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清明古诗意思全解【五篇】

时间:2023-07-04 20:3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对它的复习教学也就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根据近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于小学古诗的复习教学,我觉得应该抓好如下几点:一、要了解作者学习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清明古诗意思全解【五篇】,供大家参考。

清明古诗意思全解【五篇】

清明古诗意思全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诗;
复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38-01

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对它的复习教学也就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根据近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于小学古诗的复习教学,我觉得应该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了解作者

学习了一首古诗,首先应对其作者有所起码的了解。要知道该作者的生存年代、朝代、字(学名)、号或别名、籍贯,还有其主要文学成就等。

比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马诗》后,就要让学生熟知作者李贺(790——816年),属晚唐诗人,其号长吉、鬼才、诗鬼等,尤以诗鬼最为著名。属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因其一生体弱多病,27岁就去世。他作诗认真严谨,力求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

二、会背诵、默写古诗

诵读是读诗的基础。人皆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因此,学习一首古诗,一定要将其内容熟读成诵,并且做到字音正确、节奏分明,然后能一字不漏、不错地默写下来。对于篇幅较长的古诗,虽然有些学生全部背诵和默写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也要挑选重点或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背诵和默写。在组织学生进行默写练习时,教师要反复强调难写易混字的正确书写。只有这样,学生在考试中解答按原文内容填空和默写古诗时才不会轻易失分。

三、理解诗句

学习了一首古诗,一定要让学生会讲诗歌中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会对其中关键字词进行正确而恰当的解释。比如在复习《马诗》这一首古诗时,就要将其中四句话的意思一一理解如下:“大漠沙如雪”,茫茫大漠上的沙石就像白雪一样。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的“如”字是一个关键词,属比喻词,意思是“像”。“燕山月似钩”,挂在燕山头上的一弯新月就像一把金钩。此句表达方式完全同上句。以上两句可合并活解为: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何当金络脑”,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此句中的“何”“当”“金”“络脑”四个词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应解释为什么时候;
“当”要作能够套上理解;
“金”不能当金子或金色理解,应作镶金的理解;
“络脑”学生更难理解,其实就是马头上套的笼头。“金络脑”指的就是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快走踏清秋”,任意驰骋在秋高气爽而辽阔的原野上。这是最后一句,其中的“走”“清秋”两词学生不好理解,“走”在古代汉语中常当跑讲,而“清秋”则要理解为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而不是清冷的秋天。后两句也可合起来活译为: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考试中解答古诗释词释句题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四、了解诗文大意,感悟体味意境,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道理

诗是语言的精华,其含蓄往往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古诗必须培养小学生对古诗中的意境感悟能力。因此,在复习一首古诗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古诗所描述的大意,感悟体味诗的意境,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说明的道理。就拿《马诗》来说吧,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沙如雪”“月似钩”的边疆战场景色,并通过咏马抒发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五、会改写、扩写和续写古诗

诗的灿烂滋润着已步入古诗世界的小学生,也丰富着师生的文化底蕴。古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如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于空白处求精彩,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所以把古诗作为学生写作题材,在学习古诗之余,对古诗进行续写、扩写、改写,也可算是古诗文复习教学中的最后一大环节。实际上,各种形式的写也是对古诗教学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在学生理解诗意,感悟意境的基础上,以诗歌作为参照物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或改写或续写或扩写,写出诗中景和事,抒写诗中情,这样读写结合,效果更为理想。

1.大胆尝试,鼓励改写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写作训练,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的大意,将其内容用白话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这不仅需要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还要进行必要的补白,从而做到既文通句顺,又明晰表达原诗的意思。

2.根据需要,扩写片断

扩写片断是在能改写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对原诗内容进行扩充描写,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如:《江畔独步寻花》要求学生根据诗作,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翩翩、莺歌燕舞的春日江边美景,对学生写景进行片断训练。古诗中可以作为片断训练的诗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小池》等。

清明古诗意思全解范文第2篇

一、掌握方法,品出诗意

1.抓住关键词句。大部分诗词,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把握诗词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如了解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学生才会对王维的诗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感受诗人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诗词分类,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诗词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消除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一些隔阂。

3.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如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见,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5.明确表现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运用典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二、学以致用,挖掘诗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诗词教学。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这一亲情单元里面,我设置了有关“亲情”的仿句练习,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表现亲情,如“亲情是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哀,亲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亲情是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焦急,亲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想念,亲情是王冕‘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记,亲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挂念,亲情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罢不能。”

2.针对学生习惯直接引用诗句的现状,让学生归纳运用古诗的其它方法进行比较赏析,以便更好的运用古诗。可让学生尝试通过截取诗中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等方式运用古诗。如很多同学擅长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表现亲情。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化用古诗,如将之改为“不管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用爱的针线编织的叮咛;
无论我是失意还是得意,永远不会忘怀的是行装上那密密的针脚。”相信学生经过比较,自然会清楚后一种运用更有创新意识,更有韵味。

3.归纳整理同一主题的诗词,另辟蹊径。如学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整理出这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要求学生以“思乡”为话题,化用这些诗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4.充分利用天气、时节、时事等一切生活资源,运用古诗。如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们可让学生用诗来诉说雨,如“雨的语言丰富多彩,它可以是内心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漫漫春夜;
它可以是离人的眼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龄送别友人失落的梦中。”

清明古诗意思全解范文第3篇

1 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古诗背景,理清“情源”

由于古诗的创作时间相隔久远,诗人当时生活的情形现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有些古诗涉及一定的社会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独特情感,学生很难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下面以教学杜牧的《江南春》为例,利用信息技术从三方面了解相关内容,帮助学生领会古诗的思想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学习。

1.1 收集诗人资料

《江南春》描写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感慨南朝的覆亡,流露兴亡之感,寄托讽喻之意。但是学生有限的阅历和体验,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于是,笔者利用学校语文资源网,在“拓展阅读”栏目里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文章,包含杜牧的生平、经历以及代表作品等,要求学生预习。学生读完以后对杜牧有了更多的了解,为更好地理解诗好准备。

1.2 收集同类古诗

作者在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笔者要求学生搜寻情、景与之吻合的诗歌,学生查到丘逢甲的《春愁》、杜甫的《春望》、贺知章的《咏柳》、寇准词作《江南春》等。他们在朗朗的朗读中加深对《江南春》的理解,更按各自能力积累了相关的诗歌,充实了自己。

1.3 收集相关图片、散文

笔者要求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图片、散文。学生在交流中出示了五彩缤纷的春景图,诵读了朱自清的《春》。在大量信息的渲染下,学生很受春天特有的生气,对诗中语言文字的把握起到特定的铺垫作用,使学习内容形成一个开放的、鲜活的系列,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古诗意境,激引“情趣”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邃,字里行间常常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通过信息技术展现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既训练了学生品诗赏画的能力,又引发他们心中的情感,激引学生的审美情趣。

2.1 画面展示,感受意境

古诗的语言极其凝练含蓄又生动形象,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信息技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符号,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杜牧的《山行》教学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叠,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课件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诗的意境之中。

2.2 音乐渲染、感悟意境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曲曲生情,由曲引情。在教学中因诗而异,借助信息技术为豪放诗配上高昂激越的曲子,为沉郁的诗就配上悲凉凄清的曲子,为清丽的诗就配上清新明快的曲子,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江南春》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首先播放一段《春芽》乐曲,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春景,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学生必然浮想联翩……

2.3 熟读成诵、体验意境

古诗节奏明快,格律严整,充满韵律和节奏美。因此教学时,采用形象直观的画面,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先请学生观看录像,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
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来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
最后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学生很快就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3 利用信息技术唤醒美感,领悟“情理”

3.1 运用信息技术,展开形象的品味

古诗语言凝练而意味深长,诗人往往在“情动而辞发”后还要反复推敲,将丰富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字。可是,学生与诗人存在相当大的时空距离,加上缺少对生活的认识,要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清晰地感悟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悟透某个含义深刻的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如果运用多媒体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逼真再现,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从而产生共鸣。

例如教学《小池》一课时,教师出示课件,清澈的泉水、茂密的树阴、晴朗的天空、美丽的荷花、可爱的蜻蜓,这些唯美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真实的世界中。欣赏后笔者请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赞美夏天。画面中夏天的景色勾起他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当笔者问学生:诗中写了哪些夏天的景色?他们都抢着回答,积极性特别高涨。电脑屏幕上随即出现色彩缤纷、活泼美丽的相关画面,教室里不断地传出学生高兴的赞叹声,加上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很快古诗的意思就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展示。

3.2 运用信息技术,形成丰富的想象

小学生面对具体的事物、鲜活的形象、真实的情景,他们的思维就变得活泼、敏锐,呈现兴奋状态。要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师需要通过事物、形象、情景在特定的时空中有机组合,引发学生敞开思维之门,启发学生想象,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展示诗的意境,从而准确地领会诗的思想内容。

如在教学《池上》一课“小娃偷采莲”时,教师让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画面,同时结合教师的配乐,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接着教师组织交流“看”到的画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进而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再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思考最欣赏其中哪个字,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清明古诗意思全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鉴赏 标题 注释 关键字 题目

古诗词鉴赏题一直是高考试题中难啃的一块骨头。由于和现代社会相隔久远,古代诗词常让考生觉得朦朦胧胧,似乎罩着一层面纱,有的连看懂意思都较困难,就更别提去鉴赏它了。古代诗词真的就如此难以理解、鉴赏吗?我看,也并非如此。其实,考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如果能够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就会发现,古诗词鉴赏题也并非相像中的那么神秘,是可以慢慢揭开它的面纱的。

一、注意研读标题

有人说,标题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确实,标题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内容。

有些诗歌,如果我们不看标题,只看诗的正文,就很难读懂它的深层内涵。例如:

送 魏 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010年江苏卷)

单看诗的正文,考生可能会以为作者是抒写自己辞别“江楼”的朋友后,一个人随船四处飘零、思念友人的孤愁。但是,如果再注意一下标题――《送魏二》,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送友诗”,是写友人离开自己后的凄愁。特别是三、四两句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如果能够体会到这一点,那么该题的第3小题(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就不难解决了。因此,借助标题,我们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

2.标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有的诗歌,考生借助注释并不难读懂它的字面意思,但要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这时,就可能需要借助标题来解读。例如下面这首诗:

秋夜喜遇王处士

[唐]王?摇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芸藿(huò),锄豆;
刈,割;
北场、东皋,泛说屋北场圃,家东田野。

借助注释,字面意思学生基本能看懂,写的是俩邻居忙完农事后在宁静的秋夜不期而遇的场景。但如果要问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较难回答了。这时,我们再来看一下诗歌的标题――《秋夜喜遇王处士》,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原来,全诗表现了归隐生活的闲适、快意。所以,借助标题,我们可以准确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3.标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考点,也是难点,很多考生不知道怎么去辨别诗歌的表达技巧。其实,有些诗歌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例如:

春 行 即 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005年全国卷)

我们不看诗歌正文,只看标题就能预知本诗可能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因为,“即兴”,就是对眼前景物有感,顿生兴致而创作。再看诗歌正文,果然是作者借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抒发内心的感伤、哀愁。所以说,借助标题,我们可以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可见,诗歌的标题对鉴赏诗歌有重要意义。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必须从标题入手,迈好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把握注释内容

诗歌鉴赏题的注释也称“尾注”,是指命题者为了帮助考生理解诗意在诗词正文后面附加的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是对诗中重要词语的解释,有的是介绍诗作的有关背景。这些信息是考生读懂诗歌的关键,当然也是解题的关键。例如:

咏素蝶诗

[南朝]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2010年全国卷Ⅰ)

考生对作者可能不太熟悉,如果再不注意注释,也许会以为这是一般的咏物诗。但如果看一下注释,就会明白,这不是一般的咏物诗,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这样,该题的第2小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鉴赏诗歌时,必须要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也就是“知人论世”。但有的诗人可能不是非常出名,考生也许不太熟悉他们的创作状况。对于这类情况,如果有必要,命题者往往会在诗作后附加注释。考生在做题时,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比如上例。

其实,即使是一些名人的作品,有时不看注释,考生也未必能完全把握其真正内涵,例如: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南宋]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作者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2008年江西卷)

不看注释,考生也能明白这是写作者在淮河看到的两岸舟船背驰、鸥鹭自由飞翔的情景。但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能就较难理解了。看了注释,了解背景后,就可能发现,作者在实写景物的同时,还虚写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有的诗歌,如果不看注释,考生甚至连字面意思都难弄懂。最典型的就是2003年全国高考题所选唐诗《过香积寺》中的末句“安禅制毒龙”,如果没有注释,估计很多考生不会知道“毒龙”是“世俗欲念”的意思。

所以说,注释对于鉴赏诗歌非常重要,考生在做题时必须重点把握。

三、深入体味关键字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炼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古诗词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而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所以,考生在做题时必须深入体味这些关键字词。例如: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2010年重庆卷)

该题的第1小题是这样的:“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这个“住”字在词中出现三次,也可以算是“词眼”,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做题时必须联系前后内容,仔细体味。特别是第二个“住”字,表面上是写江水被青山挡住,停驻不前,实际上是因为船与水同行,作者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但用一个“住”字就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考生如果能够理解到这一层,题目就不难做了。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枕簟,容我醉时眠。

开头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特别精彩。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又一个雨“肥”梅子,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上例中的“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活用的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这些活用的词,都是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必须重点关注的。

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深入体味这些关键字词。

四、看清题目要求

前面几点都是就诗歌本身而言的,但高考试题不是让你随意地分析诗歌,而是有相应要求的,这就是题目的要求。我们做题时,必须看清题目要求,才能保证准确答题,否则就有可能答非所问。例如: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2010年天津卷)

该题的第1小题是这样的:“《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第一问不难,大多数考生都能答出。第二问其实也不难,但不少考生照搬原文,答成“花飞”,没有看清题目问的是“哪个意象”,而不是“哪个词”。所以,准确答案应该是“飞花”。

再如:

望江东

[北宋]黄庭坚

?摇?摇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2010年广东卷)

该题的第2小题是:“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有些考生粗心大意,不仔细看题,将“或”当成“和”,把上、下片都分析了一下,吃力不讨好。

另外,我们还要重视题干中隐含的信息。有些试题的题干中会引用到古人的一些评论,这时我们除了弄懂诗意外,还必须看懂题干中引用的文字,这些内容其实也是命题者隐含在题目中的答题信息。我们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这些文字作答。例如前面提到的2010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第3小题:“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此题属鉴赏类题型,答案一般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表达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答题时要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
“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答题时也需结合此意来分析。可以看出,弄懂“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的意思是答题的关键。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清题目,弄懂题干中隐含的信息,才能作答,千万不要答非所问,含糊其词。

清明古诗意思全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教学 技巧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主观题中极具挑战性的题型,在新课标理念之下古诗词教学更具挑战性和时代性。

一、明确新课标,培养鉴赏力

新课标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首先,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理解古代诗词曲的艺术内容,这是一种以理解诗词曲语言为基础的综合理解能力,涉及理解古典诗词曲中的凝固意象。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诗词曲的内容判断推理出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即写作的情感倾向及目的,涉及到分析作者个人的主观意志。至于每一位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隐含意去仔细领悟与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审美力和判断力,从而提高其鉴赏力。其次,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抓住其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解读文本,做到准确把握而深刻领悟。

二、深解新课程,提高鉴赏力

1.透视文本内涵

首先,了解诗歌意象有关知识是鉴赏诗歌的重要途径。掌握诗歌中常见意象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解读诗歌,还能提高理解诗歌的速度。诗歌意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学生具备相关知识,如常见意象包括: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杨花(象征离散)、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悲凉伤怀)、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纯净洁白)、兰花(象征高洁、美好)、(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竹(象征正直、向上、有气节)、桃花(形容美女的容颜)、牡丹(表现富贵、美好)等,为进一步鉴赏文本奠定基石。其次,熟悉选材及思想情感类型。古典诗词曲的选材分类包括怀古诗、咏怀(物)诗、送别诗、山水诗、边塞诗等,情感类型包括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忧国伤时的诗歌大都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建功报国的诗歌大都表达渴望建功立业(陆游《书愤》)、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感慨年华消逝,壮志难酬(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思乡怀人的诗歌大都抒发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表达思亲念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书写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等;
生活杂感的诗歌大都表达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借古讽今(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把握鉴赏步骤

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为,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细读标题、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把握形象特点、辨析表达技巧、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概括主旨、联系背景、分清主次、全面评价。总之,可归纳以下口诀:掌握风格流派,学会知人论文。分析意象意境,探讨言志抒情。古迹古言古事,大多借古道今。洞察诗眼细节,道出弦外之音。抓住修辞会意,运用术语赏评。

三、探究新题型,升华鉴赏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古诗词曲的考试命题鲜明的突出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考生要想获得较好的成绩,须潜心探究试题题型,了解命题样式,洞悉鉴赏规律,才能事半功倍而柳暗花明。

1.鉴赏作品形象

文学作品形象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尤其是古诗词曲中的艺术形象更是再现诗人情思志趣的灵魂,从某种意义而言抓住了“形象”就抓住了作品的“思想”。从题干表述方式论之:(1)单纯形象题。如:“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形象特点题。如:“所见景色有什么特点?”(3)形象鉴赏题。如:“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薄暮中所见景物,请作简要赏析。”(4)组合形象分析题。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往往相互组合而成“意境”,因此,对意境的考查,也可以说是对意象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其考查形式主要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词的前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情形?”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学会采用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如: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
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形象),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境界)。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鉴赏作品语言

作家的思想情感是以语言为媒介为窗口来表达和流露的。故鉴赏古诗词曲应立足于文本的字词句透析其生命内涵和思想意义,进而深解全文。一方面注重理解赏析诗中关键字词的表达方式和内在意蕴。如:“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角度合理展开想象进行揣摩,正确解读全诗意境,揭示全诗主旨。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好处。【参考答案】“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
在此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人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依然,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用自然人事的对照,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另一方面旨在鉴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为“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等。教师要积极启迪学生从整体上品味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如王维的清新淡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实无华,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李清照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答题时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鉴赏表达技巧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作家的气质、性格表现在作品中便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表达技巧正是构建作品艺术风格形成完美艺术样式的关键所在。从题干表述方式而言有“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手法/修辞。”、“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我们应引领学生从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描法(对比反衬、虚实结合、用典、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正侧面结合等)、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方面进行赏析。譬如:直抒胸臆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间接抒情有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衬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动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虚实结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比喻如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夸张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鉴赏时首先得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句中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回答此手法的作用,说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