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玉矿化带位于罗甸县城西南,与望谟、广西毗邻。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北西缘,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相毗邻[4]。区内出露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其中二叠系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素化学论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1区域地质特征
罗甸玉矿化带位于罗甸县城西南,与望谟、广西毗邻。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北西缘,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相毗邻[4]。区内出露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其中二叠系四大寨组是软玉矿的赋矿层位,软玉矿体主要产于辉绿岩与四大寨组灰岩接触带上(图1B)。二叠系四大寨组主要由碳酸盐岩、碎屑岩组成,罗甸一带灰岩逐渐增多但层厚变薄,甚至全由深灰色薄层含硅质、粘土质条带粉-泥晶灰岩组成[16]。区域构造主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断裂与褶皱均较发育,褶皱叠加现象明显。区内岩浆活动单一,仅发育基性辉绿岩,辉绿岩岩体呈岩床状侵位于二叠系四大寨组,局部呈微角度斜切围岩。本区辉绿岩是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同质异相的产物[17]。由于黔南罗甸-望谟一带处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东部边缘,并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辉绿岩侵入现象,形成众多的辉绿岩床(图1)。区内变质作用主要为辉绿岩侵位所引发的接触变质作用,其变质作用主要发育于辉绿岩与二叠系四大寨组灰岩之间。
2矿床地质特征
罗甸地区辉绿岩结晶颗粒多样,包括细晶、粗晶、斑晶辉绿岩,多呈岩床状顺层侵入,延伸较长。辉绿岩体上下两侧均发育围岩蚀变,上侧接触带以大理岩化及玉化为主,为软玉矿体的主要产出部位;
下侧以硅化为主,未发现透闪石化(图2)。罗甸软玉矿(化)点众多,主要分布在晚二叠世辉绿岩与二T2b2-中三叠统边阳组中段;
T1-下三叠统;
T1y-yn-下三叠统夜郎组-永宁镇组;
P1-2S2-二叠系四大寨组二段;
C2mp-上石炭统马平组;
C2hn-上石炭统黄龙组;
C1d-b-下石炭统大塘组-摆佐组;
D3s-d-上泥盆统响水洞组-代化组;
D2h-中泥盆统火烘组;
βμ-辉绿岩;
叠系四大寨组燧石灰岩的接触带或其附近。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灰岩与辉绿岩直接接触部位玉化程度低,仅发育厚约1cm的玉化薄膜(图2),而较好的玉石矿层并未与辉绿岩直接接触(图3A)。区内玉石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团块状产于大理岩化带或硅质岩带内,其中以层状、似层状居多,厚度变化较大,介于0.05~0.4m之间,多数为0.15~0.2m。玉石按颜色可分为白玉、青白-青色玉和花斑玉,几种玉石在矿床剖面上交替出现,如同一剖面中出现青玉—大理岩—白玉—大理岩的现象,各矿点均以花斑玉居多,花斑玉又可分为青色底花斑玉和灰色底花斑玉。位于罗甸罗悃镇南4km的罗悃软玉矿处于床井背斜南翼,矿体与围岩接触形式表现完整(图3A)。辉绿岩呈岩床状顺层侵位于四大寨组第二段中上部,并与上、下地层呈平行接触。辉绿岩与上覆灰岩接触处形成大理岩化带,大理岩化带底部50cm内有不规则玉石脉产出,且两条玉化层均产于夹有硅质条带的大理岩化带内(图3B)。罗悃剖面辉绿岩结晶较细(图3C),围岩蚀变较弱。靠近岩体的玉化层厚约5cm,远离辉绿岩的玉化层玉化较好,呈浅灰色,厚约10cm。两层玉化层之间为夹硅质条带大理岩,玉化层与大理岩边界模糊。玉化层之上的灰岩未见明显蚀变现象,灰岩间夹较多燧石条带。
3采样及测试分析
测试样品主要采自罗甸县罗悃剖面,部分玉石样品采自罗甸其他几个剖面,共计16件。将样品在65℃左右低温干燥12~24h,用无污染鄂式破碎机一次性高效破碎到70%以上的重量能达到2mm(10目)以下,尽量缩短流程,以避免粉尘积留造成的样品交叉污染。使用来复缩分器,按“1/2+1/4+1/8…”多次手工缩分出300g已破碎的样品,用无污染钵在振动研磨机上研磨至85%以上达到75μm(200目)。微量元素采用ME-MS61方法,即用美国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与等离子体质谱(ICP-AES&ICP-MS)测定,准确度按“相对误差(RE)<10%”,精密度按“相对偏差(RD)<10%”来控制;
稀土元素用ME-MS81方法测定,采用美国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准确度按“相对误差(RE)<10%”,精密度按“相对偏差(RD)<10%”来控制。以上测试工作在澳实分析检测(广州)有限公司完成,测试结果列于表1和表2。
4地球化学特征
4.1微量元素
以原始地幔为标准[18],将研究样品做微量元素比值蛛网图(图4),并对罗悃岩矿石的部分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做纵向对比(图5)。经分析,发现样品微量元素具有以下特征:(1)相对于原始地幔,辉绿岩除Sr外其他微量元素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它岩矿石样品。这主要是因为Sr的离子半径大,化学性质活泼,可取代Ca或K而进入钙矿物或钾矿物中[19],所以,碳酸盐岩Sr质量分数较岩浆岩普遍偏高。为探讨元素在变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选取Nb、Ta、Co、Ni、Rb、Ba和Sr及RbN/YbN值做纵向对比分析(图5)。从图5可看出,除Sr外,其他微量元素在辉绿岩(LK-1)中的质量分数较其它样品偏高,且随着与辉绿岩距离的增加,不同样品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没有明显变化。辉绿岩RbN/YbN=4.15~6.68,表现为强不相容元素富集型[20]。大理岩、硅质岩、灰岩及玉石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差异较小,总体上灰岩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稍高,玉石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介于其它样品之间。除辉绿岩外,其他样品的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形式基本一致,说明它们之间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暗示辉绿岩对玉石成矿的贡献不大[21]。罗悃剖面其他岩石样品RbN/YbN=0.17~4.44,显示了其成因的复杂性[20]。其中灰岩、大理岩的RbN/YbN值明显高于硅质岩及玉石层,表现为强不相容元素富集型,但与辉绿岩直接接触的硅质岩(LK-5)的RbN/YbN值略高于其它硅质岩样品,这与辉绿岩侵位引发硅质岩蚀变有关。(2)不同矿点玉石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差异较小,除Sr和Ba外,其它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变化基本一致,总体均小于辉绿岩。Sr和Ba属大离子亲石元素,化学性质活泼,地球化学活动性强,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在变质作用过程中,Sr和Ba质量分数变化较大,甚至在同一类型变质岩石中也会有较大变化[22],因此各矿点玉石Sr和Ba质量分数变化差异显著。各矿点玉石Sr质量分数的差异最为显著,但同一矿点玉石Sr质量分数(图4B中同一颜色即为同一矿点玉石)变化一致。由于Sr易富集于碳酸盐岩中,因此推测各矿点玉石Sr质量分数的差异是由于母岩(灰岩)岩性所控制的。玉石与辉绿岩在蛛网图上的差别较明显,表明辉绿岩可能不是玉石成矿物质来源的主要贡献者。质量好的玉石(Gga、Ggc、Ggd)地球化学特征与其它玉石相似,微量元素质量分数介于其它玉石之间。玉石RbN/YbN=0.68~2.04,平均1.16,说明其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略高于高场强元素。
4.2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测试数据及部分参数列于表2,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如图6。从表2和图6可知:(1)辉绿岩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149.51?10-6~182.25?10-6。(La/Yb)N=8.02~8.61(图6A),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REE/HREE=6.72~7.00,为典型的轻稀土富集型。(La/Sm)N=2.36~2.68、(Gd/Yb)N=2.36~2.38,显示辉绿岩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样品δEu=0.90~1.08,δCe=1.02~1.03,表明辉绿岩Eu与Ce无明显异常现象。(2)未蚀变灰岩(LK-10)∑REE=27.09?10-6,其总量低于辉绿岩,但较硅质岩和大理岩稍高。灰岩LREE/HREE=3.84,(La/Yb)N=9.42,(La/Sm)N=4.62,(Gd/Yb)N=1.80,均显示其为轻稀土富集(图6A)。表2显示灰岩的δEu=0.59,δCe=0.22,两者比值均较低,显示明显的Eu和Ce负异常。大理岩∑REE=10.85?10-6~11.23?10-6,变化范围小,但其质量分数低于灰岩。大理岩LREE/HREE=4.51~5.53,(La/Yb)N=8.77~14.35,(La/Sm)N=4.10~5.33,(Gd/Yb)N=1.47~2.00,显示轻稀土富集(图6A)。大理岩δEu=0.49~0.60,δCe=0.37~0.43,表现明显的Eu和Ce负异常。(3)硅质岩分别取自未蚀变的黑色燧石层(LK-11)和灰白色蚀变硅质岩(LK-5和LK-9)。测试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相近,稀土总量远低于辉绿岩,变化范围较小,∑REE=10.19?10-6~22.39?10-6。所有硅质岩LREE/HREE=3.90~6.22,(La/Yb)N=9.22~13.21,(La/Sm)N=4.71~6.65,(Gd/Yb)N=1.40~1.9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显示轻稀土富集的特点(图6A)。硅质岩δEu=0.65~0.78,δCe=0.18~0.41,显示Eu负异常和显著Ce负异常。(4)不同矿点玉石样品中Gga、Ggc和Ggd质量最好,LM-4和LM-5质量次之,BY-6、BY-9及罗悃玉石样品质量稍差。此外,样品LM-3和LK-7硅化现象明显,玉化较差。将所有玉石样品(包括罗悃剖面)的测试结果进行球粒陨石标准化[18],得到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图6B)。相对于球粒陨石中各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值,玉石样品总体表现为稀土元素的富集,其∑REE=12.97?10-6~53.23?10-6,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玉石LREE/HREE=3.63~9.75,(La/Yb)N=6.10~31.38,(La/Sm)N=3.99~8.61,(Gd/Yb)N=1.20~4.45,为典型的轻稀土富集型(图6B)。另外,玉石δEu=0.47~0.87,δCe=0.12~0.43,显示Eu和Ce的负异常,其中Ce负异常更为显著。以上分析表明,辉绿岩稀土总量高,配分模式图差异明显,未见明显的Ce和Eu的异常,这些特征类似玄武岩。玉石与大理岩、硅质岩和灰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相似,稀土总量接近,配分模式图较一致,均具有Ce和Eu的负异常。由此推测,辉绿岩对成玉的贡献不大,而岩浆期后气水热液作用则是促进玉石成矿的关键。此外,由图6B可知,不同矿点玉石稀土元素特征一致,表明罗甸不同矿点玉石矿具有相似的成因。
5地球化学特征的指示意义
微量元素可以示踪成岩成矿作用过程及机理[23];
稀土元素由于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也是一种难得的“示踪剂”[24]。微量元素蛛网图及特征参数可以指示岩石的成因信息[20],岩石的REE分布型式同样具有重要的岩石学意义,可以利用REE型式来探讨岩石的成因及演化信息[25]。以往研究表明[4,8,10,13-14],罗甸玉主要矿物为透闪石,质量分数在90%以上,最高可达99%,透闪石理论质量分数为SiO2=58.18%、MgO=24.16%和CaO=13.18%[8]。据韩伟等[17]对辉绿岩主量元素的分析,发现其SiO2质量分数为46.08%~46.63%(平均46.36%),MgO为5.65%~6.93%(平均6.39%),CaO为9.40%~10.31%(平均9.80%),均低于透闪石理论值。辉绿岩(LK-1)微量及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与其它样品存在明显差异,元素总量高,Ce与Eu均无明显异常;
RbN/YbN=4.15~6.68,为强不相容元素富集型。大量资料显示[2-5,8,10],罗甸软玉矿体主要产于岩体上覆的外接触带中,岩体下伏接触带的蚀变与矿化均较微弱,表明岩浆与围岩接触交代并不能形成软玉矿石。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发现多数罗甸玉石矿体并未与辉绿岩直接接触,而是中间夹有硅质岩或大理岩,甚至夹有50余米厚未经明显蚀变的灰岩(如冗里玉矿)。综合上述分析,推测罗甸玉成矿过程并非岩浆直接作用的结果,而与岩浆期后气水热液作用关系更密切。玉石与灰岩、硅质岩及大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比较一致,元素质量分数接近,配分形式类似,且它们都具有较明显的Ce与Eu负异常。罗甸二叠系四大寨组灰岩中有大量硅质条带及燧石团块,灰岩与硅质岩呈互层产出。在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影响下,可引起二者之间发生硅与钙、镁的迁移,进而为成玉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根据野外地质现象及前文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推测罗甸玉可能具有两种不同的成矿方式,一种是侵入岩浆的热动力驱动下发生蚀变,灰岩中CaO、MgO与硅质条带或燧石中SiO2发生交代混合,形成CaO、MgO、SiO2比例合适的透闪石矿物,但这种方式形成透闪石较少,矿化程度低,矿体薄。另一种是侵入岩浆带来大量的气水热液,其与灰岩、硅质条带灰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大理岩、透闪石,但这种方式形成规模较大的透闪石,矿化程度高,矿体较厚。大理岩化带内的玉石矿通常玉化程度较好,这一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所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即玉石的形成与大理岩化关系较为密切。灰岩与硅质岩稀土配分曲线显示较明显的沉积岩特点[26],而沉积岩中Ce异常的出现表明其为海相生物沉积或化学沉积[23]。稀土元素Ce与Eu是变价元素,但是二者在氧化还原环境中的变化却相反[27]。Eu具有两种不同的价态,分别为Eu2+和Eu3+。当Eu呈Eu2+时,很容易在大理岩中代替Ca2+、Mg2+而相对富集并表现正异常[28]。玉石Eu存在明显负异常,说明它们可能是成岩过程中发生钙质、镁质迁移的结果[29]。不同矿点玉石除Sr和Ba外,其它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变化基本一致。当RbN/YbN>1时,表现为强不相容元素富集,当RbN/YbN<1时,为强不相容元素亏损[20]。玉石RbN/YbN=0.68~2.04,说明其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略高于高场强元素。与辉绿岩(RbN/YbN=4.15~6.68)和其它岩石样品(RbN/YbN=0.17~4.44)相比变化范围较小,表明罗甸玉成矿过程中有明显的微量元素迁移现象。玉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型式相似,均表现为典型的轻稀土富集型,且具有Ce与Eu明显负异常。玉石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均表明其与辉绿岩侵入关系不大,元素质量分数总体低于辉绿岩。不同矿点玉石地球化学组成特征相似,且与灰岩、大理岩及硅质岩也表现出较为相似的特征,说明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然而与辉绿岩却存在明显差别,就成矿物质来源来说,玉石成矿与辉绿岩侵位关系不大或不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罗甸玉主要由透闪石组成。由透闪石分子式Ca2Mg5[Si4O11](OH)2可知,罗甸玉的形成需要Ca、Mg、Si及水的大量供给。罗甸地区灰岩及硅质岩为成矿提供丰富的Ca和Si,李凯旋等[30]指出,辉绿岩在侵入过程中形成大规模的热传导循环可将海水中的Mg带入,这为罗甸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辉绿岩侵位的热驱动作用,使白云质灰岩、硅质条带灰岩Ca、Mg、Si及水交代融合,形成透闪石。另外,辉绿岩侵位过程带来大量的富硅气水热液,其与白云质灰岩、硅质条带灰岩发生交代,形成透闪石,导致玉石的形成。
6结论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多元化文化,西方文化主要以欧美为代表,东方文化则主要以中国为代表。中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对西方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中国四大发明的帮助。在现代,西方的文化也日益影响着我国,当今,中国人会穿西装、喝咖啡、去迪斯尼游乐园、过圣诞节等。当然,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比如,中国所举办的轰动世界的2008年奥运会,它的建设就将融合多元文化体现得非常到位。首先看鸟巢部分,奥运体育馆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瑞士工程公司联手打造;
其次是水立方部分,水立方与鸟巢看上去一圆一方,这就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即天圆地方;
再看,现场的建筑使用的是世界一流的建材以及中国传统钢架,不仅节约了能源更保护了生态环境。由此可知,中国正积极的建设先进的当代中国文化,并坚持用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文化的到来。
二、分析高校素描中的“留”
1.坚持对造型基本规律的研究
我国高校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一直坚持研究素描造型的基本规律并对“结构”这一造型要素进行重点研究。结构于素描来说无异于骨骼于人的身体那么重要,它能够支配物象形状的本质特征,同时,结构还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物象的组合秩序以及搭配关系。除此之外,它在分析和呈现“自然”方面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东方美术或者是西方美术,美学家们都会追求表现结构这样一个真理。当然,结构绝不仅限于自然事物的结构,同时也包含了艺术作品的结构。
2.坚持严格的素描训练
当代的素描教学中往往会因为教师过于注重素描教学的风格多样以及个性化而导致其忽略掉素描教学应该严格训练这一关键点,进而陷入了一种教学上的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在现代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素描教学应该摒弃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反对机械化并不代表就可以否定掉传统的严格素描训练,只有做到严格训练,让学生有了量的积累才有可能达到质的飞跃,也就才有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可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严格培训,有助于帮学生奠定坚实的素描基础,为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打下稳固的基础。
三、探索高校素描中的“变”
高校的素描教学中有我们值得留下和学习的东西,但同时我们要看到高校素描教学中存在着的弊端。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素描教学已慢慢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开始慢慢凸显出来,这就需要在继承传统的素描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对素描教学模式提出应该变革的以下若干点。
1.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很多教师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过分强调技术训练的重要性,而教学内容基本比较枯燥和机械,一般只停留在笔触、明暗以及线条等这些名词的相关概念上,这样枯燥和乏味的教学无意中就让素描在学生心里减了分,以至于学生渐渐对素描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这样就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一种长期的素描教学培养。所以,现代的素描教学理念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素描文化素养的时候要具有针对性,首先要让学生对素描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比如,素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史、素描风格形成的过程以及素描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联等。其次还要对学生讲解艺术家们都是如何成才的,这个可以根据不同流派的素描大师来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
2.对教学评价模式加以创新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一般是在技术上,并且是由教师的单向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标准,这样一来,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就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教学评价对素描教学的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就显得十分困难。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就必须让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评价的思想以及方式,不再一味地用自己的主观思想来评判学生的素描成绩,要多给学生一些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积极的保护学生在素描方面的个性化特点,同时更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描素质。
3.使教学内容多样化
传统的素描教学内容一般被划定在写生上,而且教师在写生的任何一个阶段一般都离不开形体比例、形体结构、透视、明暗调子等这几项固有的内容,使得教学的内容陷入一种无限重复的死循环之中。但其实,如果改变素描教学的反复长周期练习的传统经验,而把素描教学分阶段进行,比如,在初级阶段学习内容以写生为主;
中级阶段就以临写、改写、默写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探索形式语言和绘画风格;
高级阶段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为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观念方面的表达能力。
4.加强引导学生的个性化
传统艺术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从传统到现代这样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所获得的艺术宝藏都是众多艺术家付出的心血。虽然说,传统艺术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但是学生仅仅局限在传统素描的学习中那是绝对不够的,对于现代所讲究的素描教学而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现代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的重点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仔细观察学生在素描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努力将学生引导到个性化创作的路线,实现学生在素描学习上的个性化追求。最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艺术个性。
四、结语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多元文化教育在我国一经提出,就受到我国教育界各个领域的高度重视,本文则着重探究多元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引进到我国音乐教育理中来的同时,也给我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多元文化理论的引进,其具体实施的途径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的实践意义
青年文化运动后,我国开始注重引进西方的音乐教育理论,尤其是欧洲音乐的教育理论。在当今的音乐教育理论中,欧洲教育理论占据我国音乐界的重要地位。很多教师认为教授音乐就是教授欧洲的音乐。这种不加以改变的借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学生提供了便利和借鉴模式,但是却忽略了我们自身文化的发展。而且单一的音乐教育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就迫切需要多元文化的加入。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是融入世界的需要
随着多元文化的深入,多元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国际政治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应该保证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现在,地球已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整体,当今社会也是一个国际化社会,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我国的文化也应与国际接轨。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拓宽学生的眼界。所以,在音乐领域内注入多元文化,就是给音乐道路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这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是社会发展
的需要多元文化的发展不只是为了融入到国际社会,更多的则是为了我国自身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多元文化,就是注重对各种优秀文化的介绍传播,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则是注重在音乐领域对文化的介绍。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大力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因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是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丰富以及素养的提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则是培养丰富文化内涵人才的重要举措。多元文化注重对多样性的要求,多样性的文化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发展多元文化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因素
就目前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有关多元文化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很多关于多元文化的措施并没有得到落实,所以想要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要解决当下问题。想要从源头杜绝制约因素,就需要明确知道造成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滞后的原因,这样才可以解决实质问题。
(一)历史遗留因素
“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没有自成体系,而是大力提倡引进国外的音乐尤其是欧洲的音乐教育。在教师的教学领域里潜意识已经认为音乐教育就是传授欧洲的音乐。这种历史因素导致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流失,没有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教育体制内部因素
教育体制同样也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多元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想要发展全新的概念,原有的教育体制则是束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原有的教育体制下,教师过于重视学术研究,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也是阻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又一关键问题。
(三)师资因素
教师是推广多元文化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核心力量。多元文化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师资力量。要想保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就要具备一批知识观念前卫、涵养水平高的教师团队。但是,我国的师资力量与所要求的师资力量相差甚远。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师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多元文化,这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四)教材及音响资料等因素
多元文化的发展所依托就是教材及音响资料。多种多样的教材和音响资料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多云文化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一些配套措施不是很完善,其中就包括教材及音响资料。和多元文化发展一样,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材及音像资料也处于起步阶段。
四、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途径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于国际社会教育界是一个的热点,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则是一场教育界的改革。为了实现教育界的改革,相关机构要做到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面向广大师生,使广大师生早日适应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其他优秀文化。广大师生要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熏陶下,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要从以下途径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
青年运动后,我国开始以西方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为主,反而缺少对学生接受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这就导致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音乐教学中重视西方音乐理论,忽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教育已成为一种诟病。所以,为了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得到发展,首要的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只有教育理念的转变才可以使多元文化走入学生的世界。学校要制定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而新的教学目标要以多元文化为基础。学校还要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纳入新的培养计划中去。希望通过进行学校的教育,可以使广大师生成功接受多元文化音乐,真正使多元文化立足教育界。
(二)丰富教学内容
从美国的教育例子中我们看出,美国在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本土的音乐,而是吸收整合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美国的成功案例,可以为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供借鉴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了真正使多元文化走入到音乐教育,我们可以在音乐教育中增加许多特色文化,比如加入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中内容健康、艺术水平高的文化要素。要想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要丰富教学内容,不再是以往单一的欧洲音乐。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多元文化并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让学生体会多种多样的优秀文化。
(三)实现学科综合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不只是局限在音乐一门学科上,而是要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注重学科之间的综合,丰富教学。多元文化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也是多元文化立足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举措。音乐教育与美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综合,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科的综合,也是多元文化发展的要求。把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带进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中去,可以在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带动学生的地理、历史等文化知识,从而可以从多方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体会多元文化带来的音乐情感。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与其他学科关联,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学科综合也是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一个百试不爽的方法。
(四)提高教师素质
前文说的教师是推广多元文化的关键因素,拥有一批综合素质极高的教师团队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不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想有多么美好,作为这一理论的切实实行者,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具备实践理论的能力,具有对高效教学的崇高追求。为了快速发展多元文化,我们要做的不仅只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而是要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找到好的教育方法等于走向成功。一个教师的知识涵养、教育水平再高,若其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无法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总结出适合学生的传授方法。
(五)不断丰富多元文化的教育资源
在前文中我们提及教材及音响资料是多元文化文化发展的依托,而教材及音响资料就是教育资源,足见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是保证多元文化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要想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要发展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一,翻译、编写新的多元文化教科书。教科书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所以编写新的教科书也是促进多元文化发展的关键之一。而在编写教科书时,要立足于国内外权威的资料文献上,根据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编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二,选择正宗的音响资料。实施多元文化的要求就是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选取正宗的音响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的选择民族文化突出的、未经改编的音响音像资料,使学生可以享受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听觉盛宴。第三,充分利用网络上的音乐资源。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网络资源也不断深入到教育中去,多元文化的实施必须与互联网资源紧密相连,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多地域的文化交流与沟通。
五、结语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波义耳,机械论哲学,机械论化学,17世纪,化学史
1 对“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传统解释
“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是恩格斯的著名论断之一,语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3节“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循序发展”(〖1〗,p.28) 。奇怪的是,恩格斯在谈到生理学、比较形态学和比较生理学等学科成为科学时,都说明了原因,但是,恩格斯没有对“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作出任何解释。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化学史和化学哲学的学者,经常引用和注释这条经典,其基本观点是:波义耳提出了科学的元素定义,从而“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
现以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化学史书籍《化学发展简史》为例:
在化学领域,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早期活动家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对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为化学元素作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为使化学发展成为真正的科学做出了一项重大的贡献,为人们研究万物的组成指明了方向,因而它是化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曾指出:“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11〗,p.72)
然而,据对波义耳原著的研究,发现波义耳根本就没有提出过什么“科学的”、“近代的”元素定义(〖5〗,pp.95-98;〖6〗,p.380;〖7〗,p.17;〖8〗,p.76;〖9〗,pp.240-242)。波义耳从根本上怀疑元素的存在;
波义耳除了批判元素概念以外,绝不给元素概念在化学研究中留下一点地位。
如果波义耳果真没有提出“科学的元素定义”,那么,恩格斯的论断“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是否就不能成立了呢?我们究竟应该在何种意义上理解“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这一论断呢?
2 对波义耳元素定义的误读
人们常常引用的波义耳关于化学元素的定义,出自波义耳《怀疑的化学家》一书。在研究波义耳关于化学元素的定义之前,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怀疑的化学家》的主要内容。
波义耳《怀疑的化学家》(the sceptical chymist),出版于1661年 ,其实这本书几年前就写好了,并且私下流传着(〖12〗,p.386)。波义耳著述甚丰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怀疑的化学家》是波义耳著作中最著名的一部,但是,在波义耳那个时代,这部书并不比他的其他著作更出名,也不比他的其他著作更重要(〖4〗,p.465;〖7〗,p.19)。这一事实丝毫无损于《怀疑的化学家》对化学发展的意义。
《怀疑的化学家》在机械论哲学的指导下,以实验为基础,试图彻底清除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即一切物体皆由土、水、空气和火四种元素组成)和帕拉塞尔苏斯的三要素说(即盐、硫、汞是构成一切事物的要素)。波义耳把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视为“难兄难弟”,波义耳决定一剑双雕,彻底斩断它们。他说:“••••••我所要提出的许多东西,••••••都可不分彼此地适用于逍遥学派的四元素说和化学家们的三要素说,尽管我的某些反对意见可能更多地偏重于后列出的三要素说,但这不过是因为化学家们的假说看起来似乎更要比另一个得到了更多的经验支持,因此,着重围绕这一学说进行反驳才是当务之急,尤其还要看到,绝大多数的被用来反驳该学说的论据,只须略作变更,即可被用之于反对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说,并足以强有力地驳倒这个缺乏根据的学说。”(〖2〗,p.29;〖3〗,p.33)
此书以对话体写成,也许波义耳是想效仿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的手法。书中的卡尼阿德斯(carneades),是波义耳的代言人,波义耳借他之口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
弥修斯(themistius),是亚里士多德学说或逍遥学派的信徒;
菲洛波努斯(philoponus)是三要素说的代言人;
埃留提利乌斯(eleutherius)是一位中立者;
书中还有一个“我”,充当书记员。
在《怀疑的化学家》中,波义耳主要讨论元素的数量及其对物体性质的影响,以及火术分析的机制。
针对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波义耳提出了三个疑问:
第一,那些被逍遥学派和医药化学家、炼金术士认为是元素或要素的东西,真的是原始的、简单的物质吗?
第二,是不是每一种混合物体都包含有全部四种元素或三种要素?
第三,元素或要素的数量,是否真的仅限于亚里士多德学派所说的那四种,或者帕拉塞尔苏斯学派认为的那三种?
这里讨论的核心概念是元素或要素。为了避免“为空洞的词或术语或概念而争吵”,讨论的各方决定在讨论的开始就必须对元素或要素的概念达成一致的理解,“对要素或元素这两个词自始自终应如何理解作出规定”。他们异口同声地欣然同意在辩论时将元素和要素当着等同语加以使用,“都是指那些原始而简单的物体,而结合物则可说成是由它们组成的,并将最终分解成它们。”(〖2〗,p.13;〖3〗,p.19)这是元素的概念在《怀疑的化学家》中第一次出现。
经过了严密的有根有据的讨论,波义耳对上述三个问题给出了否定性的答案。这里我们看看波义耳针对第二个问题所做的部分回答。
“虽然化学家们宣称他们从某些物体中提取了盐,从另一些中得到了汞,又从一些中得到了硫;
但他们却从未告诉我们运用其中的何种方法能够从一切种类的矿物中毫无例外地分离出来任何一种要素,无论是盐,还是硫或汞。因此,应该允许我下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这些元素中,没有哪种可作为一切物体的某种普适组分,倒是有些元素并不能成为其为这样一种组分。”(〖2〗,p.196;〖3〗,p.212; 〖15〗,p.55)
“我从未发现从金或银(暂时不列上其他金属)中能够分离出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土或水,因此,我可以给出以下结论以反驳我的论敌们的论点,这就是,土和水这两者绝非所有的那些被当作是完全结合物的物体所共有的组分。”(〖2〗,p.197;〖3〗,p.213;〖15〗,p.55)”
在波义耳认为他已经摧毁了四元素说或三要素说的时候,他继而开始怀疑元素究竟是否存在的问题。于是,波义耳第二次给元素下了一个定义。这就是人们“频繁地引用而又同样频繁地误解”(〖8〗,p.76)的那个定义。
现在我们来推敲波义耳关于元素的定义。为准确起见,现将原文和中译文一道抄录如下:
and,to prevent mistakes,i must advertise you,that i now mean by elements,as chymists that speak plainest do by their principles,certain primitive and simple,or perfectly unmingled bodies;which not being made of any other bodies,or of one another,are the ingredients of which all those called perfectly mixt bodies are immediately compounded,and into which they are ultimately resolved:now whether there be any one such body to be constantly met with in all ,and each,of those that are said to be elemented bodies,is the thing i now question.(〖2〗,p.187)
而且,为避免误解,我必须事先声明,我现在所谈的元素,如同那些谈吐最为明确的化学家们所谈的要素,是指某些原始的、简单的物体,或者说完全没有混杂的物体,它们由于既不能由其他任何物体混成,也不能由它们自身相互混成,所以它们只能是我们所说的完全结合物的组分,是它们直接复合成完全结合物,而完全结合物最终也将分解成它们:然而,究竟是否存在这样的物体,即它们在所有的物体中总能找得到,而且它们都是所谓元素化的物体,则是我现在要怀疑的事情。(〖3〗,p.202;
下划线为本文作者所加,此处译文与中译本略有改动。——刘立注)
仔细分析这段文字,可以发现:
第一,波义耳清楚地定义了“元素”概念。这里波义耳对元素作如是定义:“是指某些原始的、简单的物体,或者说完全没有混杂的物体,它们由于既不能由其他任何物体混成,也不能由它们自身相互混成,所以它们只能是我们所说的完全结合物的组分,是它们直接复合成完全结合物,而完全结合物最终也将分解成它们。”著名化学史家j•p•帕廷顿(partington)将元素的定义从上段文字中“剥离”出来,断章取义,以为这个元素定义就是波义耳所要提出的元素定义(〖11〗,pp.77-78;〖3〗,汉译者前言),并且认为这是“把波义耳称为近代化学奠基者”的三个理由之一。(〖11〗,p.74)后来许多学者据此以为波义耳提出了近代的、科学的元素定义。这实在是一种误读。问题主要出在包括帕廷顿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忽视了波义耳元素定义中的两个重要从句。
第二,波义耳的元素定义并非具有原创性。波义耳用一个从句说,他所谈的元素跟化学家明明白白所讲的要素,其意思是相同的。早在1641年,巴黎皇家学院的克拉夫(e.d.clave)就给元素下了很好的定义,即元素是“简单的物体,混合体最初由它们组成,并且最终将分解成它们或者可以分解成它们。”(〖5〗,p.85;
〖13〗,p.38)其他化学家对元素也做过类似的定义。波义耳的元素定义与前人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波义耳的元素定义并不是原创的。著名科学史家r.s.westfall亦指出,波义耳“只是重复了元素的传统定义”。(〖7〗,p.19;〖8〗,p.76)
第三,波义耳的元素定义并非具有近代性。波义耳的元素定义与近代的化学元素定义有着显著的区别,其区别是如此之大,使得我们看不出该定义具有任何现代性:该定义假设,我们在任何物体中都能找到那几个屈指可数的元素,而且任何物体都应该分解成同样数目的元素,因此任何物体都是由同样数目的元素按不同的方式排列而成的。波义耳的元素定义丝毫没有这样的意思,即可能有某种物质(元素本身除外),其组成元素会少于四种(按四元素说的观点)或三种(按三要素说的观点)。显然,这跟近代化学元素定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研究波义耳的权威化学史家marie boas hall在她为《科学家传记辞典》(dsb)撰写的波义耳条目中指出,“波义耳没有提出过近代的元素定义,但是他(特别地、故意地)给他那个时代化学家所理解的元素下了一定清楚的定义。”“波义耳从来就没有接近于提出近代的元素定义。”(〖6〗,p.380)
第四,波义耳从根本上怀疑元素的存在。上述文字中最后一个从句“究竟是否存在这样的物体,即在所有的物体中总能找到它们,而且它们都是所谓的元素化的物体,则是我现在要怀疑的事情”,表明波义耳对元素的存在持怀疑的态度。波义耳在《怀疑的化学家》中有多处表示对元素的存在表示怀疑。如波义耳说:“我就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非要相信存在着这样的一些原始而简单的物体,说大自然正是用这些作为先在的元素才得以复合出一切其他物体。”(〖2〗,p.224;〖3〗,p.238)其实,《怀疑的化学家》这整部书乃是致力于否认元素存在的可能性。(〖7〗,p.19)在波义耳看来,元素是一个“错误的、使人误入歧途的概念”。(〖6〗,p.380)
综上所述,波义耳实际上并没有提出科学的、近代的元素定义,而且波义耳明确否定元素的存在。那种认为波义耳提出了科学的元素定义而“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观点肯定是站不脚的。既然如此,恩格斯的论断“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是不是也站不脚了呢?看来,有必要对这一论断进行再认识。
3 1661年前的化学:炼金术、医药技艺和冶金技艺
“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这句话本身提示我们,要分析波义耳之前的化学状态,波义耳的化学活动及其产生的影响,才能搞清楚化学经波义耳之手后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近代之初,化学沿着三个主要趋势发展。首先,炼金术研究仍然盛行;
其次,化学知识转用于医药;
第三,化学同矿业密切结合。炼金术士、冶金家以及医药化学的活动,无疑产生了各种可以作科学解释的结果,但是他们的目标均属实用性质,而不属于科学;
他们的实验旨在产生实际利益,而不是促进对化学现象的科学理解。他们的思维受到四元素说或三要素说的支配,即认为这些有限的元素或要素按不同的比例结合,构成世上万物。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土、水、气和火)似乎可以为化学提供一个可能的理论基础,但是,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们从来就没有搞出一个亚里士多德化学体系出来。帕拉塞尔苏斯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四要素说,提出了三要素说:任何物体都是由盐、硫和汞组成的,它们分别对应于身体、心灵和灵魂。这一物质理论部分可以用来解释化学现象,当作化学理论。迄至17世纪中叶,化学领域中一直是帕拉塞尔苏斯化学占主导地位。
17世纪中叶以前的化学,与其说是自然哲学,倒不如说是实验哲学。试比较力学与化学研究的方式之不同。力学研究者以笔和纸作为工具伏案工作,而化学研究者则是在火炉上架起坩埚和蒸馏器在那里辛勤工作。自然哲学家、绅士派的学者们常常轻蔑地称化学家是“被浓烟薰得漆黑的经验主义者”,说“他们都谈不上是哲学家(虽然他们自己喜欢以此自称),因为他们被他们自己炉子里的烟雾蒙住了双眼,搅昏了心智”(〖3〗p.23)。化学家笃信火是无经不克的分析工具,可以将混合物分解成他们的元素或要素,揭示事物的本质。正如帕那塞尔苏斯的一个信徒告诫他的读者们:“购置煤炭,建造炉台,不厌其烦地注视并用火操作。用这种方法而非其他方法,你们将获得对事物及其性质的认识。”(〖17〗)那些炼金术士和医药化学家、冶金化学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批“用火操作的哲学家”。
这种重视实验的化学研究带来了经验知识的急剧增长,但是,当时的化学由于缺乏合理的理论结构,无法把握零碎散乱的经验知识,也无法为经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661年以前,化学远离自然哲学的主流,尚未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 波义耳与机械论哲学、微粒哲学和机械论化学
统治了西方自然哲学达2000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学说,终于在17世纪被一种新的自然哲学所,致使关于自然的研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就是机械论哲学(mechanical philosophy)。机械论哲学后来成为科学家的“工作假定”,到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发表时,机械论哲学已经在欧洲科学中占统治地位。(〖16〗,p.154)
笛卡尔(rene descartes)是十七世纪机械论哲学的主要建筑师。笛卡尔不仅对力学、光学、几何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机械论哲学的建立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笛卡尔在他的《哲学原理》(principia philosophiae,1644年)详细阐述了机械论哲学。
笛卡尔认为,自然是由物质构成的一架机器,它的运行跟机器一样,服从力学规律。物质由不连续的微粒组成,这些处于运动的微粒相互碰撞,就产生了自然现象。尽管单个微粒在相互作用中可能会改变其运动状态,或停顿,或加速,或改变方向,但是宇宙中运动的总量却是保持恒定不变的。这是笛卡尔机械论宇宙的基本法则。自然界中任何活动现象都可以用物质和运动来解释,无需引入任何非机械论的动因来解释。
机械论哲学试图把物体的性质和活动,都归结于组成该物体的微粒,它的运动、形状和广延。笛卡尔反对用终极原因或目的论来解释物体的性质和活动,他强烈抨击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学派或经院学派解释自然现象的方式,他们到处用“实体形式”和“隐秘属性”等词语。笛卡尔宣称,整个宇宙中的任何现象,无一不可用“纯物质的原因——即完全独立于人的心灵和思维的原因”来解释。笛卡尔甚至应用机械论哲学解释了磁现象(〖8〗,pp.36-38)、动物和人体的生理现象以及心理现象(〖16〗,p.157)。
笛卡尔创建机械论哲学,是对17世纪科学改革的一个巨大贡献。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虽然是机械论哲学中最突出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在英国,霍布斯(thomas hobbes)提出了类似的哲学,不过没有笛卡尔的那么精致;
在法国,原子论的主要复兴者伽桑狄(pierre gassendi)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各种版本的机械论哲学大同小异,我们求同存异,可以发现他们在以下观点上是一致的:
1 要将“隐秘动因”(如爱、憎、亲和力)从自然界中彻底清除出去,任何自然现象都是物质过程的必然结果。
2 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中性的,区别在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尺寸、形状、运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3 自然哲学的纲领,就是要说明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微粒之间直接地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机械论哲学犹如一阵清风,感召着那些对研究自然有兴趣的人们。他们相信,惟有从机械论哲学的观点,才能达到对自然的真正理解;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显得太浅薄,它对自然的解释总是用那些陈词滥调。他们还相信,任何新的发现,都可以从机械论哲学的观点来解释,整个世界都可以囊括在机械论哲学的范围之内。无怪乎,荷兰的惠更斯、英国的波义耳等人都对痴迷于机械论哲学;
事实上,十七世纪下半叶欧洲任何一个重要的科学人物,无一不信奉机械论哲学。(〖7〗,p.17)“机械论”(mechanical)对波义耳和他的同时代人来说,是与“亚里士多德主义”和“神秘主义”针锋相对的一个概念;
在他们看来,惟有机械论的解释才是理性的解释,这样的解释与力学原理相符合。
在英国,波义耳被同时代的人们称为“机械论哲学的重建者”(restorer of the mechanical philosophy)(〖4〗,p.414)。孩提时代起,波义耳就熟悉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他广泛阅读机械论哲学的代表人物的著作,如培根的《新工具》(1620年)、笛卡尔的《哲学原理》(1644年)。波义耳博采众家,不仅掌握了机械论哲学的要义,而且创建了自己的机械论哲学,即微粒哲学(corpuscular philosophy)。波义耳之所以要用“微粒”这个中性词汇来表达的机械论哲学,是因为,第一,波义耳既拒斥伊壁鸠鲁的原子,又拒斥笛卡尔机械论所说的粒子那复杂的等级结构;
第二,波义耳希望,使用“微粒”这个中性词汇来谈论问题,可以为所有的机械论哲学家所接受和信服,不管他们信奉何种物质理论(〖4〗,p.467;〖6〗,p.379)。波义耳在1666年出版的《形式和质料的起源,根据微粒哲学》完整地阐述了他的微粒哲学。该书的出版者指出,波义耳的理论,虽然与伊壁鸠鲁的理论和笛卡尔的理论有类似之处,但是,它实际上是一个崭新的假说,“是作者独有的,是根据日常观察、严密的论证和实验,以及精确且容易操作的化学过程提出来的。”(转引自〖4〗,p.467)marie boas指出,此言极是。波义耳在《形式和质料的起源》中提出的微粒哲学,是彻底的机械论,牢固地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论证周密详尽;
波义耳想把《形式和质料的起源》做成微粒哲学的指南(〖4〗,p.467),想一劳永逸地确立地物质内在结构的原理。
波义耳的微粒哲学,可以概括如下:
1 微粒哲学的基础是普遍质料(universal matter),这是一种“广延的、可分的、不可穿透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乃是上帝赋予的。宇宙是一架自身包含运动的大机器,是一架“巨大的时钟”(〖4〗,p.486)。
2 物性不外乎“物质和运动”。“物质和运动”是所有东西的基本属性(primary qualities),“物体的两个最伟大的、最普遍的原理”(〖4〗,p.468)。这里可以看到微粒哲学与原子论的不同:对经典的原子论来说,运动是感觉、性质变更的原因,而在波义耳的粒子哲学里,运动就是“性质自身的起因”。托马斯•s•库恩研究指出 ,波义耳一方面大力批判各种“原子论”,一方面发展了这种理论,其最重要的就是加上了“运动”的概念(〖14〗,p.47)。“运动”在波义耳的理论中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3 物质由大小、形状和运动各异的粒子构成。具有运动禀赋的物质,起初以粒子形态存在;
这些粒子具有大小、形状和运动。虽然从理论上将粒子无限可分,但是,由于粒子细微又坚固,实际上是不可分的。这些细微的、坚固的、不可分的粒子,即第一自然质(prima naturalia),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组分。粒子结合生成原始凝聚体或簇状物(primitive concretions or clusters),虽然它们可以还原为第一自然质,但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表现为不可分解的单位,因而它们是可以检测到的最小粒子,是简单物体的基本化学组分。第一簇状物(primary clusters)之间相互结合,或者与第一自然质结合,即形成微粒(corpuscle),它们是物体的基本物理组分。物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即是由微粒的大小、形状和运动决定的。
4 任何物体的现象和性质,均取决于微粒及其运动,并可以微粒及其运动来解释。波义耳将物体的性质分为四类(〖4〗,p.470):第一类是第一性(primary qualities),如热、冷;
第二类是可感知性(sensible qualities),如味道、气味;
第三类是第二性或化学性(secondary or chemical qualities),如流动性、稳固性、挥发性、溶解性;
最后一类是隐秘性(occult qualities),如电性、磁性。波义耳认为,任何混合体的本性,都取决于组成该物体的组分,微粒或原始凝聚体;
组分之间的大小和形状;
更重要的是,给定时刻组分的运动状态。波义耳运用他的微粒哲学,对上述四类性质全都做出了合理的机械论解释(〖4〗,pp.469-484),不给那些隐秘的解释留下任何空间。
试以结合性(cohension)为例,看波义耳运用微粒哲学对物体性质的解释。
“关于物体的组成部分何以联合起来组成该物体的问题,人们曾信心十足地且合情合理地假定,物体中必定存在着某种实体形式,这是物体的组成部分之构成物体所必需的,否则,就不可能成之为物体。我的回答是,那些具有特定形状的组分,它们拼接配置,这样足以解释它们何以结合成物体,而无需借助于实体形式这种东西来解释。”(〖4〗,p.474)
波义耳的微粒哲学主要体现在《形式和质料的起源》一书中,但在《怀疑的化学家》中也不无阐述。我们来看《怀疑的化学家》中的两个命题。波义耳所讲的“命题”,相当于公理,它们是“明晰的命题,对于这些命题,我不作任何保证”。(〖3〗,p.33;
〖2〗,p.29)
命题1 在结合物最初形成之时,普遍质料——结合物以及宇宙中其他物体均由它们所构成——实际上是那些被分割成了大小、形状和运动方式各异的细小微粒。此观点似乎并不荒谬。( 〖2〗,pp.30-31;〖3〗, pp.33-34,此处译文与中译本上的译文有所改动。——刘立注)
命题2 在细小微粒中,那些极小且相邻的微粒在各处联结成细小的团状物或簇状物,并且正是通过这些团状物或簇状物之间的结合,形成了大量的第一(primary)凝结物或团状物,它们很难再分解成组成它们的微粒。出现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的。(〖2〗,pp30-31;
〖3〗,pp.34-35 ,此处译文与中译本上的译文有所改动。——刘立注)
波义耳对第一个命题作了的如下说明:
要证明微粒的存在,有两个途径:一是可以看物体的生长、腐败、滋养和毁灭,二是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这些微小的粒子;
或者看结合物(complex bodies)分解后的生成物;
或者采用炼金术士的火术,对结合物进行操作。通过这些途径,“似乎足以表明,结合物的组成部分极其微小,而且具有不同的形状。”(〖3〗,p.34;
〖2〗,p.30)。波义耳指出,伊壁鸠鲁(epicurus)或摩西(moses)是微粒概念的滥觞。伊壁鸠鲁证明,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于内在的原因在虚空中运动不息;
关于摩西,据波义耳讲:
“伟大而明智的万物创造者并不是直接创造出那些植物、兽类、鸟类及其他生物,而是利用原先就存在着的、虽然也是被创造出来的物质造出来的,他将这些物质称为水和土,是他使我们能够设想这些新的凝结物赖以形成的组成粒子,被置于各种各样的运动中,从而使得它们能够联结起来,以种种结合方式和结构,组成它们所要组成的物体。”(〖3〗,p.34;〖2〗,p.30)
波义耳在《怀疑的化学家》中还谈论了微粒的结合方式,如:
“在我看来,物体的各个微小组分只是通过相互接触和依附聚在一起,然而,也有极少数的物体,其微小组分是极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应将这种紧密结合归之于何种原因,我们尚不清楚。”(〖3〗,p.92;〖2〗,p.87 )波义耳提出了几种猜测,如甲粒子可能“钻入”乙粒子;
或甲粒子与乙粒子发生极为紧密的结合,以致于火,或者其他不无效力的化学分析工具,都不能将它们分开。
波义耳指出,即使元素也是由微粒组成的,而且元素远不止三五个:
“如果我们姑且认为下述假定是合理的,这一假定我就像我当时曾作过的假定一样,是说一种元素是由彼此完全相同的众多的微粒构成的,而这种微粒又是由质料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所构成的某种微小的第一凝结物组成的。那么,我们设想第一聚集体的种数可能远远不止三个或五个便绝无荒谬可言。因此,我们便无须假定,在我们所谈论的每一复合物中,都恰好能够找出三种如上所述的原始凝结物。”(〖3〗,p.103 ;〖2〗,p.96)
波义耳在明确抛弃元素概念后写道:
“我实在看不出我们为什么不能设想,造物主只须以各种方式对那些被认作是结合物的物体的微小部分施行改造作用,即可以令这些物体相互造成它们自己,而勿须将质料化作那些所谓的简单物质或均匀物质。”(〖2〗,p.224;〖3〗,p.238)
波义耳相信元素“嬗变”,即一种元素可以变为另一种元素。嬗变被认为是炼金术的思想“残余”,可是波义耳为什么要相信金属嬗变,甚至相信世间任何一种物质,都可是变成任何一种另外的物质?波义耳的观点并不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且实验在当时化学家的心目中,还没有重要到超过“哲学”的地步。波义耳的结论,恰恰是由他的微粒哲学提出来的:既然万物由粒子组成,粒子的排列结构当然决定性地构造了万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波义耳不同于他同时代化学家的地方。一方面,波义耳是他那个时代化学家的一员:相信嬗变,即使没有实验依据也相信这一先验的结论;
但他又不是这时代化学家的一员:他对嬗变的建立是建立在他自己的“微粒哲学”之上的。
波义耳的微粒哲学影响很大。牛顿是波义耳的一个坚定的追随者,他仔细认真地攻读波义耳的著作,深受波义耳微粒哲学的影响,并且接受了波义耳的化学思想,当然他后来也发展了波义耳的理论,如关于吸引力的观点(〖4〗,pp.505-520)。牛顿的化学研究和物质理论在《疑问31》 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主要内容是对物质本性的沉思、揣想和假说,托马斯•s•库恩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牛顿从“微粒说”的观点对化学现象进行解释。17世纪最流行的化学教科书《化学教程》 对化学现象的解释,也采取了微粒哲学的观点。
17世纪的化学家假定,组成物质的微粒,上面带有“钩”、“环”、“孔”,以及类似锁匙锁眼的结构,这些微观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粒子,亦即不同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酸,被认为是带有针尖的微粒构成的。何以知之?以舌尝任何一种酸,即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正如皮肤被任何尖锐的东西刺痛一样。再如,甲物质能与乙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不能与丙物质发生类似的反应,这是为什么?因为甲物质的微观结构与乙相合,而不与丙相合,一如一把钥匙可以开一把锁而不能开另一把锁一样(〖14〗,pp.41-42)。
波义耳运用机械论哲学(微粒哲学)研究化学,使得17世纪下半叶的化学变成了机械论化学,进入了自然哲学的主流。
5 对“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新理解
波义耳是这样一个人,一方面,他了解化学家(广义的,包括炼金术士、医药化学家)的工作,并亲自从事化学实验;
另一方面,他了解最新的自然哲学即机械论哲学,并创立了微粒哲学。这样的人在17世纪寥寥无几,是波义耳架起了化学和自然哲学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他为自己确立的目标:“促进化学家和机械论哲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t•s•库恩高度评价波义耳的工作,说:波义耳所做“仅此二端”:“粒子哲学”和“系统地运用实验方法”来发展“哲学”,即我们今天所谓的自然科学。还说,波义耳“并不是一个孤独的‘先驱者’,而是一个极大限度地发展了化学的概念体系,使之与他当时的科学思潮主流相协调一致的人。”(转引自〖14〗,p.47,p.48)
marie boas研究指出,波义耳工作的一大创新是,他不仅证明了化学对医药和实用技艺是有用的,而且证明了化学对自然哲学也是有用的;
波义耳利用化学来阐述自然哲学,在当时是非常激进的做法;
波义耳从机械论哲学的观点解释物体的化学性质,在这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波义耳可能是第一个把化学当作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来处理的人(〖4〗,p.493,p.494,p.497)。
westfall也有类似的观点:波义耳通过将化学机械化,成功地拆除了阻碍化学进入自然哲学领域的壁垒(〖7〗,p.19)。“机械论化学确实取得了一个成就。它把化学引进了自然科学的领域。十七世纪肇始时,化学一般不被看作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在最坏的情况下,它是玄妙的秘术;
在最好的情况下,它是为医药服务的技艺。但是,在史七世纪结束之际,化学家在欧洲科学组织中占有令人尊敬的席位。毫无疑问,机械论化学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机械论化学用科学共同体可以接受的术语讲述化学,使化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敬。”(〖8〗,p.81)
综上所述,波义耳将机械论哲学应用到化学研究,创建了机械论化学,把化学带到了自然哲学的领域,并随着自然哲学向自然科学的转型而成为科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著,于光远等编译,《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
2 robert boyle,the sceptical chymist,everyman*s library,vol.559,1911年印行,1964年重印本。
3 罗伯特•波义耳著,袁江洋译,《怀疑的科学家》(任定成主编,《科学名著文库》),武汉出版社,1993年。
4 marie boas,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chanical philosophy,osiris,10(1952),pp.412-541.
5 marie boas,robert boyle and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hemist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
6 marie boas,robert boyle, in c.c.gillispie ed.,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vol.2,pp.377-382.
7 r.s.westfall,never at rest:a biography of isaac newt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8 r.s.westfall,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cience,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cience ser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近代科学的建构》已由彭万华翻译成中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9 曾敬民,“近代化学元素概念的建立”,《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8卷,第3期,pp.240-247.
10 r.mierzecki,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concep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
11 《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 编著,《化学发展简史》,科学出版社,1980年。
12 亚•沃尔夫 著,周昌忠等译,《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
13 袁江洋,“探索自然与颂扬上帝——波义耳的自然哲学与自然神学思想”,《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年第6期。
14 吴以义 著,《库恩》,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
15 r.mierzecki,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concept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
元素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美术素养教学一、引言
在当下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与实施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小学艺术学科的课时比重、师资力量在近些年来都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调整和配备。作为综合素养中的一部分,艺术素养尤其是艺术素养中的美术素养对于提高、改变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方面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作者本身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的前提下,对美术素养提高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辨析
多元智能理论是霍华德・加德纳总结提炼出的一项智能理论,在该理论中,人的智能被分为了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七种智能。各种智能其组合的方式不尽相同,其结果也大为不同,其中不但有科学思维的组合方式更有艺术思维的组合方式。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当下我国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有一定启示作用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该项理论成为了课程实施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依据的美术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培养的是学生的“艺术思维”,通过美术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推进”――一种以探索以美术为基轴,有机整合学生的多种智能,综合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与文化素养的一种教学与学习方法。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
1.多元智能理论为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导下的美术教学强调将艺术作为人类交流与沟通的一种工具,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具有一定的认知属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利用多元理论指导其学习美术知识,将美术的学习作为一种严肃的认知活动来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视角。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更重视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通过在实际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发现,美术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感。而教美术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绘画、学会美术创作,而是为了塑造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态度、风格等。说到底这是一种综合素养和能力方面提高的要求。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育、教学,通过强化美术与人文、与学生生活及各学科知识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能够做到多种智能的有机整合,做到多种智能的综合化培养。在综合培养中,学生的美术素养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实际上也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3.多元化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素养提高教学深化的美术教育教育教学的目标
实际上多元智能的每一种智能在实际的运用中都是一种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即创造力与表现力。从这点上看,实际上是把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相关的要求进行了更为深化的处理。美术教学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及艺术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学习的成果去艺术地工作、生活。
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素养提高教学
1.注意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有效性
美术素养提高教学中践行多元智能理论不应该是生硬、机械地拼凑几种智能进入到美术课程中,教师要以多元智能的观念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内容,在资源整合的前提下综合开展课程教学。
2.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构建出一种自主性、情景性,营造宽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图示、角色扮演、原创歌曲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学习成果,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和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小结
总的来说,在本文中提供的理论成果都是初步的简单认识,相关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素养提高教学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摸索。
参考文献:
[1]杨平.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校本课程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张项军.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综合课程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葛晖.多元智能理论对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6):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