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一、指导思想做好高一数学复习课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高一数学期末复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一学期来的数学知识连成一个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做好高一数学复习课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高一数学期末复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一学期来的数学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利于学生理解;
(2) 少讲多练,巩固基本技能;
(3)抓好方法教学,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4)做好综合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明确复习范围及重点
范围:必修1与必修4
重点: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必修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
三、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掌握核心概念、基础知识、强调作图、解题规范;
2、围绕综合卷加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面批,争取提高合格率。
四、复习要点:
掌握各章知识结构和要点、知识点、澄清概念、解决疑难问题。
习题归类,解题思路、方法,从解题中对知识加深理解、掌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具体课时安排
由于教学时间紧,按照计划估计要到12月31号才能结束新课,复习时间大约8天左右,巩固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上课讲评。具体安排如下:
2014年元月1日前结束新课;
2日------6日复习必修1:集合(1天)、函数(2天);
7日------8日复习必修4:三角函数(1天)、平面向量(1天); 9日------10日必修1、4综合训练。
六、复习方法
1、根据学生的薄弱点,有针对,有系统地设计4份复习案,其中集合与函数2份,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2份,综合训练试卷4份。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学分制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26
1 前言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已有数十年历史。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是以五年制高职教学为主体的办学实体。由于五年制生源质量不佳,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成人成材是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
课题《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立项的201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在历时2年的研究周期内,按照课题分工,对五年制高职中实行学分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研究学分制理念、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赋予其新的内涵,使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在五年制高职实施变得可行。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2.1 研究的目的
2.1.1 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人成才
机电工程学院主要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即招收初中毕业生,经过五年的教育,获得高职毕业证书。这一教育形式贯通了中、高职教育,较好地解决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缩短了修业年限,得到社会、学生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是五年制高职生源质量不佳,差异较大,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结果。如何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彰显个性,通过学习不但掌握一技之长还要在道德修养,创新方面齐头并进,在成人成材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是此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2.1.2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生毕业后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因此,学生不仅要学知识学技能,还要学做人的规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较大的学习自和选择权,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拥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权利。使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岗位能不断自主学习,适应市场需求。
2.1.3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传统单一的专业培养计划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基础、爱好选择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专业选课。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研究、构建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并适时组织实施。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所以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研究的基础,在绩点学分、证书替代等方面赋予学分制新的内涵。
2.2.2 掌握学习教育理论
以人人都能学习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现实,以现有条件改变现状。这个理论坚信只要措施得当,学生可以学会学校设定的教学内容。
2.2.3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每个人的智力都是有多种智力有机结合而成的,每个个体都会存在自己的优势智力。在学分制研究中,以此为依据,以绩点学分计入总学分,鼓励学生在优势智力方面发挥特长。
3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3.1 研究过程
整个课题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9―2012.6)主要进行调研学习、收集资料;
初步确定学分制的框架结构,收集学分制尤其是职业院校学分制的相关资料,学习领会各种不同学分制的特点;
到京内外多所职业院校学习调研,分析比较各校学分制的实施情况,初步形成五年制高职学分制实施方案框架。
第二阶段(2012.7―2013.9)主要在学分制框架的基础上,研讨修订学分制方案,制定了《学分制导师工作管理办法》、《课程学分实施细则》、《五年制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等文件,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3.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法等。
3.2.1 文献研究
课题组对《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研究与探索》等近年来学分制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和数据支撑,通过文献分析出目前学分制尤其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2.2 实地调研
课题组成员先后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听课、参观等形式对五年制高职学分制实施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对五年制高职学分管理模式和方案进行初步的设计和构想,对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3.2.3 比较分析
将各院校学分制方案和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对比,找出差异点和共同点,概括各院校学分制的优缺点,结合我院的生源、教学设施设备、师资情况等,制定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广泛的调研学习,课题组认为,学分制的实施,对于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有效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各种复合型人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课题组在如下方面进行研究:
4.1 学分的分类
4.1.1 课程学分
分为通识课学分、专业课学分、实践课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
4.1.2 创新学分
指、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社团等所获取的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0%。
4.1.3 思想品德学分
指学生在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受到表彰而获得的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0%。思想品德学分不允许替代。
以上三类学分均达到要求,方能毕业。
4.2 弹性学分制及绩点学分
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个性发展。学生在籍时间为4-7年。
绩点学分总和达到要求即可毕业。绩点学分还作为评选先进、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
4.3 证书计入总学分,可替代相关课程
计算机1级,英语口语、英语B级、中级专业技能证书,折算成学分计入课程总学分。鼓励学生考取高级技能证书及专业相关证书。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可替代一门相关课程。
4.4 重修、试读、留级及毕业
取消因成绩不及格而开除学生学籍的规定。不及格科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重修、试读、留级直至毕业,若超出修业年限仍有不及格科目,按结业处理。
4.5 导师制
由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引导学生对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关系以及专业的深层次了解,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将来职业的发展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并和辅导员制度相呼应,避免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的脱节。
5 课题成果及特色
5.1 课题成果
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的研究,形成了如下成果:
5.1.1 制定学分制系列文件
主要有《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创新学分实施办法》、《思想品德学分管理办法》、《导师制工作管理办法》、《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课程重修管理办法》、《课程学分实施细则》;
5.1.2 撰写论文
主要有《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思考》、《五年制高职学分制下学生职业成长引领体系研究》、《五年制高职柔性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初探》、《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分析与思考》;
其中《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分析与思考》一文,分析对比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的起源发展阶段及实施方案,对其优缺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论文《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思考》对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性,构建思路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成果均为为《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等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研究依据和基础。
5.2 成果特色
5.2.1 弹性学分制
五年制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自身的知识、能力、社会经验有限,对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不够,对学习缺乏全面规划。学分制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实际和我院办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弹性学分制的新内涵。弹性学分制方案中,前两学年以学年学分制为主要特征,开设少量公选课;
后三学年开始,在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设专业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导师指导下选课。弹性学分制既保证专业课程安排紧密,知识系统性强,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有利于集体观念,团体意识的培养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在合理的知识素质框架下个性发展。
5.2.2 绩点学分制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建立学习竞争机制,将绩点学分的概念加以引申,在一般的学分制中,将学分绩点作为衡量学习的质的标志,作为评选先进、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以绩点学分计入总学分,绩点学分达到基本学分要求即可毕业。以此激发学生在智能的优势方面发挥特长,以长补短。
5.2.3 成人成材教育并举
在学分制总体方案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技创新、参加技能竟赛、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纳入创新学分的管理范畴,学分的设定体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色。促使学生不仅学知识练技能,还要积极参加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多项有益的活动,锻炼全方位的能力,促进全面均衡发展。
在学分制方案中,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课余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校行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提出要求,依此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促使学生树立守纪守法观念,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使学生先成人再成材既体现普通教育的教学生做人,又体现专业教育的教学生学艺,成人、成材教育并举。
5.2.4 育人为本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均差异性较大,对于学生学习困难较大的文化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采用分层教学,按不同的层级标准实施教学和考核;
学生不及格课程,可以进行补考,重修,试读,留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设定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证书。
5.3 成果应用
学分制研究成果中的部分已应用于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5.3.1 选修课使学生开阔视野
学院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必须修读一定的选修课程,取得4.5学分,并作为毕业的必须条件之一。开设的选修课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农学等多个学科,《商务礼仪》、《鉴赏》、《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现代农业博览》等课程受到了各专业学生的欢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5.3.2 创新学分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讲座、社团、竞赛和志愿服务,可以取得个性发展(创新)学分。团总支依据相关记录资料(如讲座签到表、社团活动记录、竞赛报名和获奖情况汇总表、志愿服务活动记录等)认定学生个性发展学分,学期末汇总后报教务科。个性发展学分的规定和实施对学生踊跃参与社团、专业竞赛等各项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近几年,学生在技能大赛、科技艺术节等活动中均有出色表现。
5.3.3 证书替代为就业奠定基础
学生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技能证书后,可以替代相应的不及格课程,如取得数控操作工(中级)证书可以替代《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一级可以替代《计算机基础》等。此项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取得技能证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一方面可深化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就业奠定基础。
6 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一,学分制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题成果的全面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专业或年级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修订完善相关文件,再全面实施。
第二,由于学生规模的限制,资源的局限,选课还不能完全进行,只能对有条件的课程进行选师、选课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2]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董跃娴,范双喜,杜晓林.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研究与探索[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黄.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理论与实践探索[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7.
[5]钟建明,董绍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试行学业导师制的总结及思考――以云南省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
作者简介:王琳静(1961-),女,河北定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208
刘艳君,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208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认识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材有较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材改编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两大类。这旨在尊重学生的基础、能力、爱好、特长,在学习必修一至必修五之后,可选修不同教材,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内有更好的发展。但是,新教材也是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从必修到选修整套教材的内容上看,每一节都是从实际问题中创设情景,导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又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每一章教材的内容都有观察、思考、探究等实际活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材中处处体现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数学内外问题,这样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教材中开辟了观察与猜想、问题与思考、探索与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拓展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所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转变了过去那种教学理念——直接给出数学的公式、概念、定理或性质,然后,给出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反复用这些理论进行计算或证明,以达到知识的熟练掌握,教学的重点是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至于面对新问题时,学生束手无策。结果是分数也上不去,动手实践、创新能力也没有更好的发展。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再让学生理解、总结、概括,同时让学生反复举例或合作、探究,进而从各个方面很好地理解所学数学知识,最后通过把知识再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使知识得以升华。这样,学生把数学知识变为自己发现的知识,理解深刻了,应用广泛了,做题灵活了,能力提高了,不但数学成绩很优秀而且对数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高中的数学教师每一天都与学生在一起,无形中成为学生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的思想认识也决定着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高中数学教材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学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了让学生重视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首先,教师要为他们搭建应用知识的平台。每当我们学习一章内容后,围绕本章所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他们可以到工厂、超市或者送桶装水的小店,搜集数学问题并给予探讨、分析、解决。其次,课堂上教师所举的引例也要侧重于实际问题,重点知识的典型应用要回归到实际问题中去。再次,教师可利用节假日给学生安排实习作业,并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教师要在每天的每一节课中时时处处体现数学就在身边,解决身边的许多事情都离不开数学知识,以此让学生自觉感悟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按照教育部职成司《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和《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现就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接有关职业标准,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教学与选修课程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体现与职业岗位对接、中高职衔接,职业能力适应岗位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要求,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四)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三、主要内容及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体现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明确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二)实行弹性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各专业基本学制为3年,学生在校修读时间(不含休学时间)最短为2年,最长为5年。原则上先完成基本素养模块和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从事职业的基础能力;
然后完成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取从事本专业所必需专业能力的训练;
最后重点安排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三)合理安排学时
1.总学时及周学时数
高职教育全日制基本学制校内教学的周次:第一学期 15 周,第二、三、四学期各 18 周,第五学期 12 周。可根据专业特点与相关行业生产特点灵活设置大小学期,开展“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改革,三年制6学期可以根据行业企业淡旺季调整为7-9个学期。
基本学制内专业教学活动总学时控制在2500~2800学时。其中课内学时总量控制在1600~1800学时,周学时控制在22~24(毕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报告周学时为24)。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选修课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为不少于10%。
在校内教学四个学期的专业(如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可在规定的计划总学时内适当调整教学安排和周学时数。
2.学分要求
各专业毕业学分原则上不少于140分。
学分与学时的换算。18学时计为1个学分。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入学教育、课题设计、集中实训、职业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毕业教育)等每周计1学分。学分制最小单位为0.5,总学分为整数。
每个学生除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及必修课、选修课学分要求外,还必须完成至少4个素质教育实践学分。素质教育实践学分的认定与管理等,按照《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学分实施办法》执行。
(四)规范课程设置
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美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外语、健康教育、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按规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政课教材。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2.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一般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
3.课程分类
(1)课程按照性质划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2)课程按照类别划分,分为基本素养模块、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职业考证模块、职业拓展模块和实践模块等。
A.基本素养模块课程
基本素养模块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本素养模块必修课程是全院统一必修的公共课,原则上由学校安排授课时间。对于实施“多学期、分段式”等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整周实践教学、技能考核的专业,可以灵活安排公共课的授课时间,但应尊重课程教学规律,保证充足的教学时数。主要包括:
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1、2学期开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3、4学期开设;
形势与政策,第3、4学期开设;
②计算机应用基础,第1或2学期开设;
③体育与健康,第1、2学期开设;
(因重大疾病或身体残疾等原因不适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可申请选修卫生保健课)
④军事课由《军事理论》《军事技能》两部分组成。军事理论,第1学期开课院系为人文教育学院、经济贸易系、生化工程系及建筑工程系,第2学期开课院系为医学护理学院和工程科技学院。军事技能在第1学期集中安排;
⑤大学英语,第1、2学期开设;
⑥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第1学期开设;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第4或第5学期开设;
⑦心理健康教育,第3学期开设;
⑧劳动教育,第1学期以慕课形式开设理论教学,第1、2、3、4学期开设实践教学;
国家安全教育,第1、3、5学期以专题教育形式开设;
美育课程,第2学期开设。
基本素养模块选修课程包括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两部分:限定选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职业素养六类,每个学生限定选修课程总学分数最少4学分,最多5学分;
任意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艺术类三类,原则上每类课程每个学生都要选修,文科类学生可适当多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理科类学生可适当多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每个学生选修三类课程总学分数最少4学分,最多5学分。课程分为网络课程和校内公选课,校内公选课由各教学单位教师(包括校内外兼课教师)申请,学校按照全校各类人才培养综合素质要求审核,统一设置。
B.职业基础技术模块
职业基础技术模块为必修课程,是为了学好核心课程所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C.职业核心技术模块
职业核心技术模块为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各专业在构建该模块课程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设置课程,课程要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并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特点。
D.职业考证模块
职业考证模块课程是保证职业资格获取,落实双证书制度的课程。各专业要明确学生必须获得的、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该模块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置为必修、选修或必修+选修,在学期安排上应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时间匹配。
E.职业拓展模块
职业拓展模块课程为选修课程,是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职业能力的课程。该类课程要具有适时性,及时将最新科技信息、工艺流程和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将教学环节延伸到先进的企业、车间,保证学生及时把握行业发展态势。
F.实践模块
实践模块课程强调实训、职训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各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和特点,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模块课程可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见习等为各专业必修实践环节,可另外设置限选实践环节。
(五)强化实践环节
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数应达到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以上。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医护类专业除外),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六)改革课程考核
根据专业要求与课程特点设置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必须在课程设置表中予以反映。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积极采用成果性考核(大作业、调研报告、读书报告、作品展示、课程设计与课程论文等)、操作任务考核(实际操作、模拟操作、情景描述等)、计算机及网上考核、自我评定与小组评定考核(学生笔记、学生学习总结、小组协作与配合意识、团队贡献等)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特别提倡两种或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来全面评价学生。
(七)严格毕业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办学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学生毕业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教学环节,结合专业实际组织毕业考试(考核),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坚决杜绝“清考”行为。
(八)促进书证融通
积极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建立有关工作机制,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构成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二)招生对象与入学要求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四)修业年限与毕业要求
(五)职业面向与职业资格证书
(六)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七)学时、学分分配及教学进程
(八)实施保障
(九)其他情况说明
五、修(制)订流程
(一)调研分析。各专业建设委员会要做好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明确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二)起草修(制)订。结合实际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参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详见附件),起草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论证审议。组织召开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会议,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和提出修改意见。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后,提交校党委会会议审定。
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分制;
改革与实践
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紧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培养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观,贯彻“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改革与回顾
自1923年创建以来,云南大学即实行学分制,多年来,学分制实践和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改革开放以后,历经10多年的探索和反复试点,1998年,云南大学出台了《学分制暂行规定》;
1999年,又颁布了《关于实施全面学分制的规定(试行)》,《云南大学本科导师制的规定》以及《云南大学学分制选课程序》等配套文件也相继出台,学校同时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06年,在总结“十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再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制的改革与实践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教务管理的载体和平台。
二、经验与特色
形象地说,学分制如同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攻读一个或两个学位,提前还是延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云南大学的学分制,从一开始就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学分制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与平台;
(2)学分制背景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调整与适应;
(3)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
通过多年实践,云南大学的学分制改革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
1、以学分模块为基础――打造学科平台
根据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云南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以“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实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准则,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级平台六个模块的课程,总学分为160学分。课程平台、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见表1。
通识教育课程(校级平台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两个模块。其中,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与技术技能、外语应用提高6类,每个学生一般在第2~6学期,在除外语类外的其他5类中每类选修2-4学分(不得选修主修学科专业课程),第5~6学期每学期各选修一门2学分的外语课,共需要修满2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院级平台课)含一个模块,即院管学科基础课;
专业课程(专业平台课)含3个模块,即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综合实践。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的具体门数和每门课程的学分,由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自主设定。
新构建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学科专业的优势,突出了的人才培养的特色。
2、弹性学制――构建没有围墙的大学
学习进度快、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可以提前1年毕业;
申请辅修的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可以延期到第5或第6学年毕业;
申请辅修的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可以延期到第6或第7学年毕业。凡未申请辅修的学制为四年的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和学制为五年的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未修满取得毕业资格规定的学分,发给结业证书或肄业证书;
结业或肄业的学生离校后,可以回校参加未通过课程的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发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弹性学制的实行,解决了以往学生由于修读学分不够,滞留学校,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难度的缺陷;
同时,由于滚动开授课程,并准予学生回校修读未完成的学业,所以既不影响学生的就业,也使学校对本校学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开放学习系统,打破了学生必须在校学习的传统禁锢。
3、辅修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了扩大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校鼓励学生自愿申请辅修学程课程、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取得学程课程学分达20学分,发给学程证明:取得辅修专业学分达40学分,发给辅修证书;
取得辅修专业学分达70分(包括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学分),在获得第一学士学位证书的基础上,发给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辅修制的实施,目的在于淡化专业界限,扩展专业内涵,培养学生的知识复合层次和覆盖面,通过采用颁发学程证明、辅修证书和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主动走出专业、扩展专业,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引导学生走上素质培养的道路。
4、选课制――赋予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学分制是选修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选课制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因素,也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本质所在。结合实际情况,云南大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选课制度。
学生选课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组织选课阶段,各学院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本学院学生进行下一学期的选课,确保学生能选上本专业的课程。在此期间,学生可选本学院各年级开授的所有课程以及公共平台课程,但不能跨学院选课。第二阶段为自由选课阶段,在此期间,除一般本科专业的课程和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外,所有课程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在有条件上网的任何地方,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自由选、退自己的课程。第三阶段为改退选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试听的结果,在可以上网的任何地方,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退选和改选,合理调整个人的学习计划。
选课制通过开放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双向选择,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意识,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成绩绩点制――建立学习自律机制
没有绩点制的学分制是不完善的。因为它只是对学生学习的“量”,即学分数,做出了规定,而没有对“质”,即成绩的好坏,建立评价标准。所以学生只要达到60分就能获得学分,学分修够就获得了毕业资格,同时也能取得学位,因而还是“60分万岁”。通过长期试点和总结,云南大学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成绩绩点制。学习质量采用学分绩点进行衡量,平均学分绩点可按学期、学年、所修全部课程几种方式进行计算。成绩、等级与绩点的换算关系如表2:
绩点与成绩的对应关系为:绩点的小数位与成绩的个位数相对应,例如,考试成绩为79分,则绩点为2.9;
成绩为70分,则绩点为2.0,依此类推。实行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的课程,其绩点取该等级的中间值,例如,成绩为良,绩点为3.5,成绩为中,绩点为2.5,依此类推。
学分绩点的计算办法是:
一门课的学分绩=绩点×学分数;
学期、学年或总评学习绩点=所学课程学分绩之和÷所学课程学分之和。
课程考试不及格,准予补考一次,补考及格者以60分登记成绩,并记录相应绩点;
学生对补考成绩不满意,允许选课重修,重修课程考试合格后以实际成绩登记并记录相应绩点。选修课不及格可补考,也可另选课程重修,凡重修课程,在计算学习绩点时,根据实际修读次数,其学分数纳入计算公式的分母中,目的在督促学生尽量一次学好,否则即便最终取得学分,绩点也将降低,从而影响学位的授予。
与此同时,对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分别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即“学生在规定学制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获得相应模块学分,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修读辅修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同时颁发辅修证书”。“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所修课程平均绩点不低于1.5,经校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分委员会审查批准,可以授予学士学位”。
绩点制的实施,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打破了“60分万岁”的不良学习习惯,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自律意识。
6、质量监控――为学分制推进保驾护航
为弥补学分制条件下过程管理的不足,云南大学加强质量监控,先后实施了学分绩点制,建立了学习警示制度和家庭、学校联动制度,加大了对学习不努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的管理力度等办法。对学生的他律性给予了触动和加强,严肃了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秩序,确保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三、探索与思考
学分制有诸多优越性,这是它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但它与所有事物一样,在拥有其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会给教学管理带来新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完善。
1、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要加强研究导师制的有效落实
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能力合理安排选课结构,这种能力基于两个前提:(1)要求学生熟悉教学计划,也就是人才培养方案;
(2)要求学生对本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有较深刻的认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方面恰恰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刚入校的学生,其选课和学习需要有导师的指导。导师制的实质就是要把学分制的因材施教原则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因此只有熟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才能担任学生的导师。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着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发展难以跟上学生规模的扩张的困境,有能力担任导师的教师非常有限,学分制下的导师制也就难以有效落实。所以,必须进一步研究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行导师制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
2、选课自由度不足
学分制的选修特征,就是要使学生在柔性化的教学计划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学习时间、每学期修课门数等。学生既可以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又可以设计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选课自由度”。
我们认为,选课自由度应包括“选修课程自由度”、“选任课教师自由度”和“选学习时间自由度”三方面,就当前情况看,三方面均存在不足。
“选修课程自由度”的不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公共平台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数量有限,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是全校课程总量不足,不少学院或专业开授的课程仅能满足学科或专业教学的需要,而跨专业选修课程或辅修第二专业则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选任课教师自由度”的不足,体现在不少学科或专业,通常一门课程只有一位任课教师,也就不存在实行挂牌教学,学生别无选择。
“选学习时间自由度”的不足,体现在由于受软、硬件资源限制,加之多校区办学,很多课程难以在各学期滚动开授,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也就受到了限制。
3、教学质量监控面临新的挑战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就教学质量的监控而言,学分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由于课程开放、时间开放,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从而会带来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