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拉尼娜现象影响【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8 19:5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今年6月份,美国的气象卫星监测到,沿赤道近5000公里长的一带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比平常降低了8.3℃。这是一种不祥之兆,表明厄尔尼诺的伴生小妹妹“拉尼娜”就要登场疯一阵子了。有人说,“拉尼娜”比厄尔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拉尼娜现象影响【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拉尼娜现象影响【五篇】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第1篇

今年6月份,美国的气象卫星监测到,沿赤道近5000公里长的一带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比平常降低了8.3℃。这是一种不祥之兆,表明厄尔尼诺的伴生小妹妹“拉尼娜”就要登场疯一阵子了。有人说,“拉尼娜”比厄尔尼诺要温柔,更有人说,她比厄尔尼诺更可怕。

人说“圣婴”――厄尔诺是个“坏孩子”。不错,97厄尔尼诺把全球气候弄得乱糟糟的,已给亚洲、拉美、澳洲及非洲的许多国家造成2000多人死亡,300多亿美元的损失。然而,造物主似乎嫌它的捣蛋还不够,“厄尔尼诺”的小妹妹――拉尼娜(Lanina)又要来耍一阵子疯。

到底什么是拉尼娜呢?

简单地说,她是紧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的一种使气候发生骤然的现象。厄尔尼诺通常是将一个地区一贯的气候特征给打乱:炎热地区温度骤降,寒冷地区温度骤升;
多雨地区出现干旱,干旱地区连日暴雨。与厄尔尼诺相比.拉尼娜并不会扭曲某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但她也有一些“怪脾气”:有意加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使干旱的地区变得更加干旱,多雨的地区干脆洪涝成灾,寒冷地区变得更加寒冷无比。

与厄尔尼诺相比较,拉尼娜的发生次数相对较少,规模要比厄尔尼诺要小。

如此说来,这位“小妹妹”似乎比其兄长要?“温柔”一些?但这恐怕并不正确。菲律宾环保资源部长就直言不讳地说:“比起厄尔尼诺,我们更害怕拉尼娜。”为什么呢?如果厄尔尼诺只是使菲律宾去年因干旱粮食大幅度减产的话,那么拉尼娜一来,对菲律宾来说,一部分地区可能就是洪水成灾了。再如,曾多次遭遇拉尼娜而深受洪涝之苦的美国加州,对其威力可谓心有余悸,该州一位名叫比尔・莫克的气象学家说:“从加州的历史来看,拉尼娜给我们添的麻烦更多。”

1997年的厄尔尼诺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印尼森林大火;
菲律宾南部农民们,背着“圣婴”画像进入稻田和玉米地。祈祷大雨来临……;
大洋彼岸,几场滂沱大雨使美国东部各州、智利、阿根廷、秘鲁成为一片汪洋。

然而,人们对拉尼娜带来的灾害也不能低估。首先是拉尼娜对台风活动有较大影响。在拉尼娜期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活动的台风和影响我国的台风都比较多,而在厄尔尼诺期间,却出现相反的情况。在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地区的台风总数平均为26.2个,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数7.4个;
而厄尔尼诺年份平均为21.4个和5.2个。拉尼娜是制造台风的行家,带来的危害性也就不言而喻。

拉尼娜对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影响较大。有关资料分析表明,在拉尼娜年份,沈阳、长春、哈尔滨夏季的气温比平常偏高好几摄氏度。东北是我国的主要产粮地之一,如夏季气温偏高,就会造成粮食减产。

拉尼娜对我国华北汛期降水有影响。在拉尼娜期间,华北汛期降水量容易偏多,造成洪涝,这与厄尔尼诺年份正好相反。

厄尔尼诺现象也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在1997年,受厄尔尼诺影响很大的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分获小麦和玉米丰收;
甚至由于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大西洋上的飓风得以化解,这对于加勒比海和美国东南部地区担心飓风的人们是极大的喜悦。

尽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之后的“跟屁虫”它也会带来一些积极的作用。

美国科学家认为,拉尼娜现象也是修正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全球气候失衡的一种自然方法。

由于“圣婴”的降临,使南美洲西海岸一带海域水温骤然升高,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特别是给秘鲁渔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有一种很少改变风向的信风。当“圣婴”的疯劲过后,偏东的信风就会得到加强,呼呼吹向西太平洋,赤道暖流就被不断地推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在热带西太平洋堆积增高。这时,被迫增高的西太平表层水向下挤压,促使深层水从底部向东回流,而东太平洋海面水位较低,就由深层冷水的上升来补充,造成表层水温骤然下降,这就是拉尼娜现象。由于上升的深层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非常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这些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因而,拉尼娜现象对于秘鲁渔场来说,则是一则好消息。它正可弥补“圣婴”给秘鲁渔场造成的损失。

面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如此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人类是否真的只能听天由命?面对大自然,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力量的确是太单薄了。因为,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所关心的问题。

预测拉尼娜会不会登场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相关因素实在太多。因此,对不同的预测结果,往往难以判定孰是孰非。不过,只要存在拉尼娜将至的可能性,就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了,因为它的威胁同厄尔尼诺一样可怕。一样巨大。据科学家用模拟气候变化的计算机模型的预测显示,今年出现的拉尼娜现象还将是非同一般的强劲,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将是亚洲地区。

世界气象组织专门建立了一个气候预测项目。目前,该组织的185个成员国中已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建立了本国气候预测项目,然后把各国的数据传输给世界气象组织,再由该组织进行综合分析、处理。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提前6个月预测到两位“捣蛋孩子”诞生的迹象。

令人惊喜的是,中国决定在世纪之交(1999~2000年)发射一颗海洋卫星。这是一颗专门探测海洋环境的卫星。我国的海洋卫星一旦上天,就可对全球海洋的变化了如指掌,对赤道附近的信风变化洞察秋毫。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第2篇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在气象学中都是指影响全球气候的海洋大气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都是西班牙文的音译,前者厄尔尼诺原意为“圣婴”,后者拉尼娜原意为“圣女”。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域表面水温比平时上升0.5度以上,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指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域表面水温低于平时的状况。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第3篇

1.“拉尼娜”威胁2010/2011年度南美大豆单产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依据绝大多数模型做出的预测,拉尼娜现象会在7―8月份形成,并在下半年不断加强,且有可能持续到2011年年初。此轮拉尼娜现象已经给亚洲及美国南部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而美国的大豆生产“幸免于难”。随着美豆收获期的临近,美豆丰产渐成定局,市场的注意力正从北美转移至南美,而气候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根据历史统计,在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年份里,南美大豆的单产会出现明显下滑。巴西大豆一般在每年的9月末开始陆续播种,整个南美大豆的播种会持续到12月份。当前巴西大豆主产区干旱少雨,造成大豆播种工作推迟的可能性很大。考虑到拉尼娜现象至少会持续到2010年末,我们认为,2010/2011年度的第一个季度(2010年第四季度),市场对南美大豆播种情况的担忧会加剧,极端气候会遭到市场的进一步炒作。

2.美豆丰产将让位“中国需求”

同样随着美豆丰产形势的逐步明朗,影响大豆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会从“供给逐步转移到“需求”。从美豆的需求结构来看,其国内压榨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在逐年下滑,从2007年的57%下降至了2010年的45%,与此同时出口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从2007年的30%上升至2010年的40%。在丰产落定之后,出口形势与节奏对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将有着重要影响。从美豆的出口结构来看,出口至中国的大豆占美豆总出口量的比例从2001/2002年度的15.3%提高到了2009/2010年度的56.6%。鉴于中国大豆的需求量及对外依存度很难在短期内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大豆年度,来自中国的订单将再一次提振美国出口,从而逐步推升CBOT的大豆期货价。

3.国家大豆收储政策是重要变量

从过去两个年度的豆类市场看,国家的调控政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变量,无论是大豆收储还是抛储都对价格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新年度大豆上市在即,从保护豆农利益的角度来看,先前国储大豆抛储的传言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日前表示,政府将继续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引导市场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从以上表态来看,国家今年继续实施大豆收储政策的可能性很大。需要注意的是,收储政策出台后油厂的选择和对大豆原料的采购问题。笔者认为,考虑到国产豆与进口豆的价格差异,如果今年大豆收储政策不做出一些改变的话,就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刺激油厂加大对进口大豆的采购。尽管收储保护价会对国内大豆期货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农民卖豆难的现象很可能再现。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拉尼娜,厄尔尼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太阳黑子,暴雪冻害,流感大流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
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
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
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
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
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
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
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
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
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
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
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
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
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
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
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51-论文网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
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高潮。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江国成。气象局长: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灾[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 新华网。

2.方玄昌,陈晓。暴雪成因. 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 18:52 《中国新闻周刊》。

3.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5.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 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3): 79-86.

7.于丽娟, 周月华. 1954年、1964年、1977年——当年我们多次战胜雪灾冻害[eb/ol].日期:2008-01-31. 来源:楚天金报。

8.康杜娟. 王会军.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

51-论文网中国科学d辑,2005, 35 (11): 1096-1102

9.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22-25

10.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11.杨学祥. 严密监测2008年的拉尼娜结束和厄尔尼诺爆发非常重要. 2008-1-20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2.杨学祥. 厄尔尼诺、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eb/ol]. 2007-2-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3.杨学祥. 不断增大的风险:强震、海啸、低温、沙尘暴和禽流感[eb/ol]. 2007-09-16 光明观察. 随笔•杂谈。

14.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eb/ol]. 2007-9-1光明网交流中心.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冲突  欲念  无意识  象征秩序  

  《奇异的插曲》作为尤金﹒奥尼尔的重要作品,历来被全世界爱好文学和艺术的人们奉为经典,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有人从美学角度分析,有人从社会学意义出发,也有人从文学创作出发进行探讨,但鲜见从语言纬度中的精神分析学角度进行探讨。事实上,以语言作为连接载体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主体即作者本人的无意识的言说,读者作为他者要想深入了解其创作的文本就必须从语言分析着手。正如,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阅读法”所要求的那样,“要看见那些失察的东西,要在充斥着的话语中辨认出缺乏的东西,要在充满文学的文本中发现空白的地方,我们需要某种完全不同于直接注视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有信息的注视,这是由视域的转变而对正在起作用的视野的思考产生出来的。”这种症候阅读法预设了一个理解问题关键所在的既定文本的隐在文本,既定文本与隐在文本之间构成了问题框架。 “症候阅读法”假定了文本的可疑性与不确定性,要求阅读行为考虑到文本的复杂性与多义性,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完整解读。正是基于对文本完整性解构的需求,本文特别关注文本中各个言说主体的语言及其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试图从语言纬度来分析、体验主体的精神心理历程,特别是强调拉康所指出的象征界对各个主体的影响及作者本人的心理体验。

一、 尼娜的努力

    什么是象征秩序?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法国后现代结构主义大师雅克﹒拉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领域:想象、象征和实在。受列维-斯特劳斯影响,拉康认为社会结构是象征的。即:社会是由一些特定的法律建构起来的,这些法律最初便是“乱伦禁忌”。其内涵就是妇女的交换。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文明都有赖于此,乱伦禁忌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它直接规定了语言系统最基本的语法。人类若想进入象征世界,就必须接受这一社会结构。《奇异的插曲》中最先进入象征世界的当属尼娜。一开始,尼娜就和父亲剑拔弩张,似乎对父亲充满了怨恨。戈登的死,从文本的浅层来看,似乎是造成这种怨恨的原因所在。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第二幕中尼娜的一段意识独白:“爹爹的女孩,你不是吗”就可以看出,尼娜从儿时起就梦想着能被父亲的爱包围,认为自己应当是“父亲的女孩”。然而她清楚地知道,父亲不能提供她自身欠缺的菲勒斯。戈登的出现让尼娜重新看到了她拥有菲勒斯的可能性。利兹教授-尼娜的父亲出于自私的想霸占尼娜的想法却再一次地阻止了她的欲望里比多对象,于是导致了尼娜最初的精神疾患。然而,尼娜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她始终在为自我的确立奋斗,于是我们便看到尼娜所做的一次次努力尝试。从最初的嫁给戈登的梦想破灭,然后跟不同的男人乱交,尼娜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了除父亲以外的所有可能男人。这些病态的行为表面上是出于对戈登的补偿,实质上却是尼娜出于希望克服原始压抑的阉割恐惧所做的尝试,尽管是以一种悲剧的形式完成了她作为主体的初步独立。这点可以从尼娜要离开父亲时,对父亲说的话中看出,“我必须学会奉献自己,你听到了吗-----奉献、奉献,直到我能够使自己成为让男人快活的礼物,自己却毫无顾忌、毫无恐惧、毫无快乐,除了享受他的快乐!当我做到这一点时骂我才将找到自我,我才将懂得如何重新开始我自己的生活!”。在这里,她说她在努力成为她自己,实际上就是努力达到主体的自我完整性,而方式便是毛斯所说的-妇女交换。随后,尼娜与萨姆结成了婚姻关系,找到了一个似乎是永久的菲勒斯,象征化的、符号化的思想便随着尼娜的被交换得以出现,尼娜也彻底进入到一个象征秩序中来了。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第六幕中当达莱尔意识到自己深爱着尼娜并试图劝说尼娜把他是小戈登生父这一事实一同告诉萨姆时,尼娜拒绝了他,因为婚姻的确定性能保证她象征界的完整,而同达莱尔关系的非确定性很可能让尼娜再一次失去菲勒斯,被驱赶出象征秩序外。最后,丈夫萨姆死去,尼娜又转向了另一个男人-马斯登。可以说,在寻找自我,接受“父亲的法律”的过程中,尼娜所做的一系列尝试都最终保证了她在象征秩序中的地位。

    二、 小戈登的挣扎

    小戈登是另一个为进入象征秩序而不断努力的人物。第七幕中,小戈登第一次出场便是以与母亲尼娜的冲突为开始的。

表面上小戈登对母亲的不满是源于尼娜对达莱尔的暧昧态度而使得小戈登替父亲喊冤式地对母亲及达莱尔产生厌恶情绪。实质上,小戈登真正介怀的是他对母亲的欲望。正是由于俄狄浦斯阶段,儿子对母亲的欲望使得他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不愿被他者破坏。而达莱尔的出现不过使他清醒地感觉到了自己对母亲的欲望而已,于是他以维护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为借口而对达莱尔进行了抗争。达莱尔事实上是破坏小戈登对母亲欲望想象的最直接的第三者,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小戈登对达莱尔的厌恶了。然而,小戈登还是试图重建与母亲的二元关系,这点可以在第七幕最后,当尼娜解释她亲吻达莱尔只不过是跟他告别而已,并用“傻瓜”来形容达莱尔时,小戈登为什么觉得自己是胜利者,并且又同母亲亲密起来了。另外,在小戈登的这句话:“我要做个和戈登?肖一样的人,母亲!”里,可以清楚得看出他希望自己是戈登来占有母亲全部的爱的欲望体现。正是由于小戈登对母亲尼娜的欲望,他才一直把达莱尔与母亲亲吻的画面固执得记忆却始终没有告诉他的父亲萨姆,可以说小戈登的迟疑正是因为他怕失去母亲的爱。然而,小戈登把自己视为戈登,本身就是一种主体的误认,正如雅克﹒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指出的那样,“这就是何以人的自我永远也不能归结为他有生命的身份的原因,除非是在即使是那些最伟大的天才也从来不曾接近的限度上;
而这也说明了何以在由于自卑而体验到的逆转所构成的令人沮丧的破裂中,自我在根本上造成了将它冻结在其形式之中的那些致命的否定。”小戈登把自我归结为戈登的身份,注定了他主体的破裂。然而,镜像只是骗局,是虚构不真实的,人类势必要从这种想象界中进入象征秩序,因为只有在符号的象征秩序中,人类才作为人类存在。因此,小戈登正是遵从了社会的基本法则“妇女交换”,把母亲视为禁忌对象,克服了对母亲的原始欲望,选择了同马德琳结婚,并远走高飞,才最终完成了他进入象征秩序的心理历程。

  三、 马斯登的徘徊

    正好相反,他一直处于一种主体的误认阶段,即:拉康指出的镜像阶段。从一开始,他就把母亲视为欲望轴心,误认自己是自己的父亲,是母亲的菲勒斯,虽然文本中并没出现马斯登的父亲这个人物,但我们可以从多出找到马斯登的自我误认证据,集中体现在他对母亲的俄狄浦斯情节中。如第一幕中,他的一长段思想独白:“回到旅馆后,我一直等到他们睡着才开始抽泣-想起母亲,感到我玷污了她—和我自己-永远地!……”与妓女的一段经历,认为永远玷污了他的母亲;
此外,第四幕中,在与萨姆谈及母亲的病情时,他用了“从健康和精神上说,她还不到五十岁呢!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来表示他对母亲年龄的忽视,正是基于他对母亲强烈的爱所致。在他的潜意识中,母亲永远处在跟自己相配的“适当年龄”中。此外,在母亲死后,马斯登也始终保持这对母亲的忠贞,“我不能忘记母亲!她的幽灵随我走遍欧洲的每一个城市……”。然而,不仅他的母亲没有菲勒斯,就是马斯登自己也是欠缺菲勒斯的,这里可以从他的一段独白中看出:“我所有的梦!我幻影世界中的性爱生活!……”也就是说他不可能满足母亲的菲勒斯,从一开始,马斯登就生活在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虚幻中,也就是想象界中。马斯登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误认的虚化,始终都在扮演着别人。他对尼娜而言,似乎是死去的教授的替代者,第二幕中,“太好啦—这是我全部的愿望—我是这样一种恋人—这是我的爱—她是我的姑娘—不是我的女人—我的小姑娘……”更加清楚地表明了马斯登的这种误认,他不是他自己,而是尼娜的父亲一样的人,尼娜是他的“小女孩’,不是“别的女人”。可见,马斯登从来都是一个分裂的主体,是被抹除的主体,从一开始,就在一个异化的方向上进行,认为自己与母亲是同一的,实际上却是在想象中达到的同一;
而后又认为自己与尼娜的父亲是同一的,也只是另一个虚构罢了。正因为马斯登不断的自我误认,直到最后,他仍然停留在镜像阶段,始终未进入象征秩序。

   四、 结 语

    《奇异的插曲》作为尤金.奥尼尔20年代的最大成就,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无数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然而,任何文本都不过是主体想象的镜像结果,想像是作为一种积极的行为能力而发挥它对世界的发现功能的,虚构则为想像在文本中展开打开了叙事的通途。换句话说,作者、作品、读者就在一种镜像世界的显隐关系里想像和虚构着对方。任何对文本的解构,都只能是读者对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主体的一种猜想,因为虚构必然导致多义性。本文也只是从语言维度中进行了精神分析的探讨,试图用精神分析学的思维来分析文本的一种哲学探索罢了。

参考文献:

[1]eugene o’neill.《strange interlude》[m];
 

[2]尤金.奥尼尔著,邹惠玲&郭继德译.《奥尼尔剧作选》之《奇异的插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