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秋天收获的季节,每年八月十五,人们都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同感恩秋天的恩赐,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于中秋节诗歌【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范文第1篇
每年的八月十五,都是秋天收获的季节,每年八月十五,人们都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同感恩秋天的恩赐,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一在这雾锁秋月的中秋节里
手捧清茶倚在窗前
寂寞啜饮着记忆
心
却是那么的低落
总想
在这个中秋节里还能看见你的身影
与你在月光下把身影拉得长长
共赏那嫦娥悄送的月糕
却发现
人依旧
翘盼那轮月光
思念
揉进清风
飘向你的方向
情感
散在河中
顺水流淌你的地方
在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节里
漆黑的夜孤自独醉
期盼的心却是那么滚烫
思念的歌不再吟唱
梦回故乡
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二凝结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轮浩月,
辐射出万人向往的季节,
金秋,
黄金般的"天地,
酿造着丰收的美酒;
干杯的啸吼,
划出明天的灿烂.
忆往昔,
多少文人墨客,
举杯邀月慨叹家国的忧思,
看今朝,
我们如痴如醉,
举杯同庆国盛家合的盛世!
我们追忆,
追忆那共同播种的春雨,
追忆那披星戴月的艰辛,
追忆那团结进取的高风;
我们畅想,
畅想那喷薄欲出的宏图大业,
畅想那你追我赶的彩云,
畅想那辉煌你我的红日.
金秋浩月,
我们永远爱你!
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三小时侯,
妈妈的爱藏在怀抱里,
抱着它,暖哄哄的。
上学后。
妈妈的爱藏在书包里,
背着它,沉甸甸的。
离家后,
妈妈的爱藏在相片里,
看着它,笑呵呵的。
啊!
妈妈的爱。
你无处不在,
就在我身边。
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四当中秋的月亮突袭而至,
有人惊慌失措。
月光如子弹般洒落。
伤的都是人心。
中秋披着暗蓝色的大氅,
那是我的防弹衣么。
人们藏匿于每个欢乐的地方,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秋使人强壮。
大家吃着月饼,
月饼长的和地雷一样。
我们被月亮暗算了。
唱着寒来暑往,
遍体鳞伤。
关于中秋节现代诗歌五中秋佳节月儿圆,
和谐秋风送祝愿。
月饼薀意是思念,
神州户户聚欢颜。
海外赤子思故乡,
佳节月儿份外亮。
中华民族在崛起。
祖国啊蒸蒸日上。
回归秋风吹两岸,
骨肉团聚是心愿。
广式月饼寄台南,
两岸同圆一个梦。
国富民强有自尊,
安宁团结家和睦。
中秋月饼圆又甜,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范文第2篇
诗人抒情总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含着深刻的哲理,倾注了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意象。因此,把握诗歌的意象,进而凭借对诗歌意象的特征、艺术手法、审美心理、抒情主体的分析来鉴赏诗歌,应当是鉴赏诗歌的基本途径。
一、了解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熟记特殊意象的含义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某些约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梅花在严寒时节开放,象征铁血丹心、坚贞纯洁;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象征坚忍高洁的品质。在诗歌中,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来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了解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熟记特殊意象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有时也有例外。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一改传统的悲秋题材,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则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部表现。
二、抓住形象特征,体会诗歌的情韵
在欣赏时抓住表现色彩的字词可以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景物呈现,黄、翠、白、青四种颜色,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节奏感。色彩的鲜明对比又可体现出鲜明的感彩,如“流光最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与绿的对比,表现出因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着色的思绪”。
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季节色彩、虚实动静、冷暖色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三、透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神韵
人们常用“颊上三毫”来形容细节描写的传神,作为直接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细节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个重要的途径。传神的细节描写除了能准确、生动地传达感情,还能调动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这样的细节,可以是典型的动作,也可以是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
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诗的妙处全在尾句。家书写就,托人捎走,行人临发,纸短情长,恐言不尽意,故封而又启。这种极为细腻而又不易表达的情思,诗人很巧妙地把它融进“开封”这一细节中。
四、抓住诗歌中形与神的契合点
阅读时不仅要把握主客体形象,更要弄清主客体之间形神方面的相似之处。如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歌中最能显示小松特点的是一个“刺”字,“刺”字既写出了小松多刺的特点,更是诗人反抗、叛逆精神的象征,所以它是诗歌中形与神的契合点。柳宗元的《江雪》刻画了一位清高孤傲的垂钓者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寒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而诗歌中形与神的契合点就是一个“独”字。
五、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意象,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风格就是人”,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诗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诗歌教学 幼儿 主动性 创造性
儿歌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短小,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广大儿童喜爱。儿歌的主要特点:将知识、道理、教训编入儿歌,对儿童起到增长知识,明白是非,接受教育的作用。一首儿歌,一般只单纯地,集中地描写或讲述一件事物,简单明了说明一个道理,使儿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儿歌的节奏感强,易诵易唱。儿童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小培养好儿童的语言能力,儿歌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通过背诵儿歌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一首诗歌对幼儿而言,并不是简单的学习,它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不应该只是教幼儿鹦鹉学舌。皮亚杰在谈到课堂教学时曾说:“所谓教学,即是引起一种主动的建构或再建构或再创造的过程,使个体有效地同化的活动,每当过早地教给幼儿那种他自己可以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某种事物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幼儿对那种事物的完全理解。”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来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呢?在这一年多的专题研究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及体会,我认为在幼儿诗歌教学中,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幼儿兴趣,让其主动地去感受。
诗歌内容注重想象,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个人经验,去主动感受、理解诗歌的画面,学习诗歌的语言。
1.选择教材
选择要富有童趣,意境优美或幽默诙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听了感兴趣的作品。例如诗歌《逗蚂蚁》:“蚂蚁来呀来,快快来吃饭。什么饭?黄米饭;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毛竹筷;
吃不了,往回搬,哼唷哼唷搬得欢。”这首儿歌充满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儿歌中有活泼可爱的幼儿形象,通过孩子与蚂蚁的交往构成了完整的逗蚂蚁的画面。画面是动态的,有浓郁的游戏色彩,并且这首诗歌采用了传统的问答调的表现手法,问话短,答话简洁,节奏较为迅捷明快,押韵上口,幼儿一听就非常感兴趣,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念起来,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活动材料的准备
精心设计活动的材料,为诗歌教学做充分的准备,即教具的准备还包括:第一,根据诗歌教学的需要,丰富幼儿的经验和知识的储备,让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有物可言”。例如在教诗歌《阳光》前,我先带领幼儿晒太阳,然后做游戏“找阳光”,让幼儿通过自身的主动活动去发现,去感受阳光。孩子们在阳光下是那么开心,他们发现了阳光后,就在一旁纷纷讨论着:看阳光照在大树上;
阳光照在花朵上;
阳光照在围墙上;
阳光照在桌子上;
阳光照在椅子上;
阳光照在小虫上;
阳光照在你的身上;
阳光还照在我的身上,这时我们就躲避在滑梯下面,使阳光照在了滑梯上。幼儿在这次“找阳光”的游戏活动当中因为有了经验和知识的准备,所以在创编活动中情绪激昂,都争着来编诗歌,完全沉浸在诗歌温暖、快乐的境界中,编出了:阳光在床上躺着;
阳光在树上躲着;
阳光在草地上爬着;
阳光在头上走着;
阳光在椅子上坐着;
阳光在我手上跳者;
阳光在飞机上飞着;
阳光在秋千上荡着;
阳光在国旗上飘着;
阳光在滑滑梯上滑着等许多富有情感和诗意的句子。
第二,为幼儿创设有感染力的意境。根据诗歌教学的不同要求,有的诗歌我们可以布置一个意境优美的环境。如诗歌《雪花》,老师可以用包水果的泡沫网做成雪花吊饰,挂满教室,用白纸片或泡沫粒儿洒满地面,墙壁上画上雪景,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的诗歌我们可以准备一幅意境优美,易于幼儿理解的图片,选择和诗歌意境相近的音乐等烘托气氛。例如诗歌《秋天到,天气凉了》: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开了。为了让幼儿认知秋天,我特意带他们到公园去感受秋天。来到公园,我告诉小朋友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有许多的水果、蔬菜、粮食都是秋天成熟的;
到了秋天天气也开始变冷了,小朋友们的衣裳都穿得厚厚的;
还有到了秋天树叶变黄了,还会从树枝上掉下来,尤其刮风的时候,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真是太美了。“小朋友你们觉得小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的时候像什么?”益力说:“我觉得像小蝴蝶。”杭飞说:“有的时候像小燕子,飞来飞去的。”涛涛说:“有的还像小鸟、像蜻蜓……”孩子们说开了。“对,到了秋天,大树妈妈为了储存营养不再供给树叶水分,于是它们开始变干、变黄,并会在风的帮助下陆续从大树妈妈身上脱落下来。”活动结束,回到教室,师幼共同设计用橘子皮做,再用几张彩色卡纸来做一棵大树和一些小动物,还有一辆运货小货车,等等。布置了意境优美的秋天主题墙为背景,配上音乐,将幼儿吸引到诗歌的意境中来。
3.教学方法的运用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可以运用的方法很多,例如游戏、表演、小制作、观察活动,等等。如诗歌《逗蚂蚁》,我们采用了儿歌表演的形式。在诗歌《绿色世界》活动中,我们设计了观察活动,让幼儿带上各种不同颜色的眼镜或彩色透明塑料薄片,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周围的世界变成什么颜色了,从而使幼儿更深刻地理解体会作品中描绘的“绿色世界”。在诗歌《春天在哪里》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让幼儿采用了诗歌表演的方法,通过自身的表演,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此外,活动中教师富有表现力的朗诵及富有激情的表演结合意境优美的教具,紧紧抓住幼儿的心,使幼儿对诗歌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语言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同时幼儿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主体。
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去发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涵。
当幼儿对一首诗歌有了一定的内心体验时,老师要帮助他们将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的谈论个人经验和观点的机会,让他将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并及时地给予鼓励、肯定。例如诗歌《秋叶》,课前,我们组织幼儿去找秋叶的活动,通过幼儿身处大自然中的亲身活动,去体验秋叶落的动态美和秋叶的形状美。所以一个幼儿在找秋叶时说:“我看见秋叶被风一吹,从树上随风飘着、飘着,就变了一只只黄色的小鸟,向南方飞去了……”另一个幼儿说:“我看见落在地上的秋叶的形状有很多,有尖尖的叶子像毛笔、像宝剑,圆圆的叶子像大鼓、像花心、像脸盆,长长的叶子像鲨的身体,细细的叶子像绳子,薄薄的叶子像扇子,弯弯的叶子像月亮……”等等。这些都是幼儿主动表现的结果,是幼儿创造的萌芽。这时我及时给予鼓励,使幼儿的参与性就被高度激发,许多幼儿都争着说他们发现的事情。在活动前,我们设计了情境,在教室里摆了许多棵“树”,树上贴了少许“树叶”,让幼儿有身处大自然的感受,调动幼儿的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储备。活动开始,我一边撒树叶,一边富有激情地配音乐朗读,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不自觉地就进入了诗歌的境界中,体验和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体会到诗歌语言的作用。在谈论:你认为诗歌《秋叶》中最好听、最优美的词或句的活动中,有的幼儿说:“我喜欢,风儿吹,树儿摇,我好像看到了树在摇。”有的幼儿说:“我喜欢,群群彩蝶在舞蹈,因为我好像看到了红树叶、黄树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跳舞。”这些都是幼儿自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是幼儿主动表现和创造的萌芽。
三、尊重幼儿,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参与到编诗歌的活动中去。
幼儿在充分感受,理解了诗歌的语言,表现方式和情感后,我们可以组织有关活动引导幼儿迁移作品经验,进而扩展想象和讲述能力。这样将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仿编诗歌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文学学习的挑战。在前面,一系列活动的刺激下,幼儿兴奋地也想一吐为快。这时教师要尊重幼儿,也许他们的诗句不完美,但是,我们应鼓励幼儿创造的萌芽,让他们大胆说,大胆地表达,充分地发挥。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用来仿编的材料和创造语言环境,让幼儿言之有物。例如诗歌《秋叶》,在感受、理解了诗歌的结构、情感的基础上,“在大家都感受到秋叶美丽”的愉快情绪下,孩子们编出了“尖尖的叶子像毛笔”、“细细的叶子像绳子”、“长长的叶子像鲨的身体”、“薄薄的叶子像扇子”、“弯弯的叶子像月亮”、“秋叶落在山上,长颈鹿看见了,放在嘴里,把它当做饼干”、“秋叶落在草地上,蚯蚓把它当做雨伞”、“秋叶落到小河边,小蚂蚁把它当做小船”、“秋叶飘到院子里,小虫把它当做大床”、“秋叶落到花丛中,小蜜蜂把它当做舞台”、“秋叶落在地上,小朋友捡起来,放到书里,把它当做书签”等诗句,就是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表现。教师将幼儿编的诗歌用录音机记录下来,并放给幼儿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诗歌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乐趣,树立自信心。
总之,尊重幼儿,鼓励、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去思考、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表达,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使每个幼儿都有运用语言来表达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更好地达到语言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幼儿教师指导用书.
[2]幼儿语言教育.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童本位 儿童诗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26
儿童诗以其清纯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明快的节奏颂扬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童心之美,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诗是儿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实现自我、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儿童诗教学,绝不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要从儿童的视角,用最贴近儿童的方式引领他们与诗歌对话,与大千世界对话,让他们在赏读品味儿童诗的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语言魅力。
一、用诗歌教学唤醒想象
诗歌教学应该是学生感知、感悟诗词美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获得文本思想和言语智慧的过程。要想让学生“悠然心会,妙处说与君听”,需要教师不断地唤醒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秋天》的第二小节时,朱惠慧老师在学生充分读诗,理解、想象诗歌情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作者笔下的秋风吗?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让学生分享自己打滚或者奔跑的经历,然后再与学生聊当时他们的感受。这样设计,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唤醒了孩子的诗心,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诗歌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并以此来润泽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二、让诗歌教学充满童趣
儿童诗教学是对生命的启蒙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儿童的视角,用最贴近儿童生活的方式引领儿童的心灵与诗歌、自然、生活对话。这种对话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
朱惠慧老师在教学《秋天》时,紧扣一个“嚷”字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就是果园里的一只只苹果、一串串葡萄,秋风在你的身边奔跑,在你的脚底下打滚儿。此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嚷起来。请你也来嚷一嚷……”“秋天果园里的水果可多啦,可爱的小柿子在哪里?你也来嚷一嚷!”“还有橘子、梨子,咧着嘴笑的石榴……都来嚷一嚷!”这样入情入境的体验,以儿童的视角去还原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诗歌教学课堂产生独特的魅力。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了儿童诗所营造的广阔而迷人的想象空间,领会了诗歌所传达的情趣和作者对秋天的情意。
三、让诗歌教学贴近生活
儿童诗的读者是儿童,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孩子体会诗歌中的童趣。因此,教师要赋予诗歌丰富的生活意义,引领学生走进诗歌,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朱老师在教学“桂子”“羊肠小道”“肥膘”“葡萄”“红缨”“柔韧”这一组词语时,在学生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说说哪个词语自己还不理解。”有一个学生说不知道“红缨”一词是什么意思。朱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红缨”指的是玉米的哪个部分;
并出示了一幅成熟的玉米图片,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帮助学生在词语学习中认识事物。然后,朱老师还出示了戴在将军战马头上的红缨以及带有红缨帽子的图片,并且借助字典,让学生明白将军战马头上的红缨是荣耀的象征;
让学生再联系诗歌中的语句,体会此时玉米举着红缨的高兴和自豪。
诗中有关玉米的描写只是作者笔下众多的秋天景物之一,但“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这一充满生活情趣的形象,有力地渲染出秋天的喜悦。这种联系生活的词语教学,让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阅读诗歌的愉悦幸福。
三、让诗歌教学远离功利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不学诗,无以言。”诗词之美,在于感悟,在于阅读,在于传承。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领略诗词之美呢?教材中编入不少的儿童诗,主要是为了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可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做深入细致地分析讲解,以理解为目的,忽视儿童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儿童诗产生了高不可攀的畏惧感,继而谈诗色变,渐渐失去了学习儿童诗的兴趣。于丹说过:“要唤起孩子的好奇心,而不是每天强迫孩子必须学多少。”因此,诗歌的教学要做到远离功利。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范文第5篇
一、融情于境――在本真的意蕴中浸润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童诗对儿童的教谕功能总是通过美妙的诗句去唤起儿童美妙的情感,没有生硬而枯燥的说教,只有“润物细无声”的润泽。好的童诗,会使孩子感到心灵的激动和艺术上的满足。因此,在儿童诗歌教学时,将学生引入诗的氛围、受到诗的熏染是重要的一环。
1.谈话中入情。
师: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看到哪些美丽的色彩?
生:我看到枫叶红了。
师:难怪诗人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我看到金灿灿的稻穗。
师:秋风吹来,金色的稻浪翻滚,一望无边。
生:我看到金色的桂花。
师: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忍不住吟诵:“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板书题目)看看,这个课题跟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个逗号。
师:请你读一下,(生读)多美啊,读出了诗的韵味儿。大家一起读。
学生的语言是直白的、质朴的,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把诗一样的秋色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诗的氛围。
2.朗读中融情。
师: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色彩,还有许多悦耳的声音呢。仔细听。秋天都有哪些声音?(教师表情配乐朗诵)
生:我听到了黄叶刷刷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蟋蟀叫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大雁的叮咛。
师:走进秋天就像走进辽阔的音乐厅。在秋天这个音乐厅里,你最喜欢哪些声音呢?请多读几遍诗歌,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喜欢的理由。
《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短小有趣,如像普通课文那样分解教学容易割裂诗意,破坏诗歌意象完整性,也容易陷入理性分析的泥潭,丧失诗歌感性的本质。所以,教师从诗歌的整体人手,让学生先在听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感知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逐步达到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之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知诗的韵律、节奏,在读中体会诗的思想、情感。这样,平面的诗句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声音裹挟着意义,语言包容着和谐,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美感,这是童诗教学美好的境界。
二、通情于意――在率真的意象中漫溯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诗歌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意境的课堂。古人云:“立象以尽意。”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客观的景物“象”与主观的情致“意”完美融合,就是“意象”。本首儿童诗以孩子的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抒儿童之情,表儿童之意,将儿童的情、趣、意,寄于具体、单纯、明朗的生活场景、物象、事象之中,构成了儿童诗的意象美。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引领学生以形象感悟内涵,请看片段:
师:“叮咛”是什么意思?看看它们的偏旁想一想。
生:就是嘱咐的意思。
师:大雁叮咛,会说些什么呢?
生:小朋友天气凉了,要多穿些衣服!
生:大家赶快把过冬的食物准备好啊。
生:小松鼠,别贪玩了,快准备过冬的食物。
师:大雁的叮咛让大家心里暖暖的。
师:大树为什么抖抖手臂?谁来抖抖手臂?
(学生表演)
师:谁能读好这一句?
生: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很慢呢?
生:因为黄叶要离开大树妈妈了,有点舍不得。
师:有不一样的读法吗?
(学生朗读)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轻快呢?
生:因为可以化作肥料为大树施肥。
师:你真是一片无私的叶子!――是啊,每片树叶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请大家把不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朗读)
师:哈,你是一片快乐的黄叶!
诗人靠意象倾诉心语。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大雁”“蟋蟀”“田野”等秋天典型特征的景物就深深吸引了孩子。这些具体的景物组成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同时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是如何借这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的。教学时教师抓住了“刷刷”“叮咛”等拟声词和叠词的品读,拉近了与儿童的距离,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寄情于诗――在童真的意趣中放歌
梅子涵教授曾经说过:“诗意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就像人的呼吸那样。所以,守住真诚,才能不阻碍学生真正诗意的流露。”学生在感受着诗歌瑰丽的同时,会萌发一种想通过学习诗歌来倾诉自身感情的渴望,从借他人的诗句抒自己胸臆发展到自己写作的欲望,教师把准了学生的思维动态,引导学生自然流露真情,歌唱儿童心曲,顺应学生的兴趣迁移,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尝试写作。
师: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把你们听到的秋的声音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下来吧!
生:听听,秋的声音/枫树抖抖手臂/扑哧,扑哧/是枫树欢乐的笑声。
师:啊!风在吹,叶在舞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葡萄聚在一起/吧嗒,吧嗒/是嬉戏打闹的声音。
师:哦!葡萄也很调皮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大豆摇着豆荚/哗啦,哗啦/是迎接丰收的歌韵。
师: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生:听听,秋的声音/地上传来脚步声/嚓嚓,嚓嚓/是蚂蚁搬粮食的声音。
师:你真是位小诗人!
生:听听,秋的声音/一阵秋风吹过/啪啪,啪啪/是苹果告别枝头的声音。
师:多么动听的音乐啊!秋的声音还在每个小朋友的小诗里,在每个小朋友的心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