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毕业德育论文【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08 09:20: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德育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德育论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毕业德育论文【五篇】

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德育答辩;
医科院校;
人才培养;
价值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23-03

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德育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目前,多数学者肯定德育的功能。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从多方面论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社会性功能以及个体性功能。他指出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也是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线索之一。德育答辩是高校德育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意义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高博从道德认知的尝试与解读中探讨德育答辩的理论和意义,他认为“道德认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的程序设计,高校德育答辩是道德认知新的尝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系统地参与道德认知过程”。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以及整个德育体系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无论是其形式和内容,还是体系和定位都有待逐步完善,深入拓展。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开展德育答辩,这次新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者魏俊兴认为德育答辩是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是引导教育学生将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这种教书与育人同步运行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主旨,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现状,存在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究其原因,有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院过于功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患者维权意识高等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较低。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实践

为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更好的提升德育水平,云南中医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具体实施细则,成立了由校党政领导牵头,学工部、团委、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德育答辩工作,并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德育答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按照学院德育答辩的具体工作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分为宣传准备、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总结整理五个阶段。

在宣传准备阶段,云南中医学院要求各学院结合实际制订周密、详尽、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各种途经,向本科毕业生阐述德育答辩的目的、意义以及撰写答辩论文的基本要求及答辩方式。引导毕业生妥善处理好求职就业、毕业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与德育答辩的关系,集中必要的时间精力做好德育答辩准备。落实好每名毕业生德育论文指导教师。

在撰写论文阶段,要求每位毕业生回顾大学历程,认真梳理生活、学习思想成长过程及对人生的感悟,全面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找准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撰写符合本人实际情况、个性化的德育总结答辩论文。

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前,先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基础上,拟订德育总结的论文提纲,成稿后先在班级内部互评修改,再根据指导教师审阅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通过后,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经本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审核同意,方可提交答辩。

在现场答辩阶段,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组织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规程组织答辩,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参加,并安排低年级学生代表现场观摩。毕业班级的答辩由“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指定评审小组具体负责,答辩评委应不少于3人,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并指定专人负责记录。

现场答辩结束后,各学院综合每名毕业生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计算最终成绩,填写《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登记表》。按答辩人数5%的比例推荐“德育优秀论文”报学工部,同时在对撰写毕业生鉴定中使用好德育答辩评审意见。

整个德育答辩过程中,云南中医学院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又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毕业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

通过三年的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德育答辩,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目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校分别有1288名、1415名、1445本科毕业生参加德育答辩,且全部都通过德育答辩,其中综合优秀的比例达到90%以上。从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看,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从制度上确保了德育论文答辩的强力推行。事实也有力证明,德育答辩制度不仅较好地丰富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而且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成效和经验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德育答辩对把德育落到实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答辩有效引导学生德育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一定的思想理论、社会道德传递给受教育的青年一代,以促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使青年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答辩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以及论文的撰写影响学生的思想,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构成的。德育答辩其实质是通过制度设计,由学生完成建构内心道德境界、发展道德知识直至指导自身行为、激发道德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由外在的强制内化为内心信念及准则,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答辩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毕业之际,他们渴望理解与沟通,希望心灵得到关切,渴望困惑的问题得到明确的答案。德育答辩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回顾,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其思想动态,是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反应,能很好地呈现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心灵成长的轨迹。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研究和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其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在道德等方面的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成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人价值建构的统一。”

通过德育答辩,教师能了解到个体成长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学生内心世界成长轨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励学生走向至善。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德育目标之一,同时还要改造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建构学生内在的良好思想道德境界及行为习惯。德育答辩通过论文的撰写,德育指导教师一对一的引导,促使毕业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得到完善。

德育答辩过程可以说是毕业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学校、老师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就德育主体而言,开展德育答辩可以引导其回顾在校成长、成才历程,总结收获,找准缺失,增强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就学校办学育人实践而言,通过德育答辩,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人才培养和德育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

(三)通过德育答辨,充实毕业教育内容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进入实习求职阶段,群体分化明显,班集体难以统一组织活动,毕业生处于松散状态,极易诱发事端。“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
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开展德育答辩,旨在激发“潜藏的自我意识,使毕业生更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养成德性,而非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毕业生珍惜时光,顺利度过大学的最后宝贵时光。

(四)通过德育答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通过德育答辩系统工作,一是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其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
二是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主导作用,从与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到指导论文选题、撰写审改,强化对学生成才的理性指导,有效弥合高校新校区显示存在的师生时空距离疏远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风。

(五)通过德育答辩,全面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中医学院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和学术水准的评判,已经有成熟完整的考查、考试、答辩制度,但对于其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评判,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系统性、痕迹化、规范化和总结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德育答辩,为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创新、新生教育、全面衡量和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材料。

德育答辩是云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新颖而积极的尝试,旨在加强毕业生教育与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又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旨在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学生中的不良情绪,增强毕业生的爱校情绪。旨在深入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旨在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学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习。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程序的设计,其形式与内容,体系与定位都需要逐步的完善,深入和拓展。

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中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今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数量足够、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中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可以概括为“有德有才优先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精神核心的——职业道德,个人职业操守。可是,当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都渗透着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时,于是在毕业生群体中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意识淡薄、个人利益至上、追逐功利等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 

“职业教育是以传授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术、态度为主要内容的,以培养职业人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了职业教育为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因此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操守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基础内容的构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德育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使得我们对这一点有了更加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做好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积极引导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社会需求所决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以职业道德为内核;
而职业道德模块教学应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为主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成效评判的标准 

要保证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发展,就要构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的精神文化和思想素质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最重要是两件事:一是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工,二是学会做工更要学会做人。而职业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工的根本。有德之人掌握文化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无德之人掌握科学文化技术则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安全的“智能强盗”。因而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客观上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实际求职和工作中许多学生对工作环境、待遇过分苛求,而本人缺乏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实施乃至整个实行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特别是习惯的养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因为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且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是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所以职业道德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做到并不等于能做好,做好并不等于养成习惯。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在专业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热爱本职,立足本职的高尚情操。提升他们的职业执行工作能力,提高他们进行职业活动、履行职业职责的基本手段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实干精神。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给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对本职工作热爱和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应把毕业生是否适应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需求,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判依据。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 

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将会大大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职业道德作为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凝聚力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信誉,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通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来衡量,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员工的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低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责任心就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有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团队,这个行业、企业就会具有生命力,会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企业发展了,社会经济也就发展了,社会也就进步了。同时职业道德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
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极为迫切。职业院校的各级领导,特别是从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教育者,要肩负历史重任,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规划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出大量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合格毕业生,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实践 良好 道德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77-01

下面我就中职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和探索谈点浅见。

1德育为先,强化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道德意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影响学生思想、塑造学生心灵的基础工程,在育人成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然而,由于生源问题,学生入学门槛的降低,中职学生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弱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来自弱势家庭;
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三是不少中职学生自卑心态比较严重。在总体上,中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都相对较差,导致职业道德素质也比较差。毕业生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有的拈轻怕重、好吃懒惰;
有的不求上进、自甘落后;
有的见异思迁、无心工作;
有的热衷索取、不思奉献;
有的四处钻营、 惟利是图……,凡此种种,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为此,必须坚持“德育首位,以人为本”、“一学做人,二学本事”的就业指导理念,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行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为主导,切实加强职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解决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惑,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2注重实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树立敬业,勤业,乐业,创业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是职业学校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举措。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呢?我认为,除了课堂上灌输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及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知识以外,更应重视在实践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并将此作为一种主要途径贯穿于始终。下面是我们落实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认真上好职业道德课。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一门主课,是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系统的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理解职业道德的准则,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达到这一目的,在确定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重点后,我们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适用于各种职业活动的道德基本规范和具体行业的特殊道德规范,便于学生联系自己的专业特点来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认识职业道德的内涵即本行业对社会公众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职业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纯理论的灌输方式,采用联系社会实际,结合学生存在的一些情况,采取“主题演讲” 、“专题讨论”、“集中讲座”、“分组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针对问题讲,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大大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结合影视教学,把职业道德形象化、生活化,然后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大讨论,引发思考,以个体行为进行群体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喜闻乐见,而且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通过专题讲座和实训,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在中职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缺乏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我们配合学校各专业教研室积极开展各种技能比武、兴趣小组和实训活动,并为毕业班学生举办“学好专业,立足社会”、“自强、自信、自立”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顺应形势,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社会

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如何针对新形势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就业,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要求之一。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求职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重点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在当前新形势下,毕业生应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就业新观念。一是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可以发挥人们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竞争意识是现代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二是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毕业生不必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因此,毕业生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因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现代职业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的淘汰。

3.2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及事业上获取成就的追求和向往。当代学生正处于时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为毕业生择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在职业实践中把职业理想化为现实和自身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3.3要培养高尚的求职道德

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作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据搜狐教育网站信息披露,2016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由于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大,90后大学毕业生们不再是不愁工作的“天之骄子”,优质就业岗位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开始发生异化,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不仅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整体社会道德建设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于兆国(2015)认为就业道德是职业道德在择业就业行为中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1]。程勇(2014)的研究表明,目前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道德缺失,不愿在基层或艰苦岗位工作和缺乏敬业精神和实干精神等认知和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2]。陆若然(2014)对大学生就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是社会、家庭、学校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海克军(2006)提出大学生就业中的伦理道德缺失不容忽视,要解决这一问题,除学校加强道德教育、企业提升自身魅力外,根本在于大学生自身的觉悟与个人素养的提高[4]。这些研究成果说明了大学生就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环境的变化和就业道德教育的弱化等都可能对大学生就业道德产生影响,造成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

总体来说,现有研究成果以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为主,实证性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已有的实证研究不仅数量少,且?{研的规模有限,较少以90后大学毕业生为调研对象,也较少有学者从道德认知、道德环境、道德行为和道德约束力四个维度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道德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文以A省为区域,以90后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收集到的微观数据为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调查采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首先应确定抽样调查的样本数。8所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4 500人,对于有限总体,样本抽样大小的公式为:n≥N(αk)2N-1P(1-P)+1,其中N为总体的样本数,P通常设为0.50,设定0.50可以得出最可信的样本大小,一般将显著性水平设为0.05。在本次调查中,确定样本数为:1 500人。

本文所用数据是2015年4月在A省8所高校开展的毕业生调查,为了保证问卷的结构效度和信度,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多方参考了教育学领域、社会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等专家的意见,并且随机选择了8所高校的204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在测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目的,做了小幅度的调整。正式问卷发放时期2015年4月-2015年9月,对省内部分高校进行调研,项目组成员以A省8所省属高校90后大学毕业就业道德现状为调研内容,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信息收集的方式。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1 503份,回收1 136份,有效问卷1 020份,回收率为75.6%,有效率89.8%(详见图1-图4)。

在整个样本中,男生有640人,占62.7%;
女生有380人,占37.3%。其中文科生260名,占25.5%;
理科生760名,占74.5%。学历上分为4个板块,专科生有280名,占27.5%;
三本生有270名,占26.5%;
二本生270名,占26.5%;
一本生200名,占19.5%。样本中来自农村的有650人,占63.7%,来自城市的有370人,占36.3%。

(二)变量定义

本文在变量分析中设定A1-A4四个自变量,Sex、Class、State、Orgin四个因变量。具体变量说明见表1所示。

(四)学校层级对就业道德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学校层级对就业道德的影响,我们引入学校层级变量(State),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学校层级和就业道德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OLS回归(详见表4)。研究发现,学校层级与道德认知维度和道德约束力维度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而与道德环境维度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一本院校的学生在就业道德认知上存在问题,道德环境对其影响较大,道德约束力对其作用并不明显。一本院校学生认为当前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就业道德的影响是消极的,因此虽然他们所处的就业道德教育环境更好,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更多,但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其产生的道德约束力也相对较小,他们认为即使在就业中出现不道德就业行为,社会、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其惩罚的力度较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由于一本院校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较高,主观意识较强,对社会风气的评价标准更高,他们觉得当前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不良,这种意识使其对当前的就业道德教育产生阻抗,从而影响了就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因为他们的个人素质较高,心理素质较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社会、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其出现的不道德行为也多采取包容的态度,这种包容最终导致了就业道德对一本院校毕业生的约束力偏低。

(五)生源地对就业道德影响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毕业生生源地不同和毕业生就业道德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我们引入学生生源地变量(Origin),并建立Probit模型进行实证?z验(详见表5)。研究结果显示,Orgin变量与A1、A2、A3、A4均不存在显著性关系,这说明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在道德认知、道德环境、道德行为和道德约束力四个维度上并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表明: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道德问题在生源地因素上并不存在差异。生源地因素并不是造成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道德问题的重要因素,即90后大学毕业生是否会出现就业道德问题与其生源地因素关系不大。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德教育;

医学生;

时机

医德修养是医学生在整个医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并自觉培养的职业道德素质。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从医学生抓起。但纵观整个社会医德滑坡现象,笔者发现医德教育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甚至医学类高校的医学生培养理念中,也没有把医德修养做为培养医学毕业生的终极目标和考核标准。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要注意把握好教育时机,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对于教育的思考中也提及了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这在医德教育中值得借鉴。抓好时机,则事倍功半,若时机不当则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教育者应根据不同时机、不同阶段特点采取不同手段进行医德教育。本文将医德教育的时机分为入学初始阶段、理论学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就业招聘阶段、毕业离校阶段,教育者应抓住不同的阶段特征进行医德教育,提高医德教育的时效性。

1 入学初始阶段

新生入学时接受系统的入学教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职业教育。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同时也是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入学阶段进行职业道德的渗透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新生入学期间,充分利用橱窗、广播、宣传报道和网络等渠道,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参观校园、校史展,让学生入学初即树立职业的观念,专业的概念,能够在大学4~7年的学涯生活中自觉培养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情感,为职业道德--医德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1]。此期的医德教育很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新生树立医德修养自觉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强医德修养是深化医德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医务人员自身道德追求的需要。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人为本[2]。教育者应该根据社会要求,培养医学生主体精神、塑造其自身品德、提升个人人格,促使他们自己判断、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提高其医德修养。只有医学生有主体性和自觉性,才能积极主动的吸收医德信息和知识,并进行感悟、理解、选择和内化,才能真正得到贯彻与实现,成为他们自己的内在品格。这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形式可以很丰富,最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激发新生的兴趣与活力,为后期进行的医德理论教育和医德实践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新生入学教育中应涵盖医德教育的内容,如在入学开学典礼大会上,安排新生集体诵读《医学生誓言》,新生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时,庄严的宣誓使学生认识到医学职业的神圣,体悟到肩上背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使命。

“三观”教育可以说是医德教育的基础,通过新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促使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医德高尚与否[3]。在方法上,应注重用有形的“载体教育”,将无形的医德内容渗透、融入到医学生的道德品质之中,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慎独”品质,即使在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能坚定医德信念,践行医德规范。用先进典型进行正面教育,用违规失德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当然,大学生活对于这些刚刚步入成人阶段的新生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一些新生还不适应,产生了失落情绪,有的在心理上还不能完全从中学生活中转变过来,导致他们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需要对新生进行职业的、心理的教育,以帮助这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度过他们的适应期。

2 理论学习阶段

经历了新生入学阶段,马上步入常规理论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主要运用理论讲授法向医学生阐述医德信息内容的阶段,是医德理论、医德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目前很多医学类院校都是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进行医德教育,并且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年级开课,并且只有一个学期的课程安排,这对于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是明显不足的,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弥补。在理论学习阶段,理论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是医德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应在授课之余,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正面的信息,正确认识社会不良现象,并选择合适的案例加入课堂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要想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需要教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五个字――“读、思、问、议、评”。“读”指的是会读书,做到理论理解正确,不歪曲事实,不杜撰故事,并且能准确表达学到的内容。“思”指的是会思考,边读书边思考每一句话,并将理论联系于实际。“问”指的是对自己不理解的理论会质疑,并询问教师或同学,直到搞明白、弄清楚为止。“议”指的是课堂讨论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分析案例。“评”指的是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能够加以区别。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听、勤思、敢说、善问”最重要。“会听”指的是上课时专心听课,细心听同学的发言,边听边做笔记。“勤思”指的是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和老师的解答情况。“敢说”指的是上课时要大胆发言,敢于提问,敢于回答问题。“善问”在看书和思考时遇到不会的问题,要善于问问题。问题可以向老师提出,也可以向同学提问,更重要是向自己提问。提出了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并自己查阅文献去寻找解答问题的答案。这也是自我教育、学会学习的一个过程。

在学习解剖课期间,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捐献遗体者默哀、祭奠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医德情感,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4]。理论学习阶段,还可以经常举办各种人文社科类专题讲座,如法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专题讲座来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以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并进一步提高其品德修养。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历代名医的事迹来适时进行医德教育,如东汉华佗不为名利所诱、不为威武所屈的浩然正气;
东汉张仲景因“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奉献精神;
三国董奉治病不收钱,患者痊愈后,他则让患者种杏树,“数年之间杏有十万”,杏熟后其将杏果换粮食救济穷人,后来“杏林”二字成医学的代名词。董奉淡泊名利的典故成为中医界的千年佳话,董奉济世救民精神千古传颂。

3 临床实习阶段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由学生到医生的过渡,是接触患者的开始。理论学习4年后,大多数医学生都进入临床医院实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会导致一些医学生职业观、职业道德的变化,因此在临床实习阶段,学校必须联合临床医院共同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并将医德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临床实习阶段是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时期,是医德实践的好时机,这一阶段应尤其强调学校医德教育内容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尽量避免现实与理论不符,甚至是180度大转折的情况出现。理论学习阶段[5],学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般都是从书本中获得医德信息,而进入临床实习后,他们面临的是一种开放或半开放的社会环境,面对的是身份背景鱼龙混杂的患者,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影响成为实习生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因此这一阶段,医学生常出现缺乏服务意识,缺乏敬业精神,缺乏同患者沟通的技巧,缺乏主动进取精神等等现象。

这一阶段学生主要的医德老师是临床的医生,这一阶段的医德教育也更加形象生动。学生主要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看来感知医德内容,即教老师不用说太多大道理,即使说的再好,听起来再高尚,一旦行为与言论脱节,立即会导致学生前面建立起来的医德认知倒退,甚至是坍塌。从这个角度来说,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医学生对社会、医院、医患关系等医德内容的理解和评判。将来这些学生毕业后,很可能会按照老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同样的伦理问题。因此,临床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为实习生选配品德好、业务精的带教老师。同时,带教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的作风和品德影响实习生,为实习生树立好榜样。临床实习阶段虽然没有太多的理论讲述,但是通过观察、实践建立的医德观更加深刻的烙印在学生心中,可以说是医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主要依靠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请医德高尚的老专家给实习生讲授从医经历进行医德教育。老教授有着几十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与各种患者有良好的互动,医患经验丰富,医德修养高尚,他们的经历往往是医德医风教育的活教材,是医学生最合适的医德导师。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必须认真虚心,细致入微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6]。应尽可能安排实习生与老专家面对面谈心,请他们讲授自己的从医经历,对实习生进行人生理想探讨和医德教育。

此外,还可以结合时事案例进行医德讨论,加强医德评价与管理等措施来加强医德教育的效果。教务处应根据实习计划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来考核实习生的实习表现,标准应全面、详细,更应包括医德修养的内容。医德评价的标准可结合临床医生的道德规范和医务工作行为规范来制定,使考查具体、客观、可操作,促使实习生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用医生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医德评价还能促使医院和临床带教老师重视医德教育,贯彻实施医德教育内容[7]。

4 就业应聘阶段

毕业前半年大多数学生进入就业应聘阶段,参加各大医院和医疗单位的招聘面试。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学生的道德素质列为招聘要求之首,其次才是业务能力。众多招聘者认为,“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等是毕业生最应具备的素质。”北京市石景山某医院的招聘人员认为,从医者,德至上,术次之。也有招聘人员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许业务上有所欠缺,这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等形式来提高,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形象和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医学生更加深刻领悟到医德修养的重要性。虽然医德修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个人身边的事物能够时刻影响一个人的认知,逐渐实现从知到为的变化。因此,学校和用人单位都应抓住这一阶段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冲刺。

就业应聘阶段的医德教育通常与面试形象、职业礼仪教育相结合。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准毕业生们往往会从个人形象着手,倾力打造一个被用人单位认可的职业者形象。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礼仪培训、面试技巧讲座等就业相关培训非常感兴趣,参与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学习的效率也有提高,无论是否出于对自己医德修养的提升的目的,在进行职业礼仪规范学习的同时,医学生的医生形象逐渐提升,行为规范越发符合职业要求,医德修养也在一步步提高。通过就业应聘阶段的职业素质教育,使医学生自觉地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的高度职业责任感,使医学生养成适应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激励他们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奠定了良好地基础。

5 毕业离校阶段

针对经过4~5年的学习,马上要离开母校、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学校仍应该坚持做好思想教育,并借此契机进行入职前的医德教育。大学生毕业离校阶段,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母校有着各种恋恋不舍的情怀,会更加珍惜在学校的每分每秒,珍惜老师们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和叮咛嘱咐。在这个阶段,要做好爱校荣校教育,增进母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及同学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增强母校荣誉感,珍惜师生情谊、同学友谊,并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把良好的形象留给母校,激发学生以母校为荣,为母校争光的真挚情感。在此基础之上,一种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势必对于学生今后工作中的羞耻心、道德感、责任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毕业生离校之际,还应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引导学生增强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

如果在学生大学学习的每个阶段,能够抓住本阶段特点及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来进行医德教育,其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的。医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道德修养工程,不仅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更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通过关注和发展医德教育方法,重视其时机、环境、方法、手段,医德教育必然会不断进步,医德教育效果也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农乐颁,许世华,谭会恒,等.融医学生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91-792.

[2] 王明旭.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戴毓丽,柴昕,董凤英.读《大医精诚》浅谈医学生医德教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6):88-89.

[4] 问蔚然.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模式探索[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3):235-237.

[5] 王英禹,张瑞,程庆书.临床实习生的医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1):92-94.

[6] 王宏光.谈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l(2O):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