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整合教学论文【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04 17:20:13 来源:晨阳文秘网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合教学论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整合教学论文【五篇】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

整合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中,如何体现整合的优势,乃是目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因为在学科课程整合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已发生了变化。对学生而言,教师将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信息技术将成为他们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观念,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必须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要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同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协作,双向整合。我们知道现代媒体教学过程与一般传统教学过程是一样的,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向整合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现、利用和更新,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倾向。对教师而言就要体现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师生交往民主化。充分发挥信息媒体优势,精心组织教学信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传播教学信息的任务,同时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对学生而言就应实现角色转换,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即网络技术的学习者,网络学习的主体、网络信息的采集处理者、网络信息的交流协作者、网络信息的创新者。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PowerPoint的特点,插入了猴子、蛋糕、老农等图片,配以兴奋、懊丧、俏皮等风格的音乐,通过图像处理、音画组合等方式,设计了一个寓学于乐的动画情境:猴子从原来的不满意吃蛋糕的,到贪婪于吃蛋糕的,直至最后满足于蛋糕的,一次次被老农戏弄于股掌之中------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或会心一笑,或满心疑虑,或莫明其妙,注意力高度集中,当教师抛出“==”这个问题时,人人讨论,争论不休,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至此,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这个问题情境所要达到的“促进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的目标已经实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学生、多媒体三者之间双向互动的的环境。同时,“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要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探索,这样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如,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探究:把圆16等份后的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们拼拼摆摆,说说议议,很快得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但这与书本上“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略有出入,我便利用多媒体分别演示了把圆等分成16份、32份、64份对拼的过程,这样,学生们便轻松地理解了“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道理,得出了S=лr×r=лr2的公式。受此启发,部分学生又探究出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结论,在让学生实物操作的基础上,我又借助多媒体演示了拼成的近似三角形的过程,学生们恍然大悟,细细分析,得出了S=л×4r÷2=лr2的公式。学生创新的灵感不断迸发,接着还得出了可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S=(2лr×+2лr×)×2r÷2=лr2的结论。

这一互动环节的顺利展开,多媒体技术发挥了它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弥补了实物、书本等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感官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了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1.知识点切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知识点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分类,认识等腰和等边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画高等。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利用中控系统的传送功能,先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实物图的信息,再借助计算机隐退实物图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然后再动态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等知识信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BBS功能进行协作学习,从而揭示三角形的意义;
再通过网络演示较多的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学生进入自主化个性学习,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三角形可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为: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师再画龙点晴,把显示在屏幕上的三角形重新排列,并用相应的关系图表示出来。然后利用课件闪烁等手段逐一演示三角形的底、高以及如何画高。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激励。

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主动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如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200米,若以每分钟800米的速度通过一段1400米长的隧洞,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先用媒体在屏幕上出现铁路、山、隧洞背景的画面信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出示教学的应用题,接着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洞前时及车尾刚刚出洞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隧洞,并闪烁其线段图,分析火车通过隧洞的距离和隧洞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信息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算式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实践感知。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以教材的内容为写作材料积累的途径。中学语文教材是古今中外文学的经典。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的最佳途径。写散文、诗歌时可以大量引用教材中的精彩句子,使文章顿生光彩。论毅力、讲理想、说爱国的,如爱国类的诗篇——岳飞《满江红》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爱国的故事——苏武牧羊、荆轲刺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等,鲁迅《呐喊自序》救国救民的爱国理想。同时,在讲读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并能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对于教材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那些资料,在《人不搏不精彩》《面对人生的选择》等作文中,都较好地活用了从范文中获得的资料,并进行了创造性发挥,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主旨。

其次,利用教材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在《祝福》中鲁迅描写祥林嫂的眼睛达十二次之多,通过描写眼睛的发展变化,揭示了其悲剧的性格及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写的是“顺着眼”,目的是强调她的善良老实,安分守己;
当她第二次死了丈夫、失掉了儿子之后,又到鲁四老爷家,这时她“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通过她的眼泪、眼光,写出了她丧夫失子的悲痛;
当祥林嫂向四婶诉说儿子阿毛被狼吃掉时,是“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通过她眼睛的神采,进一步写出失去儿子的痛苦;
当她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倾诉自己痛苦的故事时人们回报她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这时她“张着口怔怔地站着,直着眼睛看着她们”,通过“直着眼睛”这四个字,把祥林嫂受到沉重的打击后,性格变得凝滞、呆板的特征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当她已向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后,四婶仍然禁止她祭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精神也更不济了。”这里,通过她的“窈陷”下去的眼睛,写出她遭受的打击之大。因为向土地庙捐门槛赎罪后,仍然不能争得做人的资格和权利,这时,她的精神支柱已完全倒塌了,她精神崩溃了,就成一个“木偶人”了,悲剧也推到了高潮;
在她临终之前,鲁迅进一步写道:“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在巨大的痛苦和悲哀中,已经变得麻木了,完全丧失了生命的活力。鲁迅就是这样紧紧抓住祥林嫂的“眼睛”,把祥林嫂震撼人心的悲惨命运一步步地推到了高潮,深刻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鲁迅正是善于运用十分洗练的笔墨通过眼睛的传神描写,勾勒出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命运。如写《母亲》《同桌》《印象最深的人》等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细节的镜头。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本领。这种教学,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是课文与作文的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好,教学效率也高。此外,还可以根据一些范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在叙述中进行插叙,采撷诗词,运用典故、故事、传说等表现手法,这对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对作品的特色加以理解,并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写作时,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不会议论,论据使用与议论说理不能有机结合。根据这些情况,以教材为范评文,议论展开方式,列出构思提纲。实践证明,利用阅读课中作品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灵活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提高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学生从中深受裨益。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整合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包括若干基本的科学事实,以及从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概念、命题、原理和公式等。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改造水平和物质创造水平。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处理和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

因而,如果说科学教育的内容关乎事实的真伪问题的话,那么人文教育的内容则关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与目的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与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科学教育应当承担的核心任务。

人文教育旨在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以期促进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了解与把握;
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对话意识、博爱精神。从而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进而指导人们能够在改造物质世界、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沿着合乎人道的方向发展。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契合

二者固然有别,但并非对立、排斥,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点,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人,并且以人为归宿。

人生有三大问题:人对物、人对人及人对自身的问题。在这三大问题中,科学关注的是人对物的问题;
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人对自身的问题。因此,科学与人文本质上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文化角度讲,科学与人文又都是一种文化。

二者共同属于这个共同体,只不过科学更多倾向于理性,人文倾向于情感;
科学侧重理性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人文解决伦理问题。因此,那种只把科学理解为“科学知识”,却不认为一种文化的看法是片面的。

事实上,人类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价值追求史,在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中,科学领域实证的探求、理性的认识、批判的思考,总是对善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对情的超越。而所说的真、善、美其实就是人文领域所追求的的根本内容。正是这种科学与人文的合流,才使人类的价值追求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在那些伟大思想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身上,常常汇集着科学之深刻与人文之美韵,令后人永世景仰。例如:达芬奇既是大画家,又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
爱因斯坦不仅发现了著名的相对论,还具有艺术天分,擅长演奏小提琴;
杨振宁不仅是获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著名的演说家等等。

两种教育之间的这种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必须走二者的融合之路,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很多,下面从变革教育价值观念、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素养三方面简单加以分析。

(一)变革教育价值观念。

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关键,而关键的实质就是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与融合。既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方面的任何一面都不能偏废。

可以这么说:教育界有关教育融合之争鸣的目的,决不是贬低科学教育的价值,而是在认真反思过去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策略与途径,使得科学教育走上一条更为科学的道路。

(二)完善课程建设。

我们的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进行如下调整:

1.改革科学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应有所超越,要由对具体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层面,提升到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关系的层面,要广泛、全面、深刻乃至趋向人文的理解。

课程内容要有所扬弃,合理地精简那些过时的、累赘的、超出学生负荷的部分,保留比较基本的、具有生成意义的内容。同时要有所丰富,选择那些前沿性的、新兴的、能够反应人们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性质有新认识的知识。

2.加强人文课程。我国原有人文课程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尤其在小学阶段,公民教育、隐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相对占的比例较大,但是真正具有个性色彩和创造力的内容稍显不足,因此也存在一个谨慎选择和适当扬弃的问题。其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方面,还需寻找更为合理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在总体课程结构上对中外文化的比例也需调整。比如,在某些地区,从教师到家长再到孩子,学习外语的热情似乎过分高于中国文化,不得不引起思考。

3.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如今,包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内知识的增长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课程的综合化方向。

这里所说的综合,首先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各自领域的综合,如:让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打破学科的分界线,让认知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方面的知识有所融通。在文字、音乐、舞蹈、绘画等人文门类之间也需进行整合。

其次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就是以科学的理性沉淀人文的情感,以人文的意义升华科学的追求。

再次,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带着人文的眼光到生活中去发现科学的现象,同时用驾驭科学的思维回归课堂,做出超越的思索。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够很好的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实践,使得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上,制作出更优秀的课件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推理能力。教师通过制作数学课件,将数学模型、图形、数字等各项内容生动的呈现在教学课件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课件的学习,对数学体系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获取更多学习数学课件的方法,获得更高层次的数学理解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使得数学教学更能体现出价值。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能通过最新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展示更为丰富的课件学习资源,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

(二)实现先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更好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要遵守以下的几点规则:

(1)要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发现以及探索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教学活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胜过于获得最终的答案;

(2)数学教师本身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本身只是一个启蒙者,起着引导的作用;

(3)要更加明确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经验田永辉(河北省沧州市中捷职业技术学校,河北沧州061108)摘要:反思传统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确定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有效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3-0196-01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作用;

(4)要让信息技术体现终身学习的原则。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并不排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因为信息技术也是存在有局限性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因此,不能完全用信息技术取代传统教学方法。一个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止要运用到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也要合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两种方式强强联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点。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教学的方式、手段,学生本身也要理解信息教学技术本身包含着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学生不知要学习课堂知识,还应该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能够使用计算机中的相关教学软件,使得这些软件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得力助手。在使用信息技术教授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互动。学生之间通过互动,甚至能力高的学生可以教导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学习,能够在教导过程中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向他人解释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从此将知识深植于脑海,熟练运用。在国际教学活动中,各国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很多国家都认为信息技术是所有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国际教育协会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进行教学,提供给学生现代的学习方法。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活动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提升学习素养,教师不能只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上形式的多样化而忘记了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初衷。教师要让学生占据主动的位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信息工具,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段、学习方法。不要让学生处于被动的被灌输知识的位置。学生在信息教学课堂中会比较的有兴趣,因此教师要顺应这一趋势,使用信息技术,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语

整合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一)能创设学习情境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可以展示事件的经过,可以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教学抗日战争题材的文章时,由于学生离那个时代较为久远,光凭借老师的叙述是无法让他们体会到日寇的疯狂与残暴的,此时,给学生来一段故事的实录,用课件的形式播放,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既让学生领会了文章内容,也激发了他们的爱憎情感。

(二)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感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从而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能扩大信息容量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渠道。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四)能实现学习的互动

做为一种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学生不仅可以自己查找知识资料,而且可以通过一些优秀软件,自主学习,并借助软件提供的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能很好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具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导,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如讨论、辅导和答疑等,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能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

这种新型的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建,首先在于教师的新型理念,其次是建立了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程序:在课堂上通过导向、素材资源和操作资源的有序传递,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导鼓励、诱导启发和疏导整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创新和自主探索学习的教育理论。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的流程

(一)创设情景, 乐学新知

营造交流的氛围, 为学生创设情景, 使其乐学新知。这样做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打破以教师活动为中心, 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弊端,将语文教学带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意的新天地;

同时让作品在客观上具有更大的容量和张力, 从而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在感情上乐于认同, 在思想上和理智上跃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质疑问难, 确定问题

怎样搭建好交流的平台, 教师是关键。以往是教师用自己的“如花妙嘴”去解剖教材, 从“语、修、逻”等角度把教材剖析得七零八落, 全无“美感”, 学生变成“注水的鸭子”, 全无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阶段最能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教师所要做的, 就是要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用自己的思考来撞击学生的思考火花, 使他们的心灵冲破种种束缚, 自由地飞翔于语言文学的蓝天之中。学生的心灵一旦获得了解放, 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常常超乎我们的想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明的个性, 用自己动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让他们的心灵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下自由飞翔, 这样学生才能尽快进入课文学习阶段并提出质疑。

(三)交流质疑, 合作解疑

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创造之地”。因为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在他们的头脑中都有着思考的火花, 因而,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所有的教学, 都要以所有学生的和谐发展为追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 主动探索, 不断发现, 激发起创造的强烈欲望。只有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师生关系中, 师生共同思考的清泉才有可能汩汩涌出, 从而放飞自由的心灵。

(四)总结评价, 迁移拓展

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 只有通过反馈, 才能实现有效控制,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师生交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讨论, 多向交流阅读心得, 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质疑, 这是对课文的理性把控, 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本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审美观,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本阶段所起的作用是点拨、解惑、开窍、提炼、小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