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家的过年,其实是从杀年猪开始的。每家每户杀年猪的时候,小朋友们是最高兴的。因为要过年了,天天可以吃到好多好香的肉肉啦。过大年的那天上午,全家老少都要去祖坟前祭拜老祖宗。鞭炮要放的噼噼啪啪响,好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回家过年作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回家过年作文范文第1篇
说起老家的过年,其实是从杀年猪开始的。每家每户杀年猪的时候,小朋友们是最高兴的。因为要过年了,天天可以吃到好多好香的肉肉啦。
过大年的那天上午,全家老少都要去祖坟前祭拜老祖宗。鞭炮要放的噼噼啪啪响,好像一定要惊醒地下的老祖宗一样。我们祈求老祖宗保佑。听爷爷说,老祖宗地下很灵的,一定会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老家的大年夜一般来的早,大家都想抢第一个过年。还每到六点钟,就有人放鞭炮要吃年夜饭了。鞭炮轰隆隆的炸响,你家我家像竞赛一样响个不停,胆子大的男孩子都会抢着去拣没炸响的炮仗,而胆子小的宝宝们就会被吓得哭起来。
贴完春联,就要吃年夜饭了。各种丰盛的鸡鸭鱼肉全摆上桌,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脚下的火盆烤的每一个人手红红的,脸也慢慢变得红彤彤的。大人们笑容满面的边吃边说,谈天说地,声音越来越宏亮。小孩子们吃的满嘴、满手都是油水,少不了会被大人骂。
吃饱后,孩子们在院子里疯狂的玩闹,也焦急的等着大人发压岁钱。只要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结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会给我发一个红包。数一数,哈哈,我拿到的是888元。真的是发发发啊!
老家的长辈真多。如果在老家,从初一到十五,我都要随爸爸妈妈到处去拜年,我能收到很多很多红包,见到很多很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还能吃到很多很多好吃的东西。
回家过年作文范文第2篇
08年的这场风雪阻挡了多少回家的梦想,大人们在外工作了这么多年,年是回家的期盼,家是永远的梦想。当人们带着多年的期望,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可风雪阻挡了人们回家的道路。留在外地工作的人,有谁不想念家这个温馨的字眼。有谁不想念母亲包的那热气腾腾的饺子,年,也就只有短短的几天。或者有人说年这几天他能挣很多的钱,可为什么,人们能为了这几天赶回家里,因为,春节是中华人民以持续了五千年的历史,节日是生命的盛典。若人们把节日的时间拿来挣钱,那岂不是侮辱了“节”这个神圣的字。
在中国的某个角落里,有一户人家正在收看春节晚会的节目,他们已经离开家有几年了,也想回家和家人们一起过年,但是······
他们在吃着年饭,看着电视里的那些欢欢喜喜的场景,儿子突然说了声:“我也想回家过年。”儿子的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母亲的心。“是啊!自己已经出来几年了,儿子也是。”母亲于是下了决心,明年一定要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不管有没有钱,父母都不会去埋怨,你可以忘记工作的负担,心底奔涌的都是温暖
回家过年,不管有没有钱,父母都会欣喜万千······
回家过年作文范文第3篇
作为一档坚持传播高雅文化、先进文化的电视节目,《回家》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目前仍是低成本运作。《回家》无论是从单位时间内拍摄完成的节目数量还是从节目制作的质量上来看,都是极其难得的,它实现了相对而言的小投入、大制作。
通过对《回家》节目的调看和调研,其5年来的成功经验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走电视文化精品之路坚定不移
2002年,吉林省广电局和吉林电视台倾力制作并在上星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了电视文化栏目《回家》。5年来,节目一直追求着一种文化精神和品质,紧扣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创造性地确定了节目自身的“贴近”定位――贴近电视文化实际、贴近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贴近电视观众心理、贴近普通人的内心感受,使《回家》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关注,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走出了一条坚持传播先进文化、坚持承载高雅文化的成功之路,把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抵制低俗之风、传播先进文化、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二、以独特的形态确立整体风格的定位
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节目,《回家》出现之前已经有许多成熟的同类型节目,但是《回家》另辟蹊径地提出“家”的主题,以纪实形态为主,多种表现形式并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定位。
1.入点巧。《回家》拍摄的社会文化名人极具人情味,在“回家”这个最普遍的行为过程中,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语言阐述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并借助他们的号召力和权威性,提升大众的文化审美水平,使人文精神更具平民性,从而找到社会名人和普通百姓在情感上的共鸣点。
2.叙事活。《回家》每个人物故事的叙述都通过回到特定的生活背景来展开,既可以回忆过去,又可以讲述现在,进退都有余地。有人曾经质疑《回家》这种趋同的近乎定式的节目形态,但事实上,正是因为《回家》坚持了自己在叙事上的特有方式,才体现了其独到的个性。
3.开掘深。《回家》在每期节目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注重现实和历史、小我与大我、纪实与写意的有机结合,在镜头里面,着力挖掘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意韵,展露人物内心世界,表达真情实感,讴歌精神境界,还原历史背景,捕捉艺术意境。
三、以鲜明的主题提升“家”的内涵
《回家》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家”的内涵,扩展“家”的外延。
1.从现实家园到精神家园的观念提升。“家”从表象上讲是故乡或是出生地。如果单纯地把“回家”理解成是一次寻根之旅、怀旧之旅,节目将会因此而流于肤浅。《回家》不断把观照点从现实家园提高到人物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家园。《回家》以一种持续行进的观念,把精神内涵挖掘得更深邃、更具现代感、更具先进性。
2.从“爱家”到“爱国”的境界提升。《回家》每期节目拍摄的名人都具有迥然不同的人生背景和情感故事,《回家》通过他们在“回家”过程中的行走,从而经历了一次次思考之旅和文化之旅,使得节目的内涵得以丰富。节目聚焦于每一个人物、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段生活,浓缩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和操守,来寻求更高的精神落点,“回家”最后的精神落点也就是祖国这个“大家”。
四、以独特的方式解读历史与人物
1.《回家》跨越了剖析人物的两个阶段。一边通过朴素地记录人物当时回家的活动,一边采取人物叙述和蒙太奇组接的手法,对其过去生活进行回顾,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交错当中,揭示人生信仰和生命价值。立体叙事过程展现了跨越时空、跨越地域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回家》勾勒出一部现当代文化史。当每个《回家》人物的生命故事慢慢展开的时候,他们的追求、成败、得失也在今天当下显现出其价值。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凝结着我们对于各个时代的认知和理解。可以说,《回家》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
3.《回家》显现了文化的抢救意识。在《回家》拍摄过的近200位嘉宾中有文坛巨匠、戏曲大师、世纪影人、画界英才。他们当中有人已经作古,他们不可重现的影像纪录,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加弥足珍贵。多年以后,《回家》所珍存的资料对于后人来说,将不会只是对于他们音容笑貌的重温,而是对于历史、对于文化的深刻解读。
五、以精良的制作彰显和谐美学价值
有专家评论说,目前真正具有独特美学追求、美学策划的电视文艺节目仍然非常稀缺。在这种情况下,吉林电视台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趋新求变,在整体策划方面不断吸纳各种元素为我所用,构建了一种和谐的视觉审美效果,这在全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使观众了解什么是高雅电视文艺,进而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层次。
1.形式多样的故事结构,实现了《回家》的叙事美。在5年的摸索中,《回家》的创作者依据人物故事线索的不同,形成了几十种叙事结构的模式,并且找到适合每一类人物的结构,使《回家》可以在行为线索上截取人物的情感点,由点及面,放大人物的生命轨迹。
2.精雕细琢的细节处理,实现了《回家》的视觉美。《回家》的每部作品各有基调、特色鲜明,并将画面、色彩、字幕、同期声、主题音乐、解说等巧妙地结合运用,使声色光电风格统一、协调,极大提高了审美效果。在节目包装上,以片头的意境统领节目的主题,以片花的韵味掌控节目的节奏,以片尾主题曲渲染节目的氛围,使包装形式成为节目标志性、符号化的特征。
3.推陈出新的创作手段,实现了《回家》的意韵美。《回家》在创作手法上不同于以往的节目样式。例如:曾获多项大奖的《常香玉》一片大胆使用具有象征意味的画面、综合运用多样剪辑技巧,在抒情地表现丰富情感韵味的同时,调动起观众的情感,激发起他们的想象,使作品更加感人而深刻。
六、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建设创作队伍
《回家》栏目组从最初默默无闻、艰难创业,到如今成为“全国优秀摄制组”,在《回家》的全体编创人员身上,充分体现了电视人热爱事业、潜心创作、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对于业内众多电视节目组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回家过年作文范文第4篇
临近春节,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不长的假期里,数以万计的人,跨越千山万水,花上不菲的路费,忍受路途拥挤不堪的艰辛和痛苦,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家。
中国人的家庭幸福感,最高潮的部分,就是过年这几天。或许,只有理解了“儿孙满堂”、“天伦之乐”这样的字眼,你才会明白,春节里幸福的全部要义就是欢聚。欢聚,“聚”是前提,有了聚,“欢”才会从心底里延宕出来。也唯此,你才会明白,天底下的父母,会那么渴盼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地过一个年;
你才会明白,当父母听到远在异乡的孩子要回家时,激动得泪流满面。
真正的年,是从父母渴盼的心开始的。若是不懂父母这颗心,无论你在形式上多么爱他们,都不会是真正的孝顺。有时候,因为丢不下事业、因为一票难求、因为惧怕旅途劳顿等原因而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年迈的父母或许口头上不说什么,但是心底里,会无限凄凉。
所以过年,一定要回家。
“过的不是年,是温暖”
现在的人多半把过年看作一种民俗,其实在古代,它首先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宗教礼仪。“年”这个字到周代才有,商时称年为“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时已过,要奉祀神灵祖先,过年的习俗便源于此。中国是农耕古国,人们认为:一年的收成,来年的生计完全取决于上天的喜怒和时序的变化。“年”是一年时序变化之始,所以在这个时节祭祀天地诸神,表达对天地的敬畏,是民间过年的重要内容。
国人自古讲究孝道。因为家族宗祠和祖先墓地都在故乡,祭祀又关系到整个家族和个人的命运,所以“过年回家”便成为很多离乡游子一个必然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生命和血缘为中心,展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的,所以家族和父母自然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时至今日,虽然很多传统仪式被人们忘记了,但“过年回家”作为一个顽强的文化密码却被保存下来,这就是年年春运大军的动力,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回家。其实,大家想回的不只是那个儿时的家,内心更渴望回到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这种关怀是从家庭开始的,渐至邻里、亲人、朋友、乡里、社区,然后是整个国家和天下。这才是中国人“过年回家”背后的真正文化意味,在今天,它仍是一种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
家,对很多人而言,是奋斗的动力源泉,经过长途跋涉,忍受他乡的寂寞和孤独,辛苦一年,劳碌一年,就是为了回家。回家除了带上忙碌一年的收入外,更是要给自己劳碌一年的身体补充点动力。疲乏的身体虽然有点麻木,但是回到家,就像加满油、充满电一样,为来年的再次外出,注满动力。
回到家了,K于可以卸下面具,放下疲惫,无所顾忌,可以大笑,可以大哭,可以尽抒胸臆,无所顾忌。再多的苦痛,都能找到一个宣泄的机会;
积攒一年的笑话和得意都能找到真正可以倾诉的对象。自己疲惫的心灵,在熟悉的房子里,终于可以放松下来,绷紧一年的身体,可以好好地喘口气。
家是一个人唯一的归属。叶落归根,只有回到家乡,讲着从小练就的乡音,可以放肆大笑。只有回到家乡,看着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听着熟悉但是或许已经不那么习惯的乡音,迎着周围亲戚朋友们的祝贺,终于感受到一点,这里才是属于我的。外面再好,却未必与我有关。家对国人而言,是唯一的归属。所以,几亿中国人,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都要回家,回家过的不是年,是温暖。所以,路上再多的艰难都抵挡不了家温暖的召唤。
回家可以得到一种慰藉感。那些成功人士,回家是衣锦还乡,是一种荣耀,实际上叫光宗耀祖。而那些在过去一年里有过失败和伤心的失落人,则能获得一种倾诉,一种安慰和鼓励,得到家人尤其是父母的安慰,通过倾诉过去一年的经历,是对事情的一种还原,帮助自己对过往进行梳理,得到家人的安慰以及解决事情的方案,获得力量。
新年真正是辞旧迎新,它是终点也是起点。回到家里,和家人过完年,经过一番休整和心灵的净化,获得力量,满怀着希望和期待重新出发。
过去人们把新年看得很神圣,会准备很久,会有严格的仪式。通过敬天敬地敬祖宗,向他们祷告,把过去所犯的错误向他们忏悔,获得轻松,祈祷他们保佑,获得力量。现在过年相对简单,但通过除夕、吃饺子等新年仪式,我们卸下旧年的一切,重新出发。
中国人的除夕情怀
一年腊月,张华的父亲出了严重的车祸,家人跟医生协商了很久,安排在农历小年之前做手术。张华的父亲不想一家人在病房里过春节,手术后央求着医生每天做好治疗和检查,希望尽早回家。腊月二十八,医生终于允许出院。一家人欢喜得很,上午就回到百里以外的老家。张华说,那年春节过得很心酸,整个腊月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家里没有准备过年的东西。除夕那天,父亲躺在床上,母亲带着子女站着吃了年夜饭。但是那年除夕又很温暖,虽说是简单的年夜饭,终究是在自己家里,终究一家人在一起。
李萍在外地工作,工作的第二年赶上除夕值班。家人的意思是下班太晚,赶夜路不安全,初一早晨再回去。李萍值班到下午的时候觉得孤零零不是滋味。晚上下班之后还是坚持回去,到家已经晚上八点多。家人一边埋怨她不听话,一边张罗吃饭。李萍说,这是她吃过最晚的一顿年夜饭,一家人都在等她。
王凡毕业之后去了南方工作,离家一千多公里。第一年,公司春节放假的时间确定太晚,没有买到回去的机票和火车票。王凡归家心切,转了几次汽车,跨了几个省,用了四十多个小时,在过年之前回到老家。家人问他累不累,他说不累,就是想回家过个年。
……
这就是中国人的除夕情怀,不管身在何处,不管要到几时,只要能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
或许,你一个人身处异地,忙碌的时候不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当别人家的欢声笑语传到耳边的时候,你的孤独感会越来越强,会特别特别想念家的味道,所以我们要好好呵护自己的家,它是我们温暖的心灵港湾。过年则是获得一种团聚的仪式感,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而且成了一种生理上的传承,成了我们的生命本能,所以才有了五花八门的回家方式。就像电影《人在逋尽分校车、船、飞机等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遭遇一路艰辛,就是为了赶回家过年。
所有的回家都是为了团圆,团圆是一种仪式。通过这种仪式,我们能够获得一种积极正面的能量,但家在给我们温暖、疗伤和慰藉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贡献。这里的贡献绝不仅仅只是金钱,而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虽说不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至少不要做坏事,尽量不给家里带回负能量和负面信息。
回家过年作文范文第5篇
人物介绍:杨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苏州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注意力困难的机制和干预,学习困难的认知机制和干预,各类情绪障碍的临床干预。参与国家社科课题“阅读困难儿童的认知机制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注意力障碍儿童的干预研究”等。
在心理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临床干预各类困难学生几百例,为家长开办专业的教育培训近百场。
年,传统中的归属感
归属感是一个大众的词汇,指个人隶属于某个集体的感觉和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非常重视归属感对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其提及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归属感与爱的需要并列,作为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关系到个人的存在。一个有归属感的人,才能体验到心理安全感,有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工作;
反之,一个缺乏归属感的人,其心理安全感必然不足,被焦虑情绪困扰,很难与人融洽相处,工作也容易倦怠。倘若把人比喻为一个机器,这个机器需要能量,而归属感就类似于一个能量补给站,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人存在各种需要,归属感需要不可或缺,这个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决定了个人心理状态影响极大与否。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归属集体,在工作中,有同事;
在社交中,有朋友;
在生活中,有家人。中国现实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不得不离乡背井,在异乡独自奋斗,压力重重。在外面压力越大,反之刺激他对家庭的归属感需求就越大。就如鸟儿在外面迁徙觅食,春天将至,也会回巢修养生息。
中国人格外注重“仪式感”。回家过年,甚至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那就是中国人特有的仪式感――奖励自己。辛勤一天后,需要给自己鼓励;
勤一年后,更需要给自己有所奖励。回家过年,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享受一段有家人陪伴、无忧无虑的时光。同时也是亲情的驱动,尤其是一些独自离家工作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彼此持续了一年的等待,所以过年无论如何也得回家,一家团聚。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生活状态很无奈,为求生存,不得不离开父母、孩子,亲人,外出谋生计以养家糊口。每至年关,当亲人在故乡留守,自己期盼与思念沉淀一年之久,对亲人心存的愧疚,加上挂念,无论如何都要回家,和亲人团聚。
背井离乡,年关将至,渴望回家,这种心理,除了和归属感有关系之外,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心理因素,驱动一个人走上回家路。有的人回家过年只是出于“从众心理”,因为回家,是绝大部分人只要有能力都会做出的选择。他人准备过年回家的积极情绪,也会影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因此,过年回家,是满足个人内心归属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仪式。
传统定势与文化冲击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