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质量检测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8 12:2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本工程工程包括2个2万t级通用泊位(兼靠5万t级散货船)及引桥一座。引桥长约3,714.18m,标准桥宽15.5m,水工建筑物Ⅱ级安全等级,T梁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其中40m连续T梁梁高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质量检测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质量检测论文【五篇】

质量检测论文范文第1篇

本工程工程包括2个2万t级通用泊位(兼靠5万t级散货船)及引桥一座。引桥长约3,714.18m,标准桥宽15.5m,水工建筑物Ⅱ级安全等级,T梁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其中40m连续T梁梁高2.5m,行车部分宽10m,由两片边梁、两片中梁组成。某预制T梁在浇筑成型过程中,因混凝土泵送故障中断浇筑约2h,导致在梁中段形成斜截面浇筑冷缝。

二、质量检测目的、步骤及内容

1.目的

通过无损检测与取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工程预制T梁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其是否能满足工程需要。

2.检测步骤及内容

(1)收集并整理该预制T梁的原材料试验检测资料、浇筑安装记录及浇筑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等资料;
(2)对该预制T梁进行外观调查及检测,详细记录梁混凝土结构的缺陷情况及其分布;
(3)采用无损检测方法(探地雷达及超声波法)对该构件质量进行检测,以掌握其内部缺陷情况;
(4)针对上述检测结果,采用取芯法对混凝土质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
(5)最终综合各种检测成果及资料分析情况对混凝土质量进行综合分析。

三、某预制T粱混凝土均匀性检测实例

1.外观调查

现场对该预制T梁外观进行调查,检测中详细检查其观感状况,并在构件表面展开图中绘出劣化的部位、注明类型、走向等基本参数,典型照片见图1。

2.无损检测

受现场检测条件限制,本次均匀性检测选择冷缝较典型的某分段分别采用用探地雷达法和超声波法进行检测。(1)探地雷达法本次检测工作使用美国GSSI公司SIR-3000探地雷达,选用1,600MHz天线,采样点数512。在腹板内分别沿冷缝走向布置1条测线,跨缝布置2条雷达测线,测线编号依次记为3a、3b、3c测线,并在过缝时打上标记。采集到的雷达数据经滤波、增益等各种后期数据处理及参数调整后,分别生成灰度剖面图、波形剖面图。如图3为沿冷缝走向测试结果,跨缝测线的灰度剖面图、波形剖面图,图中纵坐标是深度,单位是m。每幅灰度图中2排双曲线之间部分即内部混凝土层,打标记的点为跨缝时标记。腹板范围各测线雷达图像扰动较少,同相轴连续性较好,波形、波长较为一致,在雷达可分辨范围内混凝土均匀性未发现明显异常情况。

四、结论及建议

质量检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
射线检测技术;
超声检测技术;
焊接质量

随着焊接技术的发展和新兴材料的使用,我国电力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电厂管理者对焊接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在电力工程焊接过程中,现场焊接作业易受材料种类、焊工技能等因素的影响,此时,做好焊接质量管理工作对保障设备焊接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无损检测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在电子、机械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也成为保障电力工业用电安全的重要手段。电厂工程中无损检测工作具有流动性强、作业难度高等特点,要保障无损检测和焊接质量,关键在于合理监控无损检测活动。此时,我们不单要做好焊接管理工作,也要加强无损检测工作,以此达到全面控制电路工程焊接工作。本次研究从无损检测技术入手,分析电力工程焊接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进一步介绍提升电力工程焊接质量的建议,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一定指导。

1无损检测的定义及方法

无损检测是指基于不影响或危害被检测对象具体功能条件下,通过射线、红外线等技术对设备、零件、材料等实施物理、化学、缺陷的检测技术。有学者研究指出,美国宇航局调查如今世界上大约有70多种无损检测技术。通常情况下,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射线、超声、交流场测量、声发射检测等,其中,超声和射线照相检测技术是电力工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下文主要对这两种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1.1射线检测技术

射线检测具有穿透性好、电离作用等优势,主要应用在电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铸件、焊缝的检测中。这种检测手段的原理为:根据射线在介质中传播的衰减特性判断。如果强度均匀的射线由被检测对象一面注入其中,由于缺陷与被检物材料对射线衰减特性不同,透过被检物不均匀的射线强度,以此判定被检测物表面或内部存在缺陷。但这种技术在电力工程中使用存在一定的缺陷:复杂的工艺、摆放位置不当、现场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其最终检测结果。

1.2超声检测技术

超声检测技术因具有投资成本低、反应速度快、灵敏性高等优点,得以在金属板材、铸件、房屋建筑等领域广泛使用。超声检查的原理为:借助超声波在界面给出的反射、折射及其在介质传播中的衰减,由发射探头向被检测对象发射超声波,接探头接收从界面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或透过检测对象的透射波,检查设备是否存在缺陷,并对缺陷进行定量、定位。但这种检测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如下:对比较复杂或具有不规则外形的固体检测难度加大;
对体积型缺陷敏感度较大,从而影响物体的检测结果;
这种检测技术会受到材料材质、晶粒度等因素的影响;
除检测自身存在缺陷,具体操作中还会受检测人员工作经验、主观性等方面的影响。

2电力工程焊接质量管理不足之处

目前,多数电力工程焊接管理中依然存在忽视焊接技术、单凭经验工作的情况。具体表现为:(1)电力工程焊接人员只有接受技术培训,才能保障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达到电力工程焊接工作的要求。现阶段,多数电力公司忽视焊接工作的管理,对焊工操作项目管控不严,甚至出现无证操作的情况。部分单位焊前培训制度早已名存实亡,遇到作业高峰期,因人手不足,往往执行以练代训的模式,焊接产品质量堪忧。尤其在新型耐热钢被广泛使用以后,电建单位缺少这类人才的储备。(2)部分电力工程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过程中,工艺评定一般被焊前考试取代,只有重视焊接工人的工艺评定工作,才能全面提升电力工程焊接质量。

3案例分析及建议

3.1案例主管管道焊口状态

某电厂一期工程的设计容量为6006MMW,1~4号锅炉使用双火焰、一次再热、超临界、露天直流锅炉。锅炉最大连续出力为1950t/h,其中,过热器出口压力和温度分别为2534MPa、542℃,再热器出口温度、压力依次为569℃、425MPa,锅炉效率高达9384%。根据工程管理模式,管道焊接与检查工作由不同的承包商完成。锅炉本体监测的大径管、小径管分别为672个、34212个,锅炉本体合金钢焊口为31104个,小径管高合金焊口、异种钢焊口分别为1948个、8222个。锅炉本体小径管使用全氩弧焊接法,1~4号机组主蒸汽、再热热段、冷段等动力管道共有376个焊口。

3.2无损检测

(1)为保障焊接工程的质量及效率,使用无损检测技术辅助焊接作业。使用无损检测时,其温度控制在50℃以上,并挑选上述管道总数的十分之一进行抽样检查,全面检查焊接口质量。在进行无损检查时,选择台塑线软件完成监测和管理工作。实施焊接操作过程中,由于锅炉自身结构比较复杂,应对其内部所有管道实施检查。同时,为准确显示工程的进度,工作人员要认真记录相应的数据,并制成表格存档。根据案例数据可知,2号与3号锅炉存在显著差异,因2号锅炉工程进行一半后挑选射线软件对其展开无损检查。而3号锅炉具体实施过程中,一直使用射线监管开展无损检测。这种方法能保障整体检查所有工程,详细记录各项数据,确保所用商品达到规范要求。如果施工过程中存在不达标的零件,需及时返修或实施调整,这种检查方法不单能提升商品焊接质量,也可保障整个电力工程的工作效率。(2)必须注意,国内锅炉本体小径管一般只进行1次射线检查,本案例中锅炉本体小径管实施2次射线检查,以提升缺陷检出率。结合管排布置情况,进行2次90℃射线检查,主要包含一级过热器、再热器等。由于超声波检测无法准确检出返修焊口的缺陷,此刻需要借助射线检测进行验证,从而得到合格的商品。各项工程结束后,再对各设备内部清洗程度进行检查。(3)在探讨电力工程无损检测过程中,为保证焊接后各管道接口的稳定性,在焊口热处理前后均进行一次检查。实际进行焊接操作时,因某些部件需将母材固定起来,待其外表无棱后,方可进行全面的浸透检查,以保障焊缝的完整性。必须注意,有裂痕的部件批改或返修时,需通过浸透检查明确裂痕部位,准确进行修正处理。

4针对电力工程焊接管理与无损检测工作的建议

现代电力工程中,焊接管理和无损检测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在保障电力工程质量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加强对焊接工作管理和无损检测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执行标准,方可保障电力工程焊接质量和无损检测规范化。同时,各企业和管理部门要做好焊工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培训过程中,以实践操作技术为主、理论为辅,在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相应的培训工作。培训老师要求每位新来的焊工焊接一块试板,便于了解其的水平,从而有的放矢、有所侧重的开展培训和指导工作。必须注意,培训老师要求能焊出经得起他人挑剔的焊缝,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此一来,焊工能在以后的培训过程中服从教师的安排,虚心向他们学习。在老师讲解完操作技能后,由于每位焊工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时常会碰到各类题目,这就要求焊工老师不断巡回检查,不断提醒、纠正焊工的错误。通过这样有规律、有计划地培训,发现每位焊工的特点,提升焊工的技能水平。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力工程对焊接质量和无损检测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次研究从无损检测技术入手,以某工程实例为依据,全面分析电力工程焊接质量与无损检测的应用,提出改善工程焊接质量的对策。

作者:朱星星 单位: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孙言蓓.电力设备无损检测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5(18):29~30..

[2]崔百涛.浅析电力电缆X射线无损检测技术[J].江西建材,2016,23(15):205,210.

[3]师俊杰,邵季飞,石家铭等.电磁无损检测技术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13(20):63,65.

[4]姚勇琦.探究电力工程焊接质量与无损检测的管理与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6,13(1):206.

[5]蒋弘波.电厂建设焊接管理及无损检测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8):1333~1333.

质量检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堤防防渗墙无损检测试验研究

一、引言

堤防防渗墙质量与长江沿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对已修建的堤防防渗墙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验收工作迫在眉睫[1]。

然而,防渗墙质量检测验收工作遇到了难题。目前的防渗墙质量检测工作量大、面广,施工工艺和人为等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复杂多样,规律性差。传统方法满足不了需要。由于大范围的在堤身造墙防渗的工作是中国堤防工作近年来所独有的一大特色,因而对我国地球物理工作者来说,堤防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工作没有现成的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加之其理论证演工作难度较大,计算机模拟计算的工作一时难以完成。因此,堤防防渗墙质量检测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情况看,较成功的办法是在墙体上打孔作弹性波CT,但此方法对打孔的施工工艺要求较高,因为墙体较薄,通常在15~30cm之间。要在这样的墙体上打孔而不偏离墙体,其技术难度较大,此外,由于该方法需要造孔,因而难以用作大范围的质量检测。

鉴于我国堤防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的现状,我们于1999年3月提出并开始研制新型的相控阵地质雷达系统。目前,该项研究已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的专题,最近又在国家863计划中作为一个课题立项,并得到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但由于该系统在国内外尚无可供借鉴的先例,其研究开发工作从仪器设备、方法原理到软件开发和资料解释方法均需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研究周期长达4年。因此该方法目前一时还不能满足当前的堤防隐蔽工程质量检测之急需。

因此,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地球物理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现有的各种地球物理方法中,还有哪些方法没有用到堤防防渗墙质量检测工作?已用的各种方法中,那些被认为无效或效果不好的方法是不是已被彻底否定?现有各种方法之间有没有一个最佳配合的问题?各种方法的野外工作布置有没有新的潜力可挖?能不能开展一个广泛的试验研究工作,将现有的在原理上可用于堤防探测的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包括那些已用过的方法)尽可能地运用于某一典型的待检堤段,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试验研究,然后用钻探和开挖办法检测其综合结果,以确定各种方法的有效性,从而淘汰一些无效的方法,深化完善那些效果较好或稍有效果的方法,以缓解当前堤防防渗墙质量检测工作之急需?本文所开展的工作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进行的。

二、试验区概况

本项研究的试验场地选在长江某干堤,检测长度1.2km,该段具有深层搅拌法、切槽法和抓斗法等三种不同工法的防渗墙,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具体见表1。

1.地质概况

测区为冲积平原,多由漫滩组成,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地面高程18~22m,距堤外脚70~100m内多有沟塘分布。堤身一般高6m,局部高达7m,堤顶宽6~8m不等。堤身内外坡比为1∶3。地下水位高程一般为17m左右。

堤身填土主要为粉质壤土,次为粉质黏土,局部夹厚0.5~0.8m粉细砂。堤身段总体土质不均一,密实程度差。

堤基为多层结构,据先导孔资料,一般为:

①砂壤土:厚约0.5~3m、2~5m两层。②粉质黏土:厚1~3m。③粉质壤土:厚1~8m、3.5~4m两层。④粉细砂:厚22~26m。⑤粉细砂岩:厚度不详,基岩顶板高程-22.45m。

2.堤防防渗墙缺陷类型

防渗墙的施工方法众多,主要有深层搅拌法、振动切槽法、液压抓斗法、拉槽法、射水法和高喷法。施工工法不同,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也不同。其质量缺陷问题主要可归为:施工中的套接墙体间的接缝、开叉等;
防渗墙墙体的均匀性问题,如墙体中架空、蜂窝、离析、局部充泥等。

3.地球物理特征

根据历史资料,结合本次检测结果,区内检测对象对应的物理性状参数如表2。

三、试验方法及设备

本次试验研究采用的物探方法有井间弹性波CT和电磁波CT、高密度多波列地震影像法、垂直声波反射法、瞬态瑞雷面波法、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等八种试验方法。

用于本次试验工作的检测仪器有:

①地质雷达法采用美国GSSI地球物理探测公司生产的SIR-10H型地质雷达系统;
②CSAMT法野外采集仪器为美国Zonge公司生产的GDP-32多功能、多通道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仪系统;
③弹性波层析成像采用美国乔美特利公司生产的R24地震仪;
④电磁波层析成像法使用仪器为JW-4型地下电磁波仪;
⑤垂直声波反射法使用仪器为长江工程地球物理勘测研究院(武汉)研制生产的LXII-A岩土工程质量检测分析仪,激振震源为频率、能量均可变的弹性波冲击震源,检波器为压电陶瓷检波器;
⑥多波地震影像法和瞬态瑞雷面波法均采用北京水电物探研究所研制的SWS-1G型面波仪;
⑦高密度电阻率法使用仪器为中国地质大学物探系研制生产的GMD-2型高密度电法仪。

四、试验工作布置

现场试验工作以剖面形式布置。纵剖面测线沿防渗墙体走向布置,位于防渗墙体顶端;
横剖面测线垂直防渗墙走向,每种工法的墙体各两条。

现场试验方法分为两大类,地面检测与井间检测。其中地面检测共投入的方法有:高密度多波列地震映像法、瞬态瑞雷面波法、垂直声波反射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法)。井间检测的方法有:弹性波CT法、电磁波CT法。

上述所有的地面检测方法,分别对试验段中三种不同墙体进行检测,具体为:

①高密度多波列地震映像法:纵剖面长度1200m,点距1m。②瞬态瑞雷面波法:纵剖面长度1200m,点距1m。③垂直声波反射法:纵剖面长度1200m,点距0.5m。④高密度电法:纵剖面长度1200m,横剖面600m,点距2m。⑤地质雷达法:纵剖面长度1350m,其中纵剖面1200m,横剖面150m,点距0.2m。⑥CSAMT法:纵剖面长度1340m,其中纵剖面1200m,横剖面140m,点距4m。

井中(间)检测方法分别在三种墙体中各布置一剖面。其中,深层搅拌水泥土墙中剖面共6个钻孔,振动切槽水泥砂浆墙中剖面共11个钻孔,液压抓斗塑性混凝土墙中剖面共3个钻孔。

五、试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每种方法的研究及检测试验,发现应用效果好坏不一。以下对本次试验所用的各种方法检测效果进行简要的分析评价。

1.地质雷达法

本次试验结果发现,采用该方法检测目前难以对防渗墙质量作出合理的评价,它不能确定墙体的深度,对一定深度内的墙体质量引起的异常更难以判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原理上讲,目前的地质雷达利用的是近场球面电磁波,其天线的探测范围是一个形似开口向下的圆锥体,接收信号是地下一定范围内物体的综合反映,由于防渗墙厚度较薄,旁侧的影响就会将目标体信号掩盖掉。

(2)从参数选取上看,由于防渗墙体较薄,探测分辨率要求较高,因而天线的中心频率要求较高,当选取天线的中心频率增大时,天线的体积也随之增大,对SIR-10H型探地雷达而言,100MHz天线的长度就为1m,因此从天线大小来看,就难以满足防渗墙这种超薄层的探测。

(3)在防渗墙顶部都覆盖有0.2~0.5m左右的泥土覆盖层,当天线在地表对其进行检测时,难以保证天线的中心正好位于防渗墙的顶部。

(4)接收信号虽然携带有目标体甚至小缺陷的信息,但由于目前缺乏有力的数据处理方法将它们分开,因此,难以判断所接收到的信号异常究竟是墙体及其内部缺陷引起的真异常还是墙体周围介质引起的假异常。

2.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

本次试验结果发现,运用CSAMT法[2]检测防渗墙质量,对于墙体接头、墙身质量均匀性重大墙体质量缺陷及墙体深度的检测,方法可行,成果形象、直观、可靠,精度高(如图1~3),是一种有效的无损检测方法。该方法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1)从原理上讲,该方法利用电磁波远场——平面波场,受地形及旁侧影响小,保证了在墙顶接收到的电磁信号是墙体及其内部缺陷而非其旁侧体的结果。

(2)与直流电阻率法相比,CSAMT法使用的是交变电磁场,高阻屏蔽作用小,因而对高阻墙体中的低阻缺陷,具有很强的探测能力。

(3)该仪器接收观测的电分量和磁分量值时,已经进行了归一化,使得地形的影响大为削弱,从而保证了观测数据的质量。

(4)资料处理中使用本项目研究开发的“K”剖面法软件对CSAMT法资料进行了再处理,大大改善了资料处理的效果。

(5)资料解释时,针对CSAMT法中体效应的影响,通过查看原始曲线中的异常可将该影响缩小到0.5倍间距,极大地提高了资料的解释精度。

3.弹性波层析成像法

采用弹性波层析成像法检测防渗墙质量,可反映墙体介质分布的均匀性,速度成像结果与声波测试结果基本上一致。但本次试验结果发现,该方法对异常的精细检测却未达到预期效果,但这并不否定该方法原理上的先进性。

4.电磁波层析成像法

本次采用钻孔电磁波CT法,分别使用了1m天线和2.5m天线作对比,选用单频测量方式和扫频测量方式加以相互补充和检验,并针对不同地段选用不同的测量频率,对堤防防渗墙质量检测作了全面和系统的试验工作。但从试验结果看来,效果不佳,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目前的电磁波法发射和接收均没有指向性,对很小的孔距和很薄的墙体而言,由于发射出来的是球面波,接收到的又是近场,旁侧影响严重干扰甚至完全掩盖了其在墙体中的传播信号,使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幅值是墙体及其周围介质的综合反映。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近距离检测薄墙出现吸收系数值上高下低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结果。因此,该方法目前虽然从原理上讲可行,但由于仪器及采集方法原因使数据采集质量下降,又没有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从而使得该方法检测效果不理想。

(2)与电磁波在高阻岩体中成功地找低阻相比,检测孔浅得多,因此受电缆波影响很大,干扰了沿墙体传播的电磁波信号。

5.垂直声波反射法和高密度多波列地震影像法

这两种方法在野外工作布置和资料分析上很相似,但各自的思路正好相反。垂直反射法求简,只记录反射纵波,波型成分单一;
而高密度多波列则是求繁,尽可能地将所有波型记录下来,其成分复杂。两种方法都运用于堤防防渗墙质量检测,成果图像形象直观,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检测效果。

其原因在于两种方法从原理上都属弹性波范畴,检测条件是(界)面差异,具有较好物理条件,但是它们目前只能作为CSAMT的辅助方法。因为,一是不能获取参数资料定量解释,二是还存在能量与分辨率相矛盾的因素,三是暂时还没有非常有效的针对这两种方法的数据处理与反演方法。

6.高密度电阻率法

本次试验结果发现,在堤防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工作中,该方法效果不佳,反演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在目前情况下不宜采用,其原因如下:

(1)在原理上,高密度电法与常规电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常规电法的影响因素如地形影响、体效应影响仍然是明显存在的。

(2)由于是直流电法,探测低阻异常时,受一定高阻屏蔽影响。

(3)从方法布置上,由于防渗墙体是相对高阻体,对电流起排斥作用,因而纵断面实测结果很可能不是墙体的物性反映。

(4)横断面则可能是因为堤身地形影响因素太大,反演结果因此未能反演出高阻墙体。

7.瞬态瑞雷面波法

本次试验结果发现,将瞬态瑞雷面波法用于堤防防渗墙质量检测,虽然也能够找到一些相对低速区,但就反演的整体结果看,目前效果不佳。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面波发育的前提是在软土中,在弹性体中面波探测要求偏移距小,对应的探测深度也小,而且,在墙体中产生的面波频率必定很高,多模式波均会出现,这些机理均还未被人们认识清楚,在这种状况下反演的结果是不可靠的。

综上所述,弹性波类方法(主要是体波)因墙体与其周围介质波速差异大,方法前提又只需界面物性参数差异,受体积影响小,因而具有较好的效果。电磁法和电磁波类方法中只有CSAMT法以其独有的特点克服了该类方法中的近场、地形、屏蔽、体积效应等诸多不利因素而取得了很好的检测效果,应用于防渗墙质量检测非常成功。因此,我们提出以CSAMT法为主,高密度多波列地震影像法(或垂直反射法)为辅的堤防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技术方案。

六、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与评价

针对每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本文已在前面作了详细的分析评价,现只对纳入无损检测方案中的三种方法的结果作一综合对比分析。表3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高密度多波列地震影像法和垂直声波反射法三种方法检测到的异常统计表。

表3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以CSAMT法为主,高密度多波列地震影像法(或垂直反射法)为辅的堤防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技术方案是可行和有效的。

七、结束语

堤防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试验研究工作历时一年。在有关单位的通力合作和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试验研究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后期的钻孔验证结果充分证明,本次试验研究工作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本项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通过本次试验,基本上了解了上述各种方法在长江堤防防渗墙无损检测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对几种目前认为效果不理想的方法,分析了其软、硬件和方法原理上存在的一些缺陷,为下一步对这些方法的完善作了有益的探讨。

(2)确定了以CSAMT法为主,高密度多波列地震影像法或垂直反射法为辅的无损检测技术方案,并利用钻探方法验证和肯定了该方案在堤防防渗墙检测与评价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检测技术方案不仅能在堤防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推广到国内其他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岩土工程的防渗墙质量检测中。

(3)改进和完善了自研设备LXII型岩土工程质量检测分析仪的软、硬件系统,并研制了CSAMT法处理与成像软件,完善了进口设备GDP-32的功能。

诚然,由于时间和经费所限,本次试验中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深化。因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议尽快将本项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长江堤防已建和在建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工作中去,从而使检测工作更加全面、经济、快速、安全可靠。

(2)建议给予一定资金,尽快启动“双频多普勒相控阵探地雷达”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早日为堤防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3)建议进一步深入开展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瞬态瑞雷面波法和井中电磁波CT法在堤防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工作中的有效性试验研究,便于对上述方法在长江堤防隐蔽工程质量无损检测工作中的作用予以定论。

作者单位:武汉创新工程地球物理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质量检测论文范文第4篇

矩阵式管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管理形式之一,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管理模式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矩阵式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有效的资源重组。由于这种管理模式是根据项目组织的,故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其以灵活、有效、快速反应的特点得到青睐。矩阵式质量检测方案,顾名思义,既根据集采产品的性能特征,对重点产品实行有针对性的驻厂检测、到货检测和工程应用跟踪检测相结合的方案,并将产品的检验数据与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实际测试数据相结合,建立大数据体系,而大数据系统将反向对产品技术性能指标的制定与提升提供有效信息。

2矩阵式质量检测方案初衷

2.1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应纳入检测方案

采购的质量管理原则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从适当的供应商处购买符合规格的材料,采购管理必须围绕“质量”、“供应商”、“时间”、“数量”、“地点”这5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企业若不重视采购物品的质量,质量低劣的物料会导致检测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
会导致返工,使生产效率降低;
也可能导致生产计划的延误,造成经济上和信誉上的损失,甚至造成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采购质量管理工作中,需要了解工作过程中物料的质量情况。找出影响物料质量波动的原因,就要收集物料质量的数据记录,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采购质量问题的分析,从而解决采购质量问题,最终达到提高采购质量的目的。采购环节的质量是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将采购环节纳入质量检测方案中,让产品细节质量从源头得以把控。该质量环节的掌控无论是由集团内部组织还是由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其检验数据及样品的留存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尤其是对于后续的到货检测、入库检测以及工程测试等环节而言。

2.2到货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集采产品到货检测,即产品入库之后,由省、市公司对产品进行随机抽样,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全面的性能检测。从产品入库到检测结束返样入库,涉及到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又将受到诸多内外在因素的影响,时有计划执行效果减半的情况发生。在此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以下4点:

(1)时效问题。产品到货后,抽样送样以及得到检测结果的整个过程时间较长,而工程方面又亟待使用,往往会出现检测结果出来时,该批次产品已经被提取到相应项目中的情况。当遇到不合格品,只能在工程出现问题时,再分别到现场进行更换或调试,对工期及工程质量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运输问题。有些产品规格相对庞大沉重,在运输搬运过程中,时有因外在原因造成样品缺失或损伤而无法达到检测要求的问题。与此同时,运输多为签约物流公司,送样及返样不及时,对时效也是极大的制约。

(3)试样问题。试样不足。如无源器件、连接器、有源设备等产品,根据工程实际应用进行采购,送样后,不能及时返库,需出库时却货品不足试样因破坏性试验而无法返库,或即使返库其性能指标也已不同。如蓄电池产品,一组蓄电池试样,如无同批次备品,只能对其中一只单体进行破坏试验;
而其他单体蓄电池也将因大电流放电后,性能受到不可逆转的改变。

(4)检测监管问题根据集团检测方案,各省、市公司对到货产品需先行自检,上报自检报告,再进行抽样送第三方全项检测。目前,自检环节的检测项目相对比较简单,大多无实质数据,与第三方检测数据无法进行比对,也就不能实现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控。

2.3第三方抽样检测覆盖密度低

自检是指各省市质检人员对到货产品按照产品的技术规范书进行基础性指标的检验。旨在通过对到货产品的初验,及时了解到货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是否有偏离。当出现不合格品时,可以及时与供应商沟通,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目前,自检环节仍以目测和简易工具测量为主,且自检人员工作繁杂,时有自检报告只有目测项的情况发生,自检环节的重要性被极度弱化。

3矩阵式质量检测方案初探

辽宁公司针对产品质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铁塔产品作为试点产品,实行了驻厂检测和工程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检测方案。第三方检测机构在供应商的生产阶段便进入到生产线,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原材料以及加工工艺进行检验,确保出厂的每一个产品的性能指标均达到技术规范书要求。而铁塔产品在工程中应用后,由省、市公司随机抽样,再由第三方到工程现场进行检测,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哪些因素会使产品性能指标产生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对日后产品质量管理提供了较完整的数据和宝贵的经验。辽宁公司在铁塔产品质量检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检测费用超出预算。如何在有限经费的基础上,实现全方位的立体检测方案成为当前的思考核心。

4矩阵式产品质量检测方案构想

(1)对集采产品分类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检测方案。对产品进行分类,首先需要建立模型。比如根据产品应用情景,将产品体系的横纵坐标分别设定为功能性和结构性。功能性,即为技术指标主导应用;
结构性,即为尺寸规格及机械物理性能主导应用。根据应用情景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检测方案。矩阵式质量管理体系的产品分类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

1)水晶心系列产品功能性和结构性能要求均非常严格的产品。比如有源设备、基站铁塔等,功能指标决定产品的应用,而机械性能、防水防尘、散热及抗震指标均影响着技术指标的长久性及稳定性。

2)翡翠手镯系列产品功能性要求高于机械物理指标。比如无源器件类,其中以合路器、滤波器等更为重要。他们的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信号覆盖效果,而信号覆盖对广大用户体验的满意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3)琉璃挂件系列产品挂件作为工艺品,若尺寸偏差、物理性能不达标,该产品便失去了其实质意义。比如管材类、走线架等。

4)玻璃弹珠系列产品使用中对性能及结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比如架空铁件、钢绞丝等。综上,针对产品的不同分类,在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检测场景中,可以选择重点项检测与全项检测相结合的方案,检测费用将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有所改变。节省的检测费用可应用于提升重点产品的检测密度上,如某些项目原检测密度为半年检测一次,这种检测的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发现不良品和不良原因,一旦发现时又会造成检测费用和成本的增加。若把检测密度调整为季度检测,不仅可以涵盖更多批次产品,还能及时发现问题,便于查找原因,及时对问题进行溯源。从非重点产品项目中节省的检测费用,还可以用于增加其他产品项目的检测,便于在质量管理全过程中实行立体式质量控制,使有限的检测费用发挥最大的价值。

(2)增加入库现场抽样检测,从根本解决时效和样品不足的问题。通信产品中某些产品的检测具有共同性,检测设备也比较一致。因此,根据各地市的采购情况,可以制定一站式检测方案,如同一地市的不同产品、不同地市的同一产品,或不同地市的不同产品等3种检测方案。这样既可规避物流公司所带来的不可控因素,也可即时获得数据结果,合格产品可以直接出库到工程项目。不仅能保证工期,还能节省不必要的资源、资金的浪费。其次,入库现场抽样检测可以真正做到三方在场,相互制约,确保报告的真实有效性,提升报告价值。再者,物流公司多为签约机构,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进行管理,而第三方入库现场检测,在降低物流公司运输频率的同时,让自有物流公司的管理可以做到更为高效精准。

(3)建立省市内自检交流平台,强化自检能力,让自检工作落地。通过完善自检制度,建立自检考核与激励机制,增加第三方检测机构与各地市质检人员的交流,提升自检能力,让自检环节充分发挥效力。2014年,辽宁公司多次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针对集采产品自检环节组织培训学习资料,为各地市质检人员搭建起学习交流平台,并取得一定成效。这是一项逐级深入、缓慢渗透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4)重点项目跟踪检测,建立大数据系统。通信产品应用场景不同,性能指标要求也不尽相同,重点项目涉及的核心产品应做到入库检测、工程现场材料抽检、工程初验相关指标测试等,从而通过数据库信息为不同职能部门提供可查询及借鉴的信息。

5矩阵式产品质量检测方案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1)产品分类方式及具体划分可能会存在一定争议。产品模型并非一成不变,质检人员在设计模型的时候,需根据各省市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实施阶段,对横纵坐标的参数进行设定;
而后根据产品模型对产品进行划分,并罗列出重要等级,根据重要等级的不同设计检测范围以及密度。在此划分过程中,典型产品更容易明确,而中间产品容易带来一定困扰,因此中间产品可以指定统一检测方案。

(2)各省市质检人员能力不一,且有较强流动性,自检工作落实存在一定难度。矩阵式产品质量检测方案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需要专职人员充分理解方案的主旨核心,掌握执行关键节点,故对质检人员的能力有相当的要求;
同时,质检人员作为方案执行的核心,相对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6矩阵式产品质量检测方案的执行核心环节

鉴于矩阵式产品质量检测方案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执行必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汇总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进行不断地调整细化。

(1)矩阵式产品质量检测方案的确立应以制度为基础,强化矩阵概念,聚焦质量细节,规范质量管理体系。

(2)矩阵式产品质量检测方案涉及到集团与省公司/省公司与市公司之间的协调,同时,也需要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全力配合。因此,一个高效安全的协同平台至关重要。

(3)矩阵式产品质量检测方案的执行是一个内外部协同的过程,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外部资源,对中国移动内部管理机制以及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了解有限,配合执行时可能存在一定偏颇。因此,专项方案小组的组建非常必要。专项方案小组人员应包括省市公司质检人员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专职人员,组建的宗旨界定为“信息互动,专长互补”,即公司质检人员如实汇总产品终极应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产品技术规范要求,第三方检测机构则需根据产品标准及检测方法确认检测方案的可行性及执行细节。

(4)矩阵式产品质量检测方案的终极成果实为大数据。大数据库的建立,必将涵盖供应商信息、集采产品信息、设计方案信息、工程实测指标等,为更好地贯彻集团所倡导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7结束语

质量检测论文范文第5篇

1.1基本原理及检测发展过程

本方法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一维线弹性杆件模型,按模型推算受检测桩基的长细比、瞬间激励脉冲有效高频分量的波长与桩的横向尺寸之比均宜大于5,设计桩身截面宜符合模型的基本规则[1]。该方法在对桩体进行检测时只能定性的对桩身缺陷程度进行判断,难于进行定量判断缺陷性质。对于桩身不同类型的缺陷。在工程实际中,只凭反射波法获得的测试信号很难区分桩体中出现的各类型缺陷。

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基础理论的发展,Smith于1960年建立了离散质量—弹簧模拟模型,组成锤—桩—土组成的打桩系统,利用数学差分法、数值法求解一维波动方程来模拟分析动力打桩过程,建立了目前高应变动力检测数值方法的雏形,为应力波理论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2]。1965年美国Case技术学院G.C.Goble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以行波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一套桩的动力测试和分析的新方法,也就是俗称的Case法。Case法从行波理论出发,推导出一系列简便的分析计算公式,并改善了相应的测试仪器,形成了一套通过监测现场打桩过程实时分析计算桩的承载力、打桩系统的效率、桩身应力、桩身质量的方法[3]。该方法具有实时分析功能强,公式简洁明了等优点,但在推导过程中很多对桩—土力学模型作出的桩—土体系假定与实际的力学性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基本假定的逻辑不够严谨,在后期的理论发展中该方法又被称为一维波动方程的准封闭解或半解析解。1974年,高勃尔的研究小组提出了以Case法实测波形曲线为边界条件,采用史密斯法的桩—土力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的一维波动方程反演分析法———波动方程实测曲线拟合法,并正式提出了命名为“Capwap”的计算程序。以后,又对桩的计算模型作了改进,采用连续杆件模型代替原来的离散质—弹模型,并对土模型作了细化,以使土模型更接近土的实际状态,这就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Capwap”程序[4]。

Case法和实测曲线拟合法在国内工程界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法是通过在桩上部距离桩顶1米左右距离范围内在桩身两侧对称安装力传感器和加速度计,适时测得该处运动速度的时程曲线和桩身横截面的应力变化,对测试结果采用相应的数理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检测中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传感器在桩身的粘接方法以及反射波激振锤的选择使用等都可以对测试结果和结果的可靠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参数设置中分析手段和采样间隔,都会对测试质量的高低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导致对成桩后桩体质量的合格性判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1.2传感器与安装类型

传感器对于反射波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安装传感器要求位于激振点附近,能接收到很强的激振信号并且不畸变的接收下来。传感器的选择和使用要求能够具有足够宽的量程范围和动态范围,同时传感器还必须具有充足的灵敏度,还需要有良好的阻尼特性。

目前在工程界,经常采用的安装传感器有很多,例如:黄油粘结性传感器、橡皮粘结性传感器、石膏粘结性传感器以及手扶式传感器等。传感器作用的发挥除了自身性能特点外,与安装方法有很重要的关系,其好坏主要在于采集信号会产生不同的频带范围,实测波形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安装不牢,会给波形分析带来较大的困难甚至错误判断等等。

1.3振源频率的选择

经过多次实验,低频振源可在其过程中消除不合理振荡,衰减较为缓慢,且波速也较低,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对于检测灌注桩深部缺陷和大长桩成桩质量效果较好;而高频振源在土体等传播媒介的系统阻尼作用下,很快发生衰减,导致穿透力弱,因此在判定浅部缺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滤波要求较高。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对不同桩体而言不同的振频锤所产生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因此结合理论采用最合适的振源,才能取得最佳测试效果。

对于激振,只有足够能量才能使桩直接产生信号反映。如果激振的能量过大,容易使桩周土阻力被激发,产生土阻力反射波。实践发现,对大直径及长桩用低频激振锤,短桩宜用小锤激振。激振技术是反射波法完整性检测的重要环节。提高激振脉冲波的频率,可提高分辨率,但容易衰减的高频波对长桩不易获得桩底反射。故有时用低频脉冲波(如大锤敲击)获取桩身深部缺陷或桩底反射,再用高频脉冲波(如小锤敲击)检测桩身浅部缺陷。

1.4参数设置与判断

按采样定律,2fmax·N=fs(N为分析长度),采样频率fs(即1/Δt)相对信号频率的上限值fmax应高,因此就时域而言,Δt越小,采样频率越高,越能提高时域信号精度,但此结果会使信号频率相应降低,分辨率随之降低。反之增加采样长度,就会降低采样频率,其结果就是可以相应减少信号损失,提高频率精度,但同时也会导致频率混叠情况增加,从而会降低分析精度。

因此,应正确选用采样间隔,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以确保不同工程桩的测试精度。同时为较准确地判断灌注桩的深部缺陷和浅部缺陷,对不同桩而言其采样时间的选择应是不一样的,即便对于同一桩,在实践中也应采用不同的Δt来对各部位进行相应的判断。

另外,由于振源使用不同,传感器性能不同及所设定的采样时间不一样等原因,会产生造成一定假频信号的侵入,因而在测试分析过程中应使用合理的低通滤波,来有效防止高频干扰信号被采样后当作有用信息来错误采用。通常对以桩底反射为直接目的或大于20m的长桩,滤波参数适当取低(小于或等于800Hz),而对以长桩中的浅部缺陷为直接目的或小于20m的短桩,滤波参数适当取高(大于或等于2400Hz)。

2灌注桩质量检测实例

(1)完整性桩体

20#工程桩的桩身长为6.30m,通过反射波法测得的实测曲线波形规则、波列清晰,且其桩底波纹明显可辨,桩底反射波初至与入射波初至同相位,桩底纵波波速为3716m/s,反射时间为3.39ms。在施工现场对桩体进行钻心法检查,所取芯样砼芯呈柱状,断口吻合,胶结好、骨料分布均匀,且连续完整,表面光滑,查其桩底无沉渣现象,底部与持力层界面清晰。通过抗压实验,砼抗压强度在34.9~48.9之间,检查结果此桩为完整桩桩体。因此,钻芯检测结果与反射波检测结果一致。

(2)离析性桩体

27#现场所测桩体,桩身长6.70m,反射波所得实测曲线与完整性桩体并不相同,反射时间为1.41ms,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位,在桩身某一位置波形发生非常明显的反射。按桩底反射到达时间为4.53ms,可得到该桩实测缺陷位置在距离桩顶2.1m位置处。而该桩实测波速与本工程完整桩平均波速3700m/s相比,已降低了700m/s左右,故认为该桩身存在严重离析。

通过对施工现场的桩体进行钻芯取样,得到上部0~2.30m段砼芯样,其呈柱状及短柱状,连续完整,断口吻合,表面光滑,骨料分布较为均匀。而所取芯样在中部2.40~5.80m段砼则表现为较松散,胶结较差或无胶结现象。对所取芯样的中部较完整柱状体进行抗压实验,最大砼抗压强度为14.1MPa。钻芯结果与反射波检测法基本吻合。(3)断裂桩根据施工记录,该桩在施工过程中灌注设备出现故障,停留一段时间后再续灌,由于出现故障后未及时处理,造成断桩。经现场开挖至4.0m处,桩身夹有较厚泥浆,混凝土上、下段不能连接。开挖结果与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