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经济和管理研究【五篇】

时间:2023-07-09 14:4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中图分类号】F203.9;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9-0124-0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经济也愈发繁荣,与国际经济市场产生了更多接触,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和管理研究【五篇】,供大家参考。

经济和管理研究【五篇】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经济发展;
金融

【中图分类号】F203.9;
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9-0124-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经济也愈发繁荣,与国际经济市场产生了更多接触,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给经济市场带来了更多复杂的挑战。作为政府对经济市场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工商管理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现阶段我国不但需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进行保护和促进,同时需要利用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效用,使法律法规、政策与工商管理形成合力,实现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市场经济的稳定和良好发展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同时需要工商管理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阐述。

1工商管理

目前,我国的企业和商业模式的发展水平已经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并驾齐驱。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不断改变和重组,因此工商管理的作用在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生产当中越发重要。工商管理不但可以辅助企业的管理,同时能够对社会管理体系进行监管,让市场更加规范,使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管理体系更加合理、科学[1]。现阶段,我国的工商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企业的经营措施及内部行为。通过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平发展,利用工商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稳定和谐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工商管理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内部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通过引导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发现并解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帮助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

2工商管理的职能

(1)工商管理能够起到规范社会经济发展轨迹的作用,这是因为工商管理所包含的管理理念能够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和规范,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时候就需要对其行为进行一定约束和管理,给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也开始走向世界经济的行列当中,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易增多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3]。针对与国际之间的经济活动愈发频繁的情况,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手段与管理工具的帮助,就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2)工商管理能够帮助国家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它也是国家经济领域中的重要职能部门,能够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活动中对经济市场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管。由于工商管理与市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工商管理还能帮助市场主体良好发展,对管理部门、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起到强化的作用,使这三者能够共同合作、协同发展,确保经济市场平稳有序。工商管理是市场的主导部门,通过监督手段,能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为辅助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工商管理,能够对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市场中所产生的现象和行为进行监管和指导,对不规范的市场环境进行管理和规范,进而实现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4]。

3工商管理的特征

与政府的其他行政部门不同,工商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工商管理的内部设置上有着多样化的行政手段,具有不干涉企业内部发展决策等特点。同时,工商管理具备一定的系统性,能够从单一的发展模式演变成系统化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工商管理系统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制度方面仍有一定的欠缺,在实际的工商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的陈旧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一定的残余,商业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商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由于工商管理是涉及经济市场中各个方面的多元化管理行为,因此具有多种管理模式。工商管理不但需要对市场中的企业与个体进行管理和监督,还要对整个在市场中所产生的竞争和交易行为进行管理,多元化的工商管理模式也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除此之外,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市场主体更加规范有序,通过较为严苛的管理监督制度确保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实现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和运行。市场的经济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特征,因此通过工商管理的介入,不但能够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能够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建立一个公平、有序、诚信的市场经营环境,帮助我国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4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1工商管理强化市场监管

通过工商管理的多重职能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对市场主体所产生的相关经营和交易行为进行监管,可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为市场的正当竞争、经营提供一个更加规范的政策环境。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及投资方加入,一旦某个行业违背了诚信公平原则,引入不正当竞争,就会对该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中仍旧存在一定的垄断、不当竞争等现象,不但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工商管理可以对这类违规违法的现象进行监管,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发展平台,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企业重要标志的商标在企业产品宣传和自身知名度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商标与企業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工商管理保护企业的商标权也是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予以保护。打击不法分子利用其他企业商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也是工商管理部门重点监管的内容。工商管理在对市场监管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坚持市场行业诚信公平原则,还需要对市场中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加以监管,为企业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市场环境,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4.2工商管理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一个良好的工商管理体系能更好地培育和监管市场,进而对整个市场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由于其不但是经济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还是商品贸易的主要支撑,因此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行为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市场体系的完善方面,工商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宏观政策调控及资源配置。首先,在宏观政策调控方面,由于宏观政策调控的作用需要经过市场的传导和落实,因此工商管理作为连接政策与市场的枢纽,能够很好地发挥调控政策落实落地的作用。通过政策对商品的工具关系进行调控,同时利用商品价格对企业进行经营生产方面的引导。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一个合理科学的经济资源配置不但能够减少经济资源的浪费,同时能够确保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通过完善资源配置机制,进而完善市场体系。资源配置是市场调节的一种主要手段,可以起到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引导至急需组织流动的作用,能够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

4.3经济发展推动工商管理健全与完善

工商管理运用多种政策与手段监督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中交易双方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呈现在市场中竞争愈加激烈,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矛盾。工商管理部门需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建立起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促使工商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升。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2篇

引言

1.规模经济

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则意味着对多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的经济性,是指一个厂商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生产要素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3.小结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而由它们决定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的竞争性,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领域。但在现实中,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般都比定义上的要复杂。

旅游经济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适度规模的经营,加之以科学的规划管理,同样也能为旅游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一)规模经济

1.内容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2.原因

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高效率;
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提高运输、订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加强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3.主要类型

规模内部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
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
规模结构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4.优势

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
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
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
有利于新产品开发;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比如,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
物质技术装备,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
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有影响;
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的影响等。

6.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

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
沿着企业既有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这在德国和美国的化工产业中的确是常见现象。

企业的规模经济除了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以外,还受到企业的管理能力、财务实力、市场营销等能力的制约。很简单,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么过大的规模只会造成管理混乱而降低效益;
营销渠道不够多,过大的规模就会造成产品积压;
研发能力差,再大的规模、再多的产品也提供不了更强的发展后劲,反而造成过高的退出成本;
财务实力差,资金短缺,正如人会贫血一样,规模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企业的贫血;
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样,企业的效率也取决于效率最差的那一环节。所以,企业在购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地进行决策。

(二)范围经济

1.内容

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

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

2.原因

投入要素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管理者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
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

3.竞争优势

生产成本优势,主要表现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
差异化优势,指企业提供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的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及提供的服务等,这种多样性能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
市场营销优势,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体现了企业在产品、品质和价格方面的竞争能力。同时又能在内部建立的营销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销售多种产品,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对跟进者形成巨大的进入障碍;
技术创新优势,范围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导致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抵御风险的优势,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应用

规模经济是与比较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范围经济是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波特的发现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关注点在生产要素,在禀赋。也就是 “天生”的资源。竞争优势,除了取决于生产要素外,更取决于企业外部的需求、相关产业、战略等综合因素。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企业向内部生产生素要效益的单打独斗的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向外借用资源的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方式。

尽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各自明确的定义,但实际上范围经济也是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所不同的是范围经济中的产品是多样化,而规模经济较为单一,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说,则都是投资增加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之处,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理应用在不同的地方。

要解决旅游企业小、散、乱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要在旅游企业外部运用规模经济,发挥企业比较优势。通过购买或合并来扩大旅游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上使企业达到规模经济,降低一系列成本,比如购买设备的成本、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加大宣传力度的成本等,使企业在运营上更专业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3篇

一、采取以计划控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式实施调控

改革开放的概念主要是在三中全会中提出,这一概念也一直为主要的经济调控方式执行。在其执行期间,我国的经济主要采取计划控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调节方式,以此实施宏观调控[1]。在此期间,对于社会中一些资源的合理分配主要通过计划手段进行,即一些行政手段。然而,针对一些经济领域内的活动,若行政手段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控,在此基础上才会使用市场调节的形式进行调控。在此之前,我国主要采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控,使用这种调控手段,社会中的经济活动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难免造成经济落后的现象。

当决定采用以市场调节为辅的调控方式时,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当时,我国农村已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城市也开始不断扩充企业的经营规模,以此达成企业在营运的过程中开放自主权的发展目的。一些个体经营的企业经济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渐得到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中外合资的企业也进入我国市场经济中开始实现跨国经营,在较短时间内便已成功吸引到外企的资金支持。由此可知,经过采用市场调节为辅的调节方式后,我国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逐渐进行了改革。然而,在随后的十二大报告中,对计划控制的概念与实施进行了确定,确定采用以计划控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调节方式进行调控。该种调控方式所具备的优势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第一,将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进行分别管理,以此从根本上避免了重复交叉管理的现象,也体现了管理方式的灵活性,当计划经济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时可以使用市场调节的方式;
第二,该种调控方式决定了计划控制占据最为主要的管理地位,市场调节位于从属地位,如果在经济调控的过程中,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之间出现冲突,在此基础上,市场调控要为计划调控让位。

二、将市场调节与计划调控进行融合

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调控方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发展途径,并且确定了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二者进行融合,以此对经济进行调节。在此期间,所涉及到的管理体制与调控方式,其变革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在十三大召开之前,当时所实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性的商品经济,而非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经济,在此期间,受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主要存在于一些小商品或服务行业中,在这些行业中,尽管涉及到的国民经济比例较小,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阶段仍然将市场调节作为一种辅助性调节手段,只将市场调节的政策放宽[2];
其二,自十三大至20世纪初,我国开始使用计划经济调控与市场调节融合的调节方式,这意味着经济体制管理时代的来临,在此期间,我国完全将计划与市场进行分离式管理,基本上实现了结合。

将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进行融合,其主要目的是着重体现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认识到行政手段是立足于宏观的角度进行调节,例如对市场中的价格及税收等进行宏观调控,因为当时所用的经济体制尽管经历了变革也有实践经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因为相关部门进行经济调控的同时,过于依赖经济杠杆形式,其中甚至包含一些行政手段,所以尽管起到了经济调控的作用,但行政手段的运用却在经济调控过程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例如因为当时物价增长速度迅速,农业已经逐渐实行专营,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控购的手段,销售量过高的产品需要凭借票据进行购买,与此同时将一些生产资料进行冻结处理,从中不难发现一些行政性质的调控手段,由此表明,当时的资源配置及市场经济性活动在调控方面,主要受经济机构影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管理以及调控方式方面,要对其进行改革。

三、对市场调节的同时进行调控方式的研究

在20世纪初召开的十四大会议,已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宏观调控下进行资源配置的意义。所谓经济活动主要是受价值规律及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并且利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浮动及竞争关系,实现资源的良好配置,进而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利用市场的竞争特征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3]。若将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的调节功能在主导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为此,我们仍然要对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由此可知,现阶段市场调节逐渐替代了计划控制,进行计划调控的同时也要对市场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

对经济管理体制以及调控方式进行改革,具体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将产权管理理清,全面实现政企分离,恢复企业的自主权;
其二是加强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力度,全面开放房地产等市场,进一步实现我国市场的统一。经过一段时间改革,在市场调节及经济发展上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同时也为我国市场调节机制增添了灵活性,推动我国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不断变革。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4篇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新时代的一个主题,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它的成功与否,而政府经济管理作用的正确发挥,其前提是必须对政府的经济管理角色进行准确定位。,从美国30年代平衡各阶级利益和80年代激活经济的两次改革的成功,德国二战后助推经济腾飞的国民教育制度的有效实施,以及原苏联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我们可以得出重要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对上述各国经济发展史的回顾与总结,使我们可以明确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背下,我国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应该扮演好的三个角色,即利益平衡者、市场激活者优质教育提供者。在政府从原有角色向目标角色的转变中,我们应注意转变过程中的战略与策略,并预防“政府失败”,.注重政府自身改革。这些对于更好、更快地实现经济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府角色;经济管理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1本课题的依据和意义

1.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二章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

2.1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特征

2.2政府经济管理角色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章从经济发展史的视角透析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

3.1利益平衡者:30年代经济危机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3.2市场激活者:80年代“滞账”与美国“里根革命

3.3优质教育提供者:二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与国民教育

3.4大总管:苏联的解体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模式

第四章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

4.1我国政府的优质教育提供者角色

4.1.1优质教育提供者角色

4.1.2优质教育提供者角色的实践

4.2我国政府的利益平衡者角色

4.2.1利益平衡者角色

4.2.2利益平衡者角色的实践

4.3我国政府的市场激活者角色

4.3.1市场激活者角色

4.3.2市场激活者角色的实践

第五章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角色转变

5.1角色转变过程中,注重基本经验

5.2预防“政府失败”,注重自身改革

第六章结语

又义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第1章引言

1.1本课题的依据和意义

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应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需要发挥哪些作用,达到哪些目标?特别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政府应该如何作,政府的经济管理角色定位需要有什么转化,如何实现这些转化?这些是我们面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的时代主题时必须回答的问题。近代以来,许多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已走在了我国前面,借鉴他们在经济发展史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如: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自由主义的“守夜”角色到社会秩序与经济生活的积极干预者。当代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学者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与角色又有了新的主张,查尔斯·沃尔夫在他的《市场或政府一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认为,市场有失败,政府也有失败,政府干预经济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个范围就是市场长久失败的地方以及政府去干预并不会带来“政府失败”的方面。而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实践来看,政府的职能与角色确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一些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增强。

1.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本论文采用了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做到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一般研究与典型研究相结合。基本思路是通过分析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回顾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的典型案例,从中择取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进行思考与分析,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参考。第2章构建谐社会与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

第2章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

2.1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特征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上看,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因而,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川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强调“促进人与目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充分说明“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指出“把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对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从特征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第2章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1

2.2政府经济管理角色与构建和谐杜会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经济管理角色的合理定位可以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一旦定位不合理,将会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准确定位政府经济管理角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定位政府经济管理角色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底蕴。在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公民之间合理而平等地分配。【二是有助于阶层关系协调。阶层协调是和谐社会的轴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一些阶层利益的增进不能以损害其他阶层的利益需要为前提,社会各阶层之间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冈三是有助于社会阶层结构开放。社会阶层结构开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大家享受同样的权利与义务,受同样竞争标准的制约,社会阶层结构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状态。四是有助于收入分配合理。收入分配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晴雨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各个阶层应当得到合理的劳动和其他报酬,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收入分配相对合理。

第3章从经济发展史的视角透析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

3.1利益平衡者:30年代经济危机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局限于私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这是和当时居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基本信念相符的,即市场经济体系自身具有自动实现均衡的功能,任何外在的干预都只能破坏市场的均衡;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应该是裁判,而不是运动员。‘’2一旧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打破了市场经济会自动恢复均衡的神话。它不仅宣告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失败,而且直接威胁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以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为标志,资本主义可以说从自由放任阶段过渡到了国家垄断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传播,发达国家的政府不仅在宏观经济领域而且在微观经济领域都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通过平衡各阶级利益,缓和了社会冲突和矛盾。由此对各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29年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首先在美国爆发,继而袭卷世界。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是这次大危机的又一大特点,也是这次危机比历次危机更深刻的一个原因及表现.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

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危机遍及各工业部门。重工业部门生产下降的幅度尤为惊人。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侧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1933年将近1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持续几年的危机使失业工人受尽饥寒之苦。〔川而当时的美国政府做了些什么呢?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筹莫展。迫于形势,他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的行动,例如,收购部分农产品,增加公共建筑费用和在道路及国家公园上的投资等,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而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举步不前。他顽固地拒绝救济失业者,认为用政府拨款救济失业者不仅会危害美国人生活中宝贵的品质,而且会打击自治的基础。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第3章经济发展史的视角透析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在这种形势下,1932年末,罗斯福上台,并提出“新政”作为施政纲领。根据“新政”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罗斯福就职起到1935年初止,主要目标是医治由于严重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一些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22j第二阶段是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致力于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救治措施则贯穿始终。因此,“新政”主要内容可用“三R”来概括,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治)、REFORM(改革)。〔,,,罗斯福“新政”的第二阶段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935年8月,《社会保险法》,改变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2、1935年6月27日,《全国劳动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雇主不得拒绝与工人集体谈判合同,不得歧视工会会员。成立劳工关系委员会负责处理劳工与雇员的申诉。用政府的力量支持劳工关系委员负责处理劳工与雇员的申诉。用政府的力量支持劳工的集体谈判权。《华格纳》‘是美国工会运动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代表的美国资产阶级中较远见的那一部分人迫于大危机的压力,为挽救经济,稳定社会而作出的一项重改革。

3、1938年6月14日,《公平劳动标准法》(《工资工时法))):每周工作40小时工时,生效之日起7年后,每小时工资不得少于40美分。这一法律是政府对雇员集体议价的进一步支持。

4、以工代贩。公共工程进一步扩大。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失业这一严重问题。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失业人口仍达900万之巨。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的起点和尝试。它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办法来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一方面抑制私人垄断资本的某些作用,另一方面则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作必要的让步,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危机的影响。这种改革被西方国家通称为“福利国家”措施。新政式改革政策的继续和深入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的不断增长。通过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化,改善了中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境,在一定第3章从经发展史的视角透析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阶级矛盾,恢复了社会生产力,把美国资本主义从绝境中挽救出来。通过新政措施,特别是社会保障措施,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生存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与此同时,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到1937年9月,工业生产指数增为117,就业指数增为112.2(高于1929年的最高额),工资总额指数增为109。所有这些都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罗斯福新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它最重要的作用是使美国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恢复了人们对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信心,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潜在危险,是历史的进步。〔2;〕这也是20世纪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调整,是在资本主义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危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的世界形势下开始的。“新政”的改革范围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般的改良运动,不论其提出者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它是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可以说是一次“再生,’o从经济角度上看,“新政”改变了国家资本主义“守夜人”的角色,开启了国家干涉经济的模式。但是,更深刻的变革在于理念的变化。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把传统的信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结社自由,改为新的“四大自由”—一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匾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就在自由之中加入了社会平等和经济正义的元素,这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盛行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的重要修正。事后,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曾说,为了永远纠正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里,新”的涵义之一,就是国家通过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限定被雇佣者的最低工资,承认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等社会立法,实现平等和公正对自由放任的抑制。这次调整,使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发生了变化,自由主义中注入了平等和公正的元素,自由主义演变成“新自由主义”,自由与平等之间有了一个平衡。这次调整也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能够协调和保护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维持各种社会力量的均衡,这样才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3.2市场激活者:80年代“滞胀”与美国“里根革命”

从石O年代起,西方国家经济从战后增长和繁荣逐渐走向停滞和衰退;到70年代则形成了西方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的经济“滞胀”这使凯恩斯主义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并导致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这场危机是因石油危机而引发的。危机之后,西方气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缓。经济低速增长甚至停滞、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三种问题纠缠在一起,互相制约,医治每一个问题都会造成其他问题的负面的连锁反应。‘这种以往罕见的经济现象被称为“滞胀”。“滞胀”局面的出现与战后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和福利国家的建设有关。国家开支过大,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造成通货膨胀低收入者过分依赖福利制度,中高收入的人认为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了懒汉,不公平,劳动积极性受挫,致使资本投入不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就业机会减少。这表明一,、战后西方国家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失灵。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以“里根革命”和“撒切尔主义”为代表的新一轮调整。这场经济危机使许多美国人陷入困境。对那些失去农场、‘企业或眼看自己的工在衰退中消失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像大萧条时期经济骚乱时二样惨淡,就连里根也哀叹:“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惨淡的时期。”〔25,1983年6月,总统下令组织了由来自企业、劳工、政府和学术界的30位杰出人物参加的“总统工业竞争能力委员会”。该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认真研究,于1985年1月发表了长篇研究报告,对美国经济实力作了十分客观的评估,指出:近10年来,无论是美国的高技术产品还是非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份额都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另外,该报告还对比研究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在1960~1983年间的劳动生产率和固定资产投资率的增长状况,结果美国这两项主要指标都低于其他国家。另据1987年1月公布的《总统经济报告》披露,美国经济发展年平均增长率在1961~1965年为4.6%、1966~1970年为3.0%、1971~1975年为2.2%、1976~1980年为3.4%、1981年~1986年分别为1.9%、一2.5%、3.2%、6.8%、3.0%、2.9%。如果把这种增长速度放到国际上来审视,那就更令美国人不寒而栗据日本银行《国际比较统计》计算,196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的1/8,1975年相当于1/3,而1985年已超过美国1/2。从日美两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1965年日本只相当于美国的25.8%;1975年相当于62.2%,一955年当于97.6%,一986年已超过美国。【26,1980年里根成为美国总统后,实行“新保守主义”。所谓“保守”是宣扬建国时期,尤其是体现在宪法中的传统的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地方和社会组织权限内的社会和经济事务。“政不解决问题,问题就在政府自己”的说法就是里根提出的。里根1981年2月18日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有四项主要政策。这就是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它采纳了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被人们称之为“里根经济学”,有人称之为“里根革命”。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并不相同,但它们的经济哲学是一脉相通的.供应学派主张从需求决定供给转到供应创造需求;强调只要把高额累进所得说的税率降低,资本家就愿意投资,工人就愿意工作,消费者就愿意储蓄,经济自然就会高涨,赤字自然就会缩小甚至消灭。货币学派主张紧缩货币供应量,认为这是能够制止通货膨胀和导致繁荣的唯一办法。其共同点是尽量减少政府干预,创造一种良好的客观环境,让企业家自由发展。较好的减税刺激意味着更高的储蓄率、资本形成率和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的更多增加以及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那么减税事实上一方面激发了工人毛_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公司在税后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再生产,进‘技术方面的革新。供给学派在这一点上有充分的自信。他们认为,税收增加·’,从事创业冒险的意愿或者从事耗费时间的项目的影响最大,而减税政策的施行,政府行为的减少,将会唤起开创性企业的活力和英雄般的技术革命精神。正,.他们所料想的一样,减税在推动技术方面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里根任总统后不久,就积极向国会提出减税计划,不久即被通过而成为《1981年经济复苏租代法案》,其要点是:(1)将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3年内减少25帆,第一次减少10%;(2)对企业给予加速折旧以减少税负,对房屋建筑等折旧期缩短为15年,机器设备为5年,生产和商业用车辆等为3年,并简化手续,同时增加对新机器的免税信用。虽然减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但在以后的几年中美国经济大有起色。紧接着在1986年又通过了类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税制改革方案: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均有所下降,前后从50%降到28%,后者从46%降到34%。这样,美国的边际税率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中成为最低的之一。相对于里根的财政政策来说,里根的减税政策是比较成功的,这主要装现在两个方面:削减公司所得边际税率,刺激了投资;削减个人所得税,鼓励工作,刺激劳动供给,并提高了社会储蓄率。美国削减公司所得税率,折旧提成比重上升,这就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了一个较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此外,在减税政策后,美国政府扶持和鼓励个人的风险投资,据资料第3章从经济发展史的视角透析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记载,在国资金市场上,风险资本在1977年仅3900万美元,1981年已上升到14亿美元1983年又上升到1巧亿美元,美国企业充分利用这些风险资本,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在里根上任的第二个年度,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时大童资金的投资重点不是放在扩大企业规模上,而是加快改造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生产的高度现代化。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984年制造业的投资增长率高达15.7%,大大高于以往任何一年。新资本货物(厂房和设备)投资额达1388亿美元,其中投入资金方面为71亿美元,汽车生产方面为112亿美元,电气机械生产方面为146亿美元,机械生产方面154亿美元,这些投资的大部分是用于老厂改造的。在纺织业投资了13亿美元更新设备,达到使用计算机及其它高度精密技术设备的高技术水平使原来以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为其特征的纺织业,一举跨入高技术行列。投资增加,一方面必然引起对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需求,进而促使对消费资料需求的扩大,促进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最新技术和设备的采用,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这种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同时,里根改革还有另一个目标:通过减少税收,不只是希望以此刺激经济,而且还要压缩政府规模,减少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里根强烈反对政府机构臃肿,干预经济过多。从二进白宫开始,他就努力精减政府机构和人员,压缩政府开支。1982年里根任命 W.R.格雷斯组织了一个高级商业家小组来研究联邦政府工作。结果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了2478条建议,里根采纳执行了800条,从而使政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也大大减少。在里根任职的8年中,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规模下降了5%,某些政府机构人员减少了一半。政府开支也随之减少。1980年,联邦开支的年增长率为14%;到1987年则降至1%,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1987年为净下降,这是自1973年以来的第一次。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调整,被称为“新保守主义”的改革。它是对“新政”以来“新自由主义”改革的一种逆向运动,是朝向自由,回归传统自由主义的一次调整。这次调整是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世界大环境中开始的与第一次不同,在这次调整中经济目标放到首位。与第一次“杀富济贫”寻求公正平等的调整不同,这一次是“劫贫济富”的行动。削减福利,削减补,减开支,国家给企业松绑。美国过去是建立规章制度最典型的国家,现又是取消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良好的客观环境,让市场自由发挥效应,让资本相对自由地运作,让企业家自由发展,让经济恢复自然的活力。虽然这两次大调整的方向是相反的,但实质上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不同方式。就像当初“新自由主义”的改革者们不可能完全放弃自由主义原则来实现社会平等一样,“新保守主义”改革的倡导者们绝不是,也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自由放任的老路上去。在现代科技革命所造成的新的形势面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需要寻找一个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平衡,一个效益与公平的锲合点,以期既能保障经济自由和经济繁荣,又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际上,第一次朝向平等的改革,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最终是为了扩大消费提高资本家的利润,促进投资和生产:而第二次朝向自由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增加投资和就业,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根本上说,自由和平等本来就是相通的,而自由与平等两大价值之间的张力在这里得到利用。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正是在于赋予各参与者自由以最大程度激发其活力,在市场机制能较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最佳策略是努力避免对它的抑制。

3.3优质教育提供者:二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与国民教育

二战后法西斯德国战败,德国本土成为瓦砾和焦土,但联邦德国及时抓住有利的外部条件(包括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保护),使经济逐步恢复。经济的恢复迫切需要各种人才和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需求是发展的动力,人才的需求拉动国民教育的发展,同时经济的恢复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反过来,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战后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1955年到1970年平均每年增长5%,1950年国民生产总值是981亿马克,1973年增至9262亿马克,增长8.4倍;1950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4%,1970年上升为7.5%,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位;1950年联邦德国工业生产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6.4%,1971年上9.8%,与日本并列2;1950年商品输出额83.62亿马克,只占资本主义世界比的3.6%,到1970年增至1252.76亿马克,增长16;3倍(同期美国增长3.19倍);资输出也增长较快,1960年为279.19亿马克,1970年达1235.52亿马克,增长4.5,超过法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3位。‘27]·‘第3章从经济发展史的视角透析政经济管理角色定位联邦德国经济的复兴主要是靠德国人自己的头脑即通过多种教育渠道,培养大批技术工人和专门人才,为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首先,德国教育改革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奠定了国家发展基础;第二,德国教育改革为其科学进步、经济腾飞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第三,德国教育改革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导致了国家实力的迅速发展,为其成为欧洲大陆强国创造了条件。‘28]具体而言,德国教育改革具有如下宝贵经验:

(一)不同等级的学校教育

在德国,公立学校占主导地位,私立学校极少,目前仅有2900所。德国的学校教育时间比较长,一般从基础学科开始至完成高等教育的博士学位,最短的也要20年。德国的初等教育是在基础学校里完成的。一般为4年,生源是6一10岁的儿童。德国法律规定家长必须送子女去基础学校学习。4年之后,家长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成绩进行选择,是上主要学校、实科学校,还是完全中学。学习差、动手能力强的贫民子弟多上主要学校。学习中等,爱动手操作的学生上实科学校。学习好,今后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上完全中学,以便将来能直接升入大学。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综合学校,它试图消除三类学校间的差距,给人人以均等的教育机会。完全中学学制为9年,完全中学5一10年级属中等教育领域的第一阶段,学生享受义务教育;11一13年级是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实行课程制。完全中学以毕业证书考试告终,学生通过这一考试后即可进入大学学习。实科学校是一种继续学校,修业期为6年,学生年龄一般为11一16岁。〔阂德国的实科学校于18世纪初就出现了,是一种既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上述类型学校被称为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既包括普通学校,也包括职业学校。普学校是指完全中学高级阶段。在德国,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完12年义务教育,否则不得就业。德国教育体系的第三级是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第四级,也是最后一级。它包括:国民大学、第二教育渠道机构、职业补习学校、主要学校夜校、实科学校夜校、完全中学夜校和职业成人中学。

(二)双轨制的职业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这也是德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这种制度是由企业徒工培训和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学习两部分组成,以企业培训为主。学员一部第3章·从经济发展史的视角透析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分时间在工厂、车间、实验室当学徒,另一部分时间到职业学校参加理论学习,这样他们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又在学校学习理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技师,对提高德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促进教育方面联邦德国一方面强调国家领导和监督,但它也较早地引入了民营资本,避免了国家财政过于紧张的局面。在联邦德国,民营资本对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德国的双轨制培训,其操作大部分在私人企业里进行的,企业接纳了200万人的学徒。1984年,企业用于培训支出约216亿马克。【划可见,这种双轨制的教育体制是十分有效的和有远见的,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和培养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

(三)神圣的教师职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一直把发展教育视为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在德国的国家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一直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在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较高社会地位,可以终身任职。对于德国这样

一个每年拥有约200多万失业人口的国家来讲,像教师这样一种稳定的职业,许多人是很有吸引力的。德国的大学教授既负责搞科研,又是教学带头人,所以他们几乎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公务员系列中,只有教师与警察、医生一样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由于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德国国籍,身体健康(需出示体检证明),不能带有任何党派倾向,要忠实于宪法,家庭要历史清白。想当教师则必须具有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并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者才被聘用。当教授更是不易,除需获得大学教育证书、博士学位证书外,还要通过教授备选资格考试。教授中又分三级,最终能够当上正教授者寥寥无几。长时间的学习,一次次的严格考试,给教师职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德国这个崇尚科学的国度里,教师职业令人羡慕,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教育事业。德国的师范专业已成为高校最热门的专业,平均每8个大学新生中就有1人申请就读师范。‘31]

(四)改革中注重大学先导作用

其一,德国现代化大学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大学对官僚体系中接班人的培养具有特别功能,德国现代化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对培养出高质量国家管理人才起了重要作用。它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筛选出包一批批管理国家的高质量人才,从而大大提高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人员素质,高素质官僚阶层的出现为德国向一种现代干预型社会和文化管理型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二,德国现代化大学的发展,突出了教授、学者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一支特殊的社会力量。这支力量的存在,恰恰说明了知识界与国家官僚这两个被黑格尔称之为“普遍阶层”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分立与合作。这种分立与合作对这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支力量的存在和壮大,对进人的和谐发展,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早期的大学历史发展中,大学教授们为普鲁士的官僚机器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并且还在1848年的革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支力量的存在为推动德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三,现代化大学的发展,以普鲁士大学为模式的德意志大学体制的建立,为德意志社会的民族统一奠定了基础。早期由于各地方和大学的多样性、虚荣心与竞争,翼化了国家和社会力量对个人的压力,由于科学本身的跨地区跨国家的普遍性质,以及各地方大学之间的人才战,使学者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更好的生活待遇,也从根本上促进了教授与大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灵活性和自由流动。因此,现代化大学为德意志社会的民族统一准备了重要的精神基础。

其四,现代化大学的创立,使了德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德国现代化大学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对科学自由精神的倡导大大促进了科学中的竞争和创新,而其雄厚的基础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又为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了良好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也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教育也是生产力,而且是更重要的生产力。19世纪前半期,.德国大学实验室的设立只为学生参加物理和化学实验,规模很小。到了后半期,发展成为较大的物理和化学研究室。在这里实现了教育和科研的真正结合—诞生了现代博士生教育。它以培养纯学术研究者为目标,以崇尚理性、探求科学真理为精神动力,强调师生间的个人融洽关系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活动。这种博士生教育模式被称为“学徒式”。19世纪的普鲁士的教育制度,已成了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德意志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其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联邦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成为经济工业大国,这与德国政府一向重视科学,尊重人才,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联邦德国在教育上的成功经验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它一方面直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公平与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社会阶层结构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状态。第3章从经济发展史的视角透析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 农村经济管理 现状 对策

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既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又使农村经济获得了最大的效益。可以说农村经济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一系列的政策出台,扶持农村发展经济建设,这些都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是我国农业的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无法保持可持续发展,又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对现代农村经济加强管理工作,对农村经济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保证我国社会的稳定。

一、农村经济管理现状概述

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大多负责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土地承包、流转;
二是农村财务管理;
三是农村合作社;
四是农民的监督管理责任。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要以增加农村各户经济收入为前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农村的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在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现阶段,我国在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前提下,要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二、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或者经济发展不稳定。只有及时提出制约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持农村经济朝着稳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

农村经济管理现阶段大致有以下三个问题:

1.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

我国农村经济已逐步发展起来,但随之而来的却没有建立符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也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而现阶段的管理方式与当前经济的发展,农村结构的调整变化已完全不适应。当农民利益无法得到正常的维护,农民的要求不能得到解答,矛盾双方越来越激烈,这都是由于农村经济管理制度的缺乏造成的。

2.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管理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素质较差,对于文明执政,文明执法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现阶段的农村经济来说,市场化的需求,这样的管理人员根本不能为农民进行更好的服务工作,直接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形同虚设。

3.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现在已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农村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了农业的融资,融资困难,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使农业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困难重重。农村的基础建设大多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这对市场经济来说,不具备融资的吸引力,而农业的投资方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分散经营的各农户由于资金缺乏是不可能实现这种基础设施投资的。农业投资的收益又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农产品价格下跌,气候原因导致的减产,这都使农业的投资收益受到波动。

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是基于土地为中心点,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的建设的投入十分微薄,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农业投资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使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难以开展,无法得到进步发展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的农村经济水平得到提高,更好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做出努力。

三、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对策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要寻求发展的道路,就要在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同时,掌握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对策。针对以上内容,可以提出以下三点对策,仅供参考。

1.对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要寻求发展解决的对策,首先就要从农村集体资金的管理工作开始改革。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农村财务经济状况,清算资金总数,加强审计工作,保证集体资金的合理应用,防止贪腐问题发生,防止集体资金的大量损失。农村经济管理需要把集体资金盘活,只有盘活的资金,才是可利用的资金,利用现有的资金,现行农村的基础建设、教育建设或者专项扶持投资,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具有可持续性的长期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取得效益。

2.科学建立农村管理机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行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一直存在着问题。一定要搭建科学化的农村管理机构,在我国政策的保证下,努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对农村工作进行更好的管理,带领农民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开展农业工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农村经济的基础建设开始,对农村的教育工作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农村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团队,并且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使我国农村经济得到稳定的提高和发展,为建设社会新农村,发展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努力。

参考文献:

[1]任艳.抓好农村经济管理,加速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J].现代商业,2013(9).

[2]汝信,陆学艺.《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邵云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点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