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五篇】

时间:2023-07-07 13:30:10 来源:晨阳文秘网

所谓的“四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四基”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已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每节课的练习设计。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理数加法练习题【五篇】,供大家参考。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五篇】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基理念 练习设计

一、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重要作用

所谓的“四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四基”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已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每节课的练习设计。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巩固基础知识,并能够掌握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通过学生的练习活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所有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及相关领导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深入到几个年级、不同教师的数学课堂听课及调研发现,在练习环节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如下:

1.练习设计局限于检验记忆。笔者听课时发现,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局限性比较大,往往是局限于检验本节新课内容的一些有关记忆的层面。虽然也是基础知识,但是由于这样的局限,学生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知识的过程。比如,在周长知识的练习题设计时,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记住公式,然后再让学生按公式进行计算。这样的练习设计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2.练习设计综合程度较差。尤其是在复习课的教学时,教师更应该很好地发挥综合性比较强的练习题优势,以便引领学生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全面的整合。但是,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单元复习课教学时,往往只局限于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的复习,知识点的拓展不够。比如,有些数学教师,教分数时就只练习分数,对以往的整数、自然数之类的有关数的概念一点儿不涉及。这样只顾眼前的教学过程,不仅使有关知识无法全面的总结,而且使数学思想和方法得不到有效渗透。

3.练习设计缺乏开放性。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往往是只局限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答案也唯一,这样的练习设计的最大缺陷便是思维空间狭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后,许多教师只是设计了唯一答案类的直接求和或差、或根据和(差)与其中一个加数(被减数或减数)求另一个加数(减数或被减数),题型单一,答案唯一。

三、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再思考

1.练习设计要注重获取新知的过程考查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练习设计局限于检验记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概念、公式并能很好地应用到解决各类问题之中。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设计“包装磁带盒”的实践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4个磁带盒,让学生解决包装问题:4盒磁带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让学生通过操作,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和理解。

2.练习设计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联系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练习设计综合程度较差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本节、本单元或是本学期学过的相关知识做一个整体性的回顾,比如,在学“数”的概念时,可以把相关的以前学过的数的概念通过一些训练题重新回顾一下。比如,学质数、合数时,就可以设计一些可以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和偶数的习题。总之,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就尽可能将与此前学过的有关知识融合后设计出相应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解题基本技能。

3.练习设计要适当采用开放型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练习设计缺乏开放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在注重“双基”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寻找答案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比如,在学习完100以内加减法后,教师在设计练习时,除了设计一些可以直接进行加减法运算的类型题,也可以设计一些稍有难度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练习。在设计这类习题时,可以先设计一个答案唯一的,再逐渐过渡。先出示5-4=19,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唯一的,只能是59-40)。当学生有了正确答案后,可以增加难度,变成5-4=18,这一次,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59-41=18,有的58-40=18,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试着说一下规律。接下来继续增加难度,出示5-4=17,不同的学生同样得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59-42=17,有的写出58-41=17,还有的写出了57-40=17。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总结规律。最后,请学生试着设计一道有5个不同答案的练习题。

身为数学老师要想在“双基”的基础上达到“四基”的标准要求,一定要做好练习的设计工作,切忌死教书、教死书。

参考文献: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小学;
运算;
设计;
练习

【作者简介】 何文斌,湖北省宜都市枝城小学教师。

由于认识的偏颇,教师们往往更多地关注算法技能的训练,这种“以练代想”的练习方式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并且导致部分学生算法掌握迟钝,从而对自己计算过程的错误缺乏敏锐的辨析能力,造成计算能力的低下。那么,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运算新授课教学的课堂练习,促进运算能力的发展呢?笔者认为要把好“三关”:

第一关:课前练习投石问路,前置准备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同化”与“顺应”中建立起来的。数学学习其实就是 “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运算内容新知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之前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具备的经验和方法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设计课前练习,为新知的学习“投石问路”,做好相应的准备。以下三点供参考:

1. 操作中巧孕伏。运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直观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操作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妨结合内容特点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

2. 情境中巧唤醒。运算课堂情境创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激发兴趣,引出新知,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唤醒、激活相关的认知经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如果能在情境中温习旧知,引出新知,那么课前练习就可以发挥激趣、回顾、引新、激疑等多重作用。

3. 演算中巧迁移。运算教学内容包括口算、笔算、估算三部分,如两位数和多位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计算法则是一致的,只是运算上的步骤上的不同而已,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重方法上的迁移。

第二关:课中练习强化巩固,深化完善

运算教学新授过程中,让学生“明算理、晓算法”是关键,学生一旦掌握了算法,我们还要给学生“再懂其道理”的机会,让他们内化算理,巩固算法。下面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谈谈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做法。

一、数形结合“展”算理“明”算法

计算教学中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巩固数学模型的建立。在巩固复习的第一步,笔者采用了看图填空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内化新知:

学生看图计算后,教师提问:“为什么第一题两个分数的分母都要变成6?第二题的变成9呢?”让学生对照图形直观形象的演示来巩固理解算理,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数形结合的过渡铺垫,强化了学生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2. 理解内化“说”算理“强”算法

理想的计算教学结果是当学生面对精确计算的题目时,能够回忆起计算方法进行“自动 ”的运算,而当询问法则背后的道理时,学生又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正确地加以表达。

为了促进学生在记忆基础上再次理解,切实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教师设计了一个强化练习:计算―+―= 、―-―= ,学生通过计算、交流,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巩固、掌握算法,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

3. 去伪存真“借”算理“辨”算法

在“数学医院”里,老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三道不同类型的计算题,让学生当当“数学医生”:第一题借助算理,学生很快就意识到计算方法出现了问题;
第二题看来很有道理,可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计算粗心导致错误;
第三题是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变式习题,虽然是整数减分数,但也是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来指导计算,学生借助算理从走进迷宫到走出迷宫,认识得到不断深化。

第三关:课后练习拓展延伸,促进发展

由于计算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前一部分内容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不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反而会导致学生知识系统断层,为后续知识的学习设置障碍,并让学生产生思维惰性。教师通过课后练习可以洞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这些情况,调整和改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学生完成适当的课后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需要。运算教学新授课课后练习在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形式多样。运算新授课课后的练习,最容易步入以“算得快、算得准”为目的大题量“纯计算”练习中。诚然,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需要一定时间、一定的题量去巩固,然而机械单调的“纯计算”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题型设计要上多样,题材选择上要丰富。如可以有找朋友、判断改错、玩游戏(如:24点)等题型,还可以安排实践性练习,如学习了计算器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算单元检测中全班的总分、平均分等;
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超市的,搜集数学信息,帮营业员进行结算。

2. 有针对性。课后练习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如:小数除法中的难点是小数点的处理,针对这个难点,可以对小数点处理做专门训练。还可以根据个别学生在课中练习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出题让其练习,强化正确的认知结果。

3. 分层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成不同层次,要让优生吃得饱,学困生跟得上,不采取一刀切的作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确定课后练习的内容。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范文第3篇

一、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

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就要是做好并切实抓好小学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复习,数学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是学生实施数学进行运算和推理的基础,是学生小考备考和总复习的基石 ,更是建立六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源泉。复习六年级数学基础知识准备小考,主要应该注意按照以下要求复习基础知识:

第一,必须紧扣数学教材进行复习,依据数学教材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反复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老师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上采用的方法:突出数学复习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教师还要根据双基知识帮助学生自我总结知识新意,引导学生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双基复习的效率。

第三 ,从六年级数学的复习步骤上看,系统复习是做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复习的依赖,教师要引导在学生弄清系统复习中的知识结构,从数学的知识结构中寻找数学知识的性质,由其性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进而由熟练运用复习方法进化成掌握数学能力。在针对数学每章每节的系统复习当中,要想让学生在短期清楚地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教师一定要首先腾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寻找自己数学知识点的缺陷,针对这些影响成绩的缺陷展开系统复习。学生在查缺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数学复习的重点放在弄清数学的要领和定义 ,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上面。系统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自由复习情况加以辅导,及时与学生沟通复习心得,及时了解并反馈复习信息,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类总结数学的各章节知识,弄清各章节之间的数学结构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加深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结论并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运用,适当练习,不要往深和难上引导学生 ,否则一些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压力进而怠学。系统、基础复习要依据知识的纵横关系把各章节串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清楚掌握其中的共同和不同,归类总结 。

二、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综合题的训练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数学知识系统的进行的第一阶段部复习,而综合题的训练也是数学第二阶段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就是纵深展开数学某个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方法,灵活综合成试题,用数学知识的内在深入剖析数学技能,进而督促学生集中训练一些典型的综合题。引导学生从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上总结解答综合题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升解答综合题的能力。

1、选好综合题专题,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综合题复习首先要按照确定好专题。六年级数学备考的综合题训练可按照以下专题题型进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和小考新题型。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综合题的知识,总结综合题的规律,概括综合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在综合题的复习教学里引导学生解答、分析综合题之后,总结、归纳本综合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知识基础和知识重点,梳理出学生对综合题中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均是常见的数学思想。

2、精选例题,培养数学思想

解答纯数学的综合题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进行综合题的训练时要注意精选例题,提高学生解题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要挖掘综合题训练的功用,既要大幅度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又是使之成为学生应对数学考试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挖掘综合题的解答与演变过程,在解答时训练学生学会熟练运用数学知识的点、线、面的转换,使学生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充分训练综合知识技能并纵横联系。这方面选用与生活中联系密切的题目,比较吸引学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避免题海战术,掌握解题方法;

教师在训练学生解答综合题时要注意不要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一定不要采用题海战术,教师要根据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复习情况,制定和选用合理的综合题题量用于引导学生分析数学综合题,提高数学复习和训练效率。对可变性强的综合题,变式训练学生练,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感知数学综合题的思维和思路、方法。教师训练学生解答综合题时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问题反馈。

4、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题的训练和复习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要把自己的训练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各种综合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自身解综合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以收集训练资料,精制题目和批改学生的习题,巩固训练成效为主。教师精选综合题要注意:第一,要选择针对性强、典型性突出,规律性明显的综合习题;
第二,综合习题的难易度要有层次,使学生由浅到深训练;
第三,综合习题要可以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灵活运用综合知识解答试题。

总之教师根据训练选择有典型的综合题,根据综合题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举一反三,以精取胜 。

三、学生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在六年级数学备考总复习中充分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而形成数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数学思维教学的核心和重点。须采用合适的策略与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编织成知识体系,将数学思想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汇集成数学能力,以便于应用能够随意自如。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范文第4篇

那么,在具体布置作业或练习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呢?

1.练习目的及要求要适度。练习目的和要求要根据各部分内容层次和教学效果来确定,例如:一位数的加减法练习目的是通过练习要能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是在听到或见到类似的加减题立即能说出得数,要求要适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求低了有碍于学生学习的进步,相反要求太高对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练习要有计划,或者说要有计划地进行练习,教学内容、目的、要求等,要按基本原则一步一步有计划地进行练习,例如:向学生传授某一新知识前有时要布置一些已准备好的练习题。教完某一要领或计算法则后,为了及时巩固而布置练习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将会更深,法则掌握的更好。另外,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好练习的着重点。例如:教完小数乘法计算法则后,要重点练习两个乘数的小数点位数之和等于积的小数点位数的内容。

3.布置练习要多样性,通过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是有利于对知识理解得更深更清晰,低年级的口算应该用多种练习方法,个别题以玩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
高年级则要根据实际问题适当改变练习方法,总之,布置练习不能只拘一格,而应采取多种丰富多彩的练习来有效的完成练习目的,使得学生不但有练习的时间,且能珍惜和节省珍贵的授课时间。

4.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点适当布置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练习题。通过进行实际相关的练习,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例如:初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时布置制作适当模型教学的练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进行实际测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实际的样本资料后自己列表,同样,应用题教学中,布置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编应用题,解应用题的练习。

5.合理安排练习的量与时间。练习的多少要根据教学要求和难易程度来确定。要避免练习不明确,增加学习压力,减少练习兴趣等不良影响的发生。例如:乘法口诀的练习中有容易的也有相对较难的,比如:2×2、2×3等较简单的可以少练习,6×7、7×8等相对较难的应多练习几遍。练习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年龄结构的特征来确定长短,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练习,而高年级的学生以课堂练习为主,适当布置课外练习是有益的,但是必须控制好课外练习的时间,避免增加学习负担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6.练习要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合理布置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好习惯,使学生在练习中能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低年级较难的练习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即可,而高年级的练习题则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教完一节新课后,与例题有关练习题的条件和情节等稍稍变动后,让学生再练习的话,不但能应用所学知识,而且能随机掌握那些题。个别练习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的话,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计算 能力 提升 策略

期中测试的结果出来后,与同事交流,他们告诉我,班上有许多学生解题时,思路和方法都对,算式也能列对,可计算错的太多了。回想我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计算错误而失分,平均下来每位学生要丢6分左右,有时甚至更多。如此丢分,可算较多,也说明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有待提高,也必须提高。其实,“数学”这门学科在中国古代又叫算术,或者算学,单一个“算”字,就能体现计算的重要性。在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中,解决数学方面的许多问题,最终要用到的也是计算。所以,计算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可是,小学阶段,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会方法,打好计算基础

一个知识点,学生首先要去学,计算亦如此。如果学生连一个算式的算理算法都不会,那他肯定不会计算了,自然就不能完成题目得分了。如我校五年级的有几个学生在学习小数的乘法时,连基础――整数乘法的算理都不知道,那小数乘法的学习就更无法完成了。因此,充分理解和牢固掌握算理算法就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了,那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好算理算法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其次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迁移类比,由浅入深的学习(最好是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其达到理解算理,牢记算法。如教学小数的乘法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再把整数相乘所得的结果转化成小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从而得出小数乘法的算理。整个过程可全让学生完成,老师适时的引导、点拨即可。学生经历了,理解会更透,印象会更深,记忆会更牢。

二、加强练习,巩固计算技能

任何知识,要想牢固的掌握,除了需要认真学习外,还需要不断识记,练习,巩固,数学知识也是如此。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就更需要学生不断地练习,以巩固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从而提高运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练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口算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也是笔算的基础。如笔算324×498一题,用到的乘法口算有9次,加法口算则不少于10次,如果其中某一环节的口算错了,那这个题的结果肯定会错。由此可见,口算是极其重要的,口算的练习也是必须要加强的,并且还得坚持,逐步扩展,加深。如低年级可进行整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随着学习的深入,到中高年级,必须得过渡到小数、分数的乘除法等。

(二)估算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但却是老师们在安排练习时最易忽视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估算以熟练的口算为基础,为精确的笔算服务。学生的估算能力越强,计算能力相应的会越高。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切实引导学生学好估算,通过对估算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估算方法。特别是在进行一些生活中常见案例的时候,比如两个学生的体重之和大约为70、一瓶矿泉水的重量约为500g……只有学会了这些基本的内容,才能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验算、预估,提升计算的准确性。例如当计算结果出现两个学生的体重之和为30kg,10瓶矿泉水的重量为500g的时候,学生就可以认识到是不是计算过程中哪里出现了错误,以便及时更正。

(三)笔算的练习在学生弄懂算理后要多加强,可每天为学生布置一定量的练习。一方面,可巩固对算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多练,达到熟能生巧,从而提高正确率,提高计算能力。但是,如果长期练习这较枯燥的题目,学生易懈怠,马虎,这便要求老师要好好地组织练习。如练习题的类型可采取填空练习,改错练习,趣味练习等,激励的方式可采取竞赛夺旗,奖励等。总之,要让学生乐于练,勤于练,最终达到练习的目的。

三、培养习惯,提升计算质量

在平常的作业、测试中,由于粗心计算错误的,占相当一部分学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做题时应先认真读题目,弄清题目的意思,然后再计算,别盲目的凭直觉完成。如题目4+6-4+6,总有部分学生凭直觉,先算两边的加,再算中间的减,结果为0。可正确的应该是从左往右计算,结果为12。在计算的过程中,总有学生看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等,导致计算错误,这要求老师应培养学生认真校对题目,确保数字,小数点等准确无误。

(二)计算时,应培养学生细心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细心计算是必须的,这里姑且不说,只提书写的规范。书写的规范包括字要规范,格式要规范,解题的过程更要规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在检查时,能更快,更清楚地发现自己的遗漏和错误。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 这个时候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比如14+310=520+620=1120;
310-320=620-320=320。

(三)养成自觉验算,认真检查的习惯。我所在的学校,90%的学生完成题目后,都是把作业和笔扔一边,做其他事情,98%的学生不懂怎样检查。这不是老师没教学生怎样检查,而是老师对学生的题后验算,检查还不够重视。老师应该除了教学生怎样检查外,还应把提醒、监督学生题后检查常态化,让学生意识到检查的重要,让学生通过常态化的题后检查的训练后,逐步养成自觉验算,认真检查的习惯。

许多事情,要想做完善,做好,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如此,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需要的是老师、学生长期坚持,共同努力。我也坚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不断地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