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其音声性、文学性、技巧性等方面都与声乐有着相似相通之处。在声乐学习中,结合中国语言的特点,运用朗诵技巧,无论对歌唱方法的运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诗歌朗诵技巧【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1篇
朗诵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其音声性、文学性、技巧性等方面都与声乐有着相似相通之处。
在声乐学习中,结合中国语言的特点,运用朗诵技巧,无论对歌唱方法的运用,还是对歌唱情感表达都有很大帮助。有人说,一首声乐作品,本身就是一首带音调的诗,而歌唱就是带音调的朗诵。通过朗诵歌词,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活跃生动的有声语言。绘声绘色的朗诵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歌唱中气息、声音、咬字吐字的准确状态,掌握歌唱发声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声乐作品的情感,从而更加完善地表现作品。
一、语言与朗诵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社会上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联系的纽带。在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只有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即所谓口语。后来人们在长期的探索中发明了文字,出现了书面语,使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我国清代学者陈澧曾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①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它们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变异。
朗诵就是一种把书面语和口头语完美结合的语言表现形式。但凡带有艺术品位的文字作品,特别是诗词一类,只是“看”很多情况下总觉得不满足,往往产生“念”的愿望,念有时候好像那滋味还体会不够,就希望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才能让人充分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
“朗诵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即用人的声音来读(念)某些特定的文字,把书面上写的无声的语言,变为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的创作活动。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声音,而是要赋予文字所应承载的信息和情感,它需要朗诵者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文字创作者的真实意图,调动自己的情感,进行深入的感受、体味,然后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气息等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把作品的思想内涵阐释出来”。②使有声语言更准确、鲜明、生动,显得有声有色,不但使听者愿意接受,而且还能从中得到感悟。
朗诵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孟子的“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中,就可以反映出先秦以至更早时期朗诵的盛况。其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的许多作品,至今依然是人们朗诵的佳品。20世纪末,唐宋诗词朗诵之风蔚然兴起,朗诵艺术的魅力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而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辉,其文学性、艺术性和大众性等特点日益突出,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成为我们现代文化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能。对于朗诵艺术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著名诗人邵燕祥先生曾说:“我喜欢‘绘声绘色’这个说法,它反映了无论是象形文字还是拼音文字所记录下来的真正的艺术语言的妙谛,它包含着声音、色彩,更融汇着起伏跌宕的感情,把这样有声有色、有感情的语言,用恰如其分的音质、音量、语调、语气诵读出来,无异于使之插上翅膀,从书面起飞,飞向听众心目中,扑向人们的心灵深处。”③
朗诵艺术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音声性。音声性是朗诵艺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朗诵者必须通过语音和声音来表现文字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来感染听众。所以从某个角度上讲,有声语言几乎可以说是朗诵艺术的唯一载体。2.规范性。朗诵必须选用规范的书面作品,必须体现有声语言的规范性,如规范的语音、规范的语汇、规范的语法等。3.创造性。朗诵是以书面语言为基础,但书面语言不能全部表达口头语言的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及情感上的变化。朗诵者要把这些书面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再现出来,就必须进行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的意义并不亚于作者的第一次创造。4.表演性。朗诵本身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供人们欣赏的,所以朗诵者除了必须用有声语言代替作者说话外,还必须用眼神、手势、形体、动作等来配合,帮助表情达意。因而朗诵不仅是诉诸听觉的语言艺术,而且还是诉诸视觉的造型艺术。
归根到底,语言和声音是朗诵的基础,没有语言和声音就没有朗诵。朗诵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形态,它既有语言艺术的共同规律,又无处不显示出自身的表现特征。
二、语言与声乐
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大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除无词的声乐作品之外,其他各种体裁的声乐作品本身都是诗的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诗的语言形象为音乐创作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基础。诗的内容、形式、结构韵律、节奏对音乐的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歌词的文学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音乐主题的发挥与表现。”④
声乐作品是文学和音乐相互渗透与结合的综合艺术。音乐是声音的高级化纯净化的代表,故文学得音乐的帮助,就能把语言不易表达的情感通过高级化、纯净化的声音表现出来。音乐也要借文学来表达其不易说明的意义。歌唱艺术中,歌词的表情达意可以弥补音乐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使歌唱的形象变得具体、生动而鲜明。特别是那些情感真挚而又朗朗上口的歌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后,更能使歌唱者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歌唱技巧,酣畅地表达情感。
中国古代一本记录典章文献的典籍《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而咏叹之,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和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当一个人情感达到极致时,往往用声音而不用语言。语言本身并不适宜于宣泄情感,如果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得完全。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了声音,使感情表达得更完全的一种形式”。
⑤《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充分说明语言必须借助声音才能更完全地宣泄情感。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正如许多歌唱家所感受的那样:“任何歌曲的表现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内心的感情活动,许多细致的生动的表演,都有赖于对文字的了解和对语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刹那,常常是产生于字里行间的会心的感受。”⑥可以说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基础。
三、朗诵与声乐
朗诵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的活语言,是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升华,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
歌唱是人类语言情感表达的提高和夸张,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二者在本质的特点上有着诸多共性。首先,朗诵与声乐都是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把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都是语言的表演艺术,语言和声音是朗诵和歌唱的基础。其次,朗诵与声乐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在朗诵中,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文学性都很强。诗词等是歌唱的重要部分,艺术歌曲的歌词多为诗词一类的文学作品。但凡诗词,本身有它的规律,所谓律、绝、调、韵、仄都有严格的规定。歌唱中的文学性是直接表现情感最实在的部分。再次,朗诵与声乐在技巧的表现上有着相似相通之处,它们都讲究用气发声、合理运用共鸣、吐字清晰、归音圆润,注意气、声、字、情的配合。气息控制匀称自如,上下贯通,声音富有弹性,情是内涵,声是形式,声为传情而发,情动于内,声发于外。声情巧妙结合,使声音高音圆润、结实而富有光彩,低音深厚、浓郁而不压抑。此外,朗诵与声乐在创造性、表演性、综合性等方面也是一致的。
歌唱较之于朗诵,在自然语音音态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加工和改造,成了按谱唱词的音乐性语言,歌唱除了具有一般语言表演艺术的共性外,还有一些独自的特征:音乐性和形象性。歌唱比朗诵更能淋漓尽致地宣泄人类的情感,歌唱者的演唱,实际上是把其对歌曲的理解、对词曲作者的认识、对创作背景的了解、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对语感的掌握、对人生的深切体验甚至处世准则完完全全融进去了。当然,这是在熟练掌握了歌唱技巧和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的基础上。
朗诵与歌唱都是表演性的语言艺术,具有文学性和音韵美,它们都是在自然语音的音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鉴于语言、朗诵与声乐之间的关系,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中国语言的特点,运用朗诵技巧,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歌唱发声的技巧,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
(注: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葛春先,项目名称: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GH―040)
注释:
①东塾读书记(卷十一).
②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③陈爱仪,雷抒雁.朗诵艺术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④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⑤贺绍甲.汉语歌词规律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⑥喻宜萱.几年来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
[1]沈祥源.文艺音韵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李红岩.诗歌朗诵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2篇
一、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教学对古代诗歌诵读的漠化。很多诵读难以出彩的教师在处理古代诗歌教学时,会不自觉地把诵读边缘化、符号化,一般只在上课前、下课前,机械地让学生齐读原文,有的为了节省时间,干脆连这种形式化的朗读也省略掉。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已经成为很多中学教师诗歌教学课堂的特点,而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接受能力的弱化、钝化甚至退化。教师重视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的解读,轻视诵读的个体化、个性化,这对学生解读诗歌的主动性造成了很大的戕害。
2.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诗歌作为纯文学,负载着德育和美育的重要使命,但其教学往往是穿插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古代诗歌教学和现代散文、古文、新诗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相混合,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临时安排古代诗歌教学的顺序。有的教师甚至把古代诗歌作为学生假期背诵作业,认为只要学生背过了,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安排的规律性很难为一般中学老师所认知,古代诗歌成为填补教学缝隙的“边角料”。
3.古代诗歌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在中学课堂上,古代诗歌学习的单一化现象特别突出,不论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抑或怀古咏史诗,也不管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其教学模式和解读思路基本相同。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非常狭窄。课堂上对诗歌解读更多地是重视技巧分析,轻视生活化还原。中高考对诗歌考查内容的模式化与单调性,导致原本应该生机勃勃的古代诗歌教学逐渐显现出刻板套作的疲态。
二、针对中学古代诗歌教学问题的原因探析
1.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对诵读的轻视和漠化,主要是由于诗歌教学的功利性,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更注重讲解诗歌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等“文学常识”。对诗歌的朗诵和吟诵关注度不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诗无歌”“有作者无读者”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读诗对提高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见效缓慢,重视理性分析,忽略了直观感悟。另外,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得课余时间的吟诗活动形同虚设。
2.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成因复杂。首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一般由语文老师来承担,很多学校没有条件设立专门的诗歌教师,所以,诗歌教学受到教师个人素养和偏好的制约。其次,即使有的教师诗歌素养比较高,但没有设立相应的校本诗歌课程,也缺少相配套的诗歌教材。虽然高中阶段《唐诗宋词选读》是一本不错的中学生诗歌教材,但其选修的地位无疑影响了教师使用的热情,更多教师还是热衷于对必修文本中诗歌诗歌篇目的研读。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影响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3.诗歌本身短小的特点决定了诗歌学习的难度不大,这是古代诗歌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内容的简单化使得师生对诗歌学习的技巧缺乏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中高考考查角度的高度一致性也造成了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另外,古代诗歌学习的媒介贫乏,也是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丰富的古代诗歌教学研究成果难以在中学古代诗歌课堂上落地生根,不能不说是中学生学习诗歌的一大缺憾。
三、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探析
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诵读、意境、技巧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三要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者是诗歌教学的三驾马车,缺少其中哪一方面都会让课堂逊色不少。
1.诵读是源头活水,要重视诵读教学。诵读是诗歌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必不可少的水源,教师的范读与指导阅读,学生的试读与品读,如汩汩泉水,流淌在诗意的课堂之中,不但能使课堂充满生气,更能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更多地学习朗诵和诵读技巧,也可以成立诵读社或吟诵学会,增加学生诵读机会,提高学生诵读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的朗诵或吟诵场景下自觉增进对古代诗歌的探究意识。
2.意境是肥土沃壤,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诗歌专题创设适合学生学习诗歌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另外也可以和学生共同编写诗歌教材或诗歌读本。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尽可能保障诗歌氛围。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开掘诗歌本身的意境。以《雨霖铃》为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情此景,如果教师不能有效驾驭课堂气氛,学生无法沉浸在一种伤感的离别当中,怎么能体会到这短短几句话的无穷魅力呢?意境是肥,营造好意境,诗歌的小苗才会在学生心中茁壮健康地成长。
3.技巧是锄耙工具,古代诗歌学习要懂得开发利用媒介力量。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这一技巧有利于学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深入把握诗歌文本。笔者在执教《雨霖铃》一课时,曾采用诗歌改写的技巧,要求学生将这首词改写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或其它词牌作品,让学生在改写中进一步体会诗歌情感。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通过创办古典诗歌交流群或订阅古典诗刊的形式,展示师生习作,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技巧是锄耙,它能够起到有效解决重难点的作用,在诗歌学习中,适当运用技巧,能有效增进古代诗歌的学习效率,拓宽学生了解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3篇
民族声乐的语言运用,是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民族声乐演唱的优劣成败。因此,民族声乐的语言练习,也自然成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原则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是为民族声乐演唱服务的,因此在具体训练中,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民族化原则
民族声乐演唱,顾名思义,以民族化为生命与灵魂。所以其语言训练技巧,也必须遵循民族化原则。即“演唱方法大都比较简便自然,嗓音的运用较质朴,随意性很强。从发声生理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民族唱法大体是运用纯真声演唱的所谓‘自然大本腔’唱法。这样演唱其声音与语言结合得很紧密,具有较强的说唱性。歌声音质明亮,发声部位靠前,感情表达直接、亲切、自然”[1]。
(二)情感化原则
民族声乐演唱以情感为生命与灵魂。我国古代声乐理论始终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并强调情感表达的适度、恰切、自然、真实,要有“分寸感”。主张“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要”[2]。
(三)技巧化原则
民族声乐演唱在语言运用方面,积累了许多技巧。例如咬字吐字的技巧、字真意切的技巧、收声归韵的技巧、字与字的衔接技巧、四呼五音的技巧,等等。强调“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强调“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讲求“字清为一纯,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讲求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强调语气与重点(情感重点与逻辑重音)等。
二、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要点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要点,有以下几项:
(一)唱好字的音、调、韵
一要唱好字音。字音即字的发声,简称“字声”,也就是字的读音。汉语的字音,由声母和韵母拼读而成。声母大多为辅音,共有21个,又分为七类(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音d、t、n、l;舌前音j、q、x;舌根音g、k、h;舌齿音z、c、s;翘舌音zh、ch、sh、r)。也有些字以元音开头,称作“零声母”。读声母常出现的错误是舌齿音与翘舌音不分,即“四”“十”不分。在传统的声乐理论中,还根据韵母发音的着力部位不同,分为“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歌唱时必须首先把字音唱准,例如“那(nā)英”不能唱成“那(nà)英”“心广体胖(pán)”不能唱成“心广体胖(pàng)”,如此等等,均须注意。
二要唱好字调。字调即字的“声调”,指的是汉字发音时所具有的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现代汉语变古代汉语的“五音”为“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用“-”“/”“∨”“\”4个符号表示。阴平为不升不降;阳平是从低升到高。上声为从半低降到最低,再升至半高;去声为从高降到低。字声唱错,就是所谓“倒字”现象,是歌唱之大忌。例如“相声”不能唱成“响声”,“小品”不能唱成“小频”。
三要唱好字韵。字韵是歌词音乐美的重要元素之一,必须把韵唱准,不能“跑韵”。
(二)唱好字的头、腹、尾
汉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字头即声母,字腹即韵母(元音),字尾即收音。要咬准字头、吐准字腹、收好字尾。
(三)唱好重音、衬字
汉语重音分情感重音与逻辑重音两种,必须唱准、唱好;衬字是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元素,也必须唱好。例如“赫呢哪”“巴扎咳”等。
三、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的方式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才能够得到具体落实。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古典诗词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许多都与古典诗词有渊源关系,甚至直接以古典诗词作为歌词。例如《枉凝眉》《卜算子》等。所以进行古典诗词朗诵训练,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二)戏曲唱词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许多也与民族戏曲唱词密切相关,所以进行戏曲唱词朗诵训练,也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三)曲艺文词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许多也与民族曲艺文词密切相关,所以进行曲艺文词朗诵训练,也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四)新诗朗诵
民族声乐歌词,更有许多就是新诗,所以进行新诗朗诵训练,也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语言技巧运用的能力。
(五)视唱练耳
民族声乐语言训练技巧,主要通过“视唱练耳”课进行。在“视唱练耳”教学训练中,要强调语言与乐谱并重,二者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以字带声,以声表字,字声交融,相辅相成。
(注:本文为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歌唱语言运用与创新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2011-028)
参考文献:
[1]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62.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4篇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诗歌的朗读,正是挖掘诗歌灵魂的重要手段。
一、改变“朗读缺失”带来的干瘪课堂情形,营造朗读氛围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点的把握成了首要任务,富有情趣的诗歌教学变得形似“应用文”教学,不但丢失了诗歌节奏感、韵律美的特点,更让学生对诗歌失去了兴趣,一上诗歌教学课就哈欠不已。归根结底,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朗读缺失”造成的,教师把本应有的“读”变成了自己没完没了的干瘪的讲解。
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古典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而产生朗读的欲望。学杜甫《春望》,教师要“哀”,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无限哀情;
学《行路难》,教师要“愁”,让学生感受李白的愁绪,感受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学苏轼《水调歌头》,教师要“豪放”,让学生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朗读情趣。
其次,教师要喜欢朗诵,会朗诵,引发学生朗诵的兴趣。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我首先认真酝酿了辛弃疾的豪迈风格,激情饱满地朗读了诗歌,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在我读完后,我没有提任何要求,学生就自发地大声朗读起来,更不断地揣摩辛弃疾的风格。这一堂课讲下来,学生理解得非常轻松,大多同学在下课时已经能背诵下来了,对诗歌的兴趣得到了大大的培养。
另外,教师要发动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带动朗读欲,中学生的心理对比赛、表演之类非常感兴趣,他们会挖掘出自身潜在的最佳朗读能力,同时在朗诵过程中,大家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充实自己。在学校的朗诵比赛上,我带领同学们认真组织了一个节目,表演过程中,同学们激情高昂、任由情感的发挥,一举拿下了第一名。从那次朗诵回来,语文课凡是提到朗读的时候,同学们就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诗歌的朗读由以前的被动直接转化到了主动。
二、把握朗读技巧,激发古典诗歌教学课堂情趣
诗歌教学的一堂课中,朗读要贯穿于始终的。开篇通读,初步感知、把握诗歌整体;
讲解精度,分析诗歌主题、意境;
赏析品读,体会意象、蕴涵。如此大范围的朗读要做到有激情相伴,不是学生单纯地张开嘴机械朗读,那要怎样才能让一堂课的朗读高低起伏、激情不断呢?
1、把握诗歌节奏,让朗读有张有驰,抑扬顿挫。教学前先认识诗歌的文体常识,比如对于七言诗歌,一般采用“二/二/三”的停顿方式;
五言诗歌采用“二/三”的停顿方式。在明白了节奏的基础上,学生读起来自然会找到朗朗上口的感觉,从而让朗读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享受。
2、让“聆听”挖掘孩子的潜能。“名人效应”在诗歌朗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歌本来就是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体裁,聆听名人的朗诵对中学生来说不但是一次精神盛宴,更是朗诵技巧把握地“手把手”示范,学生会通过多次的聆听从中挖掘出诗歌朗诵的窍门。一段经典而深情的朗诵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沉浸于其中,陶醉于名人如醉的朗诵时,自己也会张嘴朗诵了。
3、配乐朗诵。早期诗歌与音乐本身就是一体的,中国古典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渊源深厚,恰当的音乐氛围营造更能突显诗歌的意境和情调,尤其在教学词的时候,这更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若伴之以《春江花月夜》的乐曲,融情于曲,曲中生情,把一片留恋惜别之情凝聚在和婉的旋律中,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学生对诗人与朋友强烈的惜别之情自然会有所领悟,一步步被引向阅读的最佳境界。
4、给朗读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古典诗歌的鉴赏中,想象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法,诗歌是用凝练的语言来揭示生活,它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将诗歌简短的语言加以延伸、展开,深入体会诗歌意境,尤其是写景寄情的诗歌。温庭筠的《望江南》是一典型的抒情诗,内容精练、情境悠远,朗读对该词的理解尤为重要,而要正确的朗读就必须清楚的把握该词的意境,在教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时,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落日流水的无情带给思妇的愁绪:斜阳欲落未落,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
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沉浸于该意境中的学生,不用过多的讲述,朗读已自然地带上幽怨、悲伤、失望的语调了。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5篇
教师姓名
邹伟
学校名称
农安县永安乡初级中学
微课名称
Mom knows best
视频长度
6分01秒
录制时间
2020.6.28
知识点来源
学科:
英语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2013部编版
知识点描述
掌握英文诗歌朗读技巧,融情于诗,使朗读优美动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诗歌韵律,纠正语音语调,掌握句子重音及基本的连读技巧。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能够改善语音面貌,掌握英文诗歌韵律,从而能够带着感情朗读,使诗歌朗读优美动听。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学会怎样和父母融洽相处,培养感恩心理,促进亲子关系亲密融洽。
适用对象
九年级学生
微课类型
朗读训练
微课用途
培养英语阅读兴趣。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亲子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然后老师分段分析讲解诗歌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老师在点评过程中选择重点语句介绍朗读技巧的注意要点,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重音,连读以及韵脚韵律的处理。
教 学 过 程
内 容
时间
一、片头
利用图片引出话题Mother’s love.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朗读英文诗歌。
22秒
二、正文讲解
将诗歌分成三部分。分别对每一部分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尝试阅读,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强调朗读要点并进行适当示范。
5分14秒
三、结尾
提倡学生平时多加练习英文诗歌朗诵,用心去体会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进而培养英语阅读兴趣。
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