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高职教育管理【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05 18:5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是支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但是综合看来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着学校由政府或者校长统一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模式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很多的学生和老师在教育和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职教育管理【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高职教育管理【五篇】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1.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概述

1.1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是支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但是综合看来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着学校由政府或者校长统一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模式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很多的学生和老师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这些问题不断累积,导致学生在学校期间并没有得到专业的技术和知识,管理和制度的缺陷同时也是目前我们的高职教育管理存在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1.2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教师的实力是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的最基本保障,但是在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存在重大缺陷,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社会对于高职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不够重视,这是导致很多专业素养和知识充分的老师都不选择高职院校任教的最主要原因,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关键所在,其次就是很多的高职院校不愿意在师资方面投入过多的资金和精力,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不能吸引优秀老师的关键,最后就是很多的学生和老师普遍认为高职院校不注重学习和教学,正是这种意识给社会和大众早晨了错误的观念认为高职院校老师普遍质量不够高。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实力。

2.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管理效率的改革对策

2.1完善高职教育教学的内部管理制度

内部制度的完善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改革高职教育管理的第一步,关于改革和完善高职教育管理的制度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首先就是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教育教学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个制度的前提是必须要和实际的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要符合国家的课程教育改革目标和方向,其次就是政府的教育部门要及时配合高职教育院校做好制度的完善工作,这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同时也是国家赋予教育部门的权利,最后就是相关的监管部门必须要对这些管理制度的实施严格监管,因为目前还有很多的高职院校尽管已经具备和设置了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制度的完善还应该包括监督制度的实施,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管理制度完善,并能保证实施。

2.2提升高职院校老师的整体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而且教师也是学生和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和帮助者,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对高职院校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结合目前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团队的现状个人认为最好的提升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方法有:首先高中院校必须要提升自己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印象,这是高职院校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学校任教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其次就是高职院校可以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严格化对应聘教师的要求,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教师资质不合格的现状,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最后就是高职院校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升我们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至于使老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落伍。

2.3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效率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化组织于1987年颁布的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是管理思想和经验的总结。如今已被1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其应用范围涉及39个行业,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许多国外教育机构都已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高职院校用国际统一的标准规范学校管理,将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在更多方面与国际教育管理接轨,为我国高职院校走向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高职院校引入ISO9000族标准的可行性

1.ISO9000族标准的思想方法适用于高职教育

ISO9000族标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在总结质量管

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高度概括的语言所表述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规律,是组织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具体为:1.以顾客为关注热点:组织依存于他们的顾客,因而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建立本组织统一的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受益;
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预期的效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和管理作为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和有效性;
6.持续改进: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
8.互利的供方关系:组织与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在上述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中,若把“组织”指定为“高职院校”“,顾客”定义为“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等”“,供方”理解为“提供生源的学校和教学设备供应商等”,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同样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2.ISO9000族标准的定义表明高职教育属于适用范围

ISO900族标准虽然目前更多地在加工制造业中应用,但该标准具有通用性,同样适用于教育管理领域。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引言中明确指出“:标准规定的要求是通用的,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不是专门为某一具体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而制定的。质量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会受到组织变化的需要、其特定的目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及所涉及的过程和具体实践的影响。”可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已包含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根据ISO9000族标准对品的划分和定义,教育属于39类产品中的第37类,属于一种“服务”。职业教育提供的是教育服务,世界贸易组织将教育服务列为贸易项目的第13类,我国在产业划分中,也把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划入第三产业范畴。从这个定位看,ISO9000族标准所适用的“服务”就包括教育,所适用的“各种类型的组织”就包括从事教育服务的各类院校。将ISO9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职教育,并不是要取代以往的教育及教育管理手段,而是要融合新的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对质量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检查和监控。3.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特点表明高职教育属于适用范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介绍总结ISO9000族标准的结构和内容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结构和内容十分相似,是弥补现行教学质量管理各种缺陷的有效性标准。现摘录如下:1.标准的结构与内容更好地适用所有产品类别,不同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组织;
2.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与效率,引导组织关注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产品与过程;
3.对标准要求的适用性进行了更加科学与明确的规定,提倡组织在确保有效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做出不同的选择,给予组织更多的灵活性;
4.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在标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5.采用“过程方法”的结构,同时体现了组织管理的一般原理;
6.更加强调最高管理者的作用,包括对建立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确保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
7.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或不满意信息的监视作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重要手段;
8.突出了“持续改进”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ISO9000族标准在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策略

1.深化全员质量意识

全员参与作为ISO9000族标准的八项原则之一,要想有效运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深化全员质量意识。为此,要注重加强全体教职员工的宣传与培训。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宣传和培训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有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作为学院的最高管理层领导,要了解管理思想的发展、策划的思路等。对于学院的质量管理的主要力量,如各部门的负责人、内审员等,不仅要牢固树立管理思想,还要对体系各项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并切身参与策划学院的质量管理体系;
对于新进员工,要及时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专门培训。通过培训,让每位教职员工真正理解学院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及意义,准确把握学校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铭记学院的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对体系相关的程序文件、作业性文件的运行给予理解和支持,努力通过自身的行动为学院顺利通过每年一度的体系运行外审尽一份力。在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检查与考核工作。这样才能有效促使每一位教职员工牢固树立起质量意识,并把质量管理转化为个人工作的自觉行动,高职院校才能最终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和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全体人员参与的工作,涉及学院上上下下各个部门、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所有的教职员工。如在内、外部评审时,一旦发现不合格项,需要给相关部门开不合格单,并要对其整改情况跟踪验证,整个工作组织起来难度较大,如果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推进,一般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学校在建立和运行ISO9000I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期,借助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推行,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对质量管理工作给予充分和高度的重视,做好体系的顶层设计工作,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尤其要在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内审、管理评审等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促使师生员工将贯标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充分参与实现组织质量目标的活动,从而促进体系的顺利运行。

3.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

学生、用人单位及社会—作为高职院校的顾客,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高职院校在运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作为关注焦点,需根据其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服务,使学院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持续改进。SCI要在充分调研学生、用人单位、市场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调整学院的专业设置、制订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定期及不定期地通过一调查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乃至教职员工对学院各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意见及建议,及时调整和完善学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文件,切实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总之,只有高职院校的每位教职员工都时刻关注、了解及掌握学生、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并将“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全面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各项工作质量。

4.持续改进质量体系

持续改进作为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之一,同时也是质量管理的目标所在,因此,需贯穿于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尤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过程。只有使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得到完善和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满足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的主要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加强讨体系文件的控制,高职院校要根据顾客的要求、学校的实际情况、ISO9000族标准的改版等情况及时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和改版,使使用的各项体系文件始终保持其符合性。其次,要注重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如针对管理人员及内审员的调动或离职,要及时进行补给,除了在数量上保证外,还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以确保掌握不断更新的质量量管理知识。第三,要加强内审、管理评审及外部审核工作,通过内审了解各个部门对体系运行中存在的意见或建议,并及时发现体系中的不合格项和缺陷:通过管理评审,及时对体系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专门研究,并分析不合格项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通过外审,纠正查出的不合格项,并制定相关预防措施。

5.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校本化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高级蓝领

一、什么是高级蓝领

1.社会对企业员工的认识。社会上把企业中的人员按其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创造的价值、获取的报酬等综合因素分为金领、白领、蓝领。“金领”:一般是指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某一行业有所建树的资深人士,是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白领”:一般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士,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和产品技术设计与方案的企划和制订者。“蓝领”: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统称为蓝领,主要负责对设计方案的实施操作和落实,将产品生产出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使许多企业进行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岗位技术含量正在不断增加,“蓝领”“白领”的边际正在模糊和淡化,“高级蓝领”应运而生。“高级蓝领”: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也有称其为灰领或银领),他们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不仅能够参与产品技术设计和方案的制订,同时也能够掌握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操作。

2.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现状情况分析。(1)技术工人技术等级情况。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仅为5%,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仅占1.5%;
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15%。据有关新闻媒体报道,已有部分沿海城市的企业到国外招聘退休技术工人,来弥补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2)受教育程度情况。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数据显示:2001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7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为5.8%,具有高中阶段受教育程度者为22.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达71.5%。而同期日本分别为:12.33年、28.3%、52.8%、18.9%。由上述统计数据可看出差距之大。另据国家计委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不到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一线技术力量的下降,不仅导致生产质量和效益的低下,还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因此,要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高级蓝领”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3)技术工人需求情况分析。据2002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缺口很大,一些大城市缺口竟然高达30%。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短缺,有关人士将之称为“技工荒”现象。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会出现供需极度的不协调?“技工荒”现象与职业教育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思考。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生产的技术底层平台,它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保证。专家们介绍,数控技术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操作型三个层次,后两类人才正是社会急需的数控“蓝领”高级技工。

二、高级蓝领———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

高职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是面向社会经济的教育,是沟通教育与就业的桥梁。高等职业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高移化和终身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就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为社会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

1.我国技术工人培养现状分析。我国技术工人的培养,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1)学徒制。即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主要靠师傅言传身带,侧重于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前采用)。(2)技工学校。初中毕业后进行2~3年的专业技术培养,主要侧重于专项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层次较低,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某岗位的工作,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转岗的适应能力较差。(3)中等职业学校。他们也是初中后接受3~4年的专业技术教育,达到高中文化水平并具备某项专业技能,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扎实,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同时也能够从事一般的技术设计、检验等工作,并且具备一定的继续学习能力。这种培养模式是20世纪我国培养技术工人和初级技术管理人才的主要模式。(4)高等职业院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科技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的高移,上述三种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近几年蓬勃发展的高职学院成为培养针对职业岗位、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其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知识深厚,专业技能扎实,具备深造和转岗的能力,已成为我国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中坚力量。/

2.目前我国技术工人需求趋势。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技工奇缺,“高级蓝领”难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一线技术工人的缺乏,严重制约着中国工业的发展。面对中国制造业遭遇的尴尬,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呼吁:要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必须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高级蓝领。不少地方正在酝酿出台向一线高级技工倾斜的薪酬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在公开的工资指导价位中,将汽车修理工等技术工人的最高年薪定在相当于或高于博士的水平。高级技工年薪十几万,显然不是用人单位哗众取宠的炒作,而是真实地反映了高级技工在人才市场上的特殊价值。据统计,到2005年,我国的数控机床年产量将达到3万台,数控机床的普及率也将大大提高。而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还不到2%,只是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几分之一。同时,我国的数控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奇缺,而且在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缺陷,即他们的知识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众所周知,由初级工变为高级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级工从中级工中产生,中级工又必须从初级工做起。这就需要全社会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良好氛围。而要改变我国技术工人总量不足、素质较低、高级技工奇缺的现状,各级职业技术院校应当有所作为并且可以大有作为。

3.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日前发出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一批能完成从产品设计到产品转化的人才,也就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包括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的以掌握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的智能型操作人才。为此,教育部实施了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全国要逐步启动建设200个试训基地,实现5年内培养30~50万高职数控高级技能人才的目标。

三、高职院校如何做好高级蓝领培养

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
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目前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高职院校仍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关心的是毕业生的质量,但对接受学生到企业训练,却关心、支持不够。(2)在人才培养上仍然延续着单一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应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坚持制度创新,例如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个性与潜能提供环境和条件。(3)投资不足导致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而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技能欠缺,则严重地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由于职业教育投资不足,投资渠道不畅,不少职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相当滞后,传统专业实习基地普遍落后,新兴专业实习基地更不适应技能教学和实习需要,有的新专业还根本没有实习基地。(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多是从中职、成人或普通教育中升格或分离出来的,带有浓厚的普通教育的影子,注重理论,忽视技能。并且,职业教育自身对技能教育在指导思想、管理力度、激励措施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因而培养出的毕业生或者说技术工人不能很好适应产业需要,难以被社会认同。(5)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无序扩张,追求做大做强,但实际上只是在做大上下工夫,校园面积扩大了,专业设置增加了,在校生人数膨胀了,学校效益提高了,但做强未见显著成效,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却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教师能力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更是进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2.高职院校如何做好“高级蓝领”的培养。(1)坚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途径,依托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使教学内容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人才培养规格紧贴企业的需求。(2)改革培养模式。按市场要求确定专业方向,按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应积极探索“宽基础、活模块”“大专业、多专业方向”的柔性专业结构,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兼容性。(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以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应重视教学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其教学管理水平。(3)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推行课程综合化。在教学模式上,应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师质疑导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模式。进行考试方法改革,采取多种模式评价学生的学业,如课程设计、答辩、撰写调研报告、现场实做、技能考证等考试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贺贤土.高等职业教育“高”在哪里[J].职业技术教育,2003(21).

[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加强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6(C)-0090-01

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大量合格的创新型人才。要适应新形势,培养合格人才,就要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上下功夫。

一、教书育人。(一)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书――教育者将一定范围内的科学知识、信息知识、专业知识,有计划、有目的的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育人――即培养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和提高思想觉悟、思维能力水平的过程。教书育人,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的活动中共同组成的统一体。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条理清晰,语言准确;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地参与形成“教”与“学”的统一活动,逐步完成育人的全过程。教书育人,是要求教师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渗透政治思想教育的活动。有位名人说过,单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学活动中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在各学科专业知识里,无不渗透着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因素,教师在授课活动中的思想观点,无不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责任。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经常地多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理论及教育改革的有关文件和政策;
其次,要培养思想过硬的学科带头人树立典型,带动全面,这就需要有一支既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三)教书育人是学校重点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学是重点,教书育人是重点工作的中心。成人高校除完成一部分学历教育职能外,还要逐步向岗位培训转化,这是新形势下的需要,在这种教育当中虽然对象情况不同,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彻教书育人的宗旨是一样的,学校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中心运转,在传授学员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校规定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
质量管理;
优化

学校工作的重点,就是教育质量管理工作。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是教育质量管理有效与否的先导。在企业全面管理模式下,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进行确定,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和实现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制定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制度,通过优化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使教育管理的效能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彰显企业管理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特色。

一、高职教育引入企业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而在高教大众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的教育质量问题,例如,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不合理的专业结构,以及落后的培养方式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要使高职质量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就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方式和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现代科技相适应。除了改革现有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外,更为重要的,是引进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现代教育机构和企业具有相同的本质,都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将各种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相关的实践经验证实,在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借鉴的过程中,应与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结合,立足于高校的教育特征,将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为了对管理的有效性给予保障,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基于基本国情,高职教育中引入企业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高职教育与普通的高校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具有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色,因此高职教育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然要将教育质量作为其取胜的关键。第二,提高教育质量能够有效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着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得有限的资金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经常出现经费紧张的情况。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则能够通过较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第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促使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一种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另一种则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注重对教学全过程的评价,而这个评价则是需要通过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完成的。

二、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属于一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是将一种技术应用性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提供给学生,并具有较强的岗位性和行业性。总体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涵盖以下的特征:

1.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作为一种职业性教育,高职教育主要是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对人才的要求是掌握各类成熟的管理规范和技术,具备从事某一工作的能力,能提供各类服务。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言,不可或缺的是知识教育,而尤为重要的是能力训练。

2.高职教育的质量追求。

对社会是否有效,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职业标准的主要指标。职业教育的宗旨不是对理论进行检验,而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探寻真实世界的有效行动,是高职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突出的是对职业的应用,并立足于应用,对职业素质和能力进行强化。教学评价的基点,是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

3.高职教育质量的实现过程与方法。

为了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标准,必须要学习技术标准、程序和设计方案,寻找一种手段和方法是职业标准所关心的,研究怎样做,而不是为什么去做。实施“双证书”制,创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观进行了更新。通过实施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更好地规范人才质量标准。新的质量观对高职教育岗位的针对性进行了保障,同时对从业上岗的适应性进行了有力的体现。

三、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管理

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是其特色和质量,它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经相关实践证明,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和思想,在全球企业界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有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在这个方针指导下,高职教育应与企业和市场需求贴近。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借鉴,将传统管理和教育的面貌全部扭转,遵循质量至上的原则,形成浓郁的校园氛围,立足于新的视角,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涵盖三个理念,即产品质量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而不是在检验中得来;
在生产链下,产品质量责任可向生产以外的领域推广;
质量不是通过检查,而是通过预防得以实现的。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也要与此对应,并秉承三个重要的理念,即教育质量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通过单纯的考核得到的;
教育质量考核并非是通过单纯的终极性考试,而是通过预防、调控和监督得到的;
教育质量可以向教育环节以外的工作上延伸。由此可知,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1.全过程。

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一直贯穿着高职教育质量问题。即从设置专业、市场调研、实施的整个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毕业指导、毕业生反馈全过程进行体现。

2.全方位。

全方位是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和高职院校所有人才培养方案有关,包括就业服务、后勤学生管理以及教学工作。作为一个系统,高职院校的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工作,都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真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3.全人员。

具体是指高职院校的全体员工都要参与质量管理与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每个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进行强化,对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并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活动层层落实。将质量的考评、实施和设计等一切微观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其中,以形成质量至上的校园氛围。同时,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质量管理方法来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为了使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应以质量为中心实施一种动态的质量控制,包括课堂的、课外的和实训的一系列活动,以确保实现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存在着多种因素,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应与不同的情况相结合,采取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

四、企业管理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1.以就业为导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学生是否具备真正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毕业生质量的外观体现。在以职业岗位适应性为目标下,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职业变化的适应性和较强的社会就业竞争力。所以应以就业为导向,依据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重点是改革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采用任务驱动,以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为导向,将一定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方法进行融入,并且整合、归纳和重组相关知识,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形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彰显高职特色。

2.高质量实施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体现了高职教育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人就业的通行证,是对人才进行衡量的重要尺码,彰显了高职院校为学生就业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双证书的实施,重点应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一是建立专门机构,对实施“双证书制”进行强化;
二是为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提供保障,需要对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和名称进行规范;
三是遵循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对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和规划;
四是为了保证顺利实施双证书教育,需要对职业技能的师资培训进行强化;
五是依据职业资格证书,改革各项配套教学;
六是建立双证书的保障机制,并且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3.拓展产学合作途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对高职人才进行培养的必由之路,就是实施产学合作模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学校应和企业、社会广泛联系,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对校内实训场地的功能进行拓展。将企业优质的教育资源吸纳进来,能够真正实现岗位要求、职业技能、产业结构与培训手段、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无缝对接和零距离接轨,通过培养人才的技能性和职业性,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4.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应将传统教学制度中的以文化试卷考试为主、校内封闭的评价体系摒除,对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学历知识进行统筹,对行业企业要求和学历标准进行统筹,使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实现教学评价的几个转变:一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人员由原来学校单方面考核转变为家长、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考核;
二是将终结性的、单一的文化试卷考核向过程性的、多样性的考核转变,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客观地得到体现;
三是考试内容由文化试卷方式,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向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转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重点是对学生会做什么事情进行检验;
四是将标准答案的考核标准向综合评价转变,对学生思维的迁移和知识的迁移进行发展,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穆少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J].职教论坛,2002(05):12-15.

[2]张桂宁,刘宁生.基于国际标准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6):39-41.

[3]蔡晓蓉,孔元发.强化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打造教育质量特色[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03):67-69.

[4]侯小坤.对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深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3):26-28.

[5]游华金.论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6(0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