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歌儿能给人以心灵美感和精神享受,既可直抒胸臆,又可借景传情。当代歌曲,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许多歌谣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若能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巧引蕴含地理内容的歌词,则能使教学情景交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课教学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地理课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歌以状物;
歌以言志;
歌以抒情;
一歌多用
好歌儿能给人以心灵美感和精神享受,既可直抒胸臆,又可借景传情。当代歌曲,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许多歌谣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若能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巧引蕴含地理内容的歌词,则能使教学情景交融、生动活泼,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探索,便于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妙不可言。但引用歌词要注意:一要明确目的,“引”歌是为地理教学服务。引用歌词是运用歌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内容,为地理教学服务,切忌在地理课堂引吭高歌而喧宾夺主。二是“引”就要引得巧,引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一、歌以状物
地理学科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通过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描述来揭示地理规律。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描述应尽量形象、生动。有时候几句歌词就能发挥大作用。只要你留心,这样的例子真不少。例如,在讲长江概况时,引入《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借助歌词,在地图上引导学生找到长江发源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格拉丹冬雪山,自西向东注入东海。长江不仅为沿江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沟通了沿海和内陆的交通,促进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与黄河并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首歌深情地表达了华夏儿女对母亲河的依恋和赞美。可以说荡气回肠,意味隽永,若能配以画面和音乐。效果甚佳。
再比如讲解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时,我引用了《黄土高坡》中的几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在学生还在回味歌词的时候。我趁机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的盛行风是东南风和西北风,而不是东北风和西南风?那么何时刮东南风、何时刮西北风?”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讨论起来,有的小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样使学生在兴趣高涨的状态下进入季风气候的学习。经过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同学们在讨论中明理,于探究中释疑,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歌以言志
歌曲《歌唱祖国》有一段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上繁荣富强;
地是我们可爱的家乡。人民共和国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勇敢坚强如钢……”这段歌词我常在讲中国地理开篇时引用。因为她唱出了新中国成立带给中国人的豪情。我们的祖国曾经苦难,但我们的人民从未屈服,经过不屈不挠的浴血战斗。终于迎来今天独立、自主的祖国。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在中国地理学习之始引用这段歌词,既可导入新课,又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习情绪昂扬,教师可趁此机会鼓励学生从小立志,勤奋学习。
三、歌以抒情
我们的地理课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教育契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在讲授《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先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幻灯片呈现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聚在天安门广场的画面:接着以深情的语调介绍:“我国民族众多。有56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兄弟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从远古时代起,我国各民族就劳动、生息在祖国广大的土地上,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土。发展了繁荣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族人民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以团结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立于世界之林。”然后问学生:“哪几句歌词唱出了各兄弟民族间的手足之情?”学生齐答:“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以上歌词,突出了教学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歌词琅琅上口,感情真挚。为本节内容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调。四、一歌多用
在歌的海洋中蕴藏着无数的珍奇异宝,只要你处处留意,做有心人,于点滴之处细思量,就能大海捞珍,总有所得。偶有所得,还需反复把玩,估足身价,以备日后用得多,用得妙。我对流行歌曲并不十分了解,但韩红的一首《天路》却深深吸引了我。其中有这样几句: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这是一首赞美青藏铁路的歌曲,我认为这也是一首极有地理利用价值的歌曲。
在教学中,我曾一歌三用。第一用在讲中国民族,当提到藏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时,我播放了flash《天路》,然后问学生“一条条巨龙”指的是什么?青藏铁路的建成给藏族同胞送来了什么?学生们提到了很多,最后归结为青藏铁路的建成促进了汉藏地区间的多方面交流与合作,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各民族问的大团结。
第二用在讲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时。当学生了解到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因为高,所以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因而交通不便(曾经是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区),更加剧了青藏地区的闭塞和落后。讲到这,我话锋一转:今后的青藏将非同往昔,因为“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藏家儿女送来安康。”
第三用在讲中国铁路时。在学生已掌握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我国哪个省区铁路线最稀疏。为什么?学生们基本上能答出是,并从自然条件恶劣的角度去分析。到此引入歌词并提问“为什么新中国成立这么久,一条条巨龙才翻山越岭。为藏家儿女送来安康?”同学们积极发言道出了青藏铁路修建要克服的三大难题:高寒、缺氧、多年冻土。接着我又问学生:从青藏铁路的修建,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更加畅所欲言。最后我满怀激情地做了总结:2006年7月1日,两列钢铁巨龙满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希望,分别从格尔木和拉萨车站缓缓驶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这标志着正式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国所有省、市、区全部通上铁路。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是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的连心路,是雪域高原迈向现代化的腾飞路,也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奋斗路。一条青藏线,穿越历史和未来;
一条通天路,寄托梦想与期待。不同的教学内容却引入了同一首歌,在引入情景和时机上虽不相同,但点睛的几句歌词功效非凡:使学生既了解青藏高原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又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地理课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意义首先在于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多媒体课件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通过图形、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综合方式,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变的生动,同时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地理课堂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靠老师讲解和板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多媒体课件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直观、形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便于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最后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的呈现。多媒体课件通过过程演示和动画模拟,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可以使学生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原则
多媒体课件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点:
(1)运用多媒体课件要有针对性。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直观、形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便于掌握,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2]。所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要有针对性,如可选择需要动态展示的抽象内容等知识点。
(2)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只是地理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且不是唯一的手段,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避免出现教师成多媒体课件解说员的现象。
三、多媒体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选择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
认知学习理论己证明了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裎据地理教学内容的特点.按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条件,选择诸如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图像等不同信息载体的组台。例如:“台风”一节的教学,假如放一段台风的实况录象。并结合大量的图片,那么学生就可以从感觉、听觉、触觉、知觉、视觉等全方位体验台风这种自然现象,由一种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使一种很抽象的自然现象轻而易举的化解为形象、直观、生动的地理现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记忆,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多媒体辅助教学反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活动的交互方式,包括对教学括动的顺序、阶段的安排、确定师生的角色和关系,以及如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映等[3]。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容量大,拓展知识面广,学生记忆牢靠,巩固性强。
(二)导入多媒体课件教学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采用的导入方法也不相同。在平常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引用了不同的导入方法。例如,《东南亚》一节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辨别这是一幅我们学过的世界政区图的哪一个区域,从而导人新课;
《北方地区》的教学,可以展示一组景色迷人的北方风光图片,与此同时朗读动人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配上优美、动听的《蒙古人》的民歌.立刻烘托出浓郁的北方气息,创设出愉悦、轻松的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一种学习的氛匿,进入探索、渴求知识的状态。《黄河》一节内容采用的导课方式与众不同.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和一段录像,看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探入理解。这种导课方式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三)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地理教学中的空间性、理论性知识往往是学生看不清、听不清、摸不着,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的事物和现象。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器进行分析、学习,从而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观念,快速、系统的掌握知识[5]。例如:地形的形成,由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内力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外力,共同构造而成。如喜马拉雅山脉。当岩层不能承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时,岩体就会破裂,沿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的错位、位移,这叫做断层。这些自然现象空闻性强、理论性强,往往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通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经过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突出地理科学的区域性、综合性,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知识渗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就要重点突出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区域性.重视由于空间位置不同引起的各个大洲、国家、地区、地方和地点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及其互相联系的差异,同时还要突出地理学研究从内容到方法的本质特征——综合性。例如,《法国》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媒体首先讲述了法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地形,由三面临海的地形引人到气候.正因为它有优越的地形条件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其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成为欧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高度发达的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原料,反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选一节内容利用多媒体充分反映出法国教学的区域性与综合性的鲜明特色。
(四)多媒体课堂总结
地理课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在地理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严谨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若把地理教学成果比作一个建筑物的话,那它一定是一个高层建筑。“有备无患”这句话绝对不是口说无凭的,要想让这个高层建筑坚固,必须要准备好一切物资,打好根基;
关注地理教学前的“双向准备”。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对新课标进行仔细的研究,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严谨度,全面把握新地理教材的延展性,在仔细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之后,依据新型地理教材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安排。将知识充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准备环节并不是单向的,除了教师做好准备之外,作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受用者的学生也要做出相应的准备,以此来避免以前的“填鸭式”教育局面再次出现。作为学生应该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充分利用教辅读物,网络等手段对新教材进行自学。并对其中重难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深地理解。
二、高楼施工之地理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只是一个热身的环节,课堂是展现地理教师能力的舞台,无论哪种教育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如何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利用教材信息,使地理知识真正得以传递地理教科书,地理习题集,地理地图册等等共同为课堂教学服务,地理教学活动不单单是依靠教材而言的。这一切的成套设施都为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利进行提供了便利。比如利用地理习题册,除了可以检测学生当天的学习成果之外,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成果参考,如果习题集很不理想,那么教师就要考虑是否对刚讲过的只是进行重复,反之则反。除习题集充分利用之外,地理教材上的一切文字、图片信息都需要被反复仔细的阅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变更传统地理的教学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对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改变。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所讲知识导入到课堂之中。例如,教师可以制作PPT,利用多媒体设备对PPT以及其他视频影视资料放映;
对现有的教学模具进行新的解读,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既然是以学生为本,这就告诉教师教学过程要对教学的主体进行关注。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结合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划分。根据讲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讲解内容所占用课时,适当增加部分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量。然后,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学等能力,增加地理实验课程,鼓励学生多学善思,鼓励学生自行探究知识。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实施以优带差的互助模式,一个优秀的同学与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的团体,鼓励不同的地理小团体之间自行探究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互助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够提升学习能力较差同学的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三得”。最后,还要变革检测模式,对学生的检测不单单只是依靠考试,改变一考定型的原有模式。原有的考试制度只是依靠考试分数来对学生进行判定,不但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降低,这样就直接导致地理教育事业的衰落。所以,在参考学生考试分数的基础上,看其课堂表现,团体表现等,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三、高楼维护之地理课后习题
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环节布置好之后,不能够就此掉以轻心。课后的复习巩固也是相当重要的,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我们可以得出人体记忆能力的一个周期。为了巩固地理课程的教学成果,需要教师用心设计课后的练习。对此,教师应该考虑课后练习“质与量”的问题,既不能布置过多的作业给学生造成课业负担,也不能留下太少的作业,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作业。作业除了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之外,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相关。例如,就2012年高考文综地理选择题而言。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的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可让来自这俩个地区的同学自行查找知识解答,并向全班同学讲解。这样既提升学生能力,还使知识得到更好的消化。除此之外,还需尽量布置一些团体性质的作业,提高学生的互助能力。
地理课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常见的地理学习评价一般以作业、测验的形式呈现。作业的完成情况良莠不齐,教师也大多只进行批改和讲解工作;
测验多在单元结束、期中和期末进行,教师根据成绩只能判断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因此新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学习评价,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事先设计的评价手段检验教学目标实施情况,还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二)有利于教师改善教学设计
美国学者斯塔弗勒比姆(D.L.Stufflebeam)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事先进行学情分析,并以此安排教学方法、重难点讲解、板书设计、课堂语言组织等教学过程。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如果教师仅仅关注各个教学环节是否顺利展开,就不能充分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来总结和反思课堂教学,改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过程,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要,从而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中教的改革。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需要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情况,这就要求更多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最直观的方式,教师通过设计提问、课堂活动等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基于课堂教学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
根据对几所高中进行的课堂观察和对教师的访谈,我发现大部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实施学习评价,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教师大多根据教案把书本中的内容讲解出来,较少关注学生能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能否解决相关问题、为什么课堂上讲过的知识也有很多学生完成不好作业等。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为例,试图构建基于课堂教学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旨在丰富课堂教学理论,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根据学情分析,进行初步评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之上。”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前的学情分析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方面。《气压带和风带》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过渡作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学完“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后,能较好地分析和探究大气在不同空间和作用力产生的运动。但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很难建立气压带风带分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本节还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一些气候名称、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等内容,学生易产生记忆性困难。教师在对学情进行初步评价后,教学设计便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二)设计评价模式,进行课堂评价
美国课程研究者查特斯认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放在哪里取决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犯的错误。因此,适当的教学情境和评价任务可使学生显露出认知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以便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
1.确定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是强调考查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数量与质量,还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认知结构、问题解决能力、探究与解释能力,都会影响评价目标的形成。评价目标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因此,本节课的评价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2.设计评价任务。
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可设置不同的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合理设置能为判断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提供显性、可操作的判断指标,并为教学改进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因此,评价任务质量的高低常常决定着评价信息的效度和信度。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难度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
3.选择评价方法。
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单纯的测试不能全方位、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地理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地理科技文、问卷、地理测验、观察、提问等。根据评价任务,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当学生绘制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时,教师可观察学生绘图的准确性,并以此判断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和绘图能力;
在进行提问时,教师就可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思维发展过程。
4.制作评价量表。
具体的评价量表不只方便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打分,还能让学生清楚教师对学习的期望,作为评价自身学习行为的尺度。评价目标是评价标准的依据,教师可根据学生达到评价标准的等级来进行打分。总分100分,每个标准分为A、B、C、D四个等级,知识与技能分别对应4、3、2、1这4个分数段,过程与方法对应8、7、6、5这4个分数段,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应5、4、3、2这4个等级。
(三)调整教学过程,进行反馈性评价
地理课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总共安排了约100处“读一读”材料,其总篇幅约占教材总量的7%左右。这些 供学生阅读的材料,取材广泛、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有些还文旁配画,通俗易懂,感染力极强。
地理教材中“读一读”材料的安排,既是主体教材内容的深入与扩展,也是主体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为实现教学目的,起到了润色和完美的作用。
细读“读一读”材料的具体内容,大致可以从如下九个方面来体现它的功能与作用。
一、充实和丰富了教材内容。新教材在内容上较老教材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删减,虽说老教材中有些内容 从减轻学生负担角度考虑可以不教,但作为学生必备的地理常识又不可能不在教材中出现,以“读一读”材料 出现在教材中,恰到好处。如《西印度群岛的命名》、《好望角的得名》、《长江各河段的名称》、《“香港 ”名称的由来》、《我国的商品粮基地》等等,学生在阅读了这些材料之后,大大丰富了地理知识的领域。
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们,有极浓的求知欲望,好奇、好 问、好学,教材中大量地安排了这一方面的“读一读”内容,如《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为什么不具备生存条件》 、《赤道纪念碑》、《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阿拉伯国家的风俗 习惯》、《傣族盛大传统节日--泼水节》、《蒙古包内外》等等,学生读了以后,既丰富了知识,又开阔了 视野,还可以培养对于科学向往与追求的情境。
三、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广泛兴趣,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趣与爱好的培养,往往是学生日后成 材的先导。选编了诸如《一家跨两国》、《印度的牛》、《非洲的鼓》、《有趣的袖珍国》、《珠峰探险》、 《巴西的足球与桑巴舞》等一些奇闻趣事,使学生感觉到学地理有味道、有兴趣,喜欢上这门学科。
四、活泼了课堂气氛,给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很多节新知讲授之前,安排了与新知有关的“读一读 ”材料,从现象引入到疑问的提出,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如《怎样救援“团结号”?》引入对经纬网的学习 ;
用“沧海桑田的含意”引入对地形变化的学习,都联系紧密。还有一些“读一读”材料,以直接提出疑问的 形式出现,引入课题,如“寒冷的南极洲为什么会发现有煤?”提出问题,先设疑,后解惑,提高了讲课的效 果。
五、加强了国情国策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如《西藏社会的巨大变化》、《让黄土地披上绿 装》、“北京的最新建筑”等,学生读了深受感染,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六、引入著名诗词名句,陶冶美育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讲授到我国的江南丘陵时,教材 中安排了杜甫的名诗《泰山》和苏东坡的绝句《庐山》作为阅读材料,形、景、意、气水乳交融。当讲完我国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时,书中引入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阕)》和清代诗人高鼎的 《村居》作为“读一读”材料,学生读来,对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和那“拂提杨柳醉春 烟”的南国二月美景情意相触,美味无穷,既赞美伟大诗人的超人笔锋,更赞美祖国秀美壮丽的山河。
七、介绍中外著名学者的伟大科学贡献以及他们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励学生树立忘我学习、敢于求索 、勇攀高峰的宏远志向。在《麦哲伦船队的环球探险航行》中介绍了麦哲伦为证实大地球形说而献身环球探险 的感人事迹;
在《竺可桢的治学精神和学习方法》中介绍了竺老亲自动手、重视实践的求实精神。读了这些材 料,无疑对学生胸襟情怀的开拓、理想目标的树立、治学精神的熏陶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八、肢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辅之以“读一 读”材料,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如当讲到五带的划分时,要接触到“极昼”和“极夜”两个概念, 学生读了《极昼和极夜》材料以后,对其发生的景象、产生的原因都有了了解;
在讲到世界气温的分布时,布 置了《水汽温度的差异》这份材料,学生读了之后,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中的海陆差异及规律的发生原因, 有了质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九、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反映世界和我国科技成就新动向。如《绘制地图的新技术》、《第二亚欧大陆桥 建成通车》的选登,“我国12种矿产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等的转载,给教材注入了浓烈的时代气息,使学 生在精神上倍受感染。
面对这么多的“读一读”材料,可用以下7种方式进行教学:
一、教师朗诵式。像著名的诗词名句乃至民谣,教师在课堂内可以配合课文的讲授进行朗诵,给学生以情 的感染,形成欢愉的气氛。
二、教师复述式。大量的“读一读”材料,教师只作必要的复述即可。学生尤其喜欢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 进行介绍,如麦哲伦的环球探险航行等等,教师通过讲故事将有关内容进行简单讲述,学生听来生动有趣,收 效极佳。
三、堂内讲解式。有不少“读一读”材料,是为配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而设置的,如“墨西哥城人口 剧增与环境污染加剧”、“夏季风的强弱、进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黄山风光简介”等等,教 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应辅之以简单讲述,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前预习式。教材中有些章节“读一读”材料较多,如“美国”一节安排了3处,“长江”一节安排 了4处,为了让学生学好这些重点内容,可以在前一节教材授完之后,布置学生在下节课以前作预习式的阅读 。为讲述“美国”一节课,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也阅读书中的3段“读一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 析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课后自学式。有些“读一读”材料,内容多、篇幅长,如《让黄土地披上绿装》、“西藏巨变”之类 ,可以作为课后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