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学校特色教育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6 20:3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自己的显著的特点。它既有显性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现场见习、模拟练习、科技活动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又有教学计划以外隐性课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学校特色教育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五篇】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自己的显著的特点。它既有显性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现场见习、模拟练习、科技活动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又有教学计划以外隐性课程,它包括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与专业和综合素质有关的实践活动。

显性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增加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体系一般为两年,每年的标准学时为1600学时,在两年总计3200学时中,68.7%的学时用于实际操作训练,25%的学时用于专门的学科学习。这反映了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特色。(1)而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来自中专幼师、高中职业幼师、中等师范学校,有相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因此,提前实训时间、突出实训学时,加大实训的深度和广度,是本专业的特色也是它的首要任务。实训过程应该是多层面的主题交叉,短时间的实训,应该安排具体、直观的教育主题,如环境布置、教材教法、活动区域等;长时间的实训,应该安排观察、了解、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发展的现象、特征及规律性的主题,使学生们用已知的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感悟中发现自身的知识之不足,激发出深化和发展已知理论的欲望,增强了学习的原动力。

隐性课程中的实践学习:社会中的人它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活动的制约,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当中蕴含着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有意无意或直接或间接都在参与着,这里边就深藏着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专业技术也好,综合素质也好,只要你多加留意把握好契机,对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一定是有帮助的。比如第二课堂的手工制作、环境布置、周末应聘家教、假期选定对象追踪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各种能力发展的规律等等,经历了那就将是一笔财富。

二、理论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关键

高职教育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是大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教学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终身教育为目标。(2)要考虑到学生的转岗、自学教育、继续深造等各方面的理论衔接。因此,大学文化基础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它是链接未来的链条,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不断升级。由于未来的职业不可能是终身制,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方面,就必须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高职教育的其他专业,他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又担负着培养人的任务,它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道理显而易见,因此,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应更具理论性和科学性,使学生面对教育对象能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等各项工作。

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增加知识培养文化底蕴,而且是构建专业学科的框架和支撑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高职院校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在学习专业理论时教与学都感到枯燥无味的局面,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备,教学改革等方面既要做到独树一帜又要考虑到符合自身特点,使学生感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是一种乐趣。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强化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强调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发展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专业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应该敢于创新,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认真听取批判性的意见。理论知识也是在不断的争辩中得以发展完善,任何的墨守成规对理论知识的发展都是毫无益处的。

三、研究性和学术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保障

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如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融入研究性和学术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应带有批判性的反思思维,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提出问题。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得从选题开始,而选题离不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进程。首先应该是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善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能产生独到见解的、带有批判性继承的课题。其次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观察教育对象的言谈举止,把现象、问题、规律性等归纳、概括成为研究课题,也可以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再有是国家根据发展和改革需要统一规划的课题。不管是从理论从实践还是从规划选出的课题,都应该与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能力水平相结合。因此,平时应该要求学生多读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体会;实训过程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日积月累就能提高专业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积累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过程。

四、管理性和综合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目标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意志健全、态度能力一流、知识结构合理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因此,在综合性素质教育方面,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技巧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社会性素质等等。台湾学者马信行在其《训练方法的创新》的文章里,把德国的实践训练方法归纳为: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3)笔者认为这四种方法应该贯穿在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中,它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这正是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宗旨。在管理性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教育对象个体、班级、年段、全园性、地区性等在各种层面的管理。无论将来是在一线进行教育教学的学前教育者,还是各个学前教育机构的领导者,管理都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课题。对教育对象个体的管理,从孩子入园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必须追踪观察,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的特点、需要采取的教育措施等,应该记录在案,以便各个教育阶段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借鉴。班级管理应建立在个体管理的基础上,各个教育环节中必须考虑有效的教育方法,清楚对各种群体的孩子达到某种程度的刺激教育,这都应该贯穿在孩子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并根据班级特点进行特色教育。至于年级管理、全园性管理、地区性管理,涉及到教学、行政、后勤等更复杂的管理层面,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尽可能多的积累管理经验,为将来就业时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独立开展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里特殊的一个专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双重性,对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训应该具有特色要求,以使他们更快、更高、更好地就业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34期.

[2]王明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6期.

[3]曹炎等.成功举办高职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期.

[4]李秉德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3月.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
特色教育;
合格+特色教育

特色教育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校设施等方面均有区别于一般普通高中的独特个性。

一、“特色”的理论依据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工作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适合本校特色教育模式,并用来指导本校的教改实践,创造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特色”发挥指导

1.发展方向

立足本校,深入发掘学校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用特色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探索,从教师、学生、学校三方面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教育要使学生身心健康,发挥潜能,志向高远,教育教学实践应让所有学生都成为“合格+特长”的高中生。

2.实践措施

多年来,我们用“特色理论”指导办学实践,具体措施为:改革招生,科学选才;
调整心态,同步发展;
利用时间,整合课程。加之学校具有一支年富力强、刻苦勤奋、学有专长、教学经验丰富的艺体教师队伍,鼓励广大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艺体教育特色。

首先是保证“合格”,即每个艺体毕业生要达到普通高中合格毕业生应具备的文化知识的要求,也就是要保证文化课的主体地位。其次,提高艺体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教师待遇。在学校日常工作考核、文化成绩的评价考核上,都适当予以奖励和加分。再次,适当突出“艺体”个性。

三、“特色”成效及思考

我校构建艺体特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从学校现状出发,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学校的办学策略、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的巨大的意义和显著效果有口皆碑,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艺体专业。新兴的健美操专业在国家、省、市比赛中成绩斐然,已经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已成为我校校本开发课程、大连市首批“健美教育特色项目”学校。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

1.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

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和出色的办学成果的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出色的办学成果”是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

2.特色学校的基本特征。

(1)相对性

特色学校是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为前提的,建设特色学校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不能片面强调做“特色”、造“特色”,把创特色变成“作秀”工具和“应景”文章。

(2)独特性

特色学校也就是个性化学校,是优化了个性的学校,是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的学校,但特色学校绝不是专业学校。

(3)优质性

特色学校是具有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是育人效果显著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宗旨是提高育人的质量,如果不能更多更好地培育人才,学校的风格再鲜明、再独特,也是毫无价值的。

(4)稳定性

特色学校是学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以特色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体系,并被全体成员不断内化,从而形成独特稳定的个性和风格的学校,有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稳定性。

(5)发展性

特色学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一个不断探索、提升、完善、超越的过程。同时,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或独特优势;
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的高级形态,具有整体效应,它不是局限于某一点,而是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最终使学校工作在全方位、多角度,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

二、为什么要注重特色学校建设

创建特色学校是各级各类学校寻求更快捷、更广阔发展道路的共同课题,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的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为此,必须打破目前的“千校一面”和“万人一貌”的局面,重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大力培养具有不同个性、不同专长、不同爱好和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真正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个体得到最适宜的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这就决定了教育发展必须走加强特色教育、创建特色学校之路。

2.特色学校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求。

创建特色学校,核心在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差异发展、多元发展和整体发展,本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这种按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育人模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更加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特色学校建设是时展的要求。

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教育铸造高尚灵魂的时代性文化策略,对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即已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对特色学校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2010年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特色学校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教育战略指导方针的高度,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指针。因此,特色学校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4.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标志。

参照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的国家竞争力模型“三阶段理论”,学校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外延型发展)、效率驱动阶段(内涵型发展)、创新驱动阶段(特色化发展)。《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科学界说,表明了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内涵发展向创新发展的过渡阶段,学校教育正朝着以彰显独特的学校文化与精神、学校特色与品牌、学校理念和价值为标志的人文教育阶段迈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5.特色学校建设是创新发展的抓手。

创新是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学校要创新就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与个性,特色学校建设则是学校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和抓手。特色学校建设是中小学阶段教育目标的生动体现,是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别样追求。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抓好特色学校建设。

三、如何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1.结合学校实际,谋划特色之路。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科学确定特色项目,准确定位特色目标,精心制定创建规划,确保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在制定特色发展规划中,不能凭空虚构、主观臆断,需要充分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

(1)历史与传统

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是学校自身的固有资产,是其他学校无法复制的办学资源。建设特色学校,一定要注重从本校的历史和传统中汲取营养,挖掘潜力,打造亮点。

(2)师资与专长

要分析本校教师中哪些是有专长的,有什么专长。一般来说,学校所期望的特色,应与大部分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取向一致或相近,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容易接受,容易投入,容易形成合力,否则就可能难以理解,难以推进。

(3)自身优势

要在办学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特殊优势,并使这一优势科学发挥、合理利用。为此,每一所学校应当准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

(4)办学条件

校舍、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对学校特色的培育能起到促进和制约作用。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物质载体的承受力,真正做到因校制宜、扬长避短。

(5)社会背景

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是培育学校特色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使其为特色学校建设服务。

2.结合师资提升,稳固特色之本。

特色学校建设责任在校长,关键在教师。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保证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1)校长队伍建设

校长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领路人,要善于发展自己独到的见解,努力形成独特的教育观念,大胆实施独特的办学方略,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创造出学校的特色。这就需要提到“四定”:一定目标——校长首先要为自己的发展定目标,其次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定目标,把目标定得高一点、远一些;
二定特色——定出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三定方略——需要用方略来实现和打造特色;
四定时限——用阶段性目标支撑特色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

(2)教师队伍建设

蔡元培先生说:“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自身应该兴趣广泛;
要培养学生特长,教师自身应该拥有特长。广大教师要主动自加压力,潜心钻研,在教学实践中磨炼和提高自身素质,把特色学校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创建特色学校的主力军。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校本研修活动,注重教师特色专业的教育与培养,使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学校一定是由特色班集体构成的,一定是由特色学科来支撑的,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肩负重任。同时,要注重形成合理的梯队,使学校不仅成为培育特色学生的摇篮,也成为培养特色专业教师的摇篮。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科研工作的理论引导作用。每所学校及校内教育科研部门要深入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理论,组织骨干力量对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每所学校要将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积极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相适应的校本课程,把课题研究作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提升特色层次的有效手段,为特色学校建设拓宽路子,打造精品。

3.结合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地方特色;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10504

才。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1]。我国目前共有2 800多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高校。如安徽省的105所高等学校中有103所是地方高校(除了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外)。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安徽省地方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必须培养大学生为地方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必须按照“顶天”、“立地”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接地气”,既要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要培养基层科技推广人才;
既要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更要培养敢于创业的人才;
既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又要培养脚踏本省实际的人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探索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色化教学改革,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地方特色的功能衔接。

一、精选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融合地方特色。丰富完善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基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教育部社科司审定并组织专家编写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它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可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和把握形势的主流和本质,认清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二是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的各项政策、重要会议文件等,了解国情和国策,这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提高政策水平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三是理论界学术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这对学生颇具吸引力,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它们就在学生身边,离学生最近,是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得到的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环节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2]。而正是这部分内容即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是以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所缺乏的。安徽省属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东部省份有一定的差距。但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皖北是老庄哲学、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皖南有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的徽州文化,皖东有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小岗村,皖西则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对这些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丰富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从而爱上这里的土地、爱上这里的人民、爱上这里的文化,立志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中应体现学校特色。安徽省地方高校在立足专业特色,融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找寻到各自的价值追求,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及缤纷多彩的特色。如,安徽农业大学自1984年以来,学校从最初单纯的大别山区科技扶贫逐步走出一条面向“三农”、面向安徽、面向未来的科教兴农、科教兴皖、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别山道路”;
安徽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敬业乐群、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等等。安徽厚重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使每一所大学都积淀、建构出各具独特形态的文化品格。将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高校为地方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特色,联系学生实际。

地方高校学生90%来自本省,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许多学生对本省各地区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
学生的年级、专业等不同需求也不同。要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之中,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总之,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中,既可以保证完成教育部下达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同时又能照顾到地方特色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将国家的要求、地方的关注、学生的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视野宏大,同时又富有特色,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和时代特点,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则必须将地域历史文化、地方风土人情等融入教学中。但地方特色必须掌握一个“度”,选择的案例等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要利于地方特色资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二、凝练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方式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和其它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教学方式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主要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信不信”的问题[2]。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是否欢迎、是否满意来设计和选择互动式教学法,如学生分专题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演练、专题报告等等方式,侧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人境互动;
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人境互动[3]。

第二个部分是课外实践教学。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绝大多数班级学生人数在一百人左右,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接触每个学生,也无法逐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存在的疑惑。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依托学校网络宣传教学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发飞信、QQ、微信,通过电子邮件或微博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交流、讨论,将现实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并指导学生参加人文社科方面的各种活动,如“人文周”活动,“思政杯”辩论赛,“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讲座、征文比赛等,形成跨越时间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

第三个部分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x学院与校团委、学生处配合,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学校校外的实践基地,辅助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的成效,学生只有通过亲身观察体验才能感受深刻。每年暑假,各高校的团委、学生处和各个学院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从选题论证、调查问卷设计、项目遴选答辩,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再到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修改,每个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特别是形势政策课老师)都参与其中,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眼看、耳听、口说、脚行、脑思、手写,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坚定了为建设家乡贡献青春的理想与信念。

这三部分中,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对课堂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延伸。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探索、研究多种切实可行的互动教学方式方法;
另一方面,需要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政治理论和政治信念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从而真心地相信、真正地喜爱这门课程。

三、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每半年更新一次,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充足课时 2004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 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
专科期间学习,计1个学分。”,给备课、教学、工作量计算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这门课的管理由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各学院(系)等多部门齐抓共管,造成这门课很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愿意代,多数学校主要由各学院(系)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辅导员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学生离得最近,对学生了解最全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省情教育方面。所以,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建立一支省情调查研究宣讲队伍:将省内省情研究最新资料和成果补充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资料库供教师查阅;
请校内外具有广博省情知识并有宣传鼓舞能力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做专题报告,扩宽师生视野;
积极参与省市政府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社科联课题及相关部门的省情研究项目,抓住不同时期省情研究教育的侧重点,推进省情资料收集和研究;
不断创新宣传渠道,培养省情校情宣传宣讲骨干,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激发师生建设本省本市的热情。

其次,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需要打破地方高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各自为战的格局,使教师之间差异互补、优势互取,形成一种合力。这就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多开展协作性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与学习等,以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
同时应经常组织地方高校各课程之间的老师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听课说课等活动,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水平,如“同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长三角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各课程的老师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合作、互为评委和互提建议,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该课程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使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高效、科学的教学体系[4]。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小结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提供了充实的教学资源,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同时,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也提供了鲜活的教育内容,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案例载体,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使得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生动起来、真实可信而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不仅会增加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第三,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特色内容的精选和特色方法的凝练提供了人才保障。拥有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正确指导思想、较高专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育形成一批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精品讲座,推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总之,针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地方高校需要着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特色化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域特色文化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特色教学方式方法紧密结合,坚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建设,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进大教学、实现大教育的基本思路[5],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维教学形式积极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三进”工作。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高实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思维、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当然,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以上所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师队伍这几个方面,还必须推动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加强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必须把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作为根本抓手。除了在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地方资源、教学方法上增强师生互动、队伍建设上注重专兼结合之外,在考核方式上注意机动灵活;
申报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精品课程;
以科研教研促教学,要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创新教育理念。地方高校之间也要积极配合:除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之间的网上网下交流如听课说课、介绍好的经验外,还要在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料、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社会实践、教研科研课题的申报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与联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地方所属高等学校[EB/OL].http:///link?url=VFlAJzz5meR4LZZX7rd

n5Fqfo4vMsDwBAD3O4.

[2]刘武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9(1):93-96.

[3]言意文.高职思想政治课大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45-46.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办学;
特色学校;
路径;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05-02

学校特色发展一般是指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理念,有领导班子自己的想法,在长期规划目标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是近年来叫的比较响亮的说法,除了精英教育可以为社会起到领导作用,当然也少不了俗语讲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实践型、复合型的普通的大众教育,基于以上思路,就需要一些有特色的学校、特殊人才,像大众熟知的蓝翔技术学院这类。另外,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当然更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一、特色学校目标最终凝结为学生素质

关于特色办学众说纷纭,关键是对“特色”二字的理解。有比较才会有发展,一些大学特色在文科,例如北大;
一些大学特色在理科,例如清华;
还有一些特色在海洋渔业或者是航天航空,这些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所以在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发展起来,形成特色办学。当然现在的学生就业难,大部分可以归结为学校培育的人才质量不高,很多学校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对是否达到“育人”的目的,觉得无足轻重,这样就本末倒置了,达不到“育人”的目的。特色办学的最高境界是形成特色文化,在全校包括教师和学生间是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例如工作方式、学校氛围等,形成一种团结向上、互助友爱的教育力量,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人们在一种快乐、积极的氛围中生活。

二、特色办学的路径

特色办学的基本路径就是由点到面的经验提升,从特色项目出发,由点到面,而不是面面俱到;
把某个专业、某个学院、某个课程,把它做好并且做大,成为兄弟院校所没有的特色,即归纳路径;
演绎路径是由面到点,一系列配套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把培养目标逐步落实到教学与活动中,善于归纳总结,形成良好的教学教育氛围,促进师生更快更好地发展。在办学的过程中,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哪一种管理理念,作为学校的一校之长和领头羊,校长的思维和管理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才作为学校重要的资源,怎样培养,如何达到育人之目的,校长都要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是重视教学还是以科研来带动教学?抑或是发展应用型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些都是校长自身要弄清的问题。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学校挂着时下流行的“创新”的外衣,其实还是在走老路,并没有吸收其他成功院校的良好经验,也没有对学生或是学校管理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点在项目”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办学路径;
(2)“特在文化”就是全校包括教师和学生间是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形成一种团结向上、互助友爱的教育力量;
(3)“贵在坚持”即是指发展办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险阻,事情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要想办出特色,必须要有毅力去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之途径,才能形成所谓的特色;
(4)“旨在育人”当然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办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师生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这四句话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以点带面的。

三、特色办学的意义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对于学校的发展,软件和硬件两手都有抓,两手都要硬。资源也是有限的,比如说教职员工的数量、固定的财力、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电脑设备、办公设备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限的,而一个学校想要发展的好,除了管理好学生和教师,并使之在愉悦的氛围中健康良好的生活,学校可做的事情真是千头万绪,而且质量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而且不同学校也存在着地区和地域的差异,很多别人成功的经验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总结出自己的管理模式,找到办学的突破口,才能在公办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中找到民办高校的立足之地,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教育差异,才能让学校有发展的机会。使学校形成特色,学生有自己的特长,才能在就业难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民办高校特色路径的对策

1.重塑学校与政府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区分政府和学校的管理范围。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做好统筹和监督工作,以及一些专业的答疑及支持,当然具体的管理工作还是由学校来负责比较好。学校的管理上包括有人事选拔、教职工工资、设备添置等,这些范围都要和政府进行权限的划分。其次,责任的划分也要清晰,政府也是“逐功近利”的,所以要把责、权划分好,以防止政府的越位及学校的管理不到位。

2.校长领导力的提升。特色办学对校长的基本要求是“知行合一”。在这里,“知”指的是在理论上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对国家的政策方针有很好的把握;
“行”指的是在实践中把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政策的把握,合理的运用到教育中。根据以上的种种,可把校长分为四大类:(1)重理论、轻实践型。这类校长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型。面对他们,教育谈起来如数家常,头头是道,轻车熟路,在别人面前是一种口才极好的印象,但真正做起事情来却是无从下手。或者有一些校长是有自己的想法,但怕失败或背负责任,往往推三阻四,不敢前行。在对学校的宣传上不遗余力,做足了表面功夫,办学雷声大、雨点小,这类校长属于重理论、轻实践型的典型。(2)重实践、轻理论型。这是盲干型的校长,他们轻理论、重实践。对外校的办学“招数”采取“拿来主义”,觉得别人做的成功,自己照抄照搬,又省事又省心,肯定没问题,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结果是零散地堆砌、消化不良,或是互相冲突、水土不服,弄得师生手足无措、疲于奔命。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地域差异、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学校的学生条件等,其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劳民又伤财。缺乏独立思考,必然“从众”、“跟风”,当前,“因为走得太急太远,所以不知为何出发”的校长不在少数。(3)实践和理论都不重视。这是摆设型的校长,他们要么是缺乏理论知识,对目前的形势和政策处于不甚了解或一知半解的状态,同时也缺乏创新的勇气,不敢想也不敢干,畏头畏尾;
要么是没有办学主张和实践套路,不会想也不会干。停留在多年前自己的成功果实里不思进取,和社会脱离,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节奏,原地踏步。(4)理论实践两手抓。这类属于有极大的个人魅力型的校长,他们既能说又会做,既有独到见解,又有独特做法,在理论上形成了清晰的办学思路,对国家的政策方针比较了解,善于分析问题,对成功的经验比较善于总结、归纳,在实践上找到了全新的突围之路,具有教育家的潜质。他们有高超的理论智慧,有充分的创新勇气,有宝贵的坚持精神,有强大的行动能力,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有务实的工作作风。特色办学应当依靠这类校长,只有通过教育、决策合法化的途径,学校特色发展才能获得高度认同,激发持久的承诺和投入。

建设学校特色办学应在继承中创新,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起点和归宿。特色办学要力求做到思想有新意、举措有新招、结果有新貌,最终要凝结为学生素质。学校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善于总结成功院校的经验,因地制宜,为我所用,以点带面,以局部推动全面的发展。要以学校文化变革为核心,实施内涵式发展;
要以课程改革为动力,系统变革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教师评价和学习环境等。在校长的文化领导和整体的课程改革进程中,整个学校必将形成独特的教育哲学,这既是学校文化,也是学校特色。

参考文献:

[1]高志敏,李B.转化学习理论以及发展述略[J].河北大学成人学院学报,2013,(12):25-26.

[2]赵福庆.特色学校建设刍议[J].教育研究,2014,(4):38.

[3]顾颉.试论办学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4,(2):58.

[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中国高等教育启思录――百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徐君,邱雪梅.成人转化学习理论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12,(2):15.

[6]高志敏,李B.转化学习理论以及发展述略[J].河北大学成人学院学报,2015,(12).

[7]赵福庆.特色学校建设刍议[J].教育研究,2014,(4):10.

[8]顾颉.试论办学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2,(5):8.

[9]郭继东.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关系辨析[J].大学教育,2010,(11):18.

[10]张熙.学校发展的动力与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5,(6):55.

[11]邱耕田.差异性原理与科学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3,(7):4.

[12]赵孟营.现代社会中组织与社会的联结:理性的类型关联[J].宁夏社会科学,2006,(1):77-78.

[13]鲍威尔・沃尔特,迪马吉奥・保罗.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