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校风建设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6 19:1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1.学生学习或参加各种比赛的现实目的性更强。据调查,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报学校、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及选择是否认真学习某门课程时,首先考虑的是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或进入到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校风建设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校风建设论文【五篇】

校风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一)学风现状

1.学生学习或参加各种比赛的现实目的性更强。据调查,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报学校、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及选择是否认真学习某门课程时,首先考虑的是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或进入到通过亲戚已经找好的工作),考试能否顺利通过;
选择是否参加某项比赛,考虑更多的是参加比赛素拓分能加多少、入党是否优先、对推荐优秀毕业生是否有帮助等。但是学生忽略了大学期间的习惯养成、人格塑造、学习方法的学习等更重要的内容。

2.目标不明确,纪律性不强,效率低下。调查发现,近1/3大学生常有无意思感、多余感和厌烦感等消极心态,学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动力。大学阶段的学习自主性较强,导致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漫状态。相比中学阶段,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被动式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已无法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

(二)学风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为加强本校学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多变的活动多,稳定的制度少。开展专业知识竞赛、学风建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老师开各种讲座等活动是各高校学风建设活动的不二选择。但目前存在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活动结束后不注意总结,活动缺乏连贯性等问题。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很少出于兴趣,也很少从中学到知识或技能,而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参与面小,只有少数同学疲于应付各种活动。

2.形式的过场多,管用的行动少。当前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中,有制度而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有活动方案而没按照方案开展、为对外宣传而不是求实效而开展活动等各种过场依然泛滥,真正的能够改善学校学风情况的实际行动少。究其原因,与这些活动是来自于上级的规定动作,而非学生的真实需求。

3.创新多,推广良政少。各高校、各学院为促进学风建设工作创新性开展,每年都会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但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各个部门为了争取相应的激励资金年年都会申请并推行创新性的举措,而这些创新的举措很少因为其有效而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二、我国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当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很多,笔者通过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结合个人近4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对学风的理解存在偏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社会需要的是掌握一技之长的综合性人才。综合性是指不仅要在相关专业领域有较强的技能,还要有在该领域不断学习、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如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诚实守信的品格,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等。因此,大学要学习不仅仅局限于高校领导、教师,甚至专家学者所理解的学校规定教材或者专业知识,高校学风建设也不能只抓课程通过率、专业证书考取率、参加各种比赛的获奖率、考试违纪率等。

(二)课程设置和社会及学生需求不一致,导致读书、学习无用论盛行

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和社会严重脱节,如本科学习理论性过多,实际操作性太低,而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已经大众化,本科生毕业后的工作大多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无关,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就想着如何能够把每次的考试通过,不要影响自己顺利毕业。

(三)校园或班级文化建设缺失

有这样一个事实:同样是三本院校学生,有的学校学风很好,学生在各种比赛中频获大奖,而另外的学校情况则完全相反;
同一所学校、甚至是同一个学院,有的班级学风特别好,而另外一些班级则特别差。调查发现,好的学风与校园和班级文化氛围密切相关。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如果其管理者(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能够为其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集体的学风就必然比其他集体的学风要好。文化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包括校园和班级、公寓的卫生状况、教室的布置、图书馆、文化走廊等基础设施;
软文化包括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班旗、班徽、班歌,班主任的管理风格和水平等。

(四)机制缺失是学风建设的主要障碍

校风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课题组针对学院机关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廉洁奉公等4个方面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这4个大项中,各有“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5个栏目,而每个大项的满意度又分别设计有5个事项供选择,比如在服务态度方面,设计了“文明热情、耐心认真、主动优质、真诚解难、倾听意见”等5种表现,这样就能使填表人在做出满意度选择时有个具体的界定。

(二)发放与回收

共向全院师生发放问卷调查表313份,回收问卷297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94.5%。问卷回收过程中,课题组特意将行政部门人员、系部教师(124份)和学生(116份)的调查表分别列出,以便更加清楚地看出学院机关作风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进一步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行政部门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而系部教师对学院机关作风的满意度与行政部门人员有一定的差距。学院行政机关主要是为全院的师生服务,而其中因学生本人与学院行政部门打交道的并不占多数,系部教师却占了大头。因此,本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对系部教师的调查结果进行单独分析。

(一)总体调查结果统计

297份调查问卷回收后,课题组进行认真统计,具体的调查结果见表1-表4。

(二)系部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124份系部老师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显示,服务态度方面有54人表示满意,占总数的43.5%,有50人较满意,占总数的40.4%,有14人表示基本满意,占总数的11.4%,认为较不满意有4人,占总数的3.3%,表示不满意的有1人,占总数的0.8%。服务能力方面,有80人表示满意,占总数的64.5%,有30人表示较满意,占总数的24.2%,有8人表示基本满意,占总数的6.5%,较不满意的有4人,占总数的3.2%,表示不满意的有2人,占总数的1.6%。服务效率方面,有62人表示满意,占总数的50%,有23人表示较满意,占总数的18.5%,有32人表示基本满意,占总数的25.8%,有6人表示较不满意,占总数的4.8%,有1人表示不满意,占总数的0.8%。廉洁奉公方面,有95人表示满意,占总数的76.6%,有20人表示较满意,占总数的16.1%,另有7人表示基本满意,占总数的5.6%,有2人表示较不满意,占总数的1.6%,不满意的人数为0。

(三)调查结果分析

分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总体调查结果中,满意、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较大的比例,这表明全院师生对行政机关作风,特别是在机关人员廉洁奉公方面的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但较不满意和不满意的仍占有一定的比例。服务态度方面较不满意和不满意的为2%,服务能力方面为3%,服务效率方面为3.7%。而这在对系部教师的调查中,分别达到4%、4.8%和5.6%。找出这问题的关键所在,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改善态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应是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

三、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机关工作作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既有制度原因,也有组织领导原因。

(一)主观原因

1.理论素养不高

有些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缺乏理论学习的自觉,用各种理由推脱学校的理论学习活动,即使参加了也是敷衍了事,更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一些人对于在机关工作有一种优越感,认为机关工作人员在各方面都要优于系部老师,没有把服务师生当作工作的第一标准,没有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甚至有些工作人员上班网上聊天、购物、玩电脑游戏等,服务意识欠缺,群众观点淡薄,不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2.工作激情缺乏

工作中没有竞争意识,缺少激情,工作效率不高。观念陈旧,习惯于老方法、老传统,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工作主动性,工作懒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安于现状,业务学习不积极,常常消极怠工,不爱岗敬业。加之行政部门的职称晋升机会较少,有些学院的岗位设置还没有完全到位,管理部门的待遇问题也没能完全实施,这就更加调动不了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部分管理干部在工作中跳不出原来的条条框框,思想观念不随改革发展的形势而转变,不去想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没有考虑到师生的切身利益,把自己凌架于群众之上,不深入基层,不了解下属的困难,不了解师生的需求,有了矛盾和困难不愿直接面对,要么绕道而行,要么上交领导,没有工作思路,不讲究工作方法,导致所属部门的工作也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

3.大局意识不强

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合作精神,工作不沟通,协调不到位,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甚至于部门内部也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调查中发现,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甚至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也搞不清。一些人工作中总是首先考虑自身个人利益、自身部门的利益,没有大局观念,不从学院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不接受批评和监督,缺乏“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意识。

(二)客观原因

1.工作机制不健全

一是用人机制不完善。有的部门在任用干部方面未能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学院领导不了解中层干部的特长和工作方式,未能将有用之材放到最恰当的岗位上,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除了人事、财务等关键性的岗位实行干部轮岗之外,有些中层干部的岗位甚至十几年都没有变动过,对其工作实绩和工作标准没有明确的要求,变相地助长了一些干部的不勤勉、不作为。二是监督机制不得力。一些部门对学校制定的措施和规章制度不认真学习落实,流于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上面不检查就不行动。党内监督和学校监督落实不充分,一些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得不到及时纠正,也未能使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岗位培训不充分

有些学院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未能实行充分的岗前培训,导致其认为行政部门的工作简单、没有专业性,任何人都可以承担。因此,工作起来不积极,不敬业,没有责任感,得过且过。而对于一些老教师,学院也缺乏一些相应的培训,这也使得一些人觉得自己工作年限长了,资历老了,也没有什么大的追求了,没人管得了了,思想上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上不再踏实肯干,混日子了事。对于新上任的中层干部,一些学院也未能重视对其任前的谈话和培训,致使一些干部飘飘然起来,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反而学会了虚假的一套,学会了享乐,学会了敷衍领导、脱离群众。

3.部门职责不清晰

在调查中发现,机关一些部门存在职责不清,人员分工不均的现象。有的部门人手较多,但工作效率却不高,工作中你推我、我推你,一项工作分给几个人干,你依赖我,我依赖你,到最后甚至会没人去干。有些部门编制多,人员少,许多事情又无法顺利完成或按时完成。职能交叉的一些部门,甚至会出现有利的事情争着干,少利的事情让着干,无利的事情没人干的现象。

四、对策与建议

高校机关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解决好高校机关工作作风的建设问题至关重要。既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教育和整改,又要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因此,建立长效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一)加强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政治核心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战斗堡垒,高校机关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一是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增加机关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与示范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学院的规章制度,可设置“共产党员岗”,让其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要与部门负责人一起努力将现有的制度落到实处,积极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积极开展党日活动,明确“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合理进行角色定位,以党员来带动群众,以党支部来带动全处室的工作,以积极向上、昂扬的斗志去开展工作,让每个党员用坚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去感染激励身边的人。

(二)提高执行力,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工作效率的不满意度仍有5%左右。而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度。一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工作作风。高校的机关职能部门是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即以“服务”为宗旨,因此,一定要强化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要真正地全心全意地为广大师生服务,要倾心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与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商洽,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妥善地做好解释工作。二是要坚决落实好学院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可以将工作执行力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方面,同时作为干部任用前的一项考察内容,要抓铁有痕地开展工作,执行领导交待的工作不走样,依靠全处室的同志,同心协力,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三)建章立制,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高校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的保障。一是制定和完善现行的学习培训制度。要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学习新的管理知识、新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为基层师生员工服务的能力。高校机关工作人员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学院领导应注重这方面的工作,拔出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并形成制度。可以分批分层次地将机关工作人员送出去学习,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坚持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和任前干部进行岗前培训。二是制定规章制度。对财务、人事、国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等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使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办事。厘清各部门的职责,理顺部门间的关系,促进相互沟通与合作。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精简管理环节,简化工作程序,使工作流程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制定考评机制,做到奖罚分明。对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根据其承担职责的不同,分别制定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评定职称,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倾斜,以调动其积极性。

(四)加强廉政建设,强化奉献意识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对于廉洁奉公这方面的调查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廉政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是要加强廉政教育,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特别是要教育机关工作人员,绝不能,甚至“吃、拿、卡、要”,须经常“照镜子、正衣冠”。学校既要对违纪行为进行报道批评,又要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表扬。二是要强化党性监督。对于机关领导干部要时刻关注其思想变化,建立和完善督查制度,将腐败和奢糜之风消除在萌芽状态。机关工作主要是服务全院师生,有时需要晚上加班,有时需要节假日加班,还有一些特殊部门可能还有夜班,要教育机关干部发扬奉献精神,抛却杂念,全心全意地为广大师生服务。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和生活上关心广大干部职工的成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听取机关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让每一位工作人员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学校建设。

(五)实行轮岗竞岗制,强化竞争意识

校风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部在1999年为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提出了大学扩招,随着高校本科生逐年的递增,高校开始涌现出一个庞大的队伍,即青年教师队伍。教育部截止2001年的统计,高校青年教师总人数已达到88万,总比例达到高校教师总比的62%。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有许多特点:这些人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7,80年代,捧着书本苦读二十余载,大多数直到拿到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通过层层选拔,才有资格到高校工作。三尺讲台,对这些专门从事知识与传承的年轻人赋予了千钧重任。这数以万计的青年教师普通,平凡,没有骄人的业绩与显赫的名声。在做科学研究,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时,许多青年教师在忙乱中已把“师风师德”四个字抛于脑后:只关心学术课题,不知国内外政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忙晋升职称,而忽略教学,使学生怨声载道;
只与评审职称的教授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忽略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只关心论文与课题的数量,而对学术的严谨性嗤之以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够自律。青年教师的现状堪忧,是社会压力,高校环境所导致的。如何使这庞大的群体在若干年后成为各高校的骨干与精华,如何使这几十万人成为副教授,教授之后为学生尊敬,为社会叹服是教育理应考虑的问题。其中,不断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2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师风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对政治的了解与关心,对职业的投入与热爱,同事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得体的语言与着装,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师思维灵活,工作弹性大,大多数工作态度端正,充满着正面力量,高校需要这些青年教师夯实高校的建设,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过热的浪潮中,青年教师还需要道德沉淀与文化素质修养,以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具有职业道德,作风严谨,蓬勃向上的一支队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与五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经验,总结出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2.1一线教师学术作风不够严谨教学工作不够认真

一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精髓,是学生们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对象。而近年来青年一线教师人数过多,岗位认定与职称评定的竞争愈加激烈,导致青年教师们将精力大半投入到积累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数量以及奖项评选中。科研工作者普遍了解,论文的产出需要做实验,实验数据是大量的试验以及调研产生的,只有严谨的科研才会产出对本学科有积极贡献于社会意义的论文,青年教师有教学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因此对于论文产出喜欢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许多论文的产出仅仅是为了凑数,这样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对本学科做出贡献。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且大都发生在青年教师当中。课题的报送面临的压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师拿出切实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与申请部门协调关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导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听到下课铃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与学生交流,不解答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有问题的邮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与学术的解释,许多教师一学期过后还叫不出三个以上学生的姓名,令学生及其不满,与师风师德建设严重相背离。与此同时经济过热又导致青年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收入过低,想方设法为自己再招揽一份兼职。在各个城市的私人培训机构,经常可见到高校教师在为中小学生们补课的身影。长此以往,青年教师教学的精力越来越少,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影响日后的学习。最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科研经验使得课堂上理论内容较多而缺乏动手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一些青年教师不够为人师表,课堂上有时满腹牢骚,将许多时间花在批判社会现状上,不给学生们正面力量,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自己忘记什么是“为人师表”,学生们忘记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

2.2青年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辅导员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经常可见学生与辅导员关于生活学习的问题促膝长谈,辅导员的确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情感的依赖对象。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过于年轻化产生了许多道德建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辅导员的调查发现现状堪忧。辅导员队伍中许多都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在道德上不太善于掌控自己,对学生奖惩不一,有的有严重的情感偏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犹豫躲闪。许多辅导员决定着奖学金等级,优秀学生的称号,学生党员的名额,这就使辅导员们有情感偏向,归根到底是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经常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乐于与辅导员探讨,有些辅导员在道德建设方面不够成熟,很少给出中肯切实的意见,这使学生有时感到困惑,不知遇到问题该与谁去讨论,及其容易走极端,说到底这是师德建设的问题。

2.3教辅青年工作者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高教的教学机关与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高校机关是高校运转的命脉。青年教师不断地涌向机关也给教辅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青年教辅人员由于社会经验少,对本校的运转缺乏了解,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态度冷淡,知识贫乏是青年教辅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这些青年教室们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师风师德建设有待提高与完善。

3完善师风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参考了不少讨论此论题的文章,大多数作者对师风师德建设的提出建议非常有限,且主要目标放在强化学习教育,规范教师行范,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上。而笔者认为,师风师德建设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笔者决定另辟蹊径,提出几点完善师风师德教育的建议。

3.1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以抵制学术不严谨作风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座大山,笔者听取了沈阳药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吴秀萍教授的评论“没有做过科研的教学工作者只能在讲台上重复别人的东西,不可能将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笔者深有同感,抵制学术不严谨的作风,应把第一步放在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去。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应首先承担着一部分科研任务,学校应给与适量的经费让青年教师搞学术研究,并对青年教师的产出论文产出质量有严格的审订,只有发表出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教学意义,社会贡献的论文,才有可能让这些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资格参与副教授的评选。而将更多的教学任务给予教授与副教授,因为学生更喜欢听有着科研经验,创新经历与学术积累的教授们上课,这样学生更有积累,更有启发,个高校产出的本科生更加有质量。只有学术严谨,才会更好的完善师风师德。

3.2拓宽青年教师视野成熟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

笔者指出,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不够成熟,没有文化沉淀,这导致了这些教师视野狭窄,不能更好的进行科研与教学,笔者认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应该至少学习一门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做出课堂笔记与评价报告,以达到拓宽视野,充实思想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多下基层锻炼,例如在高铁建设现场试验,在其他高校实验室得出科研数据。此外,青年的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应由评审团反复讨论与不断修改,因为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深入,创新;
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使师风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

3.3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氛围

强化管理与严格考核许多青年教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上班,下课,回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对学校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大事件缺乏了解,针对授课教师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辅机关应该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的氛围,积极倡导“德育为主,教育文本,教学育人”,定期将一线教师聚集起来,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使这些会议成为青年教师表达意见,提出观点的有效渠道。同时,学校也应该强化管理和完善考核机制,多多听取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评选依据,使得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4结语

校风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1.信息的宣传面广、普及性强、传播性快

微媒体本身的信息特征,使得在学风建设中教、学、管三方的信息都能较快得被校园里的大众所知晓。如,从教的层面来举例,课本或课堂上的一个知识点,在传统教学中可能就只是看过这本书或者课堂上的学生才知道,但是经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传介后,短时间内认识这一知识点的人数便可以倍数增加,并且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学习效果明显。再比如,学生管理方了一则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消息,传统方式可能需要逐班或年级集体会议进行通知,但是在微时代,辅导员的一条微博、一则微信,就足以让几乎所有的学院学生都知道,甚至是全校。

2.执行的途径多样化、参与性高、监督性强

随着微媒体在校园中的愈来愈普遍,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也在走向打破传统、不断创新的多途径局面。微媒体通过其通俗化、丰富的语言,使得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愿意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参与,并且在这样的建设过程中能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又因为微媒体传播速度的极其迅速,学风建设的点点滴滴都能被暴露在整个社会中且受到评议,所以对于学风建设中的任何一方都存在着监督和被监督。

3.效果的示范性强、可学性高、起效快

学风建设过程中任何一个举措,不管大小,不管是来自哪一方,在微时代都能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例如南京某大学的“考研宿舍”,一经微媒体推广,全校及其他高校的学生都相互知晓,且被树为日常考研动员的典型案例,无疑对高校的学风推进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在学风建设中的诸多创新举措,若能经过微媒体的宣传,其可学性会大大提高。如江苏某高校采取课堂交出手机的形式维持课堂纪律,正因为微媒体赋予其较强的可学性,此举之后被多校相继模仿,效果甚好。

二、微时代学风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微时代学风建设存在的机遇

(1)学生的主体性得以调动和体现。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风形成的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微时代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灌输教育,而是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参与其中。在微媒体的环境之下,学生可以通过在微信、微博、人人网等传播媒介中分享、转载和学习自己认同的信息,发表自己的任何想法和观念,学生的自由度、平等性大大得到提高。这种充分自主的选择和参与方式让学生更容易主动参与到日常的学习中去,从而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

(2)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相互认可。微时代为学风建设创造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自由、活跃、平等、互动显得尤为明显。学生和老师可以开展“主贴—跟贴”式的主题讨论或学习,内容可以是日常的知识学习,也可以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在教与学中遇到的矛盾或问题,甚至是学生的其他方面的需求和问题,在这样的讨论情景中,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促进教与学在思想上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平时羞于或不善于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在微媒体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得到老师的关注。总而言之,这样的互动,为学风建设建立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3)丰富的载体拓宽学风建设的平台。学风建设中,传统的载体是班级、专业。而微时代所能够带来的则是更为丰富的建设载体,如班级的人人主页、QQ群、飞信群、微信朋友圈、微博、PU,形式多样,对于当代学习能力强、自主性要求更高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载体相对来说则更容易走进他们的视野并被使用。从教师的层面,他们可以借助这些载体课程知识点、解答学生随时随地提出的问题;
从学生的层面,可以通过这些载体接受、传递信息,在使用得当的前提下,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从管理者的层面,考勤不再是一张纸、管理条例也不再是好几页的文字、学生教育也不再局限于办公室面对面的交流。应该说,微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学风建设带来了许多微平台,机遇甚好。

(4)教学管的联动模式形成聚合效应。学风建设上从根本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管理者是督导和协导。微时代所带来的多种网络平台,三方均能够参与其中,其信息的交流具有交叉性和频繁性,只要其中任何一方某个观点,其他两方都会迅速知晓,再经过管理方的正确引导及不断发帖、跟帖式的认同讨论,结果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聚合、扩散,从而形成教学管三管齐下的聚合效应,最终形成教师爱岗敬业、学生求学奋进、管理愈发成熟的校园学习风气。

2.微时代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1)学风建设的主体———学生面临挑战。微媒体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的特点上,它的出现,改变着大学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带来较大的冲击:校园里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课堂上都有学生克制不住自己,微聊、观看微小说和微视频、浏览网页等各种现象都有;
宿舍中网络也是无处不在,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兴趣等都将经受微时代的强大冲击,但凡自制力差、判断力弱的学生,都容易在学习上出现问题,还有可能影响更多的学生,使其“遭殃”。

(2)学风建设工作的传统载体岌岌可危。传统的学风建设主要是通过集中教育、制度规范、示范教育等面对面、可控性强的方法来进行的。然而微时代背景下,受现有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等因素影响,学风建设利用传统载体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或者说是效果不大。不同的时代,社会背景不同,学生的特点也随时代变化,在如今94、95后充斥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学风建设载体已渐渐不被大学生们所重视,学生更愿意去关注微媒体环境中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幅图片。因此,依靠微时代的影响力,及时创新学风建设的载体,抓住学风建设的制高点,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3)学风建设工作的预见性面临挑战。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扁平化特点,信息传播失去传统的由上而下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体现在时间上的传播更加快速快捷。所有登录网络的人,无论身份高低,都可以在同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同时空间限制逐步被打开。尤其是在微博中,一旦某个粉丝众多的意见领袖产生认识偏差,并影响其“跟随者”的观念和言行时,瞬时间很容易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对学风建设的预见性提出一定挑战,迫使学生工作者需要具备更强的预见性。

(4)学风建设工作者的素质亟待提高。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和个性化微生活方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老师的传统优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对不论是任课老师还是学生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们接受新鲜事物,积极主动适应微时代新媒体,了解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困惑,通过微博、微信等时时接触到各种信息,及时更新、变换教育方式和内容,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三、微时代学风建设的路径思考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强调制度的规范化、追求工作的精细化,建设微时代的高水平大学的优良学风,不失为新时期微媒体背景下学风建设的一条新路径:

1.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故学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微时代的学风建设中,首先,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选择合适的某种微媒体途径,让每一个学生都注册在其中,并尝试做一些轮流性的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如针对某一门课的学习,教师在课下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公共的微信平台,定期设立讨论的课题,由学生轮流来进行主导性的讨论发言,这种线上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课堂上的拘谨,发掘更多学生自己的想法。当然,课堂发言、课后作业都可以通过分类分组的微媒体方式进行操作,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得参与到这种学习氛围中去。其次,学校在教学、科研等上面的政策和决定可以做一些透明化,让学生有知情权,并且能够在特定的网络空间中进行讨论,甚至是与领导有“线上线下”的双线互动,这样也是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的存在感,增强主体意识,真正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高校中现在也有比如公共的人人主页、微信平台、微博,但是利用度不是很高。所以可以继续抓好这个渠道,将关乎学生们切身利益的政策、文件,甚至是对于学生的处分文件,都可以在这些媒介中宣传,吸引同学们对此讨论,一方面让学生对学校越来越关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外界影响中反省自己、改善自己。

2.强调制度的规范化,引导学生的自我提升

对于任课老师来说,首先要保证学生们正常准时出席课堂,养成良好的学习纪律。对于学生的出勤情况,老师可以通过每周在微平台公布名单、曝光课堂不守纪律的照片等形式对其给予惩罚、对周围其他同学给予警示。然后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在线分组的形式,对每次在课上发言和提问的同学可以累计“点赞”,并将此与最终成绩挂钩。或者可以通过微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们分组自己上来分享知识点,总而言之,一定要将学生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学生干部主题微会议”、“班级微平台月评选”等制度不断完善和加强日常课堂考勤,包括学生上课不带书、笔、本,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甚至可以将学生上课睡觉、玩游戏的照片直接在微博、微信中予以公示,实行“微平台周公示”制度,对上述学生予以警示提醒;
学生干部及党员是学生管理者最直接的抓手,故从这部分学生干部入手,结合微媒体的新形势,开展“学生干部主题微会议”、“班级微平台月评选”等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们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主动积极性,更能引导更多的同学在新媒体环境中适应学习新方式、不断提升自我。

3.追求工作的精细化,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依托微媒体的优势,从学生们学习生活的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做好精细化的工作,竭力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学风建设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传统的宿舍文化建设,主要是以小宿舍为单位,以建立学习小组的形式,鼓励一个宿舍的同学们要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但是各个宿舍之间的交流和竞争都较为薄弱,故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还是难以拔升。而在微时代,完全可以利用微型媒介将各个宿舍乃至整栋宿舍楼的同学集结到一起,通过建立“宿舍微平台”进行形式各样的学习、评比活动,有竞争就会有成绩,这样的模式相较于传统宿舍建设来说,应该更有效率、更受学生欢迎。宿舍之外更多的就是课堂,任课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微媒体的网络优势,将生硬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电子知识,相信学生们的听课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升,如在课题教学中穿插使用微语录、播放微视频,既可提高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又可帮助学生强化记忆。除此之外,校园的公共区域和教室周边地区可以设置联网的电子显示设备,建立专题分区板块,如“光荣榜微公示”、“违纪名单实时滚动”、“微学”等主题,以全面公开学生的先进优秀事迹及违纪处理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严谨而有序的学习氛围。

四、总结

校风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网络虽然给大学生学习带来了便捷,但由于各类负面信息充斥网络,加之网络监管措施相对滞后,因此网络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时间分配比例和学习态度,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极大的冲击[2]。

(一)过度上网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精力难以集中由于网络与人们生活联系得过于紧密,不少学生将上网视同吃饭、睡觉,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沉迷网络,根本无心顾及学习,即使是学习时,心里考虑的也是网络,很难集中精力学习。此外,很多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原本想通过上网自我放松一下的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耗时过长,甚至玩成通宵不睡。喜欢“网上冲浪”的学生,有时准备用几分钟查阅资料、浏览信息,却在不经意间浪费了几个小时。因此,对上网时间把握不好,长时间上网会影响正常的作息规律。休息不好,上课时就会无精打采、精神不振,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学习。

(二)过度上网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所削减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友、购物、娱乐等平台,不少大学生由此沉迷网络而难以自拔,造成学习兴趣锐减,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学生喜欢网上购物,有时为了淘到一件满意的商品,往往会在不同购物网站反复比较,耗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三)过度上网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偏离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网络作为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不少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有的迎合网上消极思想,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标不明。有的受到网上自由思想的影响,迟到、早退、无故旷课,课前不主动预习、课堂讨论不积极、课后不完成作业。有的从网上学到贪图享受的习性,学习怕吃苦,平时不用功,考前抱佛脚,甚至在考试中作弊。

(四)过度上网导致大学生的不良学风相互影响与传统媒介相比较,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不良风气往往通过网络交叉影响、快速放大,个别“网瘾”学生对身边同学会产生不良示范效应。个别学生还喜欢上课时用手机上网,这不但自己不专心听讲,还会影响到周围同学。有的学生喜欢玩团体性网络游戏,通常会拉上其他同学一起玩,久而久之“游戏圈”越来越大。有的学生意志不够坚定,看见其他同学上网玩得开心刺激,会不知不觉地被吸纳进去。也有的学生认为,同宿舍的同学都在玩游戏,自己不会玩,就难以融入集体,逐渐被边缘化。为了融入集体,本不想玩的同学也会加入到网络娱乐的大军,从而导致整个集体的学习风气每况愈下。

二、改进高校学风对策建议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3]。笔者认为,需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特点规律,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进取精神。

(一)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网络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强烈的影响和冲击,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会向大学生传递巨大的正能量。高校应该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借助网络向广大学生宣扬体现文化特质、具有历史传承的校园文化,在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熏陶中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保持强劲的学习动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网络聊天、校园BBS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勤奋学习是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而不是娱乐手段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大学生入学之初就要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重点,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二)强化网络自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网络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行动和自我管控。教学管理部门一要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引导大学生端正用网态度,自觉抵御网上种种诱惑,加强网络使用的自我约束;
二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上网自律意识,形成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规范;
三要大力抓好班集体建设,选准配强学生干部,发挥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真正让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逐渐养成乐学、比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发挥网络助学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网络信息容量大、资源交互共享,为大学生利用信息资源、拓宽知识视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推动教学手段创新,借助网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普及师生网络操作使用技能,引导高校形成以网促学、以网促教的新时尚。还应重视网络学校和虚拟课堂建设,围绕教学任务精选部分优质课件,建立专业论坛、专业QQ群、微信群,建立专业化学习资源库,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术探讨、拓展知识领域,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4]。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培养学生网络学习能力,主动提供好的学习网站,督促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借助网络完成课余作业,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网络学习的成效和快乐,以好的教风推动好的学风形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