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初中语文经验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07 13:20: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参与人员:陈伟明、万应荣、廖海萍、方曼君、白婷、陈琼丽、王珍、梁雪、张云金、朱雁青、周丽、甘璐、邓梦倩、张燕丽、王琦、穆天船、王博、陈钰丹、吴文勇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经费分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初中语文经验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经验总结【五篇】

初中语文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时间:2013.12.

开题地点:福永中学三楼会议室

专家:廖苏珊、朱丽霞、石红梅、倪岗、徐春晓

参与人员:陈伟明、万应荣、廖海萍、方曼君、白婷、陈琼丽、王珍、梁雪、张云金、朱雁青、周丽、甘璐、邓梦倩、张燕丽、王琦、穆天船、王博、陈钰丹、吴文勇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

三、本项课题研究题为: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一)选题理论依据:1.英语阅读和写作是中考考查的范围,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语言运用能力。近年的中考测试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题目分值逐年加大,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越来越得到英语教育者的广泛重视。2.《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中的读、写等技能提出五个级别的不同目标要求。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些要求都可以在平时的对英语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得以实现。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资源,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正式适应并切实落实这一要求。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本研究以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和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以及任务型教学为理论依据,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学理论,教育实践理论,及新课改英语学科对师生的要求,本研究从如何阅读英语报刊以及中学生写作存在的困难谈起,探讨初中英文阅读教学和写作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2.实践价值:1.丰富学生阅读素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素材具有内容新,语言鲜活,容量大,趣味性和实效性强,贴近中学生生活的特点,学生喜欢读且乐意读,通过阅读,吸取更多信息,积累更多好词好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写作提供经验和素材。2.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阅读与写作组成了书面表达中两个互逆的书面交际过程。通过阅读文章,学生从篇章中探索文章主题、结构和中心思想,从词语表达中学习组句表意的技巧,同时结合老师的指导,学生能灵活运用词汇、句型、语法、语篇知识,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完成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我校领导教科研意识强,愿意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准备。本课题组成员为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线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探究意识强,都有改善英语教学方法的强烈愿望。

2.进行细致的分工,全面落实课题研究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

3.有良好的课题研究基础。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课题,综观国内外有关读写课题研究的专著与论文,各位专家、学者、实验人士等对读写课研究的成功经验很多,加之现今社会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我校的教学理念具有前瞻性,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注意到英语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累了很多相关的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研究目标、研究的主要问题、难点及主要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有:(1)在教师层面,创设新型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指导学生快乐阅读,轻松写作。(2)在学生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思维,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发展个性,磨励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3)提高读写结合的课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探讨以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的自主学习模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因素,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初中英语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2)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讨。(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4)探索读写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模式。

3.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1)比较验证法:在两个平行的班级中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以班级平均分为基准,判断学生读写水平,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2)案例研究法:整理研究资料,积累“初中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资料,撰写教学案例。(3)教育观察法: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4)等组实验法:①自变量:在实验班通过实施教研组教研计划,实践预想方案来进行英语读写教学,对照班按照常规英语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一般教学。②因变量: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浓厚兴趣,养成乐于预读,乐于写作交流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预读和写作能力。③无关变量控制:教师素质,教师能力无明显差异,实验对象大致相近,实验班和对照班不能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学时。对照班不采取非常规措施,不淘汰差生,不实验另一种英语教学方法。(5)经验总结法:在阶段实验之后,对教学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教育现象和方法进行提升和总结,形成理论。

4.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为:(1)精选阅读素材,从而形成有效的“初中读写结合作文教学素材库”。分别从语言表达、中心与材料、思路与结构三个方面精选典型素材。并针对这些素材理出共性的东西,从而让学生感到写作有章可循。(2)突破文本框架,巩固和延伸读写能力。(3)优化课堂设计,整合读写教学。

(五)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本课题研究计划全程为三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5―8月)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梳理分析,学习关于思维导图的基础知识,确定研究总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5年8月)

根据实施方案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并注重材料的积累、存档。每学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小结课题实施情况,反思存在问题,修正实施方案,在根据修正后方案进行研究。

初中语文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基础;
发展;
提高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作者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本文总结了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大力推广新课改的新经验、好做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浅析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建设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提供有效借鉴。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1.把握课题,引入情境。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如教学《水浒传》时,教师叫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点评朗读者,或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这样,学生便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内容。

2.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如教学《风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亲情的含义进行感悟,感受文中深深的手足之情,并学习鲁迅知错必改与严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3.绘声绘色,优化情境。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正是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的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于知识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交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联学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一书中正面提出过这个问题。交往能力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课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学交往,在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获得言语交往能力,有了言语能力才能获得人文、科学知识。因此,列德涅夫将语文课归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们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完善。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进行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交往的必要性。因此,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传达给对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初中语文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An Empirical Study on Multimodal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YAN Gaorong[1], TAN Xiaohua[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614000;

[2]Nanxi No. 4 Middle School, Yibin, Sichuan 644000 )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of multimodal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multimodal teaching theory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hree types of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multimodal teaching method can better improve the existing English teaching resul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Finally, two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modal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Key words Multimodal teach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任务是打好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当前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大多遵循以客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学理念。这种哲学理念认为知识外在于学习者且可以传递。但是,大多数教师将知识的传递过程简单理解为教与学的过程,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够灵活,成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弊端。改革现有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多模态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本文将进行一项初中英语的教学多模态化实证研究。首先对教学多模态化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然后根据已有研究,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出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一些具体措施;最后对这些具体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

1 教学多模态化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

教学多模态化是由New London Group(1996)提出的,该理论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参与语言学习。Kress(2001)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和多种模态有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提出了多模态语境下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设计方案和应用原则。

国内最早研究该理论的是顾曰国和胡壮麟。顾曰国(2007)对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的概念进行了区分界定,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思路。胡壮麟(2007)则是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讨论了多媒体符号学和多模态符号学的区别。此后,张德禄等人(2013)把多模态体裁理论应用于教学程序实施,提出了基于教学方法指导的教学模态选择框架。曾庆敏(2012)则从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教学互动、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五个方面构建了多模态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上均是对教学多模态化理论方面的研究。

2 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策略

本节将提出三项初中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策略。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以确保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具体策略如下:

2.1 教学话语多模态化

教学话语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过程中所使用的话语,主要包含两方面。第一类教学话语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语,比如引导学生进行单词、短语、语句和语篇的朗读。针对这类话语,可以选择的模态有语言、音调、节奏、手势以及文字等,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合。

第二类教学话语是指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语,比如对学生的点评。这类话语,最主要是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积极的一面,比如上课精神饱满,指导学生时热情并且耐心,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并进行鼓励等等。

2.2 教学内容多模态化

教学内容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包括单词、短语、语篇,甚至背后隐藏的文化等等。这些知识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媒体,以多模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例如蕴含知识的话语、纸质文本、数字文本、图像、照片、音频流和视频流等等。

2.3 教学手段多模态化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在教育装备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有很多不同模态的教学手段进行选择,比如PPT展示、视频播放、音频播放、电子白板等等。

3 实验研究

3.1 研究目标

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教学多模态化能否改善现有初中英语教学的效果,包括(1)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自四川省南溪四中初二年级的两个班级,分别标记为A班和B班。其中A班学生人数为56人,B班人数为54人,合计110人。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容易发现,两个班的学生组成结构非常接近。

3.3 实验过程

此次研究的实验过程如下:(1)将两个班上学期的期末英语考试成绩进行收集和整理,将其作为此次实验的前测数据。(2)选择A班为实验组,采用本文中提出的教学多模态化方法进行教学,而B班则作为对照组,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持续进行一个学期。(3)将两个班本学期期末英语考试成绩进行收集整理,作为实验后测数据;将其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判断新方法是否对学生成绩有所改善。

4实验前后考试成绩对比

首先将A、B两个班实验前后的英语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工具采用SPSS 13.0。表1中列出了两个班在实验前后的英语成绩均值、标准差以及通过两样本独立T检验得到的概率P-值(表中表示为sig)。从该表可以看出,两个班实验前英语水平无显著差别。而实验后A班听力、笔试、书面表达和总成绩4项,与实验前相比分别提高了0.26分,4.85分,2.01和7.12分;而B班的听力、笔试、书面表达和总成绩,则分别提高了-0.33分,0.78分,0.24分和0.69分。明显看出,实验后A班在笔试、书面表达以及总成绩上,相比较B班有了明显提高。再来通过概率P-值分析两个班成绩变化的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A班在笔试、书面表达和总成绩3项上,与B班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实施多模态的教学方法后,A班在笔试和书面表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在听力方面则进步不明显。根据后期对学生的访谈结果了解到,这是由于听力材料仍然是传统的单模态语音,部分学生仍然会出现跟不上播放速度或者听不清的情况。

5 一些实施建议

笔者对实施多模态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本文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1)教学多模态化中模态的选择与组合优化。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模态进行呈现,那么选择哪种模态是最合适的?通过笔者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第一,选择的模态是最适合当前教学内容呈现的;第二,选择的教学模态的实施成本不能太大。(2)实施多模态的教学方法要注意有主有次。要注意多模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实施时要注意有主有次,避免炫丽的教学手段掩盖了真正的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随笔训练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96

写作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众多资深语文教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却不见明显的良好效果,学生对于写作依旧是淡然处之,写作能力也不见提升。而想要改变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无力感”,随笔化写作便成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主打内容。本文,则是笔者根据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实践,选择初中语文随笔训练与作文教学为课题研究做出的一些探讨。在理解随笔训练的定义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从而做出相对应的措施来鼓励学生通过随笔训练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随笔的定义及特点

随笔有其深刻意义亦有其宽泛意义,并随时代的变迁,世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宋代洪迈曾经在《容斋随笔》中这样定义随笔:“意之所之,随即随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换言之便是一种灵活而随意的笔记。而在鲁迅的《书信集・致李小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几个人在选我的随笔,从《坟》起到《二心》止”。从而可知,在鲁迅来看随笔便是一种篇幅短小的文体形式灵活的散文,这种散文体裁既可以是抒情,也是可以⑹乱嗷蚴且槁郏体裁形式多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随笔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指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的散文,另一种定义如同笔记,好比一些听到看到而做的一下记录或感想。因此,随笔的定义比较的广泛,而对于初中生来说,采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解更适合他们,即指学生自由练笔的一种作业形式。它的体裁可以是记叙、议论或抒情。形式也可以多样,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诗歌或散文等等。

从随笔的定义和内涵可以得知,随笔具有以下特点:

体裁题材相对灵活多样。随笔相对于许多传统的大作文来说,其形式更加灵活。随笔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既可以是日常美文的摘抄,也可是文学创作;
既可以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是对所见所闻的记录。从字数上看,随笔也没有严格的限制,短则几十字,亦可长达几千字。

表达情感思想相对自由。随笔由于其内容的随意性,表达的情感也是没有限制拘束的,“言为心声”,一天中可以有千变万化的情感,便可用随笔记下那千变万化的心情。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荟”一般,人的思想是不可捉摸的。所以,随笔表达的思想僵尸自然而有品位,闲话而有雅趣的。语言表达更富个性。因为随笔在表达形式上是自由的,所以,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是相对自由的。表达内容可以是描述自身的情感经历,也可以是描写一件充满情趣的小事件,同样也可以从细节上描述一个小人物等等。语言既可以是幽默风趣的,也可是豪放不羁的。

二、初中阶段学生随笔训练及写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在借鉴一些著名的教育家经验的前提下,当代许多语文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学生自主练笔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说的随笔,并总结出了一些有关随笔训练对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作用的经验。如:1994年,黄先法老师在《试论初中学生“课外练笔”的若干原则》中有提到:“初写随笔,学生大都挤不出什么东西来,学生写出来的大都是小猫小狗、钓鱼捉虾、花瓶闹钟之类的小儿旧事,或是摘抄文选,总是将手抚摸着往事沉吟、咏叹。鉴于此,有重点的进行单项练习指导是必要的。”徐董梅老师更是对随笔教学做出了总结性的原则,及:“指导性原则、与教材互动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拓展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激励性原则”。

由此可以看出,如今的随笔教学及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仍需广大学者、文人志士对随笔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做出更多更加深入地研究。

三、如何帮助学生活利用随笔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如同徐董梅老师所谈一般,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应当有其需要我们遵循的原则。其中包括:目标性原则(包括学科总目标、随笔训练总目标、随笔训练阶段性目标)、有序性原则(其中要求我们要做到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且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制定好随笔训练的计划)、多样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极大的促进学生自主写作的能力。然后我们可以从具体的几方面来制定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策略。

首先,我们必须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在遵循学科总目标及随笔训练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制定随笔训练的阶段性目标。

其次,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兴趣,营造自主写作氛围,也相当重要。通常,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便会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和研究,乐此不疲。因此,在确立随笔训练的目标之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了教师首先应该要做的事。在调动集体学生的写作兴趣后,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也会油然而生,在良好的氛围下,促进学生养成随笔训练的良好习惯也不会困难,如此一来,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最后,应该将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积累素材方面,学生自然就树立写作信心了。如今,很多初中学生都不爱写作,认为写作是一件枯燥而又乏味的事,甚至畏惧写作,然而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自身缺乏素材积累,缺乏写作素材,导致写作时总是要绞尽脑汁来思考;
再者就是写作不能跟从思维来进行表达,写作技巧较差。因此,只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其积累素材的习惯,树立其写作信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学生自己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阅读,锤炼语言,不仅要多看,还要多背,提高自身的美文鉴赏能力。教师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的随笔尽量做到多样评改,认真指导。

初中语文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文本阅读是一个从辨识字、词开始到理解篇章意义为止的一个自下而上构建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词汇识别是其中关键一环(Gough,1972)。文本包括不同的语言和语体。其中,有的语言(如英语)有空格,空格可以为其提供词切分信息;
有的语言(如日语)本身没有空格。但是其语言构成特点的形式提供部分的物理线索:还有的语言(如汉语)没有空格,语言本身没有提供词切分的物理线索。读者阅读没有词切分线索的文本则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词汇识别。

英语是有空格的拼音文字,其眼跳目标是基于词。阅读过程受词汇长度、空间密度水平等低水平的视觉因素的影响。因此,空格就是英语单词间有效的词边界信息,可以帮助读者单词识别和眼跳目标的选择。

与拼音文字(如英语)不同,汉语的书写方式是方块形,字与字之间没有空格,是连续呈现的,每个汉字所占的空间相同,通过笔画数的多少和结构方式来变化其复杂性(白学军,郭志英,顾俊娟,曹玉肖,闫国利,2011)。汉语文本中词与词之间没有明显的词边界信息,那么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读者是怎样对文本进行词汇识别的?大量研究表明,在汉语文本的词语之间插入空格对于汉语阅读的词汇识别有促进作用。Bai等人(2008)分别以空格和灰条作为汉语的边界标记,探讨插入词空格对汉语句子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句子的阅读时间在词间空格条件和正常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用空格和灰条来界定词边界,对阅读既没有阻碍作用,也没有促进作用。他们认为,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以及有无词边界信息所产生的促进和干扰效应存在权衡。有研究考查了美国留学生阅读汉语有、无空格材料的理解过程。结果发现,对于只有初级汉语水平的美国留学生来说,在汉语句子中插入词间空格能促进他们的汉语阅读理解。

母语和第二语言有无空格对语言学习有影响吗?李馨、白学军、闫国利、臧传丽和梁菲菲(2010)认为,不管是以有空格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还是以无空格语言为研究对象,空格在母语阅读中的作用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影响,即跨语言迁移的问题,跨语言迁移是指个体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第一种语言所习得的学习能力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美国留学生的母语是有空格的英语,第二语言是没有空格的汉语,在汉语句子中插入词间空格能促进他们的汉语阅读理解(白学军等,2009;
田瑾,2009;
张涛,2010)。日语和汉语都是没有空格的语言,日一汉双语者在阅读有空格的汉语文本时,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词间空格促进了汉语阅读的词汇识别(白学军等,2011)。这两种研究的共同点:无论母语文本中是否存在空格,词间空格促进其学习二外的词汇识别。那么对于文本中没有空格,但是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的语言,空格的影响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的考查对象要求:(1)母语文本中无空格但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二语文本无空格也不存在词切分线索;
(2)母语文本中无空格也不存在词切分线索、二语文本无空格但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

日语文本是由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组成的,其中日本汉字和中国汉字一样是表意形式,平假名则是表音形式。日语文本这种表音和表意混合的文本组合形式在视觉形式上可提供一定的边界信息。Sainio,Hyona,Bingushi和Bertram(2007)研究日本读者阅读纯平假名(表音文本)和日本汉字与平假名混合(表意加表音文本)的正常无空格文本和词间空格文本时的特点。结果发现,词间空格促进了纯平假名文本的阅读理解,但对混合文本的阅读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日本读者对日语形式熟悉,已经具有阅读无空格文本日语的经验,习惯混合文本在视觉上提供的词边界信息。对于那些母语中无空格,以日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如果在混合文本中插入空格,是否能获取更多的词切分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日语的学习呢?

对于汉-日双语者来说,日语是第二语言,与母语为日语的人相比,汉-日双语者阅读日语的经验相对有限,日语初学者(包括日本人和外国初学者)的教材中日本汉字是以纯平假名的形式表示的,且纯平假名文本之间有空格,但是只限于日语的初级读本。汉-日双语者对有词切分和无词切分日语文本熟悉度接近。因而,以汉-日双语者为被试。可以很好地控制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对文本阅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Bai等人(2008)以空格和灰条作为日语的边界标记,由于汉-日双语者的词汇量有限,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切分词,会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本研究预测,相对于日语为母语的日-汉双语者来说,对于没有阅读空格文本经验的汉-日双语者来说,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日本汉字-平假名混合文本中插入空格将有助于他们学习日语。

2 实验一 空格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2.1被试

12名日-汉双语者是来自天津市某高校日本留学生,平均年龄23.1±4.69岁,具有两年的学习汉语的经验,均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12名汉-日双语者是来自天津市某高校日语专业大三学生,平均年龄20.92±0.90岁,具有至少三年的学习日语的经验,均过日语水平等级考试N1或N2。

所有被试都从未参加过眼动实验,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得25元报酬。

2.2实验材料

第一步:编制200个句子。所有句子由2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日本留学生认真阅读,并标出用词不规范或者理解有困难的句子。所有做标记的句子都被删除。

第二步:产生90个正式实验句子。句子由日本汉字和平假名组成。长度为17-25个字符(平均为21.92±1.74个单词)。5名不参加正式眼动实验的日本留学生在一个5点量表(1=非常不通顺,5=非常通顺)上对句子的通顺性进行了评定,评分结果为4.39。

实验中包括三种呈现方式,每个呈现方式下有30个句子。将三种呈现方式以拉丁方顺序进行平衡,构成三组实验材料。每个被试只接受其中一组实验材料,所有句子均为随机呈现。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被试类型:日-汉双语者、汉-日双语者)×3(呈现条件:正常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类型是组间变量,呈现条件是组内变量。

实验材料与条件如图1。

2.4实验仪器

实验采用由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开发的EveL ink2000眼动仪记录被试右眼眼动数据。

2.5结果与分析

两组被试在阅读理解题中日-汉双语者的正确率为93.5%,汉-日双语者为91.27%。表明被试认真阅读并理解实验句子。

根据以下标准对有效项目进行筛选:(1)被试过早按键或错误按键导致句子呈现中断;
(2)追踪丢失(实验中因被试头动等偶然因素导致眼动仪记录数据丢失);
(3)注视时间小于80ms或大于1200ms。总共剔除无效数据占总数据的3.49%。

用Evelink2000提供的数据分析软件将数据导出,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所有变量进行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对两类被试日语文本阅读进行整体分析,表1是句子水平的眼动分析指标,表2是方差分析的统计值。

在三种空格呈现条件下汉-日双语者比日-汉双语者总句子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在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指标上,呈现条件和被试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其中被试分析在这两个指标上是边缘显著,p分别为0.064和0.083)。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日一汉双语者在正常条件下和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ps<0.05)。这个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相比于正常条件,在非词条件下有更长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更多的总注视次数(ps<0.05)。汉-日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最短,总注视次数最少:在正常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少于非词条件(ps<0.05)。

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一样,显著少于正常无空格文本(ps<0.05)。Liversedge和Findlay(2000)以及Rayner等(1998)认为注视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加工难度的增大。

两种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主效应和呈现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最长,其次是非词条件,最短的是正常条件(ps<0.05)。这一指标与文本的水平分布情况有关,反映阅读效率和加工难度。

3 实验二 灰条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3.1目的

在实验一中,在日语空格文本中加入词间空格后,汉-日双语者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更短,总注视次数更少,有效促进他们阅读日语文本。但是,在正常的无空格文本中加入空格后,增加了日语文本的自然长度。为了确保三种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相同,本研究采用Bai等人(2008)对空间信息的操纵方式,采用灰条标记作为词和非词的边界。

3.2被试

24名被试同实验一来自相同的群体,不同之处在于12名日-汉双语者平均年龄22.6±3.69岁,12名汉-日双语者平均年龄21.1±1.24岁。

3.3实验材料和设计

材料和设计与实验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空间信息的操纵。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产生三种条件:正常文本(正常条件):使用灰条标记每一个词(灰条词条件);
使用灰条标记不同的字以形成非词(灰条非词条件)。

实验材料举例见图2。

3.4实验仪器

同实验一。

3.5结果分析

两组被试在阅读理解题中日-汉双语者的正确率为91.4%,汉-日双语者为90.55%。表明被试认真阅读并理解实验句子。根据实验一参照的标准共剔除无效数据占总数据的4.12%。

对两类被试日语文本阅读进行整体分析,表3是句子水平的分析指标,表4是方差分析的统计值。

与实验一的结果不同,在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指标上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呈现条件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相比于日-汉双语者,汉-日双语者在三种灰条呈现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更长,总注视次数更多(ps<0.05)。日-汉双语者在三种灰条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多(ps<0.05);
汉-日双语者在三种灰条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多(ps<0.05)。

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和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两种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和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灰条词条件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大于灰条非词条件(p<0.05)。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小于日-汉双语者(p<0.05)。灰条非词条件和灰条词条件的句子插入相同数量的空格。句子长度是一样的。灰条非词条件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短于灰条词条件,说明相比于灰条词条件,灰条非词条件下加工难度更大。

4 讨论

4.1空格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的影响

眼动控制包括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因素决定读者何时(when)启动眼跳;
一是什么因素决定读者跳向何处(where)。本文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白学军等,2012;
李兴珊,刘萍萍,马国杰,2011)认为,词切分问题是指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读者如何确定所读的哪些字构成一个词。阅读中通过空格帮助阅读者将词汇单元从文本中辨认出来即“切分”,是汉语阅读的一个必然的过程。它是阅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本研究探讨词切分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句子阅读的影响,日语文本中虽然没有空格作为词切分的线索,但是与日本汉字一起构成日语文本的平假名、片假名使得汉字的显著特征提供了词切分的线索。相比之下,汉语文本本身没有任何词切分线索。本研究探讨对于母语没有空格,第二语言也没有空格的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来说,人为地提供词切分线索对其日语文本阅读的作用。

实验一结果表明,两种被试在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两个指标上的趋势是一致的。被试类型和呈现条件的交互作用都是边缘显著,显示有交互的趋势,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试量较少。对两个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日-汉双语者的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在三种条件下的差异不显著:汉-日双语者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少于正常条件和非词条件,相比于正常条件,非词条件下需要更多的注视次数和更长的时间。这些数据表明,日-汉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与正常无空格 条件下的阅读一样容易,而非词空格条件将对阅读加工产生更大的干扰,需要更多的阅读时间和多次注视才能达到同等程度的理解。因此,日一汉双语者的研究结果与Sainio等人(2007)以日本读者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一致。汉-日双语者研究表明,词切分的确可以促进其日语阅读的词汇识别。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在日语文本中插入词间空格对于阅读是有促进作用的。

4.2灰条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的影响

在没有空格的文本中加入空格后增加了文本的长度,为了控制空间信息的分布,有研究通过对词进行标颜色的切分方式来标记词边界。

为了确保三种词切分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实验二采用Bai等人(2008)以灰条作为日语的边界标记。实验结果表明,在总的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这两个能够反映被试总体阅读情况的有效而重要的指标上,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的结果趋势非常相似。即两类被试在三种词标记条件下的总的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在汉语文本中与空格同样提供词切分线索的灰条,在日语文本中没有效应,可能的原因有两个:(1)日语文本的混合组成形式已经提供一定的词切分信息,空格增大了空间密度,而灰条不仅没有增大空间密度,反而降低了空间密度。使得未发生切分的线索作用;
(2)日本人学习日语以及外国学习日语的初学者的教材中日语文本是以有空格的平假名的形式出现的,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无论母语中有无空格,已经对空格有熟悉性,所以对汉-日双语者来说,阅读有空格的日语文本出现了词间空格效应。

4.3词切分对双语者日语学习的启示

Shen等人(2012)要求中文二语者(来自英国、韩国、日本和泰国的留学生)阅读插入词间空格的汉语文本,来考查空格对于他们母语和汉语的共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词间空格作为词边界降低非母语阅读者对于汉语构词的不确定性,因而加速词汇识别,进而影响他们对汉语文本的阅读。对于母语有空格的汉语学习者,比如英-汉双语者,汉语文本插入词间空格有利于他们汉语的学习(白学军等,2009;
张涛,2010)。韩国留学生属于母语有空格,第二语言无空格情况,泰国留学生则属于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没有空格。田瑾(2009)考察词切分对韩国和泰国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结果发现,他们在汉语阅读中有相似的眼动情况,词切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泰两国留学生的汉语阅读。汉语文本插入词间空格促进汉语阅读。

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被试所学的第二语言都无空格。对于汉-日双语者而言,日语阅读的经验相对较少,对于日语文本形式上提供的词切分的信息的习得经验较少,而已有的教材是为初学者在纯平假名文本中插入空格帮助学习,如果在混合文本中插入词间空格可以更有效帮助日语初学者的日语学习。

总之,在日语文本中插入与拼音文字书写形式相类似的词间空格,对于日语为母语的日-汉双语者没有促进效应。对于汉-日双语者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日双语者阅读句子中的单词识别更为容易,促进了他们对句子的阅读;
而插入非词空格,增加了日语句子中的单词识别的难度,从而干扰了汉-日双语者的日语文本阅读过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