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学院院长在全市人才工作研讨会上交流发言,供大家参考。
尊敬的xx主任,各位领导: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xx学院党委组织部的xx,十分高兴参与今天的人才工作研讨会。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推动落实“新xxx人”规划、“服务产业专才规划”等人才发展举措,为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建设xx城市群同城化发展示范区提供了坚持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x月底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育,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xxx学院作为地方职业院校,近几年一直践行“立德树人,以职兴城”担当使命,坚强人才指导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本领。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加快增进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我们也一直在探究与实践:
(一)确立“四链”融合育人理念。我们坚强围绕地方产业链调整专业链、围绕专业链建设课程链、围绕课程链培养人才链,对接产业地图,优化专业布局。对接xx临空经济区建设需求,新办飞机机电设备维修、跨境电商、现代物流等新工科专业x个。为xx产业企业培育技术本领。人才,推进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核心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对于职业院校来讲,要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外引内培”。一是鼓励学校教师学历提高,给予考硕考博的教师以最大限度的政策保障,持续强化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正和XX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探究开展教师联合培育,提高教师学历水平。二是实施“千名教师进千家企业”行动规划,积极参加“院士专家企业行”“服务产业专才支持规划”,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的“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x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x年一个星期期的全员轮训制度。”让学校教师“走出去”,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行业,在服务企业产业过程中开展科研与人才需求调研,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发挥校企桥梁与纽带作用。三是聘请一批行业内领军人物,创办大师工作室近xx个,培养专业教学团队,如xx工作室、xx大师工作室等。
(三)搭建校企育人平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增进校企资源双向融通,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是培育适应市场需求、增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学校坚强开门办学,对接不同产业行业,共建校企育人平台,和xxx个城区政府以及本地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了xx个产业学院。比如,抢抓工业机器人发展机遇,校企共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院,共同推动装备智能化产业与智能化服务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共同培养产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期,为全面服务xx现代港口城市建设,正积极对接省交通运输厅、市交通局,筹建省级船员培训基地,面向交通、物流企业实施合作育人工程。
虽然,在人才培育与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现实探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对全市人才政策吃不透、吃不准;
高水平专业群领军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偏少,校企资源互通、人才共育存在制度与机制障碍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理清全市关于人才工作的政策制度。如出台xx市关于人才工作的政策汇编,让各高校与有关市直部门集中学习,在政策清晰的前提下,高校合理出台内部人才政策,保证上下一致,匹配精准。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坚强“内培外引”人才思路,内部制定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每年列支xxx万元作为人才引进专项经费,但在具体执行时,对于不同类别人才的引进准绳、编制、待遇政策等相关部门缺乏明确的引领意见;
对于申请读博的教师,学校希望他们学成后返校,但由于现行制度下,教师读博需转移人事档案,学校需先按辞职办理手续,对于有意向回校的和学校签订读博协议,学校每月给予一定的金额补贴,并以借款担保的方式发放。目前,关于协议条款与人才去留都是各院校个人确定,缺乏一项引领性规范性意见,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培育与稳定,希望能有更多政策出台规范这类问题。
(二)对接xx产业发展,支持高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市委十三届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加快建成xx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对照发展目标,建议支持本地高校关于航空物流、智能装备等学科与高水平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厚实的学科与专业资源,并在政策资金、人员编制上予以倾斜,方便学校招才引智。
(三)强化制度创新,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致辞精神,注意为科研人员减负降压,改善科研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急需紧缺人才,出台政策直接申报或认定相应职称。二是国家鼓励企业项目技术人员、高本领。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目前存在互通配套机制还不强和资源共享不对称现象,其一,资源互通配套的政策机制缺乏导致校企资源共享受限。其二,资源共享不对称导致合作育人深度不够,希望市级层面强化统筹,打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壁垒。三是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人才工作不单独是一项部门或者一项单位的工作,需要众多部门协同参加,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建议建立人才工作常态化工作机制,营造人才培育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