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道德经感悟分享【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4 19:0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感悟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感悟“生活”、感悟创新、感悟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道德经感悟分享【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道德经感悟分享【五篇】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感悟;感悟式教学;感悟式特征与策略

感悟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感悟“生活”、感悟创新、感悟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一、感悟式教学的特征

(一)学生主体化,情境生活化

感悟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思考,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感悟多样化,课堂动态化

多样化和动态化是感悟式教学的内在特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共振多赢的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不是结论,结论只能是而且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探讨的产物。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这里没有唯一,只有真实与合理,并且允许每位同学都能表达自己多样化的情感感悟,人人都有话语权。在这样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师生间思想、情感在互动碰撞中被理解和吸收,进入更高的认知层次。

(三)角色多元化,知识实用化

在感悟式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并且要做到及时转变角色,活跃课堂气氛。首先,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其次,作为情景模拟的设计者,要为学生设计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和感悟。第三,老师作为引导者,要在课堂讨论中适时的加以引导。教师在把社会典型或社会热点浓缩成短剧引进课堂的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进入社会,使之切身体验、感悟、思考,寻找理论与实践的连接,使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实用。

二、感悟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1.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创造感悟的氛围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比如在讲授《好习惯受用一生》中的《习惯对人的影响》一节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习惯影响着人的思维发展。我设计了小品《小琳的一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表演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对小琳的上述习惯进行分类,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感慨最深的是,小琳没有做到劳逸结合以及不合理的饮食等影响到了她的思维发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通过播放影音作品,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一个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学习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2.积极营造轻松环境,激发感悟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们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亲切的、无拘无束的教学情境中放松心理,主动参与感验。

讲授《悦纳自己》时,将课堂设置成一场座谈会。上课开始时,老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向大家介绍同龄人《小明的烦心事》,然后伴随着轻柔音乐引出“有人说,我们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点,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那么我们都来找找自己有哪些地方被上帝咬了一口?”有了这样的情境铺设,学生回答问题也就无拘无束,觉得道出自己的不足也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在这节课上,教师既是座谈会的主持人,同时也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毫无拘束地道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体验。此刻,在这种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深刻了,教学目标也就在“聊天”中轻松实现了。所以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环境,才能激发起学生感悟的热情。

3.引导学生主动设疑,拓展感悟的深度

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设计提问,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付诸于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更有利于拓展学生感悟的深度,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适时共享探究成果,实现感悟的价值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价值感,使之成为今后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的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的一种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一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感悟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德育课 职业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在选择员工时不仅要求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更注重员工的职业素养,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通行证,更是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助推剂。当前,德育教材中有许多职业素养的教育元素,其中德育课无疑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借助体验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回归生活,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正视自己,挖掘自己,超越自己,提升职业素养。

一、借助体验式教学,推进德育课职业素养渗透的意义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1]。职业素养既是企事业单位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又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一些中职生存在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缺失、非专业能力欠缺、行为习惯偏差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应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是“才”的训练,即职业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训练;
二是“德”的培养,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具体体现为爱岗敬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团队精神、法纪观念、正确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教育。

中职德育课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灌输、体验、感悟、实践和逐步完善。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中职德育课培养职业素养的最有效方法,它是一种以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作为体验来源,采用各种方法诱发和激活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活动,强化感受和反思,获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将其合理运用,有利于中职生主体性人格的塑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德育知识内化为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体验方法,推进德育课职业素养的渗透

中职德育课借助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就是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德育教材中职业素养的教育元素,结合中职生生活实际,创设体验情境、职业场景,引导学生看、听、做、想,最后用心去感悟。德育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体验方法,避免方法的僵化和单一。教师可将生动幽默的语言、鲜活典型的事例,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将枯燥、沉闷的德育课堂变成职业训练的舞台,切实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1.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指在培养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德育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素材,有目的、科学地创设生动具体的职业场景,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便于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情通理达、激情促信之目标,同时重点训练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指德育教师根据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创设一定的职业情境,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性格、阅历和认知水平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体验角色所处的职业环境,体察角色的经历,体会角色的情感,收获自己的感悟、道德认知和职业能力等。

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好就业准备”这一课时,笔者开展了一场招聘服装设计师的面试活动,让不同学生扮演公司副总、设计部经理、人事部经理、应聘者等角色,学生兴趣浓厚,踊跃参与,之后师生畅谈看法和感悟。在体验中,学生掌握了面试技巧和技能,并深切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3.辩论体验。

辩论体验指德育教师根据中职生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结合德育教材中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选择适宜的辩题,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材料,在辩论中有理有据地为自己支持的观点辩护。双方思想碰撞、智慧交锋、情感激荡,在针锋相对中深化职业认知,丰富生活经验,拓展技能素养,培养多种综合能力。

4.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指为实现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德育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或实践活动中学习,在亲历中有所知、有所悟,内化为信念,从而促其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过程是由行到知,知到信,再由信到行的过程。同时,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了职业素养。

笔者在讲授《哲学与人生》中“劳动奉献与人生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指导学生设计“关于职业幸福感的问卷调查”,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不同的人对职业幸福的认识和感受,并总结出一般性结论,在课堂上交流。通过社会调查、分析总结、交流分享,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经之路。正确职业价值取向在体验中自然形成,同时沟通、应变、实践等职业能力得到训练。

三、实施体验教学,推进德育课职业素养的渗透

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无论借助何种体验方法都应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体验情境、问题为机制,以学生亲历、感受、反思为核心,以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完善为目的,配之以适时引导、探究分析和实践验证。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贴近生活,创设体验情境,唤醒职业意识。

德育教师应根据中职生的生活实际及学生所学专业和对应职业群的特点,挖掘教材中与职业素养相关的内容,并收集身边有价值的图片、视频、文字等教学资料,创造性地设置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观察、参与,主动置身于可感知的职业环境中,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唤醒职业意识。

在导游班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这一课时,笔者以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的感人事迹创设情境,先用生动的语言简单介绍吴斌平凡的一生,并配以悲情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渲染情境,引生入境。接着播放吴斌生命最后的76秒视频,在遭遇飞来横祸、身受重伤的生死时刻,他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岗位职责,呵护乘客安全,用生命践行了“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的职业道德,体现出过硬的职业素养。之后笔者展示了一组导游推销假冒伪劣商品、提供有偿服务、强制消费等行为的图片或视频,他们为一己私利,严重损害游客的利益,背离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要求。在音乐、视频、图片的渲染下,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对比,学生的情绪完全被感染,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同时增强敬业奉献、诚信从职的职业意识。

2.探究问题,参与体验互动,获取职业技能。

体验式教学应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中职德育教师应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结合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准确把握德育教材所要传递的信息,在有目的地创设职业情境的前提下,向学生提出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通过主题宣讲、角色扮演、竞赛活动、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参与体验互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寓教于乐,在体验中获得职业知识技能。

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自主创业,选择成功”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课前分组收集或访问本校事业有成的毕业生创业史,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分享,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接着笔者提出几个有针对性、开放性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发现市场需求、并准确把握商机的?他们具备哪些基本的心理素质?假如你选择自主创业,应考虑哪些因素?自身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由每组代表发言。通过这一体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职业知识,而且组织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等得到了训练。

3.分享感受,完善体验经验,内化职业信念。

“职业信念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备的核心素养,包含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3],它是隐性的。体验是个人的,它虽然生动具体,富有个性,但带有主观性和狭隘性。因此,在学生实践或经历活动获得感悟后,德育课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与教师双向交流,另一方面要适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和分享,在不断反思中完善体验的经验,从而使所获得的职业知识内化为职业信念。

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理想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用了两个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体验活动,学生获取了职业理想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由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题为“理想开启美好人生”的演讲比赛,分享自己对职业理想的感悟,展望符合本人实际的梦想,畅谈如何追梦、圆梦,促使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认知内化为执著追求职业理想的信念。

4.延伸应用,回归体验实践,完善职业素养。

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情境体验获得认知,但这些要内化为主体的自觉性,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最终实现。因此,德育课教师应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与学校相关部门配合,定期组织学生到合作的企业和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让学生融入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真切感受职业气氛。一方面,进一步强化职业能力,升华职业信念,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与自身已形成的职业认知和经验交互,反思自己,才能发现问题,克服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更好地回归实践。

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幼校专业学生到幼儿园社会实践两周,到三年级下学期还要顶岗实习三个月,实践内容包括听课、上课、评课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学生将所学的幼教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将形成的职业素养外显为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习惯,并通过内省达到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和完善职业素养的目的。每次社会实践回来,笔者都要求学生及时总结交流,让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进行碰撞,最后撰写成实践报告,以便指导下次实践。

总之,体验式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生为本、贴近生活、强调亲历、重视感受,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切实增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对全面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促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榕.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以江西某学校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6.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幸福课堂;
感受;
体验;
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28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思想品德幸福课堂是生本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幸福”源于亲身的参与和体验。有人说:“课堂是有生命的,是师生重要的生命历程。在这段历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课堂里,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因此,笔者认为要创设优质、高效、灵动、幸福的思想品德课堂,应围绕生本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内心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快乐、感受幸福。

“敏者”学得快,“讷者学得深”,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幸福课堂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幸福课堂具有参与感、成就感等特征,应以幸福学习为目标,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广度、深度,搭建合适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合作分享中寻找和挖掘“幸福源”,强化幸福的感受、体验、分享。

一、自主课堂,感受课堂学习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受,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1. 确立学习主题,寻求幸福之源

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在《传习录》卷中写道:“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因此,教学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主解化”。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化,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课堂学习中意义建构的图式如下:

因此,思想品德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科学合理地进行主题设计,即确立学习主题,明确课堂学习的目标,然后带着目标和任务主动去学习,进行教材知识的阅读,案例材料的分析,情境角色的体验,自身生活的倾述,热点问题的探讨等。

2. 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幸福之旅

“学为中心”的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通过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解决,实现我们的教学价值。笔者认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而使思维得以真正启动。

二、探究课堂,体验课堂学习的幸福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呈现的问题是有层次的,有较低层次的问题,也有较高层次的问题,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去分析、解决,较低层次的问题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较高层次的问题采取探究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挑战困难的欲望,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实践探究,引领学生在活动、体验、共鸣中丰富和提升幸福指数。

1. 创造体验机会,叩开幸福之门

学习的最高效率是让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动脑,幸福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是活动探究体验的课堂,体验活动可以是模拟体验,可以是活动体验,也可以是实地观察体验,还可以是创设情境教学体验。体验是学生由知识通向智慧的中介和桥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旅历和感悟,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学习搭建活动探究体验的舞台。

由于探究情境来源于生活,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生活对接,注重课外延伸,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并踊跃献计献策,懂得知识的同时增长了才干、丰富了情感、丰润了学生生命历程的幸福感受。

2. 赞赏体验行动,奏响幸福之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一个轻松愉悦幸福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教师的鼓励,教师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课堂才会洋溢生机,学生才会经历一种安全自由、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幸福境遇。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清晰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探究活动评价表,由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做到体验任务的清晰化,体验目标的明确化,体验对象的广泛性,体验过程的独特性。

三、合作课堂,分享课堂学习的幸福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幸福感不仅体现在他们感官上的愉悦,思考、探究的乐趣,还体现在收获的喜悦,更体现在人际交往的享受和幸福感的分享。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幸福的感知和体验,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幸福、分享幸福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开展是学生幸福学习的开始。

1. 激发合作欲望,领悟幸福之道

在思想品德课堂学习中,合作交流应形成一种鲜活的经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聚集热点探讨、感悟生活体验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激起合作热情,激活合作思维,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

【案例1】2011年浙江省疑难问题解决展示活动:《活跃在经济舞台的角色》一课学习,张老师打破了传统了我国经济形式及其地位、作用的教学模式,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1)“找同伴”(组长展示卡片并自我介绍;
其余同学看自己的卡片,思考归组。)(2)取名字”(采访学生:你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同伴的?各组讨论,给自己组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引入经济形式名称。)(3)“夸自己”(说说自己这组经济形式的情况、作用和地位等,先讨论,再展示。)(4)“分角色”(哪些组可以归为一类?引出经济性质,明确地位。)(5)“共发展”(了解不同的作用,总结“合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以合作为主线,呈现与众不同的合作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合作激情,产生求知欲,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令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幸福,领悟学习幸福之道。

2. 展示合作成果,生成幸福之美

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快乐参与,积极探索,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学习质量得以提升。但合作学习更大的价值意义在于合作分享: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之间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成长的幸福。当学生把自己的见解展示给大家时,是他在课堂上最快乐的时刻。

【案例二】2011年浙江省疑难问题解决展示活动:《守候良心》一课“寻找底线,认识良心”环节,教师归纳:我们面对很多的道德要求,有着不同的道德底线,宽容、担当、孝道、诚信、母爱、帮扶、独立、勇敢、坚持、公正、专注、平等都是我们熟悉的词语。

组织活动:我看良心,要求学生仿写《见与不见 》

生1:你握或者不握我,公平就在你手里,不离不弃。

生2:你有或者没有,我就在那里;
等待着你的唤醒,让我把世界变得美好。

生3:你热心或不热心,人命就在你手里,救人第一。救起大妈,把温暖送进人心里,不顾压力,坚守爱心。

生4:你坚持,或者不坚持,人们就在那里等待,等待着坚强的你……

生5:你爱或者不爱,诚信这块美玉就在这里里,不增不减。

生6:你见或者不见我,帮扶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生7:你救或者不救人,良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生8:你扶,或者不扶,生命就在那里,不离,不来。

你知道,或者不知道我,我都存在,不消,不灭。你想或者不想我,都坚持着,不退缩。

生6:你想或者不想我,平等就在这里,不进,不入。你握或者不握我,公正就在你手里,不离,不弃。

生7:你管或不管,人群就挤在那里。你担心或不担心,大妈就躺在那里无声无息。你救或不救,现实就摆在那里。

生8:你救或者不救我,我的命运在你手里,不来不去。你帮或者不帮我,你的良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坚持或者不坚持,成功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生9:你哭,或者不哭,困难就在那里,真真实实。你退,或者不退,大山就在那里,不高不矮。你帮,或者不帮,正义都在大家心底,无可非议,让诚信住进大家的心中,让母爱充满心扉。

在学生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成熟,彼此接纳了各自生活经验与价值观,逐步形成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产生了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懂得了倾听和分享,学会了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进行主动表达、展示,并与同伴、教师交流。做到了既能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又能表达自己的幸福学习感受,在全场教师、学生给予雷鸣般掌声中,师生体会双向给予、彼此沟通、共同拥有、合作分享中的学习幸福感。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范文第4篇

活动的有效性,是品德课程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作为品德常态课,其活动的内容、形式都要求更实在、更有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的活动课例,从情境体悟中“动”,时空探究中“动”,多元整合中“动”这三个角度分析如何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实现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一、情境体悟中“动”――触景染情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
看到了,也就记得了;
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体悟式学习正是一种倡导自主学习精神,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在平等的交流中把自主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启发和暗示,从而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活动。

1.仿一仿,生情

【课例】《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我帮你,你帮我》。

活动:蒙眼贴鼻子,体验帮助的重要。

活动场地:分两组活动线路,每一组路上都放有障碍物,目的地放有小黑板。

活动规则:参与的学生在规定地点被蒙上眼睛,绕过障碍物,到达小黑板前,给人物贴上鼻子,看谁贴的鼻子位置最端正。

活动过程:

(1)两组各派出的两名学生都因失败而告终,再派出的学生仍是以失败而告终。

教师引导:蒙着眼睛的同学怎样才能给人物贴上端正的鼻子呢?

学生讨论,商议结果:派出同组队员用口令指导蒙眼的同学完成任务。

(2)蒙眼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成功地给人物贴上了端正的鼻子,教室里响起一片欢呼声。

教师采访:蒙眼的同学心里有什么感受?发出口令的同学心里又有什么感受?观看的同学心里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在采访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是:帮助、成功、快乐

(3)教师即时小结:帮助的重要性。

针对低段学生生性好动,认知困乏的年龄特点,模仿真实生活的演习活动,通过情境的模拟与角色的扮演,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创设童趣的情境,从中去体悟道德情感。

2.演一演,真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现实情境的再现应以真实生活经历为背景,让学生在真实活动中感受、体悟,这样才是真真切切的。

【课例】《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我们分享 我们快乐》。

第一次活动:介绍自己的食品

(品尝自己带来的食品,向同学介绍食品的味道)

观察到的现象:有的学生在独自品尝食品,有的学生则与他人交换着食物品尝。

组织学生交流:

(1)你带来的食品味道如何?品尝食品时心情怎样?

(2)你品尝到同学的食品了吗?品尝食品时心情怎样?

(引导学生知道分享食物能带给自己和别人快乐)

第二次活动:与伙伴分享食品

(愿意和别人分享食物,体会分享的快乐)

3.亮一亮,快乐

【课例】《品德与生活》第四册《我长大了》。

活动:秀一秀自己的特长,分享成长的快乐

学生有的捧着获奖证书、荣誉证书向大家作介绍;
有的带着美术、书法等作品登台亮相;
还有的现场唱起了歌、弹起了琴、跳起了舞……称赞、掌声、激励声,成长的快乐溢于言表。

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看,闪亮登场的每一个学生都被这艺术的情境所感染,他们不仅秀出了自己的收获,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还从中感悟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最最快乐的。

二、时空探究中“动”――感同身受

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色之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开放拓展教学时空,让学生的活动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中去。

1.得益于课前

【课例】《品德与生活》第四册《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

课前活动:尝试从各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主要特产、风景等,发现家乡的变化(课堂上交流展示)。

分组安排:

“家乡的主要特产”调查组;

“家乡的旅游项目”调查组;

“家乡的住房”调查组;

“家乡的交通”调查组;

“家乡的卫生”调查组;

……

教师着眼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基础,安排学生在课前调查、采访、收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们都动起来了,根据课前收集到的真实的生活素材做了一一的汇报,展示了自己探究的成果。在交流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受,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并收获到探究带给他们的愉悦。

2.生趣于课堂

学习的主宰和泉源是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困惑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向课堂教学要成效,就要拓展教学的时空,把学生带到高处,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观察、探索、发现,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课例】《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欢欢喜喜过大年》。

活动:老师和学生共同装扮教室过大年。

课件出示:浓浓的过年画面。

音响:(歌曲《大家来过幸福年》)

学生们有的把从家里带来的灯笼挂在了教室墙上,有的把自己写的春联贴在了教室的门上,有的把剪好的窗花粘在了窗户玻璃上,还有的在试穿新年衣服……

这些过年情境的再现,使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了新年的快乐,唤起了原有的过年体验,课堂教学的热点被点燃了。

3.出新于课后

品德课堂在哪里?确切地说,应该在生活中。唯有将40分钟的课堂内涵延伸、外延拓展,把品德课的教学与生活相连接,拓展更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才能彰显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课例】《品德与生活》第四册《动物、植物和我们》。

拓展活动之一:寻找之“最”。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是( );

世界上体型最小的动物是( );

世界上会唱歌的植物是( );

世界上会吃人的植物是( );

……

拓展活动之二:阅读《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写下100字左右的感悟(针对二年级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人生的大课堂。要想让品德教学真正有实效,课后的补充拓展非常重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能使之学到许多新知识,发现许多新问题,感悟到许多新内涵。实践能力提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这就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多元整合中“动”――妙趣横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感悟、探究这两种直接学习方式。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不妨在这两种学习方式下,将讲授、游戏、实验、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形式加以整合,让学生在多元的学习方式中,用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去感受生活、学会生活,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课例】《品德与生活》第三册《感受秋天》(多种学习方式整合实践)

(1)学生讨论后交流:秋天是怎样的?

(秋天凉凉的,穿厚衣服了……)

(2)摸摸玉米棒子、谷穗、橘子等,闻一闻桂花的香气,看一看秋天的图画(课件)。

(3)读读秋天的诗歌《秋天》(作者:桑榆)。

(4)听听秋天的乐曲(著名的钢琴曲《秋日私语》)。

(5)用各种各样的落叶做剪贴画(课后拓展)。

教师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独特感受,把它们一一转化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建构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或讨论,或交流,或触摸,或聆听……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自己的情感之弦,引起认识的共鸣和发展。

在多元整合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并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尤其在品德教学中,如果活动经常只有部分学生参加,就会产生一些后果:一些学生没有参加的机会,活动体验、活动感受也是部分学生所拥有,活动乃至教学的效果也只能是局部的;
常常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学生,就会对活动产生距离感与疏远感,容易成为活动的旁观者,这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因此,活动的设计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人人都有参与和体验、探究的机会。

2.关注差异,因材施学

每个学生的已有生活经历、经验、认识能力等都不尽相同,他们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探究也就存有差异。教师在选择学习方式时要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在不同的活动板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于一些需要分工合作开展的活动,教师要注意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儿童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要形成全体学生的互动,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参与活动,有机会直接进行活动体验,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实现个体与全体的完美演绎。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范文第5篇

课前设计热身活动,可创设宽松、温暖的班级气氛;
课中引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分享、提高;
课后归纳,注重点拨、提升。这样的思想品德课不但精彩,而且能对学生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九年级思想品德《关心社会发展》的教学设计进行描述与分析。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动画故事《远离闹市》,学生自由畅谈从这个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点评]思想品德教学开始如果将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直接拿来研究,肯定难以激发走多数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一个能够让学生接受的引子。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将动画故事引入课堂,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通过自由合作学习,从案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让学生的认识升华、能力提高。

二、交流故事,合作探究

阅读《狼孩的故事》、《鲁滨孙漂流记》。

合作探究:他们的命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感悟一:个人离不开社会。

看《漫步太空前后》的视频录像,出示相关载人航天工程的信息链接。

合作探究:个人对社会有什么作用?

感悟二:社会离不开个人。

[点评]教学过程应突出探究,让学生大胆进行研究性学习。设计教学流程应让学生积极活动、探索、思考、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行为的体验获得感性认识,在活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根本所在。因为课堂就如一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戏,只有导演入戏是没用的,只有全体学生都进八角色才能从根本上焕发课堂活力。

三、活动多样,群情激动

合作交流:归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积极交流自己所知道的体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名言警句。

开展知识抢答并进行超级联想:把人、物质生产、各种关系、共同体四个词连成一句话,构成人类社会的含义。

[点评]好奇、好表现是学生共有的0理特点,也是教学中要注意抓住的学生心理特点,只有抓住学生的0理特点进行活动设计,才能在课堂中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同学们兴趣高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知识抢答、小品表演等都能很好地贴合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不断推向高潮。大大提高教学实效。

四、角色扮演,做学习的主人

角色扮演:欣赏《旱灾无情,人有情》的录像。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身边的同学:你还知道近期国内国际哪些重要新闻呢?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最后对采访结果进行汇总。

分享交流:结合以上国内国际重要时政,你认为关心时政有什么意义?

感悟三:我们要关心社会。

[点评]角色扮演法,就是结合教材内容,选取某种典型情境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角色扮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活动的一部分,既是活动的感受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扮演法中所展示的活动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活动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

五、走进生活,自主实践

辩论擂台:关心社会是成年人的事,和青少年无关。

进行真情演讲,让学生自己体会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关心社会,并作出自己的行动宣誓。

由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收获。并在此基础上升华认识,把宣誓付诸实施,在师生齐唱《世界需要热心肠》歌曲中结束新课。

[点评]鼓励学生参与辩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对辩手发言表示赞赏,在班级中营造竞学风气。教师在这一环节还设计了“真情演讲”、“行动宣誓”等系列活动,学生因为有了自,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这一环节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课堂中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也才会喜欢老师、亲近老师,积极投入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