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金融月度总结【五篇】(全文)

时间:2023-07-08 19:4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周振海表示,从总体上看,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投放得到了合理稳定的增长,逐步向常态回归,并为巩固全省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月度总结【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金融月度总结【五篇】

金融月度总结范文第1篇

信贷投放支撑全省经济向好

周振海表示,从总体上看,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投放得到了合理稳定的增长,逐步向常态回归,并为巩固全省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各项存款较快增长,活期化趋势有所增强。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比年初增加了1583亿元,外汇存款比年初增加了0.95亿美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势明显弱于储蓄存款,而定期存款的占比下降,网点较多的金融机构存款则增长较快。

其次,贷款增速有所回落,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持强劲。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为22.2%,比1月末回落了11.7个百分点;从增量看,1至7月全省新增人民币贷款1232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65亿元。尽管贷款增速、增量同比有所下降,但与历年同期相比全省贷款投放仍然较多。而从贷款投放的行业结构来看,上半年信贷支持重点突出,信贷结构得到了逐步的优化。

再次,表外融资业务迅速增长,金融服务经济的手段更加丰富。金融机构一方面通过压缩票据融资业务等资产结构调整措施确保项目贷款的发放,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理财产品等非信贷融资方式融资。今年年初,云南省中期票据发行实现了零的突破。1至7月云南锡业、云天化2户企业共计发行中期票据29亿元,云南冶金集团发行企业债券14.5亿元,华能澜沧江水电公司、云南铝业等6户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103亿元。部分金融机构向省外转让资产以减缓总行规模控制对信贷投放的不利影响,1至7月向省外金融机构转让的信贷资产累计超过100亿元,发行的信托理财产品规模也大幅上升。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丰富了融资手段,拓宽了融资途径,增加了资金供应,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真实有力的支持。

同时,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对信贷投放形成了有利支持。1至7月,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实现金融市场交易额15874亿元,同比增长了134.3%。其中,信用拆借累计成交844亿元、债券回购累计成交8243亿元、现券买卖累计成交6787亿元。我省金融机构采取短期化拆借的方式净融入资金844亿元,为扩大全省信贷投放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另外,银行结售汇规模快速增长,顺差有所减少。全省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的恢复性增长态势,1至7月进口完成32亿美元,增长94.4%,出口完成45.2亿美元,增长1.18倍,机电产品和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外贸活跃度明显提升。与此适应,全省银行结售汇较快增长,1至7月,全省银行结汇累计发生额27.92亿美元,同比增长39.51%;售汇累计发生额26.88亿美元,同比增长47.69%。累计结售汇顺差1.04亿美元,顺差较上半年缩小了0.86亿美元。

多方努力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会上,周振海指出,全省各金融机构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投放合理稳定增长,保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全省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继续发展,并对今后5个月,云南省各金融机构应当行使的职责和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

首先,要统筹安排好下阶段信贷投放,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均衡增长。后几个月,中央财政将代云南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部分后总店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金融机构要中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适时调整信贷计划,合理安排资金,争取下半年贷款继续较快增长,避免重点项目因资金不足影响进度。要加强项目储备工作,掌握全省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动态和资金需求情况,提前安排资金,确保中央扩内需项目的信贷需求。要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积极主动向各自的总行反映云南特殊的省情活动困难,争取总行在授信额度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云南一定的倾斜和支持,加快对云南上报项目的审批进度。要严格按照项目工程进度和企业生产进度的需要合理、均衡投放贷款,避免月度间信贷投放的大幅波动,保持信贷投放合理稳定增长,努力确保完成全省信贷增长目标。

其次,要坚持“有扶有控”,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2010年云南省信贷指导意见》,把握好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把握好支持重点。一是要抓好优化信贷结构与保持信贷合理增长的结合,控制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入,对政府投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要科学规范操作,同时加大对全省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支持。而是正确处理好重点建设项目与经济薄弱环节发展的信贷投放之间的关系,要避免信贷投放过程中重政府项目、轻企业扶持,保项目贷款、轻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贷投放理念,主动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要抓好优化信贷结构与国家产业调整振兴的结合。准确把握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和实施细则内涵,结合云南实际,重点支持能源、烟草、有色、商贸流通等行业整合发展,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要重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剧的问题,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各行、社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高度关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对稳健经营的潜在风险,切实加强流动性管理工作,通过加大对中长期定期存款的组织力度和增加短期流动资金支持,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防范流动性风险。

另外,要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各金融机构要着力抓好“一个创新,两个建设”,全面提升云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一是要按照“一行三会”近期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开展符合云南实际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农小额信贷业务,探索土地使用权、农村动产和不动产、大牲畜抵押等新型担保方式,促进农村金融产品的进一步丰富。二是继续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涉及金融机构要配合各级人民银行开展县域中小企业、农户信用档案建立工作,扩大信用档案覆盖面,有效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贷款难问题。三是加快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要在总结呈贡、通海、镇雄三个县开展“农村金融支付便民服务”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在全省各州市推广实施,实现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的新突破。

金融月度总结范文第2篇

2012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向“宽松”方向微调。从政策出台的时间序列上看,去年2月24日央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于经济的下行风险加大,通胀形势明显缓和,5月18日,央行再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随后又分别于6月8日和7月5日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受央行放松银根的影响,社会资金供应状况有所改善。

流动性闸门趋松,融资条件改善

1.M2增速稳中有升,M1增速低位反弹。

去年前4个月,M2增速保持在13%左右;
M1增速持续个位数增长,1月份和4月份均处于3.1%的历史最低水平。随着央行两次降准、两次降息,5月份以来,M1增速趋冷状况好转;
M2增速则在5、6、7月连续三个月反弹,9、10月份均突破14%的年度增长目标。11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3.9%,比4月末回升1.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
M1余额同比增长5.5%,比4月末回升2.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

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有所下降,11月末为31.42%,比上年同期低2.67个百分点。货币流动性比例反映了货币的“活跃”程度,预计年末M2增速将略低于14%的增长目标,M1增速有望保持在5%左右。

2.人民币贷款增势良好,贷款期限结构“短期化”。

2012年以来,人民币贷款增速基本呈稳定微升之势。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7%,比1月末回升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75万亿元,同比多增9191亿元。除1月份、4月份、10月份和11月份外,前11个月其余各月新增贷款规模均高于上年同期。11月末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3%,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前11个月外币贷款增加12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08亿美元。

201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结构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企业多、住户少”。前11个月人民币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累计新增5.42万亿元,同比多增8736亿元;
住户贷款累计新增2.31万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多增376亿元。二是“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多、中长期贷款少”。前11个月人民币短期贷款累计新增4万亿元,同比多增6796亿元;
票据融资新增7211亿元,同比多增7619亿元;
中长期贷款新增2.79万亿元,同比少增6217亿元。三是房地产贷款下半年增速反弹。9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2%,比6月末高1.9个百分点。

3.社会融资规模扩大,债券融资表现出众。

2012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4.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60万亿元。除1月份和4月份外,前11个月其余各月社会融资规模均高于上年同期,尤其是9月份比上年同期多出1.22万亿元。贷款增势良好,债券融资表现更为出众。前11个月,企业债券净融资2.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277亿元,超过上年全年规模。受国内股市下跌拖累,前11个月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373亿元,同比少1654亿元。表外融资(包括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方式)好于上年,前11个月表外融资2.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201亿元。

债券融资的出众表现与监管层积极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有关。根据WIND数据,2012年前11个月非金融企业共发行短期融资券1.3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行4064亿元;
发行一般中期票据1.06万亿元,同比多发行3257亿元;
发行一般企业债与公司债5716亿元与2361亿元,同比多发行3802亿元与1187亿元。在商业银行收紧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之时,作为地方融资平台主要直接融资工具的城投债发行规模大幅扩张。

据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城投债发行规模达5158.7亿元,超出2011年全年总额50%以上。此外,在表外融资中,与企业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有关的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前11个月累计增加2.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7768亿元。这说明在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两大风险点加强信贷控制的同时,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需求向债券融资和表外融资转移。

4.人民币存款恢复性增长,外汇存款高增长。

2012年以来,由于CPI月度同比涨幅持续下行,通胀压力明显减轻。而6月8日的加息中,央行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不少银行选择将存款利率上浮10%。受上述影响,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自4月份以来“由负转正”。存款收益的改善使居民和企业持有银行存款的意愿提高,推动人民币存款增速自4月份以来持续回升。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3.4%,比4月末高2个百分点。前11个月人民币存款累计增加9.23万亿元,同比多增1.02万亿元。从各月表现看,除1月份、4月份、8月份和10月份外,前11个月其余各月新增存款规模均超过上年同期,尤其是9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65万亿元,同比多增9212亿元。

外币存款大幅增长。去年11月末外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55.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2.9个百分点。前11个月外币存款增加140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96亿美元。外汇存款的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被打破,出现“有升有贬”的双向预期。受人民币贬值预期影响,企业和居民持有外汇的意愿增强,出现资产外币化倾向。

5.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宽松,货币市场利率有所回落。

公开市场操作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主要手段。2012年上半年,央行采取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正回购操作相结合的政策组合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平稳,下半年则选择更具灵活性与主动性的滚动逆回购操作来满足市场的短期资金需求。

去年一季度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净投放资金60亿元,二季度累计净投放5233亿元,三季度累计净投放8539亿元,10-11月份净投放4279亿元,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力度有所加大。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也可增加流动性投放,前11个月央行开展14期,共计690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出2400亿元。央行释放流动性推动货币市场利率稳中有降。11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57%和2.55%,分别比上年末低0.92和0.97个百分点。

6.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对美元出现小幅贬值。

2012年,在经历了7年的升值长跑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到了历史性的关口。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重估已经逐步到位,加上我国经济减速、国际金融危机后续效应等影响,2011年四季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由单边升值预期变为“有升有贬”的双向预期。面对这一形势,央行顺势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自2012年4月16日起,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将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人民币对美元现汇买卖差价幅度由1%扩大至2%。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双向波动,总体保持稳定,截至11月末,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0.19%。

货币政策面临多重目标,宽松效果存在多重约束

1.金融调控存在目标冲突,流动性闸门需松紧适度。

去年前三季度GDP增速逐季回落。虽然“稳增长”政策对经济企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经济仍在筑底。需要看到,目前的经济减速不仅是短期需求收缩的结果,更是长期问题交织并集中爆发的结果。

一是全球经济再平衡带来的外部压力持续加大,主要体现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危机四伏、经济疲软,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需低迷。二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发生变化,中长期潜在供给条件趋弱,主要体现为人口红利、入世红利消失导致潜在增长率放缓。三是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接近临界点,严重威胁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具体体现为收入分配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失衡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在经济长期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金融调控需要适时适度“稳增长”,平滑经济减速幅度,防范“硬着陆”。

伴随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自2012年初以来也明显减轻。但通胀隐患并未完全消除,对通胀反弹仍不可掉以轻心。我国通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总供求相对变化、农产品涨价、货币投放、通胀预期、输入性因素。根据我们的测算,1980-1990年产出缺口率与CPI年度变化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8,1991-2011年两者间的相关系数下降为0.34。这说明在1991年以来的最近三次通货膨胀中,总供求因素的影响力在减弱,其他因素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2年5月份以来,“稳增长”、“松银根”的政策措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刺激,部分热点城市成交量明显回升,不少城市地价、房价上涨。货币政策只是向宽松方向“微调”就立即使已调整了近两年的房地产泡沫死灰复燃,未来货币政策调整也需要考虑与房地产调控的协调。

2.跨境资本流动不确定性上升,货币政策受困于“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近几年一直困扰我国货币政策。2005年以来,人民币持续面临升值压力,同时跨境资本大举流入。这一形势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有所改变。2012年受欧债危机深化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以及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等的影响,我国外汇形势发生新变化。一是人民币对美元由单边升值变为“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二是跨境资本总体“由进转出”。三是外汇占款增速大幅放缓。以上变化说明跨境资本流向在发生变化并导致外汇占款投放大幅减少。未来跨境资本流动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不论是流入还是流出都会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困扰。

3.货币政策传导遇阻,宽松效果将被削弱。

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具有非对称性,即紧缩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效果显著,而在经济低迷时,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前者就像勒紧缰绳可控制住飞奔的快马,而后者就像向前推缰绳却无法让马前行。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原因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非对称。在经济低迷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传导更可能遭遇梗阻。

4.信贷资金配置不合理,总量政策难解结构性矛盾。

金融月度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上半年我市金融业运行情况

在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上半年我市金融业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金融机构集聚效应继续增强。

(一)我市银行业继续实现平稳增长,资产质量良好。

截止5月末,深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5050.88亿元,同比增加312.76亿元,增幅为1.26%。存贷款平稳增长。截止年5月末,我市本外币存款16022.86亿元,比年初增加1767.98亿元,增长率为12.40%。从存款来源来看,企业存款7446.02亿元,比年初增加737.88亿元,同比多增287.98亿元。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增加222.22亿元,而定期存款减少76.16亿元;
储蓄存款5629.42亿元,比年初增加509.82亿元,同比多增173.55亿元;
其他存款2841.83亿元,比年初增加574.05亿元,同比多增427.70亿元。企业活期存款的增加表明企业资金面有所改善,经济活动趋于活跃;
而股市持续向好调动了居民投资的积极性,储蓄存款有所回落。

我市银行业本外币贷款14289.45亿元,比年初增加3101.08亿元,增长率为27.72%。从贷款结构来看,短期贷款2777.35亿元,比年初增加40.14亿元,同比少增211.99亿元;
中长期贷款7780.20亿元,比年初增加610.73亿元,同比多增89.99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5月末,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2913.53亿元,比年初增加315.58亿元,分别占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55.98%和51.67%;
票据融资3063.03亿元,比年初增加2344.91亿元,同比多增2269.54亿元。不良贷款保持“双降”。5月末,深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05.09亿元,比上月减少4.16亿元,比年初减少16.94亿元;
不良贷款率1.44%,比上月下降0.09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分机构来看,5月份大部分中资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外资银行继上月8个月首次下降后本月又小幅反弹。其中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别减少3.08亿元和0.74亿元;
外资银行增加0.42亿元。

(二)证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深圳上市公司已达10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数量(26家)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辖区有4家公司已经通过发审会即将上市,有近百家企业正在辅导期内或已经完成了辅导,深圳上市公司的后备资源充足。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增速趋缓,但总体仍保持盈利。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辖区上市公司年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为1316.9亿元,同比仅上升0.98%,但同期全国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36%;
共实现净利润119.1亿元,同比下降了37.53%。

证券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截至年4月末,辖区共有证券公司17家,居全国各城市第一,证券营业部193家,总资产3697亿元,净资产1077亿元,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量54167亿元。1-4月深圳证券公司仍总体保持盈利,但盈利额同比下降。深圳辖区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亿元,同比下降26%;17家公司中有16家实现盈利,净利润61亿元,同比下降24%。

基金业在全国继续保持比较优势。深圳基金管理公司有16家,其中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8家。深圳基金业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达三分之一强。截至四月末,辖区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154只基金,深圳基金总规模(8159亿份)占全国比例为34.95%。基金资产净值(6926亿元)占全国比例为33.66%。在市场大幅波动中未出现巨额赎回,一季度辖区基金公司共实现净利润8.2亿元。

期货公司安全运行。截至年4月末,深圳有12家期货公司,67家营业部。深圳期货公司累计交易额为29498亿元,占全国的10.21%,手续费收入总额1.35亿元,实现净利润约0.36亿元。

(三)深圳保险业保持稳定增长。

1-5月,深圳保险市场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15.78亿元,同比增长10.69%。其中,产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39.77亿元,同比增长7.99%;
寿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76.01亿元,同比增长12.16%。与全国相比,深圳保险市场增速高出3.13个百分点,其中寿险市场增速高出6.82个百分点,产险市场增速低6.7个百分点。

(四)深圳资本市场交易活跃。

截止年5月末,与年初相比,深证成份指数升幅56.16%,收报10127.92点;
综合指数升幅为59.37%,收报881.77点;
B股指数升幅为55.31%,收报421.33点。股票累计成交金额60165.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08%;
基金成交1103.7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25%;
权证累计成交2149.1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4.62%;
债券成交金额32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5.44%;
股票平均市盈率32.11倍。

截止5月末,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736家,比年初减少4家;
上市公司总股本3554.88亿元,流通股本2277.6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28%和12.55%;
上市公司总市值38449.26亿元,流通市值22986.55亿元,分别增加59.44%和78.08%;
投资者累计开户总数7828.07万户;
今年前5个月股票累计筹资169.8亿元,比上年减少536.06亿元,减幅达75.94%。至5月末,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总数273家,总股本672.34亿元,流通股本301.57亿元;
上市公司总市值9730.10亿元,流通市值4171.08亿元。今年前5个月中小企业板股票成交金额14835.93亿元,同比增加77.93%;
累计筹资49.77亿元。

二、年上半年我办主要工作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金融机构,促进金融机构积聚。金融危机中,各金融机构纷纷控制业务扩张节奏,招商引资难度加大。我办加大了工作力度,多方引进金融机构,取得了良好成绩。今年以来,我市新引进金融机构5家,其中1家法人机构,4家分支机构,保持我市金融机构数量的平稳增长势头。

二是积极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我办加大了协调力度,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办会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市民政局等部门举办4次“银企融资洽谈会”。有25家行业协会,近1000家企业及我市40多家银行参加,取得了良好效果。先后召开5次协调会,解决市百人服务小组调研中50多家企业反映融资难具体事项。

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我办先后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指引等文件。对原有的9家小额贷款公司按规定进行整改,对7家新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了联合评审,其中4家已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正式开业,另有20余家公司申报审批过程中。

三是研究制订《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建立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给我市金融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后,我办联合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交所对纲要进行解读。我办参与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总体方案》出台后,我办迅速召集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交所起草了《关于建立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上报市政府,方案从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健全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深圳率先开展人民币国际化试点、推进货币市场创新发展、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在深圳设立本外币债券市场、大力推进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壮大金融机构的实力和竞争力、深化深港金融合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十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市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四是积极推动深莞惠三市金融业合作。按照三市签定的《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精神,我办和东莞市金融办、惠州市金融办经过沟通,于6月5日签署了《深莞惠加强金融业合作协议》。三市将在建立金融合作交流机制,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拓展异地业务,为中小板、创业板培育上市资源,建设共通的信用体系,加强三市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携手合作,不断提升三市金融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五是积极推进深港金融合作。我办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市贸工局、国税局等单位积极开展对港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有关工作现已就绪,待国务院有关部位出台正式试点工作方案后即可正式实施,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有望迈出步伐。6月份,围绕发展香港商品期货交易所问题,我办与香港商品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证监局,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交易中心、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等召开了会议,就香港商交所深港双方股权合作、产品开发、在深圳设立保税仓设施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深港双方表示,将根据深港两地市场的需求,深入探讨在商品期货方面的合作模式,提出具体合作思路和方案,经深港双方政府评估后,深港双方尽快自行落实解决有关事项。需中央有关部门支持的,深港双方可共同向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上报寻求支持。

六是大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升级,打造一流的金融核心商务区。加快推进福田金融中心区以深交所为核心的多批大型金融建筑项目的规划建设。目前,深交所营运中心施工较为顺利,周边4个金融机构项目联合招标已经完成,力争年内动工。中心区第二批金融用地已经奠基开工。尽快启动南山后海深圳湾金融商务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吸引总部级大型金融机构入驻,目前金融商务区详细规划已经出炉,将尽快结合金融机构的需求启动招商入驻工作。

加快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先进的金融后台聚集区。完善龙岗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一期的“七通一平”配套工作,目前基地一期已经基本具备了招商入驻的条件,基地二、三期的土地整备和拆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
已初步拟定了基地的入驻标准、开发建设及管理运营方案,并调查汇总了金融后台机构的入驻需求,力争年内落实几家大型机构的入驻工作。推动南山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支持该基地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新型的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平台。

七是大力打造金融思想高地。今年上半年,我办成功组织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创业投资论坛、第三届中国私募基金峰会等重大金融活动。经我办争取与协调,第三届中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国际论坛于6月16日在深圳成功召开,并从今年起,该论坛永久性落户深圳,为深圳金融业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牌。

三、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办将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紧修订完善《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我办牵头制订的《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已经上报市政府,待市政府上报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是大力推进深圳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配合深交所推出创业板,做好创业板的宣传和上市培育工作。配合深交所推动中小板制度创新,推动有关方面适当加快中小企业发行上市节奏,保持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合理比重,尽快扩大中小企业板市场规模。在总结2008年金融创新奖评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年金融创新奖的评选、颁奖及宣传工作,促进深圳金融创新和发展,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加快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不断丰富深圳保险创新试验区的内容。积极配合深圳保监局等有关部门稳步推进火灾责任险试点工作,争取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产品试点,开放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推动科技保险,推进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开展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推动深港金融合作。积极推进人民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实质性步伐,推动香港建设成为我国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积极推动并配合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港两地金融机构互设异地金融数据备份中心。充分利用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及两地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以深港共建前海现代化服务业示范区为平台,支持两地金融机构在对方辖区开设分支机构及参与金融机构收购、兼并、重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并吸引部分在港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或后台业务迁往深圳。加大深港保险业合作力度,积极争取中国保监会支持,加大深港两地保险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工作力度;
探索适当放宽香港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限制,允许香港保险中介公司(主要是优秀的保险经纪各公司)进入深圳市场。推动深港两地保险业在承保、理赔等方面开展业务合作,吸收和借鉴香港保险业在产品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秀经验。

四是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吸引金融机构落户深圳。继续修订完善和落实市政府支持金融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宣传推介深圳金融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后台部门落户深圳,努力实现今年市政府确定的金融业招商引资目标。争取年内出台支持私募基金发展优惠政策

金融月度总结范文第4篇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8-0033-07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经济金融形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从2007年年初开始,美国次贷危机逐步升级,进而引发了一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扩大,我国经济金融运行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1 股市大幅震荡

(1)股市大幅缩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不断加剧,受经济增长放缓,上市公司利润下滑等多种因素影响,股市在波动中大幅走低,融资额和成交额明显萎缩。2008年1-12月,A股一级市场累计融资3336亿元,较2007年同期下降56.8%;
全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26.71万亿元,同比少成交19.34万亿元,较2007年下降42%,日均成交1086亿元,同比下降43%。2008年年未,沪深两市上市股票数为1690只,总市值为12.14万亿元,较2007年年未大幅缩水63%。2008年,沪深两市指数均经历大幅下挫,年未,上证综合指数与深证成分指数分别收于1821点与6486点,比年初分别下跌65.5%与63.7%。

(2)上市公司业绩下降。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降幅逐季增大,第四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出现急剧下滑态势,净利润环比下降79%,同比下降80%。2008年沪深两市1624家上市公司,其中1370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84.36%,254家上市公司亏损,与2007年相比亏损面扩大了7.99%,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8208亿元,按年度同比减少16.82%。

2 金融机构运营损失增大

(1)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提高,信贷投放反弹,信用风险加大。

综合来看,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尚处于“走出去”的起步阶段,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不高,因此直接损失不会很大。但是,国际金融海啸对于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却不可小视。

一是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较快进展,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但仍然存在潜在风险。我国银行业贷款集中度过大,对集团企业客户多头授信和对重点行业集中授信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和防止关联交易风险,往往会导致风险扩散和放大的负面效应,从而产生系统性风险。

二是银行信贷大幅增长,风险控制难度加大。2008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速比上年末高2.7个百分点。2009年金融机构信贷增量1月份1.62万亿元、2月份1.07万亿元、3月份1.89万亿元,虽然4.5月份信贷资金量投放下降,也分别达到了5918亿元和6645亿元,5个月投放总量约为5.84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信贷资金总量的1.2倍,6月份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再创“天量”。当前银行信贷高速增长,未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快的贷款增加会持续推高货币供应量,从而加大通胀预期。第二,历史经验表明,银行贷款过快增长时期,往往也是产生不良贷款可能性较高的时期。第三,由于不均衡放贷而导致的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长期化的趋势。第四,由于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给未来经济带来了刚性需求,易造成经济过热。

三是我国银行机构大多仍是靠存贷款利差盈利(利差达3%之多,比世界各银行普遍的1.2%要高得多)。2008年四季度央行大幅度降息后,名义利差已逐步缩小,意味着银行利润也将出现下滑。

(2)证券行业利润下降和资产规模减少。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股市交易量在减少,投资活动也面临较大风险,证券公司的利润在下降。

一是我国的证券公司存在整体规模偏小,盈利模式同质,行业集中度不足,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是证券公司的利润较大幅度下滑。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08年证券公司年报显示,107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达到13011.62亿元,与2007年底总资产相比下降31.8%;
利润总额合计670.02亿元,同比缩减67.5%。

三是证券投资基金亏损严重,资产净值大幅缩水。据统计,2008年473只基金累计亏损额高达1.5万亿元,与2007年1.11万亿元的利润形成巨大反差。QDII基金损失惨重,9只QDII基金累计亏损达505亿元,平均每只亏损56亿元。到2009年3月31日,473只基金披露了2008年年报,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9388.67亿元,同比减少13367.23亿元,下降40.81%。

(3)保险业总资产增长减缓和投资风险加大。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增长放缓,系统性风险加大。

一是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保险机构会出现赔付增多,退保增多,业务费用增加等问题,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美国国际集团(AIG)发生危机后,其下属的友邦寿险(AIA)发生了退保现象。在我国设有机构的外国保险公司,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公司在中国设立的机构是否受到连累,有待观察。

二是保险业资产和保费收入增长放缓。2008年我国保险总资产增长减缓,总资产为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同比下降31.8个百分点。2009年1月,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147.64%,同比增长仅为8.6%,相对于上年同期55%的高增长,增速大幅放缓。

(二)金融宏观调控各项政策实施情况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1 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SR转向”,明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同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10项措施和30条意见)。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其中仅增值税转型

一项就将减轻企业税负1233亿元。

2 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

2008年上半年,针对我国“双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量流入、外汇占款持续增加的态势,为对冲一部分多余的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五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对农村信用社和灾区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下半年后,随着国际金融动荡加剧,为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分别于9月25日、10月15日、12月5日和12月25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中小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截至年未,动态测算共释放流动性约8000亿元。

3 灵活运用利率杠杆进行调节

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以来,先后五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7.47%下调至5.31%,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4.14%下调至2.25%,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两次下调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加大对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利率政策支持力度。从2008年10月27日起,将金融机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4 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策略。

一是灵活调整央行票据发行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2008年7月初前瞻性地暂停发行3年期央行票据,并于第四季度逐步调减央行票据发行规模和频率。全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4.3万亿元。2009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了微调,截至3月底,2009年一季度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资金17045亿元,回笼15150亿元,净投放货币1895亿元。

二是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适时增加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逐步缩短操作期限结构,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

三是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公开市场操作与存贷款利率、准备金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稳步下行,进一步加强对市场利率的引导。2008年12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比6月份下降183个基点。

5 适度发挥再贴现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功能

2009年以来,票据业务快速增长,第一季度新增票据贴现1.5万亿元,占新增贷款量的32.3%。总体看,票据融资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一是适时增加再贴现额度。2008年年初,对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地震灾情的省(区、市)及时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共256亿元。2008年12月,对票据业务量较大的16个省(区、市)增加再贴现额度共346亿元。

二是两次下调再贴现利率。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和调整要求,将再贴现利率由4.32%累计下调共2.52个百分点至1.8%。

三是进一步完善再贴现制度管理。适时增加再贴现窗口,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机构范围。

6 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2008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实事求是地编制全年信贷规划,合理安排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下半年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根据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合理均衡放款,努力优化信贷结构。

7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一是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完善跨境资金流出入均衡管理。

二是继续推进外汇市场建设。批准武钢财务公司等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新批准两家货币经纪公司开办外汇经纪业务,活跃外汇市场交易,提高外汇市场流动性。

三是跨境资金流动监管进一步加强。修订施行《外汇管理条例》。加强和改进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管理。实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实施贸易项下债权和债务(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贸易项下资金流入与货物出口的真实性、一致性审核。

(三)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取得较好成效

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综合的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取得了较好成效。

1 货币供应量总体上高位运行

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8.46%,增幅比上年末高10.64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72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79%,增幅比上年末高15.7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09个百分点;
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6%。M1的快速增长,反映出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2 银行信贷大幅度增长

2009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74万亿元,同比增长34.44%,增幅比上年末高15.71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自2008年12月份以来,金融机构贷存比逐步上升,6月末,金融机构贷存比为66.64%。

3 信贷结构趋于优化

从新增贷款结构看,自2008年11月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速呈持续加快态势;
2009年6月末,短期贷款增加465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955亿元。票据融资增长迅猛,但自3月份增速开始回落,占比下降。从新增贷款投向看,主要投向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还有部分投向民生领域和商务领域,其中包括仓储、物流业等,特别是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

4 企业存款增速显著上升

2009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6.63万亿元,同比增长29.02%。上半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99万亿元,同比多增5.02万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52934亿元,同比多增37665亿元。企业存款尤其是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大幅上升,扭转了近一年来持续下降的局面,反映出当前企业经济活动渐趋活跃。

5 银行间市场利率趋于下降

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趋于下降。2009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3.72万亿元,日均成交6236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50.2%,同比多成交2083亿元;
6月份银行间

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0.91%,比上月高0.06个百分点,比2008年同期低2.16个百分点。

6 经济运行开始出现回暖的迹象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经济加速下滑的情况得到了遏制,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2009年我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6万亿元,同比增长6.1%;
二季度GDP增长7。9%;
上半年GDP为13.9万亿元,同比增长7.1%;
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
显示了经济企稳的现象。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O%(6月份增长10.7%),比上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
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工业生产加快回升,工业利润降幅减缓。

7 价格调整比预期温和

2009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上半年,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9%,6月份PPI同比下降7.8%。

8 投资的拉动作用明显

在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作用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自2008年9月份以来的连续下滑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098亿元,增长33.6%(6月份增长35.3%),加快6.8个百分点。中央政府预算投资已大部分到位。2009年前5个月,中央政府已完成全年投资预算额的61.9%。2009年以来,地方项目投资速度明显高于中央投资。2009年1-5月份,地方项目投资48786亿元,增长33.4%,占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0%以上。

9 市场信心开始恢复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市场信心开始恢复。从企业层面来看,由于我国企业的订单增加,库存下降,微观经济回升趋势日益明朗。2009年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3.1%,已连续3个月保持在50%以上。从消费层面来看,在“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推动下,消费则继续保持加快的步伐。2009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0%(6月份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

二、未来经济金融运行趋势和各项政策措施

(一)经济金融运行趋势

1 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出现企稳信号

2009年3月以来,随着各国稳定经济措施逐步显效,特别是G20伦敦峰会和美国银行压力测试结果公布后,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出现企稳信号。

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产出及消费下滑放缓,信心回升。美国居民消费在连跌3个月后在5月出现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9个月来高位。法国、德国商业信心指数连续3个月上扬。

二是主要国家房地产市场初显正面信号,运行接近底部。美国新房开工数量在4~5月低位企稳,现房销量连续两个月增加,房地产经纪人购买能力指数创近期新高,抵押贷款申请数量逐步增长。英国5月抵押贷款批准数也较上年同期增长15.8%,结束连月下滑态势。

三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出现企稳迹象,资金流入增加。国际清算银行报告称,2009年一季度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出现企稳迹象。2-5月份,摩根斯坦利国际资本系列指数(MSCI)新兴市场股指上涨38%,比发达经济体高出15个百分点。

四是金融市场信贷紧缩局面有所缓解。目前,反映市场流动性状况的TED利差(即3个月美元LIBOR利率与美国国库券收益率之差)已从危机高峰时的4.64%回落至0.46%左右,已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五是全球股票市场大幅反弹,公司盈利预期回升。2-5月份,全球主要股指涨幅均在15%-25%,已恢复或超过年初水平。标普500金融股指从17年来的最低点上涨96%。金融机构一季度业绩状况好转,美国10家大型银行已获准提前偿还财政部贷款。

六是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国际原油价格从2月份的34.6美元/桶的低位大幅反弹至目前70美元/桶左右。代表金属、农产品等19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指数5月份上涨14%,创34年来最大单月涨幅。

2 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依然薄弱

从全球经济企稳的范围、力度和可持续性看,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一是全球经济基本面仍不容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3月中旬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0.5%,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预测-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5.8%和-3.2%。

二是主要经济体就业形势严峻,严重制约经济复苏。美国5月份失业率高达9.4%,为26年来最高。据国际劳工组织5月份预计,2009年全球失业率可能高达6.8%,为1991年来的最高水平。

三是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仍处谷底。美国房价仍在缓慢下跌,4月份房价指数环比下跌0.1%,同比下跌6.8%,1季度按揭贷款违约率又创下9.1%的历史记录。

四是虽然流动性紧缩得到缓解,股市回升,但信贷市场和证券化活动仍极度低迷。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4月份金融企业债券发行量仅为去年同期的60%,商业票据市场5月底余额为1.3万亿美元,仅为2004年水平。据英国《金融时报》数据,4月份,国际银团贷款从3月份的2240亿美元降至930亿美元,远低于上年月度平均水平。

五是各国财政形势不容乐观。美国政府2009年财政赤字预计将占GDP的13%,远高于二战后的历史高位(1983年的6%)和国际公认警戒线(6%)。非常规政策实施后,许多国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已膨胀至历史高位,大量发债引起的币值不稳,长期债券利率攀升,潜在通货膨胀风险加大等问题都将对政府未来干预能力形成直接制约。

3 国内经济金融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

一是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从“投资、消费、出口”三个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轮来看,尽管内需在较快增长,但仍难以完全弥补外需的减弱。我国从2008年11月份起出口已经连续7个月下降,虽然2009年6月出口状况有所好转(5月份同比下降26.4%,6月份同比下降21.4%),但因为我国此前出口跌幅过大,外贸形势仍然严峻。居民未来消费增速受居民收入、就业、消费信心等因素影响,未来预期存在不确定性。

二是警惕潜在的通胀风险。一些专家认为,在充裕的流动性推动下,CPI和PPI连续同比双降现象难以持久。在M1增速从年初6.68%升到6月份24.79%的情况下,在国际国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明显上扬的推动下,有可能在未来出现阶段性通胀局面。

三是投资高增长对信贷的风险。2009年以来,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投资明显加快。一些地方有可能穿投资“金鞋”走低水平重复建设老路,从而加剧产能过剩的状况。在大多数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率的上升,银行信贷的风险也在加大。商业银行信贷猛增的同时,加剧了“垒大户”的现象,贷款集中度明显上升。在贷款增速加快的同时,年初贷款投放加速和月末、季末突击放款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信贷增长波动加剧,明显脱离了企业正常经营的资金需求规律,降低了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二)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目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应正在显现,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但下一步的经济走势还存在不确定性,还需要继续保持金融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是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之所以应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在于目前我国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经济走势出现波动的可能性较大,货币政策如果在此时贸然“紧缩”将面临很大风险。在目前M1、M2和信贷增速分别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加大放松的力度,可能会造成新一轮大起大落。因此,延续当前的货币信贷政策,主要是从总体上把握好宽松货币政策的“度”,采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回升。

二是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合理流动性。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灵活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的协调配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有效发挥再贷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

(三)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在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均衡增长的同时,优化信贷资金结构。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在坚持监管标准和信贷原则的基础上,全面加强信贷结构监测分析和评估,合理把握信贷资金投放的投向、节奏和进度,保证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落实到位,加大对重大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三农”、中小企业、灾后重建、消费、就业、助学、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是积极利用当前国际市场调整带来的压力,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和手段、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大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尽快促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项目贷款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完善对政府主导项目的评估模型和贷款程序,加强对地方投资项目资本金情况的监测和风险控制。引导金融机构完善业绩考核机制,强化对增长质量、风险管控的考核,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提高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质量。

(四)推进外汇管理体制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一是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按照“三性”原则,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决定中的基础作用,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提高人民币汇率水平决定的市场化程度。

二是协调外汇市场发展。按照从易到难的思路,稳步发展外汇市场,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和监管制度,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市场主体通过运用外汇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的机制,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避险能力。

三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抓住区域金融合作的时机,积极推动实现人民币贸易支付和人民币区域化。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改进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管理,简化操作流程,便利企业贸易外汇收支。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五)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一是继续推进商业银行改革。要继续深化公司治理改革,进一步明确“三会一层”之间职责边界,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要坚持审慎经营理念,足额计提风险拨备,强化资本约束,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要始终抓住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风险这条主线,严防不良资产反弹和经营效益下滑,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稳健经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要切实发挥资本市场对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监督、促进和约束作用,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保持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稳定和提高。目前,金融业综合经营已逐渐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趋势。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过程中,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监管协调机制,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监管过度现象以及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二是继续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经营条件和目标任务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大力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明确职能定位,加快推进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风险控制。

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推动农村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变革,也就是支持农业从传统农业、分散农业和低效农业向现代农业、规模化农业和高效农业转化,以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人民银行资金支持政策,推动农村信用社切实转换经营机制,不断增强支农服务功能。要明确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08

金融月度总结范文第5篇

第二部分 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第三部分 金融业经营状况

第四部分 货币政策综述及金融形势展望

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2%,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62万亿元,终止连续七个月的下降步伐,同比增长9.06%,增幅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
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5%。去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1.76万亿元,日均成交5112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5.0%,同比多成交1023亿元。2008年,股票市场呈现震荡下跌走势,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2008年末上证指数收于1820.81点,比2007年底下跌3440.75点,跌幅达65.39%。考虑到去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有趋缓迹象、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预计货币政策在工具选择以及实施力度和节奏上都会更加灵活。在CPI涨幅缓慢下降、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借款困难、资金成本高企,热钱流入规模依然偏大的情况下,我国是否加息仍将比较谨慎。2009年信贷总体将呈现“前热后冷”格局,虽然一季度流动性总体宽裕,但由于最近信贷投放力度较大,有些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可能出现些问题,央行仍可能选择继续下调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预计未来一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降至10%左右,1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至1.44%和4.5%。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状况

2008年我国经济由热转冷,上半年,经济偏热,在奥运效应和国际油价高企的支撑下,高增长和高通胀并行,人民币不断升值;
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金融危机影响席卷全球,我国的经济增长也迅速减慢。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冲击,央行采取一系列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并适时把握、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由上半年从紧的政策转向适度宽松。总体看,全年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货币供应量出现反弹

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2%,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62万亿元,终止连续七个月的下降步伐,同比增长9.06%,增幅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26个百分点;
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5%。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3844亿元,同比多投放545亿元。货币供应量作为宏观经济的领先指标,其率先结束下跌之势或意味着实体经济的运行已接近底部区域。(见图表1、2)

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长19.73%

2008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30%。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3%。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7.69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4.63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2.87万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69亿元。去年12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3834亿元,同比少增30亿元。

去年1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791亿美元,同比增长12.01%。全年外汇各项存款增加183亿美元,同比多增198亿美元(上年同期减少15亿美元),其中,上年12月份外汇各项存款增加49亿美元,同比多增67亿美元(上年同期减少17亿美元)。(见图表3)

三、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上升

2008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2.0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9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35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8.76%,增幅比上年末高2.66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按可比口径增加4.91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70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0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03亿元;
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2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33万亿,票据融资增加646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1万亿元。去年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718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去年1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243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9%。全年外汇各项贷款增加259亿美元,同比少增252 亿美元。其中,去年12月份外汇各项贷款减少46亿美元,同比多减55亿美元(上年同期增加9亿美元)。(见图表4)

四、银行间市场利率下降

2008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1.76万亿元,日均成交5112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5.0%,同比多成交1023亿元。去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24%,比上年同期低0.85个百分点,比上月低1.06个百分点;
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22%,比上年同期低1.57个百分点,比上月低1.06个百分点。

五、国家外汇储备增加

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同比少增441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613亿美元,同比多增300亿美元。去年12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346 元人民币。

第二部分 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8年全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银行间市场继续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债券品种更加丰富,中短期债券发行比重较大;
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
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下行且阶段性变化显著,收益率曲线整体呈现下移趋势;
机构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化。股票市场低迷,股指震荡下跌,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

一、债券发行情况

(一)债券发行量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25625.8亿元,同比增加16.9%1,短期融资券、次级债券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此外2008年4月份推出的中期票据也保持了较大的发行量。2008年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达10.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额为10万亿元,同比增加19.7%。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更加丰富。在继续稳步推动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短期融资券发行的同时,允许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中期票据,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2008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量大幅增加,全年共有10 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724亿元,发行量较前一年增长115.2%,另有两家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250亿元。资产证券化试点机构范围和发行规模较2007年均有扩大,包括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内的8家机构发起总金额为302亿元的资产支持证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迅速发展,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69只,累计发行面额4308.5亿元,中期票据41只,累计发行面额1737亿元。仅指我国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情况(不含央行票据),不考虑2007年发行特别国债因素。(见图表5)

(二)期限结构以中期为主

2008年,债券发行期限结构中,中短期债券发行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快速发展,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发行量较大,且期限均在7年以下。2008年债券发行中(含央行票据),1年期以下占56.53%,1~3年期债券占20.82%,两者合计占比为77.35%,较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2008年1年期以下、3~5年期和5~7年期债券发行量分别增长了16.32%、8.83%和27.05%。1~3年、7~10年和10年期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分别降低了15.92%、51.41%和79.53%。(见图表6)

(三)央票正回购力度加大

2008年12月,央行暂停1年期央票的发行,而3个月期央票也只发行两期。去年12月共发行2期常规央票,回笼资金仅610亿元,虽然较11月的300亿元有所放大,但绝对量依然很小。去年12月正回购力度较上个月有所增强,共进行7期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3120亿元,回购力度较上期大幅放大。但去年12月5日和25日各有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执行,估计由此可释放出约8900 亿元流动性。因此,市场流动性仍较充足。(见图表7)

二、拆借交易情况

(一)市场交易活跃,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

2008年全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拆借成交量15.05万亿元,同比增长41.3%,隔夜拆借品种成交10.65万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70.8%。12月份,同业拆借成交13535.3亿元,较上月增加14.08%;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1天品种共成交10400.34亿元,占12月全部拆借成交量的76.84%。(见图表8)

(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

2008年,货币市场利率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年初至9月份,货币市场利率阶段性宽幅波动,这一阶段基本是2007年市场利率走势的延续,货币市场利率相对高位运行。第二阶段为10月份至年底,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去年12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24%,比1月份下降108个基点;
12月份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22%,比1月份下降159个基点。(见图表9)

三、债券流通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增幅超过60%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笔数突破30万笔,结算面额突破100万亿。从结算笔数来看,全年共结算30.6万笔,同比增长62.2%。现券和买断式回购结算笔数涨幅较大,分别为100%和108%。现券和质押式回购结算笔数占比分别为60%和37.35%,与上年相比,现券交易笔数的占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交易的结算笔数占比减少了12个百分点。从结算面额来看,全年共结算104.6万亿,同比增长66%。现券和买断式回购结算面额涨幅较大,分别为142%和137%。现券和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占比分别为40%和57%,与上年相比,现券交易结算面额的占比增加了14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交易的结算面额占比减少了15个百分点。(见图表10)

1.银行仍是现券交易的主体,占到3/4。从交易券种来看,央票和金融债占到了80%,国债和中短期票据分别占8.89% 和8.76%。资产支持证券的现券交易量增幅最大,结算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增长了5 倍和14 倍。涨幅居次的是金融债券和中短期票据,其现券结算笔数都增长了1倍,结算面额增长了1.5倍。在参与现券交易的各类机构中,银行的交易占比为75%,其次是基金和证券公司,两者的占比分别为7.5%和6.8%。从债券流向来看,基金和信用社分别净买入1万亿和1700亿元,银行和证券公司分别净卖出1.3万亿元和3800亿元。

2.质押式回购中银行仍是资金净流出方。从交易券种来看,国债和金融债券的占比较高,分别占全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33.47%和63%,两者合计占到96.47%。资产支持证券的质押式回购增幅最大,增长了32倍。中短期票据和金融债券的结算量分别增长了41.44%和22.42%。在参与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各类机构中,银行的交易占比为72%,其次是基金和信用社,两者的占比分别为6.62%和6.34%。从资金的流向来看,保险、基金、证券公司和信用社分别净流入2.5万亿、1.6万亿、1.1万亿和3.7万亿元,银行资金净流出5.25万亿元。

(二)交易所债券市场成交额增长46%

2008年,交易所市场债券成交共2.69万亿元,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46%。其中,回购成交金额为2.43万亿元,占总成交量的92%;现券交易2212.51亿元,占总成交量的8%。(见图表11)

(三)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成交继续萎缩

2008年,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更加清淡,全年成交2.85万笔/30.43亿元,分别较上年减少45%和15%。个人投资者仍以卖出为主,全年净卖出4.3亿元。

四、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一)中债综合指数大幅攀升创新高

2008年初,债市持续了上年平稳小幅反弹行情,这波行情并未持续太长时间,到3月底,随着通胀预期恶化,债市继续走熊。直到8月,这波行情才出现转机。随着次贷危机逐步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市场预期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转向,这为债市走牛带来了生机。此后,中债指数一改萎靡态势,大幅攀升,至2008年11月开始屡创造2002 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中债综合指数(财富指数)2008年12月31日收于132.0502点,与上年年底相比(118.0418 点)上涨14.0084点。2008年最高达132.1012点,最低达118.0966点,年内振幅区间14.0046点,为上年的5.67倍,全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1.87%。(见图表12)

(二)收益率曲线大幅下降,先扁平后陡峭

2008年,在债券市场经历了一波从熊市向牛市转变的大行情。收益率曲线经历了先降后升,到8月开始大幅下降的变化趋势。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各关键期限品种平均下移202个基点,银行间金融债收益率曲线平均下移216.67个基点。截至去年12月31日,国债收益率水平为:1年期1.102%(本年下跌257.12个基点),5年期1.8084%(跌242 个基点),10年期2.7521%(跌168个基点);
政策性银行债收益率水平为:1年期1.283%(跌280 个基点),5年期2.1971%(跌262个基点),10年期3.1785%(跌193个基点)。(见图表13)

五、债券余额分析

2008年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面额达到15.1万亿元,比前年增长22.3%,增幅小于上年。从券种结构来看,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金融债仍然是市场存量的主体,三者分别占市场总余额的32.27%、31.85%和24.30%,三者合计88.42%,该比重较2007年降低了两个百分点。与2007年末的债券存量结构比较,国债的占比降低了5.18%,央票、政策性金融债、中短期票据和企业债市场占比分别增加了2.08%、1.06%、1.12%和0.89%。(见图表14)

从存量债券的剩余期限看,2008年,各期限的债券余额都有所增加。其中,1~3年期债券存量的增幅最大,达28.70%。与2007年末的债券存量的期限比较,2008年末1~3年期债券的存量占比增加了3.1个百分点,10年期以上债券存量的占比降低了2个百分点。(见图表15)

六、股票交易情况

(一)股指呈震荡下跌走势

2008年,股票市场呈现震荡下跌走势,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2008年末,上证指数收于1820.81点,比2007年底下跌3440.75点,跌幅达65.39%。2008年,为了保持股市平稳健康发展,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股票市场短暂反弹后仍然呈现下跌走势。23 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下跌态势,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汽车汽配三个行业跌幅均在65%以上,电气设备、医药保健、农林牧渔跌幅相对较小。(见图表16)

(二)股票市场规模

2008年12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包括A、B 股)数量为1625家,比上月增加1家;总股本为24522.85亿股,同比增长9.39%;市价总值为121366.44亿元,较上月减少1117.8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45213.9亿元,较上月增加2267.98亿元。12月份股票有效帐户数10449.69万户,较上月增加92.81万户。(见图表17)

(三)股票发行情况

2008年全年,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和配股累计筹资3656.7亿元,同比下降58.9%。其中A股首发筹资1036.52亿元,H股首发筹资38.09亿美元,A股增发2092.71亿元。12月份,A股增发再筹资276.26亿元。H股再筹资1.22亿美元。(见图表18)

(四)股市交易情况

2008年,股票市场成交量大幅萎缩。以上证A股市场为例,全年累计成交18.03万亿元,日均交易量732.94亿元,较2007年分别下降41.48%和42.43%。(见图表19)

七、外汇市场

2008年四季度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汇率结束了连续数月的升值态势,本季度累计贬163个基点。去年四季度第一个月美元保持强势,促使人民币兑美元出现少有的贬值,一个月内累计走低75 个基点。第二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继续保持稳定,并出现一段时期的大幅贬值态势,但在当局维稳的言论刺激下,又迅速回落并保持稳定,一个月内累计贬91个基点,连续两个月呈现小幅贬值的态势。第三个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小幅走强,一月内微涨3个基点。本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跌163个基点。(见图表20)

八、期货市场

2008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363887102手,累计成交额达71914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7.24%和75.52%。其中12月份共成交期货合约155296994手,成交金额为62156.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1.54%和18.93%,环比分别增长了14.87%和12.54%。

(一)分交易所情况

2008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3.6亿手,累计成交额7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和76%。其中12月份共成交期货合约1.6亿手,成交金额6.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和19%,环比分别增长了15%和13%。分交易所看,上海期货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量为2.8 亿手,同比增长了64%;
全年累计成交额为28.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5%。到12月末持仓总量107.6万手,较上月末增长了17%。郑州商品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量4.5亿手,同比增长139%;全年累计成交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去年12月末市场持仓总量为94.9万手,较上月末下降了9.6%。

大连商品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量6.4亿手,同比增长72%;全年累计成交额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去年12月末市场持仓总量为122.5万手,较上月末下降了20%。(见图表21)

(二)分品种情况

2008年,各品种期货交易运行平稳,其中白糖、铜、大豆、豆粕、天然橡胶等品种成交相对活跃;
新上市的黄金期货成绩不错,全年成交额达到1.49 万亿元。(见图表22、23、24)

第三部分 金融业经营状况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幅下滑

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大幅减少7002.4亿元;
不良贷款率2.45%,比年初大幅下降3.71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损失类贷款余额570.6亿元;
可疑类贷款余额2446.9亿元;次级类贷款余额2664.3亿元。分机构类型看,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44.9亿元,比年初减少7065.0亿元,不良贷款率2.49%,比年初下降4.2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08.2亿元,比年初减少6941.3亿元,不良贷款率2.81%,比年初下降5.24个百分点;
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36.6亿元,比年初减少123.7亿元,不良贷款率1.51%,比年初下降0.64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1.0亿元,比年初增加28.8亿元,不良贷款率0.83%,比年初上升0.37个百分点。

二、保险业总资产增至3.3 万亿元,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占比降至13.3%

截至2008年12月底,保险业总资产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3%;
股票(股权)和证券投资基金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3.3%。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根据市场变化进一步调整。2008年末,银行存款和各类债券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84.4%,较年初上升16个百分点;
股票(股权)和证券投资基金占13.3%,比年初下降13.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08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是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336.7亿元,增长17%;
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658.4亿元,增长49.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85.5亿元,增长52.4%;
意外险业务203.6亿元,增长7.1%。(见图表25)

三、券商盈利水平下降,但继续保持整体盈利

统计数据显示,107家证券公司2008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882亿元、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77亿元、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5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82亿元,95家公司实现盈利,占行业公司数量的89%。与2007年的数据相比,2008年107家证券公司报表总资产比上一年下降了30%,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下降40%,营业收入下降了50%,但净资产仍然微增了4%。

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证券行业财务健康,流动性较为充足,继续保持了行业整体盈利,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全面达标。其中,截至2008年12月31日,107家证券公司报表总资产为1.2万亿元、净资产为3585亿元、净资本为2887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919亿元。

第四部分

货币政策综述及金融形势展望

一、货币政策方向发生根本转变

(一)货币政策10余年来首变宽松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去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即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二)央行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从2008年12 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8年10月9 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
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国务院决定从去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本季度央行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支持经济增长,央行近9年来首次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6年来首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且连续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去年11月27日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1.08个百分点,调整力度之重,为近1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历史上所罕见。各项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经济正在加速下滑,市场通缩预期增强。从9月份开始降息以来,央行在不到100天的时间内连续5次降息,这也说明我国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从世界范围来看,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多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发达经济体多项经济指标的恶化程度均创数十年之最,这将对我国出口造成重创。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拉动经济增长只有靠国内需求,因此,央行本次大幅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必然。

(三)央行停止对银行信贷规模硬管控

去年11月3日,央行表示,为灵活有效应对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2008年年初,针对200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物价上涨、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央行一改往年按总规模调控商业银行信贷的方式,采取了按季度调控商业银行放贷规模。商业银行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根据各自需求提出信贷规划,央行从宏观政策层面加以指导。随着经济形势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使企业信贷需求开始减弱,出于风险防范考虑,银行惜贷,因此,贷款规模已不再是银行放贷的障碍,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加以限制也失去了必要性。

(四)个人房贷利率下限针对性下浮30%

中国人民银行在《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住房》中明确,自2008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其中,五年期以下(含)由现行的4.32%调整为4.05%,五年期以上由现行的4.86%调整为4.59%,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

二、金融形势展望

(一)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已经确立

2008年9月15日,以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迅速扩大,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引发全球性的信贷紧缩,从而加速了实体经济的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机构虽然受美国次贷冲击的直接影响有限,但由于它们经济增长的引擎主要依赖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因此发达国家目前出现的需求快速萎缩将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对中国而言,从2008年第3季度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迅速下滑的迹象,中央政府迅速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庞大的投资计划拉动内需以防经济过度下滑,但在全球经济处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很难独善其身,预计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商业银行也将面临不良资产反弹和经营业绩下降的巨大经营压力。

(二)资本市场总体走势低迷,但会有阶段性较大反弹

从总的来看,2009年全球经济将处于衰退之中,我国经济增长也将处于低位,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基本面都不支持中国股市持续走强,但在去年下半年,可能会因为政策面的改善或对2010 年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预期而出现阶段性较大反弹。

(三)双率仍有下降空间

2009年,信贷总体将呈现“前热后冷”格局,虽然一季度流动性总体宽裕,但由于最近信贷投放力度较大,有些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可能出现些问题,央行仍可能选择继续下调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预计未来一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降至10%左右。银行“惜贷”将使流动性继续收缩,央行将进一步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鼓励银行贷款,缓解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局面。预计未来一年内还有降息空间,1 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至1.44%和4.5%。这次中国经济下行是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下行程度显然要高于1997年。

(四)2009年人民币汇率以“稳”为主

央行2009年工作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密切关注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