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梁实秋散文【五篇】

时间:2023-07-05 09:30:10 来源:晨阳文秘网

菲利普・德莱姆与梁实秋散文艺术特征之比较解读菲利普・德莱姆《剥豆子的快乐》菲利普.路易.德弗利斯菲利普.罗斯与文化身份认同菲利普?罗斯大屠杀书写的语境与特征菲利普・霍夫曼将金融与艺术联姻菲利普・森德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梁实秋散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梁实秋散文【五篇】

梁实秋散文范文第1篇

>> 菲利普・德莱姆与梁实秋散文艺术特征之比较 解读菲利普・德莱姆《剥豆子的快乐》 菲利普.路易.德弗利斯 菲利普.罗斯与文化身份认同 菲利普?罗斯大屠杀书写的语境与特征 菲利普・霍夫曼 将金融与艺术联姻 菲利普・森德罗斯:瑞士足球的新希望 环形菲利普斯曲线和通货膨胀动态特征 生与死:比较菲利普·罗斯《遗产》和《垂死的肉身》 对菲利普·拉金诗歌中反讽艺术的解析 我的眼里只有你——伊丽莎白与菲利普 联合石化与美国菲利普66公司签署“大单” 菲利普斯船长:正义与邪恶的天平 通胀预期演化、测度与菲利普斯曲线扩展 行话与反行话――读菲利普.罗斯《行话》 菲利普.斯塔克 菲利普斯和菲利普斯曲线 中世纪“文人音乐家”的典型:菲利普?德?维特里及其音乐活动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难以应对中国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菲利普人物形象与存在主义某些内涵的暗合解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⑥Philippe Derlem. La sieste assasinée【M】. Gaillard. 2001.

⑦张亘. 资产阶级的幸福神话――菲利普・德莱姆的《田鼠先生或是洞穴的形而上学》【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3)

⑧梁实秋. 雅舍小品【M】.台湾:正中书局,1949.

⑨张丹. 德莱姆与幸福巴黎――浅析《巴黎瞬间》的写作手法与主题【J】. 芒种,2012(1).

[参考文献]

[1]吴娟. 德莱姆与细微主义文学【J】.法国研究,2006(3), 70.

[2]董广智. 论梁实秋散文中的快乐哲学【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12), 38.

[3]Philippe Derlem. La sieste assasinée【M】. Gaillard. 2001.

[4]张亘. 资产阶级的幸福神话――菲利普・德莱姆的《田鼠先生或是洞穴的形而上学》【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3)

[5]梁实秋. 雅舍小品【M】.台湾:正中书局,1949.

梁实秋散文范文第2篇

梁遇春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现代小品文的开山鼻祖。梁遇春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据他师友回忆,他是当年北平大学区里稀见的文科奇才,风度翩翩若少年公子,耽于书卷而不受书卷支配,用“秋心”、“驭聪”等笔名发表文章于《语丝》、《骆驼草》、《新月》。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

梁遇春的散文在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获得的评价也极高。废名曾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郁达夫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即英国19世纪初著名散文大师兰姆)。”梁遇春的散文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表现着一种恬淡、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及独特和自由的思想,他受英国小品文的影响尤深,将“Essay”一词译为“小品文”是他对文学的巨大贡献。

梁遇春只是说自己的话,凭自己的性情著文,其语气措辞率真直白,一派天真无城府之气,笔调随意洒脱,飘逸着青年学子惯有的任性、率直、博闻、争胜的气息,操纵收放自如,行文炉火纯青,灿若云锦,意味深远。文章极少方正的口吻,乃是一副温柔无恶意的游戏姿态,清朗活泼而不乏节制的力度,谈笑风生又极具内敛,呈现出一种“淡雅、清新、恳挚、亲切”的风格。陈子善曾把梁遇春同梁实秋并举,说二者散文皆可称之“学者散文”。其实跟梁实秋的老辣醇厚比起来,梁遇春更多一种书生气而少一层梁实秋的世故。相较周作人的恬淡、林语堂的实际,梁遇春更多的是单纯。而他的幽默也不像林语堂的刻意为之,而是信手写来。

“笑涡里贮着泪珠儿的我活在这个乌云里夹着闪电,早上彩霞暮雨凄凄的宇宙里,天人合一,也可以说是无憾了,何必再去寻找那个无根的解释呢。‘满眼春风百事非’,这般就是这般。”梁遇春曾说,一个人在年轻时死去,他在人们的记忆里永远是年轻的。不想竟成为他自己的谶语。

春天总是让人和一些美好的事物和心情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当一个人看惯了人生的无奈、人生的无常和宇宙的悲哀,置身于一个满目疮痍的人世间时,对春天的感受也许迥异于众人。如彗星一样掠过天际的梁遇春,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引导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领会这令人感慨万分的春天。这样富有诗意的题目,在梁遇春的笔下,却让人觉得心惊:开篇就说“一年四季,我最怕的却是春天”。

作为春天常见的景物,鲜花、绿草、澄蓝的天空等并非作者抒怀的对象,而只是这个“杂乱下劣”,“满目疮痍”的人世的映衬,更加暴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作者又通过对“故作的深沉”、“少年的伤感情怀”作对比,传达出作者对人世的难以诉说的悲伤情怀,乃是对世界的真相深深洞悉,对人生彻底看破之后的绝望和灰心。

作者所描摹的事物并非小的对立,而是一种极端的不协调,是一种尖锐的对抗。如婚礼与丧钟同时出现,狂欢的宴会却有一个白森森的人头,同如花少女跳舞的是一具骷髅,美好的事物背后总是拖着一个丑陋的影子。理想和现实、美丽和丑陋如此巨大的反差,带给我们的是死亡一样的气息,唤起的是我们心中那种莫名的伤感,这是人类亘古的惆怅,也是文学的母题之一。

废名在《泪与笑》的序言里说:“秋心的散文……玲珑多态,繁华足媚,其芜杂亦相当,其深厚也正是六朝文章所特有。”作为知音,一句话就道出梁遇春散文在西化形式下那不可掩盖的东方传统文化神韵。梁遇春的散文拥有魏晋六朝文风的潇洒与飘逸、沉哀与无奈,在美丽的文笔下,有一颗流乱而愁苦的心。

梁遇春散文中的那种悲剧感却是与生俱来的,那种看待生命的独特视角和对宇宙万物的质疑、感慨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情绪宣泄,这一点在《又是一年春草绿》里有着明显的痕迹。

需要注意的是:梁遇春的恬淡、悲观中也不乏激越,那种即使付之一炬也要忘情燃烧的理想主义。梁遇春散文中的少年锐气、勇于思考以及热情,打破了传统散文的谦冲平淡的模式,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也得到了隐性的显现。

梁实秋散文范文第3篇

人都希望过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清闲、自在、消遥,且没有争斗,没有是非,没有忧愁,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没有人与人间的尔虞我诈,一切都那么超凡脱俗。在这样的氛围里,做你喜欢做得事,喜欢你喜欢的东西。而这对于我,则喜欢坐下来静静地读书。

读书是讲究兴致和品味的,《论语》、《春秋》我啃也啃不透;
黑格尔的《美学》放在我面前,崇高的只有让我瞻仰的份儿;
"地摊文学"中的斗斗杀杀男欢女爱的,看一而知其余,丝毫没有那种读书的乐趣和美妙的感觉;
虽然先秦散文唐诗宋词能给生活增添一点韵味,可那些阳春白雪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读书何必执意去挖掘而自找苦吃呢?还是休闲文化娱乐文化快餐文化离我们近一些,甜一些,娱乐一些,轻松一些。于是,我选择了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并沉醉于他们的休闲、幽默和散淡之中了。

有文友来寒舍叙旧,谈起读书的事,他问我最近都读什么书。我把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搬给他看。然而,对这些书,他象是不屑一顾,只是扫了一眼,才说:"你就读这种书?"我点头。他说:"书该是一种营养品。而这些书也只是些含糖量比较大的东西,"吃"得多了,除了有些甜味儿,能有多少营养可言。你读过了,又能在你脑子里留下些什么呢?我建议你多读读鲁迅,等我给你拿些书你读。"

过后,他果然给我带来两大箱子书。他说:"这些书刚开始读可能没有多少吸引力,可读多了,你会觉得很有收获。"我想,他的话是对的,因为从他的文章里我能看出他渊博的知识和高贵的人品。

说实话,对他这些书,刚开始我是硬着头皮读的。后来,我觉得这些书对我所读的书颇具针对性--针对那些"闲适文学"的。读得多了,我颇有收获,读书是要了解其历史背景的,比如读《过秦论》你就必须要读秦史;
读《红楼梦》就要读清史;
而读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就要读一读鲁迅了。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人人都在追求平等、自由和幸福,可有的人是为了追求人类的平等、自由和幸福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些鲁迅都做到了,在日寇侵我东三省,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鲁迅挺身而出,抗战在文化第一线,显示了其铮铮铁骨。而有的人,象梁实秋,却象是得了"软骨病",躲起来征集"与抗战无关"的文章,还写起了"闲适"的小品文,大谈"吃文化",不知哪来的一副好胃口?更有甚者,如周作人,"为了一块金表",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为了一条命",竟然抛弃民族,任日伪"教育总署督办"过他的散淡的生活去了。面对日军的烧杀抢掠,仍旧喝着他的"苦茶",写着他的"美文",过着悠闲的生活,就丝毫没从这种舒适、散淡的生活中品出点血腥味来?那么多的同胞惨死在日人的屠刀下,他们却能"宠辱不惊",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咀嚼着生活的"乐趣",哪来的好心情?他们虽然也在站立着,可他们却没有站立着的骨气,从骨子里透着一种空虚,因而也只有卖弄一些咬文嚼字的文字罢了。

梁实秋散文范文第4篇

1、《雅舍小品》。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2、《浪漫的与古典的》。梁实秋曾出版过论文集,宣扬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梁实秋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为独特的批评家,其前后期的批评理念差别很大:前期以浪漫主义批评为主,后期转而皈依于古典主义批评的门下;

3、《槐园梦忆》。收录了女人、男人、孩子、中年、老年、退休、讲价、乞丐吃相、饮酒、吸烟、雅舍、清华八年、忆《新月》、谈话的艺术、升官图、学问与趣味、利用零碎时间、骂人的艺术。

(来源:文章屋网 )

梁实秋散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梁实秋;
古典主义;
文学批评;
实践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梁实秋是熠熠生辉的,他那珠玑闪烁的二十几部散文集足以使后来人长久地记住他,但作为一名批评家,他却是长久地被人冷落了,就连《中国现代文选论》也未能收入他的只言片语。然而梁实秋却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文学批评。也是第一个潜心研究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作为专门事业的人。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批评家。他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及其文学批评实践是独树一帜的。

一、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渊源及主张

1924年,梁实秋在哈佛大学师从美国评论家、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欧文·白壁德,在当时古今中外文化、文学交汇和激荡的大潮中,他经过认真严肃的思考,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摒弃了一度醉心的浪漫主义而一以贯之地尊奉古典主义理论,坚守平实稳健的文化立场,形成了克己内敛、以人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试图用西方的文学思想来激活传统的中国文学思想和体系,以“疗救中国文学之弊”。在文学观上,他倡导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提倡思想自由.,主张“文学无阶级”,反对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他不赞同“浪漫主义”,在他眼中,浪漫主义的求新求异是文艺的大敌,而智慧、理念、典雅,提倡和谐、温和的审美感觉的“新古典主义”才是文学的出路。

二、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实践

在梁实秋身上,有许多矛盾的集结点:他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文学批评的人,但不少学者认为他缺乏批评家的敏锐与才情: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他有系统的批评理论,但很多学者认为他缺乏有力的批评实践。事实上,他依仗古典主义观看同期文学,开辟了一块他人不去问津的批评领域,形成的理论视觉是独特的。在文学批评史上.作为批评家他的位置应该是显著的,尽管古典主义在风云变幻的文坛上有点寂寞。

(一)“历史的透视”的批评方法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推崇“历史的透视”的批评方法。他在台湾写就的《关于白壁德先生及其思想》一文中这样说:“我从此了解了什么叫做‘历史的透视’(historicalperspective),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的价值之衡量要顾到他在整个历史上的地位,也还要注意到文艺之高度严肃性。从极端的浪漫主义,我转到了多少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他认为研究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系统化,研究一个题目,要知道它的整个来龙去脉,只有这样,观点和思想才不至于偏颇。他指出把二三流的作家和第一流的作家相提并论,便是缺乏历史的透视.二三流的作家和第一流的作家没有任何的可比性。他认为文学批评第一步是了解历史,第二步是对历史做出判断,判断不仅是批评中最重要的一步,而且是人文主义与非人文主义的分野,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伦理的选择与价值的估定.而“历史的透视”的批评方法是选择与判断的最佳选择。

(二)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与评价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梁实秋在文学批评上最为活跃。他文学批评的中心是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与评价。他认定文学里有两个主要类别,一是古典类别,二是浪漫类别,“‘古典的’即是健康的,因为其意义在保持各个部分的平衡;
‘浪漫的’即是病态的,因为其要点在偏畸的无限发展。”他用古典主义的眼光审视整个现代文学,发表了为新文学把脉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对“五四”浪漫主义文学进行全面抨击,提出一个论断——新文学运动,就全部而言,是一场“良漫的昆乱”。

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评价恰似白氏对西方近代文学的批判,《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在理论上几乎是白氏《卢梭与浪漫主义》的缩写。他把新文学中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都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变种,统统归入浪漫主义而加以讨伐。而所谓的浪漫主义,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否定标准,不讲纪律。不求中庸节制,宣扬恣情,思想不健康的文学。“浪漫主义”在他这里成为恶名,而这个恶名把蓬蓬勃勃的新文学否定殆尽。这种观点是新鲜的、泼辣的,但无容置疑是一种偏见,他没有完全弄清浪漫主义的性质.也没有以积极全面的观点来反映整个新文学的本来面目。

在骨子里。梁实秋推崇古典的理性与传统道德信仰,他执拗地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审美价值,认为作为人性最高节制的“理性”才是文学批评的定盘星。他把“五四”新文学运动尽可能地纳入白壁德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模式中,以便对它进行批判。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中,他认为新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对情感的推崇.而情感的宣泄如果不加理性的选择,结果不是流于颓废主义,就是进入假理想主义。颓废主义的文学耽于声色.是不道德的,新文学中大量的抒发恋爱婚姻苦恼的情诗就是代表:凡不流于颓废的又趋于另一极端,便是假理想主义,在浓烈的情感之下,精神错乱,把文学当成疯人的狂语。他认为无论哪一种主义,都是感情上不守纪律的结果,文学并无新旧可分,只有中外可辨。他得出惊人之论:“新文学即是受外国影响后的文学。”

1926年的梁实秋站在古典主义的立场,对新文学运动进行了整体的否定,虽然这种否定并不始于梁实秋,但只有到了梁实秋,才借助西方系统的理论学说,对新文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整体批判.尽管这种批判只是迟到的批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却显示了梁实秋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的立场,他高举着“理性”的大旗,向文坛正式拔出了古典主义批评家的亮剑,并全力展开评论活动。

(三)文学的力量是“理性”

1928年,梁实秋在《新月》创刊号上推出《文学的纪律》一文。《文学的纪律》仍是基于古典主义立场,批评直指浪漫派。着力抨击作为浪漫主义诗学中的“天才的独创”、“想象的自由”两大1:3号,指出浪漫主义者的不仅是新古典的规律,连标准、秩序、理性、节制的精神,都一起打破了。他认为文学的力量,不在于开扩,而在于集中;
不在于放纵,而在于节制;
打倒“外在的权威”.就要树立起“内在的制裁”。他重申被浪漫主义打翻在地的“文学的纪律”与“节制的精神”,鲜明地指出文学的力量不在情感里,而在制裁情感的理性里,理性是伦理的标准与规则。他认为:“古典主义者所注重的是艺术的健康,健康是由于各个成分之合理的发展,不使任何成分呈畸形的现象,要做到这个地步.必须要有一个制裁的总枢纽.那便是理性。”所以.理性一方面是表现在创作态度上的端庄严谨,要让情感、想象等有所节制:另一方面表现在作品本身的健康儒雅,也就是“本质的醇正”。如果说,《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是从文学实践上批判“五四”新文学的浪漫思潮,那么,《文学的纪律》则是从理论上为这种批判提出依据。这是他在鸟瞰了整个新文学之后,针对他所认为的文学界的混乱情形开出的一剂药方。

三、对文学批评的批评实践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实践还表现在他对文学批评的批评上。他把当时中国流行的各种批评归纳为“印象主义的批评”和“科学的批评”,并分别加以批判。

(一)对“印象主义的批评”的批评

1928年以前.梁实秋侧重批判的是“印象主义的批评”,他认为“印象主义的批评”把批评与艺术混为一谈,否认批评家判断力的重要,只把批评家局限在鉴赏者的位置,使文学批评为感情用事的印象主义所支配.并把这种批评看作是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学的纪律》中他强调指出“文学批评一定要有标准,其灵魂乃是品味,而非创作;
其任务乃是判断,而非鉴赏;
其方法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如其吾人能划清这些区别,便当承认文学批评不是创作的艺术。”他认为印象主义批评只重鉴赏,根本错误在于以批评为创作、以品味为天才是主观的,批评的意见与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相去甚远,没有固定的标准,是“灵魂的冒险”,结果只是匆促地模糊地观察人生,只看到人生的外表与局部。1928年以后,梁实秋把批评的重点转向“科学的批评”。

(二)对“科学的批评”的批评

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高涨波及到文学批评领域,使文学也变成科学求知的工具。所谓“科学的批评”就是把文学批评等同于科学方法。梁实秋强烈反对这种现象并加以批评。他在《文学批评辩》中说“文学批评也不是科学。以科学方法(假如世界上有所谓”科学方法“者)施于文学批评,有绝大之缺憾。文学批评根本的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估定。凡是价值问题以内的事务,科学不便过问。近代科学——或假科学——发达的结果,文学批评亦有变成科学之势。”在《文学批评的将来》一文中他为“科学的批评”追本溯源,“这是法国的台恩,以至于俄国蒲列汉诺夫这一派的贡献。这一派是挂着科学的招牌,企图着把文学批评放在客观的基础底上,因而为马克思主义之渗入,于是唯物史观的思想以及阶级意识占据了这一学派的中心.其实是台恩当初所意想不到的。因此,科学的批评虽然是以‘科学的’自炫,实则馋人了不少的宣传的成分。”

梁实秋认为“科学的批评”有着机械和背离文学批评目的两大弱点:一由物质的环境说明文学的发生及进展是合理的.但如果成为一个公式普遍应用,就有陷入机械的危险:“科学的批评”在将来即使能够发展起来,其任务也只是说明现象如何发生,是归纳性的、考据性的工作,虽然有价值,但不是纯正的文学批评.并不能履行文学批评终极的任务。文学作品是人性的产物,“人”是有别于“物”的,理想的文学批评是有标准的批评。文学批评的标准是固定的普遍的标准.这个标准必须首先完全撇开机械论,承认文学是人性之产物.:其次.还要撇开感情主义,因为人性是以理性的纪律为基础的.纯正的人性才是文学批评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