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08 13:1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Guidedbytheoriesofecology,greenculturewasadeeprev-olutioninthemindareaofhumanity,andsustainabledeve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五篇】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范文第1篇

Guidedbytheoriesofecology,greenculturewasadeeprev-olutioninthemindareaofhumanit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asitsfundamentalgoal.Thedailylifeofhumanhadco-nnectedwithgreencultureverycloselyfromgreenmind,greentechnologytogreenindustry""""sproduction,greenfood,greenc-onsume,greenwrapping,greenliterature.Thedevelopmentandc-ontentofgreenculturewereanalysed,andtherelationshipa-monggreencultur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cologyw-erediscussed.

【关键词】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学Greencul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logy

绿色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1]从狭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
从广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文学等,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是绿色文化的精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绿色文化研究的核心。

1绿色文化的发展演化

本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发展中国家仍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阶段。从60年代开始,人类掀起了一股推动粮食高产的绿色革命。这股“绿色浪潮”最早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谷物产量,在1950年至1987年的30年间,世界谷物产量增加超过1.64倍。绿色革命伴随的是农业的高投入,且绿色革命运动是由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由于发达国家的退却,绿色革命思潮在70年代被自然农业思潮所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等。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潮又取代自然农业思潮并成为当前世界热点。在1996年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绿色革命重被提起,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2,3]。90年代的绿色革命首先强调应与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其次是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如防止单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原生镜和非原生境中保持大量的基因库、发展灌溉要防止次生盐渍、发展耕作制度多样性、提倡病虫害综合防治、重视土壤保护等。

在绿色革命兴起的同时,绿色组织开始成立。70年代美国成立了数百个青少年环境保护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纷纷成立绿色组织,英国、德国、日本等还成立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政党——绿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进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绿色时代”,随之而起的是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绿色文化的诞生。

2绿色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先由国际保护同盟提出,该同盟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为世人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5],呼吁人们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要求人类在生产中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可看出,可持续发展准确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学的反映观[4]。这样,就把以人为主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染”上了“绿”意,并使绿色文化获得了价值尺度。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推动了绿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赋予了绿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

3绿色文化与生态学

生态学理论强调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物种间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和谐、高效、有序的特征。生态学理论认为,有人类参与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处于复合生态系统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但是,无论人类改造自然的欲望和能力有多大,都必须遵循生态平衡理论,都必须而且应该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降到一般消费者的地位、强调“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协调[6]。因此,人必须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相统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上,形成“文明的生态观”。

绿色文化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因此生态学理论关于人居生态系统的阐述与绿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吻合。绿色文化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为绿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绿色文化的精髓所在。

4绿色文化的表现

4.1绿色思想

绿色思想是建立在充分认识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的思想意识。绿色思想认为,一个物种主宰世界的自然史是最不稳定的自然史。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们必须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工业化道路,走一条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现代化道路,用“绿色”文明取代工业主义的“灰色”文明[7]。

4.2绿色科技

绿色浪潮的兴起加深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思考,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一定财富的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如“六六六”、“DDT”杀虫剂的发明和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或创造的财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科技是“反生态”的、“反绿色”的,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科技是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能优化生态系统结构的科技系统,其特征是在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损坏或不影响生态平衡。绿色科技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指标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不产生毒副作用以及产品设计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利用并保证产生最少的废弃物。

4.3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指符合“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Labelling)要求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环境标志标准对绿色产品在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人类健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保护环境的绿色冲击波[8]。

为增强竞争优势,企业纷纷设计绿色目标,开发绿色技术和研制绿色产品,涌现出的绿色工业产品有绿色汽车、绿色计算机、绿色冰箱、绿色电视机、绿色纸张、绿色服装、绿色玩具、绿色能源、绿色水性涂料、绿色可降解塑料等。

绿色农业产品主要指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标准规定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土壤中不含重金属、灌溉用水必须无污染,强调绿色食品在其原料的生长、加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应最小。

4.4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是多重的,它包括:

一、人类的消费活动无害于环境;

二、人类的消费活动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和综合利用;

三、人类一切消费活动应符合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不能因畸形消费而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9]。绿色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青睐。

4.5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一种不产生垃圾的包装,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在生产环节中就考虑包装品使用后能够尽快回收而避免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与日俱增的包装废弃物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绿色包装已在全世界达成共识,成为全球包装的趋势。目前,技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塑料降解问题,并尝试一些替代方法。

4.6绿色住宅

绿色住宅是符合生态要求且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态学、建筑学和园林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特点是: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止污染措施,宅址选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荷兰、日本建筑师按上述特征设计出生态住宅,这些住宅均采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不用空调器、采用节能光源。

4.7绿色文学

狭义讲,绿色文学是以描写自然、歌颂绿色、激发与引导人们向往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文学作品,如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出于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将自然品格视为人类道德品格的母体、将自然之物人格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高洁优雅,无一不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广义讲,绿色文学是以反映社会环境问题、抨击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倡导生态平衡、宣扬绿色文化的文学作品,如R·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绿色文化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而围绕关注绿色文化而创作的绿色文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鸿。何谓绿色文化。森林与人类,1997,(1):4

2丁树荣。绿色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孙家涛。绿色设计的现状与展望。环境科学动态,1996,(2):13~15

4余谋昌。全球变化的人的因素。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5)21~26

5严立冬。简论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特征。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3):155~157

6张长元。从绿色消费到绿色技术到绿色设计。环境科学进展,1997,(3):16~19

7赵红州。生态文化应急行。森林与人类,1997,(4):4~10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绿色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25-02

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但与此同时,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人类原本绿色平和的生态环境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面对生存危机,人类重新审视传统化学,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绿色化学这一新的科学思想和发展战略。绿色化学可以诠释为环境友好化学,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它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物的产生。绿色化学的诞生,为人类最终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带来了希望,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认识到了其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对化学界本身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且它向人类展示了发展科学、造福社会却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新境界,为人类铺设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试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各国逐渐认识到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对大中学校的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至关重要。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在各类院校开展绿色化学课程教育或绿色化学思想、理念、原则的渗透性教育。我国绿色化学与教育基本上能跟上国际的步伐,目前,已有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本科院校开设了绿色化学必修课或选修课。然而,在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至今没有开展绿色化学的相关教育。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向学生传递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基本原理,介绍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让学生认识绿色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在未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一批批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必将成为生产制造、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主力军,在这其中,只有接受过绿色化学教育,他们才能用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生产生活实践,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可能碰到的环境、资源、能源问题。况且当下,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耗、保护环境,是企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就希望自己的员工具有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是必要的,符合企业行业的需求,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绿色化学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化学化工类教师对绿色化学都不是太熟悉,这是绿色化学教育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教育部门或院校本身可以通过进修班、研修班、研讨会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绿色化学知识培训,而教师本身也应该不断收集了解绿色化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前沿信息。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绿色化学师资队伍,才能使绿色化学教育得到根本的保障。

(二)绿色化学教材缺乏

目前,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绿色化学教材不多,使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受到限制,这也给绿色化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绿色化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绿色观念体系,强调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责任感,培养学生以“科技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和科学价值观念。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形成宽专业、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绿色化学基本原理、绿色化学技术和绿色化学工艺等。其中,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基本原理是绿色化学的精髓,可以使人们形成绿色理念,是所有高职高专学生都应该了解和学习的,在教育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绿色化学技术和工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只能向具备化学专业知识的学生开设,然而在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虽然开设有化学化工或相关专业,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结构较本科生有限,培养目标也较本科生不同,绿色化学技术和工艺这些内容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不一定需要掌握,可以考虑通过案例渗透的形式让学生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基本原理才是学生们学习和了解的重点。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绿色化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也是有所区别的,可以通过表1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体系。

表1 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体系

授课对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除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外,各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了解绿色化学思想和基本原理,培养环境意识及基本科学素养 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基本原理、绿色原料、绿色化学品等 素养课、选修课、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社团指导、主题宣传

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更全面理解绿色化学理论,常识性了解一些基本绿色工艺与技术 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基本原理、绿色原料、绿色溶剂、绿色催化、绿色资源绿色化学工艺与技术案例 限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主题活动、兴趣小组研究、专业实习实践

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特点,在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繁杂深奥的绿色化学原理及工艺技术,而应注重讲授一些贴近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反映最新科技、体现环境保护的内容,同时介绍一些与化学科技发展相关的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如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生存的地球、人与自然、清洁生产、绿色标志、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日本“新阳光计划”等。选择这些易于被接受、实用性强的知识,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树立绿色意识,同时也与高职高专培养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技能运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相符合。

(二)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

由于受教学课时及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限制,在高职高专中专门开设绿色化学必修课的可行性不强,需要把绿色化学内容渗透到基础化学教学中,使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基础课的教学。如用绿色化学的实例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
再如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规则,规范实验操作,尽可能降低实验药品浓度,减少药品的损耗,预防环境污染。还可以指导学生优化实验设计方案,使其成为绿色实验。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为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顶岗实习实训占据了将近一半的课时,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接触社会的时机,让学生开展一些绿色化学的研究性学习,势必会取得较校内开展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绿色化学强调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学生进入实习阶段之前,设置一些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如地方空气和水质污染情况、城市垃圾的处理、洗涤剂的合理使用、农药的合理使用、汽车尾气污染状况及控制方法、农产品的绿色化、城市污水处理、绿色包装等,让学生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讨论,最终形成结论,使他们意识到绿色化学的应用会带来的社会效应,真切体会和感受到绿色化学与社会、与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形成绿色的理念,科学的价值观。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宣传绿色化学

面对高职高专院校中种类繁多的专业群,要让绿色化学得到普及,必须开辟课外活动这一阵地。专题讲座、专题宣传、主题论文大赛、校园论坛、社团、兴趣小组等等,都是很好的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关注度。

总之,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一种战略、一种方针、一种指导思想、一种研究策略。将绿色化学思想和内容渗透给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环境意识,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明.STS教育与绿色化学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2]周晓明,刘剑洪,张培新.绿色化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3)

[3]皮宗新.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6)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绿色软件,绿十字,绿党

 

作为语言中最易受时代与社会感染的基本要素,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又丰富的文化信息,古今中外,从内容到形式,从系统到个体等莫不如此,并因随时与社会语境发生谐振而成为语言中最活跃,文化承载量最大的成分。就分布而言,它的这些信息量无不融合,渗透进词的各个方面:声音,字形,意义,语法和语用等等,而其最集中的体现,毫无疑问,应当在各个词的文化义里。[1]23

中世纪时绿色代表邪魔(包括龙),有时又表示爱。这些象征意义现代已不明显。在西方股票市场,绿色代表股票上升;
在中国股票市场则相反。(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喜欢红色又代表共产党所以把红色设为上涨按照规定,下跌要使用上涨的反色所以中国的下跌时绿的。但西方传统中绿色代表安全,红色代表警戒,所以是绿涨红跌)。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绿色是木的一种象征。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绿”作为绝大多数植物生命上升阶段的本色,它是大自然各种生命色彩旋律中的主调,宁静、和谐而鲜活,医学研究证明:生活在绿色环境中,人体的基本温度可以下降1---2度,随之而来的是:脉搏减缓,心脏压力减轻,呼吸趋向均匀。

于是,从绿色中,诗人歌德读出了“宁静与稳定”的意蕴,画家康定斯基进而将它描绘成了“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大概很少有人会断然拒绝“绿”所展示的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中国,朱自清写过赞美绿的散文,艾青写过颂扬绿的诗篇。在他们的笔下,“绿”是那样的魅力与可爱:[2]

例【1】: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绿;

墨绿,浅绿绿十字,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在这些“绿”中,有些事客观存在,确实“绿得出奇”,像“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也有些是诗人的幻觉,带有很强的主观情感色彩,例【1】中第二小节的渲染与夸张就是很好的说明。

尽管我国文学家对“绿色”早就有了职业的亲切与敏感,然而,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里,“绿”就属于间色,与正色相对,顺理成章,上古人很自然也把它打入了贱色的冷宫。[3]比如:

例【6】:夏朝尊黑,殷代尚白,周朝敬赤,没有它的份儿;

例【7】:与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方(东,西,南,北,中)相对应的五色(背,赤,黄,黑,白)当然更轮不上它。

足见“绿色”在当时的地位确实不高。

汉代时,绿色开始被用于冠帻服色之制,《汉书,东方朔传》中就有宫廷厨师戴绿帽以明其卑贱身份的记载。唐代以后,“绿”虽然有幸进入了官阶,那也仅仅是下层官吏六品(深绿)与七品(浅绿)的标志与象征,白居易“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忆微之》)的诗句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卑微的叹息。元,明之际,更是每况愈下,不光绿袍将而成为八九品的服色,甚至还有了“娼家男子戴绿头巾”的规定,这大概便是当今民间说辞“绿帽子”的直接渊源了吧。到了清代,“绿旗”是汉营地方军的标志,其地位与正黄,正白等八旗兵有着天壤之别。

进入现代社会,这种色彩偏见与歧视本来已经趋向淡化和消隐,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由于对革命“红色”的崇拜和迷惘,红绿灯中的“绿色”险些被颠倒为表示“不准通行”,而成为一种阻挡前进的颜色。

平心而论,在斑斓的色彩世界里,“绿色”未必一定是人们审美的首选之色。据记载:

1997 年初,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千千岩英彰曾以“你最喜欢的颜色”为题对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500名年轻人进行调查,排在前四位的是:蓝,红,黑,白。

可见,当下词汇的这种“绿色的选择”,实在是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之后的一种理智的选择。[4]

其实,作为源头,在西方文化中,“green”原本还有许多超色彩的文化义项蕴涵。比如:

例【9】:年轻,幼稚,不成熟。

A green hand ( 或 green horn ) 生手

Green paper 绿皮书(提出建议或意见以备讨论的政府文件,常印在绿纸上,以区别于代表固定政策的白皮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这个词逐渐和环保联系起来,其中有绿色革命(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用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与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与活动。绿色设计是指设计出的产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重复使用绿十字,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减少垃圾数量。

绿色投资是指用于防止环境污染与治理被污染环境的投资。[5]

绿色文化,从狭义来讲,绿色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出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以广义而言,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与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了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

此论文探讨了绿色这个词从古至今的发展和词义演变,绿色不仅仅代表颜色的意思,它还可以和人的心情,喜好联系起来。古代的一些诗人也写过赞美绿的文章,在他们的笔下,绿色代表上升的意思。而相反的是,绿在古代是表示贱色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绿字有关的词语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像绿色奥运;
绿色环保;
绿色产品等等。通过对绿色这个词义扩展的变化和演变,可以看出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197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词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沈家煊,1999,《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4]张辉,2003,《术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北京军事宜文出版社

[5]周一农,2007,《词汇的文化蕴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城市;
绿色空间系统;
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
(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
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
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七)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主要绿色空间环境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小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尘、噪音、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绿色化学与化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化工;
绿色化学;
专业技术创新教育;
融合

绿色化学(GreenChemisty)又称环境友好化学(EvironmentaiiyFriendlyChemisty)、清洁化学(CleanChemisty),是在全球面临严峻的环境危机下,于上世纪90年代诞生的化学研究新兴领域,其核心内涵是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化学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绿色化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1]。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未来占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制高点,推进科技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各个专业技术领域紧密结合,需要及时加入该学科领域新动向、社会发展新需求等内容,从而起到良好的引导、推进作用[2-3]。以化学化工领域来讲,绿色化学无疑是该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对当今中国工业污染的改善具有巨大价值。在高等化学化工专业领域,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融合,将使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使专业教育具有了思想指导,使素质教育具有了实际内容。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概况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绿色化学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自1996年以来,美国每年颁布“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约克大学、诺丁汉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都设立了各具特色的绿色化学研究中心,日本也制定了以环境无害制造技术等绿色化学为内容的“新阳光计划”。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绿色化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国外先后出现了《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996)、《CleanProductsandProcesses》(1998)、《GreenChemis-try》(1999)等专业性刊物。同时也产生了《GreenChemistry:TheoryandPractice》(1998)、《GreenChemistry:ChallengingPerspectives》(2000)等重要专著。很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绿色化学课程。1996年美国斯克兰顿大学,1997年美国俄勒冈大学,2001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等。20世纪初期开始科技创新的重大社会价值被发达国家所重视,例如,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等观点。后来人们日益重视创新的社会推广,例如,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罗杰斯在其著作《创新扩散》,讨论了创新扩散的过程及各种影响要素。当今,技术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科技竞争力、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1.2国内研究概况

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题;
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联合资助了“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项目。本世纪开始,国内也相继出现了李德华的《绿色化学化工导论》(2005),李再峰的《绿色化学实验》(2008),王敏等人的《绿色化学理念与实验》(2010)等著作,以及相关论文。中国科技大学在1998年完成了首轮《绿色化学》课的教学。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化学与化工学科委员会设立“可持续发展化学—绿色化学教学研究”重大课题。绿色化学已成为未来高等院校化学教育的重点建设领域之一。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崛起,创新创业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要求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等等。当然,创新创业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事情,我们的创新教育还很薄弱。多数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不成体系、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在这方面,专业技术新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是一种提升创新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比如,化学化工领域的绿色化学,可以融入到创新思想、理论、技术、工艺、创业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2高职化工专业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2.1响应国家战略决策

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企业壮大,不断输送优良的高技能人才。2.2适应区域发展政策化工、能源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产业、重点产业,化工技术的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深加工,生产链条的延伸,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对自治区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2.3立足产业发展优势

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总产值达1099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8%。化工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化工技术的绿色化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4彰显学院办学特色

学院以化工专业为主打专业,是自治区专门培养化工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院校。加强化工技术创新课程建设是学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

2.5紧跟专业发展趋势

当今化工专业展现出绿色化、环保化发展趋势。在我们的课程内容中积极吸收这方面的内容,在创新教育中也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2.6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日益成为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的生命线。而且创新也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研发、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创新已成为企业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具有的一项基本素养。

2.7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高职生的知识基础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但是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需求却更高了。这时需要开发新课程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3高职化工专业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教学

将绿色化学教育中的关键点与创新创业的能力点进行对接互融,开发“绿色化学与创新创业”课程,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融合教学思维导图见图1。

3.1“绿色化学与创新创业”课程开发

在课程开发方面,注重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观念、理论、技术、工艺、成果层面的紧密对接问题,努力做到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生动具体,绿色化学教育更加注重实际应用等。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探索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层次、连接点、内容:①探索绿色化学思想与创新创业思维相融合;
②探索绿色化学理论与技术发明创新相结合;
③探索绿色化学技术与技术开发创新相结合;
④探索绿色化学工艺与技术设计创新相结合;
⑤探索绿色化学成果与创业相结合。

3.2“绿色化学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

在课程的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中采用较多经典案例,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探究式、动手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的绿色化学创新创业方案的设计。经典案例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案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系统性、社会性、示范性,对总结、提炼、反思绿色化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化教学在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项目化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研究性、实践性、训练性,对培养学生的观念、理论、技术、方法等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绿色化学创新方案的设计,在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更应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以考核知识点为主。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