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跨国公司经营论文【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7-08 12:1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整合,随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本身的演变,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经营出现了战略性的转变。1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跨国公司经营论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五篇】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中国经营变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整合,随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本身的演变,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经营出现了战略性的转变。

1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50家在华投资,2004年1年内投资总额超过600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约100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约200亿美元。近几年来,虽然面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年递增。数年前,一个几千万美元的投资项目就算是大项目,但现在,数亿、数十亿美元的项目也屡见不鲜。2004年,三星集团增加对华投资7亿美元,是三星对华投资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一年。商务部研究院不久前调查了10家著名日资企业,发现3年来,这10家企业在华增加了200个投资项目。摩托罗拉公司计划到2006年在华累计投资100亿美元。欧洲企业也不甘落后,如西门子最近宣布,将增加100亿人民币的在华投资,德国巴斯夫公司2000年开始了总投资将达26亿美元的石油成套项目,欧盟15国在华投资从1992年的2亿多美元一路增加到2004年的近50亿美元。商务部2005年3月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趋势调研报告表明,今后3年,八成以上跨国公司将扩大在中国的产业和研发上的投资。从投资数量看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额逐年加大,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最能吸引跨国集团投资的热点地区。

2跨国公司倾向于将地区总部设在大陆

以前,负责大中华地区或亚太地区管理运营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一般设在香港或新加坡。但近几年来,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纷纷移至大陆,首选上海,次选北京、深圳。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2%以上的跨国公司若干年内将考虑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至今,各大公司纷纷实施了自己的迁都计划。2005年3月5日,来自上海海关的信息表明,目前在上海浦东海关办理注册手续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18家,投资总额6.4亿美元。其中,仅2004年就有9家办理了注册备案,而此前的5年中,这个数字仅为每年1~2家,除了已经和正在办理入驻手续的公司之外,表现出强烈落户浦东意向的跨国公司也与日俱增。友邦保险等准备把总部移至浦东,三井物产、百安居、欧倍德等跨国公司均表示希望尽快在浦东设立管理性总部,GE、惠普、IBM、西门子等集团也都有在浦东设立功能性总部的意向。除了浦东之外,上海其他地区也已分布了数十家跨国公司总部。在地区总部之下,不少跨国公司还在中国设立营运中心,如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结算中心、公关中心等。总体看来,跨国公司将大战区司令部和中枢机构设在大陆已是大势所趋。

3跨国公司投资系统化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已不再是单个项目的进入,而是长条价值链的移入。前后衔接的产业链条相互配套,或者是一家跨国公司带动其他跨国公司分工协作、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共同投资;
或者是一家跨国公司将自身业务向上下游产业或左右相关产业延伸,投资开始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各个领域,覆盖了项目所涉及到的各行各业。研发、设计、原料、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物流、金融、保险、咨询、人力资源开发等一条龙投资,跨国公司对每个环节都在渗透。在早期项目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向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发展。摩托罗拉公司以20亿美元建设天津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中心和亚洲通讯产业基地,中心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能对整个大中华区和亚太区进行辐射。诺基亚公司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于星网工业园,项目涉及移动通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成套业务。跨国公司往往也将他们在国外的业务伙伴团体带入了中国,如DHL、UPS、Fedex等物流企业就跟随他们的制造业搭档携手进入中国。跨国公司往往是结团而来,系统投资。

4跨国公司投资出现区域极化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在地域分布上并不是均衡的,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江三角经济带。虽然中国政府希望跨国公司对中国西部和偏远落后地区的发展能作更大的贡献,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马太效应”却明显存在着。跨国公司在中国东部的投资占总额的几近90%。而中国西部吸引到的外商投资所占的全国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跨国公司所增加的投资主要集聚在东部城市圈,如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杭州、广州、深圳等地。东西部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差距越来越大。

5跨国公司投资高端化

首先,跨国公司积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GE研究中心2002年注册,一期项目注册资金2900万美元,在浦东拥有2万平方米的中心大厦,二期还会成倍扩张。其他跨国公司在华也已设立研发中心600多家,涉及信息通信、生物制药、重型设备、精细化工等领域。

其次,跨国公司加大了在华项目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各跨国公司在华项目都在大力培训和任用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第三,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投放已逐步与世界同步。现在,汽车业跨国公司在华投放的轿车车型一改当年使用国外淘汰车型的局面,大部分是与国际同步的。东芝公司2001年决定将数码彩电和大屏幕彩电全球生产基地转移到大连,2002年又在杭州出口加工区建立东芝全球IT生产基地,投放的技术就是东芝的最新技术。跨国公司在华的技术转移已出现了几个变化:从过时技术转让变为新型技术转让;
从逐步转让变为大幅度转让;
从单项转让变为系列转让;
从被动转让变为主动转让;
从成熟技术转让变为在华研究开发。跨国公司在华项目的技术水平逐步与世界接轨。

第四,跨国公司在华积极投资于高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银行、保险、国际租赁等金融业,包括增值电信和基础电信在内的电信服务业以及包括管理、咨询、会计、法律、公关、广告、时尚等在内的各种专业服务业,都已集中了大量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

6跨国公司投资独资化

据学者总结,1997年以来,中国新批外商独资企业项目一直多于合资企业数量,1998年以来,外商独资企业合同金额一直多于合资企业,2000年以来,外商独资企业实际使用金额一直多于合资企业。在原有的中外合资项目中,外方往往也希望通过追加资金和收购的方式达到控股或独资的目的。如本田公司计划追加投资,控股广州本田。在项目数量和资金数量上,跨国公司独资项目超过合资项目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投资独资化趋势明显,这说明了跨国公司已经适应在华投资经营,已成为中国土地上一个能独立的正常成员。

7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民族企业的兼并

近些年来,跨国公司大大增加了在华兼并力度,这与世界范围内的兼并浪潮是一致的。2003年,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品牌,及其在宜昌的生产基地和全部销售渠道、管理系统,将中国排名第三的护肤品品牌纳入囊中。2004年,世界500强之一的比利时英特布鲁公司在温州召开其公司全球董事会,布置在华收购计划。这只是日益增多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一部分例子,如果说过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方式为主的话,那么今后跨国公司将迅速加大对中国民族企业的兼并力度。随着《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法规的制定,跨国公司也会越来越踊跃地参与到对国企的兼并中来。

8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

首先,品牌本土化。跨国公司在华树立其品牌,更多考虑其品牌文化的本土化,给其产品起中国化的名字,好听又好记,使其品牌对中国消费者更具亲和力。在品牌推广上,热衷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卖点,使其产品充满了中华民族的吉祥气息。

其次,产品本土化。跨国公司将研发基地设在中国,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如宝洁公司就专门为中国消费者开发了适合东方黑发人种的“润妍”黑发中草药洗发水和滋润喷雾。肯德基适应中国人口味、饮食结构、就餐习惯、消费特点等,在中国北方推出了“榨菜肉丝汤”、“寒稻香磨饭”,在上海推出了“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等适应中国人口味的中式食品。

第三,人才本土化。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在人力资本方面却大力发掘本土资源。人才本土化不仅仅体现于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在文化融合中所起的媒介作用,因为管理、生产、服务都依赖人来消除其中与当地文化不协调的因素。跨国公司每在中国投资,必设立培训部门或开设培训课程,不惜重金培训本土人才。如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天津等地成立摩托罗拉学校,大规模地对本地优秀员工进行培训。在人才的录用和提拔上,本土人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以提高本土人才的积极性。

以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营的转变表明,跨国公司开始更多地与中国经济和社会整合,成为中国土地上的一个正常成员,跨国公司使中国和世界联系地更紧密,同时也保持了跨国公司自身的特色,如资本技术实力雄厚、逐利性、经营富有谋略等等。

参考文献

1郭睦庚,储冬红.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策略的变化及其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3(3)

2刑燕荣,丛伟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及中国的政策取向[J].北方经贸,2004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混合经济;
东道国;
跨国公司;
总部策略;
竞争动态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21

改革开放后,中国一直实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实体长期共存的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模式。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迅猛变化,一是民营资本与民间“创客”不断涌现,激发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同台竞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二是随着全球一体化向纵深化发展,一方面,跨国公司全球边际经营成本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受中国本土生产成本上涨和发达经济体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跨国公司,尤其是跨国制造业从中国回撤态势明显。未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动态竞争博弈将在中国市场持续上演。

其实,许多国家现今的经济制度安排都具有混合所有制属性,只是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比例上有所不同[1]。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因其不同的产权类型而具有不同的生产效率、创新投入、创新效率、竞争优势和行为特征,会对外来的跨国企业产生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竞争压力,且这种竞争态势将持续动态变化。因此,在具有混合经济属性的东道国内,面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动态变化的竞争态势,跨国公司会给出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而影响其在东道国最重要的战略部署――总部层级与战略。然而,迄今为止,鲜有研究站在某一跨国公司角度,探讨东道国中不同所有制类型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动态对于该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总部策略的影响。为填补这一空白,本文以混合经济和跨国公司总部理论为基础,以305家在华投资经营的美资跨国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旨在剖析中国情境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总部策略受中国混合经济竞争形态的影响,在延伸、扩展跨国总部战略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作为东道国,如何吸引外资、发展总部经济的现实实践方面进行实证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设性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跨国公司总部战略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RHQ)扮演着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调节者的角色[2]。在全球市场的复杂性和地域分割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总部和几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总部搭配的组织模式能够帮助跨国企业保持全球战略的协调统一和对地区当地市场的及时反应[3]。东道国吸引来的地区总部可以提升该东道国在跨国公司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增强东道国在国际投资界中的认可度[4]。跨国企业在地区总部的选址方面主要参考和比较各区位的中心程度、业务的便利性、成本因素和商业机会这四大标准[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跨国公司基于全球化战略考虑,经总部授权,对某一特定区域内子公司、分公司以及代表处等分支机构的各项生产、销售、物流、研发、人才培养、融资、市场调研等经济科研活动进行统筹管理和协调,负责制定公司区域性经营战略,以达到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的法人组织形式[6]。

现有文献对于跨国公司总部战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区位和职能方面,并未对影响总部层级和权限的因素展开分析。按照管理权限和协调范围的不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总部可分为全球性总部、亚太区总部和中国区总部。想要在华调度并整合全球资源的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华设立全球性总部;
想要覆盖并链接中国及周边地区业务、资源和市场的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华设立亚太区总部;
想要集中处理或整合中国区事务的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华设立中国区总部。这一划分方式更能反映中国作为东道国,对于跨国公司的重要性和吸引力。

(二)混合经济中不同所有制经济实体间的相互影响

混合经济是指经济目的、资本来源与结构、社会功能、市场操作和组织形式各不相同的、具有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一个共同的经济体中发挥着不同或互补的作用[7]。国外文献对国有企业应充当市场领导者还是市场跟随者这一问题已有探讨[8];
国内文献曾通过Hotelling模型论证:当国有化程度较低时,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都会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对方;
当国有化程度处于中间状态时,跨国公司仍然会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国有企业,但部分国有企业会选择市场内部;
当国有化程度较高时,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都会选择市场内部;
且随着国有企业国有化程度的增加,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均衡选址会逐渐向社会最优选址靠近,特别是当完全国有化时,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选址将会重合[9]。

同一所有制类型企业在治理结构、资源禀赋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换而言之,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群体会对市场上其他的企业和竞争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竞争压力。因此,在具有混合经济属性的东道国情境下展开的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研究需更加谨慎、细化。

二、理论假设

(一)中国混合经济体竞争态势变化与跨国公司在华总部策略

事实上,当今世界各国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都不是纯粹的国有企业,它们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控制和保护,担负着传导政府政策,帮助社会大众谋求福利的责任,也因其大多是上市公司,在股东逐利本性的驱使下,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动机。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是社会福利和企业利润的线性组合。在这种二元性下,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动态博弈兼具敌对性与互补性,属于混合寡头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范畴[10]。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经营时,通常会因汇率的波动、人力资本的匮乏、文化和制度的差异等因素而感到“水土不服”[11]。东道国本地的国有企业往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殷切的大众期待,地域和资源垄断优势明显,跨国公司很难与之在东道国直接抗衡或完全合作。遇见“地头蛇”时,“硬碰硬”的局面似乎不大可能出现。面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崛起,当感到竞争压力不断加剧时,跨国公司通常会“绕道而行”,通过在华建立可以调度其全球资源的总部来规避中国当地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地方保护所可能引发的制度风险,缓解其在中国可能遭遇的“水土不服”问题。因此,当感到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剧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全球性总部的可能性将会升高。

假设1:当感到在中国投资经营的其他跨国公司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加剧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全球性总部的倾向增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民营企业开始挺立潮头、异军突起,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现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民营企业日趋成熟,部分民营企业已经具备独当一面的实力①。然而,民营企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也存在着多方挑战,其中之一就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进驻与随后的大量涌入。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跨国公司与中国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个双向甚至多方动态博弈的过程。从跨国公司的视角来看,面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兴起,当感到竞争压力不断增强的时候,跨国公司倾向于采取“适当差异化”战略,通过在华设立亚太区总部实现其对亚太地区各种资源禀赋、人才或市场的有效链接,以此树立其与中国民营企业相比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当感到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剧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亚太区总部的倾向增强。

假设2:当感到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剧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亚太区总部的倾向增强。

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跨国公司在中国也面临着相互之间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与在中国本土国有企业竞争之下“绕道而行”的策略不同,当感到在中国投资经营的“同类”相互间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走“本土化”战略“突围”的倾向增强。也就是说,面对在中国其他跨国公司日益激烈的竞争,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深植于中国土地市场,通过对中国本土市场的高度嵌入和对本土资源的广泛链接来塑造其在中国与其他外资企业相比更独特的竞争力,即强而有力的资源调拨与掌控能力。因此,当感到在华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加剧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中国区总部的可能性提高。

假设3:当感到在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加剧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中国区总部的倾向增强。

(二)国有、民营企业竞争态势的交互效应

虽然中国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竞争态势的加剧都会迫使跨国公司提高其在华总部的级别,但是,来自国有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带给跨国公司的压迫感要更为强烈一些――前者会增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全球性总部的可能,而后者会提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亚太区总部的可能。如果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放在一起,分析其相互间的交互效应的话,我们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同步兴起可以起到相互平衡的作用。在中国市场上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竞争态势同时加剧的情况下,它们之间会相互作用,弱化彼此各自对于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总部级别的影响。

假设4:来自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会相互作用,一方的升高可以弱化另外一方对于跨国公司在华总部级别设立决策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是美国商务部于2011-2012年针对450家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营情况所做的调查问卷(ACC Survey)。除去无效问卷,我们最终在这450份调查问卷中筛选出了305份有效问卷。

这305家美资跨国公司的样本也基本反映了美国企业在华的分布与特征。在行业分类方面,有43%的企业来自于制造业,43%的企业来自于服务业,13%的企业来自于零售业,且样本中80%的企业在中国已经持续经营了5年以上。在经营年限方面,经营年限不到2年的企业仅只有5家,占比1.6%;
经营年限有2~5年的企业有62家,占比20.3%;
经营年限有6~9年的企业有97家,占比31.8%;
经营年限有10~20年的企业有111家,占比36.4%;
经营年限在20年以上的企业有29家,占比9.5%。由此可见,样本中大于三分之一的美资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时长为10~20年。

(二)变量设计与描述

1.因变量。本文主要想研究推动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总部的战略动因问题。因此,因变量“在华设立全球性总部(GlobalHQ)”、“在华设立亚太区总部(APHQ)”和“在华设立中国区总部(CHHQ)” 考察的是2011-2012年间样本中的美资跨国公司是否将全球性总部、亚太区总部或中国区总部设立在中国。GlobalHQ、APHQ和CHHQ均为二维变量,分别以1表示样本中的美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全球性总部、亚太区总部或中国区总部,以0表示样本中的美资跨国公司没有将全球性总部、亚太区总部或中国区总部设立在中国。其中,GlobalHQ 均值为0.02,方差为0.14;
APHQ的均值为0.24,方差为0.43;
CHHQ的均值为0.51,方差为0.50。

在305个有效样本中,仅有6家美资跨国公司在华设有全球性总部,74家美资跨国公司在华设有亚太区总部,155家美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中国区总部,占比分别为1.97%、24.3%和50.8%。

2.自变量。本研究主要自变量测度的是美资跨国公司2007-2011年间在华投资经营时感受到的来自中国当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竞争压力的变化。该自变量由三个从0-4的五维变量组成,分别是:来自中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的变化(Csoe)、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的变化(Cp)、以及来自在中国投资与经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的变化(Cf)。变量取值为0时表示跨国公司感受到的此类竞争压力出现大幅下降;
取值为1时表示跨国公司感受到的此类竞争压力略微下降;
取值为2时表示跨国公司感受到的此类竞争压力基本上并未发生什么变化;
取值为3时表示跨国公司感受到的此类竞争压力略微上升;
取值为4时表示跨国公司感受到的此类竞争压力大幅上升。因此,该变量取值越大,表示美资跨国公司在2007-2011年间在华感受到该类竞争压力加剧;
取值越小,则说明美资跨国公司在2007-2011年间在华感受到的该类竞争压力减小。

3.控制变量。我们在计量模型中控制了美资跨国企业是否在华设有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JV)[12]、中国经营成本的上升(Cost)[13]、中国在美资跨国公司全球投资战略中的排名(Rank)[14]、美资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年限[15](Age)、以及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是否拥有本地化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设计(Unique)等因素对于美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总部级别的影响。

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是否设立合资企业(JV)是一个二分变量,如果美资跨国公司在华设有合资企业,则这一变量取值为1;
反之则为0。

中国经营成本上升对样本中美资跨国公司的影响(Cost)是一个从0-2的三分变量。这一变量取值越大,说明中国经营成本的上升对样本中美资跨国公司的影响越强。

中国在美资跨国公司全球投资战略中的排名(Rank)是一个从0-3的四分变量,这一变量取值越大,说明中国在美资跨国公司全球投资战略中的排名越高。

美资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年限(Age)是一个从0-4的五分变量,当美资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时长不到2年时,这一变量取值为0;
当美资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时长为2~5年时,这一变量取值为1;
当美资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时长为6~9年时,这一变量取值为2;
当美资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时长为10~20年时,这一变量取值为3;
当美资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时长为20年以上时,这一变量取值为4。

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推出本地化产品或服务设计经历(Unique)是一个二分变量,1表示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拥有或即将拥有至少一项本地化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设计,反之则取值为0。

(三)计量模型

本文主要分析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营时感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来自中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对于其在华设立总部的决策的作用。为达到研究目的,我们采用的是Logit回归模型。

四、实证结果

表3测度的是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感受到的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跨国公司竞争压力的变化对于其在华设立总部决策的影响。

由模型(1)-(3)可知,第一,美资跨国公司在中国感受到的来自国有企业竞争压力的变化对于其在华设立全球性、亚太区或中国区总部的决策并无显著影响。第二,美资跨国公司感受到的在中国投资经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的加剧,既可以提高其在华设立全球性总部的可能性,又能够增强其在华设立中国区总部的倾向。至此,假设1未获得支持,而假设3获得支持。第三,美资跨国公司感受到的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剧会增加其在华设立亚太区总部的倾向,而其感受到的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将降低其在华设立中国区总部的倾向。至此,假设2获得支持。

模型(4)考察的是“来自中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的变化(Csoe)”与“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的变化(Cp)”之间的交互效应,以及其对于美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亚太区总部决策的影响。交互项“Csoe×Cp”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稳健性标准误为-2.10,说明“来自中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的变化(Csoe)”会削弱“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的变化(Cp)”对于美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亚太区总部的影响。

五、结 论

本文重点考察东道国不同所有制企业形成的竞争压力变化对于跨国公司总部策略的影响。通过对305家在华投资经营的美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四点主要结论:

(一)中国国有企业在国际上的市场化竞争主体地位尚待加强

来自国有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总部的级别并无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一开始有些令人意外,但仔细想来,却也从侧面说明了跨国公司对中国国有企业存在“误解”,未能从市场和战略角度考量1997年后在中国兴起的这批由国有资本控股的、合乎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国企”②的市场化的独立竞争主体地位。

(二)民营企业的兴起会激发在华跨国公司链接亚太区域的动力

为与日益成熟壮大的中国民营企业抗衡,跨国公司倾向于链接周边市场,通过提升其在华总部在公司全球战略布局中的等级和地位,来充分发挥其在华总部的灵活性和整合周边资源、资本、及市场的能力,打造其“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国内民营企业的兴起及其带来的竞争压力的加剧能够增强跨国公司在华建立亚太区总部的倾向。

(三)驻华跨国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对其个体在华总部策略的影响具有“马太效应”

在中国投资经营的外资企业竞争态势的加剧会带来“两极效应”――要么挤压跨国公司采取本地化的策略,推动其在华设立中国区总部,深挖中国市场和资源,积极建立其与中国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紧密友好关系;
要么驱使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迫使其在华设立全球性总部,以覆盖全球的资源、市场、技术和资本调度网络来抵挡其他跨国竞争者的挤压。

(四)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给跨国公司带来的竞争压力具有“中和效应”

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时在中国兴起时,国有企业的崛起会弱化民营企业竞争态势的加剧对于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亚太区总部的刺激作用。也就是说,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两股竞争势力会相互中和,一方的崛起会弱化另一方竞争态势的增强对于跨国公司在华建立亚太区总部的影响。

注释:

①2014年10月23日,路透社报道:中国民营企业反应灵活且管理高效,在互联网行业繁荣和企业积极扩张的大环境下,其交易活动总规模超过了国企,首次成为投资银行最大的收入来源,这表明中国的改革举措正在大大改变着民间资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②经济学家刘世锦在1997年在对青岛海信等一批国有企业进行调研的时候第一次提出“新国企”概念。

[参考文献]

[1]龙 斧,王今朝.企业“股份制”和“上市”不等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二评“资本混合型企业”的决策科学性[J].社会科学研究,2015(1):55-56.

[2]Dunning J H., Archer H. The eclectic paradigm and the growth of UK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1870-1983[J]. Business & Economic History, 1987,16:19-49.

[3]Nonaka I. Redundant, Overlapping Organization:
A Japanese Approach to Manag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0,32(3):27-38.

[4]Dicken P., Kirkpatrick C. Services-led development in ASEAN:
Transnational regional headquarters in Singapore[J]. Pacific Review, 1991,4(2):174-184.

[5]Lesserre P., Hellmut S. Strategies for Asia Pacific:
Meeting new challenges (3rd ed.)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2006:
99-119.

[6]钟宇钰.上海自贸区对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设立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4(4):241-241.

[7]Holcombe R G. Dynamics of the Mixed Economy:
Toward a Theory of Interventionism[J]. Routledge, 1998, 97(4):731-734.

[8]Toshihiro Matsumura, Noriaki Matsushima. Mixed Duopoly with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Sequential Choice of Location[J]. 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 2003, 42(1):18-34.

[9]张剑虎,李长英.部分国有化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空间竞争问题[J].世界经济文汇,2010(6):32-49.

[10]Lu Y, Poddar S. Mixed oligopoly and the choice of capacity[J]. Research in Economics, 2005,59(4):365-374.

[11]Zaheer S. Overcoming th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38(2):341-363.

[12]Gaur A. S., Lu J. W.Ownership Strategies and Survival of Foreign Subsidiaries:
Impacts of 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Experie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33(1):84-110.

[13]李众敏、吴凌燕.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的初步评估[J].世界经济,2008(11):66-79.

[14]Barkema H.G., Bell J. H. J., Pennings J. M.Foreign Entry, Cultural Barriers, and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381-405.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跨国经营 指导理论 支持体系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展开的跨越国界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传统跨国经营的理论,然后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怎样构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撑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多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利润驱动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通常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者是“母公司专有技术转移的接受者”,并认为企业的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识发展与扩散的承担者,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优势。由于在海外经营会比国内经营发生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国企业各方面的条件与本地企业一样的话,那么它在进入外国市场后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或根本无利可图。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因此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认为,企业决定到海外去投资,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有的竞争优势,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因为,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技术外溢又带来了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
尾随优势是指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
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因为许多行业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当某一行业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时候,通过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也将受益于其他行业。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际技术外溢,并且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快得多。事实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对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溢出和扩散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可靠近技术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2003年的数据显示,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我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我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另有学者在对我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企业在英国投资的首要动机,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也成为主要动机。而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已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表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目前,从我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不能指导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其原因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优势;
第二,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R&D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优势;
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缺乏管理优势。因此,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是其进行跨国经营的理论支持。我国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母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和社会支持。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建立国际信息搜寻网络,利用政府的驻外机构,针对民营企业所需的市场、技术、人才、政策信息,搜集所在国相关资料,反馈给国内市场;
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国家应鼓励相关部门和相关组织成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增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
政府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他们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应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金融与保险体制,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念支持

民营企业要树立跨国经营的理念,应认识到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应意识到企业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地域扩充,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国际化的时间、合理设计国际化的路径。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支持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其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民营企业需要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战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明晰产权,并建立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不规范,同时,市场与客观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调整、提升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创建独特并富有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而,民营企业应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时针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实行技工、技贸相结合,依靠所在地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提高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价值保障是一种有效过程,它要求企业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只有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提高了,才能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支持

Michael E•Porter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典型的后发展型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其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这里所说的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开发能力、开拓能力、既忠诚又爱国的人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更快发展,首先在于缺乏这类人才。因此,民营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二是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包括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等;
三要创新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道德 跨国经营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范围日益扩大,跨国公司的伦理道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一种被普遍接受的伦理体系可以作为跨国公司管理者进行涉及伦理问题的决策指南。

一、国外的经营道德理念

国外对跨国经营道德的评价一般存在两大理论。一是功利论,主要以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二是道义论,主要从处理事物的动机来审查是否道德,行为的后果则不作为依据。并从直觉和经验中归纳出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责任和义务,以这些义务的履行与否来判断行为正确与否。

理查德・T・德・乔治列举了美国的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问题上通常所持有的三种观点:(1)“入乡随俗”(WheninRome)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伦理规范是因地而异的,不存在任何普遍的伦理规范。在他国从事经营,应当服从该国所实施的法律。(2)“正义美国人”(Rightous American)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在国外经营的美国公司应当像在美国一样,严格坚持在美国适用的行为准则。(3)“天真不道德者”(Naiveimmoralist)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跨国公司不必服从任何道德准则,因为那会导致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对跨国经营道德的评价还包括托马斯・唐纳森和托马斯・W・邓斐提出的综合社会契约论,它认为行为规范是从人或社会共有的目标、观念和态度中产生的,用以维护社会道德秩序所必需的社会契约。综合社会契约论主张事物对与错及某行为恶与善的判断标准,要因不同社团而有异。

二、跨国公司在华营销中的产品所引发的相关道德问题

1.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环境问题。一些跨国公司将会对母国的环境造成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转移到中国境内进行生产,然后再返销母国,对中国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

2.跨国公司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行为。跨国公司已对我国各行业的垄断达到惊人的程度,其表现在:一是直接遏制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二是有可能获取到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行业不宜对外披露的信息,大大增加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潜在风险。

3.侵犯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对资金和技术的垄断,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经济部门。甚至控制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侵蚀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三、跨国公司义利观调节措施

为更好实现互利双赢,跨国公司在自身的经营活动中,首先应了解并遵守东道国的道德规范,至少不能违背所在国家的伦理道德要求。这能体现出:在“正其义,而利自在”中保证经济活动的方向;
“谋其利,而有其义”中,增加经济活动效益。要提高在华跨国公司的营销道德水准,我们应从宏观调控、微观治理两大方面着手处理:

1.国家宏观调控监管机制

(1)完善中国的市场机制。中国改革开放时间只有20多年,市场竞争程度、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发育的程度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在竞争中的行为越是受到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监督和制约,市场机制的优化为道德营销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尚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纵容了在华跨国公司的不道德行为。道德不像法律那样有国家的强制力做后盾去实施,道德的约束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有时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只有通过健全的法律和法规才能做到既对不法商家给予应有的制裁又能督促道德更好地在它们的商业活动中加以实施。

2.微观方面的调节方法

(1)跨国公司的自我约束。道德准则的最终实施者还是跨国公司自身,并且要与公司的营销功能相适应并做到具体化。跨国公司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来督促道德营销的实施,跨国公司通过设计伦理工具来支持和评价管理者决策的道德性,并且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评定和筛选候选方案,最终可得出最符合伦理道德的营销决策方案。这样就能确保最终决策的道德水平。

(2)加强消费者教育。实际上消费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最为关键,如果大多数消费者不关心自己的权利或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即使有完善的法律也难以解决营销中的不道德行为。加强消费者的教育不仅要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帮助消费者识别营销道德缺失行为并做有力的斗争,同时要教育我们的消费者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让他们在消费中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合理的消费方式。

3.企业家经营德性中仁爱情怀的培育。由于受儒家及墨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以仁义作为基本的德性要求。这个德性要求体现在具体的德目中就是要在人格品性中形成仁爱的情怀。在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我们能把儒家所推崇的“仁爱”与西方文化中形成的“自爱”情感这两者内在统一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期待在人格修养中出现一种新的德性境界。这种自爱与仁爱相统一的人格塑造情感正是一个真正跨国经营企业家在自我德性中所必须具备的。

4.社会舆论监督。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新闻媒体是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在规范跨国公司的营销行为方面,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约束跨国公司非道德营销行为的蔓延。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媒体在宣传跨国公司投资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监督其的某些不良行为,抑制其行为对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甚至是中国政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谭世中: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版

[2]张喜民:跨国公司在华营销的道德缺失与防范 工会论坛,2005年5月

跨国公司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 本土化战略 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fdi的研究较为全面,相关的理论也较为成熟,而对于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研究,大多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与经济学理论结合程度较低,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因而有关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系统性研究文献并不多。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经济学原理分析,从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文化因素这四个方面着手,对于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国内研究进行整合,并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述评。 

一、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成本因素 

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本最小化。成本学派认为跨国公司通常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区位进行生产与经营活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在资源与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源成本会比其他地区的低(黄水灵,2005),如劳动力成本对跨国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即倾向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区位(雅马瓦基,1993);除企业专有资源外,企业的普通资源也往往很容易从东道国获取,且相对于从母国获取资源而言,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李丽,2005)。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本土化有利于绕过贸易壁垒,使产品迅速进入东道国或邻近地区市场销售,从而降低了成本(黄庆波,冯琳,2006)。 

除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外,跨国公司在实施本土化战略中,也会注重交易成本的控制。凯夫斯(1971)经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寻找原材料和服务、雇佣人力、探索市场、以及计算谈判合同成本时,往往趋于成本产生最小的地方。此外,企业的成本还受到资金利息率和税收的影响,而这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同时,直接聘请本土人员要比外派人员所支出的费用低得多(魏威,2007)。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1981年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指出了跨国公司进行本土化战略是出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这三者的考虑,解释了跨国公司利用我国庞大的市场与廉价的资源,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徐轶奕(2006)认为由于文化差异、关税壁垒和非关税措施等的限制,跨国公司只有在我国实行研发本土化战略,就地研发与技术创新,才能绕过贸易壁垒,节约成本。曹慧平、孟庆超(2007)通过对百事公司在中国原料采购本土化战略以及本地化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百事公司在华销售产品所使用的糖、瓶子、易拉罐等都是在本地进行采购与制造,只有最为核心的配方由美国总部统一配送,这对于百事公司控制成本极为有利。 

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市场因素 

不仅要考虑成本因素,跨国公司在实施本土化战略时,还应当考虑当地的市场规模与市场特征。跨国公司活动与东道国市场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斯文登伯格,1979)。通过对1998年至2005年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地区分布情况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跨国公司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市场开放度高,市场机制已初步建立,有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研与创新能力等(魏威,200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博士所主持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的课题调研中,采用人类学基础理论和跨文化比较分析法,运用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指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本土化是先导和基础。 

对于考虑到市场因素而采取本土化战略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跨国公司在华的品牌本土化战略,另一个是跨国公司在华的渠道本土化战略。 

为了赢取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必须注意当地的市场环境与消费者需求,使得品牌渗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中。whitelock&pmibelt(1997)从营销哲学的角度认为,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而非生产能力来组织生产;同时,他们又从竞争和消费行为的角度提出,本土化有利于企业通过生产适应当地环境与需求的差异化产品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技术开发与产品创新能力,有利于社会进步。 

跨国公司要在中国市场获取成功,必先掌握中国市场的消费文化。在销售产品时,要注意当地的分销渠道,降低公关与协调成本,规避贸然投资的损失风险。同时,跨国公司可以借助中国企业已有的营销网络,或通过并购与新建、投资与战略合作等方式,形成自己的营销渠道。徐英(2008)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检验、方差与相关性分析,比较了三星与联想在中国实施的市场营销本土化战略,得出联想利用本土化战略的优势,在渠道策略上更胜一筹。 

三、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跨国公司在华降低成本、获取收益、赢取市场的催化剂。在短期,市场需求与规模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唯有将供给曲线向右平移,才能将生产成本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正如经济学(2003,中译本)所指出的,跨国公司通过革新技术来改变供给。新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创造新产品,同时又满足了我国市场的需求。在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生产函数为产出与资本、劳动、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y=f(k,l,h,t)(raul,1986)。目前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实行本土化战略,基于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大量的优秀人才,致力于以科技进步为前提的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 

对外经贸大学张汉林教授认为,对投资母国来说,本土化是国际化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东道国来说,本土化可能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过程。跨国公司在华进行本土化战略,可以直接将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国,通过技术外溢,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增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宋凌燕,2004);无独有偶,汪开鹏(2009)认为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中国的流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自身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了获取超额利润,跨国公司必须对先进技术进行垄断,从而避免技术外溢,宋亚非(2006)对于中国轿车产业进行了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中国做的最多的是零部件质量检测等工作,使得中国在技术上受制于对方,难以形成自主研发的能力。

四、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文化因素 

跨国公司在华进行投资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本土化战略是否运用得当。刘双认为,跨国公司的文化本土化过程主要是指对中国政府、中国社会、中国民族、中国企业家等的体制文化观念、公共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的认同与磨合。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搬硬套会使得跨国企业寸步难行。荷兰g.hofstede教授将中西方文化差距归结为四个维度:权力差距、个人/集体主义、男性/女性特质和不确定性规避。赵景华教授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外跨文化冲突导致跨国公司无法正确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群体心理等,从而制约了跨国公司在外部市场的拓展、增加了其在企业内部构建信任机制与创造有序管理的难度。 

文化的显著差异对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可能会阻碍跨国公司的前进与壮大,也可能会促进跨国公司的创新与发展。跨国公司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员工更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与广阔的视野范围去判断事物和解决问题,这是唯有跨国公司才享有的竞争优势(汪群,2009)。时长胜认为,跨国公司只有进行积极且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长远利益。侯立波(2009)建议日资k企业应加强对中国文化的适应,通过整合中日文化与企业文化,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调整企业群体共同价值观,给予中国经理人最大信任,来减少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文化摩擦,成功实施本土化战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历程中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再造(李燕萍,2003)。韩国三星集团为了使自身企业文化与中国当地文化相融合,规定凡在中国投资的三星企业都必须要了解中国特定的投资环境、中国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贸易规则等,同时相关人员必须学习中文。肯德基为适应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文化,推出了不添加明矾的健康安心油条,将现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苏华,2008)。杨安(2009)通过研究ge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成效,发现跨国公司要克服跨文化经营的障碍,可以采取合资、合作、股权参与的投资方式或者许可证合同、管理合约、销售协议等非股权参与投资方式,以降低经营风险,在与外方伙伴合作过程中,迅速适应外国文化环境。 

五、简要述评 

通过上述综述,可以看出,跨国公司作为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微观基础,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以降低成本、获取利润为目的,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战略;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本土化战略,首先要适应中国市场环境与满足消费者需要,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与创新能力,对其在华本土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通过文化融入与再造,使得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游刃有余。同时,对于中国学习最新科技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机遇与挑战。 

在综述现有的国内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如下几点不足之处:首先,大多数学者对于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研究,均是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数据资料来分析某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的现状,而很少与经济学理论结合,有学者通过模型来分析,但只限于静态博弈;其次,数据的搜集较为困难,所找的数据分散不全面,可能是由于数据涉及公司的机密性,这对于建立量化的分析框架产生阻碍作用;再次,学者通过实验或问卷的方式来分析,所得到的结果难免会产生偏差,这使得学者给予跨国公司以及中国的一些启示或建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为此,笔者认为对于经济学理论与模型的运用,可以适当地通过放宽其假设前提,或是增加相应的变量来对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进行研究;对于数据难以获得的问题,大多数学者通过上网或已有资料文献进行搜集,而我建议可以通过实际调研,走进企业,与企业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之后,获取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或资料;最后,对于存在误差性的实验结果,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考虑到其局限性,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而非笼统地泛泛而谈,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而进行调整与完善。 

综述至此,研究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随着更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与经营,通过不断实践与调整,逐渐适应中国的发展,从而解决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研究还没有系统性的框架,因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必须依照中国的具体发展情形而加以专门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英.跨国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8(2-9) 

2.魏威.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7(6-7) 

3.李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1-2) 

4.宋亚非.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东道国的影响[n].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 

5.黄庆波,冯琳.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建立[n].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5) 

6.赵璟燮,王晓华.跨国公司的中韩广告效果比较研究[j].营销传播论坛 

7.汪开鹏.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及启示[j].价值工程,2009(4) 

8.周连喜.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9) 

9.康伟,周建波,齐中英.欧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文化战略研究[j].企业管理,2005(10) 

10.彭娟.跨国公司中国市场品牌本土化发展战略[d].重庆:重庆大学,2004 

11.刘双.海外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学术交流 

12.汪群,胡江凤.基于文化视角下的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7) 

13.侯立波,吴艺梦.试论传统文化对跨国公司海外再发展的影响[j].中国外资,2009(12) 

14.时长胜.浅议国际化企业的跨文化管理[j].双文明建设 

15.李燕萍,熊峻.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中的文化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