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企业竞争方式演变的轨迹,不难发现,竞争的焦点正不断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移、从产品本身向产品以外延伸。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正逐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新的增长点,从而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社会责任论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责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竞争优势关系竞争
纵观企业竞争方式演变的轨迹,不难发现,竞争的焦点正不断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移、从产品本身向产品以外延伸。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正逐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新的增长点,从而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市场竞争主导方式的演变及趋势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也在沿着“价格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关系竞争”的轨迹发生转移。
(一)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是依靠低廉的价格或灵活的定价与其他企业展开竞争,获取竞争优势。在早期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力水平低,产品同质性强,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关注,其个性化需求还未得到显现,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的价格上,价格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然而,这是一种易为竞争对手所仿效的竞争方式;
而且,太低的价格导致质量下降、顾客流失;
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其所关注的利益也不再局限于产品价格。因此,价格竞争逐渐为其他非价格竞争手段所取代。而今虽然灵活的价格策略仍然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虽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价格战还时有发生,但价格竞争已不再是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二)产品竞争
产品竞争是通过产品的差异化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获得竞争优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为从同质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产品差异化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产品差异化创新提供了条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从而驱使企业不断在产品差异化方面进行创新。产品的差异化导致了市场的细分化,企业通过发现并占领一些细分市场,在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单纯的价格竞争更大的利润空间。因而,这种以差异化为基础的产品竞争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从而取代了价格竞争而一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而且至今仍然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服务竞争
服务竞争是通过向顾客提品以外的一系列附加服务而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获取竞争优势。随着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仿效—创新”的循环周而复始,而且循环周期逐渐缩短。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差异化创新必然从产品本身向产品以外延伸,服务竞争成为继产品竞争之后企业竞争的又一重要手段。根据顾客需求差异设计、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优质服务,成为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服务竞争已取代了产品竞争而成为当前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四)关系竞争
关系竞争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关系,构建竞争优势。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升级,产品及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越来越小,一些企业开始从产品及服务以外寻求新的差异。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可以更好地获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可以增强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建立良好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可以建立有利的内外部竞争环境,而且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网,使得竞争不再是在企业之间进行,而是在网络之间进行,一个建立了更好的关系网的企业将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目前这一竞争方式已初现端倪,而且可以断定,它必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新增长点
从企业竞争方式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关系竞争将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良好的关系网正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为此,企业越来越重视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OliverSheldon于1924年提出,其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争论一直不休,到20世纪90年代,众多学者和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趋于认同和支持。但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国内学者比较认可的是卢代富的观点,即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也就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些社会利益应该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利益等内容。
尽管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争论至今还未停止,但通过分析国内外众多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商业上成功的实践可以看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品牌定位得到巩固;
企业形象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吸引、激励和保留员工的能力得到提高;
运营成本降低;
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大。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的实践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利润的增长并不矛盾。
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其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优化生存环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使其免受政府部门、公益团体、社会公众的谴责、惩罚与限制,使决策和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而且还可能因此受到政府的奖励享受优惠政策等。其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改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度,吸引消费者,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其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跨越国际壁垒。当前,在国际上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有助于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减少社会责任运动的冲击,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其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吸引人才。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更具知名度,当然也就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其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财务业绩,因为有责任感的企业永远是投资者青睐的目标。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众多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企业要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节奏,必须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及早做出应对策略。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必须提高对履行社会责任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认识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的义务,而且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潜在的和长期的影响,切不可把企业盈利与企业社会责任对立起来,忽视或故意逃避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认识到企业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必须与社会环境系统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社会大系统是企业利益的来源,是企业的生长环境,企业需要从社会环境中汲取营养,同时也必须反哺社会,在推动社会进步、关心环境和生态、维护市场秩序、扶助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员工权益、解决就业等方面承担一定的义务,企业只有与社会形成和谐互动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企业目标,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还必须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把社会责任主动纳入企业目标体系。要从关注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增强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看待企业社会责任,眼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本身眼前的利益,还应该考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以谋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二)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企业必须在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责任战略,通过社会责任战略管理活动,将履行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并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竞争力。首先,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定位。能力和优势源自于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源自于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内部资源及所关注的重点,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定位。其次,要制定并实施社会责任战略计划。通过调研,列出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需求,据此规划企业社会责任的远景和目标,制定短期和长期战略,根据战略制定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再次,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实施效果的反馈和评价。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报告体系,加强战略执行过程的跟踪管理,用恰当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衡量战略实施效果,如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通过战略控制来进行适当调整。
(三)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文化
要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必须培育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为此,企业必须从自身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考虑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提炼出适合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要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将承担社会责任视为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将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企业的一种主导价值观。要围绕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理念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体系,指引、约束、激励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将企业社会责任付诸实践,并形成为制度守则、贯穿于行为举止、养成为习惯风气、内化为精神信念、彰显为形象特色。
(四)优化企业社会责任关系
要有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妥善协调各方关系。要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在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权,促进资产保值增值,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回报;
要处理好与内部员工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理解、尊重员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在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要处理好与消费者的关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保护消费者权益;
要处理好与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的关系,合作共赢,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恪守商业道德,维护市场秩序;
要处理好与社区、政府的关系,优化发展环境,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发展生产、促进就业、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与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关注慈善事业;
要处理好与舆论媒体、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全力打造、宣传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川,卢勇,张群祥.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2)
社会责任论文范文第2篇
(一)迎合制度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我国相关制度已对社会责任提出要求。早在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中就明确提出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样在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了我国首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证券机构等也在积极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比如《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行为。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这些制度和理念的提出无疑对生存发展于这样的背景下的食品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企业的信息披露方面,促使企业环境报告、安全卫生报告、社会绩效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绩效报告的不断发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万里霜(2012)在合法性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我国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重视其自身在经济社会中地位,认识到合法经营的重要性,在其所处行业发生重大危机的情况下,将信息披露作为与社会交流的重要的工具,以期改变公司的形象,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张志华(2013)研究表明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在重视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背景下,食品企业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是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一现实使得制度层面不得不做出规定。在三鹿奶粉事件后,国家对于食品行业不再设立免检品牌。通过制度的改变,防止企业打“球”,充分体现出政府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企业愿意迎合制度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的大背景要求,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紧迫性认识的增强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方面原因,使得食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识觉醒,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满足他们对组织绩效表现方面信息的需要。食品企业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为企业自身与利益相关者就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食品企业的消费者需要企业提品方面的信息,如产品的成分信息,使用添加剂的情况,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企业的应急措施、产品的召回制度等,以此推断企业是否把食品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张志华(2013)认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能够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关决策,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改革以往食品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非常必要,以更好的为信息使用者所用。
(三)食品企业战略规划的影响战略规划是企业基于长远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计划目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JeremyGalbreath(2010)在实证研究中提出企业正式的战略规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存在着积极意义的假设,并且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假设。研究还验证了企业文化的作用,人文文化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食品企业为其自身发展制定长期战略规划,追求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就不能把目光定位在短期的投入产出情况,不能聚焦在短期的财务绩效上,其关注的是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行动带来的长远的利益,员工的忠诚度,安全高质量的产品,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从长远来看,这些社会责任的履行给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落里增添了动力。
二、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尽管存在着以上几方面的动因促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加入社会责任报告的队伍中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整体水平不高。张志华(2013)提出食品安全信息公布机制还不规范,信息公布方式和渠道比较狭窄,且包括《食品安全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对食品安全主体企业在信息公布和披露上所承担的权力义务做出规范,而法律规范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中,强制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只是针对上市公司而言,中小企业主动对外报送和公开披露信息的也很少,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的食品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小企业,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总体披露水平不高,而且食品行业,上市公司食品质量、安全和风险控制等信息没有充分披露。另一方面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社会责任报告,但是在食品行业中的比例还是不高,周虹(2013)研究表明这一比例在30%左右,而且的报告未形成固定的制度,一些食品企业的报告存在着中断的现象,信息缺乏连续性。的社会责任报告缺乏统一认可的编制依据,处于自愿性的披露阶段,从而结构和形式都比较散乱。披露的信息参差不齐,披露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消费者类信息,在食品行业被视为关键性的指标,其披露的比例都不足65%,也就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在披露的内容方面,对信息的描述也比较粗略,会计基础型的信息较少,更多的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文字性的描述,且存在着避重就轻,对于企业的负面信息不愿过多提及,甚至只字不提,而且的社会责任报告未经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这些社会责任报告的食品企业,虽然走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前列,尚且存在着诸多问题,行业的整体水平令人堪忧。
(二)成因分析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制度的缺失以及食品企业自身现实条件的限制等息息相关。张志华(2013)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食品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整体上缺乏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主动的意识,且提供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成本较传统的会计信息较高,也正因为如此,社会责任会计推行不够,政府监管不到位,食品行业中出现一些企业以牺牲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现象。企业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具体编制指南,针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等做出完整规定。当前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不完善,尤其是计量问题未得到解决,不能为实务提供指引,使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遇到阻碍。笔者认为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还处在初步阶段,在食品企业意识有所觉醒的阶段,亟待完善理论的研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提供指引,以提升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提高信息的有效性,真正为信息需求者所用,从而实现信息公开和透明化,方便公众的监督。
三、完善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整体的责任意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当前食品行业的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其社会责任意识已经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中来,积极的进行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食品安全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现阶段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消费者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积极抵制劣质食品,用手中的购买力投出有力的一票;
通过宣传使食品企业将社会责任由意识逐渐上升到信念的高度,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去,在产品的生产销售中从严选择质量标准,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使食品企业明确社会责任不单单是慈善捐赠活动,而是全方位的关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真正实现共赢。张志华(2013)就曾提出我国食品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待加强,急需要建立起有关食品安全的风险控制系统。在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下,食品企业要充分、真实可靠的披露食品商品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纳入到会计信息体系当中,作为企业非财务信息的重要内容,与财务会计信息一起定期上报给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并同时向社会公众披露,以此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现状,让公众来监督食品企业,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统一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当前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多是自愿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做出规范,因而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格式不统一,的社会责任报告也是未经审计的,大大降低了食品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可信度,这就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实施,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引导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如明确提出食品企业要披露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不能避重就轻,趋利避害,针对添加剂的使用建立明确的标准。张志华(2013)建议要对食品企业实行强制信息报告和披露制度,定期向政府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上报食品安全与质量方面的信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要让食品企业认识到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仅仅是对企业功绩的罗列,还要据实披露其所收到的处罚,所涉及的一些违规情况,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和食品安全事故等负面消息。报告食品企业有关产品成本方面的信息,是否存在着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以次充好以降低产品成本的行为。基于我国食品企业多是中小企业,缓解食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压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食品行业内龙头企业的示范试点,来循序渐进的推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进程,像伊利集团的“开放工厂”活动,通过邀请社会公众和消费者来参观工厂,真切的感受企业的生产过程,实行生产公开透明化,可逐渐扩散到更多的企业中去。针对那些确实存在困难的食品企业可通过报告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质量信息和生产许可、产品质量认证和安全认证以及在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面的投入、产出该和效果等信息来逐步过渡。
社会责任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世界企业永续发展委员会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一种企业为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与员工、家庭、社区和社会一道营造高品质生活的承诺。这是目前被较多学术论文引用的其中一个定义。
(二)股东理论:有利才有义
根据市场经济学的理论,一个企业做生意赚钱的同时,也在为别人赚钱或提供便利,是一种双赢的价值创造活动。这个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不应担负上再分配社会财富或提升社会公益的责任。芝加哥自由经济学派的MiltonFriedman(1970)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他在《纽约时代杂志》上撰文,从股东和持股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市场制度下,企业为股东创造利润已经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要尽的社会责任就是在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提升其盈利。他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慈善概念,但是他认同营商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守则以获取双赢。这符合我们今天企业社会责任所提倡的经济、法律与道德内涵。不过,他不同意额外改善环境、捐款文教活动、扶贫及推动人权民主等较高层次的社会责任,认为这次活动会令企业分心,难以做好经济活动的本分。股东个人赚钱后进行慈善活动是其个人而非企业的份内工作。以MiltonFriedman(1970)为代表的学派是在以市场为高效率及充分自由竞争的理想前提假设下得出的上述结论,这与当今的实际营商环境明显不同。
(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理论:义利共存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不完全赞成上述的看法。现在的主流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是基于他们的理论。概括来说就是企业不要只看股东利益,也要兼顾和平衡其他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它的信念就是如果做生意能额外兼顾环境及公益等社会责任,并能为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企业得到合理的利润是必须的结果,不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这方面当以Werther和Chandler(2005)为代表。Brown和Dacin(1997)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社会的社会形象成正比。当产品信息不清晰时,消费者会通过企业形象的联想影响到其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当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评价积极时,他们对企业的产品评价也较高。Peloza和Papania(2008)的研究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增强企业的商誉,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并提高忠诚度。Walsh和Beatty(2007)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商誉的重要维度。
(四)策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到底应该如何有策略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呢?Porter和Kramer(2002)为公益的社会营销,是社会营销,不是公益。因此,真正的策略性公益,应该要能加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又能增进社会福祉。公司应该锁定方向,把对公益的投入,用于改善他们的竞争环境。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让社会和自身产生共赢、同时受益,也因此,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应将公益的焦点集中在何处,以及如何进行。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有利益相关者,要如何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实施策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Werther和Chandler(2014)指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组织的利益相关者;
第二,经济的利益相关者和第三,社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满足社会的需求,更精确地说,就是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二、责任企业社会营销的真实内涵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心思想就是因为单靠市场经济,难以满足公众的社会与道德需要。企业应与政府无形的手和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三位一体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总体来说,不论何种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而言,都有一个共同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公司的长远价值,差别在于手段和做法。股东理论并不否定企业应兼顾各利益相关者,但必须以不损害公司盈利能力为前提,并尽量让持股人自行决定参与公益的程度。因此,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并非对立,他们都有一致的目标,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为各方创造共赢的局面。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就是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社会责任。具体来说,根据笔者的分析和总结,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具备六个层次的要求:第一:经济,第二:法律,第三:道德,第四:环境改善,第五:慈善,第六:社会制度改良。因此,很明显,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指公益或慈善活动。所谓经济社会责任主要指企业应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运用合法合理的手段为股东创造利润,为顾客提供服务和为雇员提供薪酬福利。创造利润的过程就是企业履行企业经济社会责任的过程。然后这一切都必须给予履行法律和道德社会责任,比如不做假账,不污染河流、大气,不制造假货,不危害食品安全等。从现代社会对企业、对公民的要求来说,这三个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应该被视为最基本的要求。至于推进环境改善、参与慈善活动和协助社会制度改良,应该属于较为高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属于有额外能力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才有能力去实现的层次,这方面就没有必要对企业做额外的要求。目前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误解就是认为企业应该多投入公益或慈善活动。其实作为一家盈利企业,投入适当的资源参与一些公益或慈善活动是可以理解的。但企业本身不是慈善机构,企业应该在履行其最基本的三个层次的社会责任之后,才去参与公益或慈善活动。否则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其实是对企业本身定位的错配。当然,笔者鼓励企业在履行其最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后,追求较为高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
三、履行责任下企业社会营销的策略
不少公司每年均向慈善机构捐献为数不菲的资金。但究竟这样做对企业价值有何帮助?究竟有多少人受惠和效果怎么样?对整个社会发挥了什么样的正面影响?这些社会资源的运用是否有效率?事实上,现在很多企业的公益活动太过零散,缺乏策略,缺乏营销目标,也没有将其融入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中。企业应在目前的日常业务中先行推广公益活动。最理想的做法是投放对自己理念相符或自己行业有关的公益慈善项目。当然,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专长作出非金钱的贡献和影响,比如律师事务所可以开展免费的法律援助活动。也比如,大型公司可以将其管理技能和经验通过派出高级管理人员的方式向受助的机构提供免费的培训和辅导,甚至可以长期担任该机构的义务顾问。同时,向弱势全体传授谋生技能,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也是一种比纯粹捐款更为有效的做法。在捐款项目上,企业有责任监察公益慈善项目的运作和支出,确保有关机构不会滥用捐款。在这方面,企业可以派出员工作为义工参与捐款项目的操作。
社会责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表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绩效
随着雪灾、地震的到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应如何在赢利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企业应如何分配资源再次摆在人们的面前。
“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于1953年出版了《企业人的社会责任》一书,标志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端。针对主流企业理论忽视社会责任、只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均认为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尽管二者研究视角不同,但探讨的议题均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行为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富。
一、三种不同观点
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Waddock和Graves(1997)[1]指出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负相关。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竞争劣势,弗里德曼等新古典经济学家持此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不相关。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正相关,利益相关者理论持这种观点。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任何时期都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但大多数研究支持二者之间正相关。
二、六种不同的理论假设
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向,一种认为企业社会表现影响财务绩效,一种认为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社会表现,并有六种不同的理论假设。
1.社会表现影响财务绩效
对此有两个影响力最广的假说:一是社会影响假说(Thesocialimpacthypothesis),认为高社会表现会导致高财务绩效,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声誉,降低商业风险、获得监管机构更多的支持,吸引财政市场上更多的投资,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会增进财务绩效(Cornell&Shapiro,1987)。还有一种是交易假说(Thetrade-offhypothesis),认为高社会责任表现会导致低财务绩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财务支出,从而降低盈利能力,尤其是当其他公司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时,会导致它们处于竞争市场中的不利地位与处境。
2.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社会表现
支持这种观点的也有两个假说。可利用资金假说(availablefundshypothesis),也称闲置资源假说(theslackresourcehypothesis)认为企业社会表现取决于可供利用的财务资源,良好的财务绩效使企业能够在社会责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导致高度的社会表现。相反,管理机会主义假说则指出高财务绩效将导致低社会表现,由于管理者追求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企业财务绩效良好时,企业经理人将减少对社会责任的投资以增加个人的短期收益。当财务绩效不佳时,管理者会通过参加一些突出的社会活动以抵消令人失望的结果或使之合理化(Preston&O’Bannon1997)。
此外,一些研究指出二者之间是互协的(synergetic)。正相关互协假说(positivesynergy)强调良好品德的循环,高社会表现会导致高财务绩效(社会影响假说),高财务绩效反过来又会带来更佳的社会表现(可利用资金理论)。相反也可能存在恶性循环,即存在负相关互协。强调良好的管理制度,将致使企业在各方面包括财务与社会责任行为方面皆表现良好。
也有学者强调,在当今的高复杂性、高竞争性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应在商业领域和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都开展活动以获取竞争优势,使利润最大化。
三、企业社会实践的发展及启示
随着学术界研究的不断开展,企业界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益相关者对组织越来越重要时,一些企业还有投资者已经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社会表现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策略。同时,西方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SA8000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实践,社会意识基金和社会责任投资(SRI)正成为美国社会主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量研究和社会实践都充分证明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提升企业社会表现,有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增进企业财务绩效。这也势必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的大趋势,正如JocelynHerridge所强调的未来行业领袖先前一定是坚定的CSR实践者。企业经营者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同时政府相关机制如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也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SandraWaddock,SamuelGraves.TheCorporateSocialFerformance-FinancialPerformanceLink[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4):303-309
社会责任论文范文第5篇
表现之一是广告制作与表现方面的责任感缺失。广告作品是策划创意的结果与表现,广告的责任缺失正是策划创意方面考虑不周的外在表现。这表现在一个是策划创意的不切实际、夸大。一些医药广告、保健广告中其创意多是采用虚假消费者证言方式,或者虚拟专家讲授式、还有一些是名人代言式,利用消费者有病乱投医的心理,不顾产品实际功效进行夸大传播,危害消费者和其他公众,只求销售利润的攀升和提高,这是广告社会责任感缺失最明显突出的表现。普通消费品广告策划创意也有不顾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心理肆意践踏的表现,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对中国公众的不尊重。第二个是广告文字受策划创意影响,为了片面追求注意力的获得随意写作。较多使用一些刺激性、有冲击力、耸人听闻的表达。房地产广告中大量出现,极尽渲染对奢侈生活的向往与崇拜、对西方文明的尊崇。第三个是广告制作中的雷同现象严重。关于制作广告我们国家已经有了《广告法》、《广告审查标准》、《房地产广告暂行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一些行业相关文件规定。一些广告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不顾这些法规,既是不尊重自己,也是一种不尊重消费者、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表现之二是以媒体为主的广告单位责任感缺失。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顾媒体本身把关人的职能以及公众利益,运用大量版面、较长时间刊播广告,同时大量刊播违法广告,为违法广告提供生存场所;
再就是大量使用随意插播等播放方式,强制公众接触广告。另一方面是不能形成批评这些失德广告的舆论导向,任其发展形成屡禁不止的态势。对此,媒体负有某些不可推卸的责任。
表现之三是广告相关监管部门职能的缺失和法规本身的不健全。另外,相关法规,尤其是一些随着时间推移,广告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些规定简单粗糙,不适应新情况新形势的方面日益显露,再就是在执行中一些条文过于原则性,不便于具体操作。这些都是现行广告行业中有待进一步改革的问题,确实影响了广告的具体表现效果。
二、广告社会责任感缺失产生的原因
整个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与缺位是导致广告责任感缺失的大环境。中国处在一个特定的转型时期,一部分人通过金钱、财富等物化指标来衡量人的价值,利己、实用、功利主义思想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广告作为一种微型的创作。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广告作品中一些策划、创意、词句不顾影响,强调个人私欲的表现与满足。在某种意义上说,广告成为体现转型时期时代特色、人的欲望的一面镜子。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是导致广告责任感缺失的小环境。从传统经济学来看,企业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利润最大化是它唯一的追求。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很少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以及由于经营带来的其它相关问题,唯利是图。这样时间一长,就会造成把利润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基础之上、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一心谋利的局面。当然,随着现代商品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专业化,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前所未有,诚信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不再是个体行为,都可能对社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然而,很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仍形成了广告责任感缺失的小环境。
第三是广告行业本身的不成熟。很多从业人员水平素质良莠不齐,一些法规建设不够健全。不成熟的广告界除了言必称奥格威等大师,自己本土的理论相对比较匮乏,本身也缺乏对国内市场的研究了解和对国外相关广告理论的整合消化。相关法律规定也十分欠缺或不够严谨、不便于操作,相关管理部门对问题也重视不够。这决定了我们的广告从业者制作出的作品在创意上、文字表现上一时难以摆脱稚气与对西方广告的模仿,也决定了现在我们的广告市场必然是有些混乱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广告从业人员虽然很专业。但又过于追求市场细分和与特定的目标对象的沟通,广告创作立意狭窄,缺少冷静理智全面的把握,忽视其他公众,于是才有了缺少社会责任感的广告作品。
第四是媒体把关人的职责不能很好地坚守。“传媒对广告收入的依赖日益加大,因此也积极推动使用广告。媒体试图让企业相信,做广告是合算的,尤其是在一个特定的媒体做广告更合算。”受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为了媒体生存,吸引消费者注意。对于广告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给社会各界带来的负面影响考虑不周,一切信息元素都围着经济效益转,唯利润是图,再加上缺乏诚信意识,监管审查不得力,使得某些媒体成为社会道德缺失最为明显的一个领域。毁坏了媒体的信誉和口碑,降低了品位和公信力。
三、解决对策
对策之一,针对社会普遍的责任感缺失问题,全面提高全社会的素质水平、道德建设迫在眉捷。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的合理布局与决策、对经济建设的科学引导,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关注、法制建设的建立健全、媒体自身建设水平的提高、和谐氛围的营造,积极向上的好作品的传播推广、舆论导向的干预引导、工商部门的严格监管,都是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做法。一个有责任感、道德感的和谐社会不是单个人的力量使然,而是全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对策之二,内外合力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所谓内力一个是指企业应逐步建立起新型现代经营理理念,就是既要自己发展还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另一个是指把社会责任感放在品牌形象塑造的目标之中。企业总想经营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在塑造品牌过程中一般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经营理念的挖掘与宣传,注重知名度、美誉度培养,公共关系就是要强调搞好和各类公众包括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美誉度和忠诚度。要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变成企业品牌塑造的一个必须的要素,形成这样一种理论和舆论氛围。所谓外力是指国家加强这一部分的制度建设。制度、政策出台固然有一个执行的过程,但没有制度作保证,就是没有解决全部的问题。将有关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制度化,明确做出具体规定,既是对公众的尊重,也是一个文明理智、成熟健全的社会应有的表现。
对策之三,媒体加强自律。充分发挥恰当的舆论引导、把关监督作用。广告属于新闻之外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媒体上就是赋予其特殊的地位。媒体在中把关人的角色不可忽视。营造良好的大众传播信息环境,进行真实、高品位的传播活动不只是新闻的目标,也是广告传播的目标,运用拟态环境理论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策之四,广告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学习提升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制作更多有公益思想的广告作品。“广告业界还缺乏一种意识,即一切传播都是相互作用的,而且从潜在意义上说都是一种教育。”广告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手段,它还在人的素质培养、社会氛围的养成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确切地说“广告是一种付费的、负责任的、以目标消费者为对象的综合性信息传播活动。”广告人要认真学习广告相关法规。自觉做好广告创意、表现,用更多高品位的广告作品影响感染社会风气,净化信息环境。公益性广告主题主要涉及思想道德类、环境保护类、卫生习惯类、时尚主题类几种,表现企业对社会、公众的关心,因为其传播关于社会问题的正面积极的思想而体现一种责任感受到重视。广告从业人员应该在平时作业过程中时刻注意体现广告的教化作用,有借助公益主题表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把广告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二是进行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广告学是以广博的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民俗学、市场学、写作学、消费行为学、调查统计学、公共关系学等众多学科为基础的综合交叉学科,仅仅凭少数几门课程或仅仅凭会搞设计是不能做出为公众接受的好创意好作品的。第三培养研究中国市场、贴近中国公众文化传统的意识。“广告表现的都是经过简化的社会场景,是理想化的世界。”广告被批评家当作是品牌的身份神话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手段。“资本的扩张意志决定了大多数品牌会采取更狡黠的生存策略:强调自己是某个阶层的身份符号,同时悄悄地向较低阶层扩张自己的领地。它通过广告、新闻会、时尚评论暗示处于较低阶层的人们:一旦拥有了它。你就会被误认为是较高层次的个体”。广告在被当成这样一个塑造理想的工具来利用时,更多地“通过各种方式突破现实的层面,将隐匿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欲望释放出来”,于是广告成为一个欲望的表现场。理想、虚幻、欲望这些来自于人类深层的意识在被唤醒的同时也悄悄剥去了人之为人的优雅、教养,广告离百姓真正的生活似乎更远了。相反,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公益性广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当然企业表现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仅有几个广告是远远不够的,实实在在地解决处理好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多地回馈社会才是真正的责任体现。但毕竟这是迈出的第一步。
我们期待有更多更好的公益性作品和企业回馈活动,再加上媒体、工商各界的共同努力。创作更好的广告作品,美化环境、净化环境,为社会和谐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