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古典园林论文【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08 19:5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一)中日园林建筑风格不同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但中国的皇家园林气势胜过私家园林,而日本的私家园林气势则胜过皇家园林。就私家园林而言,中国私家园林表现为文人园林,日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古典园林论文【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古典园林论文【五篇】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日园林建筑风格不同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但中国的皇家园林气势胜过私家园林,而日本的私家园林气势则胜过皇家园林。就私家园林而言,中国私家园林表现为文人园林,日本的私家园林则表现为武家园林。就宗教园林而言,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寺观园林(寺院园林和道观园林),日本的古典园林表现为寺社园林(寺院园林和神社园林);中国的寺观园林风格不显著,常运用私家园林的表现方式,而日本寺社园林风格突出,武家园林常借用寺社园林的表现方式。

(二)中日园林建筑的“意境”之别《园冶》和《作庭记》分别是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文献,从这两部园林专著的论述来看,中国园林偏重于自然景观中的建筑表现,注重营造接近现实生活的人间仙境;日本园林倾向于模拟自然景色造景,善于烘托回归自然的自然仙境。中国著名园林中的建筑物多是三步一亭,五步一阁,而“日本茶庭内的建筑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草庵而已,至于枯山水的石庭更是为了追求空无的禅宗意境,庭内的空间就更是空空如也了”。例如,置石的运用,日本古典园林中置石的数量虽然没有中国古典园林多,在表现手法上也没有中国古典园林多样,但日本园林景观中石头的名称却很繁多,日本《作庭记》一书中就提到了“石立”这个词。广义上的“石立”,是指在古代日本制造园林的设计活动,如日本古代精通造园景观的僧侣名为“石立僧”。确切意义上的“石立”指的是造园景观中的叠石和置石的表现。这一名词早在古代的日本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概念阐述。日本人之所以把叠石和置石称之为“立”而不称作“置”,是为了强调置石的表现必须要拟人处理,给石头注入生命和灵魂,把单块的“石立”进行空间上的组合,从而形成日本古典园林景观中的造型物“石组”,成为给人深刻印象的“自然”景观。总体来说,中国园林注重山的运用,而日本园林对水情有独钟;“人”在中国园林设计和建筑中处于一种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注重人与景的互动,而日本园林则以表现天地成分的山水石作为布置重点。

二、中日古典园林建筑的具体比较

(一)中日古典园林的主体建筑比较在中国的古典皇家园林中,宫殿是园林的主体建筑,而民间私家园林中主体建筑是厅堂。寝殿是日本皇家和贵族庭院中的主体建筑物,佛堂是佛教净土园林中的主体,茶室是日本茶庭中的主要建筑构成部分。中国的寺庙园林主体建筑和分布都与历代宫廷建筑相仿。人们称分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轴线正中方位的建筑或建筑群为主体建筑。为了凸显其主体建筑的特征,不但要在面积和体量感上区别于园内其他小品性建筑,而且在建筑形式上也要更加细致。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厅堂与榭相伴出现,一般营造为半边是榭,半边是堂的空间布局;园林中的建筑组合有阁与楼,在园林内部用楼宇的建筑形式,借景于园林外部,拓展人们的视野。日本古典园林以寝殿为主体建筑。以寝殿为主的时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方式类同,寝殿同样被置于中轴线上,多为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发展到桃山时代,形成了书院式的园林,这时,书院以群体组合的方式出现,以水池为中心点,建筑物的体量相对大一些,但布置方式不是以南北朝向为准了,主体建筑的正面总是朝向水池。日本古典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形式有水榭、临池阁等,在没有书院式建筑群的环境下,通常主体建筑物是临池阁。因为日本园林的建筑物是以水池为基点分布的,所以,在水池周边的建筑一般在园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中日古典园林建筑景观表现手法比较中日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景观表现手法都很丰富,园林景观中的亭、台、楼、阁、塔、桥、幢等都很有风格。笔者对其中一些较为出色的建筑景观表现手法进行比对和研究,发现无论是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是日本的古典园林,都少不了的建筑景观小品是廊。被覆盖的过道在园林景观中被称之为廊。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出现,有檐下两边有柱体没有墙壁的空廊,如拙政园中的水廊,还有双面的复廊,如苏州沧浪亭中造型丰富的复廊。但在日本的古典园林中,除了早期的皇家贵族园林中出现过廊外,后期的园林景观中廊的出现屈指可数。作为园林景观观赏点的亭,在中国古代有一段璀璨的发展历史。从隋唐时期,皇家园林就开始大量运用亭这一建筑物,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筑园造景就有了无亭不成园之说了。亭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四壁无墙,很是灵动,在不同的园林中因地制宜。日本的古典园林也大量运用了亭。但与中国的亭不同,日本古典园林中的亭,在茶庭出现后,几乎都不是四壁通透的亭了,而是转变成了茶室,如西芳寺中的湘南亭,其实都是草庵类型的茶室了。在中国园林中,舫是船形建筑的总称,其实舫的建筑原型是江南地区的彩船。舫的造型有写实类的,如苏州园林中狮子林的林旱船,还有些舫是以写实为原型的艺术演变,如苏州园林的香洲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舫更多的是以写意的旱船形式出现的,仅以建筑本身的船舷、摘支窗或建筑外面的置石,就能给观赏者营造一种舫游意境。日本古典私家园林对舟屋或置舟石的运用很常见,它寓意在河海中迎风向前的扁舟,大仙院石庭中的石舟景观是这类建筑景观的典型。中国园林中桥的类型也相当丰富,有平桥、亭桥、廊桥和拱桥。中国古典园林中出现最多的是九曲平桥或一些桥与廊的组合景观建筑,廊桥便由此产生。日本古典园林中桥有平桥和反桥两大类。日本的平桥是勾栏式的,与中国园林中的九曲平桥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的反桥是在木质框架上覆土而成的,其建筑风格与中式的拱桥有很大的不同。被称为圆月桥的中式石拱桥,还有国内的西湖风景在日本古典园林中被大量模拟借用,如小石川后乐园中的圆月桥景观,缩景园中的跨虹桥景观等。“日本的古典园林中还有大量运用一些天然石材不经加工就筑桥的手法,这种石桥虽外观略显笨拙但浑然天成,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是较为少见的”。塔在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运用比较有限,一般见于古代寺庙,私家园林多以石橦作为建筑小品,西湖的三潭印月石塔只是湖景的点缀。日本的寺庙园林中塔很常见,有特色的低矮石塔造型随处可见,有层塔、无缝塔等。日本园林中的石器景观艺术品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未曾出现的。材料珍贵且精致的石水锛是由花岗岩等硬性岩石雕刻而成的,在古代日本园林中被广泛运用。石水锛通常被置放在通往茶庭的一角,用以喝茶前的漱口或净身礼。放置在日本寺社园林和一般景观庭园中的石灯笼,出自中国古代佛前的“石灯”。品茶之人为了解决日本古典园林中茶庭的夜间采光问题,安置了石灯笼作为照明物,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通幽的艺术境界。

(三)中日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比较第一,中日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比较。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可以分为规则式和非规则式。规则式园林布局即对称式园林布局,沿入门中轴线向上分布着园林的主要建筑,附属建筑则左右对称分布在中轴线的两侧。这种建筑格局在古代皇家园林及寺庙园林中极为常见,私家园林有部分采用。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寺内的主要建筑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就位于该寺的中轴线上。所谓非规则式园林布局是指山水园林的布局。例如,江南私家园林以水池为园林中心,附属建筑皆环水而建,建筑布局显得灵活随意,更加具有生动性。“但是也有私家园林在建筑布局中依然采用轴线对称的形式,这一类的建筑有恭王府花园、十笏园等”。日本的园林建筑最早受中国的影响,后来在佛教和日本本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逐渐自成一派。公元3世纪,日本园林和庭院设计主要受中国宫廷建筑模式的影响。6世纪以后,随着佛教大范围传入日本,日本的建筑日益受佛教教义影响,园林建筑格局仍是中国式的中轴对称格局。到了13世纪后,园林建筑轴线化布局逐渐消失,转而走向中心构图式的分配模式,园林建造没有了轴线,而是以水池为中心建筑园林,建筑方式趋向自由式和雁行式。依据这种形式建立的园林有醍醐寺三宝庭院园、二条城三之丸庭院、兼六园、养翠园等。虽然日本的很多庭院或多或少受中国园林建筑的影响,但日本的神社园林却很少受中国和佛教建筑布局的影响。日本的神社园林主要以水为主,在园林建筑中加之岛、桥、树木等,以再现自然风光为主要目的。第二,中日古典园林建筑空间布局的效果比较。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意境的渲染,通过精心设计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使园林具有一种特殊的意蕴,如中国古代的卐字形布局,就是利用这一字形的符号性意义来寓意吉祥,据说以这种字形建造的房屋不仅房屋轩豁而且冬暖夏凉,四季皆宜。“在日本与此相似的有八阵之庭,这是依据诸葛亮八阵图所布置山石的一种方法,庭院周围根据乾、坤、艮、巽、东、南、西、北,并围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我国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小,要满足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吟诗作画的要求,在尺寸之间营造庭院深深的感觉,通常是运用门洞漏窗等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院落隔成园中园。而日本园林的建筑布局以植物为隔断,自然色彩相对浓厚,整个院落的建筑密度大大降低,给人一种自然中见人工的感觉。

三、结语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天型山水园;
人型山水园;
池泉园;
人本与神本;
回游;
舟游;
心游;
内陆意识与崇海情结

Abstract:TheChineseandJapaneseclassicalgardensbelongtotheEastGardensystem,differentfromthegardensofEuropeandWesternAsia.JapanesegardenstronglyinfluencedbyChinesegarden,betweenthetwo,therearemanysimilarities.However,afterJapan""""slong-termhistoricalfilteranddigestion,andgraduallyformthecharactertraitsofJapanesecultureofgardenart,differentfromtheChinesegardeninmanyareas.Inthispaper,Itrytocomparethedifferencebetween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oanalyzetheunderlyingcauses.

Keywords:naturallandscapegarden,human-landscapegarden;pondandspringwatergardon;Godandthepeopleofnature;returntour;boattour;hearttour;inlandconsciousnessandseaconsciousness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
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图1)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图2)。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别:中国园林轴线明显,视觉中心较强,而日本园林的轴线较弱,平面中心意识较强。中国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受轴线影响较深,私家园林受中心思想影响较小。皇家园林服从于城市规划轴线,处于城市宫殿区的北面节点,一般在轴线的后部。而园林本身也呈现出轴线的关系,如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轴线是北宫门、后湖买卖街、须弥灵境、佛香阁、大报恩寺、南湖岛、凤凰墩(图3)。日本园林早期受轴线思想影响深,后期受中心思想影响较深。早期的轴线式园林称为寝殿造园林和净土园林。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堆山—园池—桥—中岛—桥—中岛—桥—广庭—寝殿—。(图4)中世后的弱轴线或无轴线园林如西芳寺园、天龙寺园、妙心寺园等,有些连轴线对位关系都没有了,如皇家的桂离宫。(图5)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网址

第三,从天人关系来看,中日园林共同定位于山水园,但两者存在着差别,中国的山水园偏向“人型”,而日本园林偏向“天型”。所谓人型山水园,是指山水园的构成要素中,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力和人文两种人的因素。

日本古典园林,以山水为骨干的池泉园林一直贯穿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中,表现天地成分的山、水、林、石一直是园林的重点。树木的用量远远超过中国园林,使得日本园林显出天然野趣。在置石上,多用伏石,表明臣服于天的思想。建筑多用草顶原木,不加雕饰,极尽自然之能事。(图6)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多密度较大,体量较大,装饰多而华丽,表明人力的伟大;
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密度较低,表明人力的弱小。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人工假山高大,人工湖宽阔,人工味浓厚(图7、8、9);
日本园林假山低矮,人工水面小,人工味淡,自然味浓(图10)。正如园林界大师陈从周先生所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之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第四,从园林意境看,中国园林“崇文”,而日本园林“尚武”。

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便参与造园。到了隋唐宋,文人进一步在园林中施展才华,在园林镌刻文人烙印的程度不断加深,文人的写意山水园在这一时代成为了主流。文人直接参与园林创作成为普遍的现象,文人的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三门艺术达到了一体化的境界。到了元、明、清,园林往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得更进一步。这一时期的江南文人辈出,加上得天独厚的水利气候条件,为其园林成就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园林却充满着武力和杀气。自镰仓幕府之后,日本进入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这一时期诞生的石庭面积狭窄,常常是满庭白砂,一无生物,令置身其中的人始终绷紧神经,如身临战场一般。(图12)而大名园林更是让人感受到日本园林尚武的气氛。最突出表现就是大名园林中普遍建筑有马场和射箭场,成为训练武术、展示武功的场所。

最后,从游览方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有动观和静观。中国园林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陈从周在《说园》中说过,园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日本真山水园以动观为主,枯山水园林和茶庭则以静观为主,三者结合的园林则动静结合。

中国园林以回游型为主,日本园林则是舟游为主。中国园林不论大小,自古以来都以回游为主,只在大园中兼用舟游,就算是巨大的湖区,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仍采用回游和舟游结合的方式。而日本园林自古以舟游为主,只是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发展了回游方式。像桂离宫,所有岛屿和陆地用路桥相连,以利回游;
在陆上和岛上有许多茶室可供坐观;
乘舟进入湖中也可舟游(图5)。

中国园林的建筑和景点多,适于用园路串联或并联,适于回游的形式。而日本园林的景点不多,且池岛为主,适于舟游式。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园林独特的心游(神游)方式,日本枯山水到室町时代红极一时,赏景不需身动,只要静坐三思即可把园景纳入到心中天地,即所谓的“心游”。

以上简单谈了中日两国古典园林的相似处和不同处,那么,形成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两国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在古代,中国的四周都有天然屏障,而在大陆内部则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中国辽阔的内陆,为民族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四面环海,面积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气侯恶劣,有“火山国”和“地震国”之称。

两国地理环境的天壤之别,形成了中国的“内陆意识”与日本的“崇海”情结。虽然中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域,但中国毕竟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对海洋始终有种敬畏心理,甚至恐海心理。因此,中国园林也表现出若干恐海心理。中国园林中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海中三神山,其实这些“海”实际都是湖泊。即使有表现“海”情结的,其表现的旨意也已不在海,而旨在表现其“志”和某种情趣。而日本园林则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大海是日本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人将对大海的深情物化在园林中,仿造海景一直是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何日本园林多为池泉园,凡园必有岛,以舟游为主的特点。枯山水园林出现后,替代池泉式园林中的池泉,直接象征茫茫的大海。

第二,从中日社会政治结构来看,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为文化传统核心的古代哲学,深刻影响并建构了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的是“文制”,重视“礼乐”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发。作为园林文化主体的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家,具备“画境文心”,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造园艺术家们往往以诗文形式作出概括,再仔细地推敲山水、亭榭、花木等每个具体景点的布置,他们追求的是“境若与诗文相融洽”。正因为是揣摩诗意构园,所以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中国的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日本天皇在镰仓以前,是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的独裁者,镰仓时代开始,天皇和贵族大权旁落到他们的保镖手中,日本从此变成一个由武夫统治的社会。在镰仓以后,始终是武士掌权,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武家色彩,被称为“武治”,而日本自从足利将军开创镰仓幕府到德川将军建立的江户幕府灭亡,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靠征伐厮杀而诞生的历代武士政权所推崇的武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正是如此,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这也解释了前文所述的中日两国园林意境上体现的“崇文”和“尚武”。

在上,事实上,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皆趋重现世的物质的实利主义和自己主义。宗教在中国政治机制中始终处于从属皇权的地位,其作用是肯定皇权的合理性。因此中国的寺庙园林形似私家园林。而佛教在日本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社会地位,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佛教受皇室和贵族的推崇,始终处在国教的特殊地位,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日本古代寺庙园林的发达也与寺庙特定的文化地位相关。古代的日本,寺庙是大陆文化引进、展示、传播中心,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建设基地。

第三,从两国对待神和人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国园林体现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创造的是最佳的生态环境。而日本则是“神本”,日本园林反映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心理和远距离欣赏的审美习惯,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强烈的“小我意识”,这层心理障碍,将人与大自然隔开,从而也淡化了人与大自然平等相处的亲和关系。出于传统的“人本”精神,中国古典园林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存环境。园内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正如前文所述,一个是人型山水园,一个是天型山水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古典园林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
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还有许多,本论文因篇幅原因,只谈了以上几点,望谅解。

参考文献:

[1]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

[2]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7.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美学园林建筑艺术设计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

一、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的影响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但它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传统思想对封建时代的园林建筑立意产生了深远影响。园林建筑的物质外壳如亭、堂、馆、轩、斋等,更多的是充当一种在文化礼仪及习俗上与“天地”及“先祖”沟通交流的物质媒体。而台的雏形是“灵台”,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园林中的宫殿,以“巨丽”为特点,讲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导的“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制,强调中轴线意识及“天定”的尊卑等级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民的政治需要。

从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来看,早期的园林建于自然中,充满了求仙的神秘气氛。汉代后期造园逐步消失神秘气氛以大自然为师法对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文人士大夫为逃脱政治动乱,加上受到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他们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环境,讴歌自然景物和诗文山水画开始出现。但是,人又不可能实现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园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实现其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获得神游宇宙的乐趣;
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视其为超越尘俗清心养虑之所,私家园林应运而兴。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纷纷加入造园的行列,他们在设计中以诗画情趣入园,因画意而成景,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精练,概括地再现了自然,并把自然美与建筑美相融合创造了一系列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园林建筑获得了成熟发展。

二、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立意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内创造无穷的意境,显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而必须通过造园家对自然的理解,并加上主观创造才能达到目的,在造园活动时主要靠园林空间的创造来得以实现。

庄子在《逍遥游》中把万物生存的道落实到精神上,强调人要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解放,并提出以“心斋”、“坐忘”来作为体验道的手段,这种功夫必须以“无欲、无知、无己”的修养而得虚静之心,并对事物作纯知觉的直感活动,同时以通天地之情的共感而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庄子这一思想表现在造园上,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对大自然进行深人的观察和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高,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最好的概括;
庄子的“游心”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影响极大,庄子认为要“以天地之心为心”,方可“欺契造化,与道同机”,才能不受现实的拘束,在切实认识客观事物后,经过主观的美的感情,选择缤冶,构成美的意象,从而“由无得一,由一得多,由多归于一”。在造园家看来,外在景物只不过是生情的媒介,而特别注意到景物的象征性和处理的含蓄性。因唯有象征性,物体以有限的形象而求无穷无尽的意义。唯其含蓄性,人的想象才能得以自由驰骋而获不尽的气韵。这时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线条,色彩,质感等的组合,而是在传统体验下给予人们以心理的暗示,造园时多以象征的手法,不论景物的名称、形状或布置均别有深意,以扩大人们的艺术联想力。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一池水可为千项。一堆石乃表祟山九初”之说,从而以少胜多,产生无穷无尽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诗词匾联是达到启示,象征和意境的重要手法,早已与园林空间艺术融为一体。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取唐代诗人韩愈“晚年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句而得名,由于亭所建的位置最宜秋夜赏月,有“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情趣;
而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宋代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找”之句而得名,借与清风明月同坐表达封建士大夫的清高,从而以一简单的扇面亭空间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影响

从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这两种建筑布局风格分别我国传统古典美学中儒家美学思想和道家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和谐,中正,均平,循环,建筑的布局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园林宫区的格局,包括结构、位序、配置皆必须依礼而制,皇家园林中的宫殿建筑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以及寺庙园林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这些是儒家的均衡对称美学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反映。如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建筑“涵远堂”、“知春堂”、“澄爽斋”、“湛清轩”、“知春亭”等呈中轴线对称;
私家园林中的苏州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隔开并连通。

道家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折多变和自由活泼。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拨的造型,开敞流通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地。园林建筑山水园部分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园林建筑布局上高低错落,如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在造园的思路上巧用地形划分景区,在每个景区布置不同意境、趣味的景点,并使用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传统手法,形成各自的特色。环境空间构成上手法灵活多变,藏露旷奥、疏密得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潇洒超脱,逸趣横生。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水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参考文献:

[1]杜汝俭,李恩山,刘官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谢建明.论建筑的艺术意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72.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第4篇

从古到今,探索园林设计和自然相统一,一直是国内造园师们追求的目标,也成了国内古典园林的自然观。在古代中国,园林多半是依山傍水建筑,鸟语花香、美不胜收,足以见证中国古代造园师们崇尚自然,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和谐。在园林的植物配置方面,不管是乔木还是灌木,甚至是花草,都需要进行精心布置,尽量做到合理配比。整个园林之中,植被、建筑、道路和水系的比例,无不恰如其分,搭配科学,虽为人造景观,但极为优美。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其设计给人宛若天开的感受。

2古典园林的营造手法

2.1崇尚自然

中式园林讲究崇尚自然,讲究的是把人工美与自然美整合到一起,达到水融之境界。让观者欣赏到“天人合一”佳作的同时,感受到建造师们对自然的崇尚。要做到此点,务必要协调好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的主次关系,使园林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完美地衔接,既可以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的淡泊与含蓄,又可以让世人看到四季不同的风姿,自内心深处开始崇尚自然。

2.2移步异景

对中国古代园林与建筑的处理,关键是空间上的艺术处理。尤其是江南,基本都是私家园林,面积是有限的,要想让此园林呈现出秩序井然、视野开阔的艺术效果,要借助于多种多样的组景方法,比如苏州的“拙政园”,其设计的经典就在于借用了“北寺塔”之景。北寺塔高耸而美丽,辉映在“远香堂”到“倚玉轩”再到“凌波曲桥”之间,让观者感受到无限生机,难免心生敬意。此外,凭借着添景、漏景等绝妙的设计手法,让传统园林美不盛收,置身其中,移步异景时,感受到它的妙趣横生。

2.3筑山理池

俗话说得好,山有脉即贵,水有源则贵。实现了脉源融汇贯通,就会满园生动起来。古代园林师们,就是从自然的山石之中提炼出了形态,并将其神韵融于园林山石当中,使其自成一景。水体是除山石外的一个重要自然元素之一,园中无水便不成园。在传统园林建筑中,组景离不开山石、植物、建筑的相互组合,才能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2.4植物配置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讲究因地制宜,且取法自然,使花草依然可以展现出人性化的内涵。在配置时,务必要讲究三美:色彩美、姿态美、香味美。通过自然的色泽、优美的姿态、迷人的花香来展示园林的清幽、自然。让植物丰富园林的建筑,为其增添了诸多生机,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就是借助于琵琶、残荷,实现了与建筑的遥相呼应,人们听到风雨拍打琵琶、残荷的声音,即刻会感受到园内充满了生机,享受到大自然般恬静。

3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在当今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当代人的审美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对于园林的建筑,既要美丽实用,还得功能齐全,所以传统的中式园林建筑再也无法直接指导当代园林建筑了。可是,古老园林的构成元素———山石和水体等还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些借景等设计方法依然会被当代园林的设计建造者们所借鉴。当代园林设计者追求的是简洁、合乎目的,注重的是功能和使用,这与传统园林注重观赏性,强调装饰性是完全不同的。当代的造园思想先进了不少,其设计方法也丰富了许多。不但要讲究视线上的合理,还要进行明确的空间划分,要的就是美观实用,这一切都体现出了传统园林的时代延续性。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式”风格贯穿于现代园林的建造之中,在设计与建筑中体现出来的时代潮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完美结合,融入其中的现代设计语言等均属于“新中式”的特征。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来感受“新中式”的风采,此建筑为现代与传统、美学与功能完美整合的典范,它的“白墙黑瓦”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相映,又把中庭的粉墙、假山背景同曲折蜿蜒的廊桥、周围建筑,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宛若一幅出尘脱俗的水墨画。多边形的漏窗设计被运用于建筑的内部之中,巧妙地把室外的美景拖到了室内,使建筑不再受空间的限制。不管是建筑的形态,还是色彩的搭配,新馆的设计师们都尊重传统和历史,采用新的材料,运用了新的思维,却诠释了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并且借助于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结合现代的时尚元素,实现了拙政园与新馆的完美过渡。

4结语

古典园林论文范文第5篇

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的基础课,建筑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自古与园林环境联系紧密,因此,该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建筑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对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题目等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关键词:

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
古典园林设计课程;
教学研究

建筑自古以来就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园林与建筑是并行发展的,上自帝王的宫殿与苑囿,下至官僚富豪、文人名士的住宅与私园,建筑与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都是统一考虑的,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蕴含着先人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因此,古建修缮与保护方向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园林景观尤其是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但该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只有建筑学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缺乏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学生如何在短短的课时内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园林设计方法和要素设计传统园林景观,是古典园林设计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教师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知识和流程,掌握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进行中小规模的古典园林设计。此外,教师要求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准确地将调研、分析语言转化为图面语言,二是如何将现代景观的设计语言用传统园林的要素表达出来,三是如何在满足现代园林空间功能的同时体现传统园林文化的意境和内涵。

(二)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首先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要素与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
其次讲授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两个作业,第一个是场地调研,第二个是具体设计,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园林设计及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希望通过作业使学生能够将现场调研和设计构思很好地转化为设计语言,并且能够将现代园林空间功能与传统园林设计要素相结合,扩大建筑设计的视野、宽度和深度。

(三)教学方式和流程

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各12个课时。理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和作用、造景与意境营造、构思要点。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个课时,以三或四人一组进行调研,讲解对场地的理解和感悟,随后由全班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和点评;
第二阶段4个课时,个人对场地进行深入构思并绘制平面草图,以调研现状为基础,深入绘制平面草图;
第三阶段4个课时,深化草图,完成设计图纸。

二、实践课程题目设计

(一)题目设定

设计题目对场地、面积及设计背景进行限定,设计成果统一为A3大小的装订文本。设计基地主要选择南阳市白河的小岛——月亮岛,四周临水,要求学生在基地内部自行选择1~2hm2的用地设计汉代背景的古典园林。该处是南阳市公园用地,既要满足现代公园的空间功能需求,又要体现园林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

(二)设计成果要求

总体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该基址使之形成一处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恬淡雅致的意境的古典园林式休闲空间,运用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组织建筑、绿化、道路、山水元素,创造美景宜人的游赏环境,营造独具匠心的园林意境。设计成果要求包括总平面图(比例自定)、设计分析图、总体剖面图、整体鸟瞰图、局部透视图若干及各项设计说明。

三、教学成果分析

(一)学生加深了对调研分析语言与设计语言的转化能力的理解

对于场地的调研分析是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基础工作,也是整个场地设计构思的关键。对于场地的现状、历史背景以及人文背景等的分析,学生能够从场地的背景出发进行园林空间布局。比如,一个学生的场地调研从现状要素的分析出发,确定场地的出入口以及场地的基本空间结构,从而确定场地的构思和基本布局。

(二)学生加强了对现代景观的空间功能与古典园林设计要素的转换能力的理解

学生设计的场地不同于传统的私家园林,学生在设计中要体现现代公园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时体现传统园林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综合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完美地完成了由物质空间的拓展到意境空间的联想升华,这些设计手法看似传统,实则与当代环境心理学、现代设计基本原理等并不相悖。因此,在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用传统园林的设计要素表达现代园林的空间功能。

(三)学生对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关系的理解和感悟提升

古典园林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当时的诗词书画相互影响。诗文题咏与某些景象相结合,被组织到景象之中,点出景象的精粹所在,阐明景象的思想、情趣,促使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从而成为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许多学生用题词或者景点题名来深化意境,比如,清音阁、正凝堂、致远斋、经畲书屋、珠箔舫等。

(四)学生加深了对古典园林空间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古典园林景观要素种类丰富,排列多样,看似表现出自由随意的风格,但实际上古典园林空间逻辑清晰,体现出有序的空间脉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设计加深对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模型感知、剖面表现等体会所设计的园林空间布局和竖向空间表现,同时进一步通过细部空间的设计和表现,学生掌握了园林空间从大到小的转化和设计,进一步掌握了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的运用和相互组织的方式。

四、结语

在古典园林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在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中对古典园林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如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现状场地条件,对于场地内部的建筑、道路等尺度把握不准,在设计中暴露出对该课程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等。结合课程中的具体问题,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作者:赵瑞 王婷婷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