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7 10:1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唐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的良好发展与诗文的良好改革不无关系,而王勃就是提倡诗风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所以在研究唐诗之际我们要对王勃的诗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白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王勃 诗文赏析 独创性

唐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的良好发展与诗文的良好改革不无关系,而王勃就是提倡诗风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所以在研究唐诗之际我们要对王勃的诗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白王勃诗文的独创性。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诗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诗中的送别诗的经典之一,通过全面地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能够全面地了解王勃诗文的独创性,明白王勃诗文在唐诗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唐诗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送别诗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诗文中送别诗占有重大的比例。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到李白的《赠汪伦》,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送别诗贯穿于诗歌发展的整个过程,送别诗在中国诗歌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是诗人情感表达最为真切的几种诗歌之一。送别诗在古体诗歌中的意义在于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情进行全面的阐述。当读到一首送别诗的时候就会被诗人与朋友、与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所感动,同时在送别诗里也往往隐藏着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通过离愁别苦来表现诗人的壮志未酬,前途渺茫等等,所以送别诗是诗人的情感载体,是诗人将自己内心真实情感进行良好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送别诗在诗歌中的意义还在于它所抓住的情感脉络都是简单而真切的,使读者在欣赏送别诗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辞藻来发现诗人的内心的想法,是古体诗歌中的一种比较简单的诗歌类型,其最主要表达的意思也不过是“伤离别”。古体诗中送别诗占有重要比例的原因在于古代的交通不方便,此时离别由于路途遥远或许今生难以再见,或许再见时已毛发斑白,也就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而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佳作,既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也表现了自己前途的不顺,从而这首送别诗也对古体诗带来重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王勃所处时代的文化风气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初唐四杰”之一,在王勃以前或者王勃所处的时期,诗歌受到魏晋诗风的影响,诗文辞藻华丽,情感肤浅,诗风浮艳,诗文中的情感虚假,诗文创作无实际意义,只是一种辞藻上的堆砌,这是王勃所处时代的文化风气,这对于诗歌的良好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王勃是最先认识和极力改革诗坛弊端的人物之一,“初唐四杰”中的杨炯曾用“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
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来对王勃进行评价,可见王勃对于当时的诗风改革的决心,有意提倡刚健诗风。王勃的诗文质朴雄浑给当时的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王勃的诗风和当时的诗风有着重大的差异,所以从诗风上来讲王勃的诗风就具有独创性,能够真切地认识到诗歌的重要意义,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表达方式。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全面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时候的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全诗主要表达的是对游人的难离难舍,以及对前途的一片渺茫。在诗文的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作者对离别的地点和友人将要去的地点进行准确地交代,三秦之地保卫着长安,在风烟之中难以看见友人将去的目的地,诗文的开篇就给读者一种宏大的气势,在宏大的气势中又有一种浅浅的伤感,“浮云遮望眼”,看不见了,在此离别之后,首联采取的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长安离别所处景色的描写与想象中的五津的描写,将离别之情通过虚实景物的描写进行准确地阐述。在诗文的颈联(与君离别意,同时宦游人)中直接将离别的愁苦进行书写,为何我等要受这样的离别之苦,因为我等都是四海为官之人,这一联在书写离别之情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前途的茫然。都是四海为官之人,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漂泊,拥有好的前程?离别之情与壮志未酬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得情感上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而全诗的颔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诗句,主要表达的是朋友就算是在天涯海角,但是此心相依,空间的距离不是问题,只要心灵在一起,那四海也形同虚设,于你于我也不过是距离上的问题,但是心在一起就如同人在一起。这句诗句表达了作者相信纯真的友情是没有限制的,距离不是问题,但是同时也隐藏了作者一种浅浅的慰藉,四海广阔,此去将距离遥远,还好有着纯真的友情,希望这友情可以突破距离的限制。而诗文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往往被众人所忽略,而其实这句也是一句经典诗句,不光是对以上诗句的一个总结,同时也将离别之情表现到了极致,作者在诗句中劝解朋友在离别的路口不要像小儿女一样热泪满眶,同时也是在告诉自己,千万不要落泪,此时这里的无泪胜过有泪,将离别的伤感全面地展现了出来。全诗是一首送别诗,所以全诗以离别愁苦为基调,同时也对友情和壮志进行良好的地表达,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友情,同时也表达出作者的壮志,而壮志的表现主要在于颔联中化用了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意境,整首诗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扬,时而情感细腻,是唐诗中的精品。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诗文独创性的具体表现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在中国唐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作者的独创性,从而使得这首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这首诗经过几百年以后还能被广大的读者所熟知。

1.诗风和诗体上的独创性。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王勃进行诗风改革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全诗撇弃了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诗风,创建了一种刚健的诗风,这种诗风在后来的唐诗中得到良好的展现,使得唐诗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成为了我国诗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诗体上,五言律诗作为一种新诗体,在王勃等诗人的笔下尝试而形成,并走向成熟,使得五言律诗成为唐诗诗体的一个典型,从而使得更多的诗人来进行五言律诗的创作,使得中国诗文得到进一步地良好发展,丰富了古体诗歌的诗体类型。

2.诗文创作思想上的独创性。以往的送别诗都是比较缠绵的,总是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感觉,王勃的这首诗将壮景应用到情感的表达之中,通过壮景来对情感进行良好的表达,将送别诗的情感良好表达的同时,避免了诗文中的无病现象的发生,全诗虽然写的是离愁别苦,但是却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这给后世的诗文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李白的《赠汪伦》也就是这种创作思想的良好利用。

3.诗文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全诗的首联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情感进行良好的表达,在传统离别的诗词歌赋中往往采用的是凄凉的景物来进行离别情意的表达,而这首诗采用的却是一种辽阔的景物来对离别之情进行表达,其表达手段相对于用哀景来表达更能表现出离别的伤感,同时使得全诗的情感色彩更加亮丽,避免了送别诗那种阴暗的感彩,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而诗文的尾联采用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作手法,通过劝解莫要流泪,将离别之情进一步地进行升华,使得依依惜别之情更加淋漓地展现出来。

五、王勃诗文对唐诗发展的重要影响

王勃的诗文对于唐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从诗风上将以往的浮艳诗风转变到健康的刚健诗风,从诗体上将五言律诗这一新诗体进行很好地推广,而从诗文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上对送别诗进行改进,而这些方面都影响了后世唐诗的创作。唐代诗文的良好发展就是靠如王勃一样的具有独创精神的诗人创作使得唐诗得到很好地发展,奠定了唐诗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范文第2篇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____佚名《击鼓》

3、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4、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6、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____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____佚名《秦风·无衣》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11、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____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范文第3篇

唐五代的巴蜀,政区沿革大致如此: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全国因山河形便分为十道,巴蜀地区主要分属剑南道和山南道。其治所分别在今天的四川成都和陕西汉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又分剑南道为剑南西川和剑南东川,分治成都和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自此“两川”就变为“三川”。唐末,王建和孟知祥相继控制巴蜀,割据称雄,历史上分别称作前、后蜀。公元965年,后蜀政权灭亡,巴蜀地区纳入赵宋王朝版图。

这一历史时期的巴蜀,在整个国家政治地理版图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其地自为天府,经济发达,物资富足,号称京师长安之外府,但其在今为内地,在唐为边疆,西临吐蕃,南接南诏,同时面临着西、南两个方向的军事压力;特殊时期,巴蜀又是唐帝国的战略后方,关中地区受到吐蕃威胁之时,剑南道的兵力又可形成犄角之势以为牵制。因此,相对于此前南北朝时期长达几百年的被遗忘状态,它由沉寂无闻一变而为热闹喧哗,由无足轻重一变而为举足轻重,巴蜀地区的安危,往往就事关唐帝国的安危。更有甚者,安史之乱以后,巴蜀地区均为几位唐朝皇帝的避乱之所:天宝十五年(756),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奔蜀;兴元元年(784),唐德宗避李希烈、朱之乱,奔避汉中,且急欲西幸成都,为群臣所谏阻;广明元年(880),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幸蜀至成都;光启二年(886),僖宗再幸汉中。由此可见,巴蜀地区实为关系到大唐帝国安危存亡的战略大后方。所以明代的于慎行说:“唐都长安,每有盗寇,辄为出奔之举,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唐代就成了巴蜀历史上自隋初到宋末这将近700年间移民入蜀最为显著的时段。帝王、百官、文士、流民,各色人等不避蜀道之难适彼乐土,跋山涉水,进入蜀中。

初撼蜀中文场

隋唐易代之际,中原地区兵连祸结,干戈云扰。因为地理的险阻,巴蜀地区得以远离战乱,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故而北方移民大规模迁徙入蜀,由此形成唐代历史上第一次移民入蜀的高潮。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著名历史人物的身影。如高僧道基,避乱入蜀,在巴蜀地区弘扬大乘。武德元年(618),当时年仅十九岁的玄奘自长安出发,经子午谷翻越秦岭,抵达成都,师从道基学佛,在蜀的四五年间,玄奘与其兄长捷居于成都空慧寺,广泛研读佛学典籍,深得蜀人仰慕。贞观元年,渤海人高士廉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镇蜀期间,教化蜀人,诱导民风,又在公务之暇召集成都地区的文人士子,讲论经史,复兴学校,他的这一番作为,后人多以其与汉代的文翁化蜀相提并论。另外,并州人武士于贞观初年就任利州(今广元)都督,著名相士袁天纲蜀中任满归京述职,途经利州的时候,曾为其女武则天相面,这就是武则天出生于广元之说的由来。

随后,唐朝的诗人们就来了。所谓唐代诗人皆入蜀,当然多少有些夸张,但是唐代最重要的诗人都有入蜀的经历,而且往往在蜀地其诗歌创作就登峰造极,却是历史的事实,所以韩愈有“蜀雄李杜拔”的说法。现在所能考知的唐代入蜀诗人,最早在唐高宗年间,那时诗坛俊彦如雨后春笋,纷纷崭露头角,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以及杜审言(杜甫祖父)、刘希夷、沈期等著名诗人都有过入蜀的经历。其中王勃和骆宾王居蜀时间均在两年以上,王勃的全部两百多篇诗文,有近六十篇作于蜀中;卢照邻在蜀期间虽然只留下四十多篇作品,但却占其全部诗文数量的三成。四杰居蜀时,行踪遍及广元、阆中、绵阳、三台、德阳、成都等地,随处与宴唱和,广泛结交文士,这对寂寞萧条了数百年的巴蜀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诗作迅速传播,在前无诗歌传统的巴蜀地区,第一次播下了诗歌的种子。

其后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赴蜀者或是衔命入蜀的使者,或是任职于蜀地的官员,或是获罪流放贬谪的文士。这其中虽然有著名诗人如张说、孟浩然、王维、崔颢等也曾到过蜀中,张说和孟浩然还是两次入蜀,但他们都如蜻蜓点水一般,旋点旋飞,只有张说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篇作品,对巴蜀文学和文化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入蜀大潮星光灿烂

但是高峰马上就来。天宝 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奔蜀,一波动万波随,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移民浪潮,长安城文武衣冠风流云散,百官士庶纷纷扈从入蜀。与隋唐之际的入蜀高潮相比,此番入蜀者以皇帝为首,自然影响了入蜀者的身份构成,王公、高官、世族、名流,一时间蜀中俊彦云集,热闹非常。玄宗离蜀后,改蜀郡为南京,升为成都府。当然,在后世巴蜀诗人眼中,这一时期入蜀的所有人,包括玄宗,都比不上一个伟大的杜甫。杜甫的入蜀,无论对他本人的诗歌伟业,还是对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来说,都是意义十分重大的。

不仅如此,安史之乱的长远影响还在于它改变了唐帝国的政治地理结构。为平定安史乱军而在各地区建立的军事方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力,又有其财富,摇身一变就成了京师长安之外的主要权力中心,俨然一个个独立王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对抗朝廷。方镇的正常运作需要有一个庞大的智囊集团――幕府予以支持,又因当时的朝廷制度规定,新及第的文人,一般都必须进入方镇幕府获得政治实践的基本经验,然后才能入朝为官。故而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晚唐时期,一般文人都有过进入方镇幕府的经历。这其中,剑南三川(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山南西道)是少数为朝廷所能够直接控制的藩镇,其中剑南西川则是首屈一指的雄藩大府,全国其他地区的方镇无法与之相比,因此朝廷多以重臣贵戚出镇西川,而且这些人日后入朝拜相者极多。有学者统计,自唐宪宗元和元年至僖宗乾符六年,在担任三川节度使的93人中,大约每2名节度使中就有一人成为宰辅。出镇西川的历任节度使中,严武、韦皋、武元衡、段文昌、李德裕、杨嗣复、白敏中、李景让、高骈、陈敬等人,皆为唐世重臣,声威显赫,或位居宰相,或爵至封侯,所以史书上有“西川为宰相回翔地”的说法。

在方镇之重、府主之尊的直接影响下,大批外地文士越鸟道,度剑门,络绎不绝地奔赴蜀中。兼因天府之国,富甲一方,初出茅庐的文士对此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剑南西川幕府在中晚唐长达一百余年的时间里,人才济济,霞蔚云蒸。比如武元衡镇蜀时,其幕僚如裴度、柳公绰、杨嗣复等人,后来皆为股肱之臣,权倾朝野,名垂后世。当然,方镇大员本人也对当地的文化发展有着直接而积极的影响。如韦皋出镇剑南西川时,大兴佛教,并自出俸钱五十万,续修嘉州凌云寺大佛(今乐山大佛)。杜元颖镇蜀时,命蜀僧知玄在成都大圣慈寺讲法,每天听众多达万人。

在以入幕为主要形式的中晚唐入蜀大潮中,这些外地文人跋山涉水入此彀中,极大地提升了巴蜀地区的文化品位。更为重要的是,盛唐以后大规模进入成都幕府的文人,他们的功名不在马上,而在笔端,高楼垂柳和剑影刀光不再是生活的主题词,他们在高度程式化的幕府公务中寻觅着仕途的晋身之阶,又凭借丰厚优裕的物质条件悠游卒岁。川主,幕僚,乐妓,沉浸在酒席樽前,高歌低吟,舞文弄墨,互竞才智,各领,这就是此一时期成都地区最为常见的文化生活场景。游宴的地点,有浣花溪、摩诃池(今成都市天府广场一带)、张仪楼、合江亭、西亭、北池、武担寺等地。

成都幕府的文人雅集,往往少不了一类特殊的参与者,这就是轻歌曼舞的蜀妓。说到蜀妓,首先就会想到薛涛。薛涛本为长安人,幼年随父入蜀,终身流寓蜀中。西川节度使韦皋召其陪宴赋诗,遂入乐籍。薛涛身份较为特殊,她容貌俏丽,工于词翰,才思敏捷,既是官妓,又是才女,在幕府游宴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双重角色。现存的薛涛诗作中,最多的就是与西川府主、幕僚以及其他地方官员的酬应之作。薛涛一生出入幕府,酬应官场,结交名士,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和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刘禹锡、杜牧等人皆有唱和,是以诗达四方,名扬京华。她长期居于成都浣花溪,制作十色小笺用以题诗,当时即号为“薛涛笺”。薛涛自入乐籍起直至卒于成都碧鸡坊的五十余年时间,正好是西川幕府游宴唱和最为兴盛的五十年,也是唐代成都文场最为热闹的五十年,这对于晚唐五代以至两宋时期巴蜀地区文化的繁荣,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可以如此断言,在整个唐代文学史上,薛涛难望杜甫之项背,但就巴蜀文学的发展而言,女校书的地位犹居于诗圣之上。

安史之乱一百二十年后,彻底动摇唐帝国根基的黄巢起义发生了。广明元年(880),黄巢的军队攻破潼关,唐僖宗李儇奔避汉中,第二年正月,又自汉中奔赴剑南西川,到达成都,直到中和五年(885)春天才返回长安。此番皇帝出奔,行朝在蜀,为时甚久,成都空前绝后地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类似于民国抗战时期的重庆),朝廷文武及士庶百姓大批南下,史书记载当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僖宗在成都时,共举行了三次全国科举考试,中和元年(881)户部侍郎韦昭度知贡举,放进士十二人,中和二年礼部侍郎归仁绍知贡举,进士二十八人,中和三年礼部侍郎夏侯潭知贡举,进士三十人。由此可见,当时天下士已尽入蜀中。有学者研究,唐宋时期蜀中31个世族大姓中,唐代迁入的有20姓,而明确为唐僖宗时入蜀的就有14姓。纵观整个唐朝入蜀的历程,僖宗在蜀时期,算是一个山登绝顶的最高峰。

蜀地成为全国文学、绘画中心

唐末,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王建,四处出兵,攻城略地,很快就全部据有巴蜀之地,割据之心日炽。公元907年,唐帝禅位于梁,王建乃用韦庄之计谋,率群臣吏民哭之三日,然后即帝位于成都,史称前蜀。这是继公孙述、刘备、李雄之后,由外地入蜀者建立的又一个巴蜀割据政权。黄巢起事后大批入蜀的衣冠士庶,就此流寓蜀中,蜀主王建礼贤下士,以为己用,故前蜀之典章制度,大有唐朝之遗风。后二十年,前蜀灭于后唐,孟知祥镇蜀,复又割据称雄,建立后蜀。后蜀后主孟昶在位时,令成都城墙上遍种芙蓉,此即今日成都别号“蓉城”的由来;据说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也是孟昶在成都时作的。

两蜀割据时期,蜀中安定如恒,物资财用丰足,促成经济文艺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巴蜀地区政治和文化核心的成都,也就达到其在历史上的巅峰时代,不但是当时中国第一大都市,而且是当时中国文学艺术的最大中心。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西蜀花间词风的兴盛。欧阳炯《花间集叙》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以“北里”为代表的两京温柔富贵之乡,不仅是南朝宫体诗风北移之后得以继续生长的土壤,也是唐末五代时期巴蜀地区香艳词风产生的温床。随着大批文人入蜀,“北里倡风”也随之吹入蜀中,与成都地气相接,花间词的兴起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蜀地花间词人中,以入蜀者占了绝大多数,如韦庄、毛文锡、牛峤、张泌、牛希济、毛熙震等人,他们在变换存身的地理环境的同时,也把中晚唐文人词的传统播散入蜀,嫁接在成都这片土地上,成都也的确为花间词的生长提供了最为适宜的一方风土,当时词坛上出现了本土词人的身影,如欧阳炯、尹鹗、阎选、李、花蕊夫人等。入蜀者众,人才济济,词风一时兴盛繁荣,远远超过当时另一文学中心南唐金陵。

二是起自初唐而盛于唐末两蜀时期的成都壁画艺术。唐代以前,巴蜀本土绘画并不发达。初唐时,著名画家薛稷入蜀为彭山令,蜀地颇多其画作,杜甫在蜀时还见到他所作的壁画。自安史乱起唐玄宗入蜀开始,一直到前后蜀时期,长安及江南地区大批著名画家流寓入蜀,现在可以考知者有卢楞伽、韦偃、王宰、赵公、范琼、陈皓、彭坚、辛澄、常粲、孙位、张询、贯休、滕昌等人。这些代表当时各种画派最高水平的艺术大量流寓蜀中,给巴蜀地区的绘画艺术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他们入蜀之际,往往携带大量秘府散逸的珍本名画,流传在蜀,嘉惠后学,其影响更不可估量。于是成都又为唐末五代时期全国的绘画艺术中心。

以大慈寺的壁画艺术为例。大慈寺,为唐代成都地区第一大佛寺。唐玄宗在成都时,因有僧人英干在大街施粥以救饥民,玄宗大悦,赐田一千亩,御书大圣慈寺匾额,并且命令当时在蜀的新罗国金禅师具体规划。贞元年间韦皋镇蜀时期,续有修建。唐武宗会昌年间毁佛时,因为此寺为玄宗敕建并有御笔题额,故不在除毁之列,而成都其他寺宇多被毁坏,故其就成为成都佛寺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北宋中叶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一文中说:“举天下之言唐画,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据当时统计,大慈寺共有九十六院,殿阁厅堂房廊等共计8500多间,共画诸佛如来1215尊,菩萨10488尊,帝释、梵王68尊,罗汉、祖僧1785尊,天王、明王、大神将262尊,佛会、经验、变相185堵,其他则数不胜数。由此可见,我国历代名刹古寺,若论建寺规模之大与壁画艺术之盛,唐五代时期的成都大圣慈寺均是极为突出的。

一曰文学中心,一曰绘画中心,唐末及前后蜀时期成都文化地位的这种惊世骇目的提升,须立足于整个唐五代历史予以观照。在巴蜀文化的舞台上,自初唐至两蜀的入蜀文人,长啸当歌,长袖作舞,举手投足之间,引领巴蜀文化之时尚和潮流,三百余年的积淀,最后在两蜀时期成就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在文化上跃居全国之首的巴蜀地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范文第4篇

最终,还是王勃打破了沉寂。他转过身,紧紧地握住杜少府的手说:“杜兄,我们相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你我志趣相投,同是为了求官漂泊在外的人,此中艰辛我们彼此了解。难得在此地与你相识,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今天你就要远赴四川上任了,我在客居之地为你送别,心中难免不舍啊!”杜少府也是面露不舍之情,却不忍说出分别之言,只是默默地举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

王勃也满饮一杯。甘冽的杯中酒让他的胸中升腾起一股豪迈之情。他目视远方,大声说:“杜兄,暂时的别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长安城外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杜少府乘车渐渐远去。王勃一直伫立在城门外,直到那驾马车消失在远方⋯⋯

回到住处,王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小贴士: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以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送别诗主要有: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范文第5篇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