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使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教师在开展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越发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改变大大提升了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课程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管理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使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教师在开展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越发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改变大大提升了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的创新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结合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措施展开总结探讨。
一 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医药生产、医药批发、医药商品零售等企业的人员管理,其教学目标便是向医药企业输送具有高水平应用能力的全方位管理人才。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学校已将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要点以及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设计成了相应的实训操作模块,与传统对医药企业管理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的教学模式不同,改革后的课程主要将实训模块作为教学中心,教师围绕实训内容展开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
此外,学校还对医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及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等编写成讲义,从而使课程教学与实际紧密相连。
二 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同时也是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重要培养阵地。为实现教学创新,教师就要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但需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还应对课堂的引导及讨论给予高度重视,进而对学生的不同理解与看法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此外,教师让学生深入探究医药企业相关热点问题的实质,提升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参与度。第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布置案例分析及讨论等作业,并让其以书面形式完成。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做出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演示出来;
此外,还可针对虚拟的医药企业,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撰写营销策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案例教学的目的便是对学生理解、应用课程理论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第三,模拟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校实际资源以及课堂内容的设置,为学生创设模拟的实验课堂,学生可实地开展招商洽谈、谈判、物流配送、零售药店销售技巧等活动,进而在切身体会工作意境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开展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角色模拟法及小组学习法等对教学进行设计与组织。
三 加大教学手段的创新力度
先进教学手段的不断引进与运用,为学生的团队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及协调沟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众多院校加大了对药品经营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及多媒体设备等的投入力度,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与条件。而教师同样应加大多媒体教学的改革力度,在开发网络资源库的基础上,实现网络教学。
此外,医药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软件的引进与应用也促进了课程改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计算机模拟实验中成立一个模拟公司,并分别扮演药品采购员、验收员及销售员等角色。在模拟分析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对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合作的形式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从而为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努力。在这一模拟过程中,小组成员可清晰地看到自己决策产生的各种后果,进而培养其敢于承担风险、以正确心态对待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即为学校教学目标,这也决定了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为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协调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综合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基于此,学校为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就需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现实中,学校可采取以下方式对实践教学进行完善。
第一,建立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充分满足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需求,学校建立了商务谈判室、营销模拟实训室、药店零售模拟实训室等一系列实训室,并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实践技能为依据编写了相应的实训手册,以实训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形成企业所需的实践技能。第二,与医药企业取得广泛关系,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在教学及课余期间,选派学生进入医药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通过校外资源来对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同时也弥补自身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问题。第三,学校定期邀请成功且有经验的营销管理人才来校举办讲座,分享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营销策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管理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
课程体系;
总体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4-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很传统同时又是新兴的专业。从1999年我国正式统一设置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工程管理专业已经从土木工程专业(或建筑工程专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专业。近几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在许多工程领域里扩展。现在全国已有30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许多建筑、林业、铁路、矿业、财经、机械、化工、冶金等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口径的专业。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现代工程更具有社会化、综合化和整体化的特性。不同的工程类型对工程管理者有不同的要求。作为培养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能够满足现代工程要求,既要有规范性和统一性,又要根据不同工程类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求总体架构的统一和具体课程设置的灵活相结合。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架构,一是按照培养时间进行总体过程框架的架构,二是按照培养方案进行总体框架设置。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的设置非常重要。因此,本文特地介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总体过程框架
传统的工程管理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两大学科为依托,随着工程管理专业在不同领域的扩展,工程管理所依托的学科也在扩展,但是管理科学与土木工程两大学科是必须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其它经济学、环境工程、林业工程等学科的支撑。工程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需要综合性的、广博的知识面,能够对所从事的工程迅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把握技术和实施过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过程应该经历从总体到专业细节,再回到总体的三个阶段。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对应进行安排,如图1所示。
(一)工程管理概论
学生入学后,在第一年应安排“工程管理概论”的学习,对工程、工程管理工作和工程管理专业有一个宏观的总体的了解,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整个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工程管理概论中所描述的工程应该是一个广义的工程范畴,利于不同背景的高等院校和不同工程背景的要求。
(二)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掌握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搭建工程管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工作能力。课程的设置也应体现不同类型工程特色。如水利院校可以设置一些水利工程的相关课程,林业院校可以设置一些林业方向的课程。
(三)毕业设计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将所学习的各门知识进行综合的总体的应用,得到综合的训练。
从这个总体过程框架可以看出,第一年的工程管理概论和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非常重要。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总体结构及课程设置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采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三方面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一)基础课
基础课程包括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邓小平理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及其应用课程等。这部分课程是比较固定的而统一的。
(二)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其中,不同领域的工程管理专业在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方面会有所差别,而管理平台和法律平台课程比较统一,只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会有所侧重。
1.技术平台课程。技术平台是工程管理的基础与核心。工程管理者必须具有某个主要工程的专业基础,如土木工程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管理的技术平台课程有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学与规划、工程施工等。有时还要增加一些工程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如工程规划、环境工程、设备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相关的工艺(化工、核能、污水处理等)。若以水利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则技术平台课程就会有所差异。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有比较扎实的技术基础,才能在工程中得到长远而可持续的发展。
2.管理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即课程要教会学生如何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来实现工程目标。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本平台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体,还可以开设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学等相关课程。
3.经济平台课程。经济平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一定的资金预算安排实现工程的预定目标,并达到工程技术与经济的辩证统一。经济学平台课程包括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工程经济学、金融与保险、工程估价等。本平台以工程经济学和工程估价为核心。
4.法律平台课程。法律平台是工程实施的法律准则和各参与主体完成各自工作任务的实施依据。法律平台课程包括经济法、建设工程法规、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和工程合同管理等课程。
(三)专业课
专业方向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有某一方向能力的学生需要开设的课程。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按照侧重点不同,分为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及物业管理五个方向。因此对应的专业方向课程也可以分为五个方向。
1.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Ⅱ)、工程合同管理(Ⅱ)、建设项目评估等。
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市场营销。
3.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造价管理、工程估价(Ⅱ)、项目融资等。
4.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包括国际工程承包、国际贸易与金融、国际经济合作法律基础、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
5.物业管理方向课程:包括物业资产管理、物业运行管理等。
(四)选修课
选修课主要指可以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分限制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程两种。工程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可根据专业方向进行选择。
四、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管理实践性非常强,很多本科生毕业后都需要到工地进行现场工作,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工程管理十分重要。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一)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1.对一年级本科生,认识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到工地上参观,让学生了解工程、工程系统和工程管理基本情况。
2.对二年级本科生,达到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层次。通过生产实习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各专业基础理论、原理、方法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3.对三年级本科生,达到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层次。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各专业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边学习边实验并与生产实习相结合;
通过课程认识实习、系统模拟实习、专题调查实习、计算机程序设计实习、阶段综合实习等实现这一目的。
4.对四年级本科生要注重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在教师间接指导下,学生自我设计论文题目,通过实践,让学生独立完成“从查资料、列提纲、到撰写论文”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在课题设计、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的设计和实习
许多工程技术课程和工程管理课程都应该安排实习和课程设计,如工程测量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施工课程实习和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合同管理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等。
根据现代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也应安排计算机教学,并安排试验。
(三)课程中的案例教学
许多课程都有案例,通过案例使理论和知识更加形象化,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使学生容易掌握。
(四)毕业设计(论文)
从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综合训练,从培养动手能力的角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做毕业设计,尽量不要做论文。许多学校毕业设计选题的具有多样性,例如可以分为房地产、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三个方向,其中,房地产方向分别进行房地产全程策划、工程规划、技术设计、施工方案设计;
项目管理方向的选题包括: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策划、招标文件的编制和标底、监理规划大纲;
工程造价方向可以对一个具体的工程进行估价、项目评估或作可行性研究等。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
——利用工程管理实验室进行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必修课的模拟实习;
——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组,参加科研实践,自主设计实验;
——让学生自我组织开展活动,以培养领导小组工作的能力;
——经常举办研讨会,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等等。
(六)研究能力的培养
研究能力培养主要面向优秀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应鼓励工程管理的学生进行跨学科选课和研究,如可以涉足海洋工程、环境工程、地震工程、材料工程、核工业工程等跨学科课程。
五、结束语
现代工程对工程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能满足培养新型工程管理者的要求,在总体框架上体现统一性,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体现不同工程类型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任宏,晏永刚.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管理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规范课程名称
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分析比较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有“供应链”关键词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发现主体内容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重合率非常高。尽管不叫“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有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就是“供应链管理”教材。另外,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来看,物流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些课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名称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课程名称统一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促进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交流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规范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的内容说法不统一,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既要有对教师“教”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对学生“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性质(依据面向的专业而定)、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目的与目标、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的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环节和考试环节等)、教材选用及参考书推荐和其他说明(如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
科学设定教学目的和目标
应紧密围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来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并把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章节之中,形成以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以及结合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需要指出,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要注意二者的区别。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应采用“了解、领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教学目标则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宜采用“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另外,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缺陷。
精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因此精选课程内容就成为完善该课程内容体系的关键。从对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精选后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等12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考虑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不断提高,也要把供应链管理战略作为供应链管理概述的一部分纳入课程内容。为了体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些课程内容中都要以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等形式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合理分配学时
学时分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总学时的分配,二是每个教学单元(或每章)学时的分配。总学时方面,鉴于各高校的做法以及“供应链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建议给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周上3学时,总学时为48学时~54学时;
而给非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周上2学时,总学时为32学时~36学时。具体总学时数的多少还取决于每学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周数。在每个教学单元(或每章)的学时方面,具体学时的分配不仅取决于总学时,而且还要看课程具体内容、相应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教学具体环节以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交叉程度等。就前面的12部分课程内容来说,如果总学时分别为32学时和48学时,则建议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分配如下:
供应链管理概述为4学时~6学时;
供应链构建为3学时~5学时;
供应链业务外包为2学时~3学时;
供应链合作伙伴为4学时~6学时;
供应链采购管理为2学时~3学时;
供应链物流管理为2学时~3学时;
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为2学时~3学时;
供应链库存管理为3学时~4学时;
供应链信息管理为2学时~3学时;
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为2学时~3学时;
供应链管理方法为3学时~4学时;
供应链绩效管理为3学时~5学时。其中,前面的数字为32学时所分配的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后面的数字为48学时所分配的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当总学时为48学时时,各教学单元(每章)可根据需要扩充理论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安排课程设计、现场参观、实验等。
选用合适教材及参考书
选用合适的教材,按教材进行生动的教学,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要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各种《供应链管理》教材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满足学科自身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已成为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从内地高校目前选用教材情况来看,选用最多的是马士华教授等所(编)著的《供应链管理》一书,同时由于这本书与精选后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符合度非常高,因此建议在选用教材时首选此书。至于参考书,可以推荐5本左右,其中至少应该包括一本英文版的《供应链管理》和一本《供应链管理案例》,为学生全方位学好“供应链管理”课程创造有利条件。
管理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05级课程实训的初步尝试我们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目的制定了调查问卷,在05级进行人力资源岗位的课程实训时,每2人(一组)一份问卷、一名03级毕业生的联系方式,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要求05级的每名同学写出调查过程及感受,这个环节的考核方式是:上交填好的调查问卷、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
每组在最后的实训总结课上用PPT的方式讲解调查访谈过程、问卷中的主要观点、调查的感受和启示等。经过调查获得了如下数据:目前(2006年12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3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4.21%。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16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6年3月起到目前(2006年12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7.89%。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34.21%。曾在1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9人,占总人数的50%。目前(2006年12月)没有工作的有6人,其中正在本科深造学习的3人,占总人数的7.89%,暂时没工作的3人,占总人数的7.89%。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0人,占总人数的0%。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计算机、统计学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规划等,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有计算机、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等。这些数据对我们制订08级的教学计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之处。更重要的是,05级的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与师兄(姐)的联系与友谊,了解了师兄(姐)们的工作情况,间接熟悉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而且无形中上了一堂容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择业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课外教育课,不仅达到了实训的目的,也获得了额外的收获,使得学生课程实训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相结合的尝试获得了双赢。
06级到09级课程实训的继续跟进有了05级的成功尝试,我们在以后年级(第三学期)的课程实训都加入了毕业生跟踪调查这一项内容,而且在05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调查和课程实训的课堂交流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更从容地完成任务及更好地分享其他同学在调查中的收获及感受。实训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与05级的基本一致,部分的改动有:06级是两个班,04级是一个班,调查的时候基本是两名06级的学生结组调查一名04级毕业生;
07级、08级是一个班,05级、06级是两个班,调查的时候是07级、08级的一名学生调查05级、06级的两名毕业生。调查获得的数据如下:1.06级对04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08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7.18%。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17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7年月起到目前(2008年1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2.82%。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15.38%。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26人,占总人数的66.67%。目前(2008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5人,占总人数的12.82%。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0人,占总人数的0%。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计算机、统计学、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分析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规划等,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有计算机、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等。2.07级对05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09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59人,占总人数的77.63%。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21人,占从业总人数的35.59%。从08年7月起到目前(2009年1月)为止,曾在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5.26%。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26.31%。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42人,占总人数的55.26%。目前(2009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17人,占总人数的22.37%。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2.63%。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福利管理、沟通管理等,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等。3.08级对06级的调查数据目前(2010年1月)正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有6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06%。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有33人,占从业总人数的50%。从09年7月起到目前(2010年1月)为止,曾在3个以上(包含3个)单位工作过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8.82%。曾在2个单位工作过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19.12%。一直在1个单位工作的人有45人,占总人数的66.18%。目前(2010年1月)没有工作的人有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94%。毕业以来一直未就业的有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7%。与工作有较大关系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数据库应用、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障、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福利管理、沟通管理等。
毕业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有组织行为学、招聘与录用、培训管理、人力资源概论、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等。鉴于篇幅关系,2009级对2007级的调查数据,2010级对2008级的调查数据,2011级对2009级的调查数据就不在这里一一展示了。单从一届、几届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获得的数据可能还看不出太多的规律,但是如果一届届地做下来,这些数据将是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我们也会从中获得有价值的规律性内容,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建设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毕业生跟踪调查与课程实训的结合体现在2012级的教学计划中人力资源专业2012级的教学计划中对第三学期人力资源岗位模拟实训的主要目的、要求及内容描述见表2。上述两个表节选自2011级和20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文字说明部分,表2中“与上届毕业生访谈”就是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即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访谈。鉴于以往学生实训时反映时间有点短的问题,2012级的计划对第三学期的实训在时间安排上由原来的3周调整为4周,增加的1周时间主要用于与毕业生访谈、写调查报告和准备课上交流的ppt等。
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对学生进行延伸管理的体现,是学校办学可持续性的需要。通过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趋向、就业率及合格率,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对课堂上所学课程的反馈,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反应评价等。根据上述信息反馈,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应该成为教学工作的常态,而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如何把它变为常态,人力资源专业几年来所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与课程实训相结合的尝试,不愧为一种经济、实惠,学生、教师、学校几方面都达到共赢的模式。当然,本文中只做了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所得的数据还有局限。下一步,需要做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跟踪,这样获得的数据就更有意义。人力资源的岗位实训是人力资源专业教学实践性的要求。如何做好这个环节?花钱买模拟软件、建校内实训室、专业负责人利用个人关系网与企业联络、建校外实训基地等都是很好的做法。但突破传统思维、“曲线进入”毕业生的所在单位与岗位,利用毕业生与学校的特殊关系,利用校友们的横向沟通,把学生的实训与毕业生跟踪调查相结合,把学生的实训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优势互补,教学相长,是教学、实训、科研良性发展的很好途径。
作者:于静慧
管理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质量;
测评系统;
CS/BS模式
1 系统背景分析和需求分析
1.1 系统背景分析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每个高校每学年都需要进行的一项常规教学考核工作。如何客观、合理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及时了解教学的真实现状,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随着我院各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来采用的组织学生手工填写评价问卷的测评方式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已经不适应新的教学情况的要求,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如:重复性资金投入多,组织工作量大,数据统计繁琐、效率低且容易出错,统计结果的分析、查询、浏览不够直观方便等。因此,从评价的技术层面上来讲,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适应新情况、便捷、高效、合理、科学的课程教学质量测评系统,将会对教学质量的推动及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起很大的作用。
1.2 系统需求分析
质量评价系统采用C/S和B/S两种模式,使用对象是学生、教师、督导和教务管理员。学生登录后可以看到当前学期所学的所有课程信息,并对所学课程授课教师根据所设定的评价指标信息进行教学评价,评价完成后保存或提交,提交后评价信息不可修改。教师登陆后可以进行自评、对同行进行评价;
在评价结果后可以查询学生对自己的评语、分数和按评价指标分项的评价分数。各系(部)管理员可查询本单位教师评价情况、教师评价的排名及打印出本系(部)全体教师的评价统计表、评价统计分析报表,以便存档和系(部)领导查阅。教务处质量评价管理员可查询全院教师评价分数、排名及评语,可打印全院教师评价统计表以及评价分析情况表等。系统基本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与平台
2.1 数据库访问技术
对数据库的访问是通过 Framework,OLE Framework,OLE Framework或SQL Framework等来实现。本系统采用了Visual C#.NET集成的控件访问数据库。是重要的应用程序级接口,用于在Microsoft .NET平台中提供数据访问服务。在中,可以使用新的.NET Framework 数据提供程序来访问数据源,是提供对Microsoft SQL Server等数据源以及通过OLE DB和XML公开的数据源的一致访问,数据共享使用者应用程序可以使用来连接到这些数据源,并检索、操作和更新数据。包含用于连接到数据库、执行命令和检索结果的.NET 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使用者可以直接处理检索的结果。
2.2 B/S与C/S相结合的结构模式
C/S(Client/Server)结构即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从开发的角度来说,该结构模式具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能适应复杂的业务流程;
本评价系统的更新、维护及所有数据处理通过CS客户端在后台的数据库中完成,包括对数据的查询、增加、删除、修改、数据的统计等,便于数据的扩充。B/S(Brower/Server)结构突出的特点是实现集中管理,应用程序、数据库及相关的组件全部集中在服务器端;
客户端只作为Browser,无需安装其他应用软件。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既要满足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二级用户所需的数据处理与事务处理功能,又要满足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Browser/Server)三级用户需要的信息浏览、查询、、辅助决策等功能。为此,结合两种结构的优点,系统总体技术采用的是以B/S模式为主并结合C/S模式的混合架构,图2为系统的总体架构图。
2.3 系统实现的平台
本系统采用Visual 2O05作为开发平台,利用和设计技术构建基于Web数据库的动态交互式测评系统,确保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框架已成为IT行业十分流行的完美的新型开发平台,其核心组件中有构建和管理新一代服务的基本结构和工具,包括Visual ,.NET企业服务器,.NET框架及等。开发者可以用.NET框架设计很多不同类型的应用程序。
3 系统设计
3.1 数据库设计
教学质量评价涉及的信息较多,以下只列出了数据库中与评价活动直接相关的一些表,对其他的一些表不再赘述。
教师情况表(编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民族、部门、专业、学历、学位、职称、类别)。因教师、督导、领导都是学院教职工,故采用一个表,但增加一个字段来判定用户类别是教师还是督导。
学生基本情况表(学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民族、专业代码、所属专业、班级代码、班级名称)。
课程信息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学分、总学时、周学时、授课起止周、开课单位、授课对象)。
执行教学任务表(班级名称、班级人数、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师编号、主讲教师、辅讲教师编号、辅讲教师、学分、周课时、起始周、结束周、总课时、开课部门、考核方式、学年、学期、专业名称、年级)。
评价指标表(指标编号,指标级别,指标内容、指标分数,权重,适应评价对象,所属课程性质)。
开课信息表(编号、班级编号、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编号)。
评价信息表(编号、评价对象编号、课程编号、班级编号、评价人编号、评价分数)
评价评分对照表(评价等级、对应分数、适应对象)。
评价时间设置表(编号、评价对象、操作对象、评价学期、评价开始时间、评价结束时间)。
3.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对教学状态、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即学生、教师同行、督导、系和学院领导等多种层次人员从各个角度对任课老师教学状态及效果、学生学习状态及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收集这些样本数据加工处理,形成各种汇总报表,提供给教学管理人员、校或系领导,实现对全校整体教风、学风、教学质量的了解、监控,预见问题并进行防范与整治。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在线评价、评价结果统计和评价结果查询四个部分组成,具体系统结构层次如图3所示。
3.2.1 系统管理
主要是对评价活动的组织者或管理者(教务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人员根据不同权限对评价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评价时间、公告、用户、班级、评价任务(需评价的课程)等进行管理。具体功能如下:
(1)系统基本设置:包括评价学期设置,评价统计方式设置;
查询评价信息时间;
(2)课程类别标识: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对所有课程进行分类管理;
(3)评价任务设定:显示当前学期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信息,可在课程信息列表中设定课程是否参与评价;
(4)评价参数设置:包括评价指标设定;
可评价学期设置;
评价时间设置;
评价参评对象设置;
评价用户特权设置(设置评价对象为督导(专家)、领导等);
(5)评价评分等级设置:设置评价指标对应分数,评价时通过在设定的五个等级中选择,系统在统计时将等级自动换算成相应的评价分数;
(6)评价指标分类设置:根据对课程的类别标识,不同类别课程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
(7)评价用户管理:根据不同权限对教学评价系统中的用户(包括领导、督导、同行[教师]、学生、管理员)信息进行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删除)。系统管理员可以对所有用户信息进行管理;
(8)教研室管理:根据不同权限对教学评价系统中的教研室信息进行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删除)。依权限分配,系统管理员可以对所有教研室信息进行管理,教学秘书可以对所属院系部的教研室信息进行管理;
(9)评价任务管理:根据不同权限对教学评价系统中的课程信息进行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删除)。系统管理员可以对所有课程信息进行管理,各教学单位教学秘书可以对所属系部开设的、面向所属系部的课程信息进行管理。
3.2.2 在线评价
主要是学生、教师(同行)、督导、系(教研室)领导根据各自不同的评价权限及评价指标对教师、班级做出评价。评价选项采用伦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五级量表进行选择评价,五级量表设有优秀、良好、中等、较差、极差五个表示不同认同程度的选项,实际统计结果时按指标分值的95%、85%、70%、60%、40%计算。不同评价分述如下:
(1)评价教师:包括教师自评、教师(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四个方面;
(2)评价学生:任课教师所教授班级的学习情况做出整体评价。
3.2.3 评价结果统计
(1)评分统计、分析:包括评价统计、汇总统计、评语查询;
(2)教师评价统计:对班级评价统计即评学情况统计、教师自评统计;
(3)报表打印:学生评价统计报表,提供对按学年学期、专业、班级及课程分类统计的报表。
3.2.4 报表打印功能
评价汇总表,提供按系(部)提供学生评价总评报表打印。
在整个教学评价结束以后要对评价的数据进行各种统计分析。系统根据用户不同权限显示不同范围的评价汇总结果(包括参评人数、平均得分、标准差、最高分、最低分等)和具体指标汇总结果(每一项评价指标的参评人数、平均得分、标准差、最高分、最低分等)。系统管理员和院领导可以查询全校所有的评价结果;
教学秘书(系(部)管理员)和系(部)领导可以查询所属系(部)的评价结果;
督导可以查询自己做出的评价;
教师可以查询自己做出的评价及作为评价对象 (教师某一课程未完成自评时不能查询该课程的评价结果)的评价结果;
学生可以查洵自己做出的评价及任课教师对所在班级做出的评价。各种结果具体如下:
(1)评价教师结果:查询对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的汇总结果;
(2)评价班级结果:查询对班级学风评价的汇总结果。
4 结束语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已经在我院进行了三年运行,学院每学期500多名教师及10000多名学生在两星期内通过校园网的在办公室或宿舍参与了教学质量评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达到了工作量小、方便、快速、准确的评价效果,为学院的教学管理提供了丰富、及时、量化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考虑能够进行历史数据比较、能够分不同属性(职称、学历、性别、课程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我院的教学质量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到教师业绩考核、各教务处和系(部)教务管理及教材评价上,以便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卢凤珠,吴达胜,赵丽华.基于CS/BS模式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3).
[2] 翁建红,刘志成.基于的网上评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