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企业管理方向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7 08:40:09 来源:晨阳文秘网

黄华在《马克思企业管理思想述评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伟大的企业管理大师。他的企业管理思想是在其生活背景和一定的假设下诞生的,涉及管理的二重性与职能、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企业管理方向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企业管理方向论文【五篇】

企业管理方向论文范文第1篇

—、关于企业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研究

(一)关于马克思企业管理思想的研究

黄华在《马克思企业管理思想述评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伟大的企业管理大师。他的企业管理思想是在其生活背景和一定的假设下诞生的,涉及管理的二重性与职能、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员工管理和企业的成长与本质等内容。我国企业必须用马克思的企业管理思想来提髙自身管理水平。

针对马克思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整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主线,同时也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原理以及许多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在其对单个企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以及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理论分析中,逻辑地演绎出了丰富的企业管理思想。

按厢企业管理的内容分类,马克思的企业管理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的“二重性”原理,即管理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对管理劳动的分析;
管理职能提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监督、调节和指挥;
有关生产管理的论述;
企业的财务管理;
关于设备和折旧费的管理;
企业的销售管理,马克思指出“从商品到货币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决定了商品所有者的命运”;
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马克思指出“一个统治阶级越能把被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吸引进来,它的统治就越巩固”;
企业的成长论;
对企业本质的论述等。

(二)关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阶段划分的研究

张兰霞认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即以泰罗和法约尔的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以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为先导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和以管理理论丛林为特征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陈振华认为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分别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发展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阶段、企业再造理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阶段。

刘传宏认为基于时间维度的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包括: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探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工业人际关系学理论、二战之后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反思与创新。

另外,任佩瑜在《论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阶段、规律和趋势》一文中又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六阶段”的见解,即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管理丛林阶段、文化理论与战略管理阶段和企业再造阶段。

(三)关于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过程的研究

首都经贸大学“中国企业理论50年”课题组发表的《我国企业管理理论50年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可以划分为“二大时期”,第一大时期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是在髙度集中型经济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企业管理理论;
第二大时期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管理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更要重视对企业环境,特别是市场的调査和预测。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张巾爽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中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开始的。19乃年,蒋一苇首先提出了经济改革要以企业为基础的观点。另外,企业的“转轨变型”也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都经贸大学的黄津孚在《我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问题》一文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落后于理论的发展,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第一,企业管理正在全方位地发展;
第二,企业管理正由政治行政驱动变为经济政策与市场驱动;
第三,企业管理创新日益活跃。

二、关于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人类进人21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关于国际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研究

梁树良认为二十一世纪企业管理发展的十大趋势可概括为:管理核心人本化、管理理论科学化、管理人才国际化、管理目标价值化、管理内容精简化、管理组织网络化、管理权力知识化、管理特点个性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方法文化化。

刘传宏认为,企业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创新成为管理的主旋律;
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
学习型企业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模式;
人本管理将更加受到重视;
全球战略与快速应变是企业决胜的关键;
跨文化管理一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交融与渗透。

此外,姜太平在《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一绿色管理》一文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绿色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新趋势的观点。他认为,绿色管理的思想是9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的新思维。所谓绿色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所形成的一种绿色经营理念及其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绿色”的内涵,绿色经营理念也可称之为“绿色管理哲学”,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导向、一种观念。

在1996年12月20日举行的“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研讨会”上,与会的学者们归纳整理了国际企业管理的10种最新趋势,分别是企业经营国际化、企业目标多元化、产品服务化、出口品牌化、技术髙级化、组织活性化、机构网络化、角色多重化、激励监督科学化、费用适度化。除此之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企业管理风潮的最新特点,即顾客导向、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团队组织、自主管理、全球竞争、弹性策略、企业形象、以人为本。

(二)关于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研究

对于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陈振华认为,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第二,树立避实就虚、以柔克刚的经营理念;
?第三,建立有机式的组织结构;
第四,建立规范而合理的管理制度;
第五,采用先进而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第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学者陈静华在《关于未来企业管理理论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国企业管理理论未来发展趋势包括:管理全球化;
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实现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具备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王钦认为,企业的成长思维转型应该由“机会导向”转向“战略导向”,由传统的“一招鲜”转向“系统管理”;
企业的战略转型应该依赖于企业组织系统、公司治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内部管控系统、企业文化系统的支撑;
企业的国际化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

傅洲认为,随着世界知名企业、跨国企业不断地大范围地占领着中国市场份额,从而使中国企业生存环境日渐恶化,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未来的中国企业管理会更加注意科学管理、全员创新、绩效管理以及分权管理。

张兰霞认为,21世纪需要一个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一套全新的经营方式和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以便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包括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管理范围、企业管理组织、企业管理流程以及企业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

(三)关于我国企业管理理论探索与创新的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髙,我国企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不断对企业传统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改进和改造,以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

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问题,梁薇认为,第一,企业营销管理是企业管理创新关注的焦点;
第二’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
第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从传统的外在标准向更加注重人的内在价值方向发展;
第四,自主创新方式以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另外,她还指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路径包括:创新企业管理理念;
更加重视企业战略管理;
不断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周晋华认为,构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机制要做到:第一,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
第二,打破常规,训练开放式、发散式的思维方式;
第三,学会逆向思维;
第四,通过综合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管理创新;
第五,通过对原有管理理论的方法的改进和突破,实现管理创新。

李晖认为进一步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包括:转变观念,树立管理创新战略思想;
完善体系,加快人才的培养速度,努力提髙中层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和管理实践;
以人为本,实现多元化管理创新目标;
融合两化,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企业管理方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热点 趋势 对比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内外对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出现了明显进步。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的增多,及时的了解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与最新动态,对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研究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一、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热点比较

(一)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热点分析

从外文文献检索情况来看,当前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热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企业运作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理论、市场营销以及企业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而且这几个研究点的研究内容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而对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非营利性组织管理、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则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相比之前的管理工作相对区域平淡。同时,在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及其理论研究方面还结合国外的具体企业经营环境而出现了较多的分支,这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化经济背景的冲击下,企业为了适应这种经营环境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的获得资源的配给、获得更多的市场与客户,同时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些变化使得工商管理研究相关领域中出现了新的内容,使得这部分内容的研究逐步成为了当前工商管理工作的研究热点,给工商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认为国外工商管理工作的前几个研究热点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竞争优势、合作方式、企业战略动态管理、核心能力体现、企业资源管理、衰退行业中企业的崛起以及全球经济背景下价值链的经营和治理等。

2、企业文化

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变革、文化特质分析、形象建设、强势文化理论、适应性文化理论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内容。

3、企业理论

企业变革理论、企业创业精神理论、企业家理论、企业和谐管理理论、弹性化企业管理及在网络经营背景下企业的网络化成长机制等。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国外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员工培训、员工激励、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激励体系构建、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国际工程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工作中,主要以实现在多变环境下员工在知识、个体、组织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匹配。

(二)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热点

从我国近些年来发表的工商管理论文走势情况来看,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活跃而呈现出活跃的状态,而且学科的每个分支在文献数量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尤其是在市场营销、企业运作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理论等方面的发展较快。从这一点来看,这种研究和发展趋势与国外的工商管理发展趋势一致。但是,国内主要以市场营销、企业运作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理论方面的研究发展较快。这主要是近些年来我国正逐步的从以政府为经济主导的模式向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发展,而且也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了不适应性,而这也是促进当前国内工商管理理论发展的根本力量。另外,由于我国的相关科研机构,例如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针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对应的战略部署,在科研经费以及学科发展方向控制方面使得工商管理的研究与国外研究方向趋同。

从当前的分析来看,国内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管理

主要集中在战略规划、战略联盟、海外集团经营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及柔性发展战略等方面,以使得企业更具发展潜力。

2、企业文化

主要集中在我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经营文化影响的分析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研究文化整合、企业形象塑造、文化经营等方面的内容,提高了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3、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国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工作主要是对激励体系构建、工作外包化、员工满意程度、企业薪酬设计、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集团企业继任者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4、企业财务管理

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与信用风险激励,研究企业资本运营、中小型企业融资、预算管理、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内容,主要以解决我国企业在国内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

二、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趋势对比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我国国内的工商管理研究工作正逐步与国际工商管理研究工作接轨,国外研究的相关热点问题在国内学术研究领域中都有所涉及,但是由于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是有一定区别,这也使得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不同。

企业运作管理工作是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工作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当前国内主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对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以及企业的物流环节的管理及控制方面,相关的研究分支包括精益生产、闭环供应链、敏捷制造、业务流程整改等。而国内则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供应链的优化、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而且主要以管理模型的建立、柔性制造系统的开发、企业作业调度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从这些区别来看,我国的企业运作管理水平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当前我国的理论研究工作还不能与中国企业的实际经营环境结合起来。

在市场营销方面,国外主要将研究方向集中在品牌营销、渠道建设、广告促销等方面,而且逐步向B2B营销、客户生命周期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等营销理念研究转变;
而国内主要是集中在渠道、广告、品牌建设等方面,而且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也引入了一些新型的概念,诸如网络营销,极具中国特色的关系营销等。但是这些新的营销理念主要以综述性为主,缺乏实际联系。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方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两张皮;初探

一、导入期理论介绍的粗疏和谬传

一上来即在不少人心里造成了“虚、空、高、远”等社会心理恶果,许多人士对企业文化究竟是什么都没有真正弄明白,自然导演、扮演不好对应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刚刚传入我国的时候,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理论研究很难深入,更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介绍难免流于粗浅,甚至有错误。先驱们一上来就认为现代企业管理已进入文化管理新阶段,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就是价值理念;也来不及搞清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异同;忽视或者说没有强化企业文化的管理学属性,没有充分揭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管理的原理和方式;也没有阐明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究竟有哪些实际功能与作用,以致到现在也还有许多圈内圈外的人都说不清,道不明……这种种情况导致人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住企业文化管理学的属性,偏离了管理学的方向,削弱了其本来的管理学的功能。不少人认为企业文化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那一套,是形式的东西,是“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厂兴我荣、厂衰我耻”之类的东西,虚,没有用;或者认为企业文化层次太高,我离那个阶段还太远,搞企业文化是我以后的事。从源头上分析,由于展开方式的严重失度,从一开始就造成了企业文化“虚、高、空、远”等社会心理恶果,这就很难打动实用主义的企业家们。一开始就高高在上,捉摸不透,令人敬而远之,望而却步,又怎能落地呢?

先驱们的开创之功不可没,企业文化在我国的深入发展也是有目共睹,但我们要把先驱们所开创的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事实上,直至今天,许多人对企业文化的本质的理解、属性的理解、功能的理解、实施的理解仍然在背离企业文化的真谛,在研究上、宣传上、实践上仍然在背离唯物论、实践论和企业实际,甚至许多人到现在连企业文化的概念还都认识不清,自然导演、扮演不好对应的内涵。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企业文化的实施、落地、提升与深化。我认为我们现在一方面需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一方面在实践上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转移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两张皮”

在企业文化传入我国以前,因为跟不上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和形式主义泛滥,实际上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出现了与经济工作的“两张皮”问题。而当初相当多的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人氏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传人,特别是第一、第二代搞企业文化的人,受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影响较深,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思维、传统作风、传统方法、导致企业文化沿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轨道运行。概念化、标语口号式、运动式、说教式、形式主义等一些老习惯、老观念、老方法导致企业文化走入老套套,跳不出旧的窠臼,结果重蹈覆辙。

三、学术界、咨询界和宣传战线的理论误导

把实的变成了虚的,致使企业文化偏离了实践的轨道。比如 “四阶段说和最高阶段说”:把文化管理称为管理的第四个阶段,以区别于前三个阶段即古典管理阶段、行为科学管理阶段和管理丛林阶段。这种划分抹杀了前三个阶段客观存在着的文化管理,把文化管理和其它管理理论、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人为地割裂开来,分化出来,独立出来,实际上是把企业文化从企业管理中游离出来;说企业文化是管理的第四阶段,是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的最高阶段,导致许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只是第四阶段才有的,企业文化是我以后的事,我现在是科学管理阶段,还没有到文化管理阶段,所以不忙搞。这是目前企业文化落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论上的误导造成认识上和实践上的混乱,许多人甚至错误地认为任何管理都不如文化管理,到了文化管理阶段就可以取代其它管理。其实,文化管理客观地贯穿于四个阶段,只是人们当初还没有认识罢了,已有作者提出文化管理阶段论可以休矣!

“文化导向层次说”:认为创新型文化导向比规则导向、业绩导向、和谐导向要高一层次,企业文化的发展是遵循着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即由创业时的目标导向开始,然后向规则导向、再向支持导向,最后向高层次的创新导向发展的。这根本就是对企业实际情况的无知!它把有着内在联系的这些导向人为地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孤立起来,世间哪有这样的情形?它本身就制造了文化导向上的混乱不堪,使企业无所适从,使文化无法落地。

“文化理念说”: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价值理念,导致许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理念、标语口号等等。企业文化焉能说只有价值理念?人呢?传统、习惯、风气、氛围、制度、行为方式呢?这些难道都不是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简单地归结为企业价值理念,只能导致人们简单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有多少人又能把理念和口号分得清呢?

四、理论脱离实际

从事企业文化研究宣传咨询业务的人员,大多没有企业管理的实践和在企业的工作经验,队伍结构缺乏实践型人才,导致理论脱离实际。

我国第一代、第二代从事企业文化研究宣传的人员多是学院式,行政型、政治型的领导和人员,没有或缺乏企业实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的实践缺陷,导致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传导,必然造成企业文化“虚化”。新加入到企业文化理论宣传和咨询队伍的人员,也大都是纸上谈兵。有些人头天晚上看了一点书,第二天就敢上台讲企业文化。一些部级的研究社团,一些大的咨询机构,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政界人员、学校人员,有的刚毕业就进了研究机构或咨询机构,根本没有企业实践,没有文化管理的体验,本身尚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要说不脱离实际,那才是怪事。据笔者调查,当前在理论宣传和咨询领域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人员,有企业管理实践和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还不到10%,由于缺少企业管理的实践,所以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理解和宣传就容易空泛、概念化。这样一支严重缺乏实战经验的队伍,如何做到文化落地?

这种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在许多企业也大量存在。在这些企业里,具体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人员,有许多既没有生产、营销等业务实践,也没有管理实践,有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老班底和传人,有的是引进的毫无企业背景的文员,有的则是从学校新闻系毕业以后就直接进企业搞起了企业文化,你想这种人对企业文化能有多少深切的认识?理论界和实业界这种上下双层缺乏实践经验的人员构成加剧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两张皮”。因此,要有效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改变“两张皮”现象,这些机构必须进行人员结构的调整,充实实践型人才。

经常听到理论界慨叹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实施工具和方法。缺少工具和方法是缺少企业管理实践的结果。因为没有实践,所以总结不出切实有益的经验和理论,由于总结不出切实有益的经验和理论,所以实践就缺乏正确的指导,因而实践上就容易出现偏差。这是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结合所造成的恶性循环。

五、对老一套思想政治工作的逆反心理迁移到企业文化,造成企业文化入心难,落地难

由于我们的一些有关人氏,没有弄清和把握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差异,加之两者在内容和方法手段上的诸多相同或相似、一致或重叠,导致许多企业人士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或者差不多,而传统的、影响深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老一套,又使得人们(尤其是基层员工)望而生厌,对这些所谓“虚”的东西有一种不屑一顾的心态。这种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逆反心理和偏见直接危害到了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蒙上了“虚、假、空”的不白之冤,造成企业文化深入人心难,落到人头难,化到实处难。因此,廓清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把握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从理论上、宣传上、体制上、工作机制和操作方法上,细心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我们的理论工作昨和实践工作者还须下一番很大功夫。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根本性区别在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政治色彩,必须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而企业文化无此要求,当然它也不能背离社会主流文化。比如,双星集团可以在厂区塑一尊大佛,利用人们信佛向善的心理,进行质量意识的灌输,这是双星的企业文化,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这么干,因为共产党是无神论者。企业文化可以吸收儒、道、佛诸家文化而加以运用,而思想政治工作却必须以党的主张和理论为宗旨。

六、“CI论” 加剧了对企业文化错误的、狭隘的理解,加剧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两张皮和相脱离

企业形象策划是指为了达到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之目的,对企业总体形象战略和具体塑造企业形象的活动进行谋划和设计的运作。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员工自觉遵从的做人做事的信条、原则、理念、方式、传统与习惯,包括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述的心理默契 、心理认可、心理共鸣、管理技巧、风气与氛围等。

CI设计和企业文化都是运用文化手段经营管理企业的一种方法,但CI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重在内在的精神塑造,是企业管理的贯穿线,CI则重在外部的形象识别,仅仅是企业形象策划的一种技术方法,就两者的内涵来说,不可同日而语。由于企业文化有塑造企业形象的职责和功能,而CI又有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的内容,所以两者在这些方面有交叉。于是,一些对企业文化没有深入理解的人就认为CI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CI,许多策划公司出于种种原因,也直接以CI设计代替企业文化设计,这些都加剧了人们对企业文化狭隘的、错误的理解,加剧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两张皮和相脱离。

七、在“化”字上下的功夫不深不细,“化”的方法不多不力,从而使文化悬在半空,没有落地

在运用文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不是靠团队感染、心理暗示、文化熏陶等潜移默化的方法和技巧,而是运动式、形式化、口号化,不是润物无声,而是拔苗助长,不是靠积淀,而是一味靠打造,不是当作水,而是当作药,不是靠行为,而是靠形式,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搞搞停停,停停搞搞,在如何以文化人的“化”字上下的功夫不深不细,化的方法不多不力,工作上没有脚踏实地,文化上自然就难以落地。

即以文化理念的转化为例,首先表现在员工对理念的不认同,当然也就“化”不下去了;其次,理念的宣传贯彻不深入、不持久,不全面,没有“化”到,没有“化”透,没有“化”起来,甚至许多员工根本不知道有这个那个理念,连理念灌输的全员化都没有做到,更不要说落地了;其三,不会做转化,与企业管理相脱离,表现在文化没转化为制度,制度未体现文化,制度文化未化为实际措施,没有贯彻落实在具体的管理操作中,导致在管理实践中皮是皮,毛是毛;第四,不是用文化理念来统驭管理过程和管理措施,没有把它化为真正的企业精神,甚至连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效果都没有;第五,以上都没有化到,当然也就不可能化为大家的行为了。

八、刻意强化企业文化,有意无意地宣染文化归因论和精神至上,适得其反

考察一下日本,欧美企业,他们并没有像我们这样在搞企业文化,他们没有文化师,没有这么多研究、策划、设计企业文化的机构,他们没有把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而仅仅是把企业文化当作诸多管理理论的一种,自然地、不着痕迹地运用于日常管理当中,紧紧地与管理融合在一起,并没有两张皮现象,这是为什么?而我们的一些宣传,却把企业文化说成“有生于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企业文化的专门机构到处都是,我们这种把企业文化独立出来并加以强化的做法是否科学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和文化导致目前这种“强化”反而“弱化”、“恶化”的结果?这些都是否值得我们去反省和重新思考?对一个喜用口号、喜欢运动式工作的国度来说,这种强化正好走向自己的反面。我们经历的宣传太多了,人们本能地一种逆反心理加重了这种扭曲和恶化,本当细雨润无声,却搞得电闪雷鸣,许多人一方面窄化企业文化,把它仅仅理解为理念、宗旨、口号;一方面又无限放大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有意无意地渲染文化归因论和精神至上,因此让人反感,认为又是思想政治工作那一套。“文化管理阶段论”和“最高管理境界说”及种种文化归因论、精神至上论,就是这种强化虚化的根源。这是一种理论误导,实践的误导,也是一种文化的误导。事实上,任何一个基业长青、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一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至少我们还没有看到一家靠企业文化一门功夫而独步天下的企业,文化归因论和精神至上论,只能削弱企业管理,走向企业文化的反面。

九、糊涂认识导致对企业文化的错误的指导,从而造成在实施中的两张皮

有些企业主和企业主管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什么是文化管理认识不清楚、不正确,导致对实际运动的错误的指导,从而造成在实施中的两张皮。诸如“CI论”、 “唱歌跳舞论”、“标语口号论”、“形象工程论”,等等,至今仍是某些企业领导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同样,由于他们真正的文化管理的意识不高,搞企业文化纯粹是为了应景,企业文化在他们那里仅仅是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本来是一种管理理论,却根本没有运用于管理过程,本来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却根本就没有在实践中运用,自然也就无从体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功能与效用。

十、企业管理团队中的不同态度和“中梗阻”的存在,致使企业文化沦为“两张皮”

文化学有一个重要概念叫“一致”,是指团体所有成员的同意或默认。显然,任何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成功实施,最重要的是管理层思想观念的转化和认识的一致。如果管理团队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对待企业文化的态度,那么企业文化只能沦为“两张皮”。据我调查,目前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中层,由于具体任务重,生产指标压力大等主客观原因,中层干部普遍对企业文化重视不足,执行不力,缺乏文化自觉,处于应付状态,因此,解决“中梗阻”问题,可以大大解决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两张皮问题。

十一、纸上谈兵式的策划和外行式的指导与运作,不仅不能使文化落地,更败坏了企业文化的声誉

他们用千企一面的模块来套企业各不相同的现实,用一些到处都能用一用的口号、理念拿给企业交差了事,用一些漂亮的图表、报告和一些连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的名词术语来唬人圈钱。没有跟踪,没有验证,没有实际指导,除了墙上、纸上多了一些条条和图形外,管理上没有一点起色和效果,这种纸上谈兵、隔靴搔痒和外行运作,加剧了企业对企业文化是“虚”的和“无用论”的认识。企业认为他们是专家,其实是一群“企业外行”,他们从来就没有在企业呆过,没有任何管理实践,靠的是在网上下载人家的咨询报告混日子,除了纸上谈兵,怎能有落地方案?而企业文化咨询比之其它管理咨询,更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企业文化管理不像其它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那样精确、可直观、可定量、可验证,它往往操之于施者与受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心理互动、行为影响、团队感染与环境熏陶之中,运用之妙,往往存乎一心;又因为企业文化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的产物,它是主体(企业人)与客体(企业环境)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的统一物,如果咨询师本身没有经验背景和管理实践,没有身临其境的观察与体验,或者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那只能是“虚来虚去”,不可能使文化入心落地的。

十二、中国传统文化承续的中断,使得大陆企业家在运用文化管理上变得生硬和不习惯

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和否定,造成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在大陆的中断,使得素以文化立国为传统的中国大陆企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反而忘却和不习惯了文化管理的传统和手法,这与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华裔区的文化管理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没有中断,所以吸收、运用企业文化自然、顺手、不生硬,不会有两张皮。这是文化革命的恶果,是革文化命的结果。时下,国学的热潮正涌动于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诵经声中,也出现在MBA、EMBA和企业家培训的讲堂上,孔子学院正在世界各地兴办,这是一件令国人欣喜的事情。相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必将有助于文化与管理的揉合与运用,有助于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构建,有助于企业文化入心落地,有助于企业文化成为一门真正实践的科学,管理的科学。

十三、盲目崇洋,重硬轻软,重理轻文的文化心理

一些企业主盲目崇洋,重硬轻软,重理轻文的文化心理,压根儿就没有企业文化意识,心底里就认为那是虚的一套,企业文化连门都进不了,更不要说落地了。

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比较普遍。他们普遍重视的是财务、人力资源、生产管理等一些所谓硬管理,也愿意在引进和培训这些硬管理方面花钱,而不愿意在企业文化这些软管理方面投入,认为没有用。企业文化有没有用,国内外优秀的、成功的公司已经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对这些重理轻文、重硬轻软的企业,一方面我们需要坚特不懈地宣传启发,继续普及企业文化,一方面还须假以时日,等待他们文化意识的觉醒。世间许多事情,体验和教训比忠告和宣传有用。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管理的需求有早有晚,文化意识的自觉有先有后,然文化管理的普适原则,管理发展的历史规律必将把企业文化的阳光撒遍每一个企业,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另外,我们还要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方的一些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是植根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上的,有一些我们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有一些则恰恰需要运用我们自己的文化来驾驭才能得心应手,有一些更需要从改造和优化我们的文化入手才能适应,像ERP等涉及流程再造和理念变革的一些方法,像平衡计分卡这样一些涉及员工考核的技术方法,若没有文化变革作先导,没有相应的文化平台、文化心理、文化环境做支撑,要想取得成效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在一些失败的企业已经有了充分的证明。因为任何现代化的管理方法都是要有人去掌握去使用的,而使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人的文化水平、管理基础和管理体系,更取决于人的文化心理、价值理念、人文环境和人的精神管理,这一切都不是这些西方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所能解决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要想变“枳”为“橘”,就要改良水土,这个水土正是企业文化。

十四、企业的短期行为和企业文化的慢功长效特质形成直接冲突

企业的短期行为和企业文化的慢功长效特质形成直接冲突,使得一些企业主本能地排拒企业文化。能赚多少是多少,哪儿断绠哪儿卸牛,哪里还考虑到塑造企业文化?

有人说,小企业靠老板,大企业靠文化,也有人说5年的企业靠领导,15年的企业靠科学管理,20年的企业靠优秀文化。这些都说明一个事理:要想做大做强做长,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做大做强做长的重要支撑。你压根儿就没有想长远,当然就不会在企业文化上下功夫了。这本身就是一种短期文化,只能带来短期行为,短命企业。企业文化具有综合效益和长效作用,这种效益和作用的发挥要靠积淀,而积淀需要时间。我们知道,人们具有急切获得直截了当结果的心理,对这些“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老板来说,要让他们接受企业文化,一要靠耐心,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灌输,二要提供能够立竿见影的操作方法、措施和技巧,以增强他们长期实施文化管理的兴趣和信心。那么,企业文化管理有没有能够立竿见影的方式和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起码在某些层面和某些具体问题上是能够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的,技巧就是要根据具体问题和具体情景,在与管理实践的揉合之中去设计与运用。

十五、历史形成的抑商、畏商心理

文是文、商是商的传统思维方式,使得我们在这个商业世界里缺少经商智慧,不惯于、不善于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相融合,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就是我们只知道设计,而不会去结合。

商在中国自古以来而至于改革开放之前,始终居于末业,士、农、工、商,在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发展进化过程中,虽也出现过闪光的经济思想,杰出的经商人才,但终也抵挡不住“重农抑商”的国家意志和重伦理重道德的文化力量,即使是进入新中国,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搞的也是产品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更不要说“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那更是谈商色变。恰如先生所说:“我们传统文化的主流是跟政治结合、跟社会结合,而不是跟经济结合。”本当是一体化的经济文化,可我们几千年来就是把它给割开了。由于没有这种文化的洗涤、熏染和锻炼,我们缺少经商的传统和细胞,我们更缺乏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传统与经验。所以直到现在,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比起人家来还甩得很,没灵感,不会玩。你说米老鼠和唐老才多大,还不到100年,我们孙悟空可是有1000多岁了吧,那米氏和唐氏的本事也没有我们孙悟空的大,可世界上知道米老鼠和唐老的比知道孙悟空的多了去了。日本的阿童木和中国的孙悟空是差不多一个时代的,可世界上也是知道阿童木的多,知道孙悟空的少。这是为什么?究到底,是我们缺乏商业文化意识,不懂得、不善于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经济当中去。我们在这方面的落后,比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落后还要大,而且这个东西赶超更难。

这种文是文、商是商的传统的思维惯性直到现在,虽有改变,却依然存在。表现在企业文化领域,那种把企业文化当门面当装饰的,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作怪,那种躲在屋里进行企业文化设计的方式,便是这种传统思维在作怪。更有甚者,拿一个模式、一套方案去到处套现,在这种两分离的思维方式下设计出来的文化,这种贴上去的、装上去的、套上去的文化,你说能不会是两张皮?

十六、高深莫测的定量分析和模型测评法

试图把企业文化变成一门精确的科学,其实是在异化企业文化,把“嘟来咪法索拉西”唱成“1234567”,让人闻之蹙额,望而生畏。像这种看也看不懂,用也不好用,用了也无用的东西,又谈何入心、落地、联系实际?

我曾耐着性子仔细研究过这种玩艺儿,联系我30年企业工作经历,禁不住发出一些疑问:我搞不懂人的心态、人的文化心理、文化表现怎么能用方差公式算得那么清楚?而且竟能得出超过或低于几个点就是正常或不正常?还有什么中位数、众位数、最小数、最大数、什么这个指标、那个指标,搞得人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是不是在讲企业文化?千百万家企业,丰富多样的企业文化,岂是能用什么团队型、活力型 、层级型、市场型概括得了的?团队型就没有活力?层级型就没有团队?团队型层级型就不是市场型?逻辑上就说不通,请问,这种所谓科学测评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这种云里雾里的东西怎么让它落地?

定量分析派们总是希望一切问题都能够清楚、确定、完美。然而客观情况是,在企业实际事务中,尤其是人际关系中不清楚、不确定、不完美总是存在的,而对这种种不清楚、不确定、不完美,各人的看法也往往不是一致的,处理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含蓄、暗示、甚或压力、威胁等一些非正式规则、手段和技巧。面对纷繁复杂、持续变化的管理实践,有时关键性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往往是极其复杂、神秘和微妙的,它往往不是靠准确无误的数据,而往往要凭借最模糊的信息,使用最不连贯的思维活动。企业文化中的定量分析,模型测评,正是忽略了人的素质的复杂性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人心,人的思想处在持续的变化之中,你说企业人的一些暧昧矛盾心理(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心理)如何测评?人在同一时间里往往有游移不定的两种相反的思想,(这在企业日常管理中时常出现)你说如何定量分析?一些人的阳奉阴违(这是客观现实)怎么统计?青岛公交公司对旅客的火样热情,IBM公司尊重个人的做法,麦当劳和肯德基重视做好清洁工作,从数量角度来说,你说有什么意义呢?

我并不反对定量分析本身,事实上在企业管理中,很多事情是要靠数字说话,但要看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的问题上,我反对的是那种对原本就应模糊或只能估量或根本无法计量情况却力图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反对的是那种复杂到不好用、用了也无用的定量分析。像目前企业文化中这样的定量分析和模型测评法,以我18年厂长兼书记的经验,总觉得用的不是地方,明明找几个人谈谈就能搞明白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弄得那么复杂、繁琐、兴师动众而又不可理喻?

企业文化不是逻辑系统。彼得・德鲁克说:“人们端正的品行绝不可能被‘程序化’……换句话说,端正的品行绝不可能靠程序来规范。”(《德鲁克文集》第二卷第146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他还说:“外部世界的重要事件无法采用计算机(或任何其他逻辑系统)能够处理的形式进行报告。”而“危险就在于决策者们会变得轻视那些无法转换为机器逻辑和机器语言的信息和促进因素。决策者会对正在发生的每一件事(也即正在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事实(也即发生后的事件)--视而不见。因此,大量的计算机信息有可能隔绝通向现实世界的通道。”(《德鲁克文集》第一卷第67、68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但愿大师的这些话对企业文化的定量分析派们能有所启示。

企业管理方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改进中国企业理论研究

一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称为顾客让渡价值。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认为传统的竞争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美国学者穆尔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的理论

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l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

二企业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

管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当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

1.动态能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创建、集成与再配置组织内部与外部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论则主要是针对基于创新的竞争、价格及行为竞争、增加回报以及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等领域的竞争进行的。

2.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观点体现在穆尔的商业生态系统思想之中。穆尔把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这种经济联合体的涵盖范围很广,包括企业的一系列微观关系,既有垂直关系,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中介机构,又有水平关系,包括竞争对手、其他产业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关系,也包括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宏观要素,诸如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自然环境等。企业是一个组织生命体,是一个生态系统网络中的成员,或者生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活力的存在,与企业生态系统相关,与企业生存环境相关。企业的发展及管理模式是植根在企业生态环境之中的,一定的生态环境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企业和管理模式。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制定与传统有很大不同,企业在制定时,更要考虑到具有相互合作关系的企业生态系统,要考虑到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和企业在其中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竞争不再被看作主要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而主要是在企业生态系统之间以及在系统内取得领导和中心地位的竞争。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企业之间的竞争。

3.网络

网络是将企业网络与传统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其定义为:在有独特性但又相互联系的营利性组织之间的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通过网络内部的组织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他认为网络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是介于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模式,是一种平等、独立的合作协调关系。网络思想是近年来对传统企业管理视角的完善性拓展。

4.边缘竞争

边缘竞争是在企业如何不断获得竞争优势的全新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边缘竞争理论基本思想是:企业应该不断通过变革管理来构建和调整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一系列不相关的竞争力来彻底地改造企业优势,保持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的微妙平衡。竞争把“如何制定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地寻找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这种充分显示出业绩的关键动力就是应变能力。边缘竞争理论认为是公司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形式,与该组织结构相适应采取半固定式的趋向是一种必然结果。半固定式的趋向是边缘竞争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最主要的区别。

5.单一决策中心向多元决策中心发展

传统的单一决策中心的组织结构存在难以克服的弱点,包括容易产生和低效率;
雇佣众多人员及管理多层次,组织结构比较僵化;
决策及信息的纵向传递容易脱离实际;
统一控制产品和经营方式,容易背离市场需要,等等。目前国外许多大公司都在逐步将高度集中的单一决策中心组织,改变为适当分散的多中心的决策组织。这种多中心的决策组织有利于减少决策层次,使基层单位有较大的自和积极性。

6.管理研究方法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伴随着管理理论走向完善,必然要求管理研究方法的规范化。通过对目前管理理论的考察,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定性方法,包括案例方法、比较方法。其中案例方法是管理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大多数研究运用少数案例甚至个别案例形成通则,很少研究运用众多的案例包括企业案例、产业案例和国家案例(如波特的钻石模型)来形成理论。在案例方法中运用企业史和产业史进行研究的也不多见。而在案例方法中,只有将经济发展阶段同企业史和产业史结合起来才能发现企业成长的逻辑,才能发现企业的逻辑。

三中国企业管理的改进

1.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

在未来的管理中,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相互学习的行为环境,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展,强化其系统思考和知识整合的力量。未来的企业战略,是在全球观念指导下的、在全球范围内捕捉机遇和回避风险的全球性战略,这种战略模式发展趋势是对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的一种桃战。它要求企业具有对全球性战略环境和企业的条件与目标的分析判断能力,具有抓住机遇和回避风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全球竞争的独特能力和技巧。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传统分工理论的组织管理结构与企业快速应变要求不相适应,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企业组织成员的素质已大大提高,具有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也意味着组织的分权趋势,组织成员可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工作,直接面向市场和顾客,承担为顾客服务的职责。

2.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

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企业制度,管理理念,管理组织、方法和手段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的,对企业管理具有创造性的改进、改革,符合企业实际,能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证明确实有明显作用和效果,或者是借鉴与应用国内外先进经验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措施和办法。这些措施和办法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的特性。

比如,中国石化一直注重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进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绩效和水平。目前中国石化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在国内企业中还是比较先进的,中国石化的电子商务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国石化的物资采购92%以上都是通过网上进行的;
中国石化在ERP的应用方面在国内也是领先的,目前中国石化油田、炼化和销售三大板块的多数企业都通过ERP系统连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3.决策管理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关系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是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而现在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达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4.人本管理的改进

无论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还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对公有制企业的要求来看,人本管理都将成为我国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能作为企业改革的终极目标,党中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使企业改革必须重新构建权利体系,新的权利体系要保证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落实。

人本管理是在明确和落实劳动者作为企业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使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并提高各项素质技能,最终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本管理分为民主管理、参与管理、文化管理、激励管理、培训开发管理五个基本要素,其中民主管理是核心要素。

企业管理方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
综述

1.论文统计分析

1.1 数量分布

为了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在著名的中国期刊网(CNKI)下的“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匹配程度选择“精确”),检索得到的有效记录共有953条(剔除一稿多投、文摘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冗余数据,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11年的论文数量未得到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从统计表格和趋势曲线图可以看出,从1997年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起步开始,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和阶段性特点。可以将国内知识管理发展和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主要是指99年以前,这段时间相关研究论文较少,总共数25篇,仅占2.62%,这说明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仅处于起步研究阶段。(2)稳步增长阶段(00~05年),此阶段论文持续增长,每年约以10篇的数量增长,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总体趋于稳定。其中03年较02年有较大的涨幅,可以推测这段时间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大发展时期。(3)激增阶段(06~10年)。期间企业知识管理论文激增,数量上占总体的58.88%,除了不完全统计的10年,每年数量都达到百余篇,并趋于稳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正逐渐向高层,多元化,多领域方向发展。

1.2 论文主题分布

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1)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包括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功能、方法、内容、规律、主体、影响因素等;
(2)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如高科技企业、软件企业、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林业企业、物流企业、石油企业、金融企业、化工企业以及民航等;
(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4)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与体系;
(5)企业知识共享与创新;
(6)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知识管理;
(7)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8)企业知识管理技术;
(9)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10)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管理;
(11)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及绩效评价;
(12)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等。具体主题分布情况见表2。

2.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从以上的文献统计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我国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现状。

从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特点、功能、主题等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是作深入研究的基础;
随着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各行业各企业的学者慢慢意识到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各类企业开始从自身企业结合知识管理特点研究适应自身企业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从统计数据上看,涉及到各类行业的企业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占9.55%,说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更加注重于结合企业本身,走向多行业,多领域,多元化的知识管理实践。由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占比较大的比例,代表着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这里重点介绍。

2.1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系统的结构、模型、评价和实施。李勇等人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基础平台系统、企业MIS系统、知识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知识库互动系统、知识管理人员和系统用户等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知识库管理、知识传播、知识共享、客户服务、培训教学、工作流、协同工作和专家咨询等。熊学兵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架构,从企业知识管理的全过程(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和相关因素(愿景、战略、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技术、社会关系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系统模型。黄立军则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方法作了具体分析,从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定量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吕新业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应该从流程、组织环境与知识员工的管理三个方面实现。

2.2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主要研究内容是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实施方法。樊治平等提出了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企业知识需求、知识供给和知识缺口探讨了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杜伟等提出应该从组织体系、信息技术、经济投入、组织文化、激励机制以及评估六个方面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5]。王海芳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应该根据企业内外三个区域的九种知识转移路径,构建知识管理战略。

2.3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笔者在按照年份――主题分布统计文献数量过程中发现,在国内对企业知识管理长达十几年研究的历程中,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风险以及绩效的研究大量集中于2006年至今的时间段。这说明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成为近几年研究的新兴点和热点,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其实施的实际效用。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定性分析与定量的测度等。

王军霞将运筹学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通过一些非量化指标所占权重来考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蒋蓉华在其硕士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研究》中探讨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出指标体系应该由一级指标(知识系统、结构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体系下的各子指标集)构成。邱若娟等认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应从领导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程度,组织结构的知识化调整,企业文化的培育,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的检测、评估和利用以及外部关系的知识化程度等方面来评价。

3.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从以上统计的文献主题分布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占45.43%,比重过大。国内文献大部分停滞在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体系、模型以及实现措施上,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探讨还止步于语法层次的信息技术层面,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应该更重视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应从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角度,展开基于语义和语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研究与开发。

3.1.2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群体的单一性

从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群体的统计分析来看,目前国内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研究机构,高校也主要集中在图情领域与经济管理领域。而真正的企业人员参与研究的很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管理而言,很显然会导致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1.3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多数侧重于理论研究,真正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已有研究成果多数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层面研究的还比较少,导致理论过于超前,实践过于落后。另外,现在从事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多数是高校院、系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而真正置身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企业人却很少。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2 对策

(1)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与经济环境,也要求企业知识管理必须适应我国企业发展模式。因此在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中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研究适合各类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增加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研究,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统一。(2)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重视对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吸取先进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成果,时刻保持危机与差距意识,跟踪国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提升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水平。(3)拓展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队伍,使企业知识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到研究之中,结合自身企业的时间研究企业知识管理,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的重要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勇,陈钰,曹国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1):

107-109.

[2]熊学兵.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68-70.

[3]杜伟,郭宪英.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2(10):117-118.

[4]王海芳.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3):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