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解方程应用题【五篇】

时间:2023-07-06 17:3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升中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还是初中数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搞好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解方程应用题【五篇】,供大家参考。

解方程应用题【五篇】

解方程应用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解应用题;
寻找相等关系;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提高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升中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还是初中数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搞好教材中第一册代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呢?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简单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和新教材的特点,并介绍几点教学浅见。

1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的困难原因

表现在:(1)思维定势,学生习惯于算术解法,对列代数解法不适应,特别是中下层生。

(2)抓不住相等关系,有些应用题中“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比较隐蔽,从题目字面较难找出来,需要认真分析才能找出来,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而往往感到不适应。

(3)对实际问题缺乏了解,由于初一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在遇到涉及实际问题的应用题时,便困惑不解,如“锻造加工零件”“配置药水”“浓度稀释”等,缺乏了解,弄不清题目,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

(4)不会设未知数,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往往是“问啥设啥”,而部分复杂的应用题,设未知数时需分析选择哪些与几个未知量都有关系的量作为未知数,这样一方面易于列出方程,另一方面在求出该未知数后,又易于求出待求的量,学生因为分析问题能力差,不会选取适当的未知量作为未知数,列不出方程。

2 新编教材的特点

(1)加强了对例题的分析,新编教材在每个例题解答前都设计了一般“分析”与老教材相比“分析”突出了能够“表示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2)应用题的前景更贴近学生实际,易于理解,如原编教材例1是“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后重量要减少15%。为了得到4250公斤面粉,需要多少公斤小麦”。学生对重量减少15%不理解,新编教材把原例题改为“某面粉仓库存放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公斤,仓库原有多少面粉”,这样一来学生就易于理解了。

(3)调整例题的次序,使学生能逐步掌握设间接未知数的方法,新教材中的例5、例6分别是原教材中的例6与例5,这不只是单纯的调动,更体现了新编教材人员在设未知数问题上力求循序渐进的良苦用心。

3 运用启发式教学,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通过对比、明确目的、强化代数方法的解题能力。简易方程中,由于题目简单与算术解比较,代数解法的优越性体现并不充分,为此可选择些较为复杂些的典型例题,分别用代数方法和算术方法来解答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其优越性,增强运用代数解法的自觉性。

(2)通过直观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审题。学生由于阅历浅、加之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在审题时遇到的障碍是对实际问题中的一些术语不解和把握不住问题的意义,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画直观示意图,电脑甚至幻灯教学等方法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帮助学生越过这些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如部分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对方程问题的理解较困难,特别是一定时间,相遇追及的地点想象不出,教师帮助学生画出示意图,整个问题就会一目了然。

(3)暴露对相等关系的寻找过程,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重点是,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这一步最为关键。许多学生找不出这种相等关系而对应用题一筹莫展。怎样培养这个能力呢?教师应该利用例题的“分析”,暴露对相等关系的寻找,教给学生分析数量的方法,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例2“已知圆柱(2)的体积是圆柱(1)的3倍”这句话告诉了相等关系:3×圆柱(1)的体积=圆柱(2)的体积。只要相等关系找出,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解方程应用题范文第2篇

1 树立信心,勇于挑战

常言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获得胜利,首先应该在心理上要战胜自己。面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畏惧心理,总认为此类题目难解、费时,即使勉强做出来,也难以确定该答案到底正确与否。很多学生都愿意将时间花在计算题上,不知道他们是否想过,放弃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即使其他题目弄个全对,能算优秀生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类考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这方一面的能力,永远是一片空白。况且,有些应用题本来就非常简单,由于畏惧心理的影响,再简单的题目,也人为的变得复杂起来。面对应用题,我们一定要克服畏惧的心理,勇于挑战,反复读题、审题,弄清题意,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顺藤摸瓜,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再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 分清方程的类型及特点

将军在排兵布将时,心中早就已经对地形、兵种、武器、天气等等一切情况有着周密的了解,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解方程之前,胸中也应该有一盘完整的棋局,即掌握方程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我们要能够判断某个应用题大致涉及到的是一元方程还是多元方程,是一次方程还是高次方程。这样,我们才能思路正确的进行解题。

3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大致归纳为“审”、“设”、“列”、“解”、“检验”、“答”六个步骤,但是,每一步对解题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其中的每一步,绝对不能疏忽。

(1)“审”题,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看看单位是否统一。看看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审题体现出作题者的文字功底和对数学语言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加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数学语言的理解、积累。

(2)“设”是指设未知数。在一道应用题中,往往含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未知量,我们应该将这些未知量,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用表示数的字母将其表示出来。当题目中只含有一个未知量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字母X表示,当题目中含有第二个未知量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用含有一个字母的代数式去表示另一个数的方法去处理,要么用另外一个字母(如Y)表示。假设题目中还存在第三个未知量,我们就用与前面不相同的字母(如Z)表示,依此类推。然后根据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将其它几个未知量用字母或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3)“列”就是列方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步骤,一般先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如何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呢?这又涉及到题目的阅读与理解问题,我们要回过头来,仔细研究题目中的各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多、少、和、差、倍、分、增加、减少等等的关系,也就是说,谁比谁大多少,谁比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谁增加了多少,谁又减少了多少等等此类问题。然后,字母或代数式表示相等关系中的各个量,就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注意,单位要统一,要不然会前功尽弃。

(4)“解”就是解方程,即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在这里,一定要分清楚“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解方程是指求未知数的值的过程,也就是指解题过程,而方程的解指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指数值,而且要求这些数值要能够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求出未知数的值,这一步要倍加小心、认真。要考虑到如何去掉方程中的分母,如何去掉方程中的括号,如何变号移项、合并同类型等等因素,如果是二元一次方程,我们还要考虑是采用求根公式法还是因式分解法等。

(5)“检验”是指检验方程的解能否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检验”这步不要求写详细过程,有不符合题意的解时,及时指出,舍去即可。

解方程应用题范文第3篇

一、使学生顺利审题列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为: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述问题;

(2)根据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我在教学中对每道例题都坚持让学生正确叙述其中的“等量关系”。这样做,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①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学生列方程有时感到困难,原因之一就在于对题意的理解还不透彻,忙于列方程,结果常常出错。②有助于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规范化。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明确:解题之前,首先要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这样就不会处于一种审题怕方程列不出来,而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③有助于显现未知数的设法。“等量关系”就是用语言或文字列出方程。因此,在所列的“等量关系”中,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需要设成未知数,便明显可见。④有助于减少学生列方程的困难。从审题到列方程,对于理解能力较弱或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这一步的距离是比较长的,而“等量关系”是从应用题的事实到把内部联系以方程为桥梁,用这样的―个桥梁来过渡,再把“等量关系”翻译”成方程。

例如:甲、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6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2小时相遇。甲比乙每小时多骑2.5千米,求甲乙的时速各是多少?

分析: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有:甲的时速=乙的时速+2.5千米肘,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65千米。

未知:甲乙的时速。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设乙的时速为x千米,时,则甲的时速为(x+2.5)千米,日寸,其中的等量关系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65千米”。

由分析可列方程为2(x+2.5)+2x=65,解x求出甲乙的时速。

二、明确正确列方程的三条标准

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方程,并具有检验自己所列方程是否正确的能力,我结合例题讲解了正确列方程的三条标准:①两边的意义相同。②两边的单位一致。③两边的数量相等。也就是说,左边的代数式的意义若表示路程,右边的代数式的意义也必须表.示路程,左边若以“千米”为路程单位,右边也必须以“千米”为路程单位,左边总共代表的是10千米,右边总共代表的也必须是10千米。因为,方程两边所代表的意义是通过代数式表达出来的,若不认真加以推敲,就容易犯两边意义不同、单位不统一的错误。如,有含盐8%的盐水40千克,要配制成含盐20%的盐水,需要加盐多少克?学生很容易设成加入x克盐,错列为40×8%+x=20%(40+x)。由于单位不统一,数量不相等,这就破坏了“等量关系”,也歪曲了原题的意思。所以是错误的。实践表明,明确提出列方程的三条标准对于提高学生列方程的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为熟练列方程做好准备-

在讲每一类型的应用题之前,都把基本关系式或解题要点加工整理,明确列出。―方面强调记忆,―方面配备列代数的例题及练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基本关系式列出代数式,向列方程靠近。如,在行程问题中,基本关系式可列为:①路程=速度×时间;
②甲、乙相向运动的速度=甲的速度+乙的速度;
③追赶的速度=迫者的速度―被迫者的速度;
④顺水的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⑤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工程问题的解题要点为:①把全工程看成“整体1”;
②如果某人独做某工程要a天完成,那么他的工作效率就是每天做全部工作的1/a,基本单位式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浓度配比问题的基本关系式为:①浓度=溶质质量,溶液重量×100%;
②溶液重量=质重量+剂重量。

解方程应用题范文第4篇

一、引导学生熟悉所学的数学公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会教授很多的数学公式,可以说数学公式是学好数学、解决应用题的关键,但是学生并不一定对所有的公式了如指掌,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熟悉所学的数学公式,要让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应马上反应出题目中相关量的基本关系.举例来说,关于行程问题的公式――路程=时间×速度;
关于工程问题的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关于税率问题的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等等.这些数学公式搞清楚了,学生就能够了解到应用题中运用哪些思路来解决,因此教师一定要事先为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在做应用题之前内心有数.

二、细致审阅题干,对未知数进行精准确定

所谓的审阅题干,便是要求学生通过审阅题目的活动,对题干的内容实现全面理解和把握.学生依托对题干内容的细致审阅,将实现对已知数和未知数情况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清晰界定.通过审阅题干,使学生能够使用“x”对未知数进行表述.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一些应用题难度较为适中,因而教师可以使学生领会通常只要将所需要求得的数值设定为未知数“x”即可进行求解.例如,一次期中考试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图书馆里科技书的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多47本,科技书有49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在这道题目中只有“文书的数量”不知道,所以只要设“文艺书的数量”为未知数x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时候,一定要细致审阅题干,对未知数进行精准确定,方便进行下一步.

三、把握好数值等量关系

借助方程式的解题方式实现对应用题的求解具有多种方式,如列表分析法、译式分析法、线示分析法、逆推法等.这四类方法在使用方程式进行应用题求解时较为常见.下面我们分别就这四种方式一一展开探究.

1.列表分析法.此种方法乃是使用表格对应用题之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加以表述,其后借助表格实现对不同量的比较,进而列出方程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便于学生进行操作,同时因为表格能够直观地呈现出不同量之间的关系,因而便于学生理解.

2.译式分析法.此种方法乃是把应用题中的关键词转换成代数式的形式,即将题目中的文字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形式,进而实现对不同量之间关系的确定,通常此种方法在实践应用中遵循下述步骤:首先,数学教师必须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未知量的设置,即使学生具备将未知量由文字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的能力;
其次,数学教师应当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属性量加以领会,进而将已知量与未知量组成代数式的形式;
最后,数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实现对等量的转换,唯有如此,方才能够正确进行方程式的列式.

3.线示分析法.此种方法通常针对相遇问题较为适用,便于帮助学生快速发现应用题中涵盖的等量关系.

4.逆推法.此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还原法.即通过逆向思维对问题进行还原,此种方法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求解极其有效,能够使学生获得全新的计算推理体验.

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找准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应用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未知数的作用;
第二,对未知数补充条件的探讨;
第三,单位换算,有些问题中已知条件的单位不同时,必须先化成相同单位;
第四,方程两边的代数式表示同一个属性量.掌握好以上四个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答应用题.

解方程应用题范文第5篇

直埠五小:黄月罗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试验的主渠道,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是一个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本人试图从《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谈点体会,通过列方程解复合应用题当中获得实惠。

《简易方程》单元中例5至例8是列方程解复合应用题的四道例题。这几道例题就解题步骤来说都是两步或两步以上的;
就思维方向来说都是逆向思考的;
就数量关系来说都是比较复杂而隐蔽的。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列方程解复合应用题的方法,构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良好认知结构,本人认为应当着重让学生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

一、加强基本训练。

1、根据数量间的关系让学生先讨论列出表示未知数的代数式,使学生会用代数式正确反映复合数量关系。

如:甲数为a,乙数比甲数的3倍还多8,乙数是(

)。又如“工厂要生产5000个零件,甲车间每天加工m个,乙车间每天加工n个,两个车间同时工作(

)天可以完成这批零件,两个车间同时工作2天后,还剩(

)个零件没有做”。

2、要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沟通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内在联系,列出代数式。

如“一匹布长34米,用这匹布裁剪了15件同一规格的衣服还剩1米布,平均每件衣服用布x米”。要求学生根据下列问题列出相应的代数式:a.做15件衣服用的布?b.剩下多少米布?

以上两项训练也可以反过来进行,即根据代数式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或所表示的数量。如“两个城市之间的公路长256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城出发,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1千米,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要求学生说出4x表示什么,(31+x)表示什么,(31×4+4x)表示什么,(256-4x)表示什么,(256÷4-x)表示什么,256÷(31+x)表示什么。

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某些句子写出或补充数量关系式,帮助学生把列方程解复合应用题的思考重点引向寻找主要数量关系方面。

如:“六年级学生植树的棵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15棵”,要求学生说出以五年级学生植树棵数作为标准,即1倍数,其关系式就是五年级学生植树的棵数×2-15=六年级学生植的棵数。又如“甲乙两个铺路队共同铺设一条长117千米的路”,要求学生填写完整下面的关系式=117, 117=(里填所表示的数量,里填运算符号)

二、注意思考方法

从算术法解应用题过渡到方程解是思考方法上的一次转折和飞跃。学生在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过程中,要把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看待。这样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就成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而复合应用题数量关系较复杂,在多个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的,那么寻找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也就是列方程解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另外列方程解应用题又是以算术解法作为基础的,同样需要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综合。因此,例5至例8的教学基本点应是:围绕主要数量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复合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先确定题中的主要等量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法列方程的思考方法,运用分析的思考方法列方程一般是在主要数量关系比较明显时采用如例5。

从部分入手,引导学生先根据未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已知数的直接关系,用代数式或算式表示新的数量,然后找出主要等量关系,把代数式或算式组合为方程,帮助学生掌握综合法列方程的思考方法。

运用综合的思考方法列方程一般可在主要等量关系比较隐蔽时采用。有时可借助图解如线段图,框图,表格图等方法,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寻找主要等量关系。

三、注意一题多解

这四道例题中有两道出现了“想一想”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等量关系,开拓学生地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一道题,是用方程解容易还是算术法解容易,掌握两种不同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力求解题时省时。

1、变换主要等量关系式获得不同的方程思路,如例5,当学生得出一种解法后就可引导学生把主要等量变换为①3只热水瓶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②付出的钱-找回的钱=3把热水瓶的钱,由此列出不同方程3x+29.2=100和100-29.2=3x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