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09 15:3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风险管理案例【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五篇】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1篇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
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
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系列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52-0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学专业教育在中国有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的阶段,进入了追求质量深化内涵的新阶段,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中国金融市场迅速成长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本文拟从提高金融专业教育课堂效果的角度出发,以金融学专业的重要课程“金融风险管理”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纪2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它是一种适合于管理专业教学特点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金融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宗旨是让学生站在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角度,扮演金融机构管理者的角色,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学会审时度势,进而作出合理的金融投资决策。

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在国外大学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适合这些门类的所有课程。因为这些学科课程往往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该领域的知识框架和原理,案例教学法不太适合采用。更为关键的是金融风险管理在国内外高校中开设时间相对短暂,故很有必要根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在特质,来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国内学者陆春(2009)认为,考察某门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应性可以从十个方面的标准进行权衡考量,(1)学院自身建设,(2)教师数量,(3)案例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4)教师的知识结构,(5)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程度,(6)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7)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况,(8)课程的性质目的,(9)理论知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比例,(10)教师的教学经验。邢小军等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另外一门重要课程《国际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实践教学法的特点,采用DELPHI法对陆春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充实,形成了更加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判断此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我们认为,可以借鉴邢小军的指标体系,来判断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是否适用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两门课都属于金融学的专业方向课,相对其他金融类课程来说,课程产生的时间都不长。具体的指标标准分述如下:

(1)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是科学型硕士或者更注重理论研究的话,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法的适用性较弱;
如果是本科学生或者MBA学生,那么案例分析的适用性就较强。

(2)建立案例库的难易程度。如果课程无法建立数量充足的案例库,那么教师即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案例教学法也只能勉强维持。

(3)课程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比例。理论适合循循善诱地讲解,不适合案例讨论和实践模拟;
故理论知识的比例越少,课程越有利于案例分析法的采用。

(4)教师的知识结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储备,案例大多涉及金融管理决策问题,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往往需要将金融学的各种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综合。另外,案例分析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验,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突况的处理能力。

(5)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肯定不能是一张白纸,学生必须事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拥有一定的专业分析能力,才能够完全融入课堂讨论的氛围之中。

(6)教学工具的完备程度。电脑、投影仪等常规工具是最起码的要求,可能还需要有案例讨论室、网络链接、交互式教学工具等,否则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将很难体现出来。

(7)学校的政策支持程度。由于案例教学法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故高校的绩效考核政策倾斜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虽然在课堂上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工作量的确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在课前的准备设计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地上升,因而在工作量的计算方式上需要作出一定的倾斜。

(8)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程度(喜好或厌恶的程度)。学生是教学的受众,所以学生的态度将会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学生喜欢、至少不厌恶抵制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学生们最大程度的配合支持。

(9)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态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及秉持的基本态度,会显著影响其采用的积极性与具体的使用效果。

(10)案例的真实性。真实性对教学效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教学中应该尽量选用真实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得案例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而且使其具有更高的说服力。

风险管理这个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前些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乃至社会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愈来愈多的高校开设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近距离地感受金融风险,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置各种金融风险。通过这门课的名称不难看出,尽管它有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但它最大部分内容还是属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是该课程适用案例教学法最根本的原因所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汇率浮动化,各类经济主体都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各种风险事件以及微观、中观和宏观的金融危机接连不断,所有这些都给该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为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层次选择相对适合的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将是新的教学方法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因素。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赶上了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可以轻松方便地从网上获取,他们最缺乏的是分析问题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比较厌倦,除了少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同学都渴望通过课堂学习直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案例教学法恰好能满足学生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让他们身临其境,自己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接受灌输。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

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堂教学更容易组织,讲授的内容重点比较突出。我们认为采用系列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更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每章内容教学时,往往同时提供三个案例,构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组成。

导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导入本章所要讲授的主题,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对时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选择近期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深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案例系列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讲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节交代完整,与本章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经典的。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比较深刻理解某种决策方法如何运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学生课后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要求难度比讲解案例稍低,案例设计中尽量避免设计过多的陷阱,这样将保证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详细分析,我们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完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丰富的国内外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案例;
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大学生,21世纪的学子更喜欢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以为,采取系列案例教学模式既遵循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我们期待案例教学法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中被更多地运用,结合其他先进教学法的采用,为实实在在地提高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陆春.我院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9.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贸合同;
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

为了自身的利益,签约的过程中合作双方都会有意无意的在合同中设下一些隐性的风险条款,如何规避合同中的风险,是各大企业职业经理人与风险规划师在签定合约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外贸合同风险条款的种类

想要对风险条款进行预防,必须先了解风险条款的种类。一般制定风险条款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品质条款:如货物编号、商品名称及规格各项参数;
(2)数量条款:如货物的数量、计量单位;
(3)价格条款:如货物的价格,价格的币种;
(4)支付条款:如付款方式、付款日期;
(5)装运条款:如货物装运日期运输的起始地与目的地;
(6)包装条款:如包装的种类、包装方式;
(7)保险条款:投保人、保险类别、投保金额、投保日期;
(8)检验条款:检验条款必须明确检验的地点与时间,检验的合格标准;
(9)索赔条款:如索赔的原因、索赔的证明、索赔的金额、索赔的日期。

二、外贸合同交易中常见的纠纷问题

1.品质条款纠纷问题

2013年,B国与C国签订一起关于机器设备的合同,合同中规定C国应该在B国制造设备的过程中就开始预付款。在合同签订完成后,C国得到消息称B国机器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于是立刻向B国提出终止合同并说明原因,B国提出由银行担保支付赔偿,要求C国继续履行合约,C国被迫接受条约。

2.装运条款纠纷问题

2013年,我国某工厂以FOB条件出售一批质量为一级的大米给A国,共400吨,装船运输前由第三方公证人检验,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标准,装运完成后向买方发出通知,不料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大米被海水浸泡,在货物到达目的地后,此大米的只能按照三级大米出售,买方要求卖方赔偿大米质量下降而导致的损失。然而,因为当初买方签订了FOB条件,卖方拒绝赔偿,最后买方按合同规定的原价接受了货物。

三、如何规避风险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企业利用“风险条款”来有效的维护了自身利益,有的企业由于对风险的不重视或者估计错误,意识到了风险条款却依旧义无反顾的跳进对方精心设计的圈套。因此,把握与巧妙的使用风险条款可以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与贸易交易中稳操胜券。所以,条款的订立是合作双方维护自身最大利益的协议的完结。在具体的贸易过程中,尽量不要制定容易产生纠纷的“风险条款”。合理条款的制定是保证企业正常贸易与创造效益的基础,在条款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起草贸易合同时对合作对象进行调查,对方企业的性质、贸易的诚信、货物质量情况都应该提前进行研究分析。案例一中,B国机器设备存在问题但进行隐瞒,并利用履约担保条约迫使C国继续履行合同。

2.实事求是,对自己和对方各项条件进行审视,制定合适的条款,不弄虚作假。案例一中,C国因为事先没有作充分的调查导致后来的质量问题,由此可见,在实际工作中,事先调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

3.循规蹈矩,坚定不移的按照合同签订的要求办事,对自己严格要求,不给对方有钻空子的机会。在案例一中,卖方出于自身条件与利益的考虑在合同中制定了风险条款,隐瞒了自己货物中的问题将可能造成损失的交易转移给了对方。这是十分有借鉴意义关于规避与转移风险的成功案例。该案例从侧面也暴露买方的一些问题,一是买方前期没有对市场与合作方做出充分的调查,二是签订合同时没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以至于在后期合约执行时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分散风险,对于自己存在短板的条款,发现它存在潜在风险时应该合理的将风险进行转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案例二中,品质条款、装运条款、支付条款、检验与索赔条款均对卖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与风险性。在品质方面没有考虑货物在不同运输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意外,不考虑潜在风险,导致货物发生损坏后只能自己独吞后果。该案例是恶意利用“国际贸易术语”的典型例子,对于合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应该进行细节分析。

四、结束语

在合同的签订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先对市场情况进行合理分析,进行多方面有关贸易的信息整合,为了保证合同如约执行,在合作对象的挑选上要严格把关,当发现风险不可避免时应该合法的进行风险转嫁。这是对外贸合同中风险的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玉翠.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BBK案例[J].2013,12(45):12-13.

[2]张大广.浅谈企业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管理观察,2012,7(18):85-86.

[3]陈黎萍.外贸集团企业风险管理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以申达股份有限公司外贸企业为例[J].国际市场,2013,37(6):28-29.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4篇

一、基层第一负责人引发的操作风险

(一)支行行长引发的操作风险。

黑龙江龙沙支行行长王晓东,伙同支行汽车信贷部经理李丽指使员工违规编造虚假存单、虚增存款、挪用汽车贷款保证金等手段作案,涉及金额5179万元,用于炒股、购买等。这里面不仅有单位负责人或业务主管人员授意、指使、强令下属违反规章制度办理业务的;
也有下属员工对负责人或者业务主管的违规授意和指令不抵制、不报告甚至迎合违规办理业务的。违规时相互配合,案发后同时被追究责任,黑龙江龙沙支行行长王晓东挪用公款炒股、购买案中,王晓东、李丽被开除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王晓东违规行为不抵制、不报告,按照其授意违规办理业务的刘东伟等5人也一并被开除,相关责任人员33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宁夏中宁支行行长史永安违规授信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造成承兑汇票垫付资金3850万元重大的资金风险。此案中史永安被开除,并移关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史的违规行为未抵制和报告的支行副行长郭立波及在史的授意下,违规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营业部主任刘勇、坐班主任田学霞同时被开除,相关责任人员19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二)营业机构负责人引发的操作风险

陕西省扶风支行岐阳路储蓄所负责人王列翠指使柜员挪用库款供扶风支行零售业务部经理孟宣余购买案中,王列翠、孟宣余被依法逮捕,给予开除处分。该储蓄所其他三位对王列翠违规指令不抵制、不报告,迎合违规办理业务,以至酿成案件的柜员也被开除,同时对7名有关人员进行了责任追究。

江苏盐城大丰支行北郊分理处负责人顾俊明、副主任顾铭指使柜员虚开存单4万元案,尽管涉案标的很小,只有4万元,但它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违规操作。该案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该分理处主任等人没有将合规经营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直接违规操作造成的。而柜员陈凌迫于领导压力,对开假存单不抵制,不反对,也是合规意识不强的直接表现。该案中分别给予顾俊明、顾铭开除处分,柜员陈凌鉴于事后主动检查、坦白问题,给予留用察看处分。

辽宁调兵山支行营业部主任宋秀昌在没有拿到有效票据的情况下,轻信承诺,指使营业部主管闻春梅违规办理贴现,致使2000万元银行资金被骗。经该行立即追缴,目前资金已全部追回。宋秀昌被开除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按照宋秀昌指令违规办理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不抵制、不报告,违规代客户填制电汇凭证的闻春梅也被开除,同时对相关责任人员15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山西平遥支行中都办事处主任史增平指使主管及柜员擅自支取企业存款200万元后潜逃,经该行及时追缴,于当日资金全部补齐入帐。根据《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和“四个一律”规定,给予史增平开除处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中都办事处会计主管兼坐班主任梁晋平,对史增平错误指令不仅不抵制、不报告,而且还擅自将本人代保管的现金支票出售给史增平,按照史增平指令通知会计邢淑娇、邓云私自解冻企业存款支取现金,隐瞒预警系统产生的“非工作时间办理业务”预警信息真实情况;
柜员邓云对史增平违规行为不抵制、不报告,化整为零给其支取现金。根据“四个一律”规定,分别给予梁晋平、邓云开除除分。同时对相关人员2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河南支行营业部主任关立新内外勾结骗取储户存款604万元用于其做煤炭生意、投资酒店、个人挥霍等。案件发生后,河南省分行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侦破案件,将关立新抓获归案,被骗取资金正在追缴中。现关立新及坐班主任叶喜萍、李志强,柜员尹建英、夏胜行,票据交换员周磊,支行副行长关革新一律被开除,相关人员6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二、柜员铤而走险引发的操作风险。

河北磁州支行柜员石险峰采取偷支储户存款、盗用系统内往来资金等手段,挪用公款820万元,用于购买。石险峰被开除,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支行营业室内勤主任张国慧,在对合并所系统内往来资金进行勾对时,发现两所对帐单为手写的问题后,没用及时向领导报告。根据“四个一律”规定,对张国慧等相关责任人员16人也进行了责任追究。

三、案例带来的警示

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教育警示我们:面对金钱的诱惑,必须把握好自己。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毁掉自己、毁掉家庭、毁掉同事、毁掉一切。

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也可以看出:没有哪一个犯罪分子能比以前过得更幸福、更自由,也没有哪一个犯罪分子能永远的逍遥法外。

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教育警示我们:把制度当儿戏必将酿成大患,有章不循、违章不纠,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纰漏都会埋下风险,甚至酿成大祸。

通过曝光案件辐射我行,我行目前仍有部分支行领导存在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到位现象。尽管经常可以看到某某银行又发生了大案要案,但这仍难以触动某些管理者的灵魂,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心存侥幸。在管理上说的多做的少,不能拿出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不能持之以恒落实到位,不能把严格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各个层面、各个岗位、各个环节。仍然存在人情代替制度,领导大于制度现象。员工之间过于信任,过于服从领导,认为领导让干的就没错,在明知道违规的情况下,不抵制、不报告,甚至迎合其办理业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够。对网点负责人的管理不到位现象尤为突出,错误认为主任不管钱、不管帐,做不了大案,从而过于放心,行为排查不到位,以种种理由为借口,不坚持岗位轮换,存在很大风险隐患。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5篇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分析,工程造价是指为建设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工程发承包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1],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特点,即项目需要按照一定的建设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其造价是多次形成、逐步深化、细化和逐步接近实际造价的过程,随着市场机制及法律的完善,目前主要通过竞价方式来形成,作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从施工承包投标开始到项目结算阶段,贯穿于全过程。

从目前的阶段看,我国施工企业对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意识比较单薄,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思维,即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及竣工结算阶段各自为政,技术管理和物资管理各自为政,数字化手段滞后,各种信息传导不畅,风险管理系统信息没有形成,根本上对造价的风险管理缺乏控制力,导致了目前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片面化、碎片化、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提高和加强造价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盈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工程造价风险因素分析

在对工程造价风险管控的过程中,首先需对造价风险进行识别,寻找出其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其风险产生的原因。工程造价风险伴随工程项目的实践过程,影响工程造价的风险因素很多,从施工单位角度来说,可以按照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险角度来分析。

2.1 技术风险

从技术角度来说,首先是设计技术风险,例如设计内容不全,设计深度不够,设计采用过期的规范,因为勘查地质不详细而导致的设计模型及受力计算错误,因为设计未考虑目前施工水平而导致施工不可行等等需要重新设计或修正设计而导致的造价风险;其次是施工技术风险,例如因施工方案不合理而导致的返工或重复施工,应用不成熟的新技术新方案失败,施工安全措施不当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因工期紧张而不顾及工艺流程的盲目抢工等等而导致的造价风险。

2.2 非技术风险

从非技术角度来说,有自然与环境方面的风险,例如恶劣的气候,地震、台风等不可抗力等;有政治法律方面的风险,例如法律法规的变化,工人罢工,战争及骚乱等,有经济方面的风险,例如通货膨胀或紧缩而导致的人工、材料及设备价格大幅波动,有组织协调方面的风险,例如参与各方协调不力而导致的信息沟通不畅、施工项目管理机构散乱导致效率不高而导致的管理费用高风险,有合同方面的风险,总包合同内条款遗漏或明显对施工单位不利的条款约定的风险,劳务和专业分包合同合同模式不当、计价方式与业主支付不相符等等导致的风险,索赔管理混乱而导致的合同纠纷等等,有参与人员方面的风险,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等风险,技术水平不能胜任技术工作等等导致的造价风险。有材料设备方面的风险,例如材料供应不及时而拖延工期,材料供应质量有问题导致的质量问题造成的造价风险,施工设备与设计不相匹配、安装失误而导致的风险,材料管理不善造成过度损耗和浪费的风险等等。

3 控制工程造价风险对策探讨

3.1 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实现造价风险的控制

工程建设具有不可逆转性,作为特殊的不动产商品,工程建设具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决定了任何错误都是额外增加的造价风险,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数字技术即BIM 技术应用逐步推广开来,基于BIM 的5D(3D 实体、时间、WBS)特性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具有先天的优势,利用BIM 的3D 特性,可以将设计阶段的风险提前发现,进而优化设计方案,因设计方面的技术风险降到最低,可以利用BIM 技术虚拟施工,验证施工方案是否可行,进而优化施工方案进行,可以将技术风险导致的造价风险进行排除与管控,利用5D 技术可以从立体维度分解工程,倒排工期,提前进行优化工期,达到工期合理,避免了因工期超期而增加的工期索赔和管理费用增加的造价风险,合理的利用BIM 的5D 技术,还可以利用大量的工程数据建立与成本相关数据的时间、空间、维度关系,数据粒度处理能力精确到各个单体构件,使实际的成本精确分析和控制具有了可操作性。

3.2 通过合理的风险回避与转移机制来实现造价的风险控制风险具有相对性,有些风险对于自己是风险,但是对于其他人(或组织)不一定就是风险,在施工项目时,要充分对系统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对于有些风险无法回避,而自身不能有效地承担时,风险转移就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例如可以进行保险转移,通过购买保险,比如建设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等将本应该自己承担的项目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转移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损失。对于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风险可以进行合理的风险回避,例如通过期货合同可以与材料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可以将材料涨价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回避,对于专业性极强的工程而自己缺乏相应技术的项目分包给专业分包商,可以合理的回避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质量、技术和管理上的风险,例如专业的设备安装和维修等等,从而减轻自己的造价管理风险。

3.3 通过工程组织手段和管理方法来实现造价风险的控制一个项目能否盈利及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在组织,组织是实现目标的保证,组织的好与劣是衡量造价风险管理的一个关键指标。因此,项目团队的建设上,必须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高效、高素质的管理团队,配置必要的专业人员,例如有经验的技术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和组织机构导致的管理失控、混乱和低效带来的造价风险。在建筑工程施工造价管理中利用精细化管理方法能够避免在程序上和过程中犯错,所谓的精细化就是在程序上必须合规、过程中必须规范,时间上必须及时,从而减少工作方法方面的造价风险,达到风险管理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