂,有风险模型,有公式,只有在风险评估为中低的时候,才可以进行审计,接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审计程序,实质性审计程序又分为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而且根据会计科目不同,细节测试的方式也不同,实质性分析程序则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中,所以审计过程是很费时费力的,如果用很少的时间要进行全面的审计是不可行的,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学习、消化、吸收的过程,所以增加审计实训的时间是形势所趋。
二、审计实训要利用专门的时间、场所进行
(一)审计边上理论课边实训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
因为一次课有二节,上一节课实训一节课的话,时间根本不够用,因为查账的时候一个会计科目,首先查询的是资产负债表上的科目余额与总账上的科目余额是否相符,如果相符的话再查询总账的科目余额与明细账的科目余额额汇总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再查询明细账相应科目的原始凭证,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不一致的现象,还要找到不一致的原因,同时调整相应的会计科目及金额等等。正因为审计实训耗时比较多,要找专门的时间与场所进行。
(二)审计实训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宠大的工程
如果仅仅用40分钟的课程去实训的话,很可能一个会计科目都查询不完就下课了,有始无终,不能给学生一个总体的认知。而且审计实训时需用大量的资料,给学生上课带来负担,所以还是用专门的实训室比较好。所有审计资料都放在指定位置,而且需要的资料也齐全,节约人力物力,学生上课是直接在实训室不用带资料,课本,胶水、直尽、剪刀、计算器、原始凭证填封面及账薄等一应俱全,为全生实训做足了准备。
(三)实训室比教室更有利于交流
审计实训室的座位设计是圆形的桌子,而且有电脑和网络,每个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打印所需用的资料,当有的问题不明白时除了问老师也可以自己在电脑上查询,这样更方便学生学习,有问题可以直接解决,避免浪费时间,审计实训室为审计实训做了硬件与软件的保证。
三、审计实训的演练与操作
(一)以任务为导向的审计实训教学
在2011级学生审计实训的过程中,因为每个班分四个组,共有三个班,一共是12组,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空前热情高涨。每个小组都在一名组长的带领下分配到了任务,每个人都有事做,审计实训先从整理会计资料开始的,从原始凭证的粘贴到记账凭证的整理,每个学生都亲力亲为,开始做的很快,因为这些会计实训在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实训中都已经做过,是旧的知识的复习,所以做得又快又好,在接下来做审计实训的过程中就相对慢一些,因为这是新的知识,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所以学生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当这一时期过去后,学生基本上走上正轨,清楚审计是做什么的了。
(二)审计实训与审计理论的融合
通过审计实训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审计要解决的问题,但这还不够,要让学生理论与实训二者都要抓,二手都要硬,这是我们审计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通过进一步的审计实训同学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第一步审计业务书的签订,那么学生马上打开书本看第二章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回头温习学过的内容,才真正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为什么有这样的内容,才真正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意义所在,这时候审计实训教学的目的才达到了。
(三)审计实训教学贵在实践操作
审计实训的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知识去应用、去实践。一直以来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教学就是一个薄弱点,把审计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可以把以前的会计实训与审计实训一起做,即温习了会计知识又学习了审计知识,双管齐下,可以事半功倍。
(四)审计实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操作能力
在进行审计实训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比如应收账款账户,在审计应收账款时一定期考虑坏账准备的记提,计提金额是否合规等等,这是一脉相承的工作,通过不停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审计流程,意识到审计是做什么的、审计有什么用。只有学生认识到审计的作用,那么在这实训的过程中才会愿意去做、也才能做好审计实训。
四、审计实训工作底稿的整理与反思
(一)审计实训工作底稿的整理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实施审计程序获得审计证据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记录。审计实训做完后要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为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及时的依据。审计实训资料的整理与装订,每页位置放在哪里,审计工作底稿上的索引号要按顺序摆放,封面的设计,这些后续工作都要及时完成,同时把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为下一年级审计实训做模板,在下次做实训时直接给同学们看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也可以借鉴。
(二)审计实训后的反思
一般来说做到上一步审计实训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审计实训后的反思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下一轮的审计实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反思是教学的一部分,审计实训教学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需要教学反思,在本次的实训过程中,我总结出的教训是第一实训时间太少了。第二审计实训资料准备不足,存货的模型也没有做,外鄞工作没有模拟。第三是没有设计一些审计陷阱,每个小组的审计资料是一样的。通过总结经验下一次审计实训在这几个方面都要改善和提高,力争做得越来越好。
五、结论
审计实训教学对学生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可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训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同时又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这不正是审计实训教学的目标所在吗?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叶江虹.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会计之友,2011(3).
[3]何芹.审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
[4]田岗.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6).
[5]张雪梅.浅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A].改革与探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C].地质出版社,20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会计电算化审计实训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YB201219)。
作者简介:
吴丽玲(1975—),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
审计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计 实践教学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21-02
审计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常开设于其他专业课程之后,该门课程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报表分析等几门主干课程的学科知识于一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这些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复习,并结合所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审计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全面复习与审计业务相关的专业课程;
第二,不但能够进行会计核算,还能够进行会计业务的核查;
第三,培养专业感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够用,强调实践”的原则,突出其专业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会计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的热点专业,生源稳定,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成熟,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主要专业核心课之一的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改进却乏善可陈,在强调工学结合、强化专业技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下,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体现高职院校学生高素质技能型的优势,在面对审计业务时常常无所适从,审计课程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审计课程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完成该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1 审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
审计课程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更强调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综合性、应用性,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领域,这就决定了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较一般财会人员应具备更为高深的理论知识,更强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为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特点使得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较广的审计理论知识,全面掌握企业循环业务审计的基本技能,还应该具备执行企业主要审计业务的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偏高,以这样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工作势必会造成偏理论轻实践,理论偏深,实践技能的训练分散。
定位审计教学目标必须基于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教学特点与规律、教学受体的考虑,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的本质。从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尽管审计工作涉及到的领域层次较高,需要的人才素质较高,但是具体审计业务处理时需要不同职业能力层次的人员,以保障不同岗位审计工作的需要。就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层次而言,其培养目标应恰当地定位于审计助理人员岗位。相应的,在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1.2 教学方式单一
审计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审计程序较多,条条框框需要理解记忆的也多,这些尽管枯燥,但却是指导审计实际业务处理的重要手段,是审计课程必须完成的理论环节。此外,在审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前期学过的多门专业课程,需要回顾、总结、综合理解的内容也较多,而大多数学生原本相关学科基础不是十分扎实,到了学习审计这一学期就更薄弱了,这样就会对一些审计程序很难理解透彻。这时候,如果在授课内容方面不重视审计理论同审计实践的结合,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前期知识点的回顾,也缺乏相应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一味照本宣科,那么势必会使学生丧失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目前的审计教学中,存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间或出现的一些审计案例也不够生动、切合实际,虽然教师在讲台上很认真地讲解审计理论和相关案例,可是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一头雾水,疲惫不堪,教学互动比较差,更谈不上教学相长。所以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审计课程的专任教师感叹审计理论教学枯燥乏味,讲授无法推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而另一方面,学生也在抱怨审计课程深奥难学,进入状态缓慢,大家学完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
审计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刘淑芬,2001)。据称曾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育中获得巨大成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决定了在审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一)审计案例教学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有益尝试
传统审计教学模式导致审计课程严肃性有余而活泼性不足、抽象性有余而形象性不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不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和拓展创新能力;
而案例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的、有案情、有场景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对案例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比较有见地的观点,并参与辩论,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指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即必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专业胜任能力”中“必要知识”的内涵已大大扩展:从主要具备会计、管理等相关知识到应具备税法、经济、市场、金融、期货、证券、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将变得更为丰富、宽广。除此以外,还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快速学习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相关背景知识的能力。这一切都对21世纪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专业人才。而案例教学正是重实践能力、重创新能力、重多门学科综合运用的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三)审计案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标准特别强调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广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本领以及具有与他人协调和交往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反而恰恰磨灭了上述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了。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障碍分析
经过多年实践,审计案例教学法在各大高校的运用已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笔者根据亲身体验,结合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下文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发现实施审计案例教学仍有如下障碍:
(一)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良好的效果至关重要。而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既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自编自导”的结果,更不是会计查账实务的翻版。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应当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实践性。即审计案例最好来自于审计实践,或由授课教师亲自参与,或由授课教师根据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精心提炼和整理而成,做到每个案例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授课教师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2.具有针对性。即好的审计案例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通过案例教学所揭示的某个知识点或原理,应当与教师所讲授的某个原理或知识点相呼应,使学生所掌握的审计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升华。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笔者发现,选用的审计案例普遍不令人满意,案例要么选自国外,而来自国外的案例大多篇幅较长,脱离中国实情;
要么选自国内,而选自国内的案例中,有的只是编者有意设置的错误的会计账务处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审计调整,结果审计案例变成了考会计实务,缺乏真实性和吸引力;
有的审计案例先虚构一个背景资料,然后完全按照审计实务的步骤编写,只不过有的步骤增加了一些数据的分析,这样形成的审计案例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而来自证券市场上的活生生的例子,如银广厦、郑百文等大多是审计失败的例子,有时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二)教学课时受到限制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精心准备和充分的课堂讨论,这对现有的审计课时提出了挑战。根据专业、学生层次的不同,审计课程最常见的课时安排有72课时和54课时之分,而审计、会计本科专业一般以72课时较为常见,教材也一般选用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辅导教材(即使选用其他教材,也需增加新审计准则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总量是大致相同的)。据笔者经验,要在72个课时内完成《审计》教材中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下,也是相当紧张的。若采用案例教学法;
一方面,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必须保证(这是由审计理论的丰富性、零散性决定的);
另一方面,还需运用大量课堂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尚且不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如何,也不谈学生课堂配合和发挥效果如何,单就课时来说,对案例教学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师资能力不够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深谙学生心理,既能在学生辩论过于激烈之时适时进入,缓和气氛,又能在遭遇冷场、气氛沉闷之时循循善诱,调动情绪,使课堂讨论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另外,授课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炼总括能力。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方能“站得高、看得远”,其最后的案例点评和总结,才可能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学生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中捕捉、领悟到的知识也才是水到渠成、记忆久远的。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也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实施案例教学,除了驾驭课堂、点评总括等能力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逐渐获得之外,关于审计实践经验,如果不接触实际,是永远无法获取的。这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较差,而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为了利于将来考研,或为了利于出国等等,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持不理解态度,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或者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却认为“要花费太多课外时间,太累了”。其结果就是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三、克服审计案例教学实施障碍的举措
为了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克服上述各种障碍:
(一)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
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二)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笔者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
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三)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1.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2.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3.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4.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新晨
(四)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笔者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理念、切合时展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审计课程的实践性、理论性和与多门学科的渗透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审计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可行的,是必要的。然而,案例教学法毕竟尚不是一种成熟的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运用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结合亲身体验,探讨了在实施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明珠,吴安平.审计创新人才培养与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1,(5).
[2]张雪梅.审计学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7,(10).
[3]马琳英.试论案例教学法及审计学教学案例的应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4]刘淑芬.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审计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学;
审计案例;
实践教育
一、引言
案例学习(Case Study)教育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探讨相关典型案例,从而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审计学作为财务类应用学科,学生如何很好地掌握审计理论并运用到具体的财务审计中,是该课程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内容,同时也是对审计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挑战,它既丰富了审计教师自身的审计专业知识和知识结构,也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是审计学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审计理论与实务操作内容的解释和深化。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启发性。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在案例教育改革中,教师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寻找多种答案,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后,学生就能获得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效的学习。
2.针对性。案例可以将抽象的原理、概念、原则等具体化,将其置于特定的现实情境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增进其学习兴趣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基础理论的特定含义和操作范式。
3.应用性。案例教育中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在实地调查与实战操作的基础上提炼整理编纂出来的,可以虚构某些案例的情节或场景,但本质性的内容必须依据客观实际,这样,学生通过案例的钻研和探讨,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4.综合性。案例教学有助于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大体归纳出对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指导式自学、角色扮演、敏感性训练、电影、电视录像等九种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案例研究在这些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这三方面占第二位,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上占第四位。
三、案例教学在审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审计学课程案例库的建立
1.确定审计学教学案例库的使用对象。设计审计教学案例库,首先应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然后选择可以达到目标和满足教学要求的理论资料和经验技术。为此在设定该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科设置的先后顺序,让学生在了解掌握财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
2.调研和收集数据。与企业管理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及审计机构、证监局的执法人员等对案例问题有独到见解的人员进行交流,是编写案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此审计教师应走访一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一定的调研,且通过参加全国《审计学》精品课的培训,在论坛上与其他高校审计学的授课教师进行了探讨。在调研和收集数据时特别注意保持开放型思维,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不限定具体问题。
3.撰写案例。首先,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其次,组织这些材料和笔记,准备案例大纲。有关案例的突出事实,如案例的背景和涉及的审计理论内容等最重要的信息应该首先加以介绍。在撰写案例时注意论据不应太难或者太模糊,即使案例很复杂,也能使学生找到线索,确定哪些是能充分地唤起学生们的兴趣的内容。能使学生参与讨论,使他们有机会提问且得出可供选择的办法。
4.修订案例。首先是仔细观察介绍信息的方法,删除那些不必要的信息,且以读者的眼光来看待案例。为此案例课题组老师应共同商讨,检查措辞、拼写、标点符号、语法、句子和段落结构等,大家集思广益尽可能编入所需的全部信息。其次是修改完第一稿之后,应让同事或专家审查一遍,尽可能做到完善。
(二)审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
通过本人对《审计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个人认为,案例教育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目标明确,即解决的具体问题,包括案例目的、案例要说明的主要理论内容、案例如何引入、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有哪些内容、如何分析等。另外,为便于对案例的分析、节约上课时间,必须要把案例都做成PPT等形式,上课时及时调出使用。
2.课中个体参与阶段。审计老师可通过在课上向学生发放文字材料、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多种方式展示案例,教师或学生也可用语言描述案例等。学生了解案例及相关的审计理论后,教师应设疑问难,引导学生剖析解惑,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 “循序渐进”的目的。教师设疑后,也不能放任自流,要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研究分析进程等进行“微观调控”,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时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包括相关审计准则、会计知识等内容。
3.团队合作探究阶段。这一阶段是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主要目的在于挖掘个体汇集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看法、知识和经验来评价和分析案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安排4-6人作为每个小组成员,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进行总体协调,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提高整个团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班级整体自主探讨互补阶段。全班所有学生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班级交流,主要任务是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解决。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阶段教师要特别围绕审计中的不同主题,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同时,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5.个体和整体综合能力提高阶段。老师的总结评价是案例教学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总结和归纳案例本身所蕴涵的理论与实务操作,使学生分析、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得以提高。二是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表扬有独特见解的同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等相关内容,即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调整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6.课后修改完善案例阶段。案例讲完后,审计老师应及时检查和添加相关教案和笔记。对于在讨论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作出总结,且必要时进一步追踪案例的发展状况,修改和完善案例,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基础性工作。
四、审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内容
1.知识内容有高度的综合性。审计课程内容丰富,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综合运用审计准则、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及经济法等多方面知识内容。其不同于传统授课,易于学生接受,能充分利用课上宝贵时间,培养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内容有频繁的调整性。审计学课程的基础是现行审计准则,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会计、审计准则不断调整变化,所以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最新的会计、审计准则内容,以及这些准则在审计业务中的实际运用。且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程设置体系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能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在审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财务审计操作。其教学目的应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能活学活用,不断分析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肤浅地停留在只是教会学生掌握书上的理论知识上。
五、审计学课程教育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审计案例教育要与会计和财务管理教学环境相融合。案例教育要求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广泛的知识背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且需要学校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各高校自身应尽其所能,在工商企业、税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建立特定教学实习基地,或提供审计模拟仿真的环境,做到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与会计和财务管理教学环境相融合,更好地改进教学效果。
2.审计案例教学不能取代传统审计理论与实务的讲授。传统教学虽然有某些局限性,但传统教学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案例教学优势虽明显,但不是完美无缺。其次,传统教学对于加强审计、会计、管理等相关知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3.审计案例与其他工商管理类案例的区别。虽然审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工商管理的教学方法,但二者在案例的具体运用上还存在很大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工商管理的教学案例的作者一般是在采取措施的地方停止案例描述,让案例中的学生接管过去;
审计案例必须给出具体的案例分析方法并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此案例所运用的会计知识、审计知识,找出理论依据所在。
4.审计学案例教学需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影响。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启发者,其角色定位是引领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涉税难题的自主学习意识,完成向社会提供“学以致用”的高等教育最终产品的教育改革目标,因此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帮助开拓他们的分析视野。
5.案例教学库定期更新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相结合。审计案例内容应以新颖为特色,其案例库的内容应随着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变化,及时更新和调整。审计案例库的构建与更新是一个团队分工协作、整合资源和提高效率的产物,为此,审计老师应分工协作,共同沟通、商讨最新中外事件案例。为此,审计老师应经常登录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网站,关注对上市公司的处罚公告;
关注和阅读《审计研究》、《会计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审计》、中国审计报、中国证券报等杂志和报纸及登录国外相关网站等获取该方面的信息资料内容。为此,审计老师要善于总结、善于观察和善于搜集,在案例库的更新中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江虹.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会计之友,2011(7).
[2]郑丙金,郑韵楚.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6).
[3]张雪梅.高校开放式审计案例教学之我见[J].财会月刊,2010(2).
[4]李颖丽.审计案例教学之案例选择的新视角[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