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农贸市场建设论文【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7-04 15:2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种二元结构体系在中国尤为突出。城乡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农贸市场建设论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农贸市场建设论文【五篇】

农贸市场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流通模式;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种二元结构体系在中国尤为突出。城乡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商贸业拥有完善的网点建设,严谨的组织结构,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超前的消费观念,而农村商贸业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相对落后的农村商贸流通业严重阻碍了农村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城乡商品和服务难以流通,消费观念难以对接,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较低,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建设城乡融合市场,加强城乡要素市场流通,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必然要求。在政策与形势的双重推动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成为当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深刻研究。本文主要对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得出结论。

一、关于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必要性的研究

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是城乡市场一体化的重要措施,把城乡商贸统筹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主张建立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乡之间商贸流通体系的不对接,制约了城乡之间商品的流动和劳动力、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城乡流通体系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生产和消费、工业与农业的桥梁和纽带,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任保平(2011)提出研究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对接,建立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在城乡市场对接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条件下,对提高全社会总需求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流通体系作为连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其他相关产业部门、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发达程度决定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规模和效率。没有相匹配的农村流通体系,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将会断裂。因此,建立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二)主张统筹城乡商贸流通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

张智(2009)提出城乡商贸统筹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乡商贸统筹中,商贸流通的重点应该向二元经济结构中滞后的一元农村偏移,即农村的商贸流通业。他提出要加快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商贸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商贸布局一体化、提高农村商贸流通业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村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政府推行的农村城镇化政策有利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改善,从而促进城乡商贸统筹中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二、关于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战略选择的研究

在研究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诸多文献中,更多的是关于构建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实践经验和战略选择方面的研究。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路径选择都在于走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道路。

(一)主张从流通主体的培育的角度来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

张如意 (2011)根据不同农村商贸流通组织的特点,结合我国“小农业,大流通”的状况,提出了在农产品流通、农资流通和农村日用品流通中,分别建立以大型农资企业为核心,以连锁超市为核心和以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三种多元化流通主体,共同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高农村商贸流通的效率。刘东明 (2001)认为农村商品流通的真正主体是农民,随看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商业流通组织服务意识落后,制约着农村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拓,政府应创造必要的条件培育和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向农村市场提供更多的资料、信息、科技服务等,完善农村市场的商贸流通,克服流通主体缺位速成的弊端,完善市场功能,培育专业市场,加强专业市场组织建设,实现网络化拓展。从而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二)主张构建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体系来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

易开刚(2006)提出构建我国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是发展我国农村商贸业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之一。他在分析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现代商业网点体系、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和农村电子商务体系等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体系的构建思路,以期为繁荣我国农村商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焦伟伟(2007)提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缩小城乡区域在商品经济上的差距,成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分析河北省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发展现状,如农村市场消费水平偏低、新型农村流通业态发展滞后、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缓慢;农村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强其消费信心;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流通业态;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货畅其流等建设河北省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对策。

(三)主张从城乡双向流通体系角度建立城乡商贸一体化

易开刚(2005)在研究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时,认为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路径选择在于走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道路,即由商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站在城乡商贸业一体化的高度制定业态选择、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各项发展战略,把城市中存在的商业业态、流通手段和消费方式渐次推广至农村市场。

三、关于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研究

关于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措施,促进区域性商贸流通体系建立,以及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体系都在于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国商贸流通体系应实现一体化,而一体化之一,即突破农产品产供销的部门化体制,应实现农商一体化。

(一)主张通过完善物流体系来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

黄福华 (2004)认为要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的物流跨越式、物流社会化、物流一体化、物流集成化和物流专业化发展,构建物流技术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化、物流市场全球化、物流产业规模化的目标体系,对于建设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宋宇 (2011) 认为推进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主要在于物流体系的健全,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需要提高农村物流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物流企业的市场整合带动双向物流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城乡双向物流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实现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的有机结合,加快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物流大格局。敖诗文 (2003)认为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城乡流通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以物流配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才能实现低成本和快速化经营,提高效率和核心竞争力,通过聚集效应形成产业群,实现从生产型向服务型的战略性转变。丁俊发(2007)提出中国的流通体系经历了机构流通体系、产品流通体系、管理流通体系、水准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必须明确“现代”和“体系”的含义,确定四种目标,即提高流通贡献率、降低流通成本、完善流通体制和形成大流通格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流通产业的差距是明显的,也说明流通产业可以创造巨大的生产力。今后5-10年,中国流通业面临着六大挑战与任务,即推进新的流通方式;形成大的流通格局;解决农村双向流通体系;与国际接轨;提高城市流通效率和提升流通业的整体水平。现代商贸物流面临的六大挑战与任务是:推进流通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构建现代商贸物流的总体布局;构建农村双向物流体系;构建易腐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构建应急物流体系;降低物流费用。

(二) 主张建立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策略来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业

柳春岩(2007)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类型和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现状,提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基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建立策略。一是以提高农产品流通和竞争效率为政策侧重点。二是以市场为中心,以改善环境为侧重点。三是引进新型业态,繁荣农村商贸。四是发展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魏婕(2011)探讨了西部地区城乡商贸流通格局的特殊性,分析了西部地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其中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强调通过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构筑城乡间商流、物流及市场的双向流通系统。

四、结论与启示

对于我国城乡商贸流通研究这一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真正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献相对比较匮乏,并且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及模式。随着我国统筹城乡实践力度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思想观念的不断重视,在统筹城乡商贸流通这一问题上亟需有一批不拘一格、观念新颖、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以此作为我国统筹城乡的理论依据,并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修正理论研究成果,使得我国的统筹城乡商贸流通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关于城乡商贸流通这一问题的研究,必须从统筹城乡的视角出发,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集中于:

1.研究视角的完善。在过去的城乡商贸流通研究中,很多学者一是从商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等方面设计城乡商贸流通模式及体系;二是从空间布局、流通网络建设到组织形态、管理体系建设;三是对统筹城乡中不同利益主体的研究。这些方面目前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是针对不同地区类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今后在研

究这一问题上需要打破“一把抓”、“一锅端”的思维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大策略一致,小策略差异执行的方式,分类分区域研究,以便找出适合不同类型区域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

2.研究工具的多样化。统筹城乡商贸流通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如果只是局限于经济分析领域,未免太过于险隘,甚至会产生相当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对于我国城乡商贸流通问题的研究需要学者开阔视野,运用经济、政治、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工具进行研究,不拘一格多管齐下,以此来探索出适合我国城乡商贸流通的新的更加灵活的路子。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建立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2]张智.论城乡统筹中商贸流通[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3]张如意.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11(3).

[4]刘东明.流通主体缺位造成农村商品流通力低下[J].商业研究,2001(9).

[5]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2).

[6]焦伟伟、张丽、丁森林.河北省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07(10).

[7]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战略举措与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

[8]黄福华.推进区域性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的物流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4(3).

[9]宋宇.城乡双向流动的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3.

[10]敖诗文.试论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之建设[J].现代财经,2003(3).

[11]柳春岩.基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商贸流通业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07(12).

农贸市场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贸市场 运行风险 防范 措施

一、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的风险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也有了很大提升,因此,人们在农贸市场购物时,如果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不合格,那么必将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同时还会增加消费者与农贸市场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例如海南“毒豇豆”以及河北“瘦肉精猪”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必须把食品质量安全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来抓,他迫使我们一丝不苟地抓好食品质量安全,以过硬的质量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下面笔者就先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针对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一)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农贸市场中,食品安全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但是,近些年来农贸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却屡屡出现,究其原因,就有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多压力大这一原因。各种副产品、水产品以及农产品等等商品都在农贸市场中集中交易,并且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的文明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以及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对于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不是很了解,导致了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对于食品安全部门的监管工作存在着应付以及躲避的心理。此外,由于农贸市场的食品来源具有复杂性,销售渠道具有多样性,销售工作具有快捷性,所以,在客观上增加了市场举办者的食品安全管理难度,也对工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在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应该明确监督管理部门职责和监管人员的个人责任,完善责任机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贸市场的各个角色都必须充分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明确农贸市场的举办者、监督管理者以及市场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明确农贸市场主办者、农贸市场经营者以及农贸市场监管者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管者,监督管理工作必须要实行关口前移,督促副食品、猪肉、水产品以及农产品等等相关的经营主体建立健全进货的台账登记,实施有关商品的准入制度,切实做到从源头上保证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市场举办者要根据贸易主管部门的要求配备必要的检测设施,对相关的食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坚决

不能上市交易。还要对农贸市场食品经营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其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其自身的职业道德观念,鼓励他们了解法律,从而促使他们做一个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二、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消防安全的风险

(一)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的重要性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农贸市场的消防安全工作不容忽视。2011年4月20日上午11点左右,株洲合泰涵洞东侧的曙光农贸市场突发大火,过半市场被大火烧毁,殃及20余户经营户。株洲火灾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此火灾事件也告诉我们农贸市场运行中,消防安全工作不容忽视。做好农贸市场运行中的消防安全工作能够从根本上阻止火灾的发生,保护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损害。一场大火可以将农贸市场烧得荡然无存,使很多人倾家荡产。因此,做好农贸市场消防安全工作至关重要。

(二)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措施

人口大量的快速向城镇集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农贸市场发展的步伐,政府的各项措施和市场自身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贸市场的建设。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做好农贸市场消防安全工作,杜绝火灾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分析。

1、防范农贸市场消防安全要长期建设农贸市场消防队伍

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关键在人。现今农贸市场的消防队伍建设出现的主要问题在管理上,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农贸市场消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我国的农贸市场消防队伍的人力资源在管理方法方式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消防队伍的发展,导致我国农贸市场消防队伍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上与城市消防队伍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防队伍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无论是领导还是消防人员,都要积极投身到消防队伍的建设中。现设消防队伍不是表面工作,而是切实关系到人民利益的工作,工作建设更需要长期性的完善和重视。

2、建设农贸市场消防管理体系和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

领导要重视消防工作这一块,要不间断地进行消防队伍的建设和规划,完善农贸市场消防管理体系,建立各项制度并督促落实。在农贸市场尤其是在百货小商品经营区块,必须要设置消防栓和自动消防喷淋系统,配备足够的干粉灭火器。无论是消防设施的建设还是消防人员的培养,都需要长期性地投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平常的工作中不要松懈,长期保持警惕,避免在火灾发生时器材的不足和人员能力不足耽误及时的救援工作。

3、防范农贸市场消防风险要规范安全用电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管理工作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由于卖鱼摊点氧气泵及电子秤的普遍使用,农贸市场内用电范围在逐步扩大,涉水摊位插座裸露潮湿、市场内私拉乱接现象时有出现,严重威胁公共场所人员的生命安全。有些经营者会向顾客出售烟花爆竹、烟草等易燃易爆物品,由于农贸市场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经营存在的风险性大,增加了农贸市场火灾危险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农贸市场运行中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以及规范的消防技术,因此,笔者认为,防范农贸市场消防风险就要规范安全用电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管理工作。

三、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的风险

在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并且强调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以及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市场举办者与公安民警一直为消除农贸市场运行中治安风险而努力着。但是,伴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农贸市场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多,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治安安全的风险天天存在,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下面,笔者就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风险的措施进行浅谈。

(一)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做到正视治安问题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公安机关一直在为保证农贸市场的治安安全而努力,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农贸市场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多,想要构建和谐的农贸市场,就必须要对农贸市场治安问题进行正视。作为我国重要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力量的公安机关,在和谐社会构建这一过程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在治安防范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农贸市场的社情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只有充分的掌握了农贸市场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对农贸市场的治安特点进行很好的把握,进而采取相对的治安措施,最终对农贸市场进行有效的控制。作为农贸市场治安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农贸市场的刑事案件以及治安案件进行统计,在统计过后要进行分析,并通过开会研究农贸市场所出现的治安问题,最终能够尽可能防范农贸市场的治安案件的发生。

(二)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

想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治安管理人员可以从“强化素质、规范执法、健全机制”这三个环节入手,对执法队伍以及执法水平正规化建设水平进行提升,因此,农贸市场治安管理人员要加大公安基础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高效、统一以及灵敏的便民服务、行政管理、安全防范、危机处置以及预警研判等工作机制体系。对于治安形势变化要随时适应,要分析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四、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的风险

农贸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第三者风险这一问题,所谓的第三者风险就是指农贸市场的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所存在的意外风险。第三者风险是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中无法预料到的一种风险,这就要求农贸市场管理者完善其管理方式,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要预防。在进行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防范过程中,完善制度,依法操作。如果已经出险,就要及时抢救、 及时报险,要注意与第三者沟通的问题,避免第三者发生争执或者冲突,作为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从第三者角度出发,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来解决纠纷和争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防范时,要提升农贸市场举办者和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端正自己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同时也要依法处理,既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下面,笔者就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风险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防范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要求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作中,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实施农贸市场安全措施时,要做到坚持动态管理、动态宣传、动态设计,还要重视农贸市场中建筑物的质量,及时修理损坏的路面,做好跟踪保洁及时清扫路面垃圾,防止跌倒滑到事故的发生,强化对于火灾等安全隐患排除和治理工作,并且重视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农贸市场日常运作中,必须要根据安全措施设计的要求以及安全演习的方案,运用网络计划这一措施,很好的分析农贸市场安全组织设计情况以及安全措施管理进展情况,结合农贸市场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农贸市场安全措施的实施,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重要原则。保证农贸市场安全措施的良好实 施才能够很好的保证农贸市场运行风险防范整体质量。

(二)防范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要求采取应急措施

很多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事故都是由于农贸市场运行中应急措施不到位导致的,在进行农贸市场应急措施工作时,应该着重分析农贸市场主要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且要注意农贸市场建筑、货物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故,在农贸市场建筑物存在的风险中,农贸市场建筑事故类型主要有:机械伤害、透水、坍塌以及中毒窒息等等,而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农贸市场内人流拥挤导致运输工作面积狭窄、空气污浊导致的空气能见度低以及货物运输过程中车辆的衔接不当、车辆调度工作不到位等等因素都是在进行农贸市场应急措施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本文中,笔者从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防范措施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的风险进行了阐述,接着从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的重要性以及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措施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消防安全的风险进行了浅谈,笔者又从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做到正视治安问题以及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的风险进行了探讨,最后,笔者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的风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周晓萍,陈志军,王立媛,王若燕,潘国绍,郁欣.2005年浙江省绍兴市食品中铅镉砷铝污染现状及分析[J].疾病监测, 2008,(02)

王宏志.农贸市场改超市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邹琴,刘守亮,秦启发,骆胜超,杨素林.环境与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降解的调查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01)

农贸市场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就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提升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现状、存在问题的认识,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 :农贸市场 经营者素质 提升与意义

一、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现状

1、农贸市场经营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大多为下岗工人和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贸市场的经营者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二是有的经营者证照不齐全,有些经营者认为在集贸市场经营不需取得证照。三是部分农贸市场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进货只考虑经济效益,对如何把好进货关、鉴别食品、保管食品、处置食品的专业知识了解、掌握不多[1]。如有经营者为了水果、蔬菜外表艳丽,经常在水果、蔬菜上洒水,反而加快了食品的变质过程,成为外表艳丽的变质食品,危害不小。

2、部分农贸市场的经营者缺乏长远的经营意识

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基本上处于粗放经营,缺乏深加工、精加工,产业化发展。一是农副产品的经营者目光短浅,一些季节性的农副产品生产出来后,对产品的原始形状、品种不加改变便进入市场售卖,只顾眼前利益,根本不考虑农副产品的再加工,对改变农副产品的外包装、上升到品牌缺乏理性认识。二是经营者观念落后[2],大部分农贸市场的经营者经营观念比较落后,受知识水平限制,大部分消费只注重价低,在经营中往往开展价格战,忽略经营手段的提高和变革。

3、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基本没有品牌意识

由于没有商标,很少有本地农产品打入城市超市大商场,只能限制在农贸市场中销售,经济效益发挥不出来。没有意识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不知道品牌在商品经营中的的重要性,更缺乏对商标作为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基本认识。

4、农贸市场的经营者纪律观念不强

部分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往往责任心不强,纪律松散,不能自觉遵守市场的规章制度,在经营中的违章行为屡见不鲜。对于违章行为,往往注重突击整治,声势大时见效,而过了整顿期又恢复成原样,整治成果难以长期巩固,使管理工作陷入“一整就好、一停就乱”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无证设摊、跨门占道经营、门前卫生三包、车辆停放等问题,往往是一整就好,不整就乱,致使整治效果显著但不能持久。

二、提升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意义

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提升总体来说有助于提升农贸市场的整体经营水平,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来讲,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提升对农贸市场整体水平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它的改造提升对于城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农贸市场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交易的场所,人与人接触频繁,是一个城镇、一个地区展示当地人整体素质的窗口,它反映着整个城镇的形象。它与其它商品交易环节一样是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交易的平台,其中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建立文明诚信的农贸市场[3]。

二是农贸市场作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工程,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和农产品上市流通的主要渠道,是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是满足城镇的民生需求的重要载体,满足城镇的民生需求,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推动农贸市场品牌化。

三是通过提升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促使农贸市场整体素质提升。通过农贸市场引入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从而激发和提高人们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整体形象,从而起到样板的作用,带动周围农贸市场,以至于与其相关的各行各业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提升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方法

1、硬件监控,减少纠纷

一是通过监控等硬件的升级和加强市场管理人员巡查可以有效地监督农贸市场经营者的行为,倒逼经营者素质提升。从源头上整治农贸市场内环境卫生“脏乱差”、管理秩序混乱、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通过安装、启用了农贸市场监控系统,实现农贸市场监控系统的联网。设置专职监控人员在监控市场的秩序运行情况,如果发现市场内经营业主有不文明失信行为,通过技术手段保存图像或视频作为证据,再通知相关人员对不良行为予以处罚。二是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后,市场管理办公室就可以对市场内各摊位、店铺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时监控,一旦市场内发生纠纷,工作人员即可第一时间借助该系统的数据记忆功能“还原真相”,做出准确判断,及时消除矛盾。

2、明码标价,交易透明化

通过明码标价杜绝农贸市场经营者漫天要价、强买强卖等低素质现象以及不良竞争,把规范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列入提升市场经营者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着重抓好市场明码标价的软硬件建设。可以设置悬挂或摆放明码标价牌的硬件设施,如统一用于悬挂的横梁、统一方便的用于摆放标价牌等,并加强及时更换和调整。同时,市场管理者必须建立健全配套的经营者准入和退出机制,将明码标价工作纳入管理体系[4]。

3、制定对于经营者的考核管理细则

一是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制定农贸市场经营户的考核管理细则,对于农贸市场经营者进行量化管理,经营者必须随时接受相关职能部门、媒体及市场管理人员的有关文明、卫生、食品安全等项目的监督、检查与考评。二是做到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文明经商,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建立食品进货台账。三是做到门前三包,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防范工作。

4、提高农贸市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一是要品德高尚、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二是坚持学习研究与农贸市场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着重学习了《食品安全法》,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三是要了解各类食品的保质期,以及常见食品新鲜程度,对于不能食用的食品要及时查处。四是要对农贸市场经营者登记备案,健全经济户口,做到静态资料齐全有效,动态资料随时补充录入,最大程度的实现适时监管,加强警示教育,由事后查处转变为事前预防,实现管口前移。五是妥善处理市场的各类纠纷,不但要协调好市场经营者之间的纠纷,也要协调好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努力把农贸市场创建成和谐文明的食品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1] 邓云影. 提高市场经营者素质三途径[J]. 中国企业管理, 2013,(06) .

农贸市场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A New Work on the Economy of Chinese Minority Nationalites

――Comments on Studying the Innovativ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in Ethnic Regions and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Trade Development

QINQi-wen

(Huihua University,Huihua,Hunan418008,China)

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学界、民族学界对中国少数民族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2007年6月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湖南吉首大学商学院王兆峰教授和张海燕教授合著的专著――《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就是这方面研究的典型代表。通读该书,深感这是一部选题新颖、底蕴深厚、富有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佳作,不愧是一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力作。总的说来,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1.选题视角新颖。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对于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学界莫衷一是。该书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经济发展状况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作者将民族经济发展定位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民族贸易发展――民族经济发展”平台上的以市场化带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既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又有独到的见解。

2.选题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政策性。该书紧扣时代的脉搏,研究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建设、民族贸易发展与民族经济发展,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解决“三农问题”和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因此,该书所研究的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它关系到广大民族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的民生及社会稳定问题,同时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该书探讨了当前民族地区贸易发展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贸易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根据民族地区贸易工作的特点、作用,针对新时期形势的变化制定和适时调整民族贸易政策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篇章设计有新创意。该书以农产品市场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作为研究的起点,以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分析、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及创新、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集群建设、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建设、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物流系统建设、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民族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等作铺垫,着重论述了“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全书主题。不难看出,该书篇章安排的逻辑结构清晰、严谨,论述基点牢固、主题鲜明,分析章章紧扣、层层深入、浑成一体。

4.理论分析有新的深度。该书运用经济增长理论、交易理论、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委托――理论、商品流通理论等揭示了农产品市场发展及贸易发展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论述了发展经济学的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等理论在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发展、民族贸易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论述了交易理论对于建设农产品市场的作用;
特别指出,建立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核心动因就在于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费用。第三,指出了组织理论对于研究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对于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绩效检验及发展模式选择研究有积极的意义。第四,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指出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内部的产权分配来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五,运用委托――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双重违约行为,并给出了规避这种行为的具体措施。第六,指出了商品流通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对于搞好农产品流通和物流的重要意义。

5.理论联系实践有新的视角。该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索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为新时期少数民族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因此,该书十分注重联系中国少数民族地方的实际,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并工作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对湘西民族地区实际有更多的了解,因此,作者尤其联系了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等地实际,因此,作者提出的对策建议不仅对中国少数民族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尤其为湖南西部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直接的指导。

农贸市场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
经贸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149-04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体制能量的释放,我国农村已根本摆脱了过去短缺经济的约束,进入到过剩经济阶段。因而农产品能否顺利地通过流通领域而向消费领域过渡成为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破解这一矛盾的钥匙便是建立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积极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建设。

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最紧缺的是经贸类专业人才。新农村经贸专业人才主要指熟悉农业与农村、农产品与农资,在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中从事市场营销、对外贸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经济管理等工作的人才及独立从事农产品经纪与活动的人才。据统计,在湖南新增的16万就业岗位中,80%属经贸类人才,而其中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性经贸类人才占其中的60%以上。如在2009年湖南首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五星级休闲农庄大型人才招聘会上,300余家用人单位所提供的10 000余个就业岗位中,销售、营销策划等经贸类岗位的数量远超研究人员、检验员、化验员等岗位。根据本课题主持人对与会的益阳市11家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岗位的统计分析发现:对招聘人员的最低学历的要求为:本科及以上占13%、高职专科占67%、高中及以下仅占20%;
经贸类专业岗位占招聘岗位总数的43%,而在经贸类专业岗位中高职专科占比达96%,足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对高职经贸类人才的急需。

但是由于不少高职院校担心涉农专业影响招生,对原有涉农专业建设投入不足,培养模式改革不力,甚至改弦易张,将经贸类人才培养定位逐步转向城市,导致了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同场竞争,而相关专业毕业生也不愿服务于农村、不愿到农村工作,更加剧了新农村经贸类专业人才的短缺。近年来,全国各地均发生了所谓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征象,出现了柑橘、大白菜、西兰花、西瓜等烂市现象。农产品流通不畅,增产不增收,已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可以说,新农村经贸类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新农村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的主要瓶颈。因此,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关键是要大力培养新农村经贸类人才。高职院校应勇于担责,发挥师资、设备优势,围绕当地农业特色,开设相关涉农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新农村经贸类类人才,为新农村现代流通工程建设服务。

一、高职新农村经贸类人才培养现状

在近些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真正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贴心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并不多,可以说还相当匮乏。主要表现在:

(一)人才总量不足

课题组在湖南的永州、邵阳、郴州、常德等地农村和唐人神、金健米业、湘农集团等十几家著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研,真实地了解和掌握了现阶段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的人才需求情况。调查显示,虽然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的发展速度很快,而涉农商贸流通类人才培养的发展相对较慢,难以适应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热爱并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商贸流通类高级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具体来说,当前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所紧缺的人才主要有如下八类: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策划人员、农村连锁经营人员、农产品国际贸易人员、农业管理人才、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农产品质量检测人员、农村物流配送人员。国内一些农业类院校和涉农教育专业越来越面临着招生难、就业难的困惑与压力。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过分强调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倾向,一些院校把涉农学科和专业调整为好招生、好就业、市场需求大的专业,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畜牧、种植及农副产品经营人才的培养,规模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主业特色越来越淡化,副业地位越来越突出,呈现出主业副业化、副业主业化倾向;
也有个别涉农院校和专业,干脆对“农”字避之不提。这就导致了涉农商贸人才的严重不足。

(二)人才质量不高

调研组在浙江、湖南、安徽、广西四省供销社系统高职院校,对当前高职经贸类专业涉农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条件建设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方面内容进行调研,深感新农村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紧迫性。目前高职经贸类专业建设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专业培养目标落后;
专业课程设置传统理论多,技术含量低;
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环节(实训、实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强;
课程结构及内容僵化,专业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专业教材的版本陈旧,缺乏现代营销知识的传授等等。面对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要加快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经贸类人才,必须做到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局、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运用好科学的教学手段,并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

(三)人才服务农村意识欠缺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拥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要想在农村流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过硬的经贸类专业人才队伍。调研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均表示新农村经贸类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事业发展的瓶颈。唐人神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张文说:公司每年都要到相关高职院校招聘营销、国贸、连锁等专业毕业生,应聘者非常多,但绝大多数人缺乏为农服务的意识,更缺乏涉农经贸知识,实际招聘到的少量毕业生还要花较长时间进行岗前培训。他建议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加强对学生“心态定位”的引导,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服务农村的意识。

二、高职新农村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这一结构采取的培养方式。换言之: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总和,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为实现既定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4)与之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职业教育规划,对涉农人才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明确目标,因地制宜,确定新农村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要让农民接受好的教育”,要让农民“学有所教”,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的覆盖。这里所说的“农民”,都是指能够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或者已经从事于新农村建设,或者将要从事新农村建设。对于已经从事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主要工作在于加强在职教育,通过各种途径让其掌握技术,拥有科学知识。对于将要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主要是指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热爱农村,愿意服务农村,执着农业事业的大学生。而这个人群,正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主要对象。

培养面向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既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也是基于价值分析的人才情感的明确。笔者以为,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情感上对农村的热爱,事业上以农村为首选。在人才培养上,首先应该让学生认同培养的主要目标和方向。这种认同,既是在情感上的,更是一种理性的判断。要将专业培养与对“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农村市场发展现状;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巨大的发展机遇与发展潜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专业学有可为,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同时,应积极的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调研、学习、实践,增进学生对农村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自身专业在农村发展的信心。

2.专业教育要突出实效,人才培养要因地制宜。职业院校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本质特色在于:普通高校偏重于培养理论型人才而职业院校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对新农村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刻意地拔高或压低,而应该坚持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对于市场需求的敏锐性。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同时,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别。在职业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教育的实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同时,有针对基于地域、市场、人文等方面“三农”状况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和方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现实把握能力,加快学生的角色转换速度。

3.专业设置要把握全局,人才结构要合理布局。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事业,是在国家各个层面合理分工、统筹下的一项系统工程。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要在这一全局下深刻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积极筹划,让培养出来的人才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归。这主要是指,在职业教育中,要根据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地域经济社会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专业。新农村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于人才需求的方向、人才需求的数量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因素或决定要素,职业院校尤其是商贸类职业院校要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着眼全局,合理谋划,培养新农村经贸类专业人才,以破解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能否顺利地通过流通领域而向消费领域过渡”的重大难题。

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既是一种情感的培养,更是一种技能的、知识的培养,也是一套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深入推进。

(二)着眼现实,积极探索,完善新农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

1.渐进阶梯式培养模式。该模式就是有效地整合学校、社会和农村三方面的资源,分阶段、有步骤培养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第一,在高职院校方面,重点是传授有关商贸类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校内打下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在社会中介组织方面,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行业和工作岗位特点,继续开展实践操作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动手能力。第三,学生步入农村后,对农村社会有了更紧密的接触,则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再教育,进一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特色、产品特点,并不断学习与广大农民交流沟通的技巧。

2.产教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产教研一体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经营服务、科研开发的一体化。2009年4月,我院牵头组建了湖南现代商务教育集团,集团聚合了包括友谊阿波罗集团、湖南省农资公司、湖南省棉麻公司、湖南省茶叶公司、湖南旺德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43家企业、36所职业院校和农产品经纪人协会、茶叶协会等5个协会,打造集团内部的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技术推广链和就业链。以此为契机,出资成立了湖南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湖南省供销社控股),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担任公司总经理,具体承办网上供销社,致力于联接城乡、服务三农,构建全省涉农产品流通的大型信息物流系统。实践证明,这种产教研相结合的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针对新农村经贸类专业,如何做好产教研的深度融合,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学校、经营服务单位和科研开发部门的紧密结合,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提高广大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对学生可以增加实习实训场所,扩大实践锻炼的机会,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企业也能在结合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招聘到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可以说,大力推进产教研一体化模式,能使涉农人才的培养更贴近社会,贴近农村实际,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多赢。

3.高职院校与涉农企业合作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涉农企业的合作可以是全方面、多形式的,双方的合作必须是平等、自愿和互利的。订单培养最能体现校企合作的精髓,这对涉农职业院校和企业都是十分重要的。新农村经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其特点,更具有挑战性,只有高职院校与涉农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面向农村、满足涉农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职业院校还能为涉农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开展短期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还可积极探索 “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发展思路,在校外创建自己的农业生产经营示范基地、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打造产业集团,更好地为培养学生、培训农民和推广农业技术服务。

(三)以人为本,立足长远,拓宽新农村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视野

职业院校要培养新农村经贸类专业人才,一方面在于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经营贸易类人才,解决当前农村经贸类人才的匮乏;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看,要积极拓宽职业教育中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当前的需要,也使学生有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往往被人诟病为没有理论支撑的单纯技术人才的培养。新农村建设固然需要经贸类专业人才,但这远远不够。职业教育要立足以人为本的前提,以人才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创造性的视野,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林杰.商贸人才培养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路径研究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8:291.

[2] 高斌.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和方法[J].中国培训,2009:36.

[3] 张全福,张忠福.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基本取向[J].职教论坛,2006:27.

[4] 彭建国,王箕裘.湖南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六类人才需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 禹明华,冯和平.涉农商贸经营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商务职院学报,2010(3).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the Talents in Economy & Trad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LIN Guo-an,YU Ming-hua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