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推理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小学生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对妙趣横生的数学活动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生物下知识点【五篇】,供大家参考。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19-01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推理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小学生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对妙趣横生的数学活动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通过数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开展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以数学游戏或故事的形式呈现,学生就会喜欢上这门功课。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笔者创设了“智慧老人”在神秘的百宝箱里给学生们发礼物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因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它们的名称。因此笔者努力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他们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使他们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PPT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物体,而后教师拿出百宝箱,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学生按照教师指令,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取出相应的“礼物”并进行分类,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并给予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
显而易见,数学活动不仅能使孩子们找到了童真、童趣,而且也密切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
二、开展数学活动,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数学。因此在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这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为了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以“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来引入:在去往西天取经的路上,猪八戒从瓜农那里讨得了一个大西瓜。可是,一个西瓜四个人,该怎样分才平均呢?孙悟空说:“将西瓜一分为四,每人一份。”可猪八戒却说自己功劳大,应该多吃一些。孙悟空转念一想说:“那就平分八份,给八戒两份。这下猪八戒可高兴了,自认为讨了个便宜。大家想一想:猪八戒得到的西瓜比其他人多吗?这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得多了;
有的同学说得少了;
还有的同学说一样。
见时机成熟,笔者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张标有圆心的圆形卡片代表西瓜,让大家亲自动手来分一分、看一看,并把每个人所得的“西瓜”用不同颜色的笔涂色,最后比较面积大小。
通过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大家很快得出了结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一份与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二份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轻松地实现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三、开展数学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训练。这样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同时在进行活动教学时还可以适当扩大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亲自经历,用心感悟,并在直接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兴趣与信心。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我先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座位在教室中所处的位置,如:我叫 ,在第 列第 行。然后我提出下列问题:
(1)小红坐在第几组?第几位?他的后面有几人?
(2)从后数起,小红坐第几?他的前面有几人?
(3)这一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
(4)第三组第五位是谁?他的同桌位置是……?
这样,收到了在玩中练习的效果。
四、开展数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活动是既有趣味又有思考性的活动,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规律,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把这节课设计成“我是小顾客”“用物兑币”等活动,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在一次次的“交易”过程中,不仅增强了表达能力,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特别是当他们买东西没有零钱时,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兑换零钱,提高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学 中华元文化 阴阳 河图 洛书 八卦
[中图分类号]B2;
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 0)02―0028―08
一、问题的提出
1981年10月,美国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副主席惠勒教授,应邀到北京、合肥、上海等地讲学,其系列演讲被集为《物理学和质朴性》一书。书中汜载了惠勒教授对现代物理学的两点看法与结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根本不可能协调”:“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两处与惠勒相同的论断。“量子力学”条:关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有两种对立的见解,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这是最后的、基本的,因此力求取得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更详细的知识;
而爱因斯坦所代表的反哥本哈根学派,则认为这是目前知识不完备的结果,将来会有新的发现,修改现在的理论而恢复严格的规定性。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将是物理学一场新的革命。“爱因斯坦”条:爱因斯坦承认量子力学的光辉硕果,但不接受N・玻尔等人的互协原理(惠勒称之为“并协原理”――引者注),并坚持他的广义相对论是未来科学发现的更合适的理论基础,他有一句名言“上帝是难以捉摸的,但他决无恶意。”对此,他和N・玻尔等人展开过长期的激烈争论,并与人多数理论物理学家分道扬镳。
惠勒与爱因斯坦的这些主张明确告诉人们这样两个问题:第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种学说、两种学派之间的确存在着无法统一的问题;
第二,物理学领域中会有一场新的革命。可见,物理学并没有解答终极问题,物理学领域内的任务还远没有结束。
二、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根本缺陷
现代物理学存在着两大根本缺陷:一是自身无法统一;
二是不能完整地解释宇宙。阐释经典力学,牛顿运用的是绝对时空。何谓绝对时空?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定义,附注》中给出的解释是: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特性决定,自身均匀地流失,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绝对空间的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可见牛顿所谓的绝对时空,乃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时空,但这种绝对时空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爱因斯坦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做出了如下改进:一是在狭义相对论中,允许坐标系作匀速直线运动;
二是在广义相对论中,推广了加速度运动;
三是把三维空间推广到了四维空间。《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爱因斯坦”条对此的介绍是:“他的关于时间、空间都要随运动状态变化的论文,冲破了牛顿时代以来形成的时间、空间绝对不变的旧观念,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与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所谓“冲破”,首先是否定,其次是超越。“冲破”二字告诉人们,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之间存在着无法统一的矛盾。现代物理学的根本缺陷之二,就是不能完整地解释宇宙。现代物理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尚有几大任务远没有完成:有无转化问题,即先天与后天两个世界的演化问题: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问题;
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问题;
原动力与恒动力的统一问题;
时间、空间与万物运动的统一问题;
质量、能量、结构的统一问题;
一物与宇宙的统一问题;
人体与宇宙的统一问题;
物生、物死的合理演化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物理学没能解释的这些重大问题,在中华元文化中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中华元文化在现代物理学的重建中能否有所贡献。
三、中华元文化能指导现代之事吗
1 《周易》与《帛书周易》中的两个论断。《周易・系辞上》:“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八卦是一个浓缩的天体,卦理即天理、自然哲理。这一论断告诉后人,如果能在八卦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加以触类旁通,就会把“天下之能事”办好。
能事者,器、技、术之事也。在《周易・系辞下》的记载中,出于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手下的一件件史无前例的生产工具与生活器具,均是在卦象与卦理的启示下发明的。自然哲理常青,昨天可以指导发明创造,今天与今后同样可以指导发明创造。
2 《周髀算经》中的一个论断。《周髀算经》:“问一类而以万事达者,谓之知道。”这里的“一类”与“万事”之间有两重关系:一是对应关系,二是源流关系。“一类”之理即道理,问清了道理,即可以把万般事情办好。
3 老子的一个论断。《道德经・第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认为,古今之间、有无之间、本末之间、源流之间、道事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认识了本源之道,完全可以解答当今之难题。
4 庄子与文子的两个论断。《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文子・九守》:“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两句话话语不同而道理一致。明白了道理就可以办好万事,明白了道理就可以无一不知。庄子与文子,在道与事、一与万之间的关系上,立场完全一致。
5 管子与荀子的两个论断。《管子・心术下》:“持一而不失,能君万物。”《荀子・非相》:“以一知万……以道论尽。”管子为法家,荀子为儒家,两家所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但论证问题的基础却是一致的。皆以道为立论基础,去论证自己的学说。
6 《黄帝内经》中的一个论断。《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言一而知百病之害。”现代西方医学论病,一需要精密之仪器,二需要先进之实验室。在几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没有精密之仪器,二没有先进之实验室,可是,贤能聪慧的中华先贤既可以论一病又可以论百病。奥秘何在?奥秘在于“言一”。一即是道,由道出发既可以认识与解释一病之害,又可以认识与解释百病之害。
“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扬权》)一即是道,道即是一。道理即自然之理,道理即宇宙法则。明白了道理,明白了一,就可以把千般事情办好,就可以把万般事情办好。以一论之亦或以道论之,论出了一件件史无前例的器具,论出了一部部史无前例的经典,论出了一项项史无前例的技术,论出了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实证是一条路,“以道论之”同样是一条路,而且是更高明的一条路。两条路均可以解答问题,但方法截然不同。
中华元文化领先解答了其他文化没有解答的问题,孕育出了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那么,中华元文化可以解答现代问题吗?再请看现代几位大家的论断。
1 严复以《易》理比较西方学术。严复在《天演论・译序》里写道:“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 迈古初。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在在见极,(“极”应为“几”――引者注)不可复摇。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此非傅会扬己之言。……夫西学之最为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蕃变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是已。而吾《易》则名、数以为经,质、力以为纬,而合而名之曰《易》。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凡力皆乾也,凡质皆坤也。”紧接这句话之后,严复连续以三个例子证明我们祖先的确“往往先之”。他将欧洲学术归结为“名、数、质、力”四大基石,而这四块基石中华元文化在阴阳乾坤这里已得到了解答。
2 白晋评价阴阳。白晋,法国传教士。是他把卦图寄给了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并告诉莱布尼茨,他所研究的自然规律,物质(matter)和推动力(force)的存在,与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动、静(物质和运动)相同。白晋认为,中国古老哲学体现在《易》图之中,它以阴阳简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学原理。
3 李约瑟评价阴阳与卦象。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著《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其中第六章为“中国科学之基本观念”。在这一章里,李约瑟重点介绍的是三大理论:五行理论、阴阳理论、卦象符号。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学就产生在五行、阴阳、卦象这三大理论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科学不是产生在仪器之下,不是产生在实验室之中,而是产生在阴阳、五行与卦象这种哲理模式之中。这条道路是实证之外的道路,这种方法是实证之外的方法。
4 玻尔祟尚太极图。与爱因斯坦发生争论的,同样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之后,淡了两点感受:一是“中国的治学传统使他产生了灵感”:二是“中国古今伟大思想家的真知灼见令人倾倒。”玻尔把太极图设计进了家族的族徽。太极位于中华元文化源头,并协原理位于西方科学前沿,在玻尔眼里,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相通性。
5 惠勒评价阴阳。惠勒通过对玻尔观点的陈述,对阴阳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在西方,并协观念似乎是革命性的。然而,玻尔高兴地发现,在东方,并协观念乃是一种自然的思想方法。为了采用象征性的方法表述并协性,玻尔选择中文的‘阴阳’以及拉丁谚语‘相反相成’。”据《物理学和质朴性》的编者介绍,“惠勒在每次演讲中,都要提到1937年春玻尔对中国的访问,那次访问使玻尔发现他那时所倡导的并协性原理,竟然早在中国的古文明中就有它的先河,他认为‘阴阳’图是并协原理的一个最好标志。”惠勒完全同意玻尔对太极图的看法,因为它代表着“一种自然的思想方法”。
实际上,西方前沿物理学家很多人都明确赞扬过太极图与阴阳理论。例如。美国学者萨瑟兰(诺贝尔奖获得者),就以阴阳说解释了他的发现――环磷腺苷与环磷酸鸟苷。
古今论断清晰地告诉人们,中华元文化能够解答当代难题。
四、中华元文化能带领物理学突破困境吗
明白了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关系,这一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开普勒三定律一牛顿力学一相对论一量子力学,这是现代物理学的演化顺序。这一顺序直接告诉人们,开普勒三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顺序间接告诉人们,天文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此处,有必要对开普勒三定律加以回顾。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行星轨道是一个椭A,太阳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行星运动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A轨道的长半轴的3次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开普勒三定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与中华元文化相比,开普勒三定律解答的只是局部问题,而根本性、全局性、系统性、规律性问题开普勒三定律远没有涉及。如果说,开普勒所认识的天文学,能够演化出现代物理学,那么,中华元文化中的天文学,应该会演化出更高明的物理学。
中华元文化中有天文学吗?请看《周易,贲,彖传》中的一个论断:“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论断清晰地告诉后人,天文与人文之间,一是对应关系,二是源流关系。再请看下面一个顺序:群经以《周易》为首,《周易》以六十四卦为首,六十四卦源于八卦,八卦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后的成果。这一顺序清楚地指出,中华元文化的源头在天文在地理,首先是在天文。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历法是人类第一法,这是东西方的共识。创立第一学,创建第一法,中华先贤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天文历法,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于文字之前。文字之前,天文历法是用太极、图书、八卦、九宫表达的。天文历法是中华元文化的基础。中华元文化中的天文学解答的是全局性、根本性、规律性的问题,解答的是永恒法则,所以,中华元文化完全可以带领物理学突破困境。
五、中华元文化的基本内容
1 太极。在三个地方可以看到太极的基本内容:地下文物、经典文字、历法。
在曲家岭、大河村、马家窑出土的史前地下文物中,可以看到多种形式的、用旋涡纹表达的太极图。这些太极图基本特征是完全一致的,即一个中心,黑白(阴阳)两分,状若圆环,循环无端。地下文物中的太极图,所表达的是史前先贤对宇宙、对天文、对气候的一种基本看法。
经典中的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上》所描述的太极,是一个生生之源。生生之源的生产方式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的分裂而变。分裂而变,变出了时间,变出了空间。这里的太极,所表达的是史后先贤对宇宙发生与演化的基本看法。
历法中的阴阳,图文中的太极。周日之阴阳为昼夜,周岁之阴阳为寒暑。周日之阴阳,以日往月来做判断。周岁之阴阳,以立杆测影下的日影长短变化来判断。周日之阴阳可以两分,阳一半为昼,阴一半为夜。周岁之阴阳同样可以两分,阳一半为暑,阴一半为寒。在彝族十月太阳历中,仍然保存有“一年分两截,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的说法。藏族、拉祜族的历法中,仍然保留着一年分冷、热两季的分类。苗族古历,以冬至为阳旦,以夏至为阴旦。冬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夏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视运动的往返,决定了气候中的阴阳变化即寒暑变化。寒暑变化在测影之杆的表现是一长一短的规律性变化。寒暑变化在人文中的记载则是历法中的阴阳两分――冬至到夏至这半年为暑为阳,夏至到冬至这半年为寒为阴。寒暑变化,在万物中的体现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变化。历法中的阴阳,形成了图文的太极。太极是对天文变化最精致的归纳,是对气候变化最精致的归纳,是对万物变化最精致的归纳。
2 图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流行本《周易》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都有这一论断,但是,图书从何而来,表达的是什么,两部《周易》均没有解答。以至于汉代至宋,宋至新文化运动,图书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问题。
所庆幸的是,彝族文化同样有图书,而且还有图书内容的详细介绍。彝族先贤留下了《土鲁窦吉》(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一书。此书告诉世人,彝族文化中的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 的是十二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季。五季可以用金木水火土来表达。这里的五行,是表达五个季节的。
十月太阳历。一季两个月。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这里的阴阳,是表达奇偶月序的。
十月太阳历,一年10个月。10个月可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十天干在这里是表达10个月之顺序的。
十月太阳历,每月36天,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12天可以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来表达。十二地支,这里是表达1旬之日序的。
十月太阳历,]8天为一个节气,一月36天两个节气,一年20个节气。
十月太阳历,一年平均365.25天。4年之中3个平年,平年365天。4年之中一个闰年,闰年366天。4年平均,每年365,25天。
十月太阳历,冬至、夏至过大小两个年。平年的大年节日3天,小年节日2天,闰年大小年的节日均为3天。
十二月历的基本结构与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结构完全一样,同样是分季、分月、分日、分节气。一年的时间长度同样是365.25天。所不同的是,变五季为四季,变一季72天为90天,变10月为12月,变20个节气变为24节气。
洛书还以奇偶之数解答空间方位问题――奇数分布在东西南北四方与中央,偶数分布在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
3 八卦,在三个地方可以看到八卦的基本内容:地下文物、汉族经典、彝族经典。
四川巫山大溪、山东泰安大汶口、浙江余杭良渚、甘肃,临洮马家窑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均有“八角”图案。
“八角”图案形态各异,但基本特征是中心为正方形的“四面”,外延是指向八方的八角。良渚文化里的“八角”中心的正方形正中,还出现了一个圆。如果没有普遍意义,“八角”图案不会在如此广大的空间中出现。考古与天文学界有几点共识:八角表达的是四时八节――四时即春夏秋冬,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八角表达的是四面八方――四面即东西南北,八方即东西南北四维与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
八角是八卦的雏形。
汉族文化中的八卦。《周易・说卦》中出现了先天后天两个八卦。《尸子》解释先天八卦,体现在历法上。《尸子》指出,卦中有历,四时八节最初是用八卦表达的――“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 《周易・说卦》解释后天八卦,同样体现在历法上。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也是把八卦解释在历法上。《帛书周易,要》:“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四时还不足以穷尽万物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八卦。八卦表八节,八节表万物变化。
彝族文化中的八卦。地下文物与彝族经典文字中,都出现了彝族八卦。彝族八卦又名八角,八角表达的是宇宙八方与时令八节。
综上所述,四时八节与四面八方是八卦所表达的第一内容。而四时八节与四面八方的确定,是以天文――太阳、北斗星与二十八宿――为坐标的。
4 九宫。关于九宫的完整而明确的汜载是在《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中出现的。儿宫实际上是一个被“方框框”围起来的“井”字型。中宫是太一即北斗星的位置,四周八宫是四时八节中的八节――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节起于冬至,终于冬至,终而复始。
以太一(北斗星)的指向论八节,这是阴历的特征。以冬至为起点,以冬至为终点,这是太阳历的特征,中宫之外的八宫,两宫45天,六宫46天,一共366天,这是太阳历一岁的时间长度。以此而论,九宫应该是阳历与阴历的融合。
5 占盘。占盘,又称式盘。占,天文观测也;
式,自然法则也。《文心雕龙・书记》:“占者,觇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又:“式者,则也。阴阳盈虚,五行消息,变虽不常,而稽之有则也。”按照《文心雕龙》的解释,占盘(式盘)的内容表现应该是天文模型与宇宙自然法则。
1977年,安徽阜阳县在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了一个“太乙九宫占盘”。盘的正面画有八卦,八卦的位置中含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小圆盘过圆心画出四条等分线,四条等分线的两段有相对应的内容:一对应九,二对应八,三对应七,四对应六。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八相对,四六呼应,这与流传的洛书的布局是完全一致的。
盘还分天盘与地盘。天盘以圆为标志,北斗星居圆中心,圆周边环列着天干地支、十二月、二十八宿。盘中的九个数字完全合于洛书之数,其摆布方式也完全合于下列歌词: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天盘解答的核心问题是空间中的四面八方。地盘以方为标志,从内到外依次分三层排列,具体顺序为: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正方形中间用“井”字可以区分出九个方块,九宫就此成立。四时八节、五行、五位、五音、八卦、九宫均可以巧妙地融合在“井”字形周围与中间。地盘解答的核心问题是时间中的四时八节。
内容相似,材质不同(木、玉、铜质)的占盘,在甘肃、山西,乃至朝鲜的汉墓中均有发现。
在《礼记・月令》、《管子・玄宫》、《吕氏春秋・十二纪》、《大戴礼记・夏小正》的文字里,记载着与占盘相似的内容。
占盘,是中华元文化浓缩之精品,这里的特点有:天文与人文的统一;
天文与地理的统一;
天文与天气的统一;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视运动与北斗星的圆周运动的统一;
太极、图书、八卦的统一;
时间与空间即四时八节与四面八方的统一;
宇宙的数字化即物理与数理的统一;
庞大而繁杂的现实世界的微型化。
从太极开始,经图书八卦、九宫,到占盘的形成,中华先贤完成了对天文以及宇宙法则的基本把握――阴阳的分裂而变形成宇宙,宇宙可以一分为二细化为天地,可以一分为四细化为四时四方,可以一分为八细化为八面八节,可以一分为十二细化为十二辰十二方位……天文在周而复始地变化,宇宙在周而复始地变化,万物在周而复始地变化。所有这些内容,容纳在小小占盘(式盘)之中。图书的基本框架构成了占盘的基本框架,太极、八卦的基本内容构成了占盘的基本内容。占盘,完全地表达了中华先贤对天文与宇宙法则的基本看法。
六、图书智慧与图书所解答的问题
以简洁的方法,认识与解答了宇宙间的根本性、全局性、系统性、规律性问题,这就是图书智慧。
创造图书的中华先贤,以立杆测影这一简洁的方法认识了下列问题。
其一,认识了天道运行即太阳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是往返周期性。测影之杆下的日影长度变化,有着极其严格的周期性,由长变短,由短变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曰影变化的周期性,体现了太阳视运动的周期性与规律性。二是时间周期性。太阳视运动的周期性,在时间上有着严格规定性。周期性数据,《周髀算经》给出的是365.25天(元代郭守敬精确为365.2425天)。三是时空对应性。太阳周天1度,历中1天;
太阳周天365,25度,历中365.25天。度属空间,天属时间。时间与空间,统一在太阳视运动这里。
其二,认识了太阳视运动(北斗星圆周运动)与天气寒暑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太阳视运动一个周 期分两截――从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回到南回归线。南而北为来,北而南为往。来则暑,往则寒。太阳视运动的往来与寒暑往来,具有间不容发的对应性。太阳视运动的一往一来以及相对应的一寒一暑的变化,可以对应于《周易,系辞上》所言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寒暑细分,可以细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四季细分,可以细分为八节;
八节可以细分为24节气,24节气可以细分为72候。节令是气候变化的标志。《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天文与天气,在此得到了统一。
其三,认识了天体运动与万物生长收藏之间的对应关系。太阳视运动决定着寒暑变化。寒暑即阴阳。寒暑阴阳变化决定着万物成长、成熟与收藏。实际上,一花一草、一鱼一虾的变化,均与天体运动息息相关。天体与人体、宇宙与生命,在此得到了统一。
其四,认识了物极必反的圆周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轨迹是一个365.25的椭圆。沿着这个椭圆,太阳视运动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如《周易・蛊・彖传》所言:“终则有始,天行也。”如《周易・系辞上》所言:“一阉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宇宙间物体的运动都是圆周运动。直线运动是局部的。
其五,认识了原动力与恒动力。天体运动,不推而动,不引而来。奥秘何在?奥秘在于原动力与恒动力与生俱来。《周易・系辞上》:“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系辞下》:“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者,阴阳也,有形无形也。相推者,相互推动也。刚柔之间,阴阳之间,有形无形之间,你推我,我亦推你。力,与生俱来,始终存在。
其六,认识了“几”点。
《周易・系辞上》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周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 “几”点,应该是日月星的对应点。
《春秋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 “几”点,是曰月星在空间直线上的对应点,是日月星在时间中会面的瞬间点。
“几”之处,天文发生变化,随之而宋的是气候发生变化与万物发生奇妙的变化。
图书智慧解答了一系列具有基础性与永恒性的问题。
其一,确定了天文三线与时令四点。立杆测影,影长之极点即冬至点,此点的垂线即南回归线;
影短之极点即夏至点,此点的垂线即北回归线。影子一分为二的中间点即春分、秋分点,两点之间的连线即赤道线。冬至点是太阳视运动的起始点与终止点。夏至点是太阳视运动的转折点。春分、秋分点是太阳视运动一来一往的经过点与中间点。太阳视运动在三线四点之间完成了一个周期。二线上的四点,《周髀算经》与《黄帝内经》告诉后人,这里往往是天气变化的转折点。发生在圣诞节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在西方一直是个谜。但是,站在图书的立场去看,答案即刻而出――这里是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的冬至点,厄尔尼诺现象是冬至点的点效应,是同样相交于南回归线的线效应。经验告诉人们,夏至点与秋分点的两线之间与夏至、秋分点前后,是台风发生的时间点。天文与天灾,在此得到了统一。
其二,制订了太阳历、太阴历与阴阳合历。制定太阳历的依据,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视运动,其时间长度为365.25天。制定太阴历的依据,以月亮圆缺十二次为依据,其时间长度为354天。将太阳、太阴二历合一,即阴阳合历。阳历论岁,阴历论年。365.25-354=11.25(天)。年与岁之间相差11.25天。图书的创造者们,以“闰”的方法――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来调配两者之间的时间差。
《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周易・系辞上》:“五岁再闰。”阴阳合历的时间长度,以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视运动周期为基准;
以闰月的形式融进了月亮因素;
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确定元月,这又融进了北斗星的因素。阴阳合历的优秀之处就是将曰月星(太阳、月亮、北斗星)三者的作用融在了一起。历,在早期的中华大地上是根本大法。立政、养生、礼仪与生产生活,必须合于时合于历。
其三,奇偶之数。
《周易》与《土鲁窦吉》指出,天地之数一共有十个,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奇数一三五七九为天数,偶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彝族典籍指出,正是这十个数组成了河图洛书。《周易,系辞上》:“阳卦奇,阴卦偶。”彝汉两族文化共同指出,奇偶之数,始于阴阳。
其四,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在西方是古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贡献,毕氏的直角三角形是在平面上画出来的。而在中华大地上,直角三角形是立杆测影时在空间发现的。观天文立竿测影,竿长为股。影长为勾,竿、影两端端点相连为弦――直角三角形由此产生。纸上的直角三角形画一个是一个,动态的日影每时每刻都会自动产生出新的直角三角形。毕氏的直角三角形与圆无关,测影竿下的直角三角形产生的同时,圆自然伴随而生――影杆下的日影轨迹本身就是一个椭圆的半圆,
其五,确定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中华先贤是在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循环往复的视运动中发现的,是在北斗星斗柄的圆周循环运动中发现的。是在日往月来的交替中发现的。日月星在空间循序运行,历中的时、曰、月、岁相应递增,地上万物生长收藏的状态在相应变化,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确立在天文历法中。
《周髀算经》:“故月与日合,为一月。曰复曰,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岁。”没有天上的日月星的运行,就没有历中的月、日、岁的确定。绝对时间,在中华元文化里根本不存在。
其六,绘出了数字化的宇宙简图。
“一切都是数。”这是毕达哥拉斯的著名格言。毕氏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最后都可归结为数的关系。说到了,认识到了,并没有做到,毕达哥拉斯终生也没有绘出数字化的宇宙简图。中华先贤在河图洛书这里,绘出了数字化的宇宙简图。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这是数字组成的洛书之歌。
“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十数五方”,这是数字组成的河图之歌。河图洛书里的奇偶之数,可以表达时间,可以表达空间;
可以表达天体,可以表达人体;
可以表达天气变化,可以表达万物变化;
可以表达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可以表达一分为三、合三为一。这里的数字,可以表达一切。
七、统领一切的阴阳学说
图书的诞生,中华先贤完成了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化。人文是以两分而一体的阴阳学说为基础的。利用阴阳学说,中华元文化解释了一切问题。
1 有生于无,阴阳学说首先解释了从无到有即先天向后天世界的转化问题。
2 形神两分而一体,阴阳学说解释了“大到无外,小到无内”即大小两个世界的统一问题。
3 天体亦阴阳,人体亦阴阳,阴阳学说解释了天体与人体的统一问题。
4 日月相推,寒暑相推,刚柔相推,阴阳学说解释了原动力与恒动力、相互吸引力与相互排斥力的统一问题。
5 阳论时间,阴论空间,阴阳论男女论万物,阴阳学说解释了时间、空间与万物运动的统一问题。
6 阴论质量,阳论能量,阴阳的永不重合、永不分离可以论两分结构,阴阳解释了质量、能量、结构的统一问题。
7 阴阳可以论小花小草,可以论宇宙,阴阳学说解释了一物与宇宙的统一问题。阴阳可以论男女,可以论气血,阴阳学说解释了人体与天体的统一问题。
8 阴阳可以论天文变化,可以论天气变化。阴阳学说解释了天文、天气、天灾的统一问题。
9 太阳视运动的一来一往,“离离原上草”会有“一岁一枯荣”的变化,阴阳学说解释了天体运动与物生物死的演化问题。
10 圆周轨迹中,局部是直线,整体是曲线,阴阳学说解释了局部直线与整体曲线的统一问题。
阴阳学说无处不在:《周易》以阴阳论时空――阳六时阴六虚;
《周礼》以阴阳论音律――阴六吕阳六律;
《周髀算经》以阴阳论日月,以阴阳论阴历论阳历;
《黄帝内经》以阴阳论医理论病理,以阴阳论气血论经络;
《道德经》以阴阳论物理――“万物负阴而抱阳”;
《礼记》以阴阳论人礼;
《管子》以阴阳论政理;
《周易》与《黄帝内经》以阴阳论奇偶;
《孙子》以阴阳论兵法;
《周易参同契》以阴阳论分解与化合;
阴阳可以论诗词中的平仄;
阴阳可以论围棋中的黑白……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
医学八年制;
科研思维
[中图分类号] R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b)-0005-02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of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by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GONG Wei LIAN Jiqin HUANG Gang HE Fengtia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in medical foundation course learning stage. In biochemical courses, students pose a question and solve the question by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under the help and support of teachers. It can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of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by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It is very beneficial that students lay foundations for improving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eminar-style biochemistry forum; Eight-year medical doctor;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
医学八年制教育是医学博士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本校作为军队首批试点院校之一,从2004年开始进行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培养。为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除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之外,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的必修课程,与众多医学基础学科广泛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教学内容涵盖了诸多生命体内一般规律及经典理论。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学科的迅猛发展,学科前沿内容也不断更新[1]。针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在该专业学生中开展了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旨在巩固学课堂基础知识,同时达到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科研思维的目的。
1 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基本思想
研讨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大学,目前已成为国外高校教学的主要方法[2]。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创造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方式由“讲授式”变为“研讨式”;
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
将教学形式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
将师生关系由“主-客”变为“主-主”合作关系[3-4]。深入领会研讨式教学法的宗旨,结合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高素质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在单纯课堂讲授基础之上,使学生主动融入学习中来,教会学生在自行提出问题后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在文献阅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与老师间就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在探讨中学习如何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
2 开展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全面提高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综合素质
为将“研讨式教学法”融入生物化学教学,达到提高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综合素质的目的,笔者在200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开展题为“代谢紊乱与疾病”的研讨论坛。
2.1 理论课程教授
“物质代谢及调节”篇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理解性记忆部分较多,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目前,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在临床也极为常见,作为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更应融会贯通的掌握好此部分内容。因此,老师在讲授“物质代谢及调节”相关章节内容时,注重理论与临床疾病相结合,引导学生发掘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2.2 研讨式论坛的选题
学生按5~6人自由组合成五组,每组配以一名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并获博士学位的指导老师。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科研文献,老师首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中英文科学文献数据库,并结合理论知识以学生兴趣为基础查阅“代谢紊乱与疾病”相关的文献,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型论著的一般结构、写作模式及文献阅读技巧;
同时,八年制学生普遍英文基础扎实,老师尽量引导学生阅读国外的相关学科前沿,学生自行讨论并确定各组选题。引导学生选题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发现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
2.3 小组内部研讨实施
经前期准备对研讨方向更加具体化确定后,各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更多相关文献,组内学生间针对问题相互讨论、交流思想及总结归纳,并定期与带教老师沟通,对于文献中的疑难问题,老师带领学生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及时解答。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及时问题反馈再讨论研究的模式,最终将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生对该选题的思考总结成PPT形式并附相关摘要。该环节充分体现将“研讨式论坛”渗透入生物化学教学中的理念,可达到提高学生文献阅读及总结技能、团队协作及培养独立科研思维形成的目的。
2.4 集体汇报
在研讨式论坛的最后阶段,在基础部、教研室及学员队协助下,邀请教研室进行代谢紊乱与疾病方面研究的专家及我校附属教学医院内分泌科的临床专家集中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以全英文形式进行,在每组汇报结束后,专家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并给予点评视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评分。通过此环节可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科研思维,并锻炼其英文表达能力、科研逻辑思维能力等。
3 深入总结,评价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效果
在活动结束后经问卷调查知,学生普遍认为本次研讨式论坛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篇章的有益补充,通过本次活动不仅扎实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理论联系临床,极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掌握了科研文献的查找和阅读方法,学会了如何寻找问题及分析问题。评审专家们则认为,该论坛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了生物化学的教学框架,同时有益于系统培养八年制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研讨式教学不是单纯的脱离老师、脱离书本和脱离基础课程,而应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掌握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应用已有知识发现新问题,并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的形成及创新能力[5-6]。研讨式生物化学论坛在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开展,既能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科研思维体系,为今后全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查锡良.生物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2] 郭汉民.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6,(3):34-35.
[3] 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5):195-199.
[4] 张宪,李志勇,刘卜源,等.研讨式教学模式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13(6):38-40.
[5] 唐洪俊,刘竟成,曹杰.研讨式教学实践与体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2):161-162.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相似性科学;
高中;
物理教学;
策略
客观世界万物具有相似性。人们心中经常会浮现一些与现实生活相似的现象,使得人们在不自觉中遵循着一定的相似性规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改造世界。高中物理学科是一门抽象性理论学科,需要借助相似性规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领悟物理学科的真谛。高中物理相似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似性思维的发展。
一、相似性科学的基本概念
相关资料显示相似性科学为一门有较高综合性的学科,其包括自然、社会以及人们思维中的相似性。目前相似性科学研究内容包括下述几点:(1)相似系统;
(2)相似性概念;
(3)相似性形成原理;
(4)相似性度量方法等。
近年来相似性科学在一些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为典型的就是重型汽车公司的工作人员,通过相似性科学去调整燃气重卡的传动。在此研究内容里,就基于相似性科学去对动力传动系统的单元特点予以了相似分析,同时基于相似性科学进行相似度量,且构建了相似模型等。利用相似元的提取以及相似模型的构建,能够精准高效的在很多方案之中选择最佳的方案。所以相似性科学在此领域解决了一些匹配设计中所存在的弊病,从而为设计给出最佳方案。
二、在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尝试研究新的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取决于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人类社会已经进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教育必然要产生重大的变化。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更不能一成不变,新的教学模式可能会更好地实现新时代的教育目标。
(二)个人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完善,人类本身也在日趋完善
在当今世界,人们对自身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以及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有着更加迫切的追求。作为高中物理教学,有必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来促进人的发展,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
(三)教育发展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从事教育实践的人通过自己亲身的探索性实践和富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总结出大量新的教育经验,并且伴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高中物理教学如何结合新的教育发展成果进行教学创新已经十分迫切了。
(四)课程改革的需要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五)物理学的发展及物理教学的发展需要
物理学是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曾多次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它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面对科学的迅猛发展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物理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必须引入现代教学论“强调发展,突能力”、“学科知识,强调结构”、“教会学习,授以方法”的思想,突出物理教学论中基于认识论、系统论、结构论三者统一的物理教学研究,重视教学结构,研究物理教学方法。
三、基于相似性科学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
相似比较法则是利用在事物相似性中找出本质的差异,辅助学生分辨一些相似元群,利用新旧知识的对比,从而达到知识的正迁移。举个例子,学生在学习电磁感应的电路这一知识时,我们就利用对比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以及稳恒电路里电源的电动势、电流方向和内阻,以此让学生掌握它们都是与欧姆定律以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相符合的。不过它们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因为两者产生电流以及电动势的因素是有区别的。利用这样的相似比较,能够让学生切实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而且也可以掌握两者之间的共性。
而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仿真教学方法是利用计算机去完成物理现象的仿真实践,让学生在实验过程里感受相似元群。
例如,在“临界状态”的概念教学中为了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笔者设计以下师生对话:
教师:我们做一个假设:本节课八点钟开始上课,老师应该如何界定同学上课是否迟到?
学生:(认为这是一个简单得不可思议的问题)当然是8点以后到教室的都算作迟到!
教师:请大家给出一个界定迟到的时间标准。
学生:八点零一分。
这个答案是最多的,但马上遭到其他同学反对,认为设置成八点零一秒才是精确的,因为八点零一分的时间判断标准会使八点之后六十秒到教室的同学成为“漏网之鱼”,很快,八点零一秒这个结论又被了。有同学这样说:“八点零半秒到教室的同学就不算迟到了?”学生讨论后,统一认识:只能从八点整开始算作迟到。
教师:看来,八点整到教室的同学选择了一个很特殊的时刻。特殊在哪里呢?
学生:恰好迟到,又恰好不迟到―――临界状态!
八生物下知识点范文第5篇
有一只名叫“八公”的秋野犬每天早上陪伴主人上野一同来到车站。每次上车前,上野总会跟“八公”道别;
下班的时候,“八公”又会准时出现在车站,接上野回家,风雪无阻,从未间断。虽然”八公“没有手表,但每次等候主人上野的时间却是那么的准时。八公成了上野最亲密的朋友,一起洗澡,一起睡觉,连上野夫人也怀疑丈夫到底爱过她没有。一天,“八公”送走上野上班后就再也没有等到上野回来。上野在上课中突发心脏病死了,下葬那天,八公挣脱绳索,一路追着灵车跑。上野去世后,上野的房子换了主人,八公的主人也一换再换。但无论主人如何更换,“八公”每天依旧早晚来到车站,用它的一生陪伴和等候永远不归的人,它的行为感动了小摊贩夫妻,当顾客骂八公是”杂种狗“时,只不过是为了食物骗取同情时,小摊贩气愤难耐的跟顾客打起架来……七年整整七年,八公在车站守护着它的朋友上野,它的步伐不再那么轻盈,它步履蹒跚、瘦弱体虚,终于“八公”慢慢倒在车站旁的雪地里,从此没再站起来。
起初看这部电影,我没有什么感想,虽然有点鄙夷电影方面的制作过于矫情,但是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八公一直在等候它的主人上野?它用一生守护了他,它眼神是如此的坚定,又觉得它是如此的傻,不吃嗟来之食,看到最后,鼻子发酸,眼角流出一股难以言表的液体。连忙拿起纸巾擦眼眶。“不要忘记你爱的人”这是八公一生的誓言,它忠实的守护以及等待着它的主人下一次从车站出来,向它挥舞着帽子,以及一起在樱花下的嬉戏……
敲击着鼠标,写下这段文字,有点感伤。用近乎10年的光阴守护一个重要的爱人,是不是也很美?用7年去等一个回不来的人,是不是有点奢侈?人类的10年转眼就过去,可是它却用它的一生去守护。毕竟它只是想要一点点爱,然后更多的爱你。
想起了曾经养过的宠物狗狗“贝贝”,贝贝咬了别人家的狗,妈妈就把带到了几公里远的地方遗弃了它,等我发现时,我已经到了新家。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贝贝直到有一天,我回去旧宅时,在路上发现一条落魄的狗狗,我知道它是贝贝,它彷徨着要不要进去家里,只有我知道它身上的伤哪儿来的,那一条条血痕,很清楚的在贝贝身上,它吃着旧花园的草,它瘦弱的身材已经无法使它在坚持什么了。旧宅的主人拿着扫把出来赶着贝贝,它始终没有看见我的存在,它的眼睛已经无法那么清晰的看这个世界,我知道它的鼻子也不灵敏了。傻傻的看着它一天天老去,不知道该用着什么心情来说,曾经跑了几公里回家,回来时却发现它的主人已经不在了,然后它就等着,无法想象它是怎样走到今天的。手上拿着牛奶瓶,往它靠近,贝贝却一股脑的往后退,它害怕眼前的我,它不记得我了,下意识的,它静静的走了,只是稍微的回头看了我一眼,哀嚎了一声……
人们永远也没有意识到宠物在这个世界上的功能——让每个人的心志健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树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朋友永远走了,不会再回来,它不明白,或许它不愿意相信,它还是一样的等着。八公以及贝贝不是宠物,我们亦不是主人。想起了侑子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偶然,有的只是必然”。茫茫人海中,它认准了你,真心相待,不离不弃。
不要忘记你爱的人,也不要让爱成为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