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金融市场机构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8 08:4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市场的竞争性通常以集中度来反映,集中度越高,竞争性越弱,集中度越低,竞争性越强。国际国内测算市场集中度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产业集中度(CRn)和赫芬达尔指数(HHI)。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普遍反映CR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金融市场机构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金融市场机构论文【五篇】

金融市场机构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
市场发展;
竞争性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竞争性测算指标的选择

市场的竞争性通常以集中度来反映,集中度越高,竞争性越弱,集中度越低,竞争性越强。国际国内测算市场集中度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产业集中度(CRn)和赫芬达尔指数(HHI)。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普遍反映CRn虽然能够反映前n大金融机构在市场中所占比重,但是无法反映金融市场内部结构变化。HHI弥补了这一点缺陷,能够反映每家金融机构市场份额是如何变化的,并且数据灵敏度较高,通过“平方和”对前几家金融机构的影响力进行扩大。

赫芬达尔指数是用某一特定市场上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表示。一般而言,HHI值介于0-1之间,越接近于1,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但实际应用中常将其值乘上10000进行放大表示,故HHI值介于0-10000之间。该指数的具体公式为:

HHI=

其中,X——金融市场的存、贷款总规模

Xi——第i个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

n——金融市场内的金融机构数量

美国司法部利用HHI作为评估某一产业集中度的指标,并且订出下列标准:

表1 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

二、汉中市金融市场发展和竞争性分析

从1996-2013年汉中市金融市场HHI指数可看出,2004年以来汉中市存款HHI指数和贷款HHI指数一直大于1800,属于高寡占II型,说明汉中市金融市场集中度较高,少数金融机构在汉中市金融市场占较大份额,市场竞争程度弱。

从横向比较看,汉中市贷款HHI指数大于存款HHI指数,而且差额逐年加大。1996年,汉中市贷款HHI指数比存款HHI指数高出228.63,到2012年,这一差额扩大到910.03。虽然在2013年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贷款市场的竞争性,拉低了贷款HHI指数,但由于其贷款份额仅占全市的1.89%,影响较弱,因此这一差额仍高达672.87。总体上来看,汉中市贷款市场集中度高于存款市场,而且这一现象在18年间呈持续扩大趋势。

从纵向比较看,汉中市存款HHI指数呈下降态势,而贷款HHI指数呈上升态势。2013年存款HHI指数较1996年下降了8.29%;
2013年贷款HHI指数较1996年上升了12.15%。说明汉中市存款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而贷款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

从汉中市金融市场内部分析,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工、农、中、建四家行贷款审批权限逐渐上收,贷款市场功能逐渐弱化,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脱颖而出,逐渐占据贷款市场,成为汉中市贷款市场鳌头,汉中市贷款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增强。2013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汉中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3.30%。

二是受金融机构经营策略转变等影响,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于发展存款业务,实施存款立行策略,汉中市存款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利用其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大力发展存款业务,市场份额从1996年的6.24%上升到2013年的23.10%,提高了16.86个百分点。

表2 汉中市金融市场HHI指数

注: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合并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测算。

三、加大市场竞争度的建议

一是在机构上,建议适度放宽政策限制,增加税收优惠。实行“引进来”策略,鼓励外部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分支机构;
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允许符合条件的优势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型。

二是在业务上,建议工、农、中、建四家行合理下放信贷权限,适当下放审批权限,促进其充分运用资金,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邮政储蓄银行具有绝对资金优势,应改进经营方式,拓展信贷业务种类,在满足个人贷款需求的同时,积极满足企业贷款资金需求。

三是在管理上,应注意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严格控制资产质量;
引进懂金融、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确保业务拓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红.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王栋,王静然.中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回报率背离分析[J].武汉金融,2000(4):7-9.

[3]王国红.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J].经济评论,2002(2):96-103.

[4]植草益.产业组织论[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金融市场机构论文范文第2篇

设计(论文)题目: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课题综述 主要研究新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金融风险的管控问题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一直是中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场资本配置的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一直以来,各国都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在各国实施金融抑制政策、石油危机导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固定汇率制崩溃、以及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利率市场化开始成为世界性潮流。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高潮。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1996年随着中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开了步伐,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

加入WTO后,我们就要按国际通行规则管理经济,虽然对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仍然可以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与其的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即接受市场利率实际上、某种程度已经自由化的现实。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对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率仍然管制过于严格,中资金融机构过于缺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进行竞争的经验,其结果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这显然对我国非常不利。

二、利率市场化下各金融主体的风险浅析

1、利率放开加剧各金融机构的同业竞争风险: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利率管理的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详尽和规范,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层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磨合尚处于初期水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占据着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存款利率有可能造成博弈论上的高利率纳什均衡一谁降低利率谁就吃亏,其结果只能是使长期受到抑制的利率出现大幅上扬,这就必然会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存款机构退出市场。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能够合法的利用价格武器去争取生存及发展的空间,而价格竞争将会导致存款利率水平的非理性升高,如果缺少金融风险的相应控制措施,而只是缺乏远见一味追求眼前收益,存款利率的升高就会形成金融机构间的无差别价格战,必将对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冲击。

2、利差收窄增加金融机构的盈利风险:与当前的利率水平相比,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差将成缩小趋势。同业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在争夺储蓄资源的过程中,存款利率将存在逐步提高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优质贷款资源的争夺,可能使银行不得不降低其贷款利率,从而便利率差缩小,令银行的利润空间变窄。如美国 1986-1990年的存贷款平均利差比1980-1985年期间减少了54个基点(美国198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日本1994年平均存贷款利差比1984年下降82个基点(日本1994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韩国的存贷款利差从改革初期的4个百分点下降到改革后期的不足3个百分点。整体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利差一般会减小0.5%-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利息收入一般要占总营业收入很大一部分,在我国银行收益总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服务功能不够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尚不健全,手续费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相对偏小,利息收入甚至占总营业收入的85%-90%以上。利率市场化后利差的不断收窄,将给中小金融机构收益带来巨大影响并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

3、利率波动增加金融机构的管理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与其他经济变量相互影响的力度将增加,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将加大。经济的过热或低迷、货币资金的供求变化、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汇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游资的冲击等,都会引起利率的波动。由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与支出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额、结构和期限,在利率波动频繁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对称,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利差波动不同步时,就会产生利率收益风险。利率变动越频繁,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也越大,这给商业银行的即时反应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提出了挑战,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头寸和流动性的影响,也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目前,我国各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的管理手段和技术都相对落后,科学应对频繁的利率波动尚具有较大难度。

4、利率逆向选择增加金融机构的潜在信用风险: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表现得日益明显。如果提高利率,将筛选掉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令信贷资金大量流人高风险行业,结果将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一方面,贷款利率上升逆向激励了高风险者的贷款需求,而挤出了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者需求者,这就必然会导致逆向选择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管制将会大大放松,银行为换取高额回报,可能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令其资产价格迅速膨胀,从而导致实体经济泡沫化,最终形成不良信贷资产。另一方面,企业高利率借款,蕴含着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将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进行定价。近年来我国银行出现惜贷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不好,贷款风险过大,而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不能带来相应的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但放开利率后,银行有可能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或信用不良的企业也有可能利用银行这种极端趋利心理申请高利率贷款,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

5、利率变动增加金融机构的客户选择性风险: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许多存贷款业务,比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提前偿还的工商贷款等,都具有期权特征。名义利率的变动往往会使人们产生一种利率幻觉,而不管实际利率是正的还是负的。以存款为例,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能提取未到期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高利率转存,从而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而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能提前还贷,再重新申请贷款,存款客户也有可能提前支取存款并转向于其他比较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向,如债券、股票等。无论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只要这种变动幅度存在,金融机构就会面临客户不同程度的选择权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频繁波动令选择权风险进一步加剧,从而严重影响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三、文献综述

黄达认为(2002),利率市场化是指把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问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选择;(三)同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四)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薛宝莉认为(2003),通过对国外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实现利率市场化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提高金融监管体系的调控水平和监管能力,(二)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利率管制放开后,宏观经济环境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它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是通过银行和企业来进行的。

(三)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利率作用的实现,要求金融机构和般企业对利率杠杆做出灵敏反映,快速调整,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四)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就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王中格认为(2009),企业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其对利率信号的敏感度和受资金价格的约束性,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一)企业议价能力有所增强,(二)利率市场化强化企业贷款期限短期化趋势,(三)利率市场化使企业融资灵活性增强,(四)利率市场化使企业资金管理意识增强。因此,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

张华认为(2010),目前,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的利率都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但是还有一部分金融资产的利率还是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所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是:(一)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二)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建设滞后,(三)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四)社会信用缺失,(五)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

熊芳(2005)根据了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总结了一些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启示。第一,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金融交易的其他相关配套机制尚未健全之前,对利率仍要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第二,加强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银行可积极运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上下限等业务,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减少资产价格变动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第三,建立健全符合监管要求的金融安全网,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监管体系。要建立健全严格而科学的监管体系。并且由政府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制度,将有助于防范一家银行倒闭后,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众多存户挤兑,致使许多银行发生连锁倒闭的系统风险的出现。

陈向阳等认为(2007),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欠缺。(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三)我国尚未形成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四)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五)我国的金融监管不够健全:首先,金融监管成本过高,效率偏低;其次,监管机构内部关系混乱,缺乏有效的协调;最后,对金融监管的立法未到位,导致无法可依,监管机构执行力度不大或不到位,令违规现象屡屡发生。

顾宁和黄丽萍(2007)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我们要建立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融资工具体系;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且金融市场主体要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最后要建立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特色的监管体制。第二,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商业银行成熟度,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学会自主定价。第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企业的融资行为建立在健全的融资体制基础上,并有较高的投资利率弹性。第四,确定基准利率,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央银行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中央银行只能通过问接手段影响或调控银行利率或市场利率,实现利率的平稳运行。第五,转变金融监管方式,加强监管的有效性。

旷煜等认为(2010),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调整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强化金融系统的竞争格局;(二)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和发展壮大;(三)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体系;(四)调整和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徐彩认为(2010),就目前情况看, 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尚且存在制约因素。稳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已成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任务。(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二)加强金融监管, 提高监管水平。(三)规范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首先, 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次, 造就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系;最后, 提高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意识。

安骏麟认为(2010),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应该从以下几点继续推行:(一)继续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方式。要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上我们都必须以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核心。(二)建立充分的竞争市场和强化金融监督。若金融监管不严,因为政府保护,银行就会因不必承担相应成本而从事高风险贷款。这一来直接导致银行体系风险上升。(三)完善金融机构配套机制。利率市场化就是市场取代货币成为利率定价主体,这个改革的成败更多是取决于金融机构自身定价体系的建立。(四)加速企业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真正目的是要让经济活动能够提供一个准确的调整指标和信号。

主要拟解决的问题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1、介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内容,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下的面临的金融风险的现状;

2、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下各大金融机构风险评价、管理目标、管控举措

3、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切实可行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文数据库及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收集有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分析,为论文作铺垫。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来说明层次分析法在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电子商务B2B行业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起止时间 任务安排

12月20日1月5日 学生选题

4月15日 4月21日 撰写开题报告

4月22日5月12日 论文一稿

5月13日5月19日 中期检查

5月20日5月26日 论文二稿

5月27日6月9日 论文三稿

金融市场机构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金融创新对金融业及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金融创新也有它的负面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它的积极的正面的对金融业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供大家参考。 

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金荣等经济学家就提出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并提出了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它对金融业及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金融创新也有它的负面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它的积极的正面的对金融业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供大家参考。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金融创新提升了金融业发展能力。金融创新不仅仅是在业务发展、机构放大、就业增长和素质提高方面对金融业的发展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由于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增强,把金融机构的资本扩张能力和现代化的设备水平的提高带动起来。也许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创新还推动了金融产值的快速增长,促使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迅速上升,为第三产业和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金融创新能力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组织创新促使金融机构纷纷有新的成员加入,促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模式;
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使传统的金融措施对顾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润逐渐下降。所有这些,都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 

3.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对经营风险的抵御能力。金融创新的这种影响,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对具有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工具的使用体现出来。例如,浮动利率债券或浮动利率的票据,这种建立在传统金融工具的特点的基础上的金融创新工具,能促使金融机构降低筹资利率风险。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金融工具的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导致金融市场接纳的金融资产的品种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债券陆续出现,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序列已经延长,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技术也越来越强。从衍生产品的组合设计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花样翻新,不但有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嫁接,如外汇期货,债券期货、股票期货等;
还有衍生工具之间的搭配,例如期货期权,换期权等两种金融衍生品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 还有对基础衍生工具的参数和性质进行重新设计后产生的创新衍生产品。 

2.金融创新促使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证券发行融资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了银行贷款,具体表现为银行贷款的数量急剧下降、循环国际证券急剧上升。二是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微观金融主体,资产和负债越来越证券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有相当多证券资产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成为重要的国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此外,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也实现了证券化。至于负债债务证券化,是指银行更注重通过发行浮动利率债券和长期债券基金,而传统的依靠吸收存款的融资方式的比例下降。三是商业银行不仅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发行者,还参与国际证券业务的经营,成为新发证券承销机构。 

3.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金融创新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国际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促使一体化程度加深。一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国内金融市场或国际金融市场问世以后,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快速向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而这又在客观上要求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惯例、市场交易价格和投资回报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基本一致,从而促进了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改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仅为金融主体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因为相同的货币的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间、不同货币的利率之间存在差异,并对金融主体套利投机收益和套汇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一些创新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的交易, 本身就要以多个金融市场做依托,是一种跨市场的国际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 

1.金融创新模糊了融资边界。金融创新使得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导致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学原理,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资金融通资行为,而直接融资则是筹资人和投资人没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融资。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资期限的分类则作为主要的客观标准。融资期限不超过十二个月期限的市场为货币市场,反之为资本市场。这样来解释这种融资制度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类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书中似乎已经成为规则得到了一致的认可。然而,金融创新将使这些划分标准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2.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元的开始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欧元货币制度创新推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欧元制度是一种不与国家权力相联系的创新的货币制度。在人类的历史上的货币统一,基本都是以统一主权作为前提和条件。而欧元作为一个超国家组织的产物,是在国家主权分立的情况下实现的货币整合,也就是欧元体现的货币的统一,是超越国家主权的限制,与国家主权统一相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的开始使用不仅推动了货币制度创新,还对传统的金融学的货币制度理论提出了挑战。其次,欧元是符合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和货币形式出现的一种创新。货币制度创新,不仅包括深化金融体制演化和货币形式的发展演变,也包括总体货币制度不变下的货币一体化。 

四、结论 

总之,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金融业的工作人员,只有认真研究、趋利避害,才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6) . 

[2]刘志海,王睿.浅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关系[j].金融经济,2006,(02). 

金融市场机构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结构 双重二元性 统筹金融发展

金融二元结构在金融发展理论中有所论述,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麦金农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以及国内的多数研究仅从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二元”角度进行了论述。国外几乎没有关于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之间结构“二元性”的文献,国内从城乡角度研究金融二元结构的文献也较为稀少。而事实上,我国金融二元结构具有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并存的双重性特征,以往的研究都是单一的一维模式,本文试图借助二维模式理清这一特征,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一、传统金融二元结构理论

金融结构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与之配套的管理体制。一般意义上,经济学中的金融结构含义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反映资源配置的存量状态概念,因此金融发展的实质表现为结构变化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增长。二元结构,指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并存着两个相对独立、联系甚少的子系统的现象,一般指同时在一国内存在不发达的农业部门和相对发达的工业部门的现象,也可将其扩展到在一个经济系统共存一个技术、劳动生产率相对落后的子系统和一个技术、劳动生产率相对先进的子系统的场合,即城市和农村。而传统的金融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抑制条件下所形成的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即一方面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网络,组成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形成正规金融体系;
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小规模经营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广泛存在于经济的各层次,即民间金融。我国多属于民营经济范畴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作为新增经济制度的变量而存在,正因其体制外的特征,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难以得到体制内的金融支持,只能依靠内源融资或非正规的民间融资。实际上这正是麦金农(1996)所概括的中国经济转轨过程殊的“金融二元主义”制度安排。不难看出,传统的二元结构理论和金融二元结构对“二元”的界定是不相统一的,前者基于经济“地理”的区别,是从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来划分的;
后者基于经济“成分”的区别,从体制内、体制外两个层面划分。

二、金融二元结构的再界定

麦金农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以及国内的多数研究从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二元”角度进行了论述,认为正规金融市场活动主要源于对正式金融的管制,因此随着金融深化的推进,民间金融会趋于收缩。而新结构主义学派认为,尽管政府政策可能通过影响一般经济环境而影响民间金融部门,民间金融活动会受政府信贷政策的影响,但民间金融作为整体受到的影响有限,民间金融难以消除。关于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之间的结构“二元性”,国外几乎没有文献,但可以从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中找到一些“影子”。金融抑制理论中描述了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货币化、商业化程度都很低,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欠缺,信用工具稀少,金融市场处于割裂状态,金融领域实际上是“二元结构”:现代化管理的国外大银行的分支行和一些国有大中型银行与传统金融市场中规模小且落后的钱庄、当铺和高利贷组织等相互并存。这与中国城乡之间金融发展情形较为吻合:发达的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基本上存在于城市,农村则以农信社为主体,其他金融中介极为落后,由此,可以看出城乡之间金融的“二元性”。在国内,部分研究从城乡角度研究我国金融二元结构,如陈明和安虎森(2004)则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主体的二元结构现状、需求主体的多层次性特征以及金融商品供求失衡的现为出发,分析了我国城乡金融市场的二元分割的特征及处理策略。何斌和姚如青(2003)分析了分工、金融二元结构与中国M2/GDP的上升;
蔡彬彬(2005)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二元结构的机理;
张杰和尚长风(2006)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制度的二元分离与融合。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结构的现实情况,打破经济“成分”和经济“地理”划分标准的壁垒,将“二元”界定为“割裂”,将“金融二元结构”界定为广义的“割裂性金融结构”。因此,再界定后的“金融二元结构”既指金融结构在体制上的割裂,也含城乡间的割裂。

三、我国金融结构的双重二元性

我国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并存的现象由来已久。正规金融市场与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和资金来源不同,民间金融市场由于资金供给不足,存在较大的储蓄缺口,而正规金融市场由于种种阻隔,其资金往往不能通过有效的通道流向民间金融市场;
正规金融机构遵循政府制定的低利率政策,将自己贷放给国有部门及少数大企业,而大量中小企业及农户则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只能以较高的利率在民间金融市场获得贷款。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兴起,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客观上存在多种多样的融资需求,于是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适时地发展起来。在此期间我国民间金融的形式主要有民间自由借贷、合会、私人钱庄和集资。但民间金融长期以来受到政府抑制和打压。随着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融资的需求和民间金融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学术界及政府逐渐改变了对民间金融的看法,民间金融的地位逐渐上升并开始走向合法化。事实上,我国民间金融拥有巨大的融资规模,增长速度快。在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占重要地位,融资比例已超过40%。根据相关调查和宏观模型推算,2003年全国民间融资的规模为0.8万亿元,2006年为7.5万亿元,目前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约9万亿元,占GDP的6.5%。而沿海发达地区的民间借贷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正规信贷规模,并且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的依赖程度较高。

我国城乡金融在城乡存贷款、金融资产规模、金融市场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现象。从存款看,城乡存款规模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城镇存款规模比农村存款规模上升速度快,城乡之间存款差距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存款规模差距在3倍左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差距一下子扩张到5倍以上,到2006年,城乡存款规模差距达8倍多。从贷款看,尽管城乡贷款规模都呈上升趋势,但城镇贷款规模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农村贷款。从城乡贷款差距看,在改革开放的前10年,这种差距的倍数有波动下降的趋势,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差距的倍数又呈现上升势头。从金融资产规模看,城乡金融资产总量都呈现上升势头,但城镇金融资产总量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上升速度,二者之间的差距表现为“剪刀差”形状。从城乡金融资产总量差距的倍数看,在1984年为最小值,随后逐年扩大,到2006年这种差距

已达7倍之多,反映出城乡之间金融活动存在巨大差距。城乡之间不仅在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规模上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在金融中介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城市,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为两翼的银行业体系,还存在一定的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构成,但是金融机构数量与势力根本与无法与城市相比。在金融市场方面,农村以单一的信贷市场为基本特征,城市金融市场则涵盖了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相比之下,农村金融市场显得十分薄弱。

四、统筹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金融结构同时存在城乡和体制性差异二元性,不能单一地从城乡金融差异或体制性金融差异的角度出发统筹金融发展,而应从我国金融结构双重二元性的二维视角出发,同时缩小城乡差异、弥合体制性割裂。

统筹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发展应在金融制度上进行创新,开放一些金融市场,引导吸纳民间资本。首先,政府应该放松民营金融组织进入市场的限制,加强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效率,解除市场准入方面的制度,允许民间资本在金融服务业领域享受国民待遇,为其提供一种规范、开放的政策环境与制度安排,使得民间金融获得稳定、明确的制度预期。其次,将规范的民间金融机构纳入政府的正规金融体系之中,但决非将民间金融机构国有化或者由国有银行去兼并,而是将民间金融机构转变为民营金融机构,从法律上保护其财产权利和正当的经营活动。民间金融的正规化将使一些隐蔽性的交易活动公开化、合理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充分释放民间金融所蕴涵的巨大能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其纳入中央银行的监管范围,规范金融秩序。此外,将某些民间金融机构转变为正规金融机构,并不是要排斥民间金融的发展,特别那些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体系的依赖性还较强,应对民间金融加以扶持和引导,形成较为完善的民间金融服务体系。因此,当前决策的基点应在于两方面:一是政府应对民间金融采取保护和支持的态度,对民间金融活动中形成的契约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是为民间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咨询和引导服务,促进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交流,以建立信任合作关系。

统筹城乡金融发展应重点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和农村金融模式,做强城乡金融统筹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作为农村资源配置的载体,其自身的建设是壮大农村金融、统筹城乡金融的必要途径,应从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两个方面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方面,由于我国短期内金融需求的特征不会产生突变,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对于经济促进作用的“供给领先”型农村金融体系模式是农村地区的现实选择,应在供给领先模式主导下调整和完善现有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调整与充实、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鼓励与规范、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积极作用,增加业务品种、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再造农业保险体系。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再造方面,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特点,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路径是:银行寡头主导,大、中、小共存的金融组织结构;
间接融资为主逐步向直接融资为主过渡的融资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主导、多元化的资产结构。第一,放宽准入门槛,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和解决供给不足问题。在农村地区逐步建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特色农业区农村金融市场机构,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第二,以农村信用社为中心,调整现有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和发展方向,改变邮政储蓄银行作为农村资金抽取者的角色,初步形成农村金融的市场竞争格局。第三,在实施农村金融银行主导的过程中,同时逐步发展农村的资本市场。可先考虑发展我国农村的二板市场和区域小额资本市场,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债券融资,取消对农村企业发行债券的某些限制,允许优秀中小企业独立发行企业债券,增强直接融资能力。此外,还应大力发展金融租赁,通过委托租赁、项目融资租赁、以对应或不对应的租赁资产及收益权作为质押等方式实现供需双方对接,化解农村企业资金瓶颈难题。

参考文献

[1]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

[2]建华,卓凯.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改革,2004,(3).

[3]桂昭君,杨旭.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体系重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5,(4).

[4]盛立军.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障碍[J].经济导刊,2005,(4).

[5]姚耀军.农村金融体系资金配置:金融功能观视角下的反思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4).

金融市场机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 金融效率 金融监督 金融创新 作用探究

在全球化时代中。金融在经济发展与增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效率可以被视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标杆。在金融市场运行的过程中,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技术不断涌现出来。使金融行业发生变革,为金融工程的发展铺路垫石。随着金融工程技术与方法日趋多样化。与金融工程相关的财务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金融工程的健康发展对金融效率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概述相关定义的基础上,解析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发挥的促进作用。

一、金融效率和金融工程

1.金融工程

目前。学术界对金融工程的定义众说纷纭。而最受认同的是由约翰・芬尼迪(美国金融家)对其下的定义,他认为金融工程涵盖着对创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规划、研发以及应用等环节。并且金融工程能够在处理金融问题上另辟蹊径。金融工程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工程通常是在高端数字与通讯工具的协助下,在多样基本金融产品存在的情景中。参照不同的模式对其实施规整或分散的手段,创造出与客户需求相符的、个性化P/L性金融产品。而广义的金融工程就是与解决各类金融问题相关技术的研发过程,通常是对金融产品的规划、金融产品价值的定位、交易方案的编制、金融风险调控等多个方面。在规整分散技术的协助下,新型远期互换与期贷期权、新型财务结构被创设出来。

2.金融效率

通常情况下,在经济范畴中效率体现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联性。所以金融效率实质上就是指金融机构的投入与产出,也彰显出金融机构对社会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金融效率可以被视为一项综合性色彩极为浓烈的指标。拥有着多重分类方式。参照不同金融机构在经济市场中体现的价值,可以将金融效率细化为三种类型,即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与金融市场效率。

二、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促进作用

1.提升金融机构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金融工程可以被视为在目前国内经济市场下金融效率发展的高级产物。与此同时。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主要是因为金融工程始源于金融创新过程。这样。以金融工程为基准的技术为金融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条件。从而达到提升金融机构营销与发展效率的双重目标。具体在以下两大方面体现出来:

一方面是金融工程在强化金融机构营销策略科学性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为金融营销机构的特质性。使资金投资环节存在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大多数与金融机构自体价值以及日后投资产品效益的可变性相关联。再加上金融供求关系、交易活动的繁杂性,以及多数金融资产属于风险产品的范畴,仅仅是在风险产生率存在差异性等实况,所以经济市场的实效性使金融风险与金融效率共存的这一现象衍生出来。并且风险程度与收益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积极对金融产品的投资决策方案进行规划研究,就显得愈发重要了,要想使投资决策环节的质量有所保障,对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进行整体的分析与衡量是基础。金融机构在与金融工程相关的风险管理方式、手段的协助下,可以顺利有效地落实精准测量金融投资产品收益和风险的目标,此时可以直接的推测出金融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有了切实的保障。另一方面,是站在金融客户角度分析的,在金融工程的协助下,金融机构可以为其提供优质化的服务内容。在经济理性理念、避险趋利心理环境的作用下,存在于金融机构的债权人与潜在债务人对金融机构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此时金融机构长期应用的传统型金融借贷服务在满足金融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系数。但是金融工程手段在金融机构中的应用,对服务形式进行革新改良,从而确保新兴问题被顺利处理。并且在金融工程的协助下,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内容体现出丰富性、全面性,服务范畴也处于不断拓展的状态中。基于金融机构服务内涵、范畴不断拓展等实况,金融机构有必要强化自体的营销能力。积极摸索金融产品在经济市场中的发展规律,结合自体运行模式,合理调整营销理念,为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从而确保金融机构营销效率处于稳定增长的模式中。此外,金融创新能力始终被视为评价金融机构发展质量的标杆。而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的高端模式。目前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这也是金融机构金融效率提升的外在体现形式之一。具体体现在专业投资银行或商行专员在金融工程方法的协助下。探寻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研发与推行新兴金融商品与措施,为本机构或客户挖掘商业机遇,为自体发展创造空间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内容,可见金融工程在金融机构中的应用。满足了社会对金融业提出的新需求,此时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也是必然的结果,为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金融工程有利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升

首先。金融工程制造出大批量新兴金融产品与金融服辗椒ā;
于金融市场效率可以用金融产品数量多少衡量这一实况,如果金融市场中存在为数不多的金融产品,那么可以推测的是投资者选择的空间是狭小的这一结论。有效型投资组合模式建设健全的几率就更加渺茫。而金融工程理论与多样化方法的应用,使远期、期贷、权期与调期的“价值”估测上体现出一定的精确性。风险产生率也大幅度降低,此时金融产品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与热捧。金融市场效率的提升,对金融工程工具基本集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构成金融工程工具基本集的元素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即现金、商业票据、债券、股票。在多样化金融工程工具的协助下,投资者的选择也体现出多样性,从而提升了金融市场效率。其次,金融工程融入进金融市场中,能够协助投资者及时发现金融产品的均衡价值,具体体现在基本金融工具与衍生工具的协助下。整合出新兴金融工具从而达到取得无风险利润的效果。最后金融工程的运用.强化了金融投资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协助他们编制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预防规划。减少潜在型金融市场参与者出现的概率,达到压缩金融市场融资能力这一目标。

3.金融工程对金融宏观调控效率的作用

概括的讲,金融工程的应用,确保宏观调控机构运行的规范性,并且为监管金融市场技术作出一定的支持。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主要是由于金融工程整合了多样化金融工具与手段,有效地处理诸多经济金融问题。尽管金融工程最大的功能是协助金融以及非金融机构降低风险产生率。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为政府机关宏观经济调整部门与中国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提供了技术上的辅助,协助他们有效地管控与监督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运作状况。

现阶段,金融工程在国内经济市场中得到大量应用,在此过程中新兴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如雨后春笋似的不断涌现出来。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管手段对新兴金融市场环境产生不适反应,国债期货风波等诸多股市违法乱纪事件发生几率越来越大。而金融工程手段融入金融监管部门,能够辅助他们创造出多样化监管工具。构建新颖的金融监管体制,编制新型法律法规,从而达到金融活动的规范性.对新时期下金融市场高效管理这一目标。由此可见,在金融工程方法与手段的协助下。金融市场的完整性进一步优化,也就是说金融市场效率实现稳步提升这一目标,创设出可以触及到的现实价值,提升了我国社会福利质量。

三、发展金融工程.强化金融效率的对策

1.强化对技术创新力度

从一定程度上讲,技术创新是促使金融工程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其作用是尤为显著的。参照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规避管制型创新占据了巨大空间。没有优良技术的辅助。即使技术上出现创新科技,含量也处于较低层次。

所以在金融工程发展的萌芽时期,以技术创新为基点是极为有效的发展对策,进而协助金融工程在近期内实现健康高效发展这一目标。采用这一发展对策,主要是由于当前国内金融发展的主流依然体现在技术创新层面上。再加上我国金融工程发展速度较慢。可以推测发展周期会被延长这一结论,所以主动学习国外高端技术。借鉴优良成果是必要的,这样国内金融技术创新就会处于较高档次上。技术创新这一发展对策的提出与应用。有效地剔除了金融管理机构的二次限制。各类金融工程工具的研发、方法手段的创造有了更大的后盾。当金融工程发展的实效性有所保障之时。金融效率稳步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

2.建立健全机制体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的辅助下,微观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其发展的重心在于当前限制体制与行为体制管辖的范畴内,协助其实现市场化这一终极目标。以银行这一常见金融机构进行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在近几年推行规范的股份制,是其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市场环境,践行现代化发展路线的有效形式之一。以市场化为基准的产权改革风气的推行。是商业银行在经济市场中占有的地位体现出明确性。此时在内外动力的双重作用下。金融工程的实效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其与金融市场的供需关系相匹配。另外,立法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使金融行业内部结构发生调整,传统金融体系垄断现象被有效的遏制,为内部动力机制的创新发展进程注入能量。另外,采取完善w制体系这一发展对策,推动了金融机构朝着多元化发展的进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类型也体现出多元化这一特色,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标准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