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5 18:40:09 来源:晨阳文秘网

颁布并实施新课程标准,是对我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全国聋教育在这个重大教育背景下进行积极的改革,特殊教育学校也需要大胆尝试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使用。因为失聪,聋童在与人交流中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特殊教育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五篇】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颁布并实施新课程标准,是对我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全国聋教育在这个重大教育背景下进行积极的改革,特殊教育学校也需要大胆尝试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使用。因为失聪,聋童在与人交流中存在了一定的障碍,这必然使之形成在认知上的依文学语,生理上的以耳代目以及抽象思维上的滞后与形象思维上的发达等思维特点。

1存在的问题

1.1中高年级忽略基础教学环节

在教学上,中高年级比较偏向于节,段,篇,而词句间的基础教学环节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在上课时,教师一般不会在学生生词理解、句意理解以及文字语言表达的连贯意思上认真地运用直观方法来帮助他们,而是只用手语在一两个课时上打出课文内容就开始分析课文阶段。

1.2忽视对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在与周围人的交流中的,聋生亦如此。聋生与他人交往最直接的方法是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
而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恰就是缺少了培养语言交往的能力,也缺乏了对培养聋生交往能力的研究与探讨。

1.3忽视对聋生语法知识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多地鼓励学生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使得学生思维较活跃,也敢于表达,但是他们却写出语序颠倒的作文。在学语阶段,健听儿童便能够获得各种语言的声音且懂得语言的意义与应用的环境,并从语义中判断环境对其自身的要求,进而根据这个要求来支配自己的活动与语言的选用;
尤其是在学语的同时一并掌握了句中词语组合的原则。然而聋童却因为耳聋,形成了环境与语言相脱离现象。哪怕在低年级时候他们学习了较多词汇,但也因为他们没能及时获得组合词语的原则与语言应用环境等原因,所以写不出自然、通顺、有条理的句子。虽然教师的教学达到了标准,但也没有对其重视与强化,所以对聋生掌握语法知识的需求与渴望无法满足,这就导致了他们表达上的障碍。

2解决对策

2.1教师要成为双语转换的平衡使用者

有相关专家曾说:聋人手语跟健听儿童口语相同,在他们思维发展的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学习研究并掌握甚至精通聋人母语,自然手语;
然后用自然手语来帮助聋童学习文化知识,语言以及发展思维。进入中高年级,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自然手语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并让他们理解手语与汉语的不同,教会他们运用母语来学习汉语与科学文化知识。然后在语言实践中对他们的汉语语法知识进行不断丰富,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也要对他们从手语转换成汉语行为重视,从而使聋童的语言发展真正从手语中起到促进作用,让双语转换在教师与学生中平衡使用。

2.2加强语言教学中的基础教学环节

虽然低年级学生能够掌握大量词汇与句子,但是他们并不能准确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子,所以在中高年级,依然要对语句教学重视。从词、句开始,帮助他们认识生词并理解句子意思以及注意词语的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析课文。第一,用多样化手段。聋童有听力障碍,所以虽然他们见过学过很多东西,但是不能将他们所见所学的那些东西与语言文字一一相对应;
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手段(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与语言文字进行理解。第二,针对性地练习强化。学完不等于掌握,针对性地练习可以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让他们真正理解课文。听说读写同等重要,拒绝厚此薄彼。

2.3注重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回归到社会中与广大健听人交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目前的语文教材,大多基调都是叙述式的语言,对话材料少之又少;
要提高聋生语言交往能力,课文内容的灵活运用以及对话内容的增加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现状,先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聋生语言交往欲望的激发;
然后创造情境给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步骤、有目的的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奖励语言运用好的学生;
最后告诉他们手语与口语表达一样重要。

2.4渗透语法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法教学不同于健听学校,前者需要自然通俗;
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律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的理论知识;
要实用,具体以及通俗,简洁的说明语法规则;
在各个教学段里由浅到深地穿插语法规则中的每个语法点。教师还应该向中高年级的学生渗透句子排列规律以及组合规律。现在的语文课文中,一般只包括语言材料与练习两方面,并不适合聋生;
这就需要从聋童的角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处理――在那两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语法点与对话。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小学语文;
有效学习

由于残障儿童的客观存在和需要特殊的关怀的现实,国家在各地开办了不少特殊教育学校。而所谓的特殊教育,就是指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特殊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特殊教育中包含了社会发展及当下人类生存所需的各门课程内容。

在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是基础性的学科。同样,在特殊教育中,语文学科也是不可替代和或缺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特殊教育的小学阶段,语文成为培养特殊儿童交际能力的重要工具学科,也是培养他们人文精神的重要文化学科。特殊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孩子们既要掌握语文的工具性内容,又要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加上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和能力又异于普通孩子,因此,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师们肩上的担子不轻,心里的压力不小。笔者从事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多年,一直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调研,现就如何引导特殊儿童学好语文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从心底里重视和关心每一位特殊儿童

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是特别敏感的,都是比普通人更加在乎细节上的东西。所以说,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给特殊儿童传授知识之前,首先要把感情基础打好。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仅次于父母的人,有的甚至高于父母,也是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人。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生活中也要尽可能地去亲近他们,去照顾他们,去爱护他们,去温暖他们。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也要多关注特殊儿童的行为习惯、心理活动,以及在各个时段的真实信息和发展水平,还要在思想上多对他们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和矫正他们的思想。

1.特殊儿童大多有孤独感和自卑感。这是几乎每一位特殊儿童都会有的,因为无论是聋哑儿童,还是智障儿童,在他们的心里,都明白自己的缺陷,就会产生一种不能融入人群无法融入社会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因而会使他们内心特别敏感,情感特别丰富,自尊心特别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调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与特殊儿童沟通,要充分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问题要解决,或者是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语文教师不要摆高高在上的教师架子,要试着去和他们做朋友,试着走进他们的心里,多关心他们。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他们,去陪伴他们,使他们充分的体会重视感。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语文教师要尊重他们。

2.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是非常内向的,甚至有些会出现自闭的现象。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多和他们谈心之外,要多带领他们去人多的地方,并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尝试着与人沟通。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感恩生命。

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要引导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让他们在教师的关怀下获得快乐,奠定学习语文的情感基础和认知心理基础。

二、教学中要设法多角度多方式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

无论是普通人群还是特殊人群,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的,是可以推动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所以,语文教师在给特殊儿童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重视起来。关于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现在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也在日益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是越广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具。特殊儿童的思维都是很简单的,太复杂的知识一般都很难理解,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教学中遇到的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转化为一个一个鲜活的、简单的、直观的形象,这样就把许多问题都简单化了,也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使学生很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如果学习轻松,学生就会愿意去接触,愿意去学。这也是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的一个方法之一。

2.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语文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与他们互动,多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上课时多回答问题。无论回答的对与错,语文教师都不能去批评,而要多表扬和鼓励他们。慢慢地,他们就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并且,这种小小的成就感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如果特殊儿童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能够得到表扬和激励,并总是能收获一点自信,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上语文课的。这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大力发展特殊儿童的阅读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
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氛围

特殊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高残疾学生教育质量,是广大残疾人的心愿,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残疾人体育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将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 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
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所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体育在这种补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教学校体育较之普通学校更重要。其二是特教学校体育更突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而盲、聋、哑等生理缺陷导致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缺陷为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残疾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又可以培养人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而这些,都是残疾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所必需的。残疾学生更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2.1 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是《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赋予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残疾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意义,严格管理并协调好各个部门关系,从政策和经济上对特殊体育教育给予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关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生活。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强普通中、小学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交流与合作,多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些与正常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督促高等学校体育院系与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定期举办一些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进行帮助的志愿活动。这些将会极大的促进人们对残疾人体育的了解,对关心、爱护、帮助残疾学生的体育环境的形成也非常有利。

2.2 加强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建设一支懂得特殊体育理论、教学水平较高的体育师资队伍是目前各级政府和学校应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体育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化是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有效的捷径。1各级政府和特殊教育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班、提高班、培训班、函授班;
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机会见识观摩各个规模的残疾人能够参与的运动比赛,使体育教师能够从中学习和掌握特殊体育理论知识及比赛经验,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经验,从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水平,为造就高素质的残疾人才打下基础。

2.3 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

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着残疾学生体育学锻炼和康复的效果。政府应该克服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少的弊端,结合实际情况,动用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筹集经费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的机制。建议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筹集经费、改善教学条件:(1)各级政府应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
(2)把福利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
(3)积极向社会筹集、捐资办学经费,增添必要的场地、器材;
(4)特殊教育学校应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治校的精神,发动师生修建简易运动场、简易器材,保证学校体育的基本需要,缓解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的情况。

2.4 营造残疾学生的体育氛围。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少,业余体育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为此,建议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体育文化活动,为残疾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比如:学校利用广播、报栏等设施对残疾人体育进行宣传;
学校举办一些残奥会知识讲座;
学校开展一些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趣味性、娱乐性比较强的运动会;
校内年级间、班级间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小型体育比赛。这些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残疾学生的生活,增加了残疾学生与人交往的机会,对培养残疾学生体育兴趣、提高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S].1998.12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育信息化 问题 策略

公平、人道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其个性与人格发展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对残疾儿童而言,教育信息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信息技术为残疾儿童开发潜能、弥补缺陷、发挥优势和立足社会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但如果不能把握机会,不具备信息素养,则其生存和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千方百计为残疾儿童把握这一机遇并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残疾儿童智力,弥补特殊教育学校信息资源匮乏、师资水平低下、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紧缺等现状,是改变特殊教育落后局面、促进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信息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信息化进程中的特殊教育中时,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政策缺失

苏北地处欠发达地区,处境比较尴尬,与苏南相比缺乏财力,与中西部地区相比,缺乏诸如“农远工程”等国家政策与项目的支持。特殊教育更是滞后于普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政府与教育部门很少出台有关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有关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内容在一些文件中仅一笔带过,无具体操作办法等实质性内容,以致于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无政策可遵循,在设备获得、人员培训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捉襟见肘,仅能依靠自身的财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2.经费投入边缘化

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方面,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特殊学校因数量较少,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投入往往成为被遗漏的对象;二是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上,上级部门往往从学生人数角度配置资金,特殊学校因学生数量少,只能享受低标准配额,又因特殊教育实行小班化教学,人少班级多,两方面矛盾突出,教育信息化投入更显不足。例如:在江苏省教育技术设备配置上特殊教育学校只能享受“农村村小”的配置,远未达到特殊教育发展要求。

3.缺乏无障碍教育信息资源

2006年我国特殊教育新课程设置方案正式颁布。特殊教育课程与教材在设置上与普通中小学教育并不相同,由于特殊教育种类多,受教育群体少,出版社与企业在特殊教育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方面,认为是投入大,产出小,无利可图,以至于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滞后于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存在量小质差现象。在资源的专业性方面,无障碍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还远不能达到特殊教育教学的要求。

4.急需特殊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师资培训

笔者在《徐州市聋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问卷调查中,共回收了120份问卷。经统计,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仅有少数人参加过市级以上的教育信息化相关内容培训。其中在“您希望参加哪方面的聋教育技术培训?(可多选)”问题中,有41人希望参加教育技术理论培训,有40人希望参加网络基础技术培训,有75人希望参加教学软件与媒体应用培训,有64人希望参加聋教育康复科技培训。从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大都希望从自己从事的专业特点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从事特殊教育的技能水平。

二、苏北实施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1.跨越发展策略

特殊教育相对滞后于普通学校教育,苏北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在软、硬件资源上受到限制,不能像发达地区与资金丰厚学校那样早介入,但苏北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建设先例,在充分借鉴先进经验和别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机高标准介入,发挥后发优势,不重复别人走过的过渡阶段,实现阶段上的跨越发展。

2.上级支持策略

实践证明,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制与方法,已经在政策、经费、人员和培训方面不能满足要求。苏北特殊教育学校要结合“十一五”以来的全国、特别是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好形势,多方争取领导的支持。以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为例:近年来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江苏省徐鸣副省长(兼徐州市委书记)、徐州市曹新平市长都曾到校考察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市局领导、电教馆、基教处和设备站等部门领导也多次到校具体指导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与落实情况,给予多方面支持。

3.高校介入策略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高校与中小学相比具有专业人才优势、技术开发优势与科研优势。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充分与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合作,已实现双赢:中国教育技术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已在信息传播学院安家落户,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与信息传播学院合作开发多媒体辅助聋生教学平台,“妙语快车”聋童发音评估软件,聋人手语900句电子图书、手语故事、手语动画等网络资源,在全国特殊教育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4.队伍先行策略

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排头兵,是实施数字化校园的主要力量,因此苏北特殊教育学校应在专业人员工作环境安排、人员办公处室的确定、工作内容、职能范围和人员的稳定与待遇上有一个明确的安排,以保证苏北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否则,一盘散沙的队伍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隔靴挠痒,难见成效。

三、结束语

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序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教育信息化提升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的教育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改革都能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教育权利理念和教育公平思想。OECD在其有关教育政策的诸多报告中主张将个体教育均等置于社会这一更广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关注弱势群体、克服社会排斥,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翟博将教育均衡发展界定为“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可见,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和手段,其最终目标是缩小教育差距,通过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保证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成员都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从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以及理论和政策界的实际来看,当前主要关注的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切入视角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教育的不同阶段分析教育均衡状况,强调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的受教育权利,通过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
二是从区域差异入手,分析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问题,关注点集中于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各学校以及各类教育间的分配,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状态。这两个视角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即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简言之,就是教育权利保障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均衡。

(二)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通常将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福利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所以教育均衡发展应特别关注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OECD国家都已努力将残疾人整合到所有教育层次的正规系统中来,有策略地提供教育资源,以全纳的方式保证残疾人在本地的主流学校中得到教育,增加他们学习和成功的机会。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有两种认知视角,一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而言的均衡发展,即特殊学生在教育权利的实现、教育资源的获取方面与普通学生享有同等待遇,残疾学生不因其生理或心智的缺损而在教育上受到歧视和排斥。此种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形式上的平均发展,更多情况下,对残疾学生等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应施行一定的调整和补偿,缩小残疾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教育差距,打破形式上的平等追求教育事实上的均衡。二是特殊教育本身的、内部的均衡发展,即在特殊教育这一专门领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能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这一特殊教育的现念。它要求教育部门对各地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特殊教育资源和服务的供给等方面做到统筹规划、均衡发展,在教育机会上保障每位残疾学生的教育权利,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生,在教育结果上重视学习质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6]。第一种视角的均衡观在教育公平、全纳教育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中常被提及,其理念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而第二种视角的均衡观还仅停留于理论上的分析,缺乏实际观测和验证,所以本文通过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着力研究特殊教育本身的均衡发展状况。

二、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

(一)构建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就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系统化的量化指标,全面地衡量和评价特殊儿童的教育机会、教育成效以及特殊教育资源的分配状况。由于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加上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为确保这一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按照教育统计学的方法和步骤进行,选择那些最能体现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衡量指标,上下级指标要具有一致性,同级指标间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保证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科学的逻辑系统。2.导向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符合特殊教育的教学实际,突出体现导向性,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资源分配方案等提供参考,使其将关注点集中于如何促进特殊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均衡发展,并重视特殊儿童的学业质量。3.特殊性原则特殊教育属于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与众不同的一部分。它既自成体系,在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等各方面独树一帜,又与普通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要充分体现其特有的完整性,又要最大可能体现其特殊性。4.操作性原则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还是一个新事物,它的构建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必须考虑实际测量的可操作性和现实资料获取的可行性。因此,一方面要精选指标,合理控制指标体系的规模,确保指标层次简明、数量适当,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即各种所需的指标应尽量从现有统计资料中获取。

(二)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成建构指标体系的首要工作是要确定评价对象的维度。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从教育投入、受教育机会、教育效率、教育成果、性别与教育共5个部分设计教育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世界教育报告》中也从教育资源、教育需求、入学和参与、教育内部效率和教育产出5个方面遴选指标,OECD的教育指标体系则以教育评估中投入-过程-产出模式为框架,建立包括教育背景,成本、资源与学校过程,教育结果共3个维度的指标体系[8]。在借鉴国际通用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前述有关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分析,我们认为从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3个方面构建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是较为科学合理的。但是,特殊教育的质量是以“全面发展和缺陷补偿为目标的,而这一质量标准在目前难于操作、实施,缺乏相配套的评估措施”[9],导致从现有文献和统计资料中无法找到特殊教育质量的相关数据,虽然多数学者使用升学率、辍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衡量指标,但它并不适用于中小学一贯制的特殊教育,统计资料中也没有特殊教育升学率的数据,况且升学率指标还容易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作用,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研究中暂且搁置教育质量的评价维度,重点考察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这两个维度共涵盖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1.教育均衡首先是教育机会的均衡。残疾人接受义务教育机会主要是指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最常用的指标是毛入学率或净入学率。毛入学率是指某一教育阶段各种年龄的学生总数与官方规定的该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的比例,净入学率是指在某一教育阶段在官方规定的年龄范围内就读的学生数与该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的比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年度统计数据中有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数和在校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数两项统计数据,根据这两项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各省特殊教育的毛入学率。同时,《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有各省城市、县镇、农村的特殊教育基本情况数据,包括招生数、在校生数等,我们可以用它们与残联的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数一起计算城、镇、乡3类区域残疾人入学接受教育的比例。另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有特殊教育女学生数的统计,《中国统计年鉴》在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的统计中也涉及到女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这一项目,我们可据此评价特殊教育均衡的性别差异。2.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一般而言,教育资源既包括硬件资源如教育经费、办学条件等,又包括软件资源如师资力量、学校管理等。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直接决定着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的重要标准;
办学条件是特殊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以及师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将直接决定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能否不断提升;
师资力量主要反映特教教师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配置状况,是决定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指标和数据选取上,教育经费指标选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
办学条件指标选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所涉及的校舍面积、专用教室、图书、教学用录像录音带(盘)等项目;
在师资水平指标方面,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计算生师比,同时结合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的统计考察师资质量。判定特殊教育是否呈现均衡发展主要是看差距的,统计学中通常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来描述数据之间的差异。绝对差异的测量工具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相对差异的测量工具可以用极差率、差异系数、基尼系数等。本文主要用标准差、差异系数来测算特殊教育发展的均衡程度。差异系数主要用于比较不同总体或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差异系数越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反之越小,它是反映各地区间相对差异的指标。差异系数通常用标准差计算,其计算公式为式中,Xi和X分别表示i地区某项指标的值与各地区某项指标的平均值,为地区个数。以上就是我们尝试构建的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出于检验这一指标体系的目的,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从数量上认识我国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指标体系构造出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综合指数,这样不仅可以简单、直观地评测特殊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和标准,推动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区域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
同时,为了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也可以对特殊教育失衡和失误进行及时、准确和有效的测度、监控和调节,规定指数的最低值(下限),并通过法律或行政法规将特殊教育均衡指数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以此确保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具体做法是:已知上述所列所有教育数据指标差异系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均是0和1,因此可将各指标值转化为在0-1之间取值的指数形式,计算公式为:之后,将上述13项指数按照一级指标的4个维度作简单算术平均*,分别得出特殊教育的入学率均衡指数、教育经费均衡指数、办学条件均衡指数和师资力量均衡指数,入学率均衡指数也即教育机会均衡指数,后三者再作简均,得出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最后将这两者作平均计算,得出特殊教育均衡发展总指数。

三、特殊教育均衡发展的测评与讨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