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课外实践教学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6 17:10:09 来源:晨阳文秘网

[作者简介]刘德福(1965-),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思政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庆408000)[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课外实践教学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五篇】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运行模式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刘德福(1965- ),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思政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庆 40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X—2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26-02

一、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反映、验证“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进而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行为修养,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教化功能和实效性。2005年2月,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明确指出:“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这两个文件都明确要求将实践教学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内容。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至今尚无权威界定。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从始、中、终三个方面来理解:所谓“始”,就是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实现从对“思政课”的理性认识到自觉行动的转化;
所谓“中”,就是侧重于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强调学生行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所谓“终”,就是以学生实践状况为依据,对学生实践全过程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

“思政课”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方面。前者是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影视资料、案例分析、演讲(表演)活动、辩论等形式,检验大学生将书本知识自觉运用于校内学习、生活、业余活动以及与人交往的行动能力。后者是在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深入农村、工厂、企业、街道和基地,在调查、游览、实训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才干,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把书本知识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性修养、自觉的行动意识,外化为良好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培养家长、单位、社会、政府等都满意的具有良好“德行”的高技能人才。其方式有参观访问、实践调研、志愿者行动、顶岗作业、企业锻炼等。校内外实践是“思政课”知识的内化功能和外化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实际运用,是提高“思政课”知识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客观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青联发[2005]3号和教社政[2005]5号两个文件颁布实施后,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实效。但必须看到,高职院校在“思政课”课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党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执行不力。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党和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有明确规定和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要求以及实践育人、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结合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五项原则,要求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全面深入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
要求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重庆市有关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开展不理想,调查显示,有70%的学校主要限于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活动开展不深入甚至没有开展,认为校外实践是专业教学系的事,与“思政课”无关,因而重视不够、开展不力。

2.可供大学生实践的社会资源有限,与家庭、用人单位的衔接不力。由于师资力量等原因,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任务重,每个任课教师要面对几百学生。不管是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乡镇、专门的实训基地,还是学校和专(兼)职教师,都没有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来组织或接待大学生常年不断的实践。有关院校与家庭、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衔接不够,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3.实践教学课时安排随意性大。按照“05方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规定,“思政课”每门课程实践教学应安排1个学分(16学时)。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上随意性大,有的院校多,有的院校少甚至没有。实践教学课时太少,必然影响教学实效性和感染力。

4.缺乏经费支撑。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无论是组织大学生外出考察,还是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必然需要经费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在“教学管理”指标体系的“实践教学”部分明确规定:实践教学要落实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要覆盖大多数学生。由于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极少安排相关实践经费,缺乏制度保障。

5.主管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评价机制。由于主管部门人力、物力、精力等方面的原因,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评价机制,使一些院校我行我素,对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文件执行不到位,从而严重干扰甚至损害了“思政课”建设。

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建议

1.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是涵盖学校、家庭、用人(实训)单位在内的行动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校与家庭、用人(实训)单位对接的行动模式,以家庭实践为基础、学校实践为主体、用人(实训)单位实践为检验平台的行动模式。这个模式是学生与学校、家庭、用人(实训)单位之间紧密联系,学校与家庭、用人(实训)单位之间紧密联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由学校、家庭、用人(实训)单位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具体做法:一是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演讲(表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写小论文;
二是强化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学生要完成《学生家长两地书》(《给父母的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父母回信》),加强与家庭和企业的沟通与衔接;
三是利用周三下午,组织学生集中观看政论片,写观后感;
四是组织学生搞校园调查或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
五是组织校园模拟法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治观念;
六是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2.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具有榜样力量的行为示范,外化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习惯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通过情感投资、培训培育、一线锻炼、参观考察,推动“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从实然(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教学水平和行动能力的实际现状)走向应然(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要,要求相关教师综合素质、人格魅力、教学水平和行动能力应该达到的状况)。从实然到应然,直接关系培养人才的行动能力和成才度,进而影响用人单位、社会对其的认可度和可持续发展度,因此必须搞好。

3.建设校内“思政课”实训基地。建设校内“思政课”实训基地是克服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和困难的有效办法。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平台,使大学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强化“思政课”对学生的感化功能和育人功能,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是建立“思政课”实训室。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明确实践主题,如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二是建立“思政课”网络平台。提供一些优秀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先进人物事迹资料,将社会及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甚至敏感问题纳入网络教育中,建立问题窗口,及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

4.创造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落实专项经费。必须从政策、组织、经费、人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思政课”建设创造宽松的校内外环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及时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达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在阅读有关文件资料方面提供便利。各地及高等学校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要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5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了《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渝教宣[2005]13号),指出:“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投入,高校要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常规经费的基础上,按照在校学生每年均不低于15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为此,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执行有关文件精神的监督检查力度。

5.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运行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和保障机制,应成立以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牵头,学校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实践教学研究小组,定期研究讨论,探讨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的方法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
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划和方案,按照学生人数确定经费投入比例,并切实予以保证;
根据“思政课”特点,选择合适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相对固定下来;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明确教师职责和工作量。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考核。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纳入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办学质量、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2]中青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2005-02-01.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
国际汉语教育;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18-02

目前,我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与之相适应的,国内从最初的4所高校到目前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2005年以前,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国内重点的综合性、师范类和外语类大学。其突出特点是中文及外语专业基础雄厚。2005年以后,新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普通院校。其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多元化。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教外国人第二语言的师资,教学对象主要是本国学生。

目前,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将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首要目标;
而如何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必修主干课程与灵活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革的首要环节

一、整合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哈尔滨地区的地方性高校新办专业在本科建设之时,要结合黑龙江省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打造跨文化交流人才。以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实现培养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达到适应快,专业技能强,就业弹性大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为“平台+模块”,即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以及实践课程平台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
学科专业课程平台由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包括汉英双语与技能方向、文化与中华才艺方向;
教师教育课程平台由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教学能力课程模块、学科教育课程模块和教育实践课程模块构成;
实践课程平台由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构成。结合哈尔滨学院优势学科资源,继续发挥老牌师资专业的优势,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应用型课程比重,重技能实训,强化实习基地建设,追求实习实训方式的多样化。

二、克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

从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来看,汉语理论知识、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文化学知识是必备的,张德鑫(2006)认为,精通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内功”;
了解乃至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文化修养并至少熟悉那门外语的所属文化,拥有一定的电脑技能,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外功”。也有四、五大模块说:四大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和教法和教研模块。五大模块即: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法及教研类、通修及其他特色课程。不论如何划分,最终都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专业功底,又要具有专业水准的外语水平的人才。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中有效处理好汉语与外语、语言与文化的比例关系,至为关键。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将五大模块通过课程平台构建起来。在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学生根据个性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课程进行训练拓展。在学时与学分上确保各部分比例达到优化。其中语言模块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专业方向课程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应用特色和技能特色,并结合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适当融入中文、文秘、英语和旅游专业的成熟精品专业特色课程。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和文化知识类课程的比重,使专业特点突出,摆脱以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文基础不如中文系学生专业,外语基础不如外语系学生专业扎实的局面。

(一)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研讨成果来设置主干课程

按照教育部对对外汉语专业规定,在课程中涵盖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课程。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2003)上,35所院校认为该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应有12门。2013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成为重要议题。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内研讨成果,设立专业核心课程。

(二)合理分配课时/学分

在进行课时设置时,充分论证协调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学分。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与文化知识类课程的课时/学分分配;
协调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比例;
汉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课时比例;
传统课程与特色课程的课时学分/比例。

(三)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设置灵活特色课程

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办学资源和教学设施上是弱项,因此在办学中要取得亮点就要发挥学科优势,将学校已有的办学资源灵活运用到新办专业中,夯实专业实力,发挥专业特色。哈尔滨学院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中文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开办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师资,教师功底相对深厚,课程建设成熟。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师资共享,开设特色课程,增强专业师资活力。在跨文化交流、语言学学科、中西方文化、中外古今文学等方面实现共享。使剪纸艺术、中国武术、民歌戏曲等文化特色课程极具张力。实现了突出办学优势,拓展了专业技能。

三、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为期8周左右,在第7学期进行。师范类专业实践性环节主要指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单一的教育实习和论文写作远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其特殊性在于学生不仅要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进行技能的转换和训练,同时也要实现对未来教学对象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中文师范类学生相比,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步。因此,实践教学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深度上都要进行拓展,以此满足需要。着力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将其学分为三个层面,即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包含中华才艺训练、专业技能实训、教育见习、学年论文;
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包括教育调查、教育实习、毕业论文;
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与公益劳动、读书、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等方面供学生自主选择。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贯穿在1-8学期,不间断地动态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到课堂上、课余活动中、技能专项训练中、活动竞赛中确保实践效果的可持续性,使各个课程模块有机的衔接,使知识、技能互促互进,融会贯通。

(一)将对外汉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通过对近几年汉语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分析,发现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之前经过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本体知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汉语测试,对外汉语教材的使用与编写几大方面。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选拔范围多在中文及外语专业,培训的目的是确保教师及志愿者较快地进入角色,完成教学任务。为了避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水土不服”的现象,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分层次、分步骤地将汉语教师职业培训内容融入到各个教学模块中。以此来解决毕业生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检验,教学环节生疏等问题。使学生适应快,技巧多,能力强,经验足。

(二)通过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拓展,突显技能训练效果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尤其是母语为屈折语国家地区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汉字教学问题尤为突出。在初学阶段,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不协调,有时甚至成为学习障碍。这可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将会遇到的普遍困难,针对这些教学难题,以汉字课程为例,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将说文解字课程和汉字文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课堂上适当实现参与性教育实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两个课程分别安排在5、6学期,既做到连续性,又具有关联性,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汉语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率先将汉字教学理念融入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增加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进而通过汉字教学实现文化教学。

(三)通过课余活动比赛,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以外语沙龙、教学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职业技能观摩等活动为载体,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施正宇.论汉字能力,世界汉语教学,1999.

[3]张映光.论国内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师资型人才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4]张德鑫.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作者简介: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教学;
运行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
“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
“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
“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毛泽东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毛泽东》,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第二专题为邓小平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邓小平》,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
“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
“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政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
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
教师参与学生实践;
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
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
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
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
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
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
“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文化类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其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高标准,因此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类型

目前,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中,文化类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几乎覆盖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的所有阶段,其主要包括理论课和技能课。笔者以湖北文理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为例做介绍:

(一)理论课

指涉及文化理论的课程。主要包括:第一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基础理论课程,此类课程为必修课,在低年级开设,其特点是具有纯文化性、基础性,主要让学生掌握中西文化的最基本理论;
第二类,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专业核心课程,此类课程为必修课,在中高年级开设,其特点是具有专业性、交叉性,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和文化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进一步教授学生专业理论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
第三类,中西文化交流史、国外风俗与礼仪等专业方向课程,此类课程为选修课,在高年级开设,其特点为具有拓展性,主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二)技能课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此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包括汉字书写训练课程。在低年级开设,主要培养学生规范汉字的书写技能。

二、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初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文化类课程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
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类课程的学科体系;
引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邀请专家、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学术发展动态;
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让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公开发表。

(二)实践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培养对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全面了解,能够在汉语教学机构、涉外管理部门、涉外企事业、文化教学传播机构等单位从事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中外文化交流及汉语国际推广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在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应遵循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结果的评价。

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文化实践创新能力,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文化综合素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立足于教学目标,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考核三部分。在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之前,通过精心策划把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到相关的章节和作业中。教学组织强调参与、互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实践内容。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一般采取案例分析法或者专题讨论法,兼以个人或小组、静态或动态、课上或课下的形式开展。教学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采取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既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测评。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实践型教学最终的衡量者是社会。根据评价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建构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能够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文字、图像、声音的一体化能够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生动化,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在文化类课程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类课程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一些教学内容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得到简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书本、网络等各种资源,将图像、音频与传统的文字材料更好地加以整合,制作适合本专业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高质量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知识涵盖量和辐射量较大,对学生的中西文化知识储备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提供给学生相关课程的精品网站、教学视频、题库和专题资料等网络学习资源,既作为课程预备知识的参考,也作为课程内容的巩固和扩充;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让他们能够结合自我个体情况,在教师总体统筹教学进度的安排下,对自身需要学习的知识灵活安排、合理摄取、高效吸收。

建立共同交流和讨论的网上平台,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都能够针对学习中的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能够在讨论中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

在对外汉语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中,教师要把以上三种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文为湖北文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201013。)

参考文献:

[1]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2]冯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J].东南传播,2011,(11).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46-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探讨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问题,以适应新时期变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其根本任务是让大学生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学生观察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行为能力。但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以下重要问题:一是教学过程重理论阐述,轻社会实践;
二是教学活动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实际能力培养;
三是教学环节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等。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实践教学环节虚化、弱化,甚至短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1]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就必须切实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有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科学界定“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广义上讲是指,除了理论教学之外,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行为,不仅仅表现在教学之中的课堂讨论、课堂讲演等,而更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的亲力亲为。一般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任课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分析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思想道德情感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为目标的教学环节。”[2] 相对于传统的界定标准,这一概念强调:一是自己的行动,二是接触书本和课堂以外的事物。其中第一点是根本,因为超出书本和课堂是实践性的体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是类似于实验课、专业实习或专业实践的教学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诸如社团活动、法庭旁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习、专业顶岗等,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而其他的诸如课堂演讲、专题讨论、人生规划等,仅仅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第一课堂”,但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课外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投入不足,保障短缺

有力的保障是实践性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表现是将教育课程化、理论化,并通过系统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当然,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设计中也包括实践环节,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科门类属性使其富有弹性,不可能如理工科的学科实验建设那样成为硬件建设,加之社会实践教学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所以,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终因财力、物力、人力、场地、基地及其他因素的制约而不能真正兑现。无奈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往往仅仅采取讨论课、课演讲、设计课等方式方法来替代更深层次的实践活动,把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简单化,甚至使思政实践教学完全变成了“理论”灌输。“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达不到实践育人的要求,有违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3]

(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实践的内涵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于受经费、基地、师资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主要采用讲座(专题报告)、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案例分析等形式,缺乏“亲力亲为”的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网络实践等,或者仅仅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内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或社会体验,但由于脱离常青的社会生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深入实际不足,无法理解理论是灰色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真谛。

(三)实践教学缺乏规范,随意性大

由于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内容、方式、目标和考评,致使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随意性增大。一是实践教学平台,如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利用失衡,重“课堂”轻“社会”,重校内“轻”校外。二是思想政治课的任课教师各自为战,缺乏配合,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在设计安排上缺乏统一部署,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表现在不能针对不同的课程、实践基地的现状、实践主体的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实践活动如实践什么、怎样实践在设计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其结果只能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形式上扎扎实实,实质上效果不佳。

(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过于笼统,评价标准模糊,评价依据不科学。主要体现为,轻视过程性评价,重视结果性评价;
考核内容单一,主要是查看学生撰写的关于实践活动的文字材料,如调查报告等,而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实践态度、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等问题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重视对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轻视实践课的参与过程,甚至于对实践活动敷衍了事,抄袭实践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付诸实施的教学保障机制

一是从资金投入入手。学校应对实践教学经费的划拨以及其他硬件保障等做出明确规定,切实加大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做到专款专用、统筹使用。二是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经费管理使用制度,实行经费使用审批程序,使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充分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管理机制

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应该在学校层面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领导管理体制。首先,制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将实践教学纳入常规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其次,制订和完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纳入工作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再次,像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样,定期召开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工作会议及其研讨会,对实践教学考评,及时向各部门反馈考评结果及其意见和改进建议,并检查整改意见的落实。

(三)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教学管理部门要从校情出发,制定操作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与成绩评定标准”,教学单位要制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对教师组织落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中期落实,以及后期的学生实践效果的巩固与完善工作进行考评。二是组织学生对教师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否认真负责、耐心给予指导做出评价。三是组织老师客观公正考核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待实践的态度、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实践报告的质量,严格检查学生的实践日志和实习手册,严防学生弄虚作假,对敷衍了事和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严肃处理。

(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选择:一是要以课程为依据,根据现实和课程特点,选择便于操作的、学生欢迎的、效果较好的教学形式。二是要不拘一格,力求灵活多样、形式新颖。将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等结合起来,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三是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特点做好实践设计,提高实践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减少和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四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上,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生活即教育”[4],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贯穿、融入、渗透于大学生生活的各环节,让他们在生活中理解理论,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五)加强实践教学的人文关怀,提高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人文关怀,就是选择与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联系紧密的重大问题加强实践教学。如大学生的学业、生存、发展问题,职业选取与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婚恋问题、消费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只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把实践教育与“关心人、爱护人、为了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使目标和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体现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避免过分理想化[5],才能从根本上穿透人的心灵,从整体上把握受教育者的灵魂,才能给人以生命的信念和激情,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5.

[2] 黄涣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6).

[3] 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