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各地出现了很多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和破纪录事件,包括欧洲和俄罗斯的热浪、美国的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缅甸的纳尔吉斯(Nargis)热带气旋、巴基斯坦的水灾和亚马逊盆地、澳洲及东非的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气象工程论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 水文气象导论 水文学原理 课程建设
近年来,全球各地出现了很多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和破纪录事件,包括欧洲和俄罗斯的热浪、美国的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缅甸的纳尔吉斯(Nargis)热带气旋、巴基斯坦的水灾和亚马逊盆地、澳洲及东非的旱灾,以及我国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1]。为解决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种种极端水文气象事件,拥有“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凭借在大气科学方面的雄厚实力,于2011年9月率先成立了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我国首家培养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具有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高校。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成立,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本专业有3届本科生,总人数160人。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奠基性工程。对于年轻的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来说,迫切需要开展课程建设并完善研究。本文就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观点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1.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1.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刚进大学的新生对所学专业及就业去向普遍感到比较迷茫和困惑,如果在学习基础课程阶段不及时引导,则会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起来甚为被动,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可能会直接导致4年大学生活缺乏规划,得过且过。因此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甚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和基本概念,熟悉专业知识链的构成,掌握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2]。水文气象导论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它是一门面向大学新生、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是解决新生对未来大学生活疑问与困惑的课程。水文气象导论的开设,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大学新生起着启蒙和指导作用,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1.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探讨
水文气象导论课程主要回答学生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学什么的和做什么的。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1)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最好的”;
(2)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很有用。以问题激发兴趣,以兴趣唤起求知欲,以求知欲带动学习,在一个个具体的水文气象问题案例中引发思索。
目前尚未有正式出版的《水文气象导论》书籍可以直接借鉴。构建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知识体系时,首先,应通过一个个具体水文气象极端事件案例及前沿信息,使学生深有感触,通过分析和关键问题的延展式探讨,启发学生思索和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及为什么要学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即使学生意识到作为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的无比光荣的使命;
其次,通过讲述水文气象学的发展简史,引申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气象和水文相结合往往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一些工程建设和实际生产课题,并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此节的讲述过程中,除了讲述水文气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重要人物及当时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之外,还应当重点剖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科学思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本学科的重大发现激励学生,以学科奠基人的故事吸引学生,以科学家对待实验的态度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接下来以现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引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相互探讨教学方法,从而刺激学生求知欲与探索欲,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最后在探讨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对本专业整体框架有一个了解。
2.水文学原理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2.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水循环要素监测、精细降水预报、可能最大降水、防洪设计标准和水文气象集合预报和流量概率预报。水文学原理主要阐述水文现象的成因和机理,通常涵盖的主要内容有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及下渗过程与机理、土壤水形与运移、洪水波运动、产汇流机理等[3]。水文学原理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和基础特征,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考虑到本课程对学生前期知识体系的要求(此课程需要开设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水力学等先行课程之后),目前将其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水文学原理起着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作用,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如果不打好该基础,不能牢固掌握灵活应用它,学生就无法学好工程水文学、水文气象集合预报等相关课程,因此,水文学原理在整个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的探讨
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使用的水文学原理的教材是芮孝芳教授著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学原理》。该教材章节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广,难度相对较高。在教学计划中,本课程计划学时只有48学时,而水文学原理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仅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灌输,会使整个课程显得枯燥、乏味。水文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提问及互动探讨授课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加上学时的限制,则要求教师除了认真钻研、精心备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准确构建本课程知识体系。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一个新生的专业,构建水文学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复制克隆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应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敢于突破,搭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体系。譬如第九章地下水流、第十章地表水流第八节湖水运动、第十四章冰雪水文和第十五章水质及河流生态环境章节可以不做讲解;
第八章产流机制和第十二章流域产流都是产流部分,可并做一章讲解;
第十章地表水流和第十一章洪水演算也可并做一章讲解;
鉴于天气学原理、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的开设,第四章降水第二节降水类型及影响因素,第五节雷达测雨可简单带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4]。在每章的讲解中,以问题为先导,带动好奇,然后以好奇带动求知,各章节主线问题见表1所示。
表1 水文学原理课程章节主线问题
3.结语
针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本文给出了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的一些建议。另外,建议教师可以尝试每次快结束时课预留10分钟做Q-A环节(questions and answer)。大部分美国教授讲课,每讲完一个问题,教授就要问“Any questions”?有问题立即解决。在我国则不能照搬,但Q-A环节的增加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益处。“石本无火,相撞方显灵光。水本无华,相荡方显涟漪”。
参考文献:
[1]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The global climate 2001-2010 a decade of climate extremes summary report[R].Published by WMO,2013.
[2]李莉.导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2):117-120.
[3]芮孝芳.水文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侯立柱.“水文学原理”课程创新性教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4):92-94.
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 教育改革 培养体系 气象探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资助。
引 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建校60多年以来,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12年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列全国第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大气探测专业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年来,面对新的需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气象探测人才培养整个体系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培养方案的改革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新需要,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争一流”的人才培养新理念,确定课程体系,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在气象以及相关行业从事大气探测设备研发和维护、大气探测数据处理和应用、灾害天气的临近预报等科研、教学、业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厚基础”主要体现在强化数学、物理、计算机和主干课的学习,基础课的教学与专业应用紧密结合;
“强实践”目的在于加强现代气象探测设备原理与维护、气象探测数据处理与应用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重创新”在于通过延长生成实习和毕业论文时间,发表科技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争一流”体现在以一流的培养标准来培养一流人才。
在课程体系制订的过程中,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课程的模块化,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通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总计180个学分;
各门课程的关联如图1所示。所有课程按课程属性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课程主要以数学、物理和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课为主。其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参考知识衔接的先后顺序,并考虑各学期课时的平衡。图1中第二板块为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由于大气科学和电子技术是大气探测学科基础,因此,将与大气探测有关的气象和电子类核心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天气学原理、天气学分析、大气物理学、电路分析基础和数字电子线路。
大气探测学科发展至今,技术不断更新,研究方向不断增加,相关课程也不断增多。根据课程在本学科的地位以及涉及的研究方向,大气探测方向的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其中,专业主干课包括现代大气探测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雷达原理与信号处理、动力气象学、气象统计方法和模拟电子线路。专业方向课程分为大气探测技术和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两大类,大气探测技术方向课程包括电磁场理论、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
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方向课程包括大气激光探测、中小尺度天气学、气象卫星资料的多学科应用、大气探测新技术、数值天气预报和专业英语。学生可以从两类方向课程中任选一类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另外一类方向课程可作为任选课选修。
实验课程为第三个板块的课程,属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该板块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其设置的课程包括认识实习、大气探测实习、卫星气象学实习、激光雷达综合实习、生成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学主体之一,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有四大举措:(1)课程小组建设。针对每门课程,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梯队。每门课的教学与教研活动以课程小组为单位进行统一安排、集中处理。(2)加强教师的业务素养,提高专业教学水平。通过各种渠道,促使教师了解和参与气象业务工作,根据气象业务的最新需求,来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3)拓展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通过参加国际培训班、国际会议、邀请国外知名专家讲学与学术交流、支持年轻教师出国深造的途径,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的外语教学能力和国际科研合作交流能力。(4)培养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通过各种海外留学计划,选派教师出国进行专业课学习,了解国外同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强他们全英文授课的能力。同时,以WMO卫星气象培训中心为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5)鼓励教师博士化和国际化。经过近年来的师资队伍建设,大气探测系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对于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和实习平台建设至关重要。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
近年来,依托“局校共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通过多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计划,加快大气探测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局校共建以来,建成了“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实习培训基地”、“中国气象局地基遥感探测系统”、中央气象台等级的校“气象台”、“雷达与卫星信息处理实验室”和国家、省、市气象局生产实习基地等优质实践平台。这些试验平台的建成,为实践课教学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工作后能够迅速融入到气象探测预报和相关业务工作中。
教材与课件建设
教材和课件是教学工作中两个重要教学资源。本专业建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材和课件的建设,特别是《卫星气象学》和《雷达气象学》这两门主干课。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本专业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卫星气象学》和《雷达气象学》教材。由于大气探测学科发展很快,近年来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修订再版。2009年编写了《卫星气象学实习》电子教材,经过近3年的试运行和修改,即将出版。同时,课程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制作内容丰富的专业课PPT课件。其外,专家讲座的PPT报告、网络视频讲义也作为课件的一部分,丰富了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廉水.以共建谋行业特色高校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3-1.
[2]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3-25.
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象写作学;
研究对象;
学科体系
作者简介:阎杰(1957-),男,辽宁彰武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高鸿雁(1960-),女,山东曲阜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40-02
气象写作是气象管理的重要工具。当今我国气象事业空前发展,气象写作也随之愈益活跃,但迄今尚无完整的气象写作理论体系。为此,本文拟提出构建气象写作学这一新学科的基本思路,以促进其研究和实践。
一、构建气象写作学的意义
1.建设现代化气象事业的客观需要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气象离不开写作。作为传递气象信息的主要工具之一,写作适用于气象的党政管理、具体业务、科技工作各个方面,具有规范、指挥、协调、宣传、凭据等功能。然而,气象写作还仅仅是一类文章、一种技能,至今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与备受关注的气象工作以及逐渐升温的气象写作很不适应。基于此,构建气象写作学能更好地指导气象写作,从而充分发挥气象写作在建设现代化气象事业中的促进作用。
2.推进气象科技创新的有效措施
我国古代科技及文艺论著中已有一些关于气象写作的论述,但对气象写作的专门研究是从现代开始的。尤其是近年来气象部门及有关人员对气象写作的法制建设、规律与方法做了一些有益探讨并取得可喜成果,不仅制定了《中国气象局公文处理实施办法》等规章,而且也有图书、论文面世。不过,其学科地位尚无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应当指出,气象写作学是气象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应用性,这一新型科学的构建对完善气象科学体系、实现气象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具有一定意义。
3.培养气象写作人才的重要保证
着力推行人才强业战略,全面提升队伍素质,是建设现代化气象事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培养气象写作人才,使其既熟谙气象写作基本理论又掌握气象文书的写作技能。多年来,相关院校及有关专业在气象写作教学上做了有益尝试,但气象写作教学活动缺乏科学性;
各级气象局曾多次举办气象公文、新闻、科技论文等文体写作的培训班,尚欠系统、规范。可以说,确立气象写作学的学科地位,将其正式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对培养气象写作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二、气象写作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1.含义
由于目前气象写作学的学科地位尚未确定,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粗浅、模糊。它是属于写作学,是一种专业性写作学;
探讨气象写作的规律、方法和历史并指导写作实践;
涉及多个学科,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对其定义作如下表述:气象写作学是一门研究气象写作规律、方法和历史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研究对象
既然气象写作学是气象写作活动的反映,那么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气象写作规律、方法和历史。具体说来,包括三个部分。
(1)气象写作规律。气象写作学的任务在于通过揭示气象写作的客观规律,作为写作实践的指南。从宏观上看,要考察气象写作在气象工作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如何有效地发挥它在建设现代化气象事业中的作用;
从微观上看,要研究气象写作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气象文书各种要素的特点和彼此关系以及从事写作应当遵守的原则等问题。
(2)气象写作方法。既从总体上探究气象文书的主旨、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技法、语言等知识,又具体分析气象文书各个文种的含义、特点、分类、内容、结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文种的异同。
(3)气象写作史。着重从历史动态的角度研究气象写作的产生及沿革,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从而促进气象写作的发展。
三、气象写作学的学科性质
各个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气象写作学也是如此。概括起来,它有三个特征。
1.专业性
这是气象写作学的基本属性。由于气象写作学冠以“气象”二字,使其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带有明显的专业性,直接为气象工作服务。因此它是一门与财经写作学、科技写作学、司法写作学、军事写作学等并列的气象专业写作学科。
2.综合性
在理论上,气象写作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一方面,它是气象学与写作学的有机融合,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它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旅游学、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文书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
3.应用性
在价值上,气象写作学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兼具,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应用价值更为重要。气象写作学绝非一种单纯的理论研究,它产生于气象写作实践同时又指导气象写作实践,可见应用性是气象写作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四、气象写作学的学科定位
1.气象写作学属于写作学
气象写作学是适应建设现代化气象事业需要由气象学等学科与写作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基于交叉学科的偏序性特征,分析得出,当母体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居于主导地位时该交叉学科便具有该母体学科的属性,据此对气象写作学进行学科定位:气象写作学应当属于写作学范畴,是应用写作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气象写作学不宜归入某些学科
气象写作学与公文学、文书学、管理学等学科关联甚密,但不宜将其归入其中某一学科。同是应用写作学的分支,公文学属于通用写作,气象写作学则是专用写作,尽管气象写作学中也有气象公文,但它们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有很多区别。文书学主要探讨一般文书的性质、特点、体例及文书工作的处理,而气象写作学重在研究气象文书写什么以及如何写,它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适用范围极广,气象写作学的任务仅是充分发挥气象文书在气象管理中的作用,带有明显的限定性,所以将气象写作学划入管理学也是不合适的。
五、气象写作学的学科体系
作为一门新学科,气象写作学的总体架构由三个方面构成。
1.基本理论
(1)气象写作学的形成与意义。纵观历史,立足当代,分析气象写作学形成的前提条件和时代背景,思考构建气象写作学这一新学科对建设现代化气象事业、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培养气象写作人才的重要意义。
(2)气象写作学的性质与定位。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探究气象写作学的性质可以突显其特征,恰当地给该学科定位能划定其归属。
(3)气象写作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确定写作规律、方法和历史为气象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并分别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讨。同时,主要运用如下研究方法:归纳法,研究大量气象著作、教材、文章,从中提炼、归纳气象写作有别于其他写作的特点,由此确定气象写作学的本质特征;
抽取融合法,经过研究,从各相关学科中抽取与气象写作学有关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梳理、综合,构建独具一格的气象写作学;
演绎法,用新建学科理论指导气象写作学研究,并构成其完整的理论体系。
(4)气象写作学与相邻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基于气象写作学的综合性,需要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旅游学、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文书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气象学、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相邻学科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辨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博采众长、彰显特色。
(5)气象文书的内容与形式。从气象文书自身来看,它由内容和形式构成,涉及主旨的确立与表现、材料的搜集与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使用、表现技法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及要求。
(6)构建气象写作学所依据的法规与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公文处理实施办法》、《气象行政处罚办法》、《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为准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求真、精简、服务、高效的原则构建气象写作学。
2.文体写作
气象文书是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建立一个文体写作分类体系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气象文书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泛,要准确明晰地勾勒其轮廓尚有一定难度。我们认为,要在对其本质属性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每次分类依据同一标准,逐层划分,使其系统化。据此,试作分类如下:
(1)气象公文。气象公文是气象公务文书的总称。包括两类:一是法定公文。它是在气象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国气象局公文处理实施办法》的规定,法定公文有令、决定、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11种。二是事务文书。它是在气象管理中通用但未被纳入法定公文的文书,如简报、计划、总结、调研报告、讲话稿、规章制度、公示等。
(2)气象业务文书。气象业务文书是气象行业专用文书,适用于处理气象的各项具体业务。由于气象业务分工细密,相关文书也非常多,如气象观测记录、气象观测报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防雷工程方案、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报告。
(3)气象新闻。气象新闻是对最近发生及未来某时段气象信息的报道和评述。从内容上可分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气象工作报道,从文体上可分为消息、通讯、专题节目解说词等。
(4)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是气象主管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和查处违法活动时所使用的文书总称。根据中国气象局编制的示范文本,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有立案审批表、调查询问笔录、现场勘验检查笔录、鉴定委托书、鉴定意见书、听证告知书、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处罚决定书、强制执行申请书、结案报告等27种。
(5)气象行政许可文书。气象行政许可文书是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时使用的文书。如申请书、接收材料凭证、补正材料通知书、准予决定书、不予决定书。
(6)气象科技文书。气象科技文书是研究和推广气象科学技术的文书。主要有三类:一是对气象科学技术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并描述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学术文书,如学术论文、科学技术报告、工作研究报告;
二是传播气象科学技术并推广其应用的科普文书,包括科普说明文、科普小品文;
三是气象科技管理文书,如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7)气象档案文书。气象档案文书是对气象事业管理、业务技术、科学研究等档案保存、管理时使用的文书。如档案交接文据、档案征集方案、归档文件目录、档案保管期限表、全宗单、档案保管制度、阅档规则、大事记、组织沿革、年鉴、专题概要、档案馆指南。
3.发展史
(1)我国古代气象写作。原始社会至清代前期是气象写作的形成期。主要内容是我国气象文书的起源;
各个朝代气象记录等文书写作的传承与发展;
《相雨书》、《天经或问》、《农候杂占》等气象著作的成就;
《文心雕龙》、《诗品》等古代文论对气象写作的影响。
(2)我国近代气象写作。清代后期至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气象写作的发展期。侧重于研究清代后期、民国时期、解放区气象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
竺可桢《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涂长望《中国天气与世界大气的浪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应用》等代表人物及作品。
(3)我国当代气象写作。新中国成立至今是气象写作的繁荣期。包括有关气象的法制建设、教育、学术团体、出版物各方面为气象写作提供的良好环境;
气象写作在20世纪50~90年展脉络、主要公文(如《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如竺可桢《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21世纪气象写作的发展趋势。
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一、气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气象新人这个根本,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科学品格、大众导向和人文精神的气象文化。
二、气象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明确战略定位。将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品位、行为规范转移到“加速发展、强局兴业”,争创“四个一流”,共奔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各项工作上来。
(二)凝练崇高气象精神。形成新时期迁安气象人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增强干部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气象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迁安气象人精神主要内涵包括: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服务“钢铁迁安、中等城市”为宗旨的奉献精神;
“准确、及时、周到”的敬业精神;
团结拼搏、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攻坚的创新精神;
诚实守信、用户至上、精干高效的市场精神;
清正廉洁、实事求是、依法行政的务实精神等等。
(三)塑造整体形象。经过上下共同努力,要将台站建成一个集科研、业务、科普,具有时代特征、部门特色、区域特点的台站,建成市级文明单位,建成全国一流台站。大力开展“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益服务让社会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专项服务让部门满意”的气象服务“四满意”活动,形成气象服务准确、及时、科学、高效的公众形象,让全社会感受到气象职工服从大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使社会各界了解气象,关心气象,支持气象,应用气象。
(四)创建“学习型”部门。通过整合干部职工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系统教育培训体系和网络,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快知识更新;
加快建设具有创新思维,富于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精神,综合素质较高的气象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科技服务与产业队伍,建成学习型部门。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干部职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100%,其中本科以上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50%以上。
(五)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分步骤建成“三室一场”(图书阅览室、展览室、活动室和小型运动场)等文化设施、场所,建成综合活动室,建成合格“职工之家”。
(六)健全文化宣传网络。充分利用气象部门信息网络、报刊、影视等传媒优势,宣传气象先进人物、文化建设典型;
开设气象文化建设宣传阵地,及时宣传文化建设动态,发表和出版贴近职工的气象文化作品;
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气象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满足气象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提高气象职工的文化素养。20__年7月建成迁安气象信息网站,并与农网、政委网连接。
三、气象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气象文化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网络。党组织要率先垂范,切实加强领导,要把气象文化建设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目标管理;
经常督促目标、任务的进程和具体落实情况,认真指导、强化考核,真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全体职工广泛参与的局面,形成推进气象文化建设的有机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进行现代气象文化发展的战略研究和探讨。
(二)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形成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广泛动员,深入宣传气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实施办法以及工作计划。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达成共识,努力形成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的主体氛围。大力宣传、倡导“河北气象人精神”,引导干部职工深刻理解“河北气象人精神”的内涵,以“河北气象人精神”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有力推进气象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以“一法一办法”为核心的气象法规体系、部门规章和管理制度。把气象文化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之中,逐步完善气象文化建设和气象规章、管理制度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协调机制,形成气象文化建设的民主管理、奖评激励、监督约束、战略管理等管理体系,并纳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四)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宣传气象职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举办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兴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气象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坚持以精神文明创建,推动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气象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内涵、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要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系统、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活动,以气象文化建设丰富创建工作内涵,提高创建工作质量,提升文明单位档次,推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深入发展。
(六)切实加大对气象文 化建设的投入。每年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直接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要设立文化建设基金,对于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把气象宣传文化事业纳入总体规划;
加大对气象宣传投入,使之成为传播、发展气象文化的坚强阵地。
四、气象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气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总体部署、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成立组织领导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气象文化建设的领导,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实施体系,明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是气象文化建设的领导机构,文明办是气象文化建设的办事机构;
要做到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实施,全体职工广泛参与,把气象文化建设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形成推进气象文化建设的有机体系。
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做一名敬业爱岗、开拓创新的__气象青年人,为__气象事业走在全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最前沿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是__市气象局的__同志自20__年研究生毕业以来一直努力坚持的工作方向。
__来自四川宜宾一个普通农村小学教师的家庭,从小培养出了吃苦耐劳、勤奋节俭、尊重他人的习惯,容易适应各种环境的生活。__出生于1976年10月,1994年考入石油大学,1998年在辽河油田参加工作, 20__年至今在__市气象局从事雷电防护工作。现任__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工程师。
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与帮助下,__于20__年评为__市551人才,20__年担任省局法规处主持的《__省雷击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的主要编写人,20__年__市气象局考核优秀,同年编写了科普资料《雷电防护手册》、在__各县(市)区发行,20__年参与编写了《__省防雷装置检测实施细则》,并获得“__市气象宣传信息先进个人”称号,积极参与全省防雷服务管理年活动,协助辅导__市代表队参加全省防雷技能大比武取得了好成绩。在国际会议、核心期刊、专业期刊上发表约20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为17篇,多篇论文在国际会议和全国会议上进行了大会交流;
《__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等3篇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励。先后主持开展和参与了《__市雷电灾害重点防御区研究》等3个科研项目。
自20__年开始的五年防雷工作历程中,__同志先后从事过防雷业务各个领域的工作,包括防雷检测、技术评价、雷击风险评估、雷灾调查(统计上报)、防雷工程设计、防雷规范制订、防雷宣传、防雷培训、竣工验收、防雷科研、防雷网站建设等。从最基础的防雷检测工作做起,参与了住宅、油库、银行等各类民用建筑物、爆炸火灾场所和电子信息系统环境的防雷检测,长期从事了防雷装置的技术评价和审核工作。20__年完成了__第一份业务化的雷击风险评估报告,先后手把手地指导瑞安、平阳、洞头、文成、泰顺等局开展雷击风险评估业务,开辟了__市的雷电轨道业务新领域。20__年开始负责__市防雷竣工验收工作。在防雷宣传工作方面,积极联系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开展防雷宣传报道,经常在媒体上撰写宣传文章,主动开展防雷科普下乡进社区活动。负责__市雷电灾情数据统计与上报工作,按照要求及时高效的完成全市各月的雷灾统计与上报工作;
深入雷灾现场进行调查,对典型雷灾进行全面分析并以的方式予以探讨。雷电监测是防雷业务的高技术含量领域,__编写了20__年和20__年的__市雷电监测公报,在报纸等媒体及时公布有关闪电数据,对相关闪电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表了多篇有关雷电监测的专业论文。__在工作中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单位人手紧张,他承担的工作是最繁重的,可他从未向领导提过要求。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在学习上都丝毫没有放松,不断丰富充实防雷业务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经历了多年来各个防雷领域的具体工作磨练,丰富__的防雷业务工作经验,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增强了适应新时期防雷轨道业务发展的综合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