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布尔什维克虚弱【五篇】

时间:2023-07-05 16:35: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根据2008年美国和伊拉克达成的协议,美军应在今年12月31日前全部撤出,但按照美国政府和伊拉克马利基政府心照不宣达成的君子协定,所谓“撤军”仅仅是象征性的,表明美军已撤,伊拉克不再是个被占领国,拥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布尔什维克虚弱【五篇】,供大家参考。

布尔什维克虚弱【五篇】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文第1篇

根据2008年美国和伊拉克达成的协议,美军应在今年12月31日前全部撤出,但按照美国政府和伊拉克马利基政府心照不宣达成的君子协定,所谓“撤军”仅仅是象征性的,表明美军已撤,伊拉克不再是个被占领国,拥有完整的,而美军将仍留驻大约3000人的兵力,以“协助培训”等理由继续呆在伊拉克。

为了进入伊拉克,美国人打了两场越战后最激烈的局部战争,付出了数千人死亡的巨大代价,何以匆匆说撤就撤,而且要“全撤”?

首先,尽管政治基础薄弱的马利基政府一直亲美,并倚美自重,多次表示希望美军留驻,继续保护“伊拉克人民的安全”,但他的观点并不受伊拉克民众的欢迎,不论他本人所属的、在伊拉克居人口多数的什叶派,总统塔拉巴尼所属的库尔德人,还是曾在萨达姆时代居统治地位的逊尼派,对美国兵的留驻都持排斥态度。在他们看来,“黑水事件”、“虐囚门”等斑斑劣迹,都足以让美军在伊拉克不受欢迎,更何况只要美军一日不走,伊拉克的“独立”就一日未完成。为让美军找不到“赖下去”的理由,一贯激烈反美的什叶派民粹领袖萨德尔甚至在9月初宣布,他们将在撤军期限前停止骚扰美军,但倘若美军逾期不撤,骚扰不但会恢复,还会加强。

马利基本就是个弱势政府,成立过程中曾创造连续289天组阁失败的“世界纪录”(最近被比利时打破),成立之后,各派部长的争相辞职,和地域、教派的彼此争斗,令这个弱势总理头痛不已,如果不顾各派势力和民意的反感,强行“留客”,对美军的积怨就可能集中转向“软柿子”马利基。而恰在此时,当惯了“老大”的美军又不合时宜地提出,应给予“协助培训”的留伊美军以部分刑事豁免权,这在伊拉克各界看来,无异于殖民时代的“治外法权”,以美军军纪之狼藉,一旦获得这种豁免权,他们岂不还是伊拉克人民的“太上皇”?迫于各派的强大压力,马利基不得不挺直腰杆,宣布“谅难接受”美军在2012年1月1日之后,仍旧在伊拉克境内享受刑事豁免权。在这种情况下,师出无名的美军也只能打道回府。

美国在伊拉克最高峰时驻军16.5万,如今则有3.9万。共和党一直主张,在伊拉克维持1.5-1.8万军队,以确保“最基本的反恐需要”和对伊朗的震慑,而一些防务专家更认为,美国驻伊军队不应低于2万-3万人。而近来美军的“要价”已跌至3000人左右,此次奥巴马宣布后,更减少到可怜的150人,这些人,只能以使馆警卫队的资格留在当地。

“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鉴于美国1.43万亿美元的债务亏空,五角大楼将在未来10年内面临最少3500亿美元、最多1万亿美元的预算削减,这迫使白宫和五角大楼不得不对驻伊美军挥刀,而这笔开支是军费外单列的,一旦对伊拉克军事行动使命结束,却仍要在当地维持大规模军事存在,新的费用恐不得不计入来年军费预算,这将会造成“撤军、预算却增加”的尴尬局面,要么不撤,撤就撤空,倒不失为一个省钱的妙法。

共和党人却不这样看,前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等均指责撤军是“奥巴马的政治秀”,是“为了选情不顾美国战略大局”。原本靠“拼内政”、“拼福利”、“拼经济”口号上台的奥巴马,如今却在这些领域焦头烂额,反倒因击毙拉登和在阿富汗减少兵力,以及低代价消灭卡扎菲,而在外交领域获得一些夸耀的本钱,利用美国选民的反战情绪,将“布什和共和党的伊拉克战争”在自己第一任期的最后一年伊始,用自己的手画上句号。不过这是步险棋:马利基政府的确孱弱、缺乏自卫能力,一旦美军全撤,伊拉克各路势力很可能乘虚而上,处处和美国对着干的伊朗也不会作壁上观,倘出现这样的局面,奥巴马的一盘选举好局,就会骤然变成对手集火攻击的软肋。

上周末,正在亚洲作巡回访问的美国新任国防部长帕内塔,就做出了与奥巴马有差异的表态,他称美国希望和伊拉克进入所谓“常态化军事关系”,并列举了几个“供伊拉克学习的榜样”―巴林、阿联酋、卡塔尔和沙特,这4国分别驻扎了3000、5000、7500和231名美国军人。不仅如此,欧美报刊有传闻称,五角大楼正寻求与马利基政府达成新的默契,部分保留留伊美军的刑事豁免权,这些看似颇含糊的言辞,事实上反映出美国政府的左右为难,和政府与军方内部的意见不统一。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文第2篇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是一部描写前苏联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战斗的优秀作品。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1暑假里,我阅读了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叫保尔·柯察金的人,12岁就辍学走向社会。他在车站当过洗碗工,当过火车锅炉工。后来投身于革命,成为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他不怕吃苦,经常顽强地带病工作。即使在双目失明、瘫痪的情况下,还坚持让家人代笔,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让我映象最深的是主人公保尔说过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想,这句话只要背出第一句,肯定有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接上去。因为它已融入了无数人的心中,永远无法磨灭。它的光辉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黯淡。人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年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尚品格。他对革命理想的无限忠诚,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阅读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风雨变故,但是,只要坚定信念,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就算这条人生之路再坎坷再曲折,也绝对难不倒你。

我也要做一个像保尔·柯察金那样的人。我坚信,只要我有保尔那样坚强的意志,就一会向他那样走上成功之路的。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2保尔.柯察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保尔在补课时,往神父做复活节的面团里撒烟末,被学校开除。保尔被妈妈送到车站的食堂当司炉工,劳动强度很大,几年之后参加了共青团。

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大炮打在保尔的身边,通红的铁块灼伤了他的头部。医生检查的时候发现伤口很深,颅骨被打穿,头部整个右半边右眼充血,眼睛肿胀。

两天之后才度过了危险期,17岁的保尔瞎了一只右眼。之后担任专区团委书记,有一次保尔和另外两名工作人员乘车到很远的一个区里去,出了车祸,大家都受了伤,保尔的膝盖被压碎。坐上了轮椅。

才20多岁的保尔健康急剧恶化,即便这样,他仍然像个初学者一样如饥似渴不停的读书。为了写一部小说准备了5年。后来腿部瘫痪、双眼失明。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是他让朋友帮他做了一块刻好格子的板子,在硬纸板上刻出一条条空格,这样铅笔字就不会写到直行的格子外面,虽然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很困难,但是他这种不放弃的精神让我觉得自愧不如。

他给小说起的名字叫?暴风雨所诞生的?,写的自传,就是后来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于眼睛看不见,已经写好的部分,他必须逐字逐句全部记住。否则,线索一断,工作就要受到阻碍。他必须凭记忆整页整页、整章整章的背诵,有时候母亲都觉得他疯了。

我想:如果让我这么写作,我也会疯的。写好三章的时候,保尔把它寄给敖德萨的一些老同志看,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但是手稿在寄回的途中被邮局丢失了,保尔并没有保留副本,看到这里,我都快绝望了。

保尔并没有放弃,一切从头开始写。

刚从工厂技校毕业的邻居加莉亚帮助保尔写字,进度快了很多。写完后让别人念给他听,再一遍遍修改。之后母亲把书稿送到邮局,开始了紧张漫长的等待。读后感.许多天过去,喜讯传来: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保尔的生命从1904至1936年凋零。回顾保尔的一生受到的磨难、受到的考验实在太多。普通人很难坚持的事情,他运用顽强的、钢铁般的意志力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

反思自己身处在文明社会,有各种各样便利的学习资源,却因为懒惰给自己找了无数理由和借口。发自内心想做成一件事总有100种方法去做完它,不想做一件事也有无数种方法把它拖垮。

做一件事情用心与不用心的区别是很大的。保尔之所以能活成一个传奇,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有关。他毅力顽强、积极向上。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3这个暑假,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书中,我认识了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保尔.柯察金,他敢于向困难发出挑战,敢于向命运发出挑战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有爱打架的少年,在水兵朱赫来的引导下,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后来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只有右手还能活动,在不懈的努力下,完成了两大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只可惜《暴风雨所诞生的》原计划写三卷,可只写完第一卷,病魔便夺走了他的生命。

保尔的一生十分坚难,是他忠于革命的心使他在一次次危难中死里逃生!这是用钢铁打造出来的人。保尔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一个人,而且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而当他无法上阵杀敌时,无法和同志们一起为党做出贡献时,他甚至想要自杀,可并没有,最后并没有,因为他想明白了,他骂着自己:“朋友,这是假英雄!任何一个笨蛋都会随时杀死自己!这是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出路。活着有了困难——就自杀。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个铁环吗?难道你已经忘记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做过十七次的冲锋,而终于排除一切困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藏起来,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有过这种念头。即使生活到了实在是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活下去,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到想要自杀的地步,他还挂念着人民,挂念着党。本来,生活的磨难让他早想自杀了,可他的爱国爱党之心把他从自暴自弃的万丈深渊中拉了回来,使他有了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个问句,说明他一定会有一个答句。“‘钢铁’是信念、意志、毅力的象征。”奥斯特洛夫斯基给出了答案,“钢是经烈火灼烧,再高度冷却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学会了在生活中不灰心丧气。”我们人的意志要想自强不息,就要在艰苦考验中磨炼,在生活中对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

保尔身上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于革命的心,这些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个英勇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当他无法保家卫国时,他选择了创作,让世人来歌颂一个个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暗喻着布尔什维克战士们拥有钢铁一般的心,苏维埃会越来越强大。

保尔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奋发向上的精神、坚强的意志......整本书歌颂了当时无产阶级不畏强暴,不受命运压迫的精神,表现了当时资本主义者的邪恶、懦弱与丑陋。

在人生的道路上,越是坎坷,越要勇往直前;在生活中,越是困难,越要过关斩将,登上胜利的高峰!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的坚强与努力战胜困难,最终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看似无处可走,通过自己的努力,却能又见一束光,随着光线一直向前向前,终能走到头。

张海迪是现任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她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她是一个残疾人,却身残志坚,在不懈的努力下,她成为了知名作家,发表了《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其中,代表作是:《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她还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她曾翻译了《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张海迪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铁人”。张海迪把保尔这个人物当作了自己的榜样,在保尔的激励下成长着,最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当代保尔”。钢铁是需要打磨的,我们都没有经过打磨,怎么会像钢铁一样坚硬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展翅飞翔,怎知是雄鹰?不经过打磨,怎能成钢铁?张海迪的敢于坚强面对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世人歌颂。

人要活得像钢铁一样,像钢铁的坚固,钢铁的不屈。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广为流传的文学巨著。主角保尔·柯察金是一位为几代人所敬仰的英雄。

他有着坚韧的性格,即使在再艰苦的环境中他也能自得其乐的干自己的事业而不埋怨周遭的一切;他有着坚强不屈的品质,不会在任何困难面前倒下,因为他不愿向困难屈服。他少年时期辍学,当了一名洗碗工;战争爆发后,又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他因为战争双目失明,却弃武从文,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保尔顽强的一生深深的感动了我,他被病魔缠身、丧失战斗力,却仍然跟病魔斗争,争分夺秒,顽强地学习写作。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他顽强地克服一切困难,不知疲倦地工作、工作、再工作,直到结束生命?保尔有着旁人所无法媲美的恒心与意志力,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了实现自己与社会的理想而甘愿牺牲。

从保尔充满坎坷与荆棘的一生中,我读懂了两个字——毅力。即便处于再艰苦的境遇下,保尔都能够凭借惊人的毅力克服一切的难关。他的生命不仅拥有丰硕的果实,其过程也同样壮观到震撼人心!

钢铁是在熊熊的烈火中经历不间断的燃烧和冷却锻造而成的。而保尔则是在重重的困境下经历无数次跌倒,却又一次次爬起。对于我们来说,保尔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块钢铁——一块上等的钢铁!

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英雄,亦没有自然形成的钢铁。只有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到达胜利的顶峰。正如保尔,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不断展示着这股惊人的力量——毅力。

有了毅力,便不会再向挫折低头,即使困难一直阻挡在前方,也不会再气馁,而是用更加稳健的步伐向更远的山峰奔跑。钢铁的柔韧、保尔的顽强、如此般的精神,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召唤人们奋勇前进,使我们勇敢的走下去。

通向成功的路没有捷径。只有执著地去追求,靠着恒心与意志力一步步向上攀登。只有真正理解“毅力”的含义,并赋予实际行动,才能够攀上泰山之巅,饱览盛景。毅力——这便是钢铁的精神!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5笛卡尔说过:“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交谈。”在暑假中,我一遍又一遍地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世界名著。读完之后,我获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写了革命战士保尔从一个沙皇统治时代地懵懂少年成长为苏维埃政权里一个优秀青年的历程。保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受到无数的非人的折磨和虐待,但他顽强的生活着。后来他参加了红军,英勇奋战,几次遭受重伤,几乎濒临死亡,但他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了死神。革命胜利后,他四肢瘫痪,双目失明。保尔的一生十分坎坷,但他自强不息,信念坚定,意志刚强。

读着读着,我不由得想起了在古今中外历史上还有多少像保尔一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身残志坚,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受到腐刑后在狱中写出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从小就患上了罕见的肌萎缩硬化症,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学习和研究,坐在轮椅上一直思考着广袤无垠的宇宙,完成了著名的黑洞爆炸理论,对黑洞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美国的海伦.凯勒从小就丧失了视听的能力,后来在老师的教育下,她顽强拼搏,掌握了五种语言,大学毕业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残疾人服务的事业中。这样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像保尔生活在艰苦岁月的残疾人都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我们这些健康的学生就更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和生活,要努力学习,克服一个个小困难,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真好!我还要从中吸取更多的精神营养,更加好好学习。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完成的一部作品,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个专拣重担,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人。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保尔说过的一句话,对此我印象极为深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把我们带到人世间,首先我们就要学会珍惜这宝贵的生命。

但除了珍爱生命,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创造有意义的生命,人总不能活得浑浑噩噩吧!也就是说我们应怎样做才能不虚度此生呢?这个问题我也是关注已久了。

做为一个初中生的我,现在如谈什么想成为艺术家、科学家、音乐家等这些都离我太遥远了,也太不现实了。如今面对着我最为现实的就是能在初三中考时,充分发挥潜能,超越自我,取得好成绩,跻身于高一级理想的学校。

只会空喊口号,毫无主见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话说超越自我,但真正能做到超越自我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啊!我个人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且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能认清自己,读懂自己。

我认为自己与同龄人相比多了几分成熟,但在那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眼里成熟并非是好事,甚至有些“落伍”。然而我却喜欢这份成熟,是它使我变得理智,不被所谓的“潮流”所推倒,是它让我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比如班里的个别同学迷上了“早恋游戏”,整个人魂不守舍,常常写情书等根本无心学习,我想用理智、清醒的头脑、奉劝他们一句:“应该在秋天果子成熟的时候,不应在夏天过早地摘下。”

在别人眼里,我的成绩完全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一点也不聪明。但我始终坚信:勤能补拙,天才在于勤奋。我认为刻苦学习本身就是明智之举。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文第3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在象征艺术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各种事物的象征,作品中所描写过的每一个事物,几乎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例如,布坎南夫妇码头上的绿灯象征着对浪漫梦想的追求,灰烬山谷代表着这一代美国人心中的精神荒原,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代表着白人对金钱的渴望与崇拜等。接下来,笔者就着重对这三个意象进行探讨。

一、布坎南码头的绿灯

“绿灯”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最重要的象征,与盖茨比的命运紧密相连,是他的梦想和精神支撑。在作品第一章的最后,它伴随着盖茨比第一次出现在卡洛维面前:

可是我并没有叫他,他不愿有人打扰他的清净,因为他突然做了一个动作――以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面上伸出双臂……我不由得朝海面上望去,结果除了一盏孤独的绿灯外,什么也没有。灯光微弱而且遥远,也许那就是一座码头的尽头。

这盏绿灯在作品中代表着盖茨比心心念念的爱人黛西,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则是盖茨比的浪漫主义梦想和“美国梦”。对于盖茨比来说,这盏绿灯承载着他对旧爱人的依恋和期待,可盖茨比没有勇气和机会再次接触黛西。在作品中,盖茨比不择手段要走向富豪之路,一方面是出于“上帝之子”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就是重新找回他心中的纯洁爱情。在他的心中,黛西是他年少时与他相识相爱的纯情少女,代表着美国上流社会一切美好的事物,象征着盖茨比的粝搿⑾M,象征着他的“美国梦”的根本,而绿灯虽然指引着他从农夫的儿子变成了神秘富豪,但这一切虚幻不实。在盖茨比与黛西重逢后:

黛西蓦然伸出胳膊去挽着他的胳膊,但他似乎沉浸在他刚才所说的话里。可能他突然想到那盏灯对他的巨大意义已经永远消失了……而现在它又变回了码头上的一盏绿灯。他为之神魂颠倒的宝物又减少了一件。

在这个时刻,黛西已貌似回到盖茨比的身边,盖茨比以为“绿灯”代表的梦想已经全部实现,未来将会变得不同,所以盖茨比理所当然地认为他的人生应该有全新的计划,包含黛西的未来计划。这是盖茨比心中美好的幻想,但他没能意识到这是一盏不值得追求的“绿灯”,这盏“绿灯”还将引他走向梦想的破灭和生命的终点。

作品第三次对绿灯的描写是在结尾处:

盖茨比相信那盏绿灯,相信那个年复一年,渐行渐远的,令人沉醉的未来。

“绿灯”充分象征了盖茨比的梦想和“美国梦”的虚假,若隐若现引人追逐,却又遥不可及。无论是盖茨比还是普通的“淘金者”,都被这个“令人沉醉的未来”所蒙蔽,最终迷失在这个波涛汹涌、噬人灵魂的黑色漩涡,走向穷途末路。

二、灰烬山谷的象征

灰烬山谷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它主要象征的是这个年代美国年轻人的精神废墟,象征着以汤姆、黛西为代表的旧贵族的道德败类和精神荒原。作品中是这样描写的:

那是一个灰烬的山谷,一个神秘的农场,在这里,灰烬像麦子一样疯长,长成山脊、山丘和奇形怪状的园子;
最后经过奇特的造化,又堆成了一群土灰色的人。他们似乎隐隐约约地走动着,在尘土飞扬的空气中化为灰烬。

“灰烬”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副产品,汽车、火车、发电机的使用产生了大量灰尘,就好像在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思想道德上却蒙上了尘埃,而变得荒芜与贫瘠。出身显赫的汤姆和黛西想要继续奢靡享乐,而出身贫寒的盖茨比则不择手段地积累财富想要跻身上流,都表现出他们空虚的精神世界,只能以物欲和来填补。汤姆一方面以盛大的排场迎娶了“黄金女郎”黛西,另一方面又和“有一股活力,好像全身的神经都在不停地燃烧”的情人威尔逊太太寻欢作乐;
盖茨比渴望成功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致富之后就大肆挥霍,挥金如土,把对成功的渴望转变为和旧爱人黛西重温旧梦的渴望,最后遭到沉重现实的致命一击;
庸俗肤浅、只顾追求物质享受、没有理想、没有节操、没有内涵的黛西,心中只有金钱,她所表现出来的自私、残忍正是“迷惘的一代”的“美国梦”的内在本质。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金钱和物质财富是至高无上的唯一规则,盖茨比家的宴会往往是人声鼎沸、灯火通明,而他的葬礼却冷冷清清、无人问津,他的“美国梦”也好似一团幻象,最后变成冷漠、残酷、堕落、自私、颓废、荒凉的灰烬山谷的尘埃。

三、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的象征意义

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这个意象紧接在灰烬山谷的描写之后:

你就会看到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
他的眼睛是蓝色的,而且很大,仅瞳仁就有一码高。这双眼睛不是长在什么人的脸上往外看,而是从一副巨大的黄色眼镜往外看,眼镜架在一个不存在的鼻子上……但是,他留下的那双眼睛,由于经历长年累月的雨淋日晒,油漆脱落,光彩大不如以前,不过仍然若有所思地、阴郁地注视着这片幽暗的垃圾场。

首先,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是蓝色的,而蓝色的瞳孔一般来说体现在白色人种中,也就是说这双眼睛代表着美国的白人阶级。同时,“这双眼睛不是长在什么人的脸上往外看,而是从一副巨大的黄色眼镜往外看”,在金钱至上的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黄色自然物质是最好的代表。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双带着“金钱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的贵族阶级白人的眼睛,代表着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与崇拜。然而,这双带着金色眼镜的蓝色眼睛,在日晒风吹下已经呈现出油漆脱落、缺乏光彩的破败感,则预示着白人贵族在生活奢靡浪荡的外衣下,其精神灵魂已经肤浅空虚、破败不堪。

高高的广告牌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作品中一切人物的举动和故事的情节,这双眼睛在从长岛进城的必经之路,遥望着富人们通宵达旦的宴会,脚下是烟尘浓密的灰烬山谷,同时决定盖茨比死亡命运的车祸也发生在这双眼睛能看到的地方。所以,这双眼睛是作品中的“上帝之眼”,是作者的“心灵之眼”,还是读者的“审视之眼”。这双眼睛看到了故事中的一切,没有任何人物和事物比这双眼睛更清楚,人性的光辉与丑恶是如何在盖茨比、黛西、汤姆等人之间交织。这双眼睛中也流转着对盖茨比壮志豪情的赞赏和对他悲剧命运的叹惋;
对黛西精致美丽的“金姑娘”外表和自私堕落、空虚脆弱的内在灵魂的怜悯;
对汤姆这类所谓的贵族人群高傲无能、虚伪做作的衣冠禽兽的无奈和鄙夷;
对威尔逊夫妇所代表的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哀……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若有所思地、阴郁地”所目睹,这个光鲜亮丽却肮脏压抑的“贵族”社会,也被这双眼睛静静地审视着。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文第4篇

除磨合问题外,球队还遭遇了一波伤病潮侵袭,其中以主力中锋布鲁克・洛佩兹赛季报销最为严重,难道一个巨大的笑话即将诞生?好在,进入2014年后,形势开始悄悄发生变化。基德独辟蹊径的一大四小打法渐入佳境,同时西强东弱的进一步失衡也帮了大忙――意味着在东部掉队再多都有追上的希望。接下来51场他们收获34场胜利,以赛区第二名的身份跻身季后赛。

首轮面对猛龙,篮网可以说是并无太多绝对优势可言,靠着特殊对位和抢七战皮尔斯的关键封盖才勉强晋级,次轮则几乎没有给热火制造什么麻烦。这或许才是最残忍的现实――他们在赛季后半段确实进步了,但这更多是相较于惨不忍睹的开局而言的,在任何时候,篮网都没有真正跻身到夺冠大热门的行列当中,充其量只不过就是一个渴望制造麻烦的挑战者。

而这点从数据统计当中也能略窥一斑。上赛季,篮网的攻守效率都没有进盟前10,每100回合还要净负对手1.0分。BR网经过修正后也认为:该队的真正实力更接近38胜而非44胜。除此之外,在篮网的这44场胜利当中,他们只有17次净胜对手两位数,比重要少于7支东区球队和10支西区球队,靠随机性更大的关键球攒分痕迹相当明显。其中3分以内分差的比赛8胜3负,胜率全联盟仅逊色于马刺,光是1分赢热火就弄了3回,所以才莫名其妙地获誉“迈阿密克星”。

在战术设置上,基德讲究以奇胜正,他总是以皮尔斯和乔・约翰逊作为锋线开局的起手式,但故意降低身高并非为了提速(篮网的节奏是全联盟第6慢),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拉开空间。皮尔斯的常规替补是米尔扎・泰利托维奇,这又是一名主要依靠投篮讨生活的伪内线,每36分钟三分出手数和命中数甚至冠绝全队。

整个赛季下来,篮网有30.1%的出手来自三分线外,比重位列全联盟第4,36.9%的准心则接近前10。有趣的是,空间是有了,基德的球队还是自知速度并非强项,并没有顺应潮流打后卫挡拆的套路。同时这件事也因德隆不在最佳状态,场上亦缺乏高质量的掩护长人而变得顺理成章――布鲁克林军团整季只有11.3%的进攻来自于挡拆发起,比重叨陪联盟末座。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基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与篮网上演了一出不长不短的闹剧,最终以分手告终。继任者莱昂内尔・霍林斯则是当时赋闲主帅中的最优选择之一,整年没出山就是在等待机会。他的经验远比前任来得丰富,调教防守的功力也早已声名远播。除此之外,布鲁克林军团便再没有太大的动作了。这也很正常,毕竟眼下的薪资总额还是处于满载状态,可供操作空间非常有限。

新秀得到马克尔・布朗、泽维尔・汤姆斯与科里・杰弗森,这三人都是次轮秀,且还都是通过交易获得,其中布朗是后场防守悍将,汤姆斯是投篮型后卫,杰弗森则是身体极其强壮的内线。选秀顺位低首先便几乎决定了他们的上限,再加之能否尽快适应NBA以及在球队融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对他们的期望值也不宜太高。

至于通过一笔三方交易将索顿送去凯尔特人,然后从骑士得到杰克与卡拉肖夫,这算得上是比利・金的一次。由于利文斯顿在这之前已经以自由身投奔勇士,杰克到来也算是更恰当的对位补充。两人都是双能卫类型,既能作为替补控卫出战,又能与德隆并肩首发。可疑问在于杰克上赛季在克利夫兰的状态极差,30岁的年龄也给他转会后是否能顺利回暖蒙上了一层阴影。他的年薪达到630万,合同长度还要长于索顿,如果不能打出像2012-13赛季在奥克兰时那样的表现,无疑篮网是又给自己加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相比之下,价格要更加低廉的卡拉肖夫反倒是值得观察。他是俄罗斯人,普罗霍洛夫首肯这笔交易可能多少也是有点同乡情结在其中吧。这名体型单薄的摇摆人是打着射手名号在2013年进入NBA的,第一年准心很差(34.3%),好在他只有20岁。

最后,就是今年7月23日这天用一纸3年总价值1000万美元的合同签下克罗地亚人博格达诺维奇了。博格达诺维奇是篮网2011年换来的次轮秀,3年来已经成长为欧陆知名的成熟战将。他除了投篮精准之外,还能持球自行创造进攻机会,但弱点是运动能力平平,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NBA的防守。而且博格达诺维奇对位补充的是自由离队的皮尔斯,即便“真理”年事已高,要成功顶替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球队还走了另外一名能自主进攻的布拉奇。

新赛季里,基德和篮网一拍两散,虽然看客们大都保持着喜闻乐见的态度,但整件事折射出来的负面问题却很令人担忧。ESPN形容这支球队目前正处在“机能失调”的状态,即便老将居多也不能保证更衣室的和谐自治。霍林斯是防守大师不假,但教练在这一端打上深刻烙印必须得有两个前提――一是球员愿意身先士卒地配合,二是具备进退有据的资质。就眼下来看,篮网两项都不算太靠谱。上赛季骑士的麦克・布朗已经是前车之鉴,说明教练的防守名气未必就都能顺利转化为水平。

再谈进攻。当年在孟菲斯执教时,霍林斯给灰熊队定下的战术口号是“GritandGrind”,翻译成中文不太好表达,但大意就是“磨啊磨”,得分机会都是靠黑白双熊硬凿出来的。你绝难想像如今在布鲁克林他仍会沿用基德的小快灵打法,霍林斯崇尚的是复古流,走了一年老东家的三分球命中数还在全联盟垫底,可见球场上的那条半圆在他眼里就是形同虚设。

总而言之,篮网现在的困境就是:防守需要大兴土木才能改进,进攻是强项却又不足以作为招牌。他们今年没了皮尔斯,带走的可能还包括关键时刻的好运气。没有球队能连年保持小分差比赛的超高胜率,如若能在各方面都处理得当的话,那么布鲁克林军团还有望打进前四,但比起猛龙、奇才甚至是黄蜂这些年龄结构更合理的球队,他们需要应付的问题肯定是最多的。

SUBJECT

热点话题

竞争总冠军如今已成为天方夜谭,那么篮网会是东部最大的搅局者么?

的确,在缺少皮尔斯的情况下,人们就更难再将篮网同总冠军这三个字联系在一起了。可如果事情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即洛佩兹保持健康、德隆状态回勇以及泰利托维奇和博格达诺维奇等都能有上佳表现),那么布鲁克林军团拿到一个至少跟上赛季持平的战绩或排名,然后在季后赛掀起一阵波澜也不是没有可能。在全部六大赛区当中,最难预测的就是大西洋赛区,过分低估篮网那么就太不明智了。千万别忘了,加内特的口头禅可正是――一切皆有可能。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文第5篇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创立并短期实践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对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但苏俄多党合作实践很快终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重要因素。该政策的实施破坏了多党合作赖以建立的工农联盟基础,激化了党际分歧和矛盾,强化了俄共(布)对国家的全方位控制,大大压缩了多党合作的政治空间,改变了苏俄政党制度建设初期的政治生态,俄共(布)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而,无其他政党的有效监督,是苏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多党合作;

终结

中图分类号:D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1)12-0050-07

作者简介:

刘 诚,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 扬州 225002);陈晓梅,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苏 扬州 225002)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创立并短期实践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局面,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多党合作的理论。但苏俄的多党合作实践却未能坚持而最终走向了一党制。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出色的思想理论建设、俄国专制传统、布尔什维克党内严格集中和铁的纪律使布尔什维克在多党竞争中胜出①;
有学者提出,小资产阶级政党的民主主义立场、农民政治态度的转变、严峻环境下小资产阶级政党的动摇,导致苏维埃多党合作关系瓦解和最终形成一党制②;
也有人指出,小资产阶级政党脱离群众利益,其政治主张脱离实际,反对无产阶级,使它们失去生存条件,历史上同布尔什维克的斗争和分歧以及只有一个工人政党都是一党制最终形成的影响因素③。上述学者们总结的原因见仁见智,各有其合理的成分;
但笔者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导致多党合作破裂的深层原因,该政策的实施破坏了多党合作赖以建立的工农联盟基础,激化了党际分歧和矛盾,强化了俄共(布)对国家全方位的控制,大大压缩了多党合作的政治空间,改变了苏俄政党制度建设初期的政治生态,俄共(布)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党际分歧和矛盾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一直强调,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可以而且必须同代表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派实行合作;
这不仅是战胜当前主要敌人、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政权的需要,更是因为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阶级同属劳动者,在完成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农村中的力量非常薄弱,在俄罗斯地区,党员在村苏维埃代表中所占的比例为0-3%-1-8%不等([法]夏尔•贝特兰:《苏联国内阶级斗争》(第一时期:1917-1923),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3页。

)。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就有过同多个小资产阶级政党良好合作的经历,十月革命的成功也是布尔什维克党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并肩战斗取得的。从苏俄的社会阶级结构和革命实践看,多党合作既有现实需求和基础,也有深入发展的可能。

十月革命胜利当天,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处于少数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中的右翼退出了大会,实际上就意味着布尔什维克已经掌握了苏维埃的领导权。但这时,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建立社会主义政党体制问题上并不主张独掌政权,而设想同其他革命政党“分掌政权”,“成立苏维埃联合政府”③ ④(《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264、328页。)。会议确认了这一思想,并反映在二大及其之后一段时间国家权力机构和政府机构的组成中。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没有随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党退出大会,而是同布尔什维克和其他一些政党和团体的代表一起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左派社会革命党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及其常设委员会中获得了1/3的代表资格。按照平等的原则,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共同承担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最重要的工作机构的领导工作。布尔什维克还诚恳地建议左派社会革命党参加政府,经过长时间的谈判,于1917年底成立了一个由11名布尔什维克和7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组成的联合政府。两党在一系列重大国家事务,如改选立宪会议代表、解散立宪会议上进行了融洽的合作。对于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合作,列宁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结成的联盟,是建筑在坚固的基础上的,这个联盟不是一天一天地在巩固,而是每时每刻地在巩固”。列宁把左派社会革命党称作“代表农民的真正愿望和真正利益的政党”③和“目前领导苏维埃政权的两个执政党”④之一。基于同样感受,左派社会革命党内部曾热烈讨论将两个主张“社会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的问题。

但是,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消解了苏俄多党合作赖以建立的工农联盟,加剧了两党由于签订《布列斯特条约》而引起的分歧,扩大了党际矛盾。在当时严峻的经济困境和战争压力面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既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为了克服当时的经济困境和内战威胁的应急措施,也有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教条化理解,即将它作为“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施路径的考虑。由于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建立贫农委员会等一系列战时共产主义的激进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顽强抵抗,导致农民与城市工人的关系紧张;
使得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与布尔什维克党发生尖锐冲突,直至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因此而发动了叛乱。此时正在召开的苏维埃五大决定把赞同其上层领导路线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从苏维埃开除出去。因此,1918年夏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导致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与布尔什维克关系破裂的重要因素。

1918年7月后,苏俄政治生活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开放性,联合小资产阶级政党,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依然是苏俄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叛乱被平息后,该党失去了统一领导,自动分化,地方苏维埃中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纷纷退党,许多人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18年9月,一部分采取同布尔什维克合作立场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分化出来,组成民粹主义共产党和革命共产党继续同俄共(布)合作。两个月之后,民粹主义共产党由于党员人数太少,决定解散并加入俄共(布)。1920年8月共产国际二大作出“每个国家只应有一个统一的共产党”(《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08页。)的决定后,俄国革命共产党于9月宣布加入俄共(布)。至此,左派社会革命党几乎所有成员被俄共(布)吸收而从苏俄政治生活中消失了。对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联合也从国内战争爆发后启动。为了分化反政府的各种社会主义政党,防止白卫分子在立宪会议问题上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联合起来,俄共(布)决定,只要这两个政党改变对苏维埃的态度,他们就可以合法活动。列宁说:“我们现在不应该推开他们,相反地,应该容纳他们,使他们能够同我们一起工作。”(《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先后表示接受条件,希望和解。为此,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18年11月30日和1919年2月26日,撤销了把这两个党开除出苏维埃的命令,允许它们参加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地方苏维埃。1919年8月,一部分社会革命党人组成人民派,同苏维埃政权合作。孟什维克的马尔托夫、唐恩,社会革命党的施泰因贝格等都出席了1919年的全俄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和1920年12月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在1920年的苏维埃选举中,这两个党还在莫斯科、哈尔科夫等苏维埃中占有不少席位。

由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生政权才能动员足够的力量,把群众为革命而斗争的毅力和英雄主义都集中到当时的基本任务上来。然而,当战争停止这一政策不再被证明为必要的时候,激进政策所带来的工农联盟破裂的危机就凸显出来了。1920年底到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但余粮征集制还在继续,农民已无力承担国家越来越多的赋税和粮食收购额度,许多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1921年2月爆发的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喀琅施塔得事件甚至打出了“没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保卫农民”等旗号。这一事件的发生并非是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事先策划的,而是当时政治经济形势所积聚的对国家政策不满的群众情绪在一个集中点上的爆发,反映出苏维埃政权基础的工农联盟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布尔什维克迅速出台新经济政策,以满足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但是,喀琅施塔得事件所反映出的日益激化的工农关系以及农民同苏维埃政权的矛盾,在政治斗争进程中被转化为布尔什维克党同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等政党之间的对立关系,俄共(布)平息了暴动,并因此结束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政治生命,多党合作的政治土壤彻底消失,苏俄政党制度走向一党制。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压缩了多党合作的政治空间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十分重视与其他革命政党在新阶段的联合与合作。初期的政治组织建设构想,为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多党合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列宁明确表示,“随时随地准备接纳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参加政府”,“甚至有条件地同意容纳彼得格勒市杜马这个科尔尼洛夫分子巢穴的一部分代表”。列宁还说:“我们愿意成立苏维埃联合政府。我们没有把任何人排除于苏维埃之外。”同时,列宁还提出“多数派掌握政权的原则”,“与苏维埃中的少数派分掌政权”;
但这个少数派必须诚心诚意地服从多数,并执行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全体批准的,采取渐进的、然而是坚定不移的步骤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8-359页。)。以这些原则确立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多党合作的主要组织机构,多个党派和政治力量以此为基础,共同参与苏俄政治生活的运转;
政府一度也由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联合执政。退出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也有权按照比例选派代表参加中央执行委员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地方苏维埃中也同布尔什维克保持着合作、竞争和较量的关系。

1918年6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施行彻底改变了国家组织经济的方式,强化了集中权力的倾向,推动布尔什维克采取更为高效、简洁、安全的政权运转模式。1918年11月30日,成立了非常时期的最高统治机关――国防委员会,拥有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全权。国防委员会建立了庞大的行政机关来具体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入全面战时轨道。苏维埃地方机关的权力隶属于中央机关――俄国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和由它产生的地方革命委员会、“工农国防委员会”和“契卡”。各级苏维埃政权由多党合作的协商议事决策权力机构变为执行政策机构。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权力也因此虚化了,权力朝着本应是被领导的人民委员会集中。从形式上看,所有重大决议都是毫无例外地由两个委员会中的一个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共同决定;
事实上,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不久发生了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叛乱,苏维埃政权机关的一部分权力和左派社会革命党掌握的权力就完全转移到俄共(布)手中。这就造成了“最高苏维埃远不是一个独立的立法机构,倒像是党组织的一个橡皮图章,为它早已拟定的决议加盖大印”([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曹荣湘、孟鸣歧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随着委任制的普遍化,苏维埃的监督与罢免权大大弱化了。执政党与国家机构合二为一,苏维埃体制滑向“政党机构化”与“机构政党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政治组织形式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相比苏维埃中无休止的党派争论,要高效便捷得多。

俄共(布)以实行严格的集中制、铁的纪律来保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执行,同时也强化了党对社会各领域的领导和控制。在国内战争再度激化的情况下召开的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确立了俄共(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完全主导地位,使布尔什维克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更为紧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引发了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各种形式的激烈反对,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发动的叛乱直接导致两党联合执政的中断,而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形势的紧张状态促使布尔什维克必须对可能导致拖延决策、干扰行动的一切障碍加以清除,对其他党派态度更为严厉。列宁将其他政党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见称之为“丝毫没有社会主义的气息”(《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8页。

), 把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赞成与否等同于对社会主义的赞成与否,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意见扩大为根本分歧和对抗性矛盾。政治生活的开放度也因此而大大降低。虽然1918年11月和1919年2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恢复了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合法身份,但全俄肃反委员会及其他地方机关没有执行。执政党与其他党派的党际协商、相互妥协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环境中,多党合作的政治空间被迅速压缩。

由于苏俄政权确立初期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和战争环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多党合作实践的干扰和中断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作为第一个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国家,对于如何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缺乏成熟理论和经验作指导,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还存在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对战时政策缺乏清醒的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政治动员和政党控制,战时状态下逐渐成型的政治组织原则和权力结构,都被沿袭下来,导致苏俄社会主义制度从建设开始就走上了强化执政党全局控制的轨道。随着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和地方权力的萎缩,过分的、极端的集中制、国家强制、“军事化”的领导方法,使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运行空间基本消失。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俄共(布)一党制意识形成

如果将1918年7月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武装叛乱作为多党合作实践的终结,就会得出一党制先形成,一党制的执政模式和“”的理念后形成的结论(周尚文:《列宁执政理念评析》,《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事实上,1918年7月后,苏俄多党合作实践并未结束,多党并存、多党合作继续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因素,影响着苏俄这一段时期社会发展走向。但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环境下,布尔什维克加强了对国家政治生活影响的同时,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对于原有多党合作的认识也同时出现了动摇和反复,一党制意识逐渐强化了。

在十月革命后剧烈的国内外斗争环境中,面对各种复杂、紧迫的国内外形势,布尔什维克并未形成压倒性的政治控制能力,多个党派同布尔什维克共存竞争,潜在的政党较量和现实的政权危机,使布尔什维克党把主要精力放在保卫新生政权的斗争上,思维方式更倾向于从敌我斗争的角度看问题。列宁的执政党建设思想更多地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初期执政的鲜明特色(郑权:《列宁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开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9期。),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缺乏系统的专题性的研究,对多党合作抱有过渡性和工具性的认识。1917年9月底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六个特征的论述和在1918年3月提出的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十项提纲中,均未提及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实施。实践上则有对其他政党不够信任、不够尊重、不够耐心,存在过火斗争等问题。这都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对新生政权下推进多党合作的认识还不成熟,并没有将多党合作视为社会主义长期的政党制度。

1919年夏,国内战争最危急的时候,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倒向白卫分子。针对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苏维埃政权的言行,列宁说“!我们所依靠的就是”(《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这时并不是对一党制模式已经成型的确认,而是以强烈的语气强调布尔什维克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只有布尔什维克掌握苏维埃政权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变革(李振海:《列宁的多党合作思想与实践》,《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对政治生活中需要结成同盟军来壮大自身力量,依然是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共识。

1920年10月后,在军事成绩的鼓舞下,布尔什维克更加确信自己政策的威力和正确性,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也极大增强了俄共(布)不依靠“不可靠的同路人”而独自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艰巨任务的自信。布尔什维克,主导国家政治生活转变为列宁以及俄共(布)的基本共识。1920年10月11日,列宁在给布哈林的一张便条上以非常直白的语言写道:“……只要以整个中央的名义声明(并论证)以下几点就够了……(3)无产阶级=俄国共产党=苏维埃政权。”(《列宁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83页。)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作为执政党,我们不能不把苏维埃的‘上层’和党的‘上层’融为一体,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⑦(《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5页。) “我们的党是一个执政党,党的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定,对于整个共和国都是必须遵守的。”⑦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布尔什维克重新赢得农民的拥护,同时也使小资产阶级政党失去了同俄共(布)继续合作的政治资本。俄共(布)的强硬态度,加上这些政党迅速萎缩,除了解散或者并入俄共(布),对这些政党而言,已经没有其他任何选择了。1922年,俄共(布)十一大宣布:“剥夺一切敌视苏维埃政权的政治集团的组织自由”,“俄国共产党是国内惟一合法的政党”。

《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73页。)这是一党制模式业已成型的政治声明了。

尽管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做《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的总结发言时,还提出,“这里要选择的,不是让不让这些政党发展,因为小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必然会产生这些政党,我们要选择的,而且只能在一定程度内选择的,只是集中和联合这些政党的行动的形式”(《列宁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这一声明是对于新经济政策将带来新的阶级分化作政治联合上的考虑,而不是针对现有的小资产阶级政党的继续合作。在当时政治形势下有可能与苏共合作的小资产阶级政党,实际上都已经分崩离析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不仅从可以合作的范围内被排除出去,也从政治生活中被彻底排除出去了。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现在政权已经由一个政党,由无产阶级政党夺到手,保持住了,巩固下来,甚至没有‘不可靠的同路人’参加。现在已不存在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存在分掌政权和放弃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问题,这时候再说什么妥协,那就等于是鹦鹉学舌,只是简单重复一些背得烂熟但毫不了解其意义的词句”。(《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6页;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页。)这段话第一次是出现在1918年5月5日的《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中,在1921年4月的《论粮食税》中列宁又完整引用了一遍。1918年时列宁针对的只是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不要谋求同左派社会革命党的妥协,因为我们看到并且体验到他们是靠不住的”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这时,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对小资产阶级政党及其松散的政党组织是有清醒认识的,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人和他们的基层党员、党的中央机构和地方组织并不一致,部分地方基层组织和党的领导成员采取的非法手段不能够等同于整个政党和全体党员的行为。对这些差异性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是有所区别的,对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叛乱的决定也只是把赞同其上层领导路线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从苏维埃开除出去。但是,到1921年4月这段话就将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确定为“整个反动派的先锋队”(《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成为俄共(布)拒绝同任何政治力量妥协的政治声明,表明俄共(布)转向一党体制的态度和决心。

1921年4月,俄肃反委员会特派专员瓦尔金曾写信给党中央,提出“在苏维埃中我们需要有反对派”。这一建议遭到列宁和政治局的拒绝。1921年4月列宁写信给莫洛托夫,建议委托“契卡”制定一项计划,使该组织能够参加:“(1)消除社会革命党人并加强监督。(2)对孟什维克也采取同样措施。”([俄]《祖国历史杂志》1994年第4―5期,第106页,转引自冯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3页。)按此方针,1921年下半年和1922年头几个月,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纷纷遭到逮捕。1922年5月列宁建议在刑法典中“应把枪决(也可代之以驱逐出境……)的运用范围扩大到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之类的一切活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6页。)。1922年8月俄共(布)第十二次全国代表会议指出,在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各反苏维埃党派企图利用苏维埃的合法机会来为自己的反革命利益服务,俄共应该采取正确的策略,采用镇压措施,在较短的时期内彻底消灭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这些政治力量(参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34-239页。)。由于领袖的被孤立、逮捕或放逐,也由于小资产阶级政党政策的反复多变,其党员逐渐为布尔什维克党所吸收和消化;
到1924年,小资产阶级党派的一些地方组织也都瓦解了。西方学者认为,到新经济政策初期(1921年3-6月),一党制在苏维埃俄国已成为政治现实(参见[法]夏尔•贝特兰《苏联国内阶级斗争》(第一时期:1917-1923),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2-375页。)。更为准确地说,政治生活中的多党合作于1921年3月初的喀琅施塔得叛乱时即彻底破裂了,到1924年则是政治生活中一党独存、独掌政权的政党体制在苏维埃俄国的正式确立。

政党制度的确立首先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生态,即阶级构成、政党组织等政治势力的状况,同时决定于执政党对本国政治生态的把握和构建适合本国的政治制度。十月革命后,苏俄在建构政党制度的过程中,虽然列宁也曾经有过和其他政党合作的思想和实践,但是由于苏俄复杂的政治形势,最终还是以应付现实的政治斗争需要而取代了长远理性的政治生态规划,错误地将采取合作态度的派吸收消化到共产党内,作为实现政治统合、化解政治分歧、矛盾和冲突的途径和手段;
而对于有不同意见的政党则采取取缔的政策,从而形成一党独存、独掌政权的局面。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等人进一步强化了下的国家控制,这一体制化痼疾是造成日后苏联缺乏党内民主,政治生态僵化,缺乏弹性和改革空间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一党制掩盖了苏俄社会事实上既已存在的阶层(级)利益差异,社会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无法通过制度化的政治机制反映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使社会矛盾日益积聚。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使国家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缺失,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良性渐变和改革活力不足。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下,一党权力乃至于领导人权力缺乏党内民主约束和党外监督,不仅党内不同意见、尤其是正确意见得不到尊重和保护,更使国家政治生活的问题、矛盾和冲突隐蔽化,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危害。在缺乏党内民主和党外监督机制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单一政党的政治体制极易导致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因而出现执政党的自我蜕化和犯大错的风险。这是苏俄早期多党合作实践消失的教训,更是长期一党制的僵化体制导致苏共的历史悲剧带给我们的警示。

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度建立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到自身所建立的政党制度对整个国家政治生活及其运行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制度确立之初就必须高度重视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将民主政党和政治力量纳入国家政治生活制度化建设中,基于现实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和政党组织,建立并逐步完善国家的政党制度和法律体系,确立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多党合作策略,以国家制度和法律保证多党合作实践的稳定性。以多党合作政党政治的运行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政治生活的张力。继承列宁多党合作思想,又不拘泥于已有的经验,立足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任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的理论体系和规律,仍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而艰巨的使命。

On Termination of Soviet Russian’s Multi-party Cooperation Practice

after October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sm Policy Influence During Wartime

Liu Cheng Chen Xiaomei

Abstract:

The Bolshevik Party led by Lenin after October Revolution set up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with the leade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part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hich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doctrine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theory- However, the practice of Soviet Russian multi-party cooperation was soon terminated for various reasons, among which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rtime communism policy wa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is policy destroyed the worker-peasant alliance base which supported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sharpened the difference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partied, strengthened the control of Russian Communist (Bolshevik) Party over the nation from all aspects, compressed the political sphere of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altered the political ecology during the earlier perio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viet Russian party system, in which case Russian Communist (Bolshevik) Party set up its political system of one-party rule- But one-party rule without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other parti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Soviet Russia to destroy its party and subjugate its 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