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钢筋工种实训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08 20:0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平法(“建筑结构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的简称)是将各个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信息,由传统结构施工图中的剖面钢筋构造转变为国家标准构造,使其更具有专业性和统一性,形成一套新型的结构设计表示体系,即G101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钢筋工种实训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钢筋工种实训总结【五篇】

钢筋工种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平法识读;
钢筋算量;
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平法(“建筑结构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的简称)是将各个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信息,由传统结构施工图中的剖面钢筋构造转变为国家标准构造,使其更具有专业性和统一性,形成一套新型的结构设计表示体系,即G101平法图集。平法仅供从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专业人员看阅,其技术含量较高。

2 建筑工程类专业开设《钢筋平法识读》课程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学生对知识的需要从原来的系统性转变成现在的直接应用性,原有学科体系课程已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发展。那么平法的推广和应用是我国结构施工图表示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它重新规定了结构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对于建筑工程类专业而言,学生毕业后只要是从事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工作,几乎都要接触施工图纸。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结构施工图表达方法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2.1平法制图规则,即是设计者完成结构施工图的依据,也是施工、监理人员准确理解和实施平法施工图的依据。结构设计师在结构设计完成后,要按照“平法”的制图规则把设计意图表达出来,绘制结构施工图;
而施工现场的监理、技术员、施工员要掌握“平法”的制图规则,才能看懂结构施工图纸,然后按照施工图表达的内容,建成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等。在房屋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结构师的工作是将房屋设计的理念和意图表达在图纸上,也就是“制图”,结构师的培养目标是“知识目标”;
而技术员、施工员、监理员的工作是将图纸的内容变为现实,也就是通过 “识图”而建造,技术员、施工员和监理员的培养目标是“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有机结合,蓝图变为现实,学生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2.2 开设《钢筋平法识读》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思维模式要变,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课程开发模式―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上《建筑构造与识图》的平法部分时,学生反映学习了构造要求和识图后,还是不知道有什么用和怎么用,以后具体要做什么等,到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钢筋部分时,又不记得以前看图时的具体构造要求了,又得重复再讲一遍且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结构施工图长期使用的是传统设计图纸,思维与认识被传统模式所束缚。因此,要从源头变革这种传统的过时的表达方法,就要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培养出能够胜任运用平法表达方式的人才,为日后能够顺利地与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沟通和交流创造有利条件,就必须开设《钢筋平法识读》这门课程。

其次,认识钢筋构造很重要。对于建筑工程类专业而言,学生毕业后无论是从事现场施工管理、工程监理还是工程造价工作,认识钢筋构造都是一项最基本、也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比如,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筋下料长度的确定和数量的选择,要以看懂结构施工图为前提。对工程造价来说,钢筋在工程上是用量多、价格昂贵的材料,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直接影响能否准确计算工程造价。计算钢筋工程量要以平法结构施工图为根据,而平法识图则主要是介绍钢筋的布置规则。所以,学生只有学懂了《钢筋平法识读》相关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准确确定钢筋算量。建筑工程类专业也必须开设这门课程。

再者,平法本身信息较为复杂和集中。传统的图纸简单直观明了,有些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也能看懂图纸,按照自以为是的方法进行钢筋算量。平法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制图规则,结构施工图表达国家化、数字化、符号化,单张图纸的信息量高而集中,这也增加了读图难度。非系统学习或者偶尔培训讲座很难达到学会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目的。因此,必须开设《钢筋平法识读》课程,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做到熟练而准确地看图识图。

通过《钢筋平法识读》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加快学生就业后适应、胜任本岗位角色,在当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让我们的学生毕业时多一些就业的筹码和机会。

3 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联系

《钢筋平法识读》这门课程具有抽象性、专业性、实践性等特点,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吃力。《钢筋平法识读》既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职业技能课,且对后续课程具有奠基性作用。针对该课程的这一实际情况,本人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

3.1 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本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采用3本图集(11G101)+1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册),教学部分分为梁、板、柱、墙、基础及楼梯6个模块,每个模块进行3个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讲授结构件平法识图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结构件平法的意思表达。基本教学思路是:先对结构件的平法表达通例进行讲解;
后结合实例进行识图练习,掌握各个数值及符号的意义;
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结构件识图训练。例如:KL4(7) 250×600 Ф8@100/200 2Ф25,KL4(7)表示楼层框架梁4,7跨,Ф8@100/200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为8,箍筋间距加密区为100,非加密区为200,双肢箍,2Ф25为2根梁上部通长筋。

第二阶段,讲授结构件钢筋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结构件平法的意思表达的同时能够掌握结构件的钢筋构造,对结构件进行钢筋翻样。基本教学思路是:通过以前学过的课程,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明确结构件具体实物,通过结构件的作用分析钢筋所放置的位置及形式;
明确细部构造(比如起步距、保护层、端部锚入长度、向跨内延生长度、搭接长度等等),绘出不同种类钢筋的“钢筋分离图”;
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结构件绘制“钢筋分离图”训练,为钢筋的算量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根据第二阶段讲授的“钢筋下料长度”,针对实际工程进行施工图的钢筋算量。基本教学思路是:在“钢筋分离图”的基础上,进行钢筋算量,这时的“钢筋分离图”可以被看成是“已知间距求根数”和“已知线段求长度”进行思路转化,将工程问题转化为基础数学问题;
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结构件钢筋算量练习。

这种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将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行动为导向,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也体现了高职院校以“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宗旨。所以,本课程的项目教学瞄准了岗位需要,以真实的项目图纸为中心进行教学。

3.2 课程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我将这些方法归纳为:

3.2.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及软件

运用多媒体、互联网和数码摄像等技术手段,将《钢筋平法识读》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构造要求制作成直观、动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直观效果,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有兴味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讲框架梁钢筋构造时可以将框架梁平法图和框架梁钢筋构造的实物图片相结合,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认识,增强教学效果。并且结合11G101-1图集举一反三自己领会,这样一来,学生对结构件钢筋构造的理解和归类,就显得容易一些了。而且教学过程贯穿了基本原理讲解―实际操作训练―软件操作讲解―软件操作训练全过程, 理论讲授力求讲清基本原理, 概括共性, 把握重点, 破解难点, 全课程应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 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绘“钢筋分离”图

利用一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为辅助资料。以平法表达的梁、板、柱和基础构件结构施工图作为实例,从中抽取每一种类型的钢筋,依据平法图集确定出每种钢筋的构造形式。让同学把每种钢筋的构造形式用线段画出来即为钢筋分离图,而不是急着算量。在进行过多次“钢筋分离”练习后,再计算其长度和根数即算量。其中框架梁、楼板、框架柱(中柱和角柱)、楼板、独立基础各举一例。

3.2.3 采用实际操作教学法

一般情况下,通过实训室实训,学生还不能完全完成对建筑结构的认识。对于有些构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易直观感受;
还有些结构件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掩埋和隐蔽,也很难见到实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铁丝做钢筋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照图纸扎制简易的钢筋模型,把“教室”设在学生宿舍的楼顶,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如框架结构梁、柱在屋面节点的配筋构造,首先要求学生对照图纸自己动手扎出节点实物模型,然后老师和学生对着实物找出错误的地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结构件的配筋有更直观的感受。不少同学主动参与扎钢筋和进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了解钢筋翻样下料的工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各个结构件钢筋构造的认识。以真实的作业环境感染学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

(学生经过一个月努力,完成整个柱、梁、板的构建模型)

3.2.4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验证理论,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建筑工程学院在每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中举办“扎钢筋识平法技能比赛”, 钢筋绑扎技能大赛从钢筋下料长度计算、箍筋外观尺寸、箍筋平整度、箍筋间距、箍筋封错布置、钢筋节点构造、钢筋绑扎牢固等方面进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技能大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风建设,打造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办法。

4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关高职院校为适应建筑行业的要求,面向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监理等专业开设《钢筋平法识读》十分必要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法行之有效,这些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力,并且也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前进入职业岗位工作状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11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1.8.

钢筋工种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平法识图;
钢筋算量;
任务驱动教学法

我院通过对建筑行业现状的调查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到由于识图能力的匮乏,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即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针对这一现状,我院开设了《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旨在加强学生识图、审图能力与钢筋下料能力。在近两年的《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组老师的不断摸索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获得学生好评。

1.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图纸作为工程师的语言,读懂结构施工图是建工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因此《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成为建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建筑制图、房屋构造、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前序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看懂平法表示的结构施工图,能手工计算钢筋工程量、熟练进行钢筋翻样。

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企业调研,我院最终确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分为单项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其中,单项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针对施工员的岗位职责,对其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101图集,根据建筑施工工艺流程划分为多个学习领域,具体体现学习情境一: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
学习情境二:钢筋混凝土板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
学习情境三:钢筋混凝土柱、墙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
学习情境四:钢筋混凝土基础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
学习情境五:钢筋混凝土楼梯、雨篷等其他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在学期末集中实训1周(28学时),教师提供一套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实践工程图纸,要求学生对其中的一榀框架- 剪力墙进行钢筋翻样计算。

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针对课程特点,我们将任务驱动教学贯穿整个教学并结合其他教学方法。通过小任务来驱动教学组织过程,以大任务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如在学习情境一: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中,将整个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见表一。

表一 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平法识读与钢筋计算任务分解

其中任务1.1—梁的钢筋种类,梁的钢筋构造比较复杂,为了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视觉认识,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现场参观法。首先布置任务,下发任务工单,学生明确任务后去现场参观,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现场对每根梁内的钢筋进行认识并做好记录,完成任务工单。

任务1.2—梁的平法标注,教师借助二维和三维的效果以多媒体教学讲解梁平法标注的内容,再让学生分组识读梁的平法施工图来强化学生识图能力。

任务1.3—梁的钢筋翻样,学生通过查阅图集和规范,了解梁节点构造要求,在实训室内根据任务工单要求,根据图纸要求对指定梁进行钢筋绑扎。

任务1.4—梁的钢筋,学生分组根据梁平法施工图计算出钢筋用量。每次完成任务后,小组之间交换成果互评,互评完成后进行检查和小结。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点评。点评过程既是总结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的点评总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点评中不仅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还要比较总结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改进不足提高能力。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专业技能都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协助能力得到加强。循序渐进的小任务,环环相扣,驱动了学生对单个构件进行识图和钢筋工程量计算,培养了学生对单个构件的识图能力和钢筋翻样能力。为了提升学生对整套图纸的识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大任务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识图和钢筋计算能力。在学期末最后一周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由教师提供一套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实践工程图纸,学生对其中的一榀框架- 剪力墙进行钢筋翻样计算。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使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3.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现在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的考核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打破了传统考核方式,在本课程上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考核以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考核,占60%,过程考核由平时出勤40%+钢筋翻样30%+钢筋计算30%组成,期末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占40%。采取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深化。

4.结语

综上所述,钢筋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真正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以任务为中心及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践为中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钢筋工种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强钢筋;
生产应用;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steel is the trend. At present, it has the condition for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high strength steel, and the economical and high strength steel will support the future buildings.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and production of high strength steel are discusse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you.Key words: high strength steel;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为掌握高强钢筋生产与应用现状,加快高强钢筋的推广应用,对近几年施工的典型工程项目应用高强钢筋情况进行了摸底,以及高强钢筋应用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高强钢筋的生产及价格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强钢筋现状

高强钢筋应用比例偏小,推广进展缓慢。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在我市的建筑市场上400MPa高强钢筋在工程中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使用量达到60%左右,但500MPa、600MPa高强钢筋应用范围比较小,用量也比较少。高强钢筋是指强度级别为400MPa(俗称Ⅲ级钢筋)、500MPa的钢筋(俗称Ⅳ级钢筋)。莱钢集团有限公司现有400Mpa及以上螺纹钢筋产能16万吨,其中400Mpa威合金化螺纹钢筋的2011年产量是11.5万吨,500Mpa4.5万吨,山东省内销售85%。2011年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48.6万平米其中住宅面积40.2平米。各市地没有建立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有关工作机构,也没能建立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指定的规章制度。高强高性能钢筋的推广应用是大势所趋,是我国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方向。随着400MPa、500MPa 级钢筋的广泛应用,335MPa级钢筋将淡出人们的视野,被逐步淘汰。我们要逐步的完善这项工作。

二、高强钢筋的推广工作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政策和标准尚不配套。现阶段,国家在高强钢筋的生产和应用方面均没有相应的奖惩或优惠政策,生产企业和建筑企业推广应用高强钢筋的主动性不够。对比2002年版、2010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高强钢筋的应用方面,使用了“可、宜、应”等字眼,条文严格程度不断提高,也对应了不同时期的形势、政策要求和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但就标准条文单方面的执行力度而言,因相关条文不是强制性条文,标准实施仍不具有强制性。

2、应用技术相对滞后。软件、图集的设计辅助措施虽在不断完善,但仍不能完全满足高强钢筋应用的需要。在施工阶段,高强钢筋的加工、连接(包括绑扎、焊接、机械连接)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此还会带来对相关钢筋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等问题。

3、生产与供应尚有缺口。在高强钢筋推广过程中,足量生产和及时供应也是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方选用了,施工方也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方在合理的运输半径内无法买到足量高强钢筋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400MPa钢筋的生产问题已经解决,但500MPa钢筋推广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

4、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高强钢筋的价格高于普通钢筋,即使采用高强钢筋会使钢筋总用量减少,但在工程总造价方面优势并不一定明显,特别是对处于推广期的500MPa钢筋。对我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对工程造价敏感的建设方而言,可能的造价增加会变成一种负担。在缺乏政策或标准强制推行的情况下,我市的建设方缺乏推广的积极性。

三、对加快高强钢筋应用的建议:

1、多部门联动,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范

确定推广目标,适时修订标准,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适时将相关标准条文修订为强制性条文。随着相关机制的建立,技术与产品的研发逐步完善,相关标准条文宜改为强制性条文

2、高强钢筋售价高,必然增加生产成本,成本差如何消化?虽然使用400MPa、500MPa高强钢筋相对于335MPa钢筋来说可以节约资金,但在某些领域这种优势并不明显。如果高强钢筋价格能够降下来,使用高强钢筋既可以节约用量,成本又差不多,用户自然会选用的。

3、尽快对施工企业应对骨干力量进行培训,使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尽快掌握先进的高强钢筋应用技术。

钢筋工种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型钢混凝土,质量控制,支模体系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 a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that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he column and beam steel reinforced the handover, column mode branch system and steel column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of th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ensure that th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construction quality.

Key words: a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quality control, a model system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汉江国际大厦位于江汉区中心商务区,总建筑面积67365.33平方米,地下2层、地上41层,建筑高度为207m。主要结构类型为框架-核芯筒。主楼26层以下及地下二层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共52根,尺寸多为1000mm×1000mm。

型钢混凝土柱结构形式

二、施工中质量控制难点及应对措施

混凝土内配置型钢(轧制或焊接成型)和钢筋的结构称为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它的特征是在型钢结构的外面有一层混凝土的外壳。作为一项新工艺,往往由于作业人员缺少型钢混凝土柱施工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柱身混凝土难以振捣、型钢柱安装定位难、柱面混凝土平整度超标、柱保护层厚度超标等严重影响型钢混凝土柱施工质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施工中的难点问题,确保了型钢柱施工质量。

1、培训作业人员,增强质量意识

考虑本现场诸多工人对型钢混凝土柱缺乏直观的认识,组织技术人员根据图纸型钢柱形式,用细木工板按截面1:1的比例,竖向反映-8.9m、-5.4m、-0.05m标高结点形式的模型。

由技术人员对所有相关施工的工人进行为期二天的技术培训,特别针对钢筋工、木工及混凝土工,根据相关的工作内容,通过模型对工人进行各结点交底工作内容、施工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并将施工方案发放给施工人员,作为施工时的指导性文件。

通过专项方案实施以及模型样式的技术交底,使各工种工人施工准备充分,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展开,主楼区块的基础底板、地下一层板与顶板均顺利施工完成。通过针对性培训使职工了解了每一步操作对最后质量效果产生的影响,明确了施工方法,施工中工人操作思路明显清晰,质量意识增强,能更加主动配合技术人员加强质量管控。

2、优化支模体系,确保支模系统稳定

首先对常规支模形式进行分析,常规支模形式如下图:

常规穿对拉螺杆支模体系优化后槽钢支模体系

常规采用钢管抱压方木,中间对拉螺杆的支模体系,但由于型钢混凝土柱内置十字型钢,中间无法对拉螺杆,以抱箍钢管间距400mm,内衬方木150mm间距,计算发现:抱压钢管计算抗弯强度达到380N/mm2,远大于钢管设计强度205N/mm2。钢管中间的最大变形达到12mm,大于允许饶度变形1220/150或10mm。只有抱箍间距为200mm时,抱压钢管的计算抗弯强度与饶度变形可满足要求,但可实施性不强。并且在计算时发现内衬方木的计算最大变形与允许饶度变形较接近,对此技术人员结合型钢柱的特点,对柱支模体系进行改进,采用10#槽钢替代钢管抱压,内衬钢管替代方木的形式,如上图所示。

这样即解决了抱箍钢管抗弯强度的问题,又加强了内衬材料强度,可以满足大截面柱的抱压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模板支设质量,在模板支设过程中跟踪检查柱模的平整度、垂直度,确保支模体系准确。

通过对柱支模体系的改进,确保了柱抱压支撑体系的稳定,避免了由于钢管、方木超荷造成的起鼓、胀模、变形等问题,52根型钢混凝土柱全部顺利浇捣完成。

3、细化钢筋翻样,解决型钢构件与梁柱主筋位置冲突

首先对型钢混凝土柱的各个结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容易发生型钢构件与梁柱主筋位置冲突的结点:基础结点(-8.9m标高)、地下一层楼板结点(-5.4m标高)、地下室顶板结点(-0.05m标高)。对各结点进行图纸的细化翻样。以基础结点为例:

基础结点主要为地梁主筋与十字型钢的预埋螺杆的冲突,通过细化翻样,与设计联系,调整钢筋排列间距与排数,如DL5,截面550mm×1000mm,上部钢筋6根25+2根25,

而型钢预埋锚杆(直径35mm),与上排钢筋中的左右第二根钢筋冲突。

技术人员与设计单位联系对DL5上部钢筋进行调整,2根冲突钢筋降为二排筋,改为4根25+2根25。

施工前技术人员将这些结点细化翻样图发至各班组手中,并对钢筋班进行了专门的技术交底,施工中将各结点细化图张贴至相关部位,供各班组工人参考,并安排质量员、施工员全程跟踪检查、指导,确保各结点准确顺利施工。

通过细化翻样,施工前发现了诸多型钢柱构件、与柱主筋冲突的问题,通过多方协商及时进行了调整,避免了施工中发生冲突造成的混凝土难以浇捣、钢筋贴模、起鼓、孔洞等现象。施工前的交底、施工中的跟踪指导等措施,也使得型钢混凝土柱顺利施工,52根型钢混凝土柱各结点都顺利施工完成。

4、优化型钢柱施工工序,防止各工种冲突

对常规的柱施工、型钢混凝土柱施工工序进行了讨论分析与比较,归结出容易发生工序冲突的施工结点,进行工序调整、统一。例如对基础结点的工序调整:

型钢螺栓预埋工序与地梁钢筋绑扎的工序冲突,主要由于型钢柱脚为由L100×10角钢+30圆钢锚杆组成的400mm×1040mm的预埋件,如图:

埋件埋设时存在一个矛盾,若地梁主筋、箍筋绑扎好后安装埋件,埋件的L100×10角钢无法深入梁内,而先安装埋件,再绑扎地梁,埋件又无法固定。因此技术人员对工序进行了协调、统一:在排梁主筋时先将L100×10角钢放入地梁内,临时定位固定,梁主筋、箍筋绑扎好后再穿螺杆,与地梁一起整平、定位,并最终固定,这极有利于保证钢柱安装的质量。

同时还对十字型钢柱吊装与柱箍筋绑扎、十字型钢柱柱脚灌浆与柱支模、十字型钢柱整平与框架梁绑扎等工序冲突进行了协调、统一,要求各班组严格按确定后的施工工序施工,并安排质量员、施工员现场跟踪检查、指导,避免由于工序冲突造成的返工、柱梁钢筋贴模、胀模等问题。

通过施工前的施工工序讨论、分析,并对冲突工序的协调、统一,施工中的跟踪检查、指导,各工种都能按工序,按部就班施工,未有因工序冲突而无法安装的情况发生,也很好的控制了返工、柱梁钢筋贴模、胀模等问题。

三、结语

通过对52根型钢混凝土柱施工质量的控制,提高了主楼地下室工程的施工质量,特别是墙柱的混凝土工程质量,保护层厚度均符合规范标准,外观达到了清水混凝土的要求,经业主、设计同意,主楼地下室墙板柱不粉刷,直接批腻子、刷涂料。本工程型钢混凝土柱施工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钢筋工种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混凝土与钢筋两种不同材料所组成,由于其具有整体性与抗震性好、结构及构件布置灵活,适用性强等多种优点,因此在当前住宅建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在住宅工程的钢筋混凝土项目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有:钢筋漏放、钢筋锈蚀、钢筋错位、混凝土孔洞、结构裂缝、结构变形等等。而这些质量问题的发生,多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当或施工管理不严格所导致的,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施工管理问题:

1.技术管理问题。一方面表现技术交底不清,由于部分施工现场中缺乏熟练、称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钢筋混凝土项目中技术较为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因技术交底不清很容易引发质量问题或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技术管理不严格,如未经监理部门和设计部门同意就擅自修改设计,或者对施工方案不熟悉就开始盲目施工等等,这都很容易引发各种质量问题。例如:在抗裂部位随意用光圆钢筋替代变形钢筋,就很容易引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

2.不规范化施工。主要是指因施工管理不严格,导致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或者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施工,而导致各类质量问题的发生。例如,没有按照施工规范规定的位置与方法设置施工缝,而任意设置;
没有按照施工规范要求的强度进行模板的拆除,导致结构强度和耐久性不足;
没有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混凝土的振捣,导致结构的整体性和密实度较差等等。

3.施工管理紊乱。一方面表现为施工顺序错误,或各工序间的衔接不紧密,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对进场材料、设备进行检查验收工作。例如,钢筋进场时没有进行抽样见证试验,导致施工中钢筋规格的错用等等。

二、钢筋混凝土工程项目施工优化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对上述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问题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影响施工管理的因素主要归纳为人员、材料、机械这三个方面。为此,要实现钢筋混凝土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从这三方面要素出发进行相应的优化管理。

1.人员管理的优化。钢筋混凝土工程项目的员工,主要包括了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监督人员等,他们作为工程项目的直接操作者与管理者,其技术水平、责任观念以及主观能动性都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效益等因素造成直接的影响。钢筋混凝土工程项目的实践证明,80%以上的质量问题或者质量事故的原因都是由于员工的不规范化施工或误操作所导致的。因此,我们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对人员管理的不断优化,以带动施工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

1.1应当充分结合钢筋混凝土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建立覆盖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各分项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有效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以尽量避免误操作和误指挥问题的发生。同时,还应当积极制定和落实质量责任制度、激励奖惩制度、合同制度等,使工程质量、工程效益与每一名员工的经济利益相挂钩,从而有效调动出员工在施工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2当前钢筋混凝土项目中,施工人员多数为农民工,其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做好对员工综合素质以及技术水平的培训工作。为此,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应重视员工的思想素质教育、质量意识教育、技术水平教育,通过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心理辅导等工作,在提升员工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同时,也使其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1.3钢筋混凝土工程项目人员管理的优化,除应当做好制度的落实以及员工的培训工作以外,还应当加强员工的组织与调动工作。一方面,企业应根据项目实际岗位的需要,做好员工的组织、协调与调动工作,并始终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对于钢筋混凝土项目中的高空作业或者重要工程环节中,必须要求员工持证上岗,以降低施工中各种风险问题的发生;
另一方面,企业应做好各分包单位的资质审查工作,重点应审查其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员工综合素质等方面,要求各分包单位能顺利完成施工建设,并保证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

2.材料管理的优化。钢筋混凝土工程项目中所需建筑材料包括了:模板、钢筋、水泥、骨料、脚手架等等,其材料种类和材料规格都非常多。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的实现,必须做好钢筋混凝土项目中材料的优化管理,以督促材料的及时供应与合理使用。

2.1优化材料的供应管理。工程项目中的材料供应主要包括了采购、运输、仓储等环节,一方面对于钢筋混凝土项目中所需大宗材料、主要材料应当实施统一调度、计划和采购的方法,在提高材料的供应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能有效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
另一方面,材料供应管理还应当与施工实际情况相紧密联系,通过不断交流情况,相互配合,使材料的供应能真正做到按时、保质与保量,从而充分满足项目施工的要求。

2.2优化材料的现场管理。由于钢筋混凝土项目中所需材料数量多、运量大,加上施工现场普遍较为狭小,各工序之间交叉作业多,这都导致材料在供应、运输、管理等方面存在矛盾,容易造成材料的使用浪费或使用错误。因此,必须优化材料的现场管理与调度工作。一方面,应通过建立与完善材料的现场管理制度,并始终坚持定额供料,以保证材料的使用质量,并有效遏制材料的浪费行为;
另一方面,还应做好材料的入场验收工作,要求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必须有相应的产品合格证明与送料凭证,从而有效控制材料入场的质量关卡与数量关卡。

3.机械设备管理的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钢筋混凝土工程项目中所需机械设备的种类与数量也越来越多,如钢筋轧制机、钢筋调直机、插入式振动器、起重机械等,其使用与管理情况,都将对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等因素造成直接的影响。为此,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选择、调度与使用,以实现机械设备管理的优化。

3.1机械设备选择与调度的优化。一方面应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工艺特点正确选择机械设备,要求所选择机械设备应经济适用,且维护管理方便;
另一方面,还应做好机械设备的调度管理工作,尽量减少设备的闲置或损坏问题,以提高其利用效率与产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