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清明节古诗全首【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7-05 11:25: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笔者喜爱传统节日,喜爱古代诗词,更喜爱描写传统节日的古代诗词。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诗词便是盛放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的餐具,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华丽的载体,成为散落的珍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清明节古诗全首【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古诗全首【五篇】

清明节的古诗全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
古代诗词;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喜爱传统节日,喜爱古代诗词,更喜爱描写传统节日的古代诗词。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诗词便是盛放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的餐具,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华丽的载体,成为散落的珍珠,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很多诗意。在我国,有节日就有诗词陪伴,传统节日与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隆重热烈著称。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是岁首,因而是一个象征希望、充满喜庆的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节诗。他对春节这样描写道:“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欢乐喜庆之情溢于诗人言表,诗中“屠苏”是一种药酒,“桃符”即今天的对联。不难发现,贴春联、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两大习俗。清代孔尚任写有《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的前四句说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
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一颗赤诚的童心。从古到今,历代文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关于春节(古人或称之为元日、元旦)的诗词。

最浪漫的传统节日我以为要数元宵节。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日,人们早晨吃元宵,晚饭后举家出动,逛街赏灯。届时,“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男男女女,流连观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正是这样的放灯赏灯的开放时节,男女青年能够比较自由地相互接触,从而为他们表达爱情提供了绝佳机会,创造了一个古代的浪漫时空。元宵节还有一项集娱乐与智力于一体的活动――猜灯谜。这游艺活动无论谜面、谜底还是猜谜方法,都显示典雅的诗意,洋溢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会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谜底“晒”字,都富有诗意呀。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此节应属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并且人民群众仍用这个节日来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辈们。正是这样,清明节自有其特殊的气氛。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诗将清明时节氛围渲染殆尽。南宋诗人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直击墓地凄然情景,气氛沉重,令人难忍。至于清明节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出自春秋时代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据记载,晋文公在烧山找到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了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的血书。可以这样说,原始意义上的清明节,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统治者执政自省之功能。

传承千百年的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词人屈原的说法:相传屈原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沉身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蛟龙伤害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风俗的由来。唐诗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这一说法:“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但只是诗人很天真,他认为后人对屈原的纪念不够庄重,殊不知以一种欢乐的方式纪念先贤其后一直流传着。且看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佳节,举家团圆,畅叙亲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赏月玩月,此风俗由来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谓妇孺皆知。“月到中秋分外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更把情感融入赏月之中,创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让人产生深远美妙的遐想。苏轼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得淡然、豁达,实际上月圆人不圆时,思念之情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便直率地道出了一般身处异乡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乐事吃月饼。月饼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样是苏轼,他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两句诗,“小饼”当就指今天的月饼。至于“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就这样我们与古人一样体验着,赏明月、吃月饼、享人伦的美满乐事。

清明节的古诗全首范文第2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几年前就下过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去传统化”最厉害的国家。这是好听一点的,说难听一点,忘祖最厉害的是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好古诗课,让古诗文的经典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融入孩子的血液,成为他们的基因,对学生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关注文体,开掘“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从小学低段就开始出现,粗粗统计了一下,低年级有6首,中年级有12首,高年级有诗12首,词3首。古诗的量从四年级开始逐渐增多,五年级开始出现词,从教科书编者看,大多是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编排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编在五年级的古诗两首中,描写的是西湖的一动一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六年级的爱国诗篇,《石灰吟》、《墨梅》是六年级的两首借物言志诗。

在小学进行古诗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第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这样叙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古诗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淀作用,老师都很清楚,可是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却让我们有喜有忧。古诗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老师。于是我们在各类公开教学中经常难觅古诗的踪影,有幸听到的也是这样的课堂:要么是让孩子不停地重复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
要么是老师不停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大量的经典古诗进入课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运,非常让人同情。

很多古诗课堂往往“滑进”这样的误区,“把理解诗意作为教学的全部”、“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教学千课一面。“析词――解句――入境――拓引”似乎已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模式化,年段特征不明显,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古诗教学价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如何根据文体特征,基于学情,挖掘诗歌类文体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课堂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展现古诗词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

语文课程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教什么?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首先是把握诗意,了解诗的内容,这部分必须扎实;
其次是意境,古诗描绘的场景,怎么样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是一门艺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但一节课中情感体会到什么程度?教师应有所选择。古诗距今有上千年,诗的情感与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人生境遇都有联系,今天我们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的落脚点:关注诗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学情,研设“这一首”的教学内容

以《绝句》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先看教学内容。《绝句》这首诗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夏天西湖满池的荷花作为描摹对象,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写景,明为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与热爱,实则抒发诗人对朋友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是“送别诗”的佳作。而且这种整首诗写景,但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作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其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手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一首“别样”的送别诗。

再看学情。《绝句》是中年级的古诗,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古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正是孩子们喜爱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高年级的一首诗,古诗学习一般分为“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悟诗情”四个环节,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解决前三个环节(“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但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都在描绘西湖荷花,体会诗人如何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希望学生能通过学好这首送别诗带动这一类古诗的学习。

最后看课堂。《绝句》可以分五步教学:激情导入“期待美”,初读古诗“节奏美”,赏读古诗“画面美”,诵读古诗“情感美”,拓展古诗“延伸美”。从教学中可以看出,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老师较低年级已有了明显的年段差别,这首诗具有明显的主题。学生对基本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数生字词需要学生学习。所以,老师在中年级古诗教学中首先侧重的是学生对诗的认知,将诗意说明白,领悟“含”字的意思。其次老师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看到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最后是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背诵,为将来在语文学科的发展打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节中年级的古诗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可以呈现以下几个教学特点:第一,注重吟诵,让学生得其韵。读诗句时,不仅要关注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注意押韵。第二,注重情境,让学生入境。如老师出示西湖十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其他景,而独写此景。诗人是如何写出这别样之美的?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景色的美,更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第三,注重悟情,体会这首诗的别样之处。这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送别诗,教材中前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平时积累有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首不同,单单诵读诗句,让人感悟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夏日荷花图,但勾连题目,浓浓送别情才浮出水面。如何在五年级初识一般送别诗的基础上拾阶而上,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不同写法呢?老师不仅要关注诗文,还要研读诗人的经历,写作的背景,这样文中蕴含的情学生体会时就水到渠成。

这节课是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比较中年级,我们发现诗的思想感情比中年级更进一步。作为高年级的古诗佳偶写,老师教学的侧重,已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还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的独特审美能力,感受古诗凝练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

清明节的古诗全首范文第3篇

新桥小学XX年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二、 活动时间

比赛时间:XX年4月3日下午2:00

三、地点

新桥小学前楼小广场

四、 活动主题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华夏文明——献给清明节的歌

五、 活动内容

1、参赛对象:新桥小学中高年级小学生。

2、比赛分组:比赛分一、二、三年级三个组

3、比赛内容从《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经典古诗等国学经典书目中自选。

4、比赛形式:

1、以个人诵读为基本形式,鼓励编排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参加展示活动;

2、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参加展示活动,人数为10—30人,每个节目时间3-5分钟为宜。

六、报名方法

由参赛单位班级报名。

报名时间:4月1-2日。

七、奖项设置

分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两个类别奖励,每个类别按比赛组别奖前三名。

八、 活动组织机构

为确保活动取得效果,新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组委会。

组委会主任:张现霞 顾兴娟 续宗学 杨西昆

评 委 成 员:王晓宁 翟明霞 曹春梅 曹光泉

陈夫宝 李翠苹 续宗君

新桥小学“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国学经典

诵读比赛报名表一

填报单位:
负责人:
负责人联系电话:

学 校

姓 名

性别

年级

组别

朗诵题目

朗诵时间

有无配乐

指导老师

(1位)

请给现场诵读拟写30个字以内的开篇序语: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华夏文明

——清明节古诗词诵读节目串词

男(甲):寒霜染大地,浓雾锁江天,我们跟随春天的脚步在美丽校园中快乐生活。

女(甲):奇文共欣赏,读书破万卷,我们跟随清明的神韵在诗意校园中感受经典。

男(乙):当春日的暖风掀开了中华诗国的宝库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幽幽远古跳跃出来。

女(乙):当清明的暖阳照耀着祖国花朵的笑脸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他们口中传唱出来。

男(甲):字字珠玑,

女(甲):句句经典!

男(乙):声声诵读,

女(乙):津津有味。

合:朗诵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新桥小学“感受经典——中华古诗词大朗诵”现在开始。

女(甲):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文字浅显而意境悠远的好诗,它们有的咏物,有的状景,有的说理,有的甚至是儿童启蒙的教材。这些好诗,无论男女老幼,说,几乎都能脱口而出;
写,几乎都能信手拈来。接下来请欣赏由一年级表演的节目《古诗词诵读画鸡春晓静夜思三字经》。

男(甲):在我们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同样,在我们中华古诗词的瑰宝中,毛泽东仍然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我们记住领袖毛泽东,诗人毛泽东。请欣赏二年级为我们朗诵毛泽东的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 雪》。

男(乙):同学们,你们知道“精忠报国”的故事吗?你们了解“莫须有”的典故吗?一曲《满江红》之所以千年传诵不衰,不仅仅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的好句,更因为我们从这首感情激扬,气势磅礴的词中看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气节。有请三年级二班为我们朗诵岳飞的一首著名的词——《满江红》。

女(乙):春花秋月本来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景色,可是面对亡国之恨,反而更加增添了诗人的许多忧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细品诗人写情愁。请欣赏四年级二班朗诵的《虞美人》。

男(甲):诵读“大江东去”,我们激情荡漾,神游“故国英雄”,我们真情流淌,想起“三苏父子”,我们豪情满怀。请欣赏四年级一班的配乐朗诵《赤壁怀古》。

女(甲):古诗是美丽的,一行行诗句整齐地排列着,我们看到它是美丽的,品味着蕴含在诗句中的意境,我们同样感到它是美丽的,如果把它谱成曲子,唱着它,我们更能感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请欣赏由三年级三班表演的《古诗歌曲联唱》。

男(乙):如果说古诗词是一座文化百花园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著名的诗句就是一朵朵艳丽无比的奇花;
如果说古诗词是一首优美歌曲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著名的诗句就是整首歌词中广为流传的歌词。把一句句古诗词名句串烧起来,就是一道别具风味的文化美餐,读着一句句古诗词集锦,就是在感受经典中的经典!有请五年级一班为我们朗诵《古诗词名句集锦》。

女(乙):天地有四方——东南西北,自然有四季——春夏秋冬,人生有四味——酸甜苦辣。聪明的诗人们,往往把人生的不同体验寄寓在四季的不同风光中。是啊,赞美四季就是赞美我们美好的生活。请欣赏由五年级二班为我们带来的古诗朗诵《四季之歌》。

女(甲):母亲,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母性,一个多么柔美的词语,母爱,一个多么伟大的词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欣赏六年级一班的古诗联诵《游子吟》。

合:今天,畅游在诗的海洋,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壮阔;
今天,站立在诗的山巅,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高远;
我们在回味中享受诗情画意,我们在诵读中感受美文经典!朗朗的诵读声还将继续回荡在我们的校园上空,中华经典必将伴随我们代代相传。新桥小学“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纪念清明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到此结束,再见!

“传承国学经典,诵扬革命先烈”比赛活动总结

清明节的古诗全首范文第4篇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
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清明节的古诗全首范文第5篇

关键词:薛瑄;咏史诗;“诗文出于真情则工”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县(今万荣县)人。薛瑄是明初著名的理学大家。他“以复性为宗”,开河东之学,对理学之发展颇有影响,被四库馆臣誉为明代第一的淳儒。[1](P790)论理之外,薛瑄亦多有诗文传世。点校本《薛瑄全集》中《文清公薛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共收录薛瑄诗作934题1528首,数量颇为丰厚。在薛瑄所留存的1528馀首诗作中,有76题117首咏史怀古之作。通读薛瑄这一百多首咏史诗作,可以看到,促使薛瑄进行咏史创作的动因主要有三:其一为观览古迹,其二为阅读史书,其三为赏观画作。薛瑄的多数咏史诗作为怀古作品,即因见古迹而思古人,念古事,由此引发诗兴而成就诗篇。如《淮阳怀古》[2](P109),即薛瑄经淮阳,遥想此地古先贤,“抚心益自悟,怀人遂成篇”。淮阳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太昊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胡公满都曾在此建国,后世汉高祖六子刘友及三国曹操三子曹植亦被封于此处。孔子曾多次来此处讲学,汉初名臣汲黯曾任淮阳郡太守,颇有治绩。念及淮阳先贤,特别是“好直谏,守节死义”[3](P3777),“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3](P3774)的汲黯,想到他被外调淮阳卒于任上,最终未能再次返京,不禁发出了“禁闼不可留,遗想增慨然”的感叹。又如《孟子祠》[2](P381)一诗,则是薛瑄经过“邹国丛祠古道边”,看着周围“满林松柏带苍烟”,便想到昔日孟子“独引唐虞谈善性,力排杨墨絶狂言”,从而能够“功成不让湮洪水,万古人思命世贤”。其中饱含对亚圣孟子的敬意。

《王弼墓》[2](P154)一诗,为薛瑄途经王弼墓,看着“先生埋骨邙山后”,想到王弼的玄学哲学,颇有些不满地感慨:“犹有玄虚误世人。”再如《过邗沟怀古》[2](P382)、《新郑咏古》[2]P303、《卫城咏古》[2]P336等,都是属于此类作品。观史、读史,是促使人们对历史进行体悟的最直接方式。薛瑄有《读书录》与《读书续录》二书,便是其在读书过程中“自录随时所得,以备屡省”的“心得之言”。[1]P790其中亦不乏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著作以及修史、治史等的独到见解。如薛瑄在《读书录》里有言:“自古作史者,苟非大公至正之人,爱憎取舍之间,失其实者多矣。”[2](P881)即以为自古修史书,会因修史者之爱憎好恶,使得所记载的历史难免有失实之处。《读书录》《读书续录》中的历史评论,更多的是薛瑄对历史的理性思考,而在其诗歌创作中的观史读史之作,所表现出的则多是薛瑄对历史的感性体悟。如《读史二首》[2](P212),薛瑄先是有感于汉唐末年国家由盛转衰而无力回天,有感于晋宋时期政权频频更迭的纷乱动荡,看着史书上对如此种种的记载,真是感慨良多,于是便写下了:“汉唐末事谁能鉴,晋宋当年世所知。犹有一编青史在,悠悠长使后人悲。”后又想到昔时江统作《徙戎论》上书晋武帝,主张让少数民族迁回其本土居住,既可“慰彼羁旅怀土之思”,又可将一旦少数民族与中原有所纷争而引起征战动乱对国家及百姓的危害降到最小,即“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然而对此,晋武帝并未采纳,而后不到十年,因西晋八王之乱而导致其国力衰弱之时,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西晋对峙。江统之远见,这才为人们所关注。[4](P1529-1534)念及此事,薛瑄写道:“求言未若用言难,不用忠言亦等闲。若信当年江统论,定无戎马到长安。”观史可以知兴替,从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然而历史已然成为历史,后人再多慨叹,也终于只能是一个旁观者,有感于此,薛瑄又不禁慨叹:“一编青史十年事,脉脉无言对烛花。”[2](P212)诗句看似平白,却深蕴理趣。题画诗是我国文学艺术领域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将以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文学与以线条色彩为载体的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一种诗画互动、互补的独特风貌。由此,以将历史题材作为描画对象的绘画作品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则亦为咏史诗中的一个类型,即因看到绘有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画作而产生诗兴所作出的咏史诗作,可称其为题画咏史诗。薛瑄所创作的咏史诗中,有三首题画咏史诗。其中《题四皓图》[2](P148)与《四皓图》[2](P165)两首,吟咏的是汉朝著名的四位贤隐商山四皓。

据《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及《史记索隐》记载,有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夏黄公四人,颇有贤名,因避秦乱而隐居商山,称为“商山四皓”。汉朝建立后,刘邦多次请四皓出山为官,却未能得偿所愿。后刘邦因宠爱戚夫人,想要废掉已经册立的太子,即吕后之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少子如意。吕后得知高祖有此念头,便向张良求策。张良让太子刘盈去商山请出了四皓,作为自己的门客。刘邦见太子刘盈竟能将四皓请出山,以为刘盈能得人心,最终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3](P2483-2484)其实在史书上,对于商山四皓四人本身,并无过多的记载与描写,但因牵连着刘邦欲废太子的历史事件,因而后人作诗,对商山四皓多有所吟咏。名为咏四皓,其实大多是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阐释与发表见解。而对于四皓出山这一举动,历代诗人在吟咏之际,也大都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倾向。一种是认为,四皓出山,及时制止了刘邦欲废太子的不理智行为,能进能退,顾全大局,实为大贤。如唐人白居易《和答诗十首?答〈四皓庙〉》:“勿高巢与由,勿尚吕与伊。巢由往不返,伊吕去不归。岂如四先生,出处两逶迤。”[5](P44)唐人唐彦谦《四老庙》:“西汉储宫定不倾,可能园绮胜良平。举朝公将无全策,借请闲人羽翼成。”[6](P7684)宋人黄大受《读四皓传》:“翁身商山名八极,此时不出汉事危。敢惜双足惜汉鼎,非私刘氏私黔黎。”[7](P36088)元人胡祗遹《题四皓图》:“子房高智陈平策,不及君王废嫡心。足入汉庭储嗣定,始知名节服人深。”[8](P156)明人蔡清《题商山四皓图》:“独怜帝子意来虔,一至汉廷力回天。”[9](P76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四皓既为隐士,就当抱节守志,不该伺机出山,贪恋声名,并且认为,四皓出山看似阻止刘邦传位少子而保全了大汉江山,实则为他日吕后把持朝政并残杀戚夫人母子奠定了基础,从而对四皓的行为多有微词。如唐人元稹《四皓庙》:“汉业日已定,先生名亦振。不得为济世,宜哉为隐沦。如何一朝起,屈作储贰宾?安存孝惠帝,摧悴戚夫人。”[10](P11)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雠!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11](P308)宋人徐钧《四皓》:“避乱商山且茹芝,遽因厚币起幽栖。母强子弱几危汉,悔杀先生一出低。”[12](P31)元人李孝光《商山四皓图》:“腹心已去悲歌起,羽翼虽成女祸留。俱堕术中曾不悟,先生轻出后人羞。”[13](P390)明人王翰《四老》:“四老高蹈士,斯出亦颇辱。安刘实灭刘,为赵速剪戮。”[14](1233册,P277)郑文康《与叶及庵论商山四皓》:“吁嗟四老真呆夫,等闲诱出如婴鶵。虽令太子生羽翼,亦使悍后为屠奴。先王一姬并一子,一朝尽向砧刀死。他年又召诸吕来,此祸皆从老人始。”

[15](1246册,P538)而薛瑄这两首咏四皓诗,则对四皓的形象与行为,做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他在《题四皓图》中写道:“故宫黍离时已远,嬴颠项蹶如转眼。赤精之子已龙兴,山中之人犹偃蹇。一朝忽走使者车,手持汉储招隐书。开书读书识书意,大本摇动将何如。便下商山几千仞,直入长安九逵衢。苍颜雪鬓惊隆准,数语何须更饶舌。回天之力真雄豪,安刘之计定奇绝。飘然拂袖还山中,青崖无迹云无踪。”[2](P148)在薛瑄看来,商山四皓之所以肯下山出山,纯粹是为了国本不被动摇,而目的达到后,便又飘然离去,返还山中。四皓此举,仅仅是为了汉室的安定,而不惜不远千里地下山,如演戏般地给太子刘盈撑起了场面,从而使得刘盈保住了太子的位子。而事情完结后,四皓不居功,不邀赏,回到山中继续隐居。其实并没有知进退一说。他们不曾想进,但却可以为了大局屈就自己。可是,谁也未曾料想,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并未给汉王朝带来预想中的安定,吕后在儿子继位后,把持朝政,亦多有残暴之举,因而在《四皓图》一诗中,薛瑄不禁慨叹:“宁知后日纷纷处,却道刘侯计已非。”[2](P165)两首咏四皓诗,既颂扬了四皓之高洁又顾大局,同时也认识到这个事件后来并未成全其初衷,评价可谓全面。薛瑄另有一首题画咏史诗为《题季札挂剑图》。[2](P165)季札为吴国公子,其事迹在《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除了让位之举为后人所称道外,季札最为后人所颂扬的当是挂剑之诚。季札奉命出使各国,经徐地与徐君尤为亲厚,徐君十分喜爱季札所佩之宝剑,但因为怕开口索要季札会觉得为难,便始终不曾明言。季札知道徐君心思,只因宝剑为出使之信物尚不能赠与徐君,因而心中暗想待出使任务完成后再将宝剑奉与徐君。可是,待季札完成了出使任务返回徐地,却得知徐君已死的噩耗。季札为着当日还未说出口的承诺,找到徐君的墓地,将宝剑挂在了墓边的树上,只能以这种方式将宝剑赠与徐君了。[3](P1763)言必行为信,心动而未言,原本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季札却依旧要践行,可谓至诚。因此,后世咏季札的诗作也是不计其数。而这其中亦不乏题画之作,如:宋人张镃《题挂剑图》[7](P31637)、金人王寂《题季札挂剑图》[16](P546)、明人胡奎《季札挂剑图》[17](P441)等。

薛瑄亦是如此,观画而遥想吴公子季札的贤德,再对比自身曾辜负过的承诺,吟道:“心许君侯口未言,归从陵树挂龙泉。生平负诺知何限?始信当时公子贤。”[2](P165)览古,读史,观画,皆是薛瑄进行咏史诗创作的动因,而薛瑄在其咏史诗作中所关注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亦有其特色所在。首先,薛瑄在咏史诗创作中表现出其对历史上军事人物及事件的关注。从楚汉争霸时的刘邦、项羽,刺秦未遂的勇谋张良,到辅佐刘备兴复汉室却最终未捷身死令人扼腕的诸葛武侯,再到竭忠诚以事君从而中兴唐室的郭子仪,到北宋平定民乱正直无私的张咏,南宋抗金名将张浚,都曾是薛瑄在咏史诗中吟咏的对象。《读书录》中,薛瑄认为:“观史不可以成败优劣论人,只当论其是非。”[2](P803)因此,对于楚汉之事,薛瑄既肯定胜者刘邦是“王者之师仁以武,诸侯效顺力如虎”[2](P120),并称赞刘邦“风尘荡涤天下清,万乘不忘布素情。黄屋归来见乡邑,宴饮父老如平生”[2](P120),同时也对败者项羽给予很大程度的同情,认为“八千兵渡大江来,戏马高台亦壮哉!何事乌江骓不逝,高台翻使后人哀”[2](P216)。并以为项羽之败乃天心翊汉之故:“大风折木飞沙日,想见天心翊汉朝。”[2](P381)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中,项羽被汉军围困,尚能以数人之力突围而出,所向披靡,却最终走投无路,于是他多次感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3](P423-425)。此处薛瑄重申其意,可见出对项羽深深的同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薛瑄有三题十二首吟咏诸葛武侯的诗作,其中一题还是多达十首的组诗。诸葛武侯对于蜀汉,真可谓鞠躬尽瘁,[18](P911-937)因而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每每令后人感叹。而此处薛瑄对武侯种种竟写下十数首诗反复咏叹,足可见武侯的形象在薛瑄心中所激起的涟漪。薛瑄肯定诸葛武侯的“王佐雄才”,以及对蜀汉的一片“丹心”,因而每每慨叹其未捷之功:“运谋图阵曾为八,遗恨山河尚是三”[2](P366),“孤臣只拟炎光振,遗恨犹悲汉祚衰”[2](P371),“南征纔见功初遂,北伐那堪愿已违”[2](P372),“每有孤忠兴汉室,可无长策定中原”[2]P372。

然而,尽管功业未成,武侯的英名依旧流传千古。“尚有锦江遗庙在,英名千古自光辉”[2](P372),“万古英名天地在,丛祠长近锦江滨”[2](P372),“《出师表》在垂天地,《八阵图》存慨古今”[2](P373),“时去千年犹庙食,英风凛凛汉忠臣”[2](P374)。“伐功未就皆天数”[2](P373),一个人再有雄才,再有忠心,有的时候也未必能扭转某些局面,天命或人为,终是一种无可奈何。这正如项羽,如武侯,也如“只恨当时中副车”[2](P182)的张良[3](P2472),又正如薛瑄自己。薛瑄为官,“光明俊伟”,自律廉洁,因不依附权贵而得罪王振,因为于谦等求情而为石、曹所忌,然而王振也好,石、曹也罢,皆不曾因薛瑄之反抗而被动摇分毫。薛瑄年老,对此颇觉无可奈何,最终选择乞归故里。[19](P7228-7229)对此,后人或觉薛瑄懂得进退之道,或觉薛瑄对此该“愧不自得”,然而念及薛瑄昔日对英雄尚无力回天的感叹,也就不难理解他的释然了。其次,薛瑄在咏史诗创作中表现出其对历史上政治贤才的敬佩。薛瑄在永乐十九年进士及第后开始从政为官。正统年间,王振把持朝政,后又经历土木之变,夺门之变,而后石亨、曹吉祥乱政,面对这种种乱象,薛瑄也明白非一己之力可回天,于是他便总是想起昔时可力挽狂澜的政治贤才。如东晋名臣卞壸,父子三人皆以身殉国,因而薛瑄赞道:“晋室人才数俊髦,艰危深感与时遭。君臣义大如天地,父子生轻似羽毛。”[2](P389)如唐时因对安禄山叛乱早有预判而提早设防,使得安禄山未能攻下其守地平原的鲁颜公颜真卿[20](P3589-3590),赞道:“蓬利何堪屈大才?平原出守亦微哉!忽逢动地风尘起,不使中流砥柱摧。”[2](P376)如北宋宰相寇准,曾在契丹南下时劝阻宋真宗南迁,恳请真宗亲征鼓励军心,从而与契丹订下“澶渊之盟”,[21](P9527-9534)因而薛瑄称寇准“功业澶渊冠宋朝”、“忠义垂声千古在”。[2](P364)还如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曾在西夏李元昊进犯北宋边境之时知延州,训练康定军,提出“徐图西夏”的策略,并屡次挫败西夏大军,[21](P10267-10275)因而薛瑄写道:“中朝德业应难及,西夏勋名更不磨。”[2](P350)第三,薛瑄在咏史诗创作中表现出其对历史上节义之士的颂扬。伯夷、叔齐,不贪恋高位而礼让兄弟,不满武王伐纣之不孝不仁而隐居首阳山,最终饿死于此,[3](P2583)于是成为古代士人心中抱节守志的典范,薛瑄拜谒首阳山中二人祠庙,亦是“再拜仁贤感慨多”,认为二人“心存兄弟难能节,力挽君臣欲逝波。世上争名争利者,高风奈尔二公何”。[2](P364)豫让为智伯所重用,心存感念,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并被赵襄子将头盖骨做成饮器,豫让心中十分怨恨,于是不惜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3](P3057-3060)尽管豫让此举略显狭隘,但其死为知己的义气与忠诚却历来为人所称道。薛瑄对此也称赞道:“季世忠臣存大节,頽波砥柱见孤标”,“无限繁华俱泯火,英名终古自难消”。

[2](P378)王陵是汉初名臣,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抓去王陵的母亲以胁迫王陵投降。然而项羽没有想到,为了让儿子不因威胁而必须在忠孝之间作两难的决断,王陵的母亲竟自刎而死,并在死前嘱咐王陵好好辅助汉王刘邦。[3](P2502)薛瑄深敬陵母之节义,于是写道:“鹿走中原海起尘,独从草昧识真人。纷纷都是人间死,母死髙名万古新。”[2](P216)还有曾经在深夜辞金,并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回应送金者“暮夜无知者”言论的东汉廉吏杨震,[22](P1760)薛瑄来到相传为杨震辞金处的四知台,题诗道:“人间无处不天公,笑却黄金暮夜中。千载四知台下路,至今犹自起清风。”[2](P195)薛瑄来到莱芜,想到昔日东汉廉吏典范莱芜长范丹,[22](P2688-2690)①又发出了“清节谁能似范丹?清名千载重人间”[2](P193)的赞叹。薛瑄为官,亦以廉洁著称,因而对此廉洁之士,对彼抱节守志之人,很自然地有着由衷的赞叹与向往。薛瑄在其《读书录》中曾阐述过自己的诗学观念,他认为:“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肺腑者是也。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2](P816)因此,薛瑄的咏史怀古创作,并不刻意在字句上计较工拙,因而语言多较为平实,且在诗中常常会直接表白当下自身的感受,如“抚心益自愧,怀人遂成篇”[2]P109,“我来正值清秋暮,桑柘萧萧叶飞雨。泗水南流芒砀高,伯业王风复何许。徘徊重是古帝郊,摩挲石刻心劳焦”[2](P120),“荒祠古栢首阳阿,再拜仁贤感慨多”[2](P364),等等。其中的肺腑真情历历可见。而薛瑄在创作咏史诗时,大都选取能够充分表情达意的体裁,如古体诗、歌行体与七言律诗,薛瑄76题117首咏史诗中,有古体诗9题21首,歌行体诗7题7首,七言绝句19题21首,七言律诗41题68首,而在其整个诗歌作品中,也是七言律诗为最多,足见他对此一体裁的钟爱。而薛瑄所作七律,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如其七律《华清宫》:“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欝嵯峨。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玉笛长飘云外曲,霓裳间舞月中歌。祗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怨多!”[2](P365)又如其七律《温泉》:“唐家天子爱温泉,故起离宫绣岭前。山上朝元金作阁,苑中汤井玉为莲。锦鳬曾泛当时水,香木频浮旧日船。赐浴未终鼙鼔动,苔池留恨自年年。”[2](P365)两首诗颈联颔联两个对句,颇有画面感。诚然,作为理学大家的薛瑄,其实并不着意于诗文的创作,薛瑄作诗,更多的是在以诗发其心声,因而也为后世留下了这诸多“出肺腑”的动人作品。而这些在触景生情、观史有感后创作的诗作,一方面是薛瑄对自己诗学观“诗文出于真情则工”的一种实践,同时也让后人能从更感性的角度去体会薛瑄所言“读书体贴到自己身心上方有味”[2](P715)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明)薛瑄著,孙玄常等点校.薛瑄全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

[3](西汉)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唐)房玄龄等著.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唐)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傅璇琮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杨廉主编.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明)蔡清.虚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10](唐)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宋)徐钧.史咏诗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宛委别藏》本,1988.

[13](元)李孝光撰;陈增杰校注.李孝光集校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4](明)王翰.梁园寓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15](明)郑文康.平桥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

[16]阎凤梧,康金声主编.全辽金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7](明)胡奎著,徐永明点校.胡奎诗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8](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9](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1](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