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七下数学单元总结【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04 17:4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LiYongFa(BusinessinstituteofAnhu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AnhuiBengbu,233041)AbstractThispaperr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七下数学单元总结【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七下数学单元总结【五篇】

七下数学单元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加权变异系数 区域收敛

中图分类号 C812 文献标识码A

Regional Economic Diversity Analysis on Anhui and the adjacent six provinces

Li Yong Fa(Business institute of 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Anhui Bengbu,233041)

Abstract This paper reveals regional economic diversity among Anhui and the adjacent provinces(Shandong,Jiangsu,Zhejiang,Jiangxi,Hubei and Henan) from 1999 to 2005.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ap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expanding among seven provinces and Anhui province is comparatively backward both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Finding out concrete factor about Anhui falling behind,the paper provides theory support for Anhui and every east province realize economy tends towards in the higher level economy level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al DiscrepancyWeighted Variation Coefficient Regional Convergence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北靠山东,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按照中国“十一五”规划方案中对中国区域划分的标准,山东、江苏和浙江属于东部沿海地区,而安徽、河南、湖北和江西属于中部崛起地区。研究安徽与邻接六省区域经济差异,源于对安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心和关注,目的在于揭示安徽和邻接六省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解释这种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寻求安徽“东向战略”的理论根源,以及如何借助于“中部崛起”国家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高层次上达成向东部经济趋同目标。

为此,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比较不同的单个经济指标,探求七省经济发展的差异;
第二部分,认为若干不同的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同时,对于不同省份经济发展的差异仅仅靠单个经济指标解释是不全面不深入的,所以采用经济发展的差异系数、和回归分析两种数学工具,整合不同的指标变量,更全面更深入分析七省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及形成原因;
第三部分结论及建议,依据前两个部分的实证分析,给出简短的结论,并依据结论,形成安徽如何跨越式发展并与东部省份经济趋同的建议。

一、安徽与邻接六省单个经济指标差距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衡量七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经济变量占七省份额,即不同经济变量与该经济变量七省总和的比值,如安徽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七省份额=安徽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七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和。采用份额指标衡量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可直观的反映该经济变量在不同省份之间的相对差异;
二是可消除不同量纲对经济发展水平或趋势测量的影响,利于对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比较和关联的认识。这些单个的经济变量是: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化水平、高等、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政府支出和第三产业产值等8个指标。这些变量基本上反映经济发展产出和投入情况、生产和消费情况、地区市场和国外市场培育情况、人力资本情况、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以及城镇化发展状况。不同经济变量的样本数值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华通数据中心(http:/data.省略)。结论显示安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进出口总额、人均政府支出、城市化水平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个变量占七省的份额持续下降,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高等、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人均第三产业产值三个变量占七省的份额存在起伏(见表1)。

注:资料来源:对各省《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华通数据中心(data.省略)原始数据计算而得。

2005年,山东国内生产总值在七省中最高为18468.3亿元,安徽5375.8亿元,仅是山东的29.11%,而在1999年,安徽2908.6亿元,山东7662.1亿元,比值是37.96%。七年间,浙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最高,1999年,安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829元,浙江为12037元,安徽人均国内总值是浙江40.12%;
2005年,安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97元,增长了1.78倍,而浙江为27552元,增长了2.29倍,安徽人均国内总值仅为浙江31.20%。1999年至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山东最快,达到2.31倍,湖北最低为1.65倍,安徽仅好于湖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七省份额从1999~2001倒数第二降至2002~2005倒数第一,而且相对份额从1999年9.28%持续降到2005年7.67%。

自2003年,山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位居七省之首,2005年达到10541.5亿元,安徽773.9亿元,仅为山东的23.92%;
而1999年安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73.9亿元,山东2222.2亿元,两者比值为34.8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山东省,从1999年2222.2亿元增至10541.5亿元,增长4.74倍。相对于2004年,2005年安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净增606.8亿元,是年度增幅最大的一年。安徽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占七省份额2001年后一直排在末位,其份额从1999年的7.55%一直降至2003年6.65%触底小步反弹,2005年升至7.03%。

七省中江苏七年间进出口总额一直一骑绝尘。1999年安徽进出口总额为26.5亿美元,2005年为91.2亿美元,增长3.44倍;
1999年江苏进出口总额为312.6亿美元,2005年为1074亿美元,增长7.29倍。江苏2004年、2005年进出口总额占七省总额的份额超过半壁江山,对外贸易优势地位不可撼动。浙江和山东相对份额在下降,但依然牢固保持着第二、第三进出口大省的位置。安徽人均进出口总额占七省份额和湖北旗鼓相当,好于江西、河南,但是四省人均进出口总额占七省份额自2001年始终不足10%。当然,安徽还应看到自身的份额在不断萎缩。

1999年安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79.14亿元,2005年为1765亿元,增长1.80倍;
1999年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10.06亿元,2005年为6126.40亿元,增长2.65倍。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最大,江苏、浙江分列二、三位,安徽增幅最小。安徽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七省份额排名末位,而且份额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

各省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我们采用非农业人口和总人口的比值来估算的,符合不同学者对城市化水平研究的一个惯例。安徽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1999年安徽的城市化率为19.42%,2005年为21.07%,提高1.65个百分点。1999~2003江苏的城市化水平最高,2004~2005年湖北城市化水平最高。2005年湖北城市化水平达到44.82%,相比其在1999年27.70%,提高17.13个百分点。安徽城市化率占七省份额在逐年下降,2004~2005年排名退至末席。安徽城市化率占七省份额由1999年11.94%降到2005年9.77%,下降2.17个百分点。

安徽高等、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持续增加,1999年安徽两者在校学生数是420.37万人,2005年为583.2万人,增加162.83万人,增长1.39倍。两者在校学生数增幅最快的是江苏,增长1.61倍,2005年超过700万人;
湖北、浙江分列二、三位,分别增长1.57、1.50倍。各省人均高等、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在七省的相对份额差距和其他指标相比不大,但安徽人均高等、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在七省的相对份额波动很大,2001年是个谷底12.38%,2004年升至峰脊13.27%。

安徽政府支出总额持续增加,1999年安徽政府支出288.6亿元,2005年为700.4亿元,增长2.4倍。浙江、江苏政府支出增长超过3倍,人均政府支出总额占七省份额分列前两名。安徽人均政府支出总额占七省的相对份额持续下降。

安徽第三产业起点低,发展快,1999年安徽第三产业产值948.5亿元,仅是江苏的34.2%和浙江的51.8%,2005年为2182亿元,增长2.30倍,仅次于浙江2.92倍和江苏2.36倍。安徽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占七省的相对份额较低,和江西、河南一起在8%附近波动。

二、安徽与邻接六省区域经济综合指标差距分析

上面分析了安徽与邻接六省在单个经济指标的差异,基本上安徽各个经济指标层次都不高,特别是考察的多数人均经济变量值占七省的比重排在七省末席,呈现“谷底安徽”现象。这一部分,将整合不同的经济指标,运用两种数学工具,来揭示七省一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征。

(一)七省区域经济差异系数

对七省的经济增长以1999-2005年七年时间为序做纵向分析,计算结果见图1,发现七省区域经济差异在总体上不断的放大。

我们首先采用量化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通常做法――加权变异系数,即威廉姆逊系数(J.G.Williamson,1965),来测量七省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计算公式为:

假设Vt和t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用spss12.0软件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一个趋势线方程为:

方程(2)通过可靠性检验①。由于t的系数0.012大于0,照此趋势,Vt不可能收敛的,因此,安徽要想实现经济在更高层次上与东部地区经济趋同,必须要求安徽具有比东部省份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二)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回归分析

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七省份额作为因变量,遵循寻找备选自变量显著性、独立性、无自相关性、有效性原则,选取各省人均第三产业产值、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7项占七省份额构建可能与因变量有协变关系的变量体系,变量的代码、名称见表2。

利用SPSS12.0采用决定备选自变量取舍的一种回归分析方法――逐步回归法(Stepwise),依据系统默认设定F统计量值的相伴概率纳入(Enter)或剔出(Removal)标准,C5变量被剔出,城市化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相关性,说明从样本数据来看,城市化水平对国民收入或社会福利作用显著性不强。通过统计检验的最佳回归模型为:

ln(c1)=1.219+0.302ln(c2)+0.228ln(c3)+0.093ln(c4)+0.345ln(c6)-0.106ln(c7)-0.296ln(c8)(4)

式(4)去掉对数形式得:c1=e1.219c20.302c30.228c40.093c60.345c7-0.106c8-0.296 (5)

从式(4)和式(5)可以看出:

第一,人均消费水平、人均固定投资额、人均第三产业产值、人均进出口额占七省份额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七省份额同向作用,且作用力依次递减。说明居民购买力、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

第二,人均高、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均政府支出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向作用,且作用力依次递增。我们认为可以用来解释发展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重要性和深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通过式(5)计算出七省1999~2005七年间的C1值,转换成百分数,并比较测量值与观察值的差值,见表3。

如果把经济发展看成是资源获取和资源配置的过程,那么测量值与观察值的差值为正,说明影响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没有梳理清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先要重视资源配置效率,其次是资源获取质和量;
反之,如果测量值与观察值的差值为负,说明影响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有梳理清楚,资源配置效率高,先要重视资源获取质和量,其次是资源配置效率。从表3中可以发现安徽从2000年后,安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七省份额的测量值与观察值的差值为正,说明安徽经济发展没有达到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而且对理想状态的偏离程度还在增加。江苏、河南资源配置效率最高,浙江从2001年开始后经济发展的活力越来越强。

四、简短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1.简短的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1999~2005年安徽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邻接六省相比都相对落后,和东部三省江苏、浙江和山东的差距拉大。反映安徽在固定投资、利用内外两个市场、配置内外两种资源、政府职能优化等方面存在不足。

2.简短的政策建议

依据目前安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水平,要想在“中部崛起”国家发展战略中大有作为,应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让经济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内更快更稳健的流动起来?第二,如何让经济制度不断创新、科技不断创新?第三,如何改善政府职能以利于前两个问题的顺利解决?

对此,建议安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大潮流中去,充分利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寻求对省内市场挖潜和省外市场拓展,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经济增长的绩效。加速产业、资本、技术、人才、交通、能源、劳务等各种经济要素双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实行“东向战略”,一定要在东部地区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找到有利位置,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形成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建立和完善相关各省政府间沟通协调机制,不断推动经济制度创新,加强效能建设,逐步提升扩大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的能力。

注释

①由于文章篇幅所限,统计检验的过程未详细给出,但文中的回归模型全部通过统计检验。

参考文献

[1]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
(6),

[2]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6;
(7)

[3]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6;
(7)

[4]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因素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06;
(2)

[5]林光平,龙志和,吴梅.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4)

[6]张鸿武.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随机性趋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5)

[7]金相郁.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3)

七下数学单元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七十七团;
工资优化分析;
付薪理念;
工资结构

1 七十七团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新疆农四师七十七团位于昭苏盆地中部偏北,海拔为1640~3678米,国境线长约26公里,东西长为18公里,南北宽43公里,总面积为384.89平方公里。团部距新疆伊犁昭苏县城为21公里,距伊宁市为224公里。

1.2 气象、气候条件

高寒半湿润冷凉气候是七十七团的气候类型,该气候冷季长,且寒冷多雾,暖季较短,并且潮湿多雨和多冰雹,天气变化无常。年平均日照2505.6小时,年平均温度1.3℃,全年无霜期为93天。年均降水量498.2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1194.2毫米。

1.3 社经济发展情况

2016年末七十七团总人口7832人,总户数2346户,汉族4794人,少数民族3038人,占总人口比例38.8%。全团共有15个基层单位,职工2583人,其中一线农牧业职工2223人。2016年,七十七团完成生产总值7466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3899万元,比上年增长1%,第二产业完成33001万元,比上年增长14%,第三产业完成17765万元,比上年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44: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03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650万元,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36元。

七十七团是新疆粮食、油料作物的主产区,同时也是新疆的重要牧区,著名的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生产基地就在这里,这里生产的萨帕乐牌羊毛品质可以和澳毛媲美,它是国内著名服装企业的首选原料之一,养殖业效益具有十分可观性。

2 职称工资优化

传统的工资体制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工资受职称左右:在平常工资体制中,职工认为职称高低就决定了工资高低,和业绩无关。

2.2 无限制加薪:当工资提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加薪,而职工认为如果要继续提升工资就得上升到领导一类层面。

2.3 丧失奖励目的:工资与职工的业绩没有联系在一起,从而失去了激励员工的最初目的性。就以基本工资为例,在传统的工资制度中,工资通常与职工的工作结果、工作成就无多大关联,拿工资只不过是尽责尽职的理所应当。

新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以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强调了职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的职工职称于工资有所挂钩,职工所获得奖励的多少和他们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以及公司业绩的上升有密切关联。确保每个元素如基础工资、可变工资和间接工资等都起重要作用。通过工资和福利,帮助建立公司和职工之间的相关联系,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职工利益直接挂钩。这种模式弥补了传统工资的不足之处。而它最本质上的改变则是,工资体制从以老板为中心转变为以职工为中心,实现了职工从一个工资的接受者转变为工资的创造者。

3 工资方案分析过程

团场职工职称与工资的联系在于每年所提交的养老金的变化,但是职称会影响在退休之后的养老工资。而企业职称和工资是有联系的,企业干部的职称与工资有挂钩,级别工资大于职称工资,拿级别工资,职称工资大于级别工资,拿职称工资。事业单位严格按职称工资。相应的职称就对应相应的工资,不对职称和工作说明书进行对照分析,就难以对初步工资进行有效定位。职称分析是工资的基础。结合公司经营目标,公司管理层要在业务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部门职能和职称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和各部门主管合作编写工作说明书

下面是对工资方案分析的一些重要环节:

3.1 职称评价重在解决工资的对内公平问题。它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比较企业内部每个职称的相对重要性,得出职称等级序列;
二是为进行工资调查建立统一的职称评估标准,消除不同企业间由于职称名称不同或职称名称相同但实际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不同所导致的职称难度差异,使不同职称之间具有可比性,从而为工资的公平性奠定基础。有科学依据的职称评价体系是通过综合评价各方面因素得出的工资级别。

3.2 工资调在解决工资的对内公平和对外竞争问题。企业在确定工资水平时,需要参考人力资源市场的工资水平。通过分析同行业的工资数据后,根据企业状况选用不同的工资水平,影响企业工资水平的因素有多种。

3.3 职称工资由职称等级决定,它是决定职工工资高低的主要因素。根据职称工资设置工资上下变化区间,来体现技能工资的差异,这增加了工资变动的灵活性,使职工在不变动职称的情况下,随着技能的提升、经验的增加而在同一职称等级内逐步提升工资等级。

3.4 绩效工资是对职工完成业务目标而进行的奖励,即工资必须与职工为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关联。

七下数学单元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七种微粒算清帐

我们要分清七种微粒的概念和内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就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这三种微粒均能直接构成物质。如氢气、氧气直接由分子构成;
铁、硫直接由原子构成;
氯化钠直接由离子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是原子中的微粒,它们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分子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如2个水分子可以表示为2H2O;
原子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2个氢原子可表示为2H;
离子用离子符号来表示:如2个氢离子可表示为2H+。

二、相互关系心中藏

在复习这七种微粒时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也是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分层排布的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称为核电核数)。又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当原子要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时,需要得失最外层的原子。失电子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
得电子后,核内质子数

三、结构性质相联系

物质的某些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决定的,复习时一定要牢记下面的“四决定”:

1.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如: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其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和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没有达到稳定结构,故它们的化学性质活泼。

2.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如硫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其最高正价为+6,最低负价为-2。

3. 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如质子数为13的元素为铝元素。

4. 中子数影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如钠的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则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

七下数学单元总结范文第4篇

超细毛羊单根毛细度在18微米以下,相对于单根头发细度的千分之十八以下,纺织工业的80支纱以上,跨越了细型细毛羊一个时代。目前世界上只有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少量喂养。

4年来,刘守仁院士率领新疆农垦科学院的畜牧科技人员,利用羊毛细度16微米的种公羊冻精,采用子宫角深部输精技术,为农八师紫泥泉种羊场、农四师七十六团、七十七团等牧场的优质细毛羊母羊配种1.4万例,同时,完成超细胚胎移植1855例,并建立了核心场、繁育场、生产场三级繁育体系。到目前,项目区超细毛羊群体数量已达1.23万只。

(冯泽山)

一团构建治安防控网

今年,农一师一团围绕“重防范、强队伍、建网络、明责任,以防降案,以调防案”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防控体系建设,深化“严打”整治力度。

该团投资17万元完善了34个基层连队治保警务室的软硬件设施建设,配备39名专职综治干部,在基层连队中择优选聘33名保安联防巡逻员。该团还投资 37万元在全团26个重点要害部位安装6个视频监控器、8个红外线报警器、12个巡更系统,对居民小区、重点部位进行24小时监控。

同时,一团还在团部2个社区和34个基层连队组建“三老”看家护院队,设置纠纷排查信息员。截至目前,该团今年累计调解各类民事纠纷21起,调解成功 20起。

(新 启)

一二一团职工热衷“科技旅游”

目前,农八师一二一团已有18批职工计300余人结伴到石河子、库尔勒、哈密等地“科技旅游”。“科技旅游”已成为这个团的新时尚。

随着团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二一团职工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据统计,在“科技旅游”中,这个团的职工从市场上引进了速生杨、胡杨、红提葡萄、籽粒苋等10余种作物,为调整经济结构作出了贡献。同时,该团还奖励3批50余名科技标兵与能手进行跨国“科技旅游”,开阔了职工的眼界,为闯市场蓄积了科技力量。

(王 毅)

自营经济为七十九团助跑

农四师七十九团把发展自营经济作为团场经济增长、职工致富增收的大事来抓,多业并举,广开门路,大力支持发展自营经济,使自营经济在团场经济发展中异军突起。

该团在315省道旁建造了面积2760平方米的商业一条街,择优安排下岗职工和贫困职工就业,使208户个体工商者在团安营扎寨,同时个体运输业也迅猛发展,各类运输车辆达688辆,极大地活跃了寨口地区的经济。

目前,该团从事加工业、商业、餐饮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自营经济从业户已达1129户,从业人员2804人;
养殖大户167户,牲畜存栏总数6.1万头(只);
自营经济总产值2700万元,总收入2587万元,户均收入6100元,自营经济在团场经济中占据了重要份额o

(詹宏荣 张学琴)

农七师科技兴农硕果丰

七下数学单元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七区西54-61二元驱 聚合物 动态特征

1 .七区西Ng54-61概况

七区西馆上54-61单元为孤东七区西五套开发层系之一,是孤东披覆构造下被南、北、西三条密封大断层切割而形成的一个构造简单、地层平缓、形态完整、具有统一的原始油水界面、属河流相沉积、具有“亲水、中高渗透、非均质、高饱和、稠油、疏松砂岩”特点的层状油藏。

2.二元复合驱设计方案及项目完成情况

根据室内试验和数模优化结果,矿场采取清水配制、污水稀释注入方式,二元复合驱主体段塞的驱油配方为:

前置段塞:0.1PV?0.22%P

主体段塞:0.4PV[0.27%SLPS+0.13%复配表活剂1#+0.19%P]

后置段塞:0.05PV?0.15%P。

注入速度:0.12PV/a。

七区西Ng54-61中北部二元复合驱于2010年7月份开始实施前期调整,2011年6月13日开始注聚,2012年8月转入二元驱。设计注入井92口,受效油井133口。该方案矿场实施后可提高采收率9.6%,累增原油126×104t。截止到2012年11月底,累注干粉11736t, 累注磺酸盐5098t,累注表面活性剂2515t,累注溶液443.6×104m3,累计注入0.199PV,注入总量468PV.mg/L,完成方案设计的36.2%。

3. 注入特征分析

3.1注入能力变化情况分析

自实施注聚以来,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实施了大量的井网完善、注采调整和提液引效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单元已进入见效阶段,与注聚前对比,日油水平增加191.1t,综合含水下降1.%。

自2011年6月份以来,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平稳注入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水井开井数基本维持在71口,注入能力在7100m3左右,基本按方案设计配注执行,注采比维持在0.9左右,与注聚前比平均动液面下降104m,注入压力上升0.8MPa。

二是提液引效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7月),主要是通过实施完善注采井网,高含水低效井提液,限液计关井开井等措施,大幅度提高单元液量,引效促效,与前一阶段(2011年10月)相比,单元油井开井增加24口,日液水平增加1956t,日油水平增加122t,综合含水下降0.8%,动液面下降79m,水井开井增加16口,日注水平增加2215m3,注采比基本在0.9左右。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注聚见效。

三是转投二元见效阶段(2012年8月至今),转入二元之后,与2012年7月份对比,水井开井减少1口,日注水平减少644m3;
单元油井开井增加2口,日液水平减少351t,日油水平增加64t,综合含水下降0.8%,注采比基本0.85左右;
在产量明显上升,主要为二元见效。

3.2注入压力变化分析

从注入上看,与注聚前相比,平均油压上升了0.2MPa。从压力上升情况看,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一是压力平稳上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注入压力由注聚前的10.3MPa上升至11.1MPa。二是压力波动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1月):由于新投转注井压力较低,井组提液和高压井治理见效等原因导致压力波动上升缓慢,目前压力处于缓慢上升阶段。

从平面分布上看,注入压力分布不均衡,低压井主要集中在28排井以西以及与南部二元先导结合部区域。2012年11月,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水井开井86口,其中油压小于9MPa井13口,平均油压7.2MPa,主要影响原因是由于大孔道、时间短影响,9-11MPa井31口,平均油压9.9Mpa,11-12MPa井19口,平均油压11.6MPa,12-13MPa井11口,平均油压12.4MPa,大于13MPa井12口,平均油压13.6MPa,其中3口欠注井主要原因为出砂影响。

3.3霍尔阻力曲线

二元区阻力系数变大。从二元区阻力系数变化看,主体段塞前由于注入的聚合物较好的起到了增加渗流阻力的作用,目前霍尔曲线阻力系数为1.60。

由于注聚合物后,增加了注入水的粘度以及聚合物在油层中的滞留作用,使油水流度比降低,油层渗透率下降,流体的渗流阻力增加,注入压力上升速度较快,当近井地带油层对聚合物的吸附捕集达到平衡后,渗流阻力趋于稳定或上升缓慢。2012年8月份投加二元药剂,不仅降低了界面张力,同时也使岩石表面的吸附力相对减小,降低了油层的毛管力,使油的流动能力增加,注入压力也是处于上升缓慢状态。下步将继续跟踪压力的变化过程,进行有效地动态分析。

3.4吸水剖面分析

剖面资料表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扩大了波及体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层间、层内吸入状况,注聚后吸聚剖面得到一定改善,54层每米吸水量下降2.4m3/d.m,61层下降0.3m3/d.m,55层上升1.3m3/d.m。

七区西54-61中北部二元驱注聚前后分层吸水对比表

4.采出状况分析

目前见效井29口,有见效趋势井20口,见效率21.8%,截止到2012年11月底,累计增油3.4722万t。通过对29口井见效井动静态资料结合分析,总结目前见效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油井后期归位或投产,井区采出程度低;
②注聚前后实施井网完善井区,两向及以上对应;
③原井网完善井区,对应水井压力正常上升;
④砂体边部与水井对应关系好油井,提液引效;
⑤油水井距近且连通关系好;
⑥油层发育好、砂层厚度大于5米以上。

5.结论

(1)目前七区西54-61二元驱局部存在不正常注入井。低压井多,影响注入质量。要继续加强不正常注入井治理,确保注入质量。

(2)通过生产动态分析、利用监测资料确定大孔道分布及井点后,利用调剖工艺措施能封堵大孔道,确保注入质量,为二元见效创造有利条件。

(3)注聚见效时期与区块的井网完善程度、油层发育较好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合理优化井组调整方案,努力缓解平面矛盾,促进油井均衡受效。

(4)不断深化对单元油藏认识水平的研究,分析油水井变化原因,跟踪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加强注聚环节控制,加强注聚井的综合治理,打好见效基础确保注聚区增油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