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描写中秋节作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7-06 13:10:09 来源:晨阳文秘网

TheMid-AutumnisaveryimportantChinesefestival.Itfallsonthe15thdayofAugust.Afewdaysbeforethefestival,e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描写中秋节作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描写中秋节作文【五篇】

描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中秋节的英语作文一:

The Mid-Autumn is a very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 It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August. A few days before the festival, everyone in the family will help to make the house clean and beautiful. Lanterns will be hung in front of the house.

On the evening there will be a big family dinner. People who work far away from their homes will try to come back for the union. After dinner, people will light the lanterns which are usually red and round.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their own toy lanterns happily.

At night the moon is usually round and bright. People can enjoy the moon while eating moon-cakes which are the special food for this festival. They can look back on the past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together. It is said that there was a dragon in the sky. The dragon wanted to swallow up the moon. To protect the frighten the dragon away.

I think Mid-Autumn Day is an old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Chi-na. Everybody likes it because it's a family get-together. You see> it is called“Mid-Autumn Day”, so it often comes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It is on the 15th of the 8th of the lunar month. Now, let's say something about this interesting festival

中秋节的英语作文二:

In China, Mid-autumn Day is considered to be a symbol of family reunion. On this day, all the family members gather together at home to celebrate this special occasion. Last year, I could not celebrate the festival with my family because I was in university. However, this special day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I still remember the atmosphere of that evening. All the students who could not go back home assembled in our classroom, having a party to celebrate this traditional festival. We tried our best to show our own enthusiasm.

As an ethnic minority, I performed a peacock dance, which received warm applause. After the two-hour party, we went out to the playground and sat together to appreciate the moon because it is a tradition on Mid-autumn Day. We ate moon cakes, played cards, and listened to romantic poems recited by one of our classmates. In that harmonious atmosphere, nobody felt lonely or homesick even though we were far away from our homes.

Thanks to our classmates, I experienced such a colorful and interesting Mid-autumn Day at my university. Thus, I learned to value all the festivals I spent during my university life.

中秋节的英语作文三: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popular and important lunar harvest festival celebrated by Chinese people. The festival is held on the 15th day of the eighth month in the Chinese calendar.

描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层次描写 比较手法 场面描写 细节描写

一、多层次描写

在描写中描写能力的提高是有方法的,描写的第一步是要安排好描写的层次,层次清晰了描写的风景才会给人一个完整的美感,才不会显得凌乱。

1.空间顺序

比如《火烧云》一课,作者先写地面上“小孩子的脸是红的,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儿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一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然后又写到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再后面看完火烧云于是孩子们困倦了,回屋睡觉了等描写又回到了地面”。

2.时间顺序

文章开头部分写到“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中间部分“五秒钟之内”“再过两三秒”“这时候,火烧云已经完全下去了”等时间词语的描写。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晚霞,这种自然现象每个人都见过,每个人眼中的晚霞变化和心中的感受都可能不一样,要把它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首先要安排好描写层次,作者就安排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个层次,时间是“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完全下去了”这一段时间里的变化比较完整。空间顺序从“地面”到“天上”再到“地面”。非常完整、有序地把文章写都干脆利落,值得我们学习。

二、比较手法的运用

在描写中运用比较的手法,彼此烘托,可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

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举文中两处比较的例子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1.第一处在第一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和第二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两段的段首进行了比较,突出作者心中最为看重的是故都的秋。

2.第二处是第三段对南方五处名胜的描写也运用对比手法,五处名胜的热闹与自己心情不相符,与清、静、悲凉不合。

3.第三处是倒数第二段作者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可能江秋与北秋各有特点,没有优劣之分,但在作者笔下却褒贬分明,轻重有别,正因为这样,才使作者显得可爱,文章也显得可爱,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写景时才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也正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才更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三、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在棋王一文中,场面描写是十分精彩的,此文也是一个场面描写的范例,可以学习如何写好一个有众多人物或事件同时出现的场面。

《棋王》分为主要场面和次要场面,主要场面是“盲棋大战”,战前场面“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长途车路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一个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四五条狗窜来窜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战中场面“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只有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用话传出棋步,外边儿自愿服务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这些场面描写每一部分又有主角与配角互相映衬、互相对照。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

四、细节描写

注重细节描写文章才会更传神。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社会环境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微末节的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有细致性、细小性、和细部性的特征。此法,笔触周密,细致入微;
小处着眼,工笔刻画;
截取一部,细细勾勒。

描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第3篇

《春》作者以新奇的比喻、清新流畅的语言赞美春天,想象春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里的人,细腻的感官描写,以及对景物独到的观察、典型景物的选择均有高妙之处。

《济南的冬天》则像讲故事一样充满沧桑感、动感。描写景物着眼于景物特征,“响晴”算是济南冬天的总特征吧,作者先从总体上把握济南特点,然后揭示济南的地理特点,山暖和而安适,水绿盈盈的,写出冬天济南的独特魅力。

《夏感》则抓住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征展开,“热烈”即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紧张”农民忙着打麦子,忙着给秋苗施肥。“急促”指田间禾苗、麦子、玉米高粱,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写景着眼于景物细节,书写生动,概括有个性,角度新颖,见解独特。

《秋天》以叙述笔触为诗,语言清新婉丽,秋天“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转换景物角度,由景及人,脉络分明。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和谐美可见一斑。

《古代诗歌四首》书写春秋之景,想象或宏阔,或清丽,展现了不同风格的诗歌特色。或是秋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或是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好课文就是写作的好范例,学习本单元,就是要模仿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来尝试写作的乐趣。如何才能写好景物类文章呢?

其一,要静心观察,细心体悟。春天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春意表现在一草一木上。只有细心观察,方有独特的审美体验,才能做到描写到位,表达生动。“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才是典型的秋景嘛,撒网捞起的树叶,这是秋天最美的一片叶子。

其二,要抓住景物特征来写。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风情。在作家梁衡笔下,夏天“紧张、热烈、急促”,在曹操笔下,秋天“萧瑟、宏阔、浪漫”。同样是秋景,在何其芳笔下,秋天“清丽、细腻、多情”。这就是说,景物是带有个人独特体验的景物,这样的景物才具有新鲜感、代表性。

描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约翰.济慈的美学观点

济慈认为,一个人的美学观点主要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他认为诗歌反应的不仅仅只是生活中美的一面,更应有丑的一面,那才是生活,才是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种种,所以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他带给无数读者新的视角,引导每一个人要善于发现美、拥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就是快乐人生的秘诀。济慈笔触清新,作品选材特点独特,在他的诗歌里无论是绝美的爱情还是催人奋进的激情,都像被赋予了灵魂的呐喊,从心灵上引起共鸣,更从生活中找到影子。他的笔下有令人感动的场面更有百转千回的诉说。济慈善于描写景物和自然现象,经过他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事物外面,能给人充分的遐想空间,并融入其中,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二、济慈的美学观点在《秋颂》中的体现

《秋颂》完成于1819年9月19日,这一天,济慈漫步于乡野田间,空气清新怡人,使他感到心旷神怡,远处收割后的田野在诗人的眼中显得愈发温暖无比,于是,济慈诗兴大发,且走且吟,并在回到住处后将灵感整理成诗。这首诗代表了济慈的诗歌创作水平。它通过一系列的景色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金秋的蓝图。

(一)《秋颂》译文的理解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1]

第一节通过视觉描写秋色。诗歌一开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描述秋的景象,把读者的目光从湛蓝的晴空,带到挂着藤蔓的屋檐,从房前的老树到成熟的田野。诗人着力描写了秋天成熟的果实,伴随着欢唱的蜜蜂和迟开的花朵:一幅绚丽多姿的秋天的美景。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1]

第二节写秋人。人在仓库地板小坐,在割一半的田垄里酣睡。通过人的形象来描绘收获和温暖。这些形象以人为中心,构成一幅温暖的丰收图。

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1]

第三节写秋声。在这一节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落日融金的壮观场面;
秋天转化成了许多具体的生物:飞虫、羊群、蟋蟀。然而,在这灿烂的秋光里我们却清晰地听到了悲哀的歌,自然界的生灵们哀叹着秋天的短暂和寒冷的临近,成群的燕子正忙着向温暖的南方迁徙,以躲避寒冷的冬天。

(二)《秋颂》之意象美

济慈对意象的理解是满怀深情、精雕细琢。在本诗中诗人运用了具体的视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触觉意象和听觉意象。通过一系列的意象,使读者如身历其景,感受到丰富具体的意象美。

1.视觉意象(Visual images):本诗中运用许多描写具体事物的视觉意象,如第一节,第四行第七行中的“round the thatch-eaves”、“to bend with apples”、“to swell the gourd”、“plump the hazel shells”。藤蔓环绕农舍屋檐、苹果压弯树枝、葫芦鼓起、榛子丰满,一幅秋天万物成熟饱满的景象[2]展现在我们眼前。在第二节,第三行第四行“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
”诗人的描写仿佛让我们看到一个女性坐在谷仓地上,发丝随着扬谷的风儿飘荡的景象,产生美的视觉享受。

2.嗅觉意象(Olfactory images):如第二节的第六行“Drowse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我们仿佛嗅到了田间罂粟花的浓烈的香味,产生美的嗅觉意象。

3.味觉意象(Gustatory images):如第一节“mellow”、“sweet kernel”和“ripeness to the core”我们仿佛品尝到了秋天成熟的苹果甘甜可口和榛子的甘美果仁,给人以味觉美感,使读者在看到的同时,仿佛也品尝到了秋天的累累果实。这些味觉意象激发了读者对丰硕秋天的渴望和依恋。

4. 触觉意象(Tactile image):这首诗中有许多触觉词汇和短语。如“load and bless”“bend”“fill”“swell”“plump” “soft-lifted”“winnowing wind”“sound asleep”“borne aloft”等等。当读者读此诗时,秋天不再是抽象的,它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秋天[3],加深了读者对秋天美景的直观印象。

(三)《秋颂》之结构美

《秋颂》诗歌的表达完全没有语法的束缚,全篇都用短语和动词不定式来表达秋天的景色,不是完整的句子,但也清楚的表达了诗人的意思,表达自然。

本诗共分三节,诗人一改以前创作颂诗时所惯用的10行诗段,而改用了叠音重奏的11行诗段,来抒发诗人对秋季深深的依恋之情[2]。整首颂诗运用抑扬格五音步。在每一节由两部分构成,每一节的前四行是第一部分,后面的七行是第二部分。每一节的第一部分是ABAB的韵式,第二部分的韵式是变化的,第一节的后七行的韵式是CDEDCCE,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后七行的韵式是CDECDDE。在韵式结构中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美。本诗共分三节,三节就是三个不同的秋天的画面。第一节写”秋色”,诗人如数家珍般地刻画出一个个秋日丰收景象的侧面,并以流畅的节奏和优美的乐感把这些细节串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艳丽的秋天的丰收景象。第二节写”秋人”,我们则看到一幅幅静态的秋景:秋天在仓库地上小坐,在收割一半的田垄里酣睡,留着那一把未割完的麦子和缠绕的野花。这一些形象以人为中心共同构成了一幅温暖的丰收图。第三节写”秋声”,诗人描述了秋日傍晚的景象:落日照红了收割完毕的田野时各种虫鸟声音的交替,蠓蚋的歌声,山间绵羊的叫声,树丛里的蟋蟀的叫,园里知更鸟和燕子的鸣叫。这三节是相对独立的各自完整的三个画面,节与节之间看似没有相互的关联和过渡,但实际上,诗人以时间为顺序把三节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如第一节中的“mists”(雾),暗示秋天的早晨,第二节中的“sound asleep”(酣睡),暗示秋天的中午,第三节中的“soft-dying day”(渐渐消失的日照),暗示秋天的傍晚。诗人颇具匠心的以时间的早、中和晚为顺序安排三个诗节,使结构相对独立的三个画面以时间为顺序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使整首诗具有和谐的结构美。同时,诗人希望以这种和谐的结构形式加深读者对秋景的直观印象,激发人们对秋天丰硕景象的渴望和依恋。

(四)《秋颂》反映的现实生活美

1. 济慈通过修辞手法“隐喻”(Metaphor):如第一节中“close bosom-friend”和“conspiring with him ”,把秋季和太阳描绘成好朋友,使读者眼前立刻呈现出秋之实体物象,语感强烈,印象突出。通过秋天的表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真相。即:上帝,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统一(nature, God, and human being are “one”)。

2. 这首诗揭示了自然更替与人们现实生活

首先从视觉感观来看:如第一节中的“mists”(雾),暗示秋天的早晨,第二节中的“sound asleep”(酣睡),暗示秋天的中午,第三节中的“soft-dying day”(渐渐消失的日照),暗示秋天的傍晚。这些都准确的表达了一天的时间变化以及暗示人类人生的变化。

其次,《秋颂》描述了人类的真实生活,这些都与那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在第二小节中描写农夫的在秋的收获季节辛苦劳作,这都反映了人类的生活疲惫的一面,表达出人类的力量是有限制的,人终究是会死亡的。如“the person with a hook”、“the last oozing”等词暗示的是死亡的意象。在这一小节诗人将生活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在第三小节中用了拟声词“wailful”(痛苦声),“bleat”(咩咩叫),“whistle”(鸣叫声),“twitter”(呢喃声)都利用拟声方式描摹了蟋蟀、羊群、知更鸟和燕子的声响。这些拟声词的使用,使声音惟妙惟肖,使读者仿佛如临其境、耳闻其声[4]。渲染了秋天的气氛,有声有色,给人听觉上的刺激,唤起读者对真实事物的联想。在绘声绘色描述秋声的同时,字里行间也暗示了肥壮的羊群将会在年末被宰杀,所有的动物都惧怕寒冬的到来,他们都将离开此地前往温暖的南方。所有这一些描述都暗示了这次盛大的动物聚会将很快结束。同时也暗指了诗人自己也即将接近生命的终结,也将死亡。这首诗的三个小节表达了人类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幸福,快乐,成功,痛苦,不舒适和压力。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都要经历的现实生活。

描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雅正格调;
文体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7-0036-03

【作者简介】薛海兵,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科处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顶层设计一直存在缺憾。这些缺憾主要源于四个方面,即学科性质的争议性、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教学内容的模糊性、教学目标的被搁置。学科性质的争议直接导致了其他三个问题的存在,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又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中的三种不良倾向,即激进的伪人文倾向、保守的伪实用倾向、任性的伪自由倾向。这四大缺憾与三种倾向的存在,语文教学就缺少了必要的中和性的审美。

这些没有理解学科教学辩证法的错误倾向和做法,往往忽视了语文学科对语言、思维和审美实施富有辩证性的有效教学,使得语文被,学生被设计,课堂被曲解,牺牲了学科与学生,无疑是将语文教学拖向了背离人道主义的深渊,同时也走向了背离科学与审美的深渊。

基于对这些现状的思考,笔者主张建构“格调语文”以实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理想。格调语文主要有两个理论支撑,即古代诗学的格调说与现代美学的格调论。关于古代诗学的格调说,邓红梅(2009)认为,“格调就是指古代诗歌创作与批评中的体制声律、艺术风貌、品第水准的整体形态”,格调说是“通过衡量诗歌格调的高低,来判断诗人的人生境界与诗艺修养的深浅”。她指出了古代诗歌格调论的基本范畴及其评价功能。关于现代美学的格调论,叶朗教授(2009)认为,“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这种审美趣味在人的各种劳动及其成果中得到体现。对于作品而言,作品的格调不仅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也取决于作者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凡思想和艺术两美齐备的作品,就会被誉为格调高雅、纯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格调就是指作品在被创造与被批评活动中从形式与意蕴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法度范式和审美趣味的整体风貌。格调在任何领域都指向作品与人,作品的格调是人的格调的映射。

基于以上认识,在做《秋声赋》的教学设计时,笔者从格调语文教学主张出发,将其目标确立为使学生理解文赋的“体物言志”的主要特征和“触物兴词”的艺术手法,以及能正确评价作者的“悲秋情怀”三项内容。

【教学过程】

一、入境:导入与激趣

教师: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情结。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上承杜牧的《阿房宫赋》,下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历来被看作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经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秋声赋》,体味文本中蕴藏的文学美和哲理美。

二、诵读:感知与发现

1.自由诵读:作为文赋的《秋声赋》在诵读上有何特殊之处?

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诵读文章,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并点评。关键是要放声地读,读出滋味,并努力体验其文体特点。

2.整体感知:梳理基本内容与思路。

组织学生交流基本内容与写作思路,即写什么与怎么写,并交流对于文章内在逻辑与特征的理解。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对内容加以梳理与概括。根据学情组织学生诵读局部文字。

明确:文章按照“闻秋声,求其因,感其心”的思路展开全文,“求其因”部分又步步深入,由果而因分别写了秋状、秋气和秋心三方面的内容。全文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构思巧妙,层次分明。

3.发现问题:对文本内容、艺术与特色进行质疑并梳理。

学习小组交流课前预习中所提问题并进行分类汇总。教师巡视,对学生中的问题倾向和特殊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教师明确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并组织学生再次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明确:经过讨论汇总,我们打算集中讨论以下五个题:(1)作者如何描写无形之声,如何写出其特点,有什么作用?(2)如何理解作者阐述“秋心”的文字?(3)“嗟乎”一段主要写了哪几层意思,与上文的“秋心”有何关系?(4)如何评价作者“感其心”中流露出的心态?(5)本文是否体现了文赋的典型写法,特点是什么?

三、涵泳:格物与知味

(一)研究体物类问题,欣赏文学美

1.研究一般描写的形象性:作者如何描写无形之声?如何写出其特点?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正在夜读的欧阳修,在头脑中再现画面,全身心沉浸其中,感受文字与描法,然后联系全文,思考其作用。

明确: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多重比喻,对秋声作直接描摹,而且比喻之间是连贯而下的有机结合,展示了夜至秋声的动态画面。在比喻中,作者充分展示了秋声不期而至、由远而近、自弱而强、从隐而显的动态过程,铺陈渲染精彩,极富艺术感染力。读者从中能强烈地感受到秋声的肃杀奔涌、充满杀伐之气。

2.研究赋体描写的铺陈性:描写文字如何体现赋体特点?

要求学生把描写秋声的文字,综合起来研究,看看能否发现赋体在“体物”方面的特点。建议学生回忆《阿房宫赋》,通过比较归类的方法获得理解。

明确:(1)直接描写,多重铺陈,运用多重比喻作动态的关联描写,在多重联想中,铺陈渲染,写秋声声势与质感。(2)换个角度,间接渲染,铺陈秋色、秋容、秋气、秋意。(3)理说秋意,深入浅出。

(二)研究言志类问题,欣赏哲理美

1.作者在“嗟乎”一段主要写了哪几层意思?与上文的“秋心”有何关系?

要求学生遵照上文所提出的涵泳体味的学习要求,借助关联词语尤其是虚词,梳理出本段落的基本内容与层次逻辑,并思考它与上文存在怎样的关系。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写人事与勉力,使人衰老。第二层意思是人非草木,不与争荣。从秋声到人声,从秋心到人心,触物兴词,作者在这当中通过体察秋而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感悟。显然,前半篇写有声之秋对草木的摧残,正是为了后半篇,写无声之秋对人的摧残;
在作者心里,人事忧劳甚于秋心肃杀。这样,文赋的体物言志就有了完整体现。

2.评价作者的观点:如何评价作者“感其心”中流露出的心态?

请学生结合自己有限的人生阅历和间接的经验,对欧阳修的人生态度加以评价。学生可以结合欧阳修的政治生活进行思考,而且要注意运用批判性思维考虑问题。

明确:欧阳修的观点一方面显示其淡泊名利,看淡人事,具有一定积极性;
另一方面表现其与世无争,知足保命,兼有消极性。古代文人悲秋作品的立意大多都处于悲秋、恨秋的范围中,欧阳修的《秋声赋》却一反前人的常情,选择了全新的角度来立意。

四、体悟:比较与致用

1.通过比较训练,巩固对关联比喻、多重铺陈、触物兴词和体物言志的理解。

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苏轼《赤壁赋》的第二、三、四段,结合关联比喻、多重铺陈、触物兴词和体物言志四个学习重点加以简要分析,然后小组内讨论补益,并请代表做交流发言。

明确:苏轼《赤壁赋》的第二段描写箫声时运用了多重比喻,但不是欧阳修文中的前后关联、环环相扣的用法。这里本身就是铺陈渲染,含蓄而又形象,更大范围则可扩展到第三段,首先直接点明愀然忧伤,然后联想历史人物命运,再就是联系自身人生短暂,从而将人生悲伤铺陈到位。至于体物言志,则主要体现在前两段与后两段之间,前体物后言志,只是与《秋声赋》相比,苏轼的主客问答与言志之辩的篇幅要长得多,说理更为透彻而形象。

2.通过比较训练,巩固对体物言志和托物言志的异同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周敦颐的《爱莲说》,思考其主要手法托物言志与本文的体物言志手法的异同点。

明确: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叙描抒议之中。体物言志指在对事物的形态风貌进行铺陈描绘之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前者可以融思想于对象中,后者则需要直接阐述自己的思想。两者都有对物的依托,但是后者所铺陈之物本身不一定具有欲言之志的特点。

五、结束:总结与升华

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与无奈,所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自觉不自觉地承继着这种“悲秋”的情怀,也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情怀感动着。而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这深厚的传统和众芳摇落的季节,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欧阳修,对前人的思想有了难得的反思与超越。

【教后反思】

在设计《秋声赋》的教学时,笔者遵循格调语文的正确性、艺术性和辩证性三项要求展开。

第一,抓住文赋“体物写志”的文体特征,体现以教学法度为基础的正确性追求。“识体而教,以体定课”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范,这样整堂课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具有语文味。文学性文本教学大都要鉴赏文本的描写艺术,但是本课将它置于“体物”的文体要求下才是必需的和应然的。

第二,抓住文赋所具有的文学美与哲理美,体现以审美体验为重点的艺术性追求。课堂的美感必须通过对文本美的发掘和对教学美的展示才能全面呈现。在探究文赋之美的同r,教学美感应在品位、情调、氛围和语言诸元素中得以体现,譬如教学语言富有文采而又相当克制,走在诗性与理性之间,这对于展示文赋的魅力和语文教学的魅力,都是重要保证。

第三,有效渗透辩证思维训练,体现以“雅正”为权衡的辩证性。在评价欧阳修观点的教学环节上,在体悟升华的练习环节中,甚至在整堂课的教学思想上,都要有意体现“雅正中和”的辩证美感。涵泳的意会性与细读的精确性两相结合,使得教学不空、不死、不走极端。在“写志”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展开言意互转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既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也要为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有效策略,还要充分体现格调语文教学主张,努力做到守正创新,能以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感受并享受学习“赋”体文学的美与快乐,并对人生与人世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邓红梅.论“格调”[J].文学遗产,2009(01).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