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贸易自由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5 14:2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就未来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这个决定一经宣布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普遍认为这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将改变亚洲政治经济的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贸易自由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贸易自由论文【五篇】

贸易自由论文范文第1篇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就未来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这个决定一经宣布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普遍认为这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将改变亚洲政治经济的全貌。随着谈判工作的展开,人们又开始把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由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初始于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当时,东盟刚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对金融危机的危害及经济脆弱性有切肤之痛,急需通过地区经济整合来抵御外来风险。而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仅减弱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东盟国家普遍希望中国在地区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加强经济合作的想法呼之欲出。考虑到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02年启动,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我国领导人提出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想法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200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我国领导人建议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小组,重点讨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以及中国加入WTO后的影响两大问题。专家组对这两个议题进行了近一年的研究后提交报告。报告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的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决定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的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并授权各国的经济部长和高官尽早启动谈判。

中国与东盟用10年的时间建成自由贸易区是经过中国东盟专家小组论证后确定的。根据WTO的条款,消除贸易障碍的合理时间应在10年之内。东盟已于2002年启动自由贸易区,而中国和东盟作为APEC主要成员,又都承诺在2020年实现亚太贸易投资自由化。一方面,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的优惠程度肯定要优于其他国家,时间表也肯定要快于其他组织。但另一方面,建立自由贸易区又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由于都是发展中国家,有许多民族行业和幼稚行业需要保护。在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之后,专家小组建议在2010年前建成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最终被中国和东盟的领导人所采纳。

从去年11月至今,关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筹备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具体情况是:东盟将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进行谈判,由泰国人任谈判组长,东盟各国派代表参加,在东盟内部先形成谈判方案,6月在中国举行第三次中国东盟经济高官会和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工作级磋商正式启动,具体讨论谈判的原则、模式、内容、时间安排,为9月在中国东盟经济部长会和11月举行的领导人会议取得实质性成果奠定基础。谈判预期在2003年11月之前完成,从2004年开始,用6年左右的时间,即在2009年最终建成,届时双方将明显降低关税壁垒并消除所有非关税壁垒,同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和意义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也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实质内容是在参与成员之间相互降低或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目前,在WTO(包含GATT)备案的自由贸易协定已达224个,绝大多数是在90年代出现的,仅1995年WTO成立后就增加了100个。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一直落后于北美洲及欧洲,东盟自由贸易区日趋成熟,多少填补了东亚经济合作的空白,但远不及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规模和影响力。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使中国与东盟走向了探讨经济联合的道路。

首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持续深入发展。欧元正式投入使用,欧洲经济一体化步入最高阶段。继1994年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美洲34个国家又宣布将在2005年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非洲国家也要分阶段在2005年建成全非共同市场。面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东亚的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东盟一些国家分别与中日韩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定,并且展开了多层次的经济合作。东盟只有依托整个东亚,才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与东盟组成自由贸易区,将涵盖17亿人口,GDP超过2万亿美元,贸易额达到1.23万亿美元,将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其次,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地区及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东亚经济联合步伐骤然加快。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东亚奇迹暂告结束;
随着日本经济的衰落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以日本为首的“雁行模式”显然已经过时,东亚经济显现东北亚和东南亚二元分工体系的雏形;
恐怖活动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严重依赖外部经济的东盟经济雪上加霜。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脆弱的国际经济环境,东盟各国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变得积极,期望能通过地区力量的整合来抵御风险。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四处插手、干预,引起了东盟各国的普遍反感,对区域合作的向心力增强。

第三,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搭中国快车成为摆在东盟国家面前的现实考虑。近年来,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GDP和外贸进出口额均已排名世界第6位,外汇储备为世界第2位,吸收外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截止今年2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突破4000亿美元。中国入世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外贸与吸收外资规模,同时为适应WTO规则而进行的经济结构与体制的调整,将使中国经济释放出更大的潜能,实现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转变。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东盟国家多希望通过与中国建立机制性的经济关系,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

第四,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的日益加强及东盟自山贸易区的日趋成熟,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是双方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必然产物。东盟目前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自1995年以来,双方的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15%。2001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已达416.15亿美元。相互投资方面,东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首选地。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的经贸联系必将进一步扩大。为保证经贸联系的畅通,也需要建立某种较为固定的经济联系机制。

东盟自由贸易区是1992年在第四届东盟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并批准15年内建成的。其核心内容是削减区域内国家间的关税壁垒,实行共同有效关税特惠待遇(CEPT)。CEPT规定,从1993年起的16年内,东盟各国相互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并于2008年达到0—6%的平均关税水平。由于经济区域化进程加快和乌拉圭协议的签署,促使东盟决定将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时间由16年提前为10年,于是,1995年东盟首脑会议宣布将在2003年前实现这一计划。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1998年第六届东盟首脑会议又提出按双时间表加快东盟经济联合步伐,决定东盟6个老成员从2002年起建立自由贸易区,将平均关税水平降到0—6%,比2003年的目标又提前了一年,而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则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10年达到该目标。1999年东盟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进一步确定将CEPT目标由0—5%转向零关税,规定6个老成员在2015年实现,4个新成员在2018年实现。同年11月举行的东盟首脑会上,老成员实现零关税的时间又提前到2010年,并原则上同意新成员实现零关税的目标期提前到2015年(部分敏感商品仍可到2018年完成)。

可以看出,东盟国家正在加速向零关税目标努力,较低的关税水平和为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措施,为与中国商谈贸易自由化协定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中国与东盟结成自由贸易区,意义深远

政治上,通过加强双方的经济渗入,将促进今后10年中国、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深化发展,符合我营造和平合作周边环境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东亚合作进程,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此外,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双方合作可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作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

经济上,有助于促进双方经济增长和增加贸易量,创造双赢的局面。根据东盟秘书处的研究,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1%。东盟的GDP增加0.9%(54亿美元),中国的GDP增加0.3%(22亿美元)。此外,中国与东盟结成自由贸易区还有利于增强各自企业的竞争力,该地区的外资流入也会相应增加。总之,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并利用地理位置邻近的便利,为进一步增加交流、扩大合作提供条件。

当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短期看也会对双方构成一定程度的挑战。特别是由于双方的产业结构趋同,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势必会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冲击,特别会使中国对东盟本已存在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

90年代以来出现的自由贸易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贸易区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包括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还包含内容更加广泛的经济合作,甚至涉及经济领域以外的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是广义范围的自由贸易区,将不仅仅是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还将涵盖全面的经济合作框架,如投资、贸易便利化等广泛内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涵盖范围和合作领域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外,专家小组还确定了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前进行全面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环境、能源、金融、电子商务和旅游业等。

(一)货物贸易自由化

关于货物贸易,根据已达成的共识,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除极少数特殊产品外,所有产品的关税将降至0-6%,并取消所有非关税措施。

中国的平均关税虽然目前已降至12%,但比东盟的WTO成员的平均关税要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对东盟的一些主要产品的进口关税更高。如中国对泰国进口的大米征收高达113%的关税,对从马来西亚、印尼进口的棕榈油的关税也较高,配额之内的关税为9-10%;
配额之外的棕榈油征收30%的关税,另还附加13%的增值税。东盟国家对此非常关切。

我国与东盟国家在关税减让方面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双方同为发展中国家,都有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和民族产业,在关税减让方面,势必要适当照顾。因此,中国与东盟关税减让的操作将借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关税减让做法,将各国减让关税的商品分为4类:即包含类(inclusion)、暂时不包含类(temporaryexclusion)、敏感类(sensiUve)和一般例外类(generalexception)。这4类商品的关税将分阶段进行减让。

除关税壁垒外,中国和东盟双方在彼此市场上都面临着一些非关税壁垒,如海关程序、许可证要求、标准要求、知识产权、法规的执行等。有一些非关税壁垒是来自东盟单方面的,如对签证和工作证方面要求苛刻等。东盟方认为,中国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是配额、许可证制度以及其他进口控制措施。如马来西亚提出,中国共对372项产品,即进口税目的6%制定了配额、许可证或其他进口控制措施。棕榈油是东盟国家提到非关税壁;
垒最多的产品,需要进口配额、许可证、特别登记、进口检验等。

入世协议签署后,中国已取消和修改了许多不符合WTO规则的条令和做法,中国与东盟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促使中国在消除非关税壁垒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

服务部门是中国较薄弱的领域,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大大低于东盟国家,同时,与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额也十分有限。与东盟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不可避免地将触及服务领域的开放问题,在向WTO承诺服务领域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东盟国家进入中国服务领域的机会,可更好地通过竞争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当前,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主要体现在旅游业上,因此,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也将首先在旅游业以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展开。此外,教育服务、咨询服务、管理技术、保健服务和建筑等也是中国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点合作领域。但是,货物贸易自由化仍将是中国与东盟商谈自由贸易区的重点。

(三)投资自由化

投资自由化的核心问题是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要求东道国的投资政策和法规要透明,同时给予外资企业非歧视性的国民待遇。目前中国存在着“当地含量”、“外汇平衡”、“外销比例”等不符合WTO规则的做法,违背了贸易自由化的要求,需要尽快清除投资自由化的障碍。但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实行分阶段的投资自由化较为现实。

(四)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

便利化是指减少贸易和投资程序,使国际经济交易活动变得更加方便,以加快货物、服务、资本的自由流动。便利化对自由化至关重要。如果贸易和投资的有关障碍都排除了,但程序依然繁琐,仍然会阻碍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设施、标准化和政策三大类。专家小组建议近期内中国和东盟双方可以优先在以下几方面实施便利化,以加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这些方面是:商品技术标准、海关程序、竞争政策、争端调解及商业人员流动等。

自由贸易区建设上中国须应对的几大问题

自由贸易谈判在即,中国需妥善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问题:

(一)东盟内部的经济差异问题

由于经济差距较大,东盟各国在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的主张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必然会对谈判进程产生影响。有的国家经济自由化程度较高,对推动自由贸易区十分积极,期望尽早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有的国家在经济互补方面占据优势,并欲通过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东盟发挥主导作用。有的国家则保护意识较强,不希望自由贸易区影响本国产业的发展,主张循序渐进。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千方百计寻求得到更多照顾。总体看,由于中国地位的上升及加入WTO,东盟对中国的期望值提高,可能在开放市场等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

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中国既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承受,能力,又要适当照顾各方的态度和要求。相对而言,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较东盟的地位更为有利。我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要远高于东盟,东盟10国的GDP总和才只有我国的一半,并且我国经济门类齐全,比东盟国家抗风险的能力要高得多。因此,对东盟方面提出的早期收益问题(即希望中国在某些产品的关税方面,能够先做出一些实质让步,最终取得利益的总体平衡),可予以积极考虑,以调动东盟国家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注意照顾东盟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减税商品的幅度、速度和过渡期方面,给予适当的宽限,因为经济差距最终将阻碍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去年朱镕基总理曾提出我国将适时给予柬埔寨、老挝、缅甸等非WTO成员特别优惠关税待遇,即是体现我国大国姿态并致力于营造于我国有利的周边经济环境而采取的切实措施。

(二)与域内、外国家的关系问题

中国决定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说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进程上抢占了先机,也大大地刺激了区内其他国家。目前,日、韩与东盟也在积极探讨建立更密切的经济关系。小泉首相今年年初出访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及新加坡,并在新加坡发表演讲,强调要与东盟发展面向未来的全面合作关系。

在东亚经济合作快步发展之际,域外国家也急于分得杯羹。特别是澳大利亚和美国,要求更加迫切。澳大利亚一直认为自己是与东亚有特殊关系的国家,目前正加快与东盟建立紧密经济联系。美国与东盟国家已在最近开始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南亚,印度政府也决定加快与东盟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有强烈的市场进攻色彩。

域内和域外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是为了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提出后带来的新形势,虽然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但总体上看有利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水平的提高,促进本地区国家与域外国家加强经济联系,因而符合中国与东盟的利益。因此,中国可采取乐观其成的态度,支持其建设。同时,也要看到,这些举措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带来了新挑战。在各方纷纷提出自由贸易安排计划的情况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很难按部就班地进行,应有紧迫感,根据谈判进展情况,适当加快步伐,争取提前建成,从而保持在地区合作中的主动地位。

(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关系问题

当前东盟国家在区域自由贸易区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关系上有不同看法,个别国家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举措招致区内其他国家的反对,担心这样做可能为域外国家的产品进入东盟打开后门。新加坡已与新西兰、日本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并正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等讨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问题,马来西亚对此曾公开表示不满。东盟有的国家,如泰国和新加坡提出希望与中国率先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树立一个样板,带动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早日建成,但一些国家则担心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会分散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注意力。如何处理双边贸易协定与区域贸易协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与东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区域自由贸易区二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可以相互促进。通过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可进一步推进区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就像区域自由贸易区与WTO框架是相辅相成的,其运作原则是通过局部性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达到总体上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区也是相互统一的整体。美国的贸易政策历来都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即多边、区域与双边,相互促进。美政府在全球多边谈判受阻,区域谈判得不到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双边的渠道拓展市场,为本国产品寻找出路。与多边、区域谈判相比,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明显重视。据WTO统计,截至2000年底,全球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数量已超过100个。

双边合作的好处还表现在:可以从小范围的实质性合作做起,在此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水平。欧盟的合作是从法德煤钢联营的基础上开始的,如今已发展成世界上合作水平最高的经济货币联盟。此外,通过商谈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本身也是学习和试验的过程,许多经验可以直接运用到多边和区域谈判中去。

当然,中国与东盟个别国家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应争取在取得东盟各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应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并在进程上与之相协调,从而避免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四)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自1992年中国成为东盟国家的磋商伙伴以来,双方政治互信明显提高,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是,这种关系尚待深化。一些遗留问题仍是中国与东盟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如南中国海问题、边界问题以及东盟国家与美的军事同盟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需要考虑到发展相互经济关系的要求,避免政治关系左右经济关系的发展。此外,一些东盟国家还存在着社会动乱、种族矛盾和恐怖活动等隐患,这都将会影响到开展经济合作的信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提出的,是建立在双方长期经济交流和互动基础上的合作,因而有较为深厚的经济基础。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看,也存在着继续深化的动力:中国经济将在入世等利好因素的激励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会对东盟国家形成持续的市场需求和吸引力;
日本经济正处在痛苦的转型过程中,恢复需要时日,与东盟国家合作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农产品方面,难以做出较大的让步。美国经济虽然正在复苏,但经济结构性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还在不断地积累。巨额的贸易逆差、家庭和公司债务以及强势美元究竟能支撑多久,始终令人比较担忧。东盟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加大。寻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导致中国与东盟走向合作,经济牵引力将继续带动合作走向深入。

当然也应看到合作进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如政治互信不够,突发事件有可能干扰合作的进程;
个别国家政局不稳、对华人仍持歧视态度等,都不利于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

贸易自由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总结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三种趋势;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WTO贸易规则框架下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农业政策改革的比较分析,认为目前农业保护仍然广泛存在,进而阐述了阻碍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
最后,就中国农业如何应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农业政策;
改革WTO;
协调机制;
政策建议

一、导论

(一)选题意义

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各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到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农业历来是各国政府保护的重点。农业保护严重扭曲了农产品贸易,使各国都深受其害,于是取消贸易保护、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经过艰苦谈判,乌拉圭回合谈判最终达成《农业协议》,奠定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从《农业协议》开始实施至今,各国遵照《农业协议》履行承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得到推进。但同时,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谈判中加以完善。中国是一个拥有超过9亿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作为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将同时面临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为此,深入研究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遵照国际协议调整国内农业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全面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国内农业安全以取得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牢固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对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课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如特丽?西库勒(TerrySicular)(1989)结合当时中国农业的衰退趋势,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进行了探索,提出非农业政策可以加强或破坏农业计划,建议中国建立考虑全面和注重协调的有效农业政策,并把农业放在与其他产业平等的地位上;
曹苏峰(1998)以翔实的数据深入分析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速度、价格变化、贸易流向分布以及商品结构变化;
田维明等(1999)通过GTAP模型进行政策模拟,分析了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不同的政策选择对国民经济和农业部门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扩大贸易开放程度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效率和国民福利水平;
罗余才(1999)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总量与产品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张汉林(2003)则在介绍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贸易领域的争端情况进行了总体阐述,重点分析了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受理的一些农产品贸易争端案例。

综上所述,虽然许多学者从农业产业地位、农业政策选择、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农产品贸易争端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产品贸易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中缺少以农业政策变化及现有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为基础的论述。本文试图以比较不同国家农业政策的改革、分析现有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为基础进行论述。

(三)结构安排

论文的第二部分回顾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历程,并总结出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三种趋势。论文的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农业政策的改革,认为尽管在《农业协议》的约束下,这些国家的农业政策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农业保护倾向。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四部分阐述了使农业保护主义得以生存、阻碍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现有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对其进行完善的措施。论文的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对中国农业如何应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贸易自由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
中国农村居民;
收入不均等;
面板数据

Abstract:Thetradeliberalizationisaprocessofbenefitredistributionandresourcesredeployment.Thispapertakestheinternationaltradetheoryasafoundation,elaboratestheconductionmechanismoftheeffectoftradeliberalizationonruralincomeinequalityinChina.UsingChineseinter-provincialpaneldatafrom1988to2005,itanalyzestheinfluenceoftradeliberalizationonruralinhabitantincomeinequalityinChina.Accordingtothecurrentconditions,italsogivestherelatedpolicysuggestion.

Keywords:tradeliberalization;
Chineseruralinhabitant;
incomeinequality;
paneldata

一、引言

20多年贸易开放和逐渐自由化的结果是,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渐提高,到2005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约为63-86%。在1978-2005年的27年里,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41-5倍,年均增长16-71%,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贸易自由化过程所推动的不仅是该国整体的经济福利水平,还对该国国内的收入分配格局和收入差距产生影响。根据Heckscher-Ohlin模型以及Stolper-Samuelson定理,贸易开放后,因贸易开放而扩张的部门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将得到更多的收益,因贸易开放而收缩的部门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益将会减少,收入差距因此而发生变化。

我国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逐渐扩大的过程。1978年开始,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年扩大,1995年达到第一个顶峰,基尼系数由0-21扩大到0-34,1996年基尼系数下降为0-32,随后差距开始逐年扩大,2005年接近0-40。更有学者认为,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早在2000年就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达到0-4296。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衡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阶段。而贸易自由化和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两者在中国都是如此显著,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联系,更加自由的贸易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贸易自由化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贸易自由化通过农产品价格机制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贸易自由化降低了农产品名义保护率,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产生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幅度降低贸易保护措施,多次削减进口关税,将平均关税率从改革初期的52-3%降到2004年的10-4%。名义保护率的下降使国内市场价格不断向国际价格靠拢,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国内价格扭曲,优化资源配置,但同时也降低了对国内产品的保护,增加其竞争压力,特别是削弱了对小麦、玉米、棉花、稻谷和大豆等农产品的保护,减少了出口,因而对主要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民产生负向福利冲击。因此,产品的国际流通会降低国内某些农产品的价格,影响部分农民及相关部门的收入。

(二)贸易自由化通过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来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贸易自由化也推动了农产品外贸结构的变化,对农民福利产生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农业贸易的比较优势特征: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下降,而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则在上升。这种结构变化对农村收入差距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使不同农产品生产者的福利水平发生变化: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者的收入;
另一方面恶化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者的收入分配,从而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其二,使不同地区间农民受益不均。内地农民则偏向于种植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小麦大豆和棉花,其净出口也越来越低,沿海地区农民更多而高效地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与内陆农民相比较,沿海农民是贸易自由化最大受益者,造成了区域间农民收入的不均等。

(三)贸易自由化通过调整收入结构来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贸易自由化不仅带来了产品的流动,更重要的是,使得诸如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均等。比如,逐步消除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自动”出口限制会推动此类产品的出口,从而促进此类生产的就业,特别是推动非国有企业中农民工的非农就业,这将有利于减少农村的收入差距。

三、贸易自由化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和数据

以上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机制,要作出更准确的判断,还必须通过计量回归对其从总量上进行更精确的估计。贸易自由化测度指标有很多,采用T(进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来表示贸易自由化程度,因变量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Y),这里采用标准差来衡量。自变量除了贸易自由化指标外,还设计以下控制变量:(1)人均收入(PGDP)及其平方项(PGDP2),用来考察经济增长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
(2)人均农业总产值(RUA),用来考察农业增长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3)收入分配(INE),用来考察收入分配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这里用城乡收人差距(如林毅夫,1998)来替代它;
(4)RSR,反映农村就业结构的变量,用非农就业人口占农村就业人口比重来表示非农就业对收入差距影响;
(5)反映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变量: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EDU)。在此笔者用乡村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来表示这一变量,该指标表示教育对农村收入差距影响;
(6)RLOAN,农村人均信贷额,代表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对农村收入差距影响,用农业信贷额除以农村总人口来表示。其他诸如政策制度环境、地理和自然环境因素由于没有数据,在变量选取时暂先不考虑。

为了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笔者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

贸易自由化可能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也可能通过增长和分配间接地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因而加入了交互项(T·X),试图考察贸易自由化是否通过影响农业总产值及就业结构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产生了影响,影响方式和程度又如何。因此建立第二个方程:笔者采用的是时间跨度为1989-2005年,横截面单元为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省级面板数据集,在方程(1)和(2)中,i为横截面,表示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t为时期,代表1989到2005年;
Uit为横截面在时期T的随机扰动项;
Yit为被解释变量,代表第i个省第t年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这里的农民收入都用农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消胀处理。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

(二)模型分析结果

笔者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霍斯曼确认检验(Hausman′sSpecificationTest),结果表明研究所用的面板数据模型更适于用固定效应法进行估计。对模型运用固定效应估计法进行回归,其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结果来看,模型估计效果较好,拟合良度都较好,F检验也十分显著,而且解释变量的系数与常数项估计值也在1%-1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所建立的计量方程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根据以上估计方程,笔者对计量模型中回归结果给予进一步的说明:

1.贸易自由化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直接影响。从具体的回归结果看,T项的系数在各计量方程中都通过了T检验,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经济开放对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即外贸依存度每提高1%,会使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扩大2-63618%。在模型(2)、(3)中,加入反映各省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的硬件条件的变量后,贸易自由化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有所减弱,但依然是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多角度、多方位的来考察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

2.人力资本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扩大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模型(1)中的系数分别为0-8594,这一系数值表明,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加强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从结果来看,农村人均信贷每增加1%,会使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扩大0-1131%,即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越高,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

3.经济增长及收入分配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反映宏观经济变化的变量中,P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会明显下降,但PGDP2的估计系数为正,说明人均GDP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下降速度会有所减慢。INE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大会扩大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这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收入分配向农村倾斜会进一步降低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因此,在经济发胀的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是很有必要的。

4.贸易自由化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间接影响。从模型估计的交互项系数可以看到,贸易自由化通过增加人均农业总产值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而通过增加农村非农从业人口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即非农从业人员每增加1%,会使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较小0-4895。可以看到,贸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就业趋向,改变了农村的就业结构,从而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因素很多,贸易自由化只是其中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笔者认为,中国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采取相应的措施:

1.制定惠及全民的贸易和外资政策,进一步鼓励受益部门(或受益地区)带动受损部门(或受损地区)的发展,逐步使不发达地区也享受到贸易多带来的好处。

2.高度重视农村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提高,农村劳动者人力资本提高幅度太慢是造成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原因。政府应该通过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人才开发的投入、狠抓技能培训、实施农村人才工程等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3.鼓励劳动力合理流动,尤其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也是抑制收入不均等加剧的重要手段。现在,我国还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流动壁垒,这无疑限制了全球化利益的扩散,应根据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逐步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

4.制定合理的财政支出政策,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实践证明,我国过去的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我国的财政支出应把对“三农”的投入放在首要位置,利用投资的乘数效应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Harrison,A.“OpennessandGrowth:ATimeseries,Cross-countryAnalysisforDevelopingCountries”.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6(48):419-437.

[2]Leamer,E.(1988),MeasuringofOpenness,TradePolicyandEmpiricalAnalysi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贸易自由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
影响与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潮流的加剧,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崛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亚洲各国对构建“亚洲经济圈”的呼声与日俱增。2000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就建立紧密经济合作关系达成共识,确定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并同意10年内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将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乃至亚洲、世界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东盟地区将成为继欧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初步建成一个拥有约20亿人口,3万亿美元GDP,1.2万亿美元贸易额的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自贸区即将正式启动,这将给中国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影响。以下,本文将主要从宏观的层面来具体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1)从贸易方面来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

目前,中国与东盟在贸易方面发展很快,据中国海关统计,自1993年以来,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从1990年的66.91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782.5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0.8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效果。

①通过关税降低,扩大出口规模。通过关税降低导致的贸易创造效应将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东盟会将从其他国家的进口转向自中国进口,从而扩大中国的出口规模。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通过静态模型分析研究表明,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美元,增幅为55.1%。

②通过规模效应,提高出口竞争力。据相关资料,到2010年自贸区的GDP将达到3万亿美元左右,区内人口约20亿,这将为中国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通过市场扩大引致的规模效应,能够促使中国出口企业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出口竞争力。

③通过互补性贸易,优化贸易结构。通过与东盟互补商品贸易的发展,将促进贸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中国与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

④降低出口市场波动,实现多元化战略。东盟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自贸区的启动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贸易上的联系,从而降低我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减少其它市场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出口风险,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现。

(2)将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截至2007年6月底,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累计340亿美元;
同时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协议投资额近10亿美元。自贸区的启动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个更加便利广阔的区域性市场,还可以享受到区内的关税优惠政策,并规避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设置的部分贸易壁垒。

(3)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西南省区同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邻,东盟国家是这些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更强,通过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加强经济合作,将大大促进这些省区的出口,有力地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将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

首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通过外贸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内需的扩大所导致的乘数效应,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根据东盟专家“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模型的测算,中国GDP将增加0.3%,达35亿美元。其次通过关税的降低,可以增进国内竞争,从而促进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5)将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中国与东盟将政治安全也作为自贸区协议的重要内容纳入,通过启动自贸区,与东盟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能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使我国在世界经贸、政治和安全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1.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1)关税降低冲击国内产业,扩大贸易逆差。

中国与东盟中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口商品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因此,自贸区启动后关税的降低,不仅会加剧中国与东盟同类产业与商品的竞争,还将导致东盟具有优势的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冲击中国国内缺乏竞争力的产业。

(2)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

由于我国在金融、通讯和专业服务等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而东盟部分国家如新加坡就在这些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和东盟启动自贸区后,对这些行业将会放开,东盟将会进入中国同国内相关行业产生竞争,从而对国内服务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3)东盟经济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将在经济关系上更加紧密,双方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而目前东盟的经济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是还存在相当多的变数,因此,一旦东盟经济出现波动,也会对中国相关部门产生冲击,从而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4)第三方在舆论上的造势可能会影响中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

由于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安全战略利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对美国而言将是一种威胁。此外,也将给日本和韩国带来压力。因此,从其各自利益出发,这三方有可能会进一步从舆论上渲染“中国”,从而给中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2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措施与建议

在推进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中,如何扩大自贸区对中国的正面影响,同时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是目前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推进中-东自贸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加深同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而且还将为我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为此,我们提出如下的政策措施建议。

2.1增强产业竞争力,与东盟构建产业协作体系

针对相关行业在自贸区启动后面临的竞争问题,我们一方面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培育其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同东盟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协作体系,根据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原则,加强中国与东盟在第一、二产业的协作,在更大范围优化双方之间的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与经济融合,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性国际竞争能力。

2.2通过贸易与投资相结合,实现产业互补互利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有形贸易将更加顺畅,贸易规模不断放大,我国与东盟成员国将逐渐形成贸易结构不同的产业梯次转移体系,将更好地解决区内各国间产业趋同和相互间竞争的问题,形成多赢的格局。同时通过贸易与投资相结合,“引进来”“走出去”,鼓励企业相互间直接投资,特别是发挥国有中资公司资金雄厚、对外联络广泛的优势,加大对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与东盟国家联合起来,推动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共享。

2.3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抵御外部冲击能力

成立自贸区后中国对东盟国家的依赖程度将会加深,因此,应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建议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安全与风险防范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加强对自身产业、贸易与金融结构的监控、调整与优化,提高抗外部冲击能力。

2.4加强与东盟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争取较多的主动权

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投资、文化、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开展双方在高科技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遥感技术运用、地震学、海洋科学和热带生物资源研究领域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此外,还应在自贸区建设中发挥大国的优势,积极就双方关心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尽量消除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争取较多的主动权。

2.5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整合,加快货物与信息的流通

首先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增加沟通相邻国家的航线,加快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航道建设和港口建设,打通因运输条件差制约西南部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加快东、南向交通通道建设,连通西南、内地和越南等铁路、高速公路等。其次,抓好水电等能源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建设。最后,共同构筑一个信息互动平台,加快货物与信息的流通。

2.6建立高效、快捷的地区贸易结算体系

随着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无形贸易的深入开展以及区域内贸易的逐年增加,必然要求双方加强金融业方面的合作,因此,有必要尝试建立地区贸易结算体系,可以建立以人民币为结算体系的一揽子货币的银行结算体系,区域内各国货币可以直接结算,减轻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从而促进经贸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3,(3).

贸易自由论文范文第5篇

1.1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定义根据韩玉军(2009)、刘东升(2005)、汪素芹(2008)的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取外汇收入的过程。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定义目前学界还存在着争议,但细究来看,各类定义实质相似。蔡春林(2008)认为“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指不断修改和调整管理服务商品流动、服务要素的市场准入的法律及规章制度,降低进行服务贸易的壁垒,从而创造出开放和竞争程度更高的服务贸易的交易制度和环境的过程”。

1.2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态势徐纪彬(2013)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在”二战”后的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空前提高,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浪潮由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逐渐渗入到发展中国家,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各国必然的选择。傅京燕(2001)强调了90年代以来签署的GATS《、全球金融服务协议》以及《全球电信自由化协议》这三大协议极大地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并预测到未来服务贸易极有可能成为推动国际贸易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3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

1.3.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自由化程度加深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期。1970~1980年这十年期间,全球的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由710亿美元跃升到3673亿美元,而进出口总额则更是惊人地高达7702亿美元。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在80年代中期得以实现。90年代后,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依然呈增加趋势,1994年,数值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不过这段时间服务贸易增速有所减缓。21世纪后,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持续走高,2002年的总额为31607亿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高达72037亿美元,占同年国际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

1.3.2国际服务贸易涉及领域进一步拓宽“二战”之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极大地丰富了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领域。国际服务贸易的行业由”二战”前的以劳务的输出输入为主转变为”二战”后以金融、电信、旅游等信息产业领域为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几年,又有许多新兴服务行业在市场中出现,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从传统的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其领域主要集中在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预见,未来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领域将会进一步拓宽。

1.3.3发达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水平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的差距,不同国家服务贸易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距。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以北美、欧洲等地的发达国家为主,这些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科研技术能力都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出口、进口总额前十位中发达国家均占九席。当然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崛起势头强劲,不可忽略其未来发展潜力。

2中国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及现状

2.1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不断扩大。在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此时的国际服务贸易增速大约在9.6%。到20世纪末的1999年,进出口总额在这十几年间增长了13倍,达到了572亿美元,增速超过20%。我国在加入WTO后,这一数字的规模更是持续增多。2003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2007年这一数字达到2509亿美元,2010年已经高达3624亿美元,跃居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第四位,在此期间的增速大约为年均20%。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我国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惊人地增长了84倍,而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率也高于同时期的世界平均增速。

2.2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首先,从行业结构来看,我国的优势产业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旅游、运输行业,而如金融、通信、保险等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贸易发展在我国仍然滞后。近年来,虽然新兴服务贸易在我国发展较快,在出口份额中上升较快,但还是显著低于进口份额,可见仍处于劣势。其次,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来看,东中部地区由于临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等原因服务贸易发展程度高,而相对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所占份额较小。

2.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立法严重滞后,更有部分领域的法律法规基本可视为空白,相关的运行、监督仅依靠政府职能部分的规章和文件,难以形成完整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及完善的配套法规。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推动了该领域立法的完善,但其中具体的规定、条款与国际规则存在差距,可操作性不强。我国应加强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规范国际服务贸易市场。

3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服务贸易企业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寝食难安,需看到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

3.1服务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机遇

3.1.1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服务贸易自由化必然会吸引大批国外服务企业涌进中国,外国投资将提供大量的国内就业机会。尤其是十后,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引进外资使国内经济下滑、下岗工人增多的局面有所缓解。

3.1.2有利于本国技术、管理模式的提升一般来说,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有利于国内市场制度的完善,这将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背景,而这往往会吸引外资的涌入。外资企业往往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科研技术,本国企业通过这种强大的外部性,相对便捷地学习模仿、取长补短,进而增加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1.3增强国内服务行业的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往往出于对国内经济安全、经济稳定的考虑,对金融、能源等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实行较多的管制措施,使得这些领域长期呈现垄断经营。这无疑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损失,以致目前企业普遍反映融资贵、融资难,消费者反映电信等行业收费项目多、乱收费。服务贸易自由化意味着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这有利于打破国内的垄断局面,迫使国内服务企业加入到国际竞争中来,这不但会带来服务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3.1.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了过半比重。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必然会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我国正好趁此机会学习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学习他们成熟的经济、法律制度,使我国在发展的服务贸易道路中少走弯路。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劳动、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投资,我国也趁此机会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接下来我国应该继续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争取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创新工厂”。

3.2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挑战

3.2.1威胁国内部分服务行业的生存发展从贸易的比较优势来看,发达国家的优势服务贸易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优势产业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就发展前景来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也呈现出高品质、高个性化的特点,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这方面的优势难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从长远来说,我国部分传统服务贸易行业难以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我国的服务贸易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此刻推进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可能会使得中国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2.2使得国内经济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在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前,我国的国内经济主要由国内市场的走势决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管控下,国内经济运行总体来说波动不大,不会出现较大的经济危机。而推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后,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卷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流中,世界经济无论繁荣还是衰退都会相应地对国内经济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这无疑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性。而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势必大大增加我国的经济风险。除此之外,我国的服务贸易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实力不强,使得逆差一直很高,若其超过我国货物出口的顺差,则会导致我国经常性收支项目的失衡,进而也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4针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影响所能采取的对策

4.1大力发展本国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奠定基础首先,要认识到国际服务贸易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政策适度向第三产业倾斜。其次,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特别是私有制已经不仅仅是公有制的重要补充,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要快速发展服务业就必须依靠非公有制的力量,只有充分调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才能够促进服务业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方式的创新、服务产品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