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孙子兵法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8 18:3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在广州战区考察时明确提出全军官兵要始终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强军梦,确保部队官兵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就必须科学谋划兴军之策、准备把握强军之道,全面提高我军应对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孙子兵法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孙子兵法论文【五篇】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孙子兵法》 战斗文化 打赢战争

在广州战区考察时明确提出全军官兵要始终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强军梦,确保部队官兵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就必须科学谋划兴军之策、准备把握强军之道,全面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必须坚决依靠先进军事文化培育官兵战斗精神,树立官兵敢打必胜的高度自信心。

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坚持“以人为本”是确保官兵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义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信息化、作战样式多样化、战场环境复杂化已成为信息战的重要特征。然而,信息战争归根结底是人的战争,“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令民与上同意”,就必须突出官兵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官兵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想官兵之所虑、急官兵之所难、帮官兵之所需,处处以人为本,这是确保官兵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要义。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政治是瞄准战争本质的必然选择

战争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孙子兵法》在开宗明义的《计篇》中就明确指出它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所以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所谓“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孙子认为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够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战争制胜最首要的条件。

孙子还指出君主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令民与上同意”,因为如果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就能让民众为君主而死,为君主而活,也不敢违命,说到底就是要通过政治手段让全国上下的军民戮力同心、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二)健全以人为本的法纪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制度保证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保法”就是强调行军打仗必须依靠严明的法纪来规范军事行动,确保各项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作为“五事”之一的“法”,孙子认为主要由“曲制、官道、主用”三部分构成,包括军队组织、编制、通讯联络、后勤等在内的一系列具体制度,这些制度是否健全和完整,不仅直接反映了一支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强弱,还决定了这支军队在下一场战争中能否克敌制胜。就具体实施方法而言,孙子把它概括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即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整饬部队,并且认为只要文武兼备,用兵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孙子的法纪,实质上都是在政治修明这个大前提之下制定的,它不是单纯为了惩罚士兵而是以增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宗旨的,这样的法纪从根本上讲是以人为本的法纪,它是战争制胜的制度保证。

二、“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善养官兵“眼光”是取得战争整体胜利的长久保障

眼睛能够看到的地方称之为视力,眼睛无法看到而思维能够到达的地方称之为眼光。视力决定眼前,眼光决定未来。在战争形态日趋转换的今天,培养超常的战略眼光之所以逐渐被提上日程,就是因为有时即使是一时鼠目寸光,也往往可能产生一个时代的巨大差距。

(一)全局观念是决定“战与不战”的先决条件

孙子的全局观念首先体现在他对战争利弊的认识。战争固然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同时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孙子认为,如果战争胜利,一则可以实现国家的政治目的,二则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三则可以暂时缓和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孙子是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战争的影响和作用的,在通盘考虑所有因素,仔细权衡战争利弊之后,方可决定战与不战。和平发展时期,一旦战争爆发则可能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毁灭性的灾难,但如果当自己的核心利益受到侵犯而和平手段又无法达成协议时,就必须立即考虑战争的问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全面比较双方实力,评估战争胜算,分析战争得失,才有资格决定能否打响战争第一枪。

孙子还认为,以实力为后盾,迫使敌方城邑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通过战争交锋,攻破敌方城邑则稍逊,所以又有“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之说。以当今的军事理论视角来考量,这实际上就是指,在对敌作战过程中,要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要从战略层面上把整场战争的利弊得失纳入考虑范畴,不能过于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要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以取得战争最后胜利作为根本目标,要“以全争于天下”,从而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效果。

(二)前瞻眼光是预测未来战争的必备因素

孙子提出:“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举凡战略预言家,都必须具备一种超越常人的预见力、洞察力、想象力。我们不妨设想,如果“制空权”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被提出,那么今天绝对没有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杜黑,因为他刚刚提出这条理论的时候飞机也才刚刚问世,身逢其时的关键就在于杜黑有先见之明。而理论和实践往往证明,后见之明易求,先见之明难得。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局部的真实未必反映整体的真实,特殊的现象未必体现一般的规律,我们推进新军事变革的力度和幅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未来战争透视的深度和广度。眼光所及,行动所趋。看不到世界军事变革的形态和趋势,就难以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难以下好今天的棋,走好明天的路。所以,把握和预知未来,尽管存在着诸多限制性因素,存在着暂时不可攻克的难题,存在着不成熟的技术,但其战略价值却远远超过一味的回顾过去。因为历史多半是世界各国所共同经历的,而未来的“处女地”还处于朦胧状态,先知者先得。

三、“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强化官兵“使命感”是培育官兵战斗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我军总能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以劣势装备打败武装到牙齿的敌军,并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究其根源,我军官兵的使命感或者说是战斗意志是制胜的关键法宝。当今时代,战争虽然呈现出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的发展趋势,但是官兵使命感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从精神层面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一)只有树立忧患意识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

当今时代,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大背景,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战乱、稳定与动荡同样并驾齐驱;
虽然爆发世界战争的可能性已然微乎其微,但局部战火却一直连绵不断。为了打赢下一场战争,目前世界诸多国家都正竭力研究军事理论、调整编制体制、发展武器装备、培养国防建设人才,积极推进军事变革。一着不慎,则可能满盘皆输,培养和树立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孙子说:“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在战争尚未爆发之际,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的充分准备以及所具备的强大实力,使得敌人不敢来进攻,这正是树立忧患意识的关键所在。江河大溃自蚁穴,山以小厄而大崩。大灾难的产生往往是事先没有做足备战工作,对小细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代战争没有预告,唯有充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敢打必胜的高度自信心迎接作战任务,未雨绸缪“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才能在面对敌人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夺取战略制高点。

(二)只有增强责任意识才能“无辜加之而不怒”

责任意识首先表现为孙子所强调的君主、将帅必须各司其职。“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将帅在战争中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因此,孙子要求“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五者缺一不可。将帅带兵打仗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中枢神经的重要地位,维系着全军将士乃至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必须通过正确的战略战术确保战之能胜。而作为君主则必须“修道而保法”,不可“怒而兴师”,不可随便干预军队事物,只有“知三军之事”、“知三军之权”才不会招致“乱军引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军队团体是一个复杂的军事系统,党委统一、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根本表征。这一本质要求规定了我军官兵必须立足本职,常怀忧军之心,恪尽兴军之责,杜绝僭越本分、越俎代庖以避免敌军“乱而取之”。

其次,孙子的“慎战”思想彰显的也是责任意识。他鉴于“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历史教训,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并且“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在现代战争中,无论是君主还是将帅,乃至士兵,都必须充分认清自己存在的价值,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坚持以“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为基本指导方针苦练杀敌本领,随时准备为党和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这是军人责任感、使命感最本质的体现。同时,也只有将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参考文献:

[1]孙武.孙子兵法[M].人民出版社,1996.3.

[2]陈润华.孙子兵法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10-15.

[3]武经七书注译[M].出版社,1986.8.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2篇

【英文摘要】theartofwarbysunziisnotonlyabookconcerningwars,butamasterpieceonshi.fromthecommentsonshi,wecaneasilyfindouttheinfluencewhichthebookhashadonthedevelopmentofartaesthetics.shiisusedbysunziasnaturalcondition,innerstrengthandwar-situation,embodyingthebeautyofnoumenon,reasonandstrength.fromanaestheticperspective,thegreatvalueofshiisthetranscendenceoverthetraditionalviewpoints,andtheaesthetictransitionformnatureandhumantothesocietyincludingwars.duetothecontinuousexplanationbymanytheoristsinlatergenerations,shifinallybecomesatypicalaestheticcataloguewith profoundsignificanceandnational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孙子兵法/势/本体美/理性美/力量美/theartofwarbysunzi/shi/beautyofnoumenon/beautyofreason/beautyofstrength

提起《孙子兵法》,人们都知道它是一部研究军事谋略和作战技巧的古代兵书,具有很高的地位、深刻的价值和广泛的影响,以至于人们把这部著作奉为“兵经”或“武经”,而把其著者孙武封为“兵圣”。wWW.133229.cOm事实上,从文本的价值阐释和实践品格来看,这些评价绝非溢美之词。然而,《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绝非仅限于军事领域,在哲学美学特别是艺术美学领域内,它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但目前很少有学者愿意涉足甚至根本不屑提及,这确乎是一种已被长久“遮蔽”了的“存在”。《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美学发展的审美向度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上。

一、“势”在《孙子兵法》中的多重所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势”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重要范畴之一。《孙子兵法》从军事学的角度,较早提出且颇为系统地论述了“势”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从《孙子兵法》全书来看,直接提到“势”字的有15处之多,涉及《计篇》、《势篇》、《虚实篇》、《地形篇》等篇章,其中《势篇》是论述“势”的专篇。尽管在其他篇幅中并未直接提到“势”字,但都程度不同地和“势”相关联,讲的都是治军策略、用兵技巧、军事实力、虚实关系、战场地形、攻守方式、间谍运用等对军势、战势直至战争结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不妨说,“势”才是《孙子兵法》的核心范畴,《孙子兵法》其实就是一部论“势”的兵书:作战前应善于判断形势、驾驭局势,作战中应巧妙地利用地势、山势、水势、火势,善于造势、积势、任势、变势、化势,调动全军的气势,占据战势的主动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最大可能地夺取战争的胜利。显然,《孙子兵法》并非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用“势”,由此便形成了《孙子兵法》中“势”范畴的多重所指。

一指自然之形势,具体表现为战争中应巧妙地运用地势、山势、水势、火势等。这是孙子论势的第一层次。《行军篇》提出了处于不同地形情况即“处山”、“处水”、“处泽”、“处陆”条件下不同的“处军”方法,得出了“好高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的驻军原则,强调了“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的隐患,这些旨在说明作战时要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地形篇》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详细地考察了“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和“远形”此“六地”的利弊,并探讨了应相应具备的战术原则,说的也是地势对战争形势的巨大影响,孙子认为此乃“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九地篇》在开篇便提出了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等“九地”,论述了战场地形地势对士兵心理、诸候态势和敌我形势的影响。《火攻篇》虽然表面看来是在讲“以火佐攻”,实际上是说火攻同样可以对战争局势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在孙子那里,“自然之势”已成为影响战争结果的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

二指内在之气势,具体表现为为赢得战争的主动权而具备的全军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孙子论势的进一步深入。

如果说自然之形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外部因素的话,那么“人”才是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孙子兵法》从内部因素即人的素质、人的心理等方面加以阐述,认为从将帅到士兵必须打出气势、拿出信心,同时应消解和压制敌人的气势。

“用兵任势也。”(曹操语)孙子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将帅就必须善于激发全军的气势。一方面将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即谋略冷静而幽邃、管理公正而严明等)和运筹帷幄的指挥能力(奇正变化、避实击虚等),给全军做出表率,从而激发士气;
另一方面又要靠深入敌军(“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重击敌军(“故杀敌者,怒也”)和激励奖赏(“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等手段,做到“与众相得”(《行军篇》)。在他看来,“齐勇如一”(《九地篇》)才是真正的为军之道;
只有戮力同心,才能得战争之“势”,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因为“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

全军内在气势的获得,既要靠“我军”士气之激发,又要靠对“敌军”士气的消解和争夺。《军争篇》深刻指出:“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作为将帅,必须善于“观势”,即所谓的“相敌”。孙子在《行军篇》中列举了32种“相敌”方法,包括饥、渴、劳、虚、恐、扰、乱、倦、穷、失、窘、困、不精、乏、怒,以及静、挑、安、来、隐、伏、覆、车来、徒来、薪来、营军、敌卑、辞强、陈、谋、期、诱等。在孙子看来,“任势”必须“观势”,正所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地形篇》)。

三指战争之局势,具体表现为由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这是孙子论势的核心和落脚点。

“势”在虚为“气”,在实则为“力”,体现为作战时的一种爆发力、冲击力。有的学者指出:“‘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1](p54)孙子也提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篇》)在孙子看来,“势”具有“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和“激水漂石”所形成的“势能”,依靠此“势”,“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势篇》)。但这种“势能”究竟缘何而来呢?除了前述的巧妙利用自然地势、调动全军内在气势以外,孙子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势”贵在“变”,“战势不过奇正”,要善于在“奇正”之间寻求不断变化,“以正合,以奇胜”,唯其如此方能“不可胜穷”。“势”贵在“造”,造出声势,给敌军以假象,“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势”贵在“化”,《用间篇》讲的就是化势的问题,即通过用间和反间扭转战争形势,化被动为主动,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效果。“势”贵在“度”,即审视实力、把握时机、巧妙安排。孙子在《地形篇》论述“远形”时提出“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的观点,在论述“六败”时又提出“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也就是说在地势均等、平分兵力、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作战就非常不利。“势”还贵在“积”,经过长期而有准备的蓄积和贮存,就如同火山爆发、剑拔弩张般蕴藏着极大的动力和能量,所以他说“势如弓广弩”,王皙则提出“势者,积势之变也”。总之,作战应“求之于势”,“择人而任势”,方能形成“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般之“势”或曰对敌打击力。

基于上述理解,很显然,孙子之“势”绝非简单的“形势”二字可以全部说清。它固然最终指向战争的局势,因为《孙子兵法》原本就是谈论战争的,孙子就是想证明应通过一切办法取胜战争,但同时还要看到,把握战争的局势、赢得战事的主动权,不可能唾手可得,而应善于利用自然之势,巧妙地营造内在之势。只有做到内外结合,才能真正得“势”,“因利而制权”(《计篇》),否则只能落个“用之必败”、吾乃“去之”的结局。孙子以其气派非凡的“论势”,给予当时的为政者和后世的军事作战以深刻的启示。

二、《孙子兵法》中“势”范畴的美学意蕴

《孙子兵法》的军事学价值自不待言,但其美学价值却常常为学者们所淡漠和忽略。从审美角度来审视《孙子兵法》,我们不难发现,其所反复论及的“势”范畴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孙子兵法》之“势”首先具有显明的本体美。《孙子兵法》一书的核心是什么?可能更多的学者都倾向于一个“计”字,认为全书都是讲谋略的,“先计而后战”理应成为全书的核心。但笔者以为,事实并非如此。如前所述,《孙子兵法》全书直接或间接论“势”的篇章占据相当的比重,甚至可以说,全书13个篇章都与“势”有关,或造势,或用势,或变势,或积势,或观势,论述的焦点或终极旨归直指对战争总体局势的驾驭和把握。也就是说,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势”是一个更具本体意义的范畴。有的学者甚至从“势”本身所蕴含的强劲锐利的力量进一步推论,“势”这个概念“既来自于对生命形式的感悟,又概括着生命的基本特征”[2]。更有意味的是,《孙子兵法》还将“势”与中国古典文化中另外两个经典范畴“道”、“气”联系到了一起。在孙子看来,得“道”者方能得“势”,得“势”也就是寻得了作战之“道”。《计篇》有“存亡之道”、“五事”之“道”,《谋攻篇》有“知胜之道”,《九地篇》有“齐勇如一,政之道也”,《火攻篇》有“安国全军之道”,说的都是“势”与“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此外,孙子还将“势”与“气”勾连在一起,认为得“势”就要长我之士气、灭敌人之威风。孙子还在“自然之气”与“内在之势”之间找到了逻辑契合,认为“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他还进一步指出,占据作战的有利态势就是要善于“治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实,《九地篇》、《地形篇》等篇章对自然之势的重视,不恰恰能够印证作战要善于得自然之“精气”吗?如此看来,孙子之“势”的确非简单之“势”,而颇具本体性的美。

《孙子兵法》之“势”同样具有辩证的理性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非常发达,这可以从《孙子兵法》、《易经》、《老子》等著作中清楚地感受到。但与古希腊哲人的思辨美迥然不同的是,后者更多地体现为抽象、空洞、玄奥的逻辑推演,一种言语式的论辩甚至是诡辩,一种神性、顶礼膜拜和遥不可及。从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为代表的一批古希腊文论著作中便足可窥见一斑。相比之下,《孙子兵法》所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更具世俗性而少了些神秘性、更具理性而少了些非理性。正如《用间篇》所言:“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或许是出于对战争特有性质的深刻认知,尽管孙子生活在神秘主义依旧盛行、科学思维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但他却能够在论“势”时体现出高度的理智与惊人的警省。他论敌我、虚实、奇正、强弱、勇怯、众寡、动静、进退、治乱、攻守、胜败等,总能给人以纵横捭阖、滴水不漏之感。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战争经验的厚重积累与长期积淀,如果没有对战争的入微洞察与深刻领悟,恐怕难能以这般气势写出如此之“势”。应该说,孙子之“势”更自然实在,更具亲和力,更能体现出一种旷达的理性美。李泽厚先生在论及《孙子兵法》时深刻指出,该书最值得注意的便是表现在兵家思想中的理性态度,即“一切以现实利害为依据,反对用任何情感上的喜怒爱憎和任何观念上的鬼神‘天意’,来替代或影响理知的判断和谋划”[3](p83)。这一点恐怕也正是孙子论“势”的独特高明之处。

《孙子兵法》之“势”还具有流动的力量美。孙子之“势”是一个流动的范畴,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转化性。对此,孙子多有论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勇怯,势也”;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正因为如此,“势”可以造、可以化、可以积、可以变,因而在变化中呈现着“美”,体现着“用兵如神”,并最终指向战争的胜利。这分明是孙子所着意描画的运筹帷幄、指挥自如、势在必得的审美境界,鲜明地展现了孙子的战争美学和军事美学观。此外,“势”原本就是一个与“力”有关的范畴。《说文解字》对“势”的解释便是“盛力权”,显然与“力”有关。其实,在孙子看来,无论是“自然之势”还是“内在之势”抑或是“战争态势”,都内含着一种无形的“力”。“自然之势”总是蕴藏着天然的势能,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战争的有利态势;
“内在之势”可以摧枯拉朽,以弱胜强,制敌于死命;
而依靠巧妙地运用自然之势和内在之势,就可以占据和把握有利的“战争态势”,进而形成强大的爆发力和对敌人致命的打击力。综合运用这几种势能和力量,战争的结局便可胜券在握。无疑,这是一种强悍的美、力量的美、颇具冲击性的美。

三、《孙子兵法》“势”论在美学史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中,“势”起初被广泛地应用于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但“势”范畴最为成熟也最具影响力,却是在它被移植、拓展到艺术美学领域以后的事情。《孙子兵法》在“势”范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关节点”作用。

首先应引起关注的便是《孙子兵法》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有的研究者指出:“孙子之势已经生发成熟。其系统所涉及的领域是从自然界现象到人类社会,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到形而下的具体度、量、数等,显然是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4]从前文论述来看,《孙子兵法》的“势”论已不仅涉及地势、山势、水势、火势等“自然之势”,更把视角拓展到人本身,关注战争主体的“内在之势”,并把它应用到社会实践领域即战争实践中。俨然,孙子是在“自然—人—社会(战争)”的逻辑构架中展开其“势”论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审视,孙子还把“势”范畴进一步由“实”(自然之势)变“虚”(内在之势)再变“实”(战争之势),从而给予“势”的虚实特性以较为完整的揭示。

不容置疑,任何范畴都是过程性的,都要历经不断的发展才日臻定型、走向成熟。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回视“势”范畴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势”范畴的鼎盛期出现在艺术美学领域,但“‘势’这一范畴的发展,首先在政治军事等领域中,然后是书论、文论、画论”[4]。也就是说,“势”范畴的发展、成熟和壮大,与此前的《孙子兵法》等著作的重视、阐发有着紧密的关联。我们不难看到,孙子之“势”对后世“势”论的拓展与深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得到直接体现和印证:一是后世论“势”的范围已由孙子的“自然—人—战争”进一步转入艺术实践领域,从而大大拓展了“势”范畴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新空间,凸显了“自然之势”向“人文之势”的转变。顾恺之的一席话足以佐证:“《孙武》……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5]二是顺着《孙子兵法》的“势”论,后代的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范畴进行理论抉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卫恒的《四体书势》、刘勰的《文心雕龙》、顾恺之的《画论》等,都对“势”范畴的完善与成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随着“势”在书论、画论和文论中的广泛应用,“势”逐渐成为与“意”、“气”、“神”、“韵”、“味”等同等重要的、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是《孙子兵法》使“势”范畴进一步走向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兵法》不仅孕育了大智慧,也推进了“势”范畴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黎波,王新华.孙子兵法今读[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杜绣琳.论《四体书势》中势的生命意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培训;
孙子兵法;
认识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穿越古今、享誉中外、“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应用范围遍布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兵法经营管理学派”横空出世,吸引了世界各国无数企业管理者学习它、研究它、运用它。近几年,《孙子兵法》课程又借着国内“国学热”东风,成为“国学培训”系列课程中的必备课程。可是,在其培训中,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就是学员对《孙子兵法》课程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

一、学员对《孙子兵法》课程所表现出的四种常见认识误区

1.“阴谋论”。这是培训中学员对《孙子兵法》课程最常见最突出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很多人把《孙子兵法》视为阴谋诡计的代名词,将其中的“诡诈”部分当成全书的主旨;
或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厚黑学》相提并论,混为一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李零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讲道:“有一次,给老板上课(北京大学哲学系安排的),我讲半天,他们坐不住,问我为什么还不进入正题。我说,什么是正题?他们说,《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什么关系。”如此可见一斑。

2.“万能论”。持这种看法的人把《孙子兵法》视为宗教教义般顶礼膜拜,认为其无所不能,不顾其本质属性,任意扩大外延,人为比附、牵强附会、滥贴标签,把所有领域所有成功的人和事都归功于《孙子兵法》。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吕罗拔先生在一次培训中,就曾遇到过年轻人问他“读了《孙子兵法》是不是就可以天下无敌了呢?”。这显然是“万能论”影响所致。

3.“速成论”。学员平时或多或少道听途说过《孙子兵法》是很多企业家发财致富的奥秘,于是乎以一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孙子兵法》课程,追求朝学夕利、立竿见影,以为学《孙子兵法》就像学数理化公式定理一样,学一下就立马可以在商战中稳操胜券所向无敌了。

4.“无用论”。这种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孙子兵法》当成“老古董”, 发“思古之幽情”还可以,认为在当今社会压根没什么用,连用来打仗都过时了,怎么还能指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和管理呢?二是口口声声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一流的军事名著,有限地承认在军事领域的作用,对它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却充满了怀疑和排斥。

二、造成上述认识误区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认识误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下面就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历史原因

1.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巨大破坏,致使人们对国学经典抱有极大的偏见和无知。这是造成上述种种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惜的是,中华民族不幸,上世纪先是被五四反传统思潮破坏了“大传统”,即“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后又被破坏了“小传统”,即“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世代相传”,文化经典教育中断,古圣先贤之学几成绝学,以致于今日之中国,在中国人身上保留的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痕迹越来越少了。《周易》、《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长期被中国人视为封建思想的载体,唯恐避之不及,更别说什么主动学习及应用了。虽说近几年国学呈复兴之势,但长达近一个世纪所形成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和无知,却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消除殆尽的,对《孙子兵法》的偏见和无知只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而已。

2.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独尊儒术”及“崇儒抑兵”。这是造成上述“阴谋论”的主要原因。中国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第一个高峰,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争鸣而无一独占鳌头。然而,自从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及利用,使其成为官方所承认的唯一正统思想,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这种格局下,其他各家的地位均在其下,兵家也不例外。特别是从宋朝开始,在其“崇文抑武”治国方略与“以文制武”的政治体制下,叶适、刘敞等宋儒在学术领域掀起了一股“崇儒抑兵”思潮,在价值观上对兵家予以激烈的批判。不仅如此,这种观点为后世所因袭,致使兵家“舍正务奇、背义任诈”,“兵家者流、以智为先”如此等等,都成为人们的普遍认知,作为中国人潜在的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一保留至今。

(二)现实原因

当今世界,社会风气浮躁,拜金主义横行,人们急功近利。这是造成上述“万能论”、“速成论”的主要原因。在企业培训领域,一是有些培训师和培训机构一味从经济利益出发,推销课程时夸大其词,作很多不实宣传。例如:有家培训机构在一个只有两天的内训课程中,课程收益竟然能够让学员“学会如何运用、学会变通运用《孙子兵法》”,完全不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兵法原理,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二是被培训者急于求成,对培训课程期望值过高,以为参加一两次培训,企业所存在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彻底解决。这一点表现在对《孙子兵法》课程方面就愈发明显。

三、正确认识《孙子兵法》课程

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孙子兵法》课程,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孙子兵法》课程并非无用,也非万能,更非阴谋诡计大全,而是有“大用”之智慧和谋略。因此,学习它并非一朝一夕可得,需长期学习,方有大获。《孙子兵法》有着巨大的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姚振文先生概括得比较全面,分别是“哲学光辉、战略价值、科学理性、竞争之道、统御之道、思维特征、美学价值、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专家洪兵大校则着重从战略层面提出:《孙子兵法》“深刻揭示了竞争规律,是制胜之道,能够帮助笔者们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展示了战略智慧,是统帅之道,能够帮助笔者们提高战略思维水平。”“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项巨大的文化产业,能够帮助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特别强调“《孙子兵法》是大智慧”。

对于《孙子兵法》的作用,想起了中国著名老学专家孙以楷先生的一番话:“我一向认为中国哲学不是工具,不能教给人以谋生的技巧,不能教给人以生化物电知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哲学是无用的。但是中国哲学给人一种关怀、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又是无用之大用。”而《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优秀的兵书,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学著作。”(冯友兰语)这样看来,它就不仅仅是“无用之大用”了,更是出色的“大用”之作了。当然,在肯定《孙子兵法》有用的前提下,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一是它从本质上讲是一本军事著作,作用体现无疑首要在军事领域而不是其它领域;
二是它主要指导的是充满活力对抗的竞争领域,而不是非竞争领域;
三是它“舍事言理”,长于战略指导且价值永恒,战术部分则有过时的地方。

至于“《孙子兵法》就是阴谋诡计”的结论,只要认真地读一遍《孙子兵法》,就不难发现,它兼具“阳谋”和“阴谋”,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并不是“阴谋”而是“阳谋”。根据著名谋略学家罗志华先生的观点,按是否有欺骗因素为标准将谋略划分为“正道谋略”和“诡道谋略”,《孙子兵法》明显以“正道谋略”为主。何况,谋略本是“双刃剑”,关键看你做什么用,是为善呢还是为恶,以善为目的的“阴谋”又何妨?

参考文献

[1]李零.兵以诈立――我读[J].中华书局.2006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4篇

(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1189)

摘 要:
《孙子兵法》是一部关于兵法的奇书,其中的战略思想在现代社会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领域。它所包含的艺术思想也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将会给我们现代的艺术理论界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孙子兵法》;
艺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

Aestheticism of [WT4BX]SUN ZI BINGFA

ZHOU Zhi-cheng

孙子,名孙武,春秋时期著名兵法家,文韬武略,被誉为千古兵圣,是故尊称其为孙子。所著《孙子兵法》,堪称千古名篇而流芳百世,被历代帝王、兵法家、枭雄甚至平民百姓奉为圭臬。及至今日,《孙子兵法》的光芒非但没有暗淡,甚至超越从前,在商场、职场及至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经典”这一头衔当之无愧,那么,《孙子兵法》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奇书呢?

《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篇,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与用间篇。刚刚翻开目录,我就被这兵法中繁复的分门别类以及一个个诱惑的标题吸引住了。生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在成长过程中书本、电视以及平日周边人们言谈间的耳濡目染,哪一个少年没有做过统领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梦?所以,当这梦的核心――兵法就这样的呈现在我面前时,我不禁热血沸腾。

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有些低估了这本书,也许是各种媒介中那些将军的指挥若定给了我信心,我以为只要在熟读兵书之后,我便也能掌握兵法。所以,在真正开始拜读《孙子兵法》后,那平淡却又无法遏制的惊异,让我无法自拔。

之所以是平淡,一方面是因为之前多少接触过一些名句,一方面是因为孙子言语间的朴实无华却又不容置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名句读来是如此的简单易懂而又顺理成章,不禁让人生出一种无力感和高度的共鸣:无法质疑的无力感,好像孙子说的就是我想说的,一切自然而然而清晰顺畅,让人读来畅快淋漓而一发不可收。我想,这就是《孙子兵法》言语中的魅力,孙子号称文武双全,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孙子兵法》的科学理念固然值得称道,其文学造诣也丝毫不容小觑。

之所以有无可遏制的惊异,我想是因为我被孙子展现出的兵法与战争的瑰丽奇诡、变化万方以及各种条件的创造与利用所深深震撼了。那一个个简明的小标题下是怎样的波涛汹涌、浩瀚无边,直至此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用海洋来比喻层出不穷的变化以及无穷无尽的扩展延伸。“九地”、“九变”、“虚实”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兵法的多变与难以捉摸。所以,一代新人换旧人,无数军事人才百年来都在研究兵法,“九”等数字都是些虚指,真正代表的是无穷无尽。而孙子能在如此久远的年代,以寥寥数笔能够概括出兵法的多变,光这一点已值得他骄傲,虽然有可能孙子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的兵法在后世会衍生出怎样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与理解,我从《孙子兵法》中领悟出了十个字,也许有些片面,但简洁、可延伸。即:爱民、爱兵、用谋、赋形、造势。兵,弃矛持锄而为民;
民,废犁握戈而为兵。所以首先要爱民,即兵之源,然后爱兵,才能上下同心、同仇敌忾,指挥军队如臂使指,长戈所向,无往而不利。这一理念在《计篇》、《军篇》等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地形篇》中更着重强调。

所谓用谋,便是善于用计策了。相信这一点没人会陌生,孙子曰:“上兵伐谋”,正是体现了策略的重要性。周公瑾火烧赤壁、瘸孙膑围魏救赵、贫苏秦合纵抗秦、唐太宗智取洛阳,无一不体现了谋的重要性。谋攻篇着重介绍了这一点。至于赋形与造势,《孙子兵法》中形篇第四、势篇第五说明了这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形”为客观物质条件,“势”则主要为主观指导上的出奇与造势。“形”、“势”不可分,所以战争兵法当以“形”为基础,利用好“形”,再辅之以“势”,出奇当“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则胜利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耳。其余诸如运用地形,临战指挥等在《孙子兵法》中也被着重强调,但皆可归入广义的此十字当中。

纵观《孙子兵法•计篇第一》,讲述计算与估计,是于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估计和对比,并附以战略方针与原则;
《作战篇第二》,为当时时代背景之下,孙子对作战的准备的讨论,并有“因粮于敌”的思想;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关于作战的策略计谋问题;
《形篇第四》与《势篇第五》,则强调了“形”与“势”,充分利用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出奇造势的共同重要性;
《虚实篇第六》,中心思想是虚实相互依存相互变化,行动虚实结合且能避实击虚;
《军争篇第七》,则来到战场,论述两军相争的战略方针;
《九变篇第八》,讲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临场应变,并强调有备无患;
《行军篇第九》,顾名思义,内容为行军扎营的注意事项;
《地形篇第十》,详细讨论“地利”因素,并提出著名的“六胜六败”论,篇末阐述“爱兵”思想与将帅责任心;
《九地篇第十二》,论述攻打敌国时,不同战地、入国境深浅的不同战略方针;
《火攻篇第十二》,在春秋这一缺乏大规模火攻实战的时代,简单总结了火攻要素,并在末尾体现出孙子“慎战”的思想观念;
《用间篇第十三》,阐释“间”与“反间”,强调情报与间谍重要性。这十三篇可谓篇篇精彩、句句通透、字字珠玑,读来畅快淋漓,不忍释卷。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的流传千古,不是偶然。曹操,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文武全才,开创三国势力最强大的魏,不可谓不是一代人杰。其对《孙子兵法》爱不释手,并在阅读时一一标注,才有现今曹注版《孙子兵法》。史书记载曹操深通兵法,想来与《孙子兵法》也有莫大关系,且虽然曹操也著有《孟德新书》,但他亦曾坦言与《孙子兵法》相比“不及多矣”。再看与孙子同时期的孙膑所著《孙膑兵法》以及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绝代英才诸葛亮所著《兵书二十四篇》的流传面,显然远远不及《孙子兵法》,这些都足以说明《孙子兵法》的不二地位。

《孙子兵法》,当之无愧是我国无论军事、文学界的一块瑰宝。

附:《孙子兵法》中的十句经典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二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篇第一》

作为《孙子兵法》的开篇首句,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兵”即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孙子对他的慎重态度,并且阐述了战争重要性的具体体现,作为总领,本句十分恰当。

二、“兵法,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计篇第一》

兵法,讲究虚虚实实,让人难以捉摸。本句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兵法的虚实之道,可谓深得兵法精髓。

三、“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篇第三》

这句话代表了孙子先进的军事理念,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该理念流传千古,堪称经典。

四、“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谋攻篇第三》

本句条理清晰,各种战争方法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五、“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谋攻篇第三》

按照各种情况准确做出判断,面面俱到,可谓兵法至理。

六、“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知己而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篇第三》

此句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更是科学的真理,易懂易记且胜负关系明确,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七、“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形篇第四》

该句一针见血地指明了胜负关系所在,为战者明确了具体方向,且确定了敌我各自的弱点,能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八、“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形篇第四》

被列为经典的这句,不仅对仗工整、形象生动,而且是《孙子兵法》中少有的突出战争、兵法的瑰丽奇诡的内容,使得擅于用兵者的形象饱满、大气而不失风范。

九、“纷纷纭纭,都乱而不可乱也;
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势篇第五》

本句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体现了古文的魅力,也体现了战争混沌纷纭的独特景象与特殊魅力。

十、“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其阴,动如雷震。”

孙子兵法论文范文第5篇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梦与兵商魂”,在这个橘黄橙绿、丰盈富足的季节里,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名有过军旅经历的“兵商”,汇聚泰山这个被天下誉为“陶朱公”的“兵商之祖”范蠡经商创业、三致千金之地,纵论兵商文化,探讨兵商之道,共商发展大计。

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总后勤部原政委张文台上将作重要讲话,国务院办原副主任李建新,电视宣传中心原主任李文朝少将,台湾华孙基金会会长、台湾空军总司令部原副总司令傅慰孤中将,山东省委原常委何法祥少将,山东省委原常委、山东孙子研究会执行会长南兵军少将分别致辞。山东省委原常委、山东省军区原政委、山东孙子研究会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赵承凤少将作大会主旨报告,联勤部原政委、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执行主任张建设少将主持论坛。

张文台上将在讲话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线,站在时代的高度,溯源中华兵商文化,就兵商文化、兵商事业的研究、运用和发展繁荣等问题作了深入透彻的阐释,他要求全国兵商要胸怀远大理想,无愧“兵商”称号,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站前排打头阵;
要永葆军人本色,敢于市场亮剑,锻造能征善战的商海铁军;
要弘扬兵商文化,叫响兵商精神,努力开创兵商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赵承凤将军在主题报告中,以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围绕如何用中国梦铸造兵商魂,深刻阐述了中国梦和兵商魂的辩证关系,系统解读了兵商魂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