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大学中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宣扬语文的人文性,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性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当下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上仍然没有找准中心,一味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构主义理论论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建构主义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大学中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宣扬语文的人文性,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性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当下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上仍然没有找准中心,一味的侧重于学生文字表达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知识的实用性和人文性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既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升华,也是提高和巩固学生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一种必要教学方式。同时,让学生接触和掌握《大学语文》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其思想品质。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却存在着不少的缺陷,如教学方式单一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语文综合水平较弱等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一味的将知识向学生进行灌输和强塞,而是以教学辅导者的身份去指导学生重视自身的主体性,通过自我学习来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仅仅是一个从旁纠正和指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就要学会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来完成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的引导者。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只有从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自我的学习体系。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转变教师角色,并将教师角色定位成教学辅导者,在课堂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机械的传授知识。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转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做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在课前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在课堂上进行创设,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并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从而建构属于自我的学习意义。由于当前地方高校过于侧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热情并不像其他技能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负责唤醒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望,引导学生意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知识并不是一种无用功,而是一种能够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入当下流行的元素和学生所热衷的音乐、视频等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的意义,从而激发其学学语文的兴趣。
2.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重新找回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去主导课堂,去丰富课堂形式,从而完成课程教学。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更是如此。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较多,单一的讲解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倦怠的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堂氛围的活跃,如穿插话剧表演、演讲和朗诵等环节,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打下基础。此外,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应该是其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的一次冒险。学生应当要学会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除了要进行记忆和掌握之外,更需要通过内在的吸收与消化来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进行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只有学生对文章存有疑问并能够试着自己去分析和寻找答案,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发挥自我主动性,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建构主义模式去探究和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知识技能。在进行《大学语文》活动课程的资料和搜集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去了解与收集相关资料,如参观文人故居、观赏名家名画等等,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文学创作环境后再去品味作者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与文字内涵,从而帮助其打开思路,获得良好的文学体验。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要求,提供相关的可选学习策略,并结合实际提出大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时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探讨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反映外语教与学规律的新成果,也因此引发了外语教学界关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材料的选择、学习者自主学习及测试与评估等课程体系的大变革。学习者从传统的依赖教师和课堂,被动地接受what,到自主地思考和探索why和how,从而实现了知识体系的建构,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建构主义不仅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而且促使我们将自主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来看,其思想源颇为复杂,它主要源于心理学,又与哲学、社会学密切相关。瑞士心理学日内瓦学派的代表J.Piaget(1972)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的发生认识论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循环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苏联认知心理学家Vygotsky的语言习得理论对原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的知识内化和外化的桥梁”.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极重要的意义”(张建伟陈琦,1996)(12),揭示了教育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他人在主体知识建构中的显著作用。Wittrock(1983)(citedinJonassen,1995)则提出了“学习生成过程”假设,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总是与其已有的经验相结合”.“并借助信息加策略,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Rogers(1988)(4)则提出合作学习成为建构主义在课堂上构筑“社会活动桥梁”的主要教学途径。
近十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集各家之言.其核心内容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在外语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有意识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学习策略.与他人合作则自始至终贯穿整个自主学习及学习策略的使用过程。
二学习者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定义及分类
学习策略及其培养机制是80年代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从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等不同角度解释学习策略。其中O""""MalleyandChamot(1990)解释和分类更具有代表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他们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帮助理解、学习或记住新的信息。策略可以划分为:
认知策略:直接学习新内容所采取的策略,包括记笔记.联想,重组,分析,归纳及将所学内容内在外的策略。
元认知策略:关于如何学习即计划、管理、监制、评价一个人的学习技巧。
社交中介策略:与人打交道的策略即与本族、非本族语交际、交往的策略,合作的策略。
2.英语学习策略的功能
近年来,教育教学中对智商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训上来。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强调了学习策略指导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应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Oxford(1990)指出使用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对学习成绩有决定性的影响(文秋芳,1995)。
众所周知,外语学习受年龄、性别、个性、需求、态度、学能、动机、情感因素、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影响.而学习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加强自我管理,克服困惑和忧虑,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强化学习动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Vandergrift(1996)认为,元认知策略可以使学习者全面了解其学习过程.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完善计划,预见困难,控制错误.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估。学习策略因人而异.应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动机.需求,认知风格,学习水平等提供可行的、高效的学习策略的建议,以期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争取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毋容置疑.在建构注意学习理论下,要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他人合作策略贯穿与学习过程(词汇、听说、读、写)和策略使用过程至关重要。
3.学习策略的应用
下表列举了一些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及运用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运用。
O""""Malley(1990)研究了不同类的学习策略对不同语言技能的影响,发现学习策略对说的能力有显著的效果,而对听的能力则无效。而且将听、说分别训练对听、说能力的提高有害而无一益。听、说本应同时训练。
4、元认知策略
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激活相关元认知策略成分,学习材料和课堂教学应引导学习者认识和运用元认知策略,并为其提供机会参与学习活动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估。如教材上可以各种形式提供学习者自我检测和评估的机会,教师指导和组织学习者之间对学习过程中和学习效果形成督促和监控。研究表明,元认知能力是可教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适时地对学习者进行元认知意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让学习者对外语学习规律、学习任务的特点及自身的个性、学习动机、认知风格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并知道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学习者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实践、评估、反思、纠错、再实践、再评估、再反思中最终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
计划策略:计划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元认知技能。成功的外语学习决不是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他们会主动地对学习过程、学习环境、语言技能的特点进行思考、预测,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完成作业、应付考试,都会在内容、目标、时间的安排,采用的策略等方面形成清晰的思路做到有的放矢。
监控策略:有计划就得有监控。学习过程中不时地检查计划是否仍在实施之中?进展如何?监控策略可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使学习者朝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迈进,监控可以有自我监控,教师监控,学习伙伴监控。
评估策略:通过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估就学习者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效即是否强化了学习动机,产生了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使用了学习策略,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计划中的目标等进行评估,经过反复的反思,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更加有效的知识建构。可以采用自我评估,教师评估和学习伙伴评估等多种形式。
三指导大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值得注密的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样本
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可选途径—任务型教学,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意义的交际。在传授知识技能、传递信息的同时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其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而受益终身。
2.加强形成性评估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进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策略的使用等方向的发展比考试成绩更有惫义。充分尊重学生英语水平、认知风格、个性和要求,加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进展的监控和评估,能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之成为自主的语言学习者。
3.强调合作学习
与他人合作是有效的知识建构的关键,也是学习策略应用的核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生动活泼的近真实情境,利用人机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同时网络教学的使用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元认知策略,如监控和评估。合作学习可以活跃学习气氛,交流学习经脸,扬长避短,分享学习乐趣,共同解决困难,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为人处事,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素质。
建构主义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 教师
建构主义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哲学理论于20世纪八十年代风靡欧美大陆,随后又蔓延于其他各个学科领域,并且在教育界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是一个主张远离客观主义学习而进行建构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的建构性是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无论是皮亚杰的个体心理建构主义还是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都承认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对原有知识的从新建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注重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冯格拉塞斯费尔指出的:“知识既不是通过感官也不是通过交流而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并且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在原来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二、学习的探究、合作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很重视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每个共同体、共同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新发展区”他们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而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后,就建立新的“发展区”。这种交错的发展中的合作,能够使学生在他们的智能所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中达成共同的或高级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活动的主体是解决问题。学生使用探究的方法,运用各种资源,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一个问题结束以后,再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亢奋状态中,学习气氛也是相当的活跃。并且,问题的解决不是单个人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来完成的。
合作性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学生们一起回顾、研讨和解决某一个问题时,他们的知识结构就能够取长补短,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使知识得到争长。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每一个人的知识建构的质量、深度和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与合作,把学生都吸引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生互相之间观点的碰撞和摩擦,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
三、学习的社会、情境性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是过分注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这些知识不但在很短的时间里大部分很快被忘记,而且记住的东西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如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经常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或者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能够迅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那将会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所学的知识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赋予所学知识以新的意义。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征,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对自己的角色应作出改变。
1、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
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依赖于脑子中的旧知识,旧知识在课堂上被激活,并被运用到新知识的吸收过程中来。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
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即原有经验发生顺应,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吸收是在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旧知识结构在新知识的吸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针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文章指出了症结所在,并试图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找到能够融贯解决问题的逻辑基点,最后得出以“民主课堂”和“快乐教育”为核心的改革构想。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课堂教学 问题 民主 快乐
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培养素质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有效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声。置于现代性话语体系之下,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研究价值的全新课题。本文借助西方建构主义的学术构架,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做一点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境
我们知道中学生是处在生理渐趋成热,心理渐趋独立,自身知识经验渐趋丰富的阶段,其全面、和谐的身心发展需要生动、系统的学校教学活动为动力和源泉。作为中学教育的基本平台,语文课堂教学承担着学生探索新知、培养人格和积累知识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依赖“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虽然近几年改革幅度较大,但始终未能彻底摆脱旧有教育范式的束缚,确立与当前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符合中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体系,致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走出困境,并凸显出一系列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问题
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存在并独立于个体之外,因此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前人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体系。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就采取了这种行为主义方式:在讲授、演示、教导、按指令操作的话语权下,完成教师的“授业解惑”。这里的主体是二维的,只有教师和全体学生之分;
交流也是单向的,以教师为信息源,以学生为接收者。这种方式简化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育任务的达标,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教学目标单一问题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标准划一的模式,形式上侧重于大班上课、集中朗读、集体作答,内容上偏重于对现有文本的阐释、已有结论的描述和知识存量的再现。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知识积累的最大化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既忽略了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过程中对归纳演绎等学习方法的掌握,又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教学隐性歧视问题
就中学语文教育层面来说,教育民主是属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保证教育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但现实的情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互动内容的分配,互动过程的持续及互动关系的建构都明显‘因人而异’。”尤其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一般包括成绩突出或工作能力强等)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一项调查显示,“好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频率至少是全班人均水平的3.3倍。这种主观偏好不仅导致教学资源的人为歧视,并有可能给“差生”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借鉴和启示
经过上述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有必要在课堂这一平台上建立某种特定的机制,以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思想,为我们的课堂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现根据建构主义的有关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作一点尝试和探索。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的运用,必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的功能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本质性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把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把学习真正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成长、发展、提升的过程。一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要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避免将课堂教学变为生产工业标准的机械化流程。二是要实施平等教育。学生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个性、兴趣、知识面或发展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语文教学具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可在正式上课之前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上台自由演讲,然后由其他学生对其演讲作出评价,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现每个学生的鲜明个性。
2、虚拟真实的情境创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文本到文本,很少与客观的真实生活和场景相联系,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程度较浅。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在真实或虚拟真实的情境下开展教学,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唤醒潜意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体悟,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形成对知识的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创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课中,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虚拟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如在上《雷雨》等剧本课的时候,可运用一些舞台道具,创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环境,请学生模拟剧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真正投入感情,在情感的交互中完成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创新灵活的教学设计
在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学习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等。可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灵活使用。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与建筑行业中使用脚手架建造房屋原理相仿。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已经具有相当语言文学基础的中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基本教学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最临近的“支架”,借助“支架”一步步向上攀升,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更高的水平。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唐宋诗词单元时,因为学生或多或少在学前、小学阶段对唐诗宋词有过一些感性的或者理性的初浅认识,所以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为学生总结、提炼一些诗词流派、格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自己领会、体悟诗词的意境,掌握诗词的内蕴。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相当广泛的现实操作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有时语文学习不免有些枯燥,教师可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事件引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讨论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原有的知识积累,并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讨论达到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如在上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宇宙的未来》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时间简史》这本倍受世界关注的科学巨著或者“黑洞”这一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宇宙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带着极大的认知动机进入课文的学习,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但这些主题和知识点在具体的应用中又有一些差别,不能简单地用抽象概念加以机械化地概括,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能从不同角度表现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的情境,使学生能从各个侧面掌握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学生较难掌握其用法,教师可从不同的古代文献中选择某些词类活用的例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去比较、领会,从而全面掌握它的用法。
4、协作互动的教学策略
协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学习策略之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缺乏来自学生层面的反馈,学生学习处于被动之中,不能根据自身已有的基础和特点进行主动地学习。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则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和多向的交流活动,在各种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经常组织学生围绕一学习主题开展协作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协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
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展开学习竞争,通过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学习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断调整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展开。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是什么》这篇课文时,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就“人是什么”这一主题展开分组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收集相关论据,提炼论点,进行辩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客观多元的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体系的是否合理完善,是当前教学改革能否继续推进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毫无疑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以高考为代表的考核体系依然是我们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能够较为客观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但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体系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成长。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书面考试固然可作为考核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可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设计出更为细化和多样化的效果评价方法,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平时课堂表现情况等有机结合,客观、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科学、合理的评测标准,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入误区。
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建构主义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改革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我把这种建构主义模式的课堂教学简单地概括为“民主课堂”与“快乐教育”。这里所指的“民主课堂”主要凸现了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
而“快乐教育”则蕴涵着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性、探索性和娱乐性。
在“民主课堂“的建设中,首先,教师要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探索者,而非主导者或者灌输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建立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互动关系,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讲究批评方式,重视困境化解,并始终给予学生最大的期待;
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穿“民主”的学生观,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从而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各教所需。
在“快乐教育”建设中,必须以情感为导向,通过塑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情感来增强感染力和感召力,达到教学认同并在动机上促成行为方式的改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情感培养为起始点,积极探索增进具有正向功能的情感所需要的活动侧度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真正在快乐的情感熏陶中获得真知。
建构主义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建构主义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尤其是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它认为:教学中,学生个人的“经验”和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中起重要的作用;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在此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这种建构过程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学习者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文学课教学应从学习者个体出发。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充分把阅读、欣赏、评论等自主权教给学习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训练其思维能力及研究能力:教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从而使他们构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认为他们在走进课堂之前。头脑中已形成丰富的经验,能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文学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应把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自己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学生接受它的理由。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的构建来完成,以他们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分析、检验和批判新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先有经验及知识对作品理解的影响,运用各种手段激活先前的知识,引导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先前经验对其意义构建的影响,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培养他们多样化思维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传统的文学课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设计理论几乎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此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搭建支架,培养能力。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断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由于文学课内容庞杂。课时量有限,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尚不足以真正欣赏英美文学原作,要求他们系统全面地掌握文学史及文学作品是不可能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及文学鉴赏能力,力求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并逐渐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首先,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的问题,建立概念框架。以讲授文艺复兴为例。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图片等)激活学生中学时期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及对莎翁、培根等人作品的了解情况,帮助搭建基本的知识框架:该运动兴起的缘由、过程、实质、意义、代表人物、作品等。其次,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信息的工具,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学习资料,以启发讨论式教学为主。学习Hamlet的节选时,教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Howdo you understand “to be or not to be”in the context of thesoliloquy and of the play as a whole?/What’s your opinion aboutHamlet?/From Hamlet,could you learn Shakespeare’s humanisticideas and his literary ideas?etc.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可观看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或研读原着,或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等,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最后,探索研究:学生自愿组成小组(3至5人)进行分析、思考、探索、研究作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最终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逐步攀登。由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每个学生都应具有独立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协作学习,共同提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该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观点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协作学习环境,整个学习群体将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文学作品,经常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交流或编排所学过的作品是非常有益的;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便于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所提问题的理解。学习Hamlet,每个学生对王子的理解都不一样,通过展开对该人物性格和人性的讨论、分析,将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和赏析。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成立文学爱好协会,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借助协作学习,学生能发现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完成对自己知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