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合同标准化管理【五篇】

时间:2023-07-09 15:00:13 来源:晨阳文秘网

西方有句谚语,财富的一半是合同,合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数据时代下的经济活动具有种类繁多、数据量大等特点,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备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合同管理贯穿经济活动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合同标准化管理【五篇】,供大家参考。

合同标准化管理【五篇】

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第1篇

西方有句谚语,财富的一半是合同,合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数据时代下的经济活动具有种类繁多、数据量大等特点,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备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合同管理贯穿经济活动的整个流程,合同管理能力的高低则是管理者流程优化能力的重要体现。合同管理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商务活动的集合,包括前期考察、调研、谈判、拟定文本、签订等环节;
二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控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合同履行风险的控制,以及合同各环节的参与者的监督。利用标准化的管理方法进行企业合同管理,可以更为有效地避免签订对企业不利的合同、提高合同管理工作效率。

二、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企业管理者重生产、重订单、轻管理,尤其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有的企业没有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有的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管理的部门或管理人员,有的虽有相关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管理部门,但管理混乱或无序。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工作的无视或不够重视,造成合同管理工作主题缺失或管理无序。

2.合同审核不严,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由于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审核的法律事务部门或企业法律顾问,有些企业设立了法务部门,但企业法务部门的法律顾问和各有关人员在合同管理中的具体责任和权限的规定不够明确,不能充分或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如在合同谈判和签订时把关不严、合同条款表达含糊、法律或合规性审核不够严格、合同履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潜在风险。

3.合同的管理和履行效率低下。企业缺乏高效、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核程序,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核、签约、履行等环节无法紧密衔接,造成合同管理无序混乱,合同履行效率降低;
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准确高效监督及反馈程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4.缺乏标准化管理体系。没有制定涵盖合同起草、谈判、审核、签订、履行、监督的合同管理制度和统一的合同编码体系,使合同管理缺乏制度依据;
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履行合同条款的能力进行评审,对于企业常用业务合同进行文本格式化和通用条款优化等标准化工作没有开展。

三、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合同管理也是一门科学,要尊重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亟待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使企业合同管理标准实用可行。

1.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是经济和时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经济合同客观地反映着生产和流通的现实经济情况,它作为联系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纽带与桥梁,在保障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混合所有制和大数据引领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企业改革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愈加活跃,经济合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元素,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就客观地向我们提出了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问题。

2.合同管理的现状是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的潜在动力。由于非标准化合同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给经济合同的审核、履行、监督等环节带来很大困难与不便。要做到提升经济合同的履约率,减少合同纠纷,减少合同管理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必须实施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大力推行合同管理制度化、编码体系的标准化、内容条款规范化,以及合同文本格式统一化。

3.合同管理标准化是降低合同管理沟通成本和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可把合同管理的各项业务活动内容、业务间的衔接关系、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程序等用标准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样可以使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大大提升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模式

企业合同管理纷繁复杂,在大体上可将标准体系划分为管理和操作两个层面:

1.管理层次包括《合同分类编码体系》、《合同审核管理标准》、《销售(采购)合同管理标准》、《特殊合同类管理标准》等标准,这些管理标准分别对合同分类编码及各类型的合同在拟定、审核、签订及履行全过程中的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管理方式及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2.操作层次包括《合同格式文本标准》、《合同要约推荐标准》等标准,格式文本是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一般在积累总结经济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的,完备成熟的格式文本不仅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具体措施

1.合同管理制度的动态化。制度是基础,没有制度,任何管理工作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合同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任何企业都要建立健全适合于自身的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要看有没有合同管理制度,其次要看合同管理流程有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最后要看现有的制度是否适应目前的企业合同管理,若不适应,则要对制度进行修改,将合同管理制度纳入动态化管理,合同管理制度要随着合同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范围和形势的变化而改进,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让制度成为制约合同管理工作的瓶颈。

2.合同编码体系的清晰化。一个企业的合同的编码体系一般包括合同承办部门的代码、合同签订日期、合同序号、合同分类等,在合同编码体系中,合同承办部门代码和合同分类较为重要,一个能够清晰地表达了合同承办的主体,一个能够清晰地反映合同的类型,合同承办部门代码一般以部门英文缩写或部门在企业的习惯性代号作为编码,合同分类一般按照合同的经济性质分为销售合同、采购合同、技术合同、担保合同等,合同分类看似简单,但直接关系到合同处理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好,会为以后的合同管理流程带来很多不便。

3.合同审核流程的层次化。企业的合同管理要有一个明确的合同审核流程,审核流程要分类制定,各审核人员要责权清晰,层次分明,将一般合同、重大合同、特殊合同审核和签订的权限具体化,由于合同履行和监管也大多是由合同审核的参与人负责,通过完善合同审核流程,将合同审核流程层次化,进而明确各层次在合同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

4.合同档案管理的日常化。合同管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它是一个与合同管理相关数据的归集、整理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合同数据更加复杂,应当更加重视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合同承办人或者合同管理人员要按照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主动收集合同相关数据,包括合同签订前的项目审批文件、考察、咨询、谈判会议记录、法律及合规性审核等材料,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标的物签收、核验、合同变更等材料,合同履行后的经济效果评价、合同总结等材料,形成完备的合同管理档案。合同档案要纳入常态化管理,做到合同管理数据随产生、随收集,做到洽商记录不过夜、合同备案和审核意见表填制不过夜。

5.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互控化。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是一个互相衔接、联动的体系,每个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但对其他岗位都有纠错、互控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提升合同管理的水平。

6.合同文本的格式化。合同文本的格式化首先以合同法为前提,尤其是格式化合同涵盖了法律规定的主要条款,在客观上起到了法制宣传的作用,提高合同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加强合同文本格式化的普及,也可大大减少经济合同纠纷。

7.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保障,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开发适用企业自身的合同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合同处理流程的信息化,不断提升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六、结束语

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产管理 宏观管理 标准管理

我国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并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从胡总书记在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重要标准制定的指导与协调”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再到后来召开的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要求把“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作为今后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事实表明,标准管理工作是“标准、专利、人才”三大战略的总称,是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需要重点突出、加强的领域,并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标准管理工作的变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企业管理的紧迫环节。

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规定,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优秩序,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或协商一致制定并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以科技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共同利益为目的。同样,WTO/TBT中规定,标准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以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生产方法提供规则及指南的特性文件[1]。总之,标准是固有的,要把标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标准化。因此,标准化是标准本身及其社会化的活动。

某矿产企业拥有钼采矿、选矿、冶炼、化工和金属深加工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十一五”期间,某矿产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以“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保持领先优势,支撑企业发展”为指导,逐步把标准化管理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的重要手段,主动进行技术、产品转型升级,努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进步成果丰硕。现有产品标准44个,企业检验标准26个,产品标准的覆盖率100%,其中12个产品不同程度采用国际先进标准(5个等效采标)。

1.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现状

1.1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标准管理工作,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标准水平和产品质量,某矿产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管理办法[2]。

某矿产企业所涉及的标准是指产品质量标准、计量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是企业发展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搞好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实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检查。

某矿产企业制定或修订标准的范围如下:

(1)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

(2)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细化、补充品种规格和技术要求,作为企业标准;

(3)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补充和提高某些技术要求,作为企业标准。

某矿产企业制定标准的原则如下:

(1)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保证安全、环保和卫生,充分考虑使用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

(3)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4)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5)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能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符合使用要求,技术进步,经济合理;

(6)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

(7)企业范围内的标准之间应协调一致。

某矿产企业标准的起草、审定、批复等程序具体如下:

(1)企业根据技术进步,安全环保、用户要求等情况,编制下发企业标准制定或修订计划;

(2)各单位根据企业计划和要求,具体组织企业内部技术人员起草或修订标准;

(3)企业组织审定标准,并统一编号;

(4)企业批准后、备案;

(5)企业标准的编号按国家《企业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6)企业标准实施后,要适时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为三至五年,当有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实施后,应及时复查。标准的确认、更改、修改或废止,由企业,并按规定要求备案。

某矿产企业各单位在积极加强对产品标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的同时,主要单位还配备专职或兼职产品标准管理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各单位产品标准管理人员按企业要求把本单位的标准管理工作做好,并积极完成好企业交办的其他有关标准的具体工作。

1.2标准的备案

某矿产企业的标准在后的三十日内,向国家、省份或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备案,经过备案的产品标准才能作为合同和生产经营的依据。

产品标准备案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申报标准备案的正式公函一份;

(2)产品标准正式文本两份;

(3)产品标准编制说明(包括编制依据,水平对比和必要的试验验证)一份;

(4)产品标准备案登记表两份;

(5)产品标准必须符合标准编写的规定,并与相关标准协调一致。

某矿产企业开展标准制定或修订工作以及承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所发生的费用从企业列支。承担标准制定或修订的单位要根据企业年度标准工作计划,提出用款申请报企业审查,经企业批准后,财务部办理拨付事宜。标准制定或修订工作完成后,承担单位将费用发生情况报企业审查,经企业批准后,方可报销。

1.3标准的实施

某矿产企业的标准一经,各单位必须贯彻执行。企业在产品销售合同中采用推荐性标准或另有特殊规定,应视为强制性标准,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各单位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检验,经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由质量检验部门签发合格证书。产品包装物和说明书应注明执行标准的名称、编号。各单位开发新产品时必须考虑标准化要求,在产品设计、鉴定和定型时,以及产品改造,技术引进中,必须进行标准化审查,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不得批准定型和批量生产。

标准管理人员必须正确行使职权,对违反企业产品标准规定的行为,有权制止,并向本单位主管部门或上级部门及时报告,对不符合标准规定的技术文件,有权不予签字。

各单位贯彻标准不力或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企业会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一般按造成经济损失的10%处罚责任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解聘职务、解除劳动合同。并按造成损失的适当比例责令其承担赔偿责任。标准管理人员因失职造成不良后果,要视情节轻重,按通报批评、解除职务、调离工作岗位、解除劳动合同处里,并责令其承担1000元以上的赔偿责任。

2.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制的问题

2.1由企业标准管理部门引发的问题

企业标准的拟定、修订、实施等工作,由企业的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属于行政事务范畴,一般不利于标准的发展。首先,行政人员的素质有限。大多数行政部门人员不是专业技术人才,对某项技术的掌握是有限制的,而标准是专业性较强且更新时速之快的技术知识。这样就会造成行政人员受文化知识和技术支撑等的影响,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反应较缓,间接地降低了对标准的修订、审查工作的效率。其次,企业的行政部门既当划桨者,又当掌舵者。标准的拟定、修订、实施等工作隶属市场行为,理应由终端承担,标准的监督工作属于社会行为,亦可由终端承担,而企业行政主体的职能应是制定者而不是执行者,所以要把产品标准的拟定、修订、实施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产品下游操作。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实施标准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产品与服务的整体质量。标准化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标准实施结果的监督,尤其是对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总体来说,我国标准化工作基本上是以强制性标准为主要形式开展的,标准管理也是以监管强制性标准为中心开展的。在我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从事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由于强制性标准的特殊性及产品标识的规定要求,执法人员很容易通过产品标识来判断企业产品的不合格并对其作出处罚。由于大部分强制性标准的可操作性强,造成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无论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执法方面,均侧重于强制性标准的管理而忽略推荐性标准的管理。类似的还有,标准化工作人员一般只对强制性标准加强管理,而对推荐性标准的管理不太重视,从而形成了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简单化[3]。在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推荐性标准包括宣传以及监督推荐性标准工作都是很难展开的,企业的标准管理部门还存在一个“重处罚轻管理”普遍现象,不仅在执法部门还是管理部门都有经济指标,这都是为了提高部门的经济利益,强调对违法违纪的处罚力度,而对其管理却置之不问。因此,企业实际当中的标准管理工作体制是不合理的,也存在片面性,更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标准管理的全面发展。

2.2由企业标准法规体系引发的问题

由于企业暂时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标准法规体系,因此产品标准成了唯一的国际市场衡量标准。发达国家甚至不承认企业的强制性产品标准具有标准法规的效力。企业的产品到了国外,经常受其他国家技术法规、先进标准的限制和制裁,产品被清退或被没收、罚款。虽然,企业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在执行上具有这种标准法规的效力,但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毕竟不等同于标准法规体系,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的合作商根本不承认企业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法律性。标准法规体系的缺失,使得企业标准管理工作大打折扣。

产品的合格与否是根据产品标准判定的,加强产品标准的管理工作是促进本地产品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由于每个省市标准化程度是不一致的,因而其标准管理体制也是有差别的。每个省市都有制定地方标准的权利,由于产品地理位置的差异性,生产技术的差异性,因此同一种产品可能其技术要求也不一致,其地方标准也不同。企业在本地的生产行为也许是合法有效的,但是一旦在外省投资建厂,其生产行为可能会触犯当地标准化法规。一是,每个省市的标准管理规定不一致;
二是,每个省市的地方标准的技术要求也可能不一致。标准管理工作本地化,非同一性现象,极易引起企业在外地投资建厂的不理解,误认为是乱收费或乱作为。另外,由于各省市都有制定地方标准的权利,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省市的地方标准的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产品的进入,构成区域壁垒,也不利于企业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性推进和产品的发展。

2.3由企业人才、资金方面引发的问题

人才是保障企业标准可行性的重要条件。由于企业标准的多样化,不同的产品标准也不一致,因此标准是技术专业化与标准化专业化的合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标准的更新速度加快、科技日新月异、大学标准化专业课程较少、人员流动等,在县级、地市级标准管理部门、中小型企业中懂标准化人才的匮乏。再加上企业标准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多数对企业产品的服务能力是有限的;
而在基层的技术人员不了解标准的更新情况,以致新产品制造出来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
在开发新产品时忽视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以及国际通行规则,以致产品受检时不合格或受国外技术壁垒,损失巨大。标准化人才是专业人才,企业标准化管理人员有限而且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对标准管理工作是严重阻碍的,不利于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资金同样制约着企业标准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多年来,企业标准的制修订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部拨款,一直作为补助经费支出,没有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和预决算制度。据统计,我国制定一项国家标准得费用少则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而每年申请得标准项目都在 2500 项以上。受标准经费制度的限制,对处于当前困境中的企业而言,急需的产品标准得不到制、修订和标准化工作得不到展开,与地方标准组织联系相对减少,对企业管理、产品服务构成限制,阻碍企业经济发展的稳健步伐。

总之,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多方面的,解决目前严重的、紧缺的问题,比如提高标准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带动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的。

3.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系改善的对策建议

3.1完善企业标准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上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标准化工作实施统筹安排,很有现实指导意义。当前,我国标准发展步伐非常快,标准作为产品研发的结晶,一个新的标准的诞生往往预示着一系列标准的衍生。标准只有处于良性发展阶段,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5]。

现如今标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做好标准统筹工作,协调标准发展战略,已成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新思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将形成主要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加强对重要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并优先采用”。一个企业应从系统的角度上管理标准,对标准的创新工作、推进工作形成科学指导。

首先,企业应对标准实施项目管理。所谓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标准的项目管理,要求组织者或管理者在标准编制到过程中,对标准前景进行预测、编制计划、起草与协调、实施与控制、评价与创新。对标准进行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利于企业节减资金和提高效率。运用项目管理,对标准编制形成系统方法,保证了编制工作的进度和有效性;
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能对标准的发展态势予以掌握;
对标准的实施予以控制、评价,及时改进标准,避免标准的闲置,保证了与社会的和谐、与市场的接轨、与产品的配套。

其次,企业应立足宏观角度,拓宽资源信息平台,加强信息管理。现有的标准资源信息平台,基本上是以各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为母体构架的,内容以查询标准为主,资料更新频率低,出错率较高,有时同一个标准在不同网站检索出两种结果。企业机关部门作为上游部门,应当建立具有信息权威的专业网站,能为标准的起草、修订、实施、查询提供最新资料,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动态提供最新资讯,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标准信息统筹,为企业标准战略发展提供理论框架。

3.2加快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服务建设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服务建设,直接关系到标准工作适应市场化的需要。标准不再是藏在标准图书库里的知识,而是像畅销图书一样可以方便购买、方便查阅。企业标准管理提携信息化建设是标准体系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综合发展,通过信息公开、信息归档、信息查询等辅助工序是整合标准资源的需要,为其提供自上而下的服务渠道,实现企业、客户自下而上的搜索目标。企业标准管理体系信息服务建设,既是标准管理工作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必要补充,也是加快企业标准管理体系发展的推进器。通过实现标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加快标准制修订程序、实现标准方便查询等,进而创造标准市场价值。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推广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电子政务是建设和谐企业,形成依法办事、文明窗口,构建全体员工参与型的必然需要。企业标准管理部门应加强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在统一规定制约下,整合企业标准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信息标准化数据库,推广统一的标准化数据电子模板,形成企业标准信息服务一体化的格局。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服务建设,要在标准管理部门内部组建覆盖面较广的网络信息化组织体系,加强各级管理层次的技术交流、资源共建共享、创建信息服务平台;
为了避免行政管理与技术服务交叉。还应要标准服务机构脱离行政部门,成为一个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咨询机构。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是一项非常专业的管理科学,因此标准信息专业服务也应走公开化、透明化。企业标准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是提高标准有效性、实用型的良好举措。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各个单位熟悉标准制定的过程,及时与标准起草单位沟通,提高标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可以规范企业标准主管部门的审查制度,公开办事程序,防止标准制定中的个别单位行为或个人行为。标准的信息化,还包括标准的公告制度、网络查询、网络发行等,这些都是简化行政管理的必要补充,是加速企业标准推广的必要手段,为企业与客户快速获取标准建立了必要的沟通渠道。

3.3发展企业标准化组织队伍

发展企业标准化组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要参照国外组织模式,也要有中国实情特点,既可以是官方组建的全国性行业协会或技术委员会和地方组建的区域性组织,也可以是企业联盟和民间的草根组织,还可以是国外非营利性机构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等。企业标准化组织的发展应朝着与当地政府合作协调的方向发展,应成为政府管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工作的一个重要力量。企业应该推荐高级技术人才或专家积极参加标准化组织,选派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国内标准化活动,参与企业间事务的合作项目。企业及其相关标准管理部门应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对标准化组织建设给予支持,支持组建各种具有专业性的标准化组织,在外界具有一定特色的企业内组建标准委员会分会或矿产行业联络处,培养各种类型的标准化人才,允许其自愿加入标准化团体。根据矿产行业发展和面对国内技术垄断的特点,可以广泛发展由相关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建立专家论坛,针对某项高新技术共同制定合作规程和制度,共享信息、双赢互利。

4.结束语

矿企的标准管理既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发展的体现,也是全球市场交换衡量的一种工具,而作为企业经济体制变革的一部分,在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透过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运行的模式,标准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日益增多,相应的标准落后已经严重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发展,虽然管理体制正在逐步进行改革,特别是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取消了部门的条条管理,做出撤销或合并,使着企业的管理体制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步伐前进,但是某矿产企业的标准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在标准管理的办法实施的近几年来,部分规范条例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国际市场环境的市场需求相抵触。如何立足宏观角度建立标准管理体制,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才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标准管理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某矿产企业管理制度汇编[G].2008,148~151,152~156

[3]汤万金,房庆,杨赛等.关于我国标准管理体制转型战略的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10):7

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监理程序化控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监理控制及其重要意义 控制就是指“制约一个系统的行动,用最少的信息,实现最优的调控,使之适应于环境的变化,以取得最大的预期效果”。控制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保证目标,决策、部署安排得以实现的手段。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一个系统目标的实现。

工程项目控制就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地进行投资目标值、进度目标值,质量目标值与实际投资支出资、实际进度值、实际质量值进行比较,若发现偏离目标,则采取纠偏措施,以确保项目总目标的实现,这就是工程项目动态控制。

监理受业主的委托以合同为依据,对工程项目实施进行监督与管理。控制是监理任务的核心,从根本上讲没有控制就没有监理,控制是建设监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其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要使监理控制有成效,就必须坚持控制程序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2 、坚持控制程序化是做好监理控制工作的前提

监理程序是从监理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工作次序。

施工阶段的监理程序是在施工程序基础上形成的,严格执行监理程序就能使施工过程中各主要环节、主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只有在受控状态下才能把握住施工过程中活动脉搏,适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例如,工程开工前须按监理规定程序报送开工申请书及相关施工技术文件,经监理批准后才能开工。这个程序无疑强化了施工承建单位充分做好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同时保证监理的正确意见被采纳吸收,实现了事前控制。施工过程中坚持单元(工序)质量检查验收程序,即上道工序没经监理检查验收,下道工序不能施工。这个程序保证单元(工序)质量在受控状态,实现了事中单元质量控制。工程出现质量事故,事故处理程序保证监理事后控制。从这个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控程序可以看出,它反映了施工规律、顺序,它制约了质量系统的行动,保证工程质量主要环节,主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再如,工程款支付程序,它保证了支付这个系统按照一定顺序、一定的审批权限及相关的支付标准和要求高效有序运行,有效地控制住支付系统;
其中没有监理工程师付款签证,承包商就得不到付款,这就实现了监理质量一票否决权,从而保证监理工程师在现场中心地位,故坚持监理工作程序化是做好监理控制的前提与保证。

监理程序可归纳为三大类,其一,为运行管理程序,主要为业主、监理、承包商二者之间联系及管理流程,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其二,为监理内部质量体系运行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及其传递途径;
会议协调;
各种监理业务处理程序;
资料的分类、整编、归档、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
建设各方的关系及其处理。这些程序运转直接影响监理工作质量,它是做好监理控制工作的内在因素,内在的根本保证。凡是成功的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质量组织体系,质量体系的优劣除反映在人员素质、专业配套、组织结构运转、效果可衡量性外,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可控性,可控性依赖信息传递畅通,信息传递、反馈的途径就是程序。内部可控程序无疑来自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体现命令源,责任与权限控制;
横向保证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和信息流程。其三,就是围绕监理任务落实制定的外在控制程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施工进度控制程序、支付结算控制程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索赔、工程变更、施工分包队伍审批、竣工验收等程序,这些程序是监理控制程序的核心与关键,它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先后开展顺序和衔接,保证监理监控不漏监,同时这些控制程序都在相应的系统中制约了系统的行动,保证各个系统在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控制程序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3 、坚持标准化管理是做好控制工作的基础

监理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指:把“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三方面监理内容从形式到内容都转化为标准化管理和控制,使每一项每一步工作都有统一规定、统一要求,都有标准依据,都有定性、定量的衡量标准。标准就是对随意性的限制,因此它是控制的基础。

监理项目标准化管理一般归纳为“形象”标准化管理、“现场”标准化管理和“文档”标准化管理三大标准化管理内容。

“形象”标准化管理就是把监理组织机构、监理工作宗旨、监理人员职责、监理工作程序、监理人员值班制、承包商质量体系等都要以一定的形象形式展示出来,以利从形象上就一目了然了解监理工作运行的概貌。“现场”标准化管理,就是预控、过程监控,复验和签认等都有规定程序、统一的内容要求,明确的岗位职责和相关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图表,做到每天有监理日记、每周有协调会议纪要,每月有监理月报,同时这些日记、纪要、月报都有统一的标准规格、规定的项目内容。“文档”标准化管理,包括文件归类按照统一规格,统一标准分门别类归盒归柜,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

监理标准化管理内容从内涵上可分为监理内部管理标准化和外部控制标准化两个方面。其一,内部管理标准化是监理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可操作性,是规范监理内部组织运行行为和个人行为,使监理内部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好劣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具有可衡量性,以建立起奖优惩劣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是做好监理控制的内在保证和基础。其二,外部控制标准化主要是将工程质量、进度、支付结算、信息与合同管理转化成标准化控制与管理,要求施工承建单位按照监理规定的标准化控制要求进行工程实施方案策划、实施、检查、纠偏、支付与竣工。诸如,施工过程中施工承建单位必须按照监理要求的内容标准、表报形式,报送各种工程项目签证、认证、检测、评定、支付等标准图表及标准化的各种验收资料。标准化控制一方面规范了监理服务行为,有利于监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限制承建单位在管理方面的随意性,推动他们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外控标准化的主要目的,也是外在基础。例如,监理工程师要把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的计划、实施和控制三结合的图表制定出来,需有相当的理论和工程经验才能做出,这样就强化监理对合同的全面理解,迫使监理工程师去钻研业务与监理理论;
与此同时也要求施工承建单位按照监理制定的标准化管理内容要求去做,推动他们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同时,若这些标准化管理得到业主的认可,只要监理都按照标准化去做,工程出现了偏差或没有达到合同要求,监理工作质量优劣也有衡量标准以利鉴别是非,客观评价监理工作,所以它是做好控制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4、 坚持控制科学化才能提高监理控制水平和成效

科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坚持控制科学化就是在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投资中找出各自的内在客观规律和三者之间矛盾对立统一的内在联系,监理工程师遵循这些客观规律去运作,以促进合同目标最佳实现,从而体现监理工程师的控制水平和控制成效。

控制科学化包括控制依据的科学化、控制程序的科学化、标准管理的科学化、监理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及合同管理与协调的科学性。

4.1监理依据的科学性 监理控制成效直观表现在施工承包合同目标的实现,而合同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监理控制水平,同时取决于合同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施工承建单位完成合同目标综合素质,涉及建设各方的相互配合。监理控制的依据是监理合同和施工承包合同。监理合同主要反映业主给监理的授权范围、授权程度以及监理的物质基础,授权范围和授权程度直接决定能否充分发挥监理潜在水平和能力;
物质基础决定了监理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源和设备投入,投人多少与高低,直接决定监理的控制水平与成效。施工承包合同是监理控制的主要依据,合同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直接决定监理控制的科学性。

施工承建单位的综合素质是决定能否全面覆行合同义务,实现合同目标的根本保证。选准一个守信用、重合同,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一个与承包工程的规模、技术不相适应的不合格施工承包单位,监理是难以通过控制来实现合同目标的,能做到的仅仅是通过监控把合同风险减少到一定程度。因为社会监理性质属于技术服务和咨询而不是承包,不是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它的责任是通过科学的控制促进合同目标实现,而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监理工程师是否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通过科学的控制与管理转化矛盾,化解矛盾,把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对工程项目建设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合同风险。因此,衡量监理控制成败不仅仅直接地表现在合同目标是否实现,在建筑市场未完全规范的条件下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监理控制水平和水平的发挥,即衡量监理控制成效,一方面看所承建的项目合同目标是否实现,另一方面当合同目标没有实现时要分析产生的原因,考察监理的控制水平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监理对工程建设所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那么怎样考察监理的控制水平呢?那就是考察监控的科学化程度。

监理依据的科学性包括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令、法规,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质量标准、设计文件、监理合同、工程承包合同等。这些都是监理工作之本,都是从长期工程建设与社会实践中总结提炼的科学结晶,控制是否科学化的根本就在于是否按照这些依据去控制,守“理”者不问,违“理”者必究,执法要严明,做到铁面无私,一丝不苟,既要当好工程建设中的执法官,又要做好工程质量卫道士,对监理依据要全面理解融会贯通。科学的精髓是动态的,又是不断创新的,一方面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规范、标准进行监控,另一方面提高大胆创新,积极慎重引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以科学利用。对于合同的某些条款和设计文件中的不妥之处,积极通过一定程序一定审批权限加以完善、修正和优化使其更具科学性。

4.2 监理程序的科学化

控制程序化虽然能控制相应的系统的行动,但并不能保证行动内容的科学化,只有当控制程序科学化才能更好促进合同目标的实现。监理程序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按照这些程序去控制,能否制约相应系统的行动(能否把各自相应系统控制起来);
其二,能制约相应系统的行动,同时程序所涵盖的内容要满足相关要求并具科学性;
其三,是否有利于化解和转化各种矛盾促使合同双方维护合同的严肃性,认真覆行合同中的权力与义务。

例如,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坚持这个质量控制程序就可以把质量系统的行动制约起来,但并不等于控制内容就合理就科学,要使其具有科学化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化监控,它包括预控(事前),施工过程监控(事中)和后期监控(事后),其中事前控制内容为:施工队伍技术资质能否满足合同要求;
质量保证体系及监控系统设立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施工机械设备技术性能是否满足施工需要;
原材料、半成品及构件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鉴定与试验的科学性可用性;
设计文件的会审与技术交底的科学性;
测绘系统布设及精度能否满足要求。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审查内容包括①编制依据的科学性⑦施工程序安排是否科学③劳动力和资源供应是否相适应④施工的主要方法是否科学⑤技术组织措施是否科学。事中的控制内容为:工序质量监控科学化;
质量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合理性;
施工作业的规范性和检查科学性;
单元工程、分项、分部工程和各项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合理性;
原材料、半成品试验与抽检的科学化;
组织质量信息反馈的先进性。事后科学化监控内容为:工程验收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竣工验收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化。

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一系列程序化的监控使其各项程序中控制内容满足合同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规定,使其更具科学化。

4.3 监理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 监理的方式方法要讲究科学化。监理方法科学化包含监理工作方法和控制方法科学化。其一,监理工作方法的科学化首先表现在监理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就是要在监理实践中坚持“两点论”,用辨证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和处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用公平、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去处理施工合同中发生的矛盾。工作方法的科学化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控制中分清主次,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即可迎刃而解(如制定工程质量目标控制点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典型);
坚持严格监控与热情帮助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理方法。其二,监理控制方法科学化,主要指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对工程项目实施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动态控制,以事前、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强调监理工作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指导性,最大限度地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目标管理及科学化的统计资料分析,这些都构成控制方法科学化。

控制手段包括旁站监理,指令性文件,各种会议,支付手段,严格执行监理程序,工程测量,检测试验,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手段,运用这些手段时要得当,有度、合理、有效、技术先进等构成控制手段的科学化。

4.4 合同管理科学化

工程质量目标、工程进度目标和工程投资目标构成了施工承包合同目标,合同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存在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监理在合同管理中决不能孤立偏面地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两方面,在控制中要合理、科学地统筹考虑目标的整体利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和投资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矛盾中求得目标的统一,寻求最佳的项目目标控制方案,这是合同管理中最具科学化的一项工作。

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输油企业;输油工艺;标准化管理;标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44-01

1 输油企业标准化管理的主要任务

(1)标准化工作应立足技术层面、工艺层面,并确立标准化工作为生产、经营服务的思想。如果把标准化工作立足点放在管理层面上,则标准化工作呈现虚化状态,远离经营管理的核心。当标准化工作立足在技术层面、工艺层面,则标准化工作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以技术标准为合理内核,生产、经营、管理、科研协调运作的新的经营管理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充分重视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将企业及行业标准直接配置到相关岗位。许多技术工人只知道岗位责任制,不知道与本工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通过配置标准到岗位,并组织工人实施标准,可增强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意识、强化员工的工作责任,统一规范员工生产设备操作程序。从安全角度讲,明确了生产设备操作的安全要求,扩展了岗位员工对输油安全管理的认知范围,加强了员工设备操作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岗位工人对设备操作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并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及防止事态扩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建立相应的技术量化指标进行输油生产过程中的运行控制,达到降低运行成本的目标。没有技术指标及其量化指标作为合理内核的管理标准是虚化的钝化的管理标准,这种状态下反的全面质量管理也是虚化的和钝化的管理工作。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工艺操作标准,对各输油空况下的运行参数进行描述和规定;对各种输油设备操作过程、要领、参数运行范围及安全极限进行描述和规定,保证生产运行平稳、高效、安全的目标。

此外,建立“纵到底、横到边,人人有专责”的岗位标准和操作标准,在满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章的要求的前提下,体现属地管理,将岗位职责细分到人,同时做到劳动组织最优化规范管理流程,提高操作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完成单体作业的规范和风险控制,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基于上述考虑,可建立并推行“岗位标准作业程序”,以岗位为核心,贯彻体系思想,突出岗位操作,涵盖岗位管理。要理清岗位工作界面,细化、量化岗位操作,必要时对岗位工作制度重新确定,对岗位分工进行调整,对劳动组织重新构建,对作业流程进一步优化。

(4)理顺管理标准、岗位规范、岗位责任制、技术标准的关系,使之统一、清晰和规范。对已有的岗位责任制及岗位规范进行重新梳理,剔除已不适合当代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要求及管理流程的部分,并依据现行的技术规范、标准或管理流程要求进行修订、完善,使之实现内在的统一。

(5)建立专门推行标准化的机构,确保标准化顺利实施。企业标准化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标准,以及对标准的实施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应建立主管领导、安全总监,标准化管理人员、输油站领导、技术人员、班组长参加的三位一体的信息反馈机构,有力保证企业标准的实施和执行,同时使基层对实施的标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及时收集各类标准执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实时向上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反馈信息,以利于企业标准的定期修订和完善。

(6)依靠企业标准从设备的可靠性、运行操作的安全性、监控保护系统的灵敏性三个方面将生产管理系统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标准化,为企业实现各项管理职能提供共同遵守的准则和科学依据,以便更加合理有效地调动、组织生产活动中各种要素和环节,使企业管理高效、合理、科学。

2 应用举例――第一输油处管道技术研究所标准化开展情况

2009年度,第一输油处管道技术研究所根据本处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组的工作安排,结合部门自身实际,开展输油工艺技术标准化。

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通过对其输油设备生产能力及输送工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取最佳的输送工艺路线,确定最合理的工艺方案,规范工作,有效降低工艺成本。

二是充分把握标准的重要作用,按照以标准为本,制度为纲,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为目,纲举目张的逻辑关系,2009年度完成新增、修订制度10项,标准管理流程10个,工艺操作标准7个,操作规程10个。

2.1 制度修定

纵向上认真学习上级专业主管部门和国家行业相关规范标准,横向上收集借鉴油田内外其它长输管道企业相关专业管理制度规程;与此同时,研究所各组室、各专业将前期学习结果与本处目前在用专业管理制度规程相结合,依照各专业掌握的相关最新企业标准及行业标准,分析几年来的制度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认真研究梳理,将业务所辖制度分成“适用、修订、废弃、新增”四部分。根据梳理结果,初步确定了制度修订大表。

2.2 工艺操作标准

通过对以往成熟的科技成果加以利用及平时积累的经验资料加以整理,按照流程清晰、参数明确、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的原则,针对我处输油生产的关键工艺操作,制定出适合各站实际的工艺操作标准,通过精炼的文字描述及流程简图,明确规定各工艺操作的适用条件、工艺操作内容及顺序(包括阀门及设备操作状态)、工艺参数控制指标,然后作为生产现场的指令性文件,有效指导场站操作及生产运行。

2.3 设备操作规程

针对负责管理的站控室工业空调、UPS、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操作,制定出图文并茂的操作规程,将操作要领、操作步骤、操作参数简捷化、直观化、图片化的表达出来,达到有效指导、固化岗位操作的目的。

以国家颁布的一切法律、法规条文、政策为依据,标准化对象能满足一般需要为前提,促进整体构成精炼合理。以达到最高的功能效果。对标准化对象进行比较和筛选,消除其多余的可替换的和低效能的环节,使管理项目、管理步骤简化,使原材料分类简化等等。标准的文字表达准确简明,逻辑严谨,避免不易理解或歧意的可能性。

3 体会

(1)制定好的各项技术标准、岗位操作标准一定要进行现场测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场测试首要解决的是现场符合性问题,各项标准均应建立在科学和实践经验综合成果的基础上,要做到符合实际,有效指导生产。因此,各项标准的指标和技术参数要经过现场反复试验和验证,做到准确无误,同时广泛征求场站的各方面意见,以得到严谨的科学论证。

(2)输油工艺标准化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规范和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以适应生产为宗旨,应按PDCA管理法对其合理性、时效性进行长期维护和改进,延长其生命力。

(3)标准化工作必须做好继承和创新,没有继承,标准化工作就会失掉根本,没有创新,标准化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标准化工作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才能与时俱进,贴近实际。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标准及标准体系的结构、形式、规格和性能参数等进行选择、设计及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合同标准化管理范文第5篇

一、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特点

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不同于一般的工矿企业标准化,这是由于公路施工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为了搞好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就必须把握公路施工项目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各项标准。公路施工项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施工项目的多样性、复杂性。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公路工程,按照公路工程的使用功能不同,项目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即便是使用功能、结构类型相同的项目,建造在不同地区,也因建设条件不同,在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地基处理等方面也就有所不同。

2、公路施工项目的一次性。一次性是公路施工项目的最主要特点,也可称为单件性。其含义是没有与此完全相同的另一项任务,不同点表现在任务本身与最终成果上。

3、公路施工项目目标的明确性。公路施工项目的目标有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成果性目标是指公路项目的功能性要求,约束性目标是指限制条件。

4、公路施工项目作为施工项目管理对象的整体性。一个施工项目,是一个整体管理对象,在按其需要配置生产要素时,必须以总体效益的提高为标准,做到总体优化。

5、施工队伍的分散性、流动性。公路产品是固定的,而操作人员是流动的,这与工业产品的生产正好相反;
一个公路施工项目确定后,施工队伍就要进入不同的现场进行施工操作,一个公路施工企业还可能同时要在若干个工地上进行作业,这就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项目管理标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6、 施工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从施工项目经理部内部来说,组织施工是多工种的综合作业,各工种的配合衔接,各种材料、施工机具配套供应,协调组织,要得到企业的全力支持;
从外部来说,往往需要一些专业化企业、公用事业、运输、市政设施、劳务等其他部门的配合协作,涉及面很广,而且有很强的综合性,在这种情况下要取得比较理想的预期效果,就必须有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标准。

7、施工的条件变化大,可变因素多。施工的条件有自然条件,如:地质、地形、水文、气候等;
有技术条件,如:结构类型、技术要求、施工水平、技术装备,材料和半成品质量等,这些条件常常是多变的,因此施工生产的预见性、可控性与工业产品相比就较差。譬如工程建设施工大部分是露天作业,受冬季、雨季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掌握冬、雨季施工的特点,对冬、雨季施工应采取哪些技术措施,这都涉及到技术标准的问题。

8、施工方法的落后性。目前,我国的施工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手工操作仍占有很大的比例,给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二、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内容

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内容是关于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制定、实施和考核。

1、技术标准。公路施工项目主要是贯彻执行国家、行业颁发的各种工程建设施工及验收规范、设计规范、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及安全卫生标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频发的施工操作规程、分项工程工艺标准;
国家、行业和地方颁发的各种建筑材料、半成品质量标准和检验试验方法标准等技术标准。对于目前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施工新技术、新工艺,要进行科学研究并在取得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施工项目技术标准。但是,由于开展施工项目标准化工作无论从广度、深度或标准化意识等方面都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目前,制定技术标准的数量很少。在合同情况下,执行合同标准。技术标准是对“物”而言的。

2、管理标准。管理标准是:“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也就是说:管理标准是包括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全部管理内容、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等方面的标准。施工项目主要贯彻执行管理基础标准、信息管理标准、方针目标管理标准、计划统计管理标准、合同预算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物资管理标准、设备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运输管理标准、试验检验管理标准、劳动工资及人事教育管理标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财务成本管理标准、审计管理标准、档案管理标准、计量管理标准等管理标准。这些标准要在施工项目管理中贯彻执行,但又有侧重。管理标准是对“事”而言的。

3、工作标准。工作标准为:“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施工项目一般应制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干部通用工作标准(包括决策层、中层、一般干部工作标准);
生产岗位工人通用工作标准;
生产岗位工人专用工作标准等。工作标准是对“人”而言的。

三、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任务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在公路施工项目标准化的管理工作中,应设置标准化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标准化人员,设置相应的标准化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标准化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考核,以保证项目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1、贯彻国家标准化工作及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编制施工项目标准化工作计划

2、组织制定、修订施工项目标准。

3、组织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4、 对项目实施标准的情况,负责监督检查。

5、参与研制新产品,推行施工新工艺和企业技术改造。

6、做好标准化效果的评价,总结标准化工作经验。

7、统一归口管理各项标准,建立档案,收集国内外标准化情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