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生态健康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8 15:50: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目前,从事规模生态健康养殖甲鱼分为2个阶段,即温室育苗阶段和大塘养成阶段。第1阶段是整个甲鱼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密度高、投饵集中、水质易污染和病害多的特点,因此,做好甲鱼的温室育苗工作对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生态健康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健康论文【五篇】

生态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甲鱼;
生态;
养殖技术

目前,从事规模生态健康养殖甲鱼分为2个阶段,即温室育苗阶段和大塘养成阶段。第1阶段是整个甲鱼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密度高、投饵集中、水质易污染和病害多的特点,因此,做好甲鱼的温室育苗工作对提高甲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2阶段为外塘养成阶段,它不仅能提高甲鱼产量,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甲鱼品质,是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将甲鱼生态健康养殖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和基层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1建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

根据实际需要和规模大小,认真搞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的建造,使之便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并且利于防病治病。

(1)温室建造应符合建筑管理的规定,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相应的加温、增氧、进排水等设备。一般5000m2养殖池配备0.5t的锅炉2台,1.1KW增氧机10台,颗粒饲料机1台,加温池80m3,管理用房100m2左右。

(2)养殖池建造应符合甲鱼生活习性的要求,大小统一,每口面积20m2,池高1m,池壁顶端向内伸延10cm左右,以防甲鱼外逃。饲料台用长3m、宽0.5m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淹没在水下15cm。池中设置网袋用以甲鱼隐蔽之用。

(3)外养大塘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1hm2放养1.5万只左右,塘四周要有防逃设施,以高1m的围墙为好,塘中搭建隐蔽网袋和饲料台。

2苗种的选择和放养

稚甲鱼应选择健康、无伤无病、活力强、反应快、规格整齐、体重3g左右、种质优良的品种。放养前,必须先进行消毒。将稚甲鱼放进塑料盆里,用15~20g/L食盐水浸泡10min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浸泡水以没过稚甲鱼背为宜。浸泡过甲鱼的水溶液,要倒到池塘外面,不能随甲鱼倒进养殖池。

温室内合理的放养密度十分重要,一般稚甲鱼的放养密度为20~30只/m2,放苗后应在养殖池中直接开食,这样既可减少苗体损伤,又可使其早适应、早生长。开食饲料可用稚鳖饮料等商品饲料,且从第1次开食就可把新鲜的猪肝按10%~20%的比例添加于开食饲料中。

3温室温度的控制

水温30~32℃为甲鱼的最适生长温度,水温高于20℃时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若低于最佳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低;
若高于最佳温度,甲鱼活动量增加,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因此,室温一般控制在33~35℃,且尽量保持恒定。

4充分利用微生物和增氧机调控水质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水质调控,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微生物制剂的合理使用可大大节约水质调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一般光线较暗的温室可用光合细菌或活水宝(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害物质。采光温室可采用EM复合微生物制剂培养水中有益藻类来创造水体平衡,同时可减少换水次数和数量,节约水电费用。生产实践证明,使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是改善水质、净化底质及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温室甲鱼养殖池人工增氧很重要,合理的增氧既能增加氧气,又可改善水体环境,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理化指标,促进甲鱼生长。放养密度为20~30只/m2的一般前2个月,1.1KW的增氧机每天开4h左右,第3~4个月每天开9h左右,第5~6个月每天开15h左右,6个月以后全天增氧,期间可以结合化学增氧制剂来调节水质。

5狠抓病害控制

温室养甲鱼由于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因此,必须严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根据甲鱼生长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每15d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溴氯海因、光合细菌及EM菌等,可交替泼洒使用。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免疫多糖、VC及病毒星等,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药物防治时尽量使用生物制剂或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在饲料中添加酶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若发现疾病立即查明原因,并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药物作用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6高度重视从温室养殖到外塘养殖方式的转变

甲鱼从温室转到外塘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搞好转塘工作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生态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健康;
森林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
管理策略

1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应该是同一个定义: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
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2.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维持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
人为促进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方法,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运用森林健康理论,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有效管理,预防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维护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一跃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4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4.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
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
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
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
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
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
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
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
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2以生态调控手段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适当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必要的防治;
暴发成灾的,有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
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4.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
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科学网,[2008-04-30].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J/OL].科学网,[2008-04-15].

[4]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J/OL].科学网,[2007-08-23].

[5]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J/OL].科学网,[2008-01-09].

[6]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科学网,[2007-12-15].

[7]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J/OL].科学网,[2007-11-02].

[8]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J/OL].科学网,[2008-03-25].

生态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 演化机制 地下水环境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 X5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256-2

1引言

地下水在生态和地质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水具有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重属,它在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地下水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持续的服务功能等问题,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环境演化、地下水的脆弱性评价、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方面。

2地下水环境概述

2.1地下水环境演化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下水的形成、演化及各种影响因子,包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是科学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国际上水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早期的环境水文地质工作把重点集中在地下水污染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地下水系统水量衰减、水质恶化,人们主要集中于地下水循环特征,以及影响水的分布、可利用性和水质等因素的研究;
至80年代,地下污染治理成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人类在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考虑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制约因素,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更多体现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90年代以来,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引起了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生态环境问题,于是对地下水环境演化的问题,开始由传统的地下水流场、水化学场的理论研究转向重视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及其变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演化进程、路径和方向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研究地下水环境演化规律及其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作用,科学地总结地下水环境演化模式,可为生态环境的预测和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2地下水环境脆弱性

地下水环境脆弱性是指地下水环境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遭受破坏带来一系列问题的敏感程度,它反映了地下水环境的自我防护能力,也是衡量地下水环境健康的重要因素。地下水环境的脆弱程度是衡量地下水环境对外界胁迫的恢复能力的重要指标。“地下水脆弱性”是法国的Albinet等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1],他们认为地下水脆弱性是在自然条件下污染源从地表渗透与扩散到地下水面的可能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地下水脆弱性的定义是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于1993年提出的,地下水脆弱性是指污染物到达最上层含水层之上某特定位置的倾向性与可能性,据此可将地下水脆弱性分为本质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国外许多学者较早地开展了地下水脆弱性的研究,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国内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地下水脆弱性研究,大多集中于地下水的本质脆弱性方面,对于影响地下水特殊脆弱性的敏感因子考虑较少。由于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差异性,目前对地下水环境脆弱性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2.3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效应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地下水位过高会引发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
地下水位过低会引起土壤干化、沙化和天然植被退化,下垫面变化,减少地表径流,包气带变厚,减少地下水的补给量。俄罗斯学者V.N.Ostrovski提出了“生态水文地质学”的概念,将水文地质的概念引入到生态系统中,他认为: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目的是控制地下水圈的体制以防止发生一些不可逆转的对生态环境不利的影响,一方面要预防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科学地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加强了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合理生态水位概念,研究了地下水位与植被生长状况的关系,研究了作物产量与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以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地下水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丰富水资源生态价值理论。这些研究表明,无论是对于整个区域的地表景观格局变化,还是对于局部典型的生态系统的演化,维持适宜的地下水系统状态都是很重要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对于整个区域的地表景观格局变化,还是对于局部典型的生态系统的演化,维持适宜的地下水系统状态都是很重要的。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是土壤水盐运动状态、潜水水盐动态、潜水位埋深等与植物生长关系。地下水位生态环境指标是指与生态环境状况密切联系的地下水和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临界指标的总称,主要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允许含盐量、地下水位适宜矿化度、地下水位临界深度、潜水蒸发极限深度、潜水零补排差深度和地面控制沉降临界水位等[3],这些指标是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可为地下水环境生态功能紊乱的辨识、确定合理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4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障,水环境健康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与方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水资源可持续性的研究方兴未艾。有学者运用总量控制来研究地下水的可持续性,从生态环境角度评价了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有学者运用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研究地下水的承载力,从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角度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确保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前提下,地下水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最大限度满足当前及长远的需求。维持地下水环境状态的健康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战略方向,因此,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为地下水环境健康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研究仍处于探索之中,现在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标准方法。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因而主要任务是在掌握广泛资料的基础上,找出适应评价区域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综上所述,目前水文地质学领域开展的地下水环境演化、地下水环境脆弱性、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经为地下水环境健康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目前所进行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局限在对这种理念的理解、研究内容的拓展,同时,地下水环境演化、地下水脆弱性、地下水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也局限在地下水环境问题的某一方面,至今仍未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探讨。由于地下水环境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影响因素的整体性与持续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来把握地下水环境健康的研究。

3地下水环境健康研究现状

地下水环境健康作为水环境健康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地下水环境健康理论的研究及其应用仍未展开,其基本理论、评价体系与方法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生态系统健康、水环境健康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分析,人类在对地下水的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以后,必须重新审视地下水的生态环境功能与资源价值,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道路,维护地下水环境健康必将成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战略方向。对地下水环境健康理论体系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1)研究地下水环境的演化机制。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持续胁迫下,地下水环境始终处于发展和演化状态。人类活动的强度决定了地下水环境演化的性质与速度,是影响地下水环境健康的主导因素。开展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环境的演化机制可以深刻揭示地下水环境的劣变原因,并为地下水环境健康状态的演变趋势分析奠定理论基础。(2)地下水环境健康的概念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地下水环境健康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是水环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地下水环境状态的健康可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地下水环境健康的内涵是对地下水环境系统状态和功能的总结与概括,是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的理论基础。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体系是实现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的先决条件,包括地下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模型等。(3)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指标研究。在地下水环境健康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地下水环境演化机制分析,概括地下水环境健康的驱动因子和状态响应,并利用主导性、独立性的评价指标表征地下水环境系统的驱动因子和状态响应,并构建各评价指标的健康等级标准,这一环节是联系地下水环境健康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4)现论与先进技术的应用。地下水环境健康的研究是在已经发展成熟的地下水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因此,在开展地下水环境健康研究中,应该综合运用现代系统理论和空间数据综合采集技术、系统模拟预测技术和综合评价技术,以提高研究的实用性、科学性,也有利于推动地下水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oerfliger N,Jeannin P Y,Zwahlen F.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 karst environments a new method of defining protection areas using a multi-attribute approach and GIs tools [J].Environment Geology,1999,39(2):165-l76.

生态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新探

在青少年成长中,教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是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无论对教师或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不仅通过自己的直接教育活动影响学生,而且作为家庭、社会的人的角色影响学生。

一切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要通过教师的心理“折射”起作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1,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心理健康的教师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心态,能够很好地设计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可以自我设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心理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设计人工心理环境,以娴熟的艺术技巧驾驭学生,指导学生解决冲突,可以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1,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能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能接纳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乐于帮助学生。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能促使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交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是诸多方面的,一是工作特性形成的压力,二是教育改革产生的压力,三是岗位竞争、学校管理引发的压力,四是个人因素。

总之,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因在因素,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考虑从内外这两个方面做起。

3,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学校如何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呢,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申报了《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课题,从2002年起全面起动研究工作。两年来,我校课题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3,1注重学习,提高能力。(1)课题组要求组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做到自助和助人。学校多次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在校内定期集中学习。平时还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工作当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能够帮助其他老师解决心理问题。(2)课题组成员通过上网等收集资料,办“心灵之约”小报,把收集到的资料发给老师们,让他们通过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始终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去。(3)撰写论文,在总结和反思中得到感悟。两年来,老师们撰写心理教育论文达五十多篇。

3,2以心交心,倾注真情。课题组成员在平时工作中多关注老师们的心态,发现老师有心理问题,就寻找良机,通过语言的沟通,行动的支持,及时帮助他调适心态,以愉快的心情及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中。

3,3优化环境,营造乐园。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工作和日常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努力创设宽松环境,为教师着想,帮他们分忧,尽可能调动积极的情绪。‘把关心和帮助送到了老师们的心中。因此,学校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做什么事情总能齐心协力。

3,4组织比赛,学用结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有关的比赛,以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我们挑选了三位老师参加南宁市教科所举办的心理辅导课比赛,我们课题组给予很大的帮助,结果这三位教师在比赛中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生态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教学环境是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学场所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进行研究与探讨。

生态心理健康由个体生理、个体心理、生态外环境三部分内容构成,它包括个体心理内部的平衡、个体心理内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及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生态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环境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加强建设高效的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管理机构

1.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院一级的管理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在二级院(系)主任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研室在开展教研活动中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动态地揉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首先,应考虑科学设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本科院校宏观型的做法,注重思政的宏观管理,但忽略了系部乃至年级、班的微观层次的管理,忽略了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其次,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比较薄弱,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教师队伍中选拔聘任和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让这些专、兼职教师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并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
二是培训年级政治辅导员,增强辅导员的学生心理辅导意识,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生活的益友,心理的医生;
三是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和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3.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面临着知识更新、社会舆论、竞争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的智力和培养个人的健康心理。二是要提高教师“育人”的意识,明确育心理健康之人的重要性。三是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培训,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每个学生都能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课程如基础文科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公共关系学类课程、礼仪课程等。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课程的网络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心理暗示,从而培育出健康的心理。

三、努力建设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场所环境

加强教学场所环境的建设,做到让学生在明亮整洁的教室中学习,在设施先进的实验室中做实验,在雅静宽敞的图书馆中阅读,在优美谧静的校园中漫步这些良好的环境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的建设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建立“三个网络,一个系统”。“三个网络”,是指以卫星电视和校园电视台为中心,建设双向闭路电视有线网络;
以中心机房为中心,建设各系(部)、各教研室、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室联网的校园计算机网络;
以音频电台为中心,建设语音室及无线、有线自动广播网络。“一个系统”是指“三个网络”在“网络中心”汇合,构成一个真正的“多体媒体智能双向控制教育系统”,整个系统中的信息和资源都将共享,教师可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或教室利用校园网或双向闭路电视进行“主动式”、“交互式”学习,也可在网上接受远程教育。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必定心情愉悦。

转贴于

2.校外实习实训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而校外的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校外实习实训和谐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具体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动员,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实习过程中的意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挑战;
二是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校内带队教师与指导教师、基地管理人员与师傅的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完成心理与技能的调整——适应——平衡的过程;
三是实习结束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这三个阶段的顺利完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态调整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心理基础。

四、发展有利于生态心理健康的学习型校园文化

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是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美丽校园,营造优雅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2.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报校刊及网页、校园广播来营造校园的学习型的精神文化氛围。

4. 引导与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发挥社团的群体效应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严谨、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气氛融洽、实习实训场所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也就是说,要实施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抓好教学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峰.大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03).

[2]肖二平,燕良轼.生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