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09 10:2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元宵节争看莲船,宝马雕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清代李调元诗中所描述的就是元宵节的盛况和节日的食俗――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即第一;“宵”,指夜。“元宵”,就是指岁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五篇】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范文第1篇

“元宵节争看莲船,宝马雕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清代李调元诗中所描述的就是元宵节的盛况和节日的食俗――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即第一;
“宵”,指夜。“元宵”,就是指岁首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即农历正月十五。

按民间习俗,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正月十五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借此欢度春节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元宵节。元宵节观灯的习俗始于东晋,而盛于唐宋。盛唐时期,国泰民安,元宵节来临,各地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灯会。五光十色的彩灯争奇斗艳,灯月辉映,夜晚如昼,一派节日景象,人们通宵达旦地狂欢。唐代诗人苏味临在他的《正月十五夜》一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嫁李,行歌尽落梅。金号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元宵节盛况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唐代还有一首诗:“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日足不出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时机与意中人来相会。

到了宋代,每年元宵节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南宋名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楼・元夕》一词中对元宵节作了如下描写:“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见当时庆贺元宵节的场面何等壮观!

明代,朝廷将元宵节张灯从三天改为十天。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灯会,把人们带入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拂地竹歌赛社神。不展芳容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宵。”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米圆子》诗云:“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元宵节除赏月、观灯、猜灯谜之外,还有吃元宵的食俗。元宵古称“白粥泛糕”,《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半宜做白粥糕”。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食俗源于何时,民间说法不一。一是说,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长江,见有浮物于江面,捞取见之,色白微黄,内中包有红如胭脂的馅心,尝之味道甘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差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为浮果也,得之复兴之我”。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故以后每逢此日,昭王便命手下人用米粉仿制浮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馅心煮而食之。还有一种做法,元宵原来叫“汤圆”。汉武帝时,宫中有一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后人便以此宫女之名呼称“元宵”。

元宵的名称很多,且富情趣。唐开元年间有“家制米圆相饷,呼之圆宵”的记载。古人取月圆有团圆吉祥之意,称元宵为“团圆”。宋代诗人周必大在《元宵煮圆子》一诗中曰:“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中称元宵为“圆子”。《大明一统赋》称之为“糖圆”。《武林旧事》称其为“团子”。旧时民间,因元宵是米粉制品,故叫做“粉果”;
元宵时节月正圆,元宵形如月,即叫“元宵”;
有人取月圆有圆满之意,称它为“圆子”。“汤圆”;
圆宵熟后,因浮于水面,又被呼之为“浮子”、“浮圆”;
生意人则为图吉利、讨口彩,美其名“元宝”……

到了近代,亦有与元宵有关的故事。民国年间,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后心犹未甘,还想做皇帝,激起全国人民义愤,他惶惶不可终日。一日,他的一位姨太太闹着要吃元宵,话刚落音,“啪”!袁世凯打了她一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而成一大忌讳,遂下令改“元宵”为“汤圆”。后来有人为此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代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当时街上还出现一首民谣道:“共和国,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如今,国安民有福,民富国无忧。太平盛世之下,元宵花色品种繁多,口味多种多样,与旧时大不同。元宵馅心有枣泥、果酱、白糖、芝麻、桂花豆沙、桂圆蜜饯、核桃山楂、桔羹可可、青梅瓜条、肉馅、菜馅……味道多异引人馋涎。元宵因产地不同,有南汤圆、北汤圆之分,风味迥异。南方是将糯米磨成水面,经搓揉纳馅,包成汤团;
北方则是磨成干粉,经喷水、撒粉在竹匾里摇滚迭面。元宵有大小之别,大者状如鸡蛋,皮薄性粘,馅多味正,主味突出,香甜白嫩,咀嚼有劲,筋丝能扯6 cm长;
小者似龟子,皮薄能窥见内中馅心,煮后白里透黑,小巧玲珑,中吃中看,芳香隽永。还有无馅元宵,配以蜜枣、桂圆、藕丁、桂花和酒酿,做成各色甜美,名曰“桂花酒酿元宵”,酒酿甜醇,桂花清香,质软滑润,甜美可口。

我国元宵闻名中外,四川的赖汤圆、郭汤圆,香糯入味,甘甜爽口;
贵阳的吴家汤圆、毕节汤圆,讲究内馅,有玫瑰、附油、干菜、火腿等,质地细腻、馨香浓郁;
长沙的德芳汤圆、姊妹汤圆、细柔力清,晶莹光亮;
芜湖的正福斋汤圆,四色味正,细腻润滑。此外,还有重庆的心肺汤圆、上海的擂沙汤圆、合肥的荠菜汤圆、苏州的五色汤圆、广州的四色汤圆、台湾的菜肉汤圆、凤梨汤圆……都是驰名的特色风味汤圆。

自古以来,人们把元宵节闹花灯、吃元宵看作是吉祥、如意、太平的象征。“一碗元宵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一首台湾民谣唱出了元宵节吃元宵的饮食文化新内涵,它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团圆和谐、幸福完美。

隔海连心远屿明,惊涛已过碧波平。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范文第2篇

元宵节作为一年中最热闹浪漫的传统节日,似乎与历代文人墨客的关系特别地密切,于是乎,人生况味、节日风采、民风习俗等一起糅合成元宵诗词所特有的清幽空灵之美。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节,从宽袍大袖里走出来,从诗风词韵里走出来。一年一年的月光灯火,将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濡染得日渐莹润浑厚,而以平仄错落、含蓄婉约的古诗词为载体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浪漫色彩,则为元宵节注入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古朴厚重的人文韵致。

梁简文帝有《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街市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京城百姓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惟妙惟肖。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家家户户欢乐愉快、兴高采烈的心境。宋代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是女性应具备的技巧,而且在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元宵灯节玩赏之用。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生动反映了元宵佳节不仅能观灯赏景,还可以看到歌舞社戏的盛况。元代元好问《京都元夕》中曰:“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他把孩童长者的欢快愉悦兴致表达无遗。盍西村则在《江岸水灯》中写道:“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描写出了水乡元宵夜如梦如幻的感觉,令人无限神往。明代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乡民村女在迷人的元宵之夜心花怒放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编者提示:同样是咏元宵,因人物身份、性格各异,诗文也就各有风格了,而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范文第3篇

过传统节日,文化是主要内容和主要传承力。元宵节同其他传统节日相比,其文化性更为突出,堪称是中国的文化节。

过元宵节,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看舞龙灯、扭秧歌、丰收锣鼓表演……浓浓的文化风迎面扑来,使人们沉浸在文化氛围之中……

从文化上了解、理解传统节日,是过传统节日的根本。在文化上了解、理解元宵节,增长知识、丰富头脑,应是我们过元宵节的理性选择。

――遍 者

元宵节的起源及活动

了解、理解元宵节,了解他的起源和活动很有必要。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称此日为元宵日,此夜为元宵夜,统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同“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由来与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元宵节灯的传说

保天下太平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牲畜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共谋作乱之事。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东方朔。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元宵节吃元宵。元宵最早叫“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灯在台湾具有光明与添丁、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关于元宵节的诗

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文化节,不仅因为元宵节的起源、活动内容、传说、习俗等充满了文化味,还因为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也牵动了古今文人、墨客的文学神经,纷纷以元宵节为题材抒发感慨和情怀,写下了闪光的诗篇,为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 宵 唐 寅 [明]

桂花香馅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

――上元竹枝词 符 曾[清]

正怜火树千春妍,

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

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

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崭相借,

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影永冰灯 唐顺之[清]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 苏道味[唐]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唐]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唐]

月色灯山满,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李商隐[唐]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姜白石[宋]

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范文第4篇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范文第5篇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一: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二: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三:元宵节的小故事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四:元宵节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五: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