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初中地理经验交流材料【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7 08:0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初中地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呢?对此,本文作了如下分析:1对学生学情的分析要落到“实”处1.1关注学生的前概念《科学(3-6年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初中地理经验交流材料【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初中地理经验交流材料【五篇】

初中地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呢?对此,本文作了如下分析:

1 对学生学情的分析要落到“实”处

1.1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因此,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入手,这是科学课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

1.2要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科学学习活动,探究科学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也能在获得科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电流产生磁性”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为电流、磁场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建立概念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知,唯有安排好课堂中的各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推理,最终建立认识。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正在从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在《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中,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目标:(1)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地探究性实验过程。(2)初步学会用统筹方法合理安排实验过程。(3)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在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是教师在这节课中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然而情感与态度目标,则显得不切实际:“初步学会用统筹方法合理安排实验过程”,这一目标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是何等困难,所以这样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而合理的目标包括:(1)科学概念:①了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②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③初步获得“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前概念。(2)过程与方法:①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地探究性实验过程。②初步学会用统筹方法合理安排实验过程。③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②严格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

2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落到“实”处

2.1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实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科学课中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的实验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科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2.2实验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科学中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充分发挥实验的“发展”功能。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根据书上设计是要准备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然后在铁丝上由学生粘火柴棒进行实验。老师在教学时就可对材料进行了处理。利用以前学具袋里的材料,把实验中的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而且火柴棒粘上去也更为方便,也不影响实验效果。另外,学生对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还会有他们的自己的创造。在交流实验方案时,有在金属棒上涂上凡士林的,有在金属棒上涂上蜡烛油的。基于这点,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多种适合学生探究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超市式”材料区:有涂了蜡的金属棒、涂了凡士林的金属棒、没涂任何东西的金属棒等。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取实验材料,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必须仔细认真地考虑各种因素,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 教学手段的运用要落到“实”处

3.1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要实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指出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师的许多讲解时间,而且让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地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一、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呈现任务、独立解决与全班交流。(如下图所示)

呈现任务环节建议教师采用板书或PPT等静态方式。这样信息可以在屏幕或黑板上保持下来。因为一个挑战性任务的学习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10分钟左右),如果学生对起始任务不清楚,那接下来的学习交流就会处于游离状态,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呈现任务后,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任务”,着力培养学生解读“任务”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理解水平,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

独立解决环节是学生自我挑战的必要过程。在挑战性任务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静静地去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独立解决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个体劳动量。如果个体完成任务有普遍难度,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相互启发,再集体完成任务或继续个体探索。通过努力,学生或是找到了多种解决任务的方法,或是找到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是百思不得其解,正是这种差异资源与开放心态为全班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班交流环节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全班交流这一环节进行梳理,展现刚刚经历的思维过程,比较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在方法与思维层面得到提升。

二、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全班交流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智慧的挑战。教无定法,布置的任务不同、生成的资源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教学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但面对不可完全预知的生成资源,教师需要有一般的方法、基本的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益。

(一)重视交流预设,提升应对能力

面对挑战性任务,教师往往难于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全部情况。于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简略全班交流的环节,视课堂生成情况再随机处理。如此做法,课堂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但也很容易出现悔之晚矣的遗憾。因此,教师在设计“全班交流”环节时,需要对课堂生成做充分的预设。

1.预设方法。

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开放的,或是有不同的答案,或有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自己首先要去尝试解决任务,尽可能全面地去罗列存在的答案或路径,并将这些答案或路径进行归类。经历一个把问题做复杂,再理简单的过程。教师对任务越是清晰,对任务的答案、解决任务的路径考虑得越全面,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判断能力就越强。

2.预设状态。

课堂是动态的,我们需要不断假想可能的课堂情境。假想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或是很少有学生能完成任务;
假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或是很单一;
假想学生能清晰表达解决任务的过程,或是含糊不清……遇到不同的课堂情境,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反馈策略。假想的依据可以是教学经验,或是罗列理论上的所有可能,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前测、访谈。教师在假想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预设教学路径。预设一方面为课堂教学的处理提供了多种预案,另一方面也为应对生成积累了更多默会知识。当教师对可能的结果有更多预想时,课堂的大多意外生成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任务教学为例:

首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容易折出,之类可以通过对折再对折得到的分数。其次,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课前根据任务折一折,看看他们一般都会选什么分数,选分数的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怎么办,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者,教师可以作大胆的理论推想:如果全班学生只选一个分数;
如果上面的分数都有人选;
如果学生多数选,没有人选;
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但折不出来;
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且能折出来……

教师要在课堂上处乱不惊,就需要在课堂外做足功夫。经常进行预设,可以增强教师应对课堂意外的应变能力。当然教师的预设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的创造往往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这也正是真实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把握材料结构,确定反馈重点

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会形成个性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是不完整的;
可能教师一看就理解,也可能一下子不明白学生的想法;
可能是所谓的“笨”办法,也可能是“妙解”;
A与B两种结果之间可能存在显性差异,也可能似是而非……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面对丰富的资源,教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全班交流呢?

1.教师要把握材料的结构。

学生解决任务的方法或路径,表面上看往往并不完全相同,给人杂乱的感觉。但从其数学本质而言,事实上很多方法是相同或类似的。教师需要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把材料进行归类。用“类”的思想看材料,可以化繁为简,有效增加反馈材料的代表性。

以“大数的认识”任务教学为例:一个杯子大约可以装10000粒米,十杯大约有多少粒?想办法把十杯米的粒数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结果(部分)

当教师看到这些信息时,首先要把握其结构,将这些材料进行适当的归类。如:材料①④虽然形式略不同,但实质完全相同,都是一万、一万的累加,结果用“数”加计数单位“万”来表示;
材料②抽象概括地表示了计数单位“万”与“十万”的关系;
材料③⑦都是结合计数器来表示,只是一个直接用数,另一个用珠子代表数,相对而言⑦的表示更为直观;
材料⑤用中文表示;
材料⑥⑧用数表示,只是后者用乘法写出了10000与100000的关系。通过适度的归类,8份材料可以归为5类。

2.教师要确定反馈的重点。

在对材料进行简单分类以后,并不是每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反馈。如果教师一个一个呈现学生作品,一种一种进行解读,不但教学耗时很长,过程拖沓,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课堂沉闷,效率低下。要在学生有意注意的最佳时间里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归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选择确定反馈的重点。教师应选择怎样的材料进行全班重点交流?

一是有利于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依然要把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作为基本追求。教师要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方法或是普遍存在的错误,作为全班交流的重点。通过全班交流与辨析,让学生清晰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方法。

二是有利于突破学生学习难点的材料。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生成性学习材料在突破学习难点上的价值是不均等的。以“大数认识”为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是难点。材料③⑦则是结合数位来表示100000,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数位上写一个数字的习惯,已经具备了“满十进一”的基本经验,所以当遇到万位上有十颗珠(或万位下面要写两个数字)的时候,就有了产生新的计数单位的需求。可见,计数器是引出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的好媒介,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因此③⑦就应该作为反馈的重点交流材料。

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与一般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能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各自的学习过程、获得多样的体验。对于少数或个别学生出现的“奇思妙想”,教师除了肯定激励外,还需要根据群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解读多数学生可以理解的材料来进行全班共享,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

挑战性任务生成的资源越是丰富,对教师把握学习目标的要求就越高。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事实上就是不断思辨学习目标的过程。有了目标的指引,才有了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的标准。通过分类,变杂乱的素材为一组组有序的学习材料,再依据目标适度筛选,明确反馈重点,为有序、有效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明确反馈流程,提高交流实效

全班交流学习材料确定以后,教师需要考虑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反馈。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推进顺序,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状态。一个好的反馈流程可以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现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合理的反馈顺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教师不同理解下的不同编排,同样可以演绎精彩。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预设相应的反馈流程。流程设计有以下两条基本路径。

一是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从低水平层次材料入手,可以让群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知识基础与情感倾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落实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基础上,再追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上文“分数的初步认识”反馈时,一般从 入手,先是反馈同一图形的不同折法,再反馈不同图形,讨论“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知。若先从入手,有过实践体验的学生较少,有过成功体验的学生更少,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能不能折出来,而不是可以怎么表示。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挑战性过大,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先低水平层次,再高水平层次”的反馈顺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机会。

二是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一个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在研究一个问题。在反馈时,教师不是从某一学习材料展开,而是从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切入。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呈现解读学习材料的过程,分析解释数学原理的过程,形成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从核心问题切入,使得交流主题更加集中,更有时效。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不是逐个反馈学生不同的剪法,而是直接组织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切中要害了。

在反馈过程中,学习材料的呈现可以采用板演、投影、小黑板、口述等方式。学习材料可以逐一呈现,也可以成组呈现。一般而言,采用“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反馈时,材料宜逐一呈现,这有利于学生聚焦研讨的问题,层层深入。“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时,材料宜成组呈现,以便学生在比较联系中更好地发现异同,把握研讨问题的数学本质。

初中地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程

精细化

工程管理

1.工程组织架构的设置原则

工程组织架构是在企业管理要求、管控定位、管理模式及业务特征等多因素影响下,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搭建流程、开展业务、落实管理的基本要素。工程组织架构的设置原则包括:

1.1精干高效的原则

施工项目组织机构的人员设置,以能实现施工项目所要求的工作任务(事)为原则,尽量简化机构,作到精干高效。人员配置要从严控制二三线人员,力求一专多能,一人多职。同时还要增加项目管理班子人员的知识含量,着眼于使用和学习锻炼相结合,以提高人员素质。

1.2灵活弹性的原则

工程建设项目的单件性、阶段性、露天性和流动性是施工项目生产活动的主要特点,必然带来生产对象数量、质量和地点的变化,带来资源配置的品种和数量变化。于是要求管理工作和组织机构随之进行调整,以使组织机构适应施工任务的变化。这就是说,要按照弹性和流动性的原则建立组织机构|来源|考试|大|,不能一成不变。要准备调整人员及部门设置,以适应工程任务变动对管理机构流动性的要求。

2.工程全程精细化管理

2.1工程管理各部门的管理与交流

2.1.1职能部门与工程项目部的管理与协调

参与施工图审查;
进行针对施工监理单位的技术交底;
进行工程状况等因素提出相应的设计变更。对现场突发性的事件进行现场办公服务,调整设计,出具设计变更。

2.1.2工程部与造价采购部门的管理与协调

根据合同需求的质量与造价采购部的招标质量进行交流;
及时办理现场签证保证造价采购部对市场价格动态成本的反馈;
严格执行施工进度施工确保造价采购部资金计划的准确性;
及时高效的移交竣工资料保证造价采购部准确进行结算质量。若生产计划或采购计划有变化,应及时迅速的通知对方,以便及时的调整与配合,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2.1.3工程部与外部的管理与协调

按项目特点科学的制定考察标准,建立完整的评定评价体系。评判的目的:建立分供方评价体系,及时评估合作单位,积累优秀分供方资源;
通过评估结果,反馈工程、造价管理问题,通过优化管理动作,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并帮助分供方成长;
考察标准制定的科学与否是考察顺利开展、正确评价外部分供方的前提。

2.2项目启动会

2.2.1项目启动会的主要内容

项目启动会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主要干系方领导和项目负责人配置、项目的基本需求、项目的总体规划、项目各主要干系方的责任和义务项目存在的风险及其应对策略和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方、用户方所需要给予的支持和配合、项目定位报告、项目进度计划、成本敏感分析、价值分配及目标成本预设、投资分析报告、方案设计任务书、项目建造标准、报批报建流程及管控措施、项目销售净利润率、项目内部收益率IRR等等

2.2.2项目启动会的作用

项目启动会的作用主要是强化管理,明确相关责任人,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安全、优质、高效完成;
集中精力,统筹安排项目工作,统筹安排,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力实现进位争先。确定内部控制项目的执行步骤、执行时程、组织架构等内容,提升监管效能。

2.3工程管理进度控制

2.3.1定额工作

用于施工进度控制的定额有工程工期定额、劳动定额等。

2.3.2信息收集、统计工作

它涉及工程承包商和分包商的施工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的信息;
业主、监理的工程能力,可提供的条件,对工程的要求,资金状况等信息;
建设市场信息、政策方面信息及施工中计划实际执行状况的信息等。

2.3.3预测工作

用于进度控制的预测内容有:进度控制目标的预测;
生产要素供应状况的预测;
风险。

2.3.4决策工作

根据对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的了解和预测分析结果,进行确定进度控制目标决策和调整计划的决策。

2.4工程管理质量控制

2.4.1初设审查阶段审点

针对地下室钢筋、塔楼钢筋进行核算和预判,及时反馈计算结果,以便在扩初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
结构构件的砼等级的预判和指标的分析;
通过初勘、详勘的情况针对初设图基础选择做相应的技术分析和成本预判,以指导扩初阶段和施工图阶段的基础优化和调整;
根据地基承载力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式;
通过初设图与方案图的对比,基本确定“地下室建筑面积与塔楼面积的比例关系”、户型比例关系、外立面装饰效果等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

2.4.2扩初图纸审查阶段审点

通过初设与扩初的对比分析,确定最终的基础形式、地下室建筑面积与塔楼面积的比例关系、户型比例关系、外立面装饰效果;
对产品交付标准的修复;

施工图审查阶段审点

2.4.3图纸细部节点的表达是否清晰

设计说明中对抗震等级、风荷载、构造配筋、砌体选用、砼等级、钢筋代换等环节的准确描述和表达;
施工图阶段的外立面确认,避免施工过程中返工的现象;

2.4.4合同交底

需要合同交底的合同类型包括总平管网、景观、精装修、总包等等。总平管网、景观、精装修合同交底主要内容包括界面划分、甲供材管理、签证等经济单据的办理。总包合同交底主要内容包括总包配合、甲供材管理、签证等经济单据的办理。总包合同材料设备供应交底内容为材料设备供应界面、材料设备计划、材料设备供应、甲供材料设备验收和结算、交底会议结束后施工单位需完善的工作;
总包合同工程管理工作交底内容为对合同中涉及工程管理的重要条款解读交底、对停止点检查的设置和工作的流程及注意事项交底、工程观感质量验收标准、验收标准竣工资料需配合和移交的事项交底。合同交底由工程项目部组织,相关施工单位、造价采购部、监理等单位人员参加,新单位进场进行合同交底的必要性。

2.4.5质量中间控制

质量中间控制主要有停止点检查和各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强制性的设置停止点检查,以保证工程质量标准。停止点检查属于项目工程部质量控制节点,项目工程部是责任主体,部门对检查备案资料抽查或参与项目部的现场检查。停止点检查不能完全取代隐检、预检,在有重复的检查项时,可以合并一次检查,但检查成果资料不能用隐预检资料代替。停止点检查项的完成标志是按要求具备完整的成果资料,以工程经理签批通过为终点。前一停止点检查未通过,工程实施不得进入下一阶段。 在项目的月、周工作计划中,应将涉及的停止点检查作为专篇列入计划中。

2.5工程管理成本控制的措施

2.5.1方案设计阶段

在工程项目方案设计阶段,设置项目关键节点、编制工期计划、项目配置满足标准深度。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深度应满足开展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大型设备、材料的预安排,土地征用谈判。

2.5.2初步设计阶段

在工程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深度应满足设计方案的比选和确定、主要设备材料订货、土地征用、基建投资的控制、施工招标文件的编制、施工图设计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准备和生产准备,要严格控制项目配置标准修正率、材料设备选型深度。

2.5.3工程实施阶段

在工程实施阶段,要正确划分供应界面、施工界面,严格执行工期计划,严格控制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和时效性。

2.5.4合同需求的控制

工程项目部合同需求的质量直接影响造价采购部的招标质量,满足现场施工条件和相关手续条件。合同需求的要点包括工程名称、需求来源、工程期限、施工依据、工程范围、工作内容、技术及质量要求、验收标准、甲方现场代表、委托监理单位名称、推荐施工单位、其它时间要求、施工前提等等。

3.结束语

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工程管理架构,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技术管理控制;
减轻现场工作强度,施工过程中具有制定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执行标准;
后期维保责任期间有明确的责任人;
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到岗新项目,减轻工作强度,降低管理成本,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合理安排和掌控工程进度、质量与成本管理,注重细节化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第三版[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9

[2]苟伯让,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12

[3]阎文周,工程项目管理务实[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7

初中地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就当前中学生物教学的现状来说,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往往得不到落实,搞纸上谈兵,以讲代做,或随意割舍,图简便走捷径的做法经常存在。殊不知在生物课的学习过程中,生物实验的作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过程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生物实验也是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的产生和形成,如果缺少生物实验过程的“体验”将会大打折扣。生物新教材中增加实验数量的作法,是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和加强,也是对学科教学特点的突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尽量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实验外,还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补充实验或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1.在收集中体验

收集资料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质量、效率以及终身学习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态度,养成正确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都必须结合具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验。

2.在练习中体验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并能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练习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体验学习的成功,思维的过程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在合作中体验

学生个人的知识水平、思维往往带有局限性,小组合作型的学习体验往往可以引出丰富的多元化的结论和猜想,初中生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这往往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创新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给小组合作体验留下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他们的思维将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对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也将更加透彻。

二、体验时要关注的问题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发展。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体验,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地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使体验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效。

1.提供自主体验的材料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要做到这点,对于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创设自主体验的机会

初中地理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
因材施教;
双师;
校企合作

0 引言

机械工程材料指的是用于制造各类机械零件、构件的材料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工艺材料。其经历了从石头、木头、泥土、兽皮到陶瓷、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及复合材料的演变过程。《机械工程材料》是高等工科院校、机类和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材料相、组织、结构、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的一门课程,具有实践和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应用广的特点,考虑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丰富的基础知识基础上,着重突出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在学校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并选择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产教研结合、调整考核体系等措施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的指导作用。

宿迁学院为2002年建立的本科高校,坚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机器人灭火大赛”(高校组)等比赛中多次获奖。学校积极开展应用科研,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为积极实现各级目标,学校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工作。

1 明确教学目标

机械工程材料为材料成型技术、材料测试方法、机械设计基础等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将为本课程及后续专业课程的W习提供指导。

学生学完本课程应具备以下三点:

1)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间的关系;
及热加工工艺对其影响;

2)初步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并初步具备选用材料的能力;

3)初步具有正确选定一般机械零件的热处理方法及确定其工序位置的能力。

2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2.1 目前存在的问题

新建的本科院校处于地方高校数量相对较少的大环境,保留了一部分专科及高等教育的办学风格,因此在教学方面存以下问题:

1)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对于前面提到的教学目标前两点我们可以通过出试卷来进行考核,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但是机械类专业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求实践应用,对于第三点却难以检验。

2)学生基础薄弱

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大一大二的他们,没有经历工厂见习及金工实习的操作过程,很难理解部分专业术语及加工工艺过程,因此缺乏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耐心,只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定义为顺利通过考试。

3)实践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

实践教学主要涉及三方面:实验、金工实习及不统一安排的工厂见习。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同时与工程、工厂实践结合较少[1];
在不统一安排的工厂见习中,学生自主性自控能力较差,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利用此机会去接触工厂实际或接触的实践环节与自己专业有所偏离,因此导致实践教学评价不准确。

2.2 改善措施

笔者认为工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该选择以现代教育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师资力量的同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以下措施进行教学改良:

1)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现状,因材施教,并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应学生,实现两者角色互换”[2]理念,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软件,引导学生做假设性的仿真实验,结合实践现实如实验、实习、见习,提升学生动脑的同时提高其动手能力,不断扩充其收获专业知识的途径、改善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

3)建立网络课程平台

建立机械工程材料网络课程平台,在此网络课程平台上设置课件、教案、视频等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针对课堂内容设置与学生互动环节,实现课上交流、网络互动,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的同时给予学生自我检测拓展综合能力的机会。

4)注重双师机构的建设,利用校企合作开展产教研结合工作[4]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既具有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又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宿迁学院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或具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积极聘请专业能手到学校兼职,利用校企合作开展产教研结合工作,以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5)完善考核体系

课程的学习应该结合一定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的接收能力,本课程原来的考试方式为平时成绩占40%,卷面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和实验报告及其中测试,每项各占10分,卷面成绩主要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试卷提高应用型题目比例至50%,并且试卷以试卷库的形式,期末考试前由教务处随机抽取,这样全面地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进行全面考核。

3 总结

机械工程材料的教学改革应适应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关注前沿科技,丰富基础知识,使教学生动化;
同时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校特点,要准确定位,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团队,使教师与学生完成角色互换,促进学校教育由以传授理论为主向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张铟.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初探[J].南阳理工学报,2009(4).

[2]张俊.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