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汇编7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15 13:2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第1篇高校管理教学改革分析论文摘要:当下,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介质的作用,信息在媒体所构建的平台上迅速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新媒体”的概念。这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的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管理模式论文汇编7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汇编7篇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第1篇

高校管理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当下,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介质的作用,信息在媒体所构建的平台上迅速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新媒体”的概念。这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的结果。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更为明显。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发声源,又是记者和观众。这就使每一个问题或现象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与传统传媒相比,这种传播信息的方式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高校也同样在这种大环境之下经受信息的冲击。大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在不断接受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同时向外部发送信息。新媒体是科技不断发展必然出现的事物,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的校园文化等、学术交流等都存在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新的难度。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对高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引导,是高校教学及管理者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管理;教学

1正确认识新媒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象牙塔相对封闭的教学状态,学生处于信息开放的洪流之中。媒体也不仅仅只是社会和政府的信息发布平台,而是渗透到高校的课堂教学、学生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电脑、手机等一切终端都是信息接收的工具,每个人,每一刻都在跟新媒体打交道。本文将重点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在纷繁的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的社会认识。

1.1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有效引导

高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人才的自身素质,同时提高科研水平。在学生的政治教育方面,高校阶段的学校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信息发展的速度使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着更多的考验。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这个群体更为活跃,他们更有能力及热情去接受新的观念和知识。当新媒体这种信息传播平台出现,就更容易被大学生群体关注。在这个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及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维护社会的道德标准。

1.2加强高校信息交流

我国的高等院校一般采用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不同的学院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独立的院校管理模式形成的基础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的。这种模式的形成有助于发挥各自不同的专业优势,对于管理者来说,既定成熟的管理方式可以被熟练运用,效果显著,管理者的积极性就更高。但客观地说,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是高效的模式,从资源配置到人员安排、部门设置都存在浪费,一些功能的重叠造成高校统一管理的困扰。同时,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知识面的拓展也受到相应的限制。新媒体的介入,使得信息获取的形式更为多样及便捷、内容包罗万象。这必然带来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在高校之间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除了对纸媒的冲击之外,也对高校的管理形成挑战。信息传递便捷,使高校之间的交流更多、更便捷。这种信息的交流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1.3利用新媒体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接受知识快的时期,这个年龄阶段也是性格形成、价值观塑造、追求时尚等的关键时期。传统媒体对于学生追求时尚及丰富文化追求方面的需求满足度不足。新媒体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当前,许多大学生自建了符合自己功能需求网站、社区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日常生活,对新媒体的利用具有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单纯的思想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缺少辨别的能力。如果接受的垃圾信息没有被及时筛选掉,继续形成传播效应,则会带来许多负面的问题。这也是高校教学管理正在面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正确认识新媒体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新媒体既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是一无是处。能有以正确的态度认识新媒体,是至关重要的。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尤其要处理好这一问题。一味屏蔽各类消息不能解决新媒体时代的任何问题,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对新媒体的把控不在于筛选屏蔽一切不利消息粉饰太平。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堵不如疏。新媒体在我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能够及早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高校教学中找到正确的管理方法,使高校教育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平台,使之成为自己的宣传阵地,并且从自身网站建设、微博、微信等平台,做好宣传工作。及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导向,展示自身形象,使新媒体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中一个得力的平台,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正确做法。

3调整应对新媒体的方法

新媒体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展示的是最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必心存畏惧。只是需要掌握正确的利用方法。当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新媒体技术,但目前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者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足,重视的态度不够,另一方面源于管理制度的缺失。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应对新媒体的措施。首先,不断对校园信息接收、发送信息进行审查。目前来看,高校信息审查制度普遍缺失。许多管理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具体的措施可以作为审查的依据及标准。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发展的需求难以与新媒体自身的发展相匹配。因此,完善信息审查制度是当务之急。其次,不断强化校园自身的新媒体建设。校园管理工作应不断适应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趋势。及早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现。第一,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与新媒体相结合,使传播手段得以不断拓宽。第二,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自身的优势,对信息进行有效传播,通过借助互联网,以图像、文字、音乐、视频等不同形式,增加舆论宣传方式的选择多样性。再次,始终坚持既定的原则不动摇。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在充分的肯定新媒体的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其存在的负面影响。新媒体所传播的一切信息,必须与国家政策相一致。这是新媒体管理过程中的明确底线。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应符合三方面的要求,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新媒体从业者不断进行自我审查;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辨析能力,正确辨识信息的真伪。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第2篇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业务模式研究

作者:王雷赵亚楠

会计之友 06期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研投入的增加,科研事业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科研经费产生的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内部审计作为科研经费监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从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遇到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构建更为有效的审计业务模式,以促进科研经费更有效地利用,科研事业更好地发展。

一、当前科研经费审计的背景

(一)科研经费管理失控、部分经费被滥用

当前科研经费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科研经费管理失控,科研经费被侵占,科研经费绩效低下,甚至存在更为严重的科研**问题。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的资金流失在项目之外。20xx月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研经费管理出现过一些问题,甚至是恶性问题,我对此感到愤怒、痛心和错愕”,“我们绝不容忍这些现象,要坚决杜绝经费管理上的问题”(万钢,)。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预算失控是造成科研经费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个科研项目到底应该花多少钱,其应然的预算是多少,由怎样的审查确认机制来确认,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首要问题。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对预算的关注度不够,预算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不到位。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预算编制只是一个形式,没有经过充分的测算或讨论,也没有有效的预算审查机制。预算不合理是造成当前科研项目经费“合规花不完,花完不合规”的根源之一。到了执行阶段,预算形同虚设,当科研资金到手以后,很少有项目组严格按照科研预算执行,随意更改项目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预算失去约束力。如果预算没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后续的监管和控制很难有所作为。

支出管理失控是造成科研经费问题的重要原因

财务管理部门对项目经费支出缺乏实质有效的控制。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主要集中在有关单据合规性的检查上,对相应业务的真实性关注不足,大量与科研无关的支出以劳务费、专家费、交通费、会议费等名义得以报销。而科研管理部门注重科研项目申报、批准,科研成果统计等,并不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也未能对科研支出的相关性进行有效控制。

科研人员的观念、意识和习惯也是造成当前科研经费问题的重要原因

很多科研人员认为经费是自己争取到的,学校提取管理费后便与之关系不大,可以完全归自己支配。很多科研人员觉得在项目中报销个人费用、变相列支人员费用没有什么,特别是在人员费管理制度不合理的情况下,使得这种情况更为普遍。

(二)国家外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各类审计、检查不断增加

科研经费问题引起各主管部门甚至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各主管部门、监管部门都加大了对科研经费的检查和审计。如20xx年6月,科技部、财政部召开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监管暨科技部20xx年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工作视频启动会。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强调“要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明晰部门、地方和单位的职责分工,要加强经费专项审计和巡视检查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经费监管长效机制”(万钢,20xx)。教育部、卫计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都加强了对所管理经费的检查。国家审计署加强了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力度。

各类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教育部、财政部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工作。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全面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

二、当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面临的难点

(一)科研业务管理具有其复杂性

不同于其他业务管理,科研业务管理具有其复杂性。内部审计需要深入了解其事计对象的业务、控制、风险,才能有效开展工作。科研业务有别于其他业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业务过程的不确定性。其他业务比如医疗、培训、建筑等都有业务规范可循,都有各类标准可资借鉴,而科研业务往往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其业务过程和费用开支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审计,都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二)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当前科研经费管理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其内部控制薄弱,“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并不是个别现象。资源有效利用和事业目标实现都有赖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开展更是离不开内部控制,一个缺陷众多的.内部控制会大大增加审计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而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解决又最终取决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有效执行,如何实现这一点,也是科研经费管理与审计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科研经费数量大,而审计力量有限

科研项目种类多、数量大、金额大。在一些高校,每年有几十个科研类别、几千上万个科研项目、十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科研经费。当这些科研经费都需要纳入内部审计范围时,对人力资源有限的内部审计部门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把握科研管理的业务及其内部控制,需要把握其内在特点和规律,需要建立有效的审计业务模式,才能事半功倍地开展审计工作,应对日渐增长的业务需要。这不是简单委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能够完成的,从实践来看,由于社会审计机构对高校业务并不熟悉,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当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研经费审计日渐成为科研经费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内部审计重要业务之一。但在当前实务中,还存在着下述一些问题。

(一)内控关注度不够

很多科研经费审计还只是停留在核查单据层面,没有对科研经费管理业务及其内部控制高度关注。目前,财务部门在核算环节一般只对票据合规性进行审核,内部审计部门如果也做类似工作,则很难发现科研经费中存在的问题,只能是重复劳动。

当前科研经费问题丛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控制失效。内部审计的关键就是要推动三级内部控制(包括校级、院系级、项目级)的落实,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管理责任,而不是替代有关部门履行职责。

(二)整体把握不够

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审计通常局限于单个科研项目,对单位整体科研经费情况和管理状况缺乏了解把握,对单位整体风险和内部控制缺陷缺乏评估判断,项目选取存在被动性、盲目性,既做了一些低效和无效工作,又存在不少盲区和死角,造成审计工作事倍功半,绩效不高。

(三)重点突出不够

很多科研经费审计没有突出重点项目和重点业务环节。突出重点建立在对业务及其内部控制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科研经费数量大,并不意味着其潜在风险大。如有的科研支出主要是设备采购,采购工作又归口管理并有效执行,则未必列为审计重点;
又如有的科研支出,主要是材料采购,其金额未必有设备采购金额大,但材料采购如无有效内控措施,则应列为审计重点。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业务模式

如何满足当前科研经费审计的需求,如何突破当前科研经费审计难点,如何解决当前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从而事半功倍地开展审计工作,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审计业务模式。本文提出的科研经费审计业务模式概括来讲就是:“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坚持三个促进、通过四种方式、搞好五个结合。”

――明确一个目标是指:明确内部审计的建设性目标,科研经费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应注重反映科研经费管理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

――突出两个重点是指:在众多科研项目中,突出对重大项目、重要业务环节的审计,在现有审计人力资源基础上,事半功倍地开展审计工作。

――坚持三个促进是指:通过审计促进内控建设、促进责任制落实、促进经费效益提高。

――通过四种方式是指:根据科研项目不同特点,通过过程审计、事后审计、审计调查、审签四种方式灵活有效、实事求是地开展审计工作。

――搞好五个结合是指:把科研经费审计与学校预算执行审计、学校大额资金管理审计、院系管理审计、管理部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常规审计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整合审计事项,提高审计效率,尽量减少对科研工作运行效率的影响。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应突出一个目标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必须突出建设性、服务性目标。

不同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准确地查出问题,还需要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需要想方设法完善内部控制、治理过程。正如国际内部审计概念所言,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业务,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并促进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过程的有效性,从而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内部审计被视为帮助改善治理、支持关键治理程序的最合适职业。内部审计已经由原先的仅为管理服务转变成为整个组织实现有效的治理提供服务。这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是完全适用的。

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明确目标,突出建设性和服务性的作用。一方面,促进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院系、项目组完善管理内部控制,促进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另一方面,通过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对管理控制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对经费使用不当行为进行纠正,确保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应把握两个重点

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抓住重点落在实处,涉及面广、项目众多的科研经费审计更是如此。具体来说,应抓好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两个重点。

重要项目

项目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金额较大;
二是指性质重要。

在金额方面,不同单位可以根据单位具体情况确定重要性额度。例如,某985高校每年有新增科研项目约5000项,其中年度项目拨款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约800项,500万元以上的项目约30项,1000万元以上的约10项。抓住主要项目,可以通过较少项目数量覆盖较大项目金额,如在上例中,50万元以上项目数占到总项目的15%,但其对应金额却占到70%。

在性质方面,关注度高、社会影响较大的项目应作为重点,比如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一般应作为重点。

重要业务环节

重要业务环节是指容易出现差错和问题的地方,包括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这些地方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管理控制缺陷,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可能会产生问题,甚至违法违规行为。

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业务环节:

(1)经费转拨

在经费转拨环节,有的项目伪造虚假经济业务套取资金,有的项目将经费转拨到项目负责人自己控制的公司,有的项目外拨测试费异常,缺乏合理依据。对于科研经费转拨的控制,有些学校还没有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

(2)设备、材料采购

在设备、材料采购环节,有的项目材料采购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有的项目利用材料采购套取资金。有些学校还没有建立设备采购、材料采购的归口管理。

(3)劳务费开支

在劳务费开支环节,有的项目虚列参与人以劳务费名义套取资金,有的项目采取各种方式在业务费中列支人员费。有些学校还未对劳务费开支建立有效的管理控制。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应坚持三个促进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科研经费审计不能局限在对财务、会计事项的审计上面,要想促进科研经费问题的解决,必须从管理控制机制入手,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具体来说,就是要促进三级内控落实,促进经济责任履行,促进资源绩效提高。

促进三级内控落实

科研经费问题的解决,完善内部控制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就高等学校而言,应完善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级内控。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三级内控落实。

(1)校级内控。校级内控是学校层面关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控制,主要由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设计和实施,包括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院系科研经费管理进行指导、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进行指导、对科研经费支出进行监管等。

校级内控应注重预算控制,财务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支出预算的编制,科学设置预算科目,使得项目预算更具有可行性。科研管理部门应同项目管理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就预算制定方面提供全面指导,如有条件应进行科研项目效益分析和预测。除此以外,校级科研经费的管理还涉及到成本的划分问题,国外有些高校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细化科研成本,按规定将经费预算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同时对两种成本的比例作出明确规定。比如德国针对科研项目的核算研发了一套成本核算的软件,核算的范围包括人员成本、资源消耗成本、运行成本、仪器设备成本等,有助于科研成本的分类归集,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李芸,20xx)。

(2)院系级内控。院系级内控是院系层面关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控制,包括设计本院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执行国家和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本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进行指导、对本院科研经费支出进行监管等。

院系级内控直接面对各个课题组,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管理的相关性更强。一般来说,院系应设置相应的科研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学院整体科研工作,由科研秘书承担科研管理的日常工作,与校级的科研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部门进行工作对接,确保科研项目管理相关的制度、流程、规范、预算、合同、会计准则等得到遵守和落实,同时为科研项目组在理论和实务层面提供有效的指导。院系级内控对于把握科研项目进度、控制科研项目开销有着更多的发言权,作为学校和科研项目组之间的纽带,院系级科研内控应该对该院系所有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良好的科研环境与有效的院系级科研管理密不可分。

(3)项目级内控。项目级内控是项目组层面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控制,是项目组的自我控制,包括设计本项目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执行上级有关管理办法、对本项目科研经费支出进行管理控制。

项目级内控是落实三级内控的基础和关键。对于一定金额以上的项目,如果各类管理,包括资产采购、转拨合同、常规报销等只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势必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因此,强调项目级内控,要做到各个职能合理分工,对各类事项分别授权,各项费用的支出经过各级人员的审核签字后方可执行,这样在项目一级便可做到内部制约,减少问题的产生。对于金额较小的科研项目,可以设计简易、必要的内部控制程序。

三级内控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科研经费问题的产生,目前已在一些高校实施并取得成效,比如香港科技大学的科研管理机构就分为校级、院级和系级三级管理。校级科研管理依靠研究和发展部。在大学教务委员会和各学院院务委员会下,设有常务研究委员会,负责制定大学和学院的研究计划、审批科研项目、分配研究经费等,各系中也设有职能近似的组织(江天仿,)。

学校审计部门应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三级内控的监管,促进三级内控的落实,主要工作包括:

1)促进学校和相关部门、院系、项目组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使得内部控制设计“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相关管理办法详细、明晰、宜于操作。

2)促进相关管理部门、院系、项目组切实执行内部控制,确保内部控制落实。

3)对三级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检查测试,并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督促整改落实。

促进经济责任落实

(1)促进相关管理部门责任的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在科研经费监管体系中应促进相关管理部门履行职责,落实管理责任,而不是替代相关管理部门履行责任,这在科研经费过程审计中尤为重要。

内部审计部门应促进管理责任细化、落实,确保校级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科室,对管理的衔接部门应特别关注,并通过对管理责任的定期检查促进管理责任的落实。

(2)促进院系管理责任的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应促进院系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其应当承担的科研经费管理责任。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帮助院系建立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更好地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优化政策执行,强化管理效果,提高资源绩效。

内部审计部门在对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注重对科研经费管理责任的审计。

(3)促进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的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进项目负责人了解其所承担的直接经济责任,并通过对科研项目的审计促进项目负责人经济责任的落实。

促进资源绩效提高

从投入产出角度考虑,科研经费投入应有相应的产出,产出若大于投入则说明投入是有绩效的。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无法对产出进行精确的货币计量。对于科研项目绩效,可以从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果两方面来分析。

(1)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利用效率是指所投入的资源是否存在着闲置或低效,如果存在闲置或低效,则这部分资源投入是无效率的。如对某985院校的审计中发现某大型仪器在购买一年之后便被闲置,根本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对固定资产的盲目购买、重复购买、结构不合理购置都会造成这种现象。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物轻人”,“重投入、轻回报”的思想,对已经购置的资产缺乏有效管理,对是否应该购置某类资产也缺乏论证,结果就是科研经费的效率损失。

关注资源效率应关注以下问题:第一,科研项目中相关资金支出和资产的采购是否真实合理。某些仪器设备投入是否必要,是否在项目预算范围内。第二,科研项目中相关资产的存储是否合理。所购固定资产是否纳入学校统一管理,所购材料、低值易耗品是否登记入库,进行专项管理。第三,科研项目中相关资金资产的使用及后期处置是否合理。

(2)资源利用效果

科研产出很难采用货币计量,无法直接与货币投入进行对比,对绩效的衡量可以采用目标实现程度这一指标,即在项目实施之前所设定的计划、预期和可行性等。目标可能是近期的也可能是远期的,所以在评定资源利用效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客观环境的变化对既定目标的影响,以及各种目标的可测量程度。

科研成果评价大多数情况下依赖两个要素:同行评议和市场承认。应用学科以科研转化成果和效益衡量;
理论研究则多靠同行评议,对同类项目的产出效果进行横向对比;
基础型学科应考虑到长期性,不能单纯以科研成果来衡量。此外,目前理论界还对科研项目绩效在建立一些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开展计量分析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数学模型进行绩效评价,比如基于知识生产函数(KPF)的扩展改进的科研绩效评价模型和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型(陈国兴、张浩江,)。这些模型还处于探索阶段。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应综合运用四种方式

高校科研经费项目数量多、种类复杂、金额大,在开展审计时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分类管理,突出重点,提高审计绩效。

审计调查

审计调查是把握整体情况的手段,也是内审机构运用审计手段参与科研经费监管的方式。通过审计调查,可以集中精力摸清科研经费的整体情况,区分重大、重要和一般项目,揭示重大风险和漏洞,为接下来安排审计任务做准备。审计调查可以对审计的科研项目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归纳和综合反映,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提高项目本身的绩效提供合理的依据。相对于其他审计方式,审计调查针对性更强,能进行整体性把握,审计方法较为灵活。

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学校科研项目整体情况、科研管理状况等做全面审计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科研管理的业务、控制、风险,总体把握内部控制缺陷和系统性问题,为制定科研项目审计业务战略奠定基础。

过程审计

过程审计相对事后审计,能够更好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直接提高被审计项目的效率和效益,控制潜在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过程审计介入科研项目过程监管,充分结合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的优点,缺点是成本较高。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可突出重点,对重要业务环节进行过程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应结合学校特点,确定过程审计的范围,例如对一定金额以上的转拨事项、一定金额以上的采购事项等。

结果审计

结果审计可以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的审计,并从中发现问题督促项目组整改。相对于过程审计,结果审计从科研项目结果入手,以查漏补缺和防止舞弊为主,充分发挥事后审计的威慑作用,效率较高。

内部审计部门对一定金额以上的科研项目(如50万元以上)应逐步扩大结果审计的覆盖面,加强审计监管。对项目中风险较大的开支项目,应重点审计。

科研经费审签是按照目前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方式之一。根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结题时需要有项目经费收支的财务决算报告,审计部门应对经费使用情况审核签字。不同单位在对科研经费审签时,审查的深浅程度不一。

内部审计部门应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审签的业务方式,做到相对有效的控制,起到对科研经费的监管作用。

总体来看,四种审计方式各有侧重,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统筹考虑,综合运用。

(五)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应做好与其他审计的五个结合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做好与其他五类常规审计的有机结合,包括学校预算执行审计、学校大额资金管理审计、院系综合管理审计、管理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从而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不断提高审计绩效。

在学校预算执行审计中,要把科研经费纳入总体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

在学校大额资金管理审计中,本身就包含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是科研经费监管的重要一环,应从资金支出角度严格把关。

在院系综合管理审计中,应把科研经费管理情况作为院系管理情况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科研经费院系级和项目级内控的完善和落实。

在管理部门内部控制审计中,应对相关管理部门科研管理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促进管理部门有效地加强监管,更好地提供服务,促进校级内控的完善和落实。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对相关管理部门、院系负责人科研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切实落实经济责任。

总而言之,高校各有特点,科研经费的总体金额和结构分布有所不同,内部管理体制也千差万别,对科研经费的审计不能一概而论。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应明确内部审计服务性目标,明确当前科研经费审计的业务定位和业务模式。促进三级内控、落实经济责任是解决当前经费管理问题的有效手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同时,通过突出重点,综合运用四种审计方式,做好各类审计的结合,有效提高审计绩效。内部审计应积极融入科研经费监管体系建设,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以落实内控为主要抓手,以促进发展为根本宗旨,努力推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完善。

作者介绍:王雷,赵亚楠,北京大学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第3篇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分析论文

一、沈阳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外部性分析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外部性

西方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外部性经济”这一概念,其学生庇古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将“外部性经济”这一概念发展成了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市场以外的方式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位置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人们进行经济决策时所依据的价格,无法准确反映经济交易的全部的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由此将导致价格信号失真。而依据失真的价格信号所做出的经济决策,将使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有效状态,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当外部性存在时,作为经济主体决策基础的边际私人成本或收益将会偏离时间的边际社会成本或收益,从而导致经济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而做出的决策与社会的要求相背离,进而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受到影响[1]。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当存在负的外部性时,产品的供给是过剩的,当存在正的外部性时,产品的供给是不足的。

本文所指的高校体育场馆的外部性主要是指高校体育场馆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未能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出来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2]。

(二)沈阳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外部性分析

首先,推动“以馆养馆”和“全民健身”。为了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国家向高校投入大量教育资金帮助高校发展,但是这些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资金不足依旧是限制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沈阳高校体育场馆闲置率一直很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高校体育教师也没有机会在高校体育场馆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因此,沈阳高校体育场馆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可以在闲暇时间对社会体育爱好者开放使用,为周边社区举行大型比赛提供运动场地。另外可以在节假日利用师资开办各类的体育运动班,如羽毛球、网球、篮球等项目。学校可以按比例分成,这样学校不但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以馆养馆,还可以促进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三得。

其次,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沈阳高校体育场馆不仅能满足学校师生的健身需要,而且能够满足高校周边社区群众的体育锻炼需要,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城市功能中包括体育功能,而城市体育功能的主要载体正是高校体育场馆,高校体育场馆的良好运行与发展能够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同时,高校体育场馆一方面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扩展沈阳这座城市的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调整。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周边区域交通状况,协调校园与城市间的关系。

再次,促进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场馆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所需的训练场地和空间,保障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正常训练。通过在沈阳高校体育场馆中科学和系统的训练,学生们的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能够得到质的提高,使比赛成绩实现飞跃,促进沈阳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也为沈阳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优秀的后备力量,保证沈阳竞技体育事业长盛不衰。

最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高校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有效的运营使用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竞赛表演、健身娱乐市场的蓬勃发展。高校体育场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为体育场馆周边地区服务业带来广大客源,如促进交通、旅游、餐饮、服务、商业等行业的发展,可为沈阳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全运会沈阳赛区高校体育场馆分布情况

第十二届全运会已于在辽宁举办,省会沈阳市是这次体育盛会的主赛区,柔道、跆拳道、举重等22个比赛项目落户沈阳。为了办好第十二届全运会,沈阳赛区财政拨款改建、新建了近40个体育场馆,地点主要集中在浑南新区、东陵区、沈北新区三个地区。高校体育场馆承办全运会比赛项目在历届全运会中已经屡见不鲜,并且成功的完成了全运会的承办任务,在十二运中沈阳市的7所高校承办了8个全运会比赛项目[3]。

沈阳市高校新建、改建的体育场馆为:沈阳医学院体育馆、沈阳农业大学体育场、沈阳工业大学体育馆、沈阳大学体育馆、辽宁大学体育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沈阳农业大学禾丰体育馆、东北大学刘长春体育馆8个体育场馆。承办项目包括排球(女A组)、七人制橄榄球、举重、柔道、武术套路、击剑、跆拳道、艺术体操8个项目。

三、高校体育场馆赛后运营模式及弊端

(一)体育场馆由体育系(部)管理

大多数高校对体育场馆的管理采取这种管理模式,在管理运行中方便了学校的教学管理,但是也产生了很多弊端。体育教学系(部)是教学单位,其主要职能是负责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体育场馆需要专业化的团队来管理,它不仅要求具有专业体育场馆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管理层人才,还需要具有认真负责的保安、保洁和专业的体育器材维修工人。体育教学系(部)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教师大多具有专业的体育运动技术,但是对体育场馆管理知识缺乏了解,不适合做体育场馆专业化团队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体育教学系(部)的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很难做到“教学和场馆管理兼顾”,很有可能是两头都在抓,而结果两头都没有抓好。在体育系(部)管理场馆的学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使用多、养护少、体育场馆设施日见损坏”。

(二)成立场馆管理中心,走专业化管理道路

成立场馆管理中心是借鉴国外体育场馆管理经验的结果。场馆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专门负责全校场馆的日常运营使用与维修,实现体育教学与场馆管理的分离,使体育系(部)能够解放出来,专门负责学校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我国体育院校采用场馆中心模式管理学校场馆的越来越多。

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体育院校拥有大量高质量的场馆,管理不善将会导致场馆的闲置浪费,成立场馆中心有利于场馆的科学高效管理。另一方面,体育学院拥有很多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专家,他们在场馆管理方面具有专业的知识,在场馆对外开放管理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通过场馆中心模式对学校场馆进行管理,使学校场馆管理的井井有条,场馆得到及时维护,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的保值,使体育教学部得到解放,可以使体育教师专心于体育教学的管理。

(三)混合式管理

混合式管理模式是对体育系部模式和场馆中心模式的综合。即是一部分场馆主要用于教学,归体育系(部)管理,一部分场馆主要用于经营,归校办产业部门管理。混合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场馆闲置浪费的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遇到教学场馆维修改造情况下,经营性场馆需要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但是因为学校场馆由两个管理中枢来进行管理,很难做到及时的协调和沟通,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另外,混合式管理会导致场馆资源整合差,经营场馆“人满为患”,教学场馆“人丁稀少”,不符合场馆管理专业化的要求。

四、基于外部性理论的沈阳高校体育场馆赛后运行模式探索

(一)造福全校师生,推动全民健身发展

为了保证全运会的顺利召开,我省投入大量资金在高校中建设全运场馆。全运会结束以后,这些场馆便留给高校使用,造福全校师生。沈阳高校拥有了这批高质量的大型场馆,使高校师生能够在舒适的运动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课余锻炼是对课堂体育教学的合理补充,拥有了这批高质量的高校体育场馆以后,学生们可以不再拘泥于每周一节的体育课,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锻炼欲望和锻炼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在成立场馆中心以后,沈阳高校全运会场馆还可以适当对外开放,不但可以实现沈阳居民健身的社会价值,而且还可以解决沈阳高校体育场馆在全运会后的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打造品牌体育赛事,推动服务业发展

全运会后沈阳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全民健身的情况下,可以引进和创立自己的品牌体育赛事,打造赛事的主场。例如沈阳农业大学橄榄球场是辽宁省数一数二的高质量橄榄球场,在全运会以后可以将辽宁省橄榄球队引进到自己的场地,作为省队的主场和训练基地。同时,也可以申请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大型橄榄球体育赛事,这样不仅推动辽宁省橄榄球项目的发展,而且提升了高校场馆自身的知名度,可谓一举两得。

通过引进和举办品牌体育赛事,可以吸引企业与赞助商投资与引进商业赛事,使体育产业和服务业结合,形成一条龙服务,这样可以为高校体育场馆周围的`辐射区域带来大量的消费群体,从而促进交通、旅游、餐饮、服务、商业等行业的发展。例如高校体育场馆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包括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观众在内,通常会有近万人甚至十几万人汇聚高校体育场馆,而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吃、住、行、游览的需要,就应有充足的饭店、宾馆、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服务业。此外,还可以加强多角度宣传和强化群众健身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促进沈阳市服务业的发展。

(三)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提高场馆设施经营管理的专业水平

专业管理人才是沈阳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只有具备了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平管理队伍,沈阳高校体育场馆赛后的充分利用才能得到保证。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师缺乏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赛后合理利用和维护。

因此,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建立专业管理团队是提高高校场馆运营效率的关键,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聘请场馆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才。二是将本校的管理人才派到国内外场馆管理运营效率高的高校学习专业化的管理方法。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场馆管理队伍是沈阳赛后高校体育场馆得到充分利用的根本保证,它既可以满足高校体育场馆体育教学的需求,又可以满足周边市民全民健身的迫切需求[4]。

(四)推行企业管理模式,开展综合经营服务

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是在满足学校正常体育工作的基础上,为缓解社会体育场馆短缺的矛盾,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弥补体育经费而采取的一种收费开放体育场馆的行为。在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前提下,走企业管理模式道路,实现高校场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合建、合营等方式将社会力量吸引到沈阳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中来,既减轻了学校建设、运营和养护场馆的成本,又提高了全运会后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还可以集团化引进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逐步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增加经营的效益[5]。

在集团化经营的过程中,可以发展会展产业、组织展会、文艺明星演唱会、各类群众体育项目学习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户外广告、企业冠名权、房屋出租等多元化经营模式。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第4篇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1998年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自此以后,国家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是各种创业大赛已经常态化,参赛高校数量越业越多。二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进展,出现了一些创业成功案例。从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不太好,不能够满足创业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有:首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大多持促进就业的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是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有甚者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缺乏对创业本质的认识,这种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企业家精神,不能胜任自主创业的需要。其次,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水平有待提高。理论化的说教过多,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创业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适用性差。教师大多是兼职的,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教师缺乏。

2、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主要类型

创业教育模式按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本文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指微观模式和宏观模式。

(1)微观模式。微观模式主要强调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体,高校从课程设置上下功夫来提高创业教育质量。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双课堂教育模式为代表。第一课堂采用创业教育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他们的创业知识。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与企业家、创业人员等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增强创业实践能力。

(2)宏观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创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它以温州大学为代表的校企联合模式模式为代表。吸收全校学生参与各种创业班,除了参与创业工作室、创业中心和创业园的创业实践外,还可以参与高校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创业,强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3、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应以高校为主体,协同政府和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创业教育。

3.1高校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3.1.1教育对象高校创业教育在对象的选择上采取有层次教育方式。在创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面向全校学生,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于创业意识强烈、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商学院等专业院系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训课,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业技能,有能力组建创业团队,模拟或实际参加创业项目。

3.1.2教育内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业理论课的设置上,一要因材施课。要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合起来。这样,学生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更容易创业成功。二要结构合理。创业基础课要把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融入其中,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创业选修课以提升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为创业实践做直接的理论准备。在创业实践课设置上,一是要提高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二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基地。从资金、场地、项目、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便利,与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1.3教育方法首先,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途径。在创业基础理论方面,把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课程供同学们选修。鼓励创业教育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内容与方法;
在创业实践方面,将学生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建立个性化的创业实践基地。其次,课堂教学上,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在线课程,实现课程对全校学生的开放。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互动,充分吸收并升华创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改变以往单调的理论说教的教学方式,向讨论式教学、小组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转变,发挥学生在创业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2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协助作用

3.2.1政府首先,完善激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不仅要从金融、税收、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还要完善大学生创业在项目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优惠政策,建立以大学生创业为出发点的激励政策体系。其次,政府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政策的宣传。让各种优惠政策深入人心,让大学生在创业时,了解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并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政策。最后,政府要严抓政策落实。对执行政策不力的机构和个人进行惩戒,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3.2.2企业企业是创业的一线,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地。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的途径,一是通过大学生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流程,了解竞争对手和相关产业链,掌握企业所处的大环境,掌握创业成功的条件和因素。二是吸引企业创业者和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业务培训,传播创业经验和创业技能。

3.2.3个人吸引知名企业家和校友创业者到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另外,吸引他们从资金上支持创业教育,以他们的名字建立各种创业基金,从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和场地上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萍.地方高校创业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xx,(3):12-14.

[2]陆苏华,汪福俊.[J].中国集体经济,20xx,(36):141-142。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第5篇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的发展与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当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发展程中需要培养更多特殊教育人才。本文对高校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高校教师队伍质量。

关键词: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1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是特殊教育过程的引导者,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态度、教学技能、甚至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特殊儿童的康复与成长,并最终影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强调“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神圣事业”,召开了全国特殊教育会议,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方案,这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特殊教育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长期以来,从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机构到教育实施部门的学校,从社会的公众认识到残疾人的家庭,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期望值不高,对残疾人教育的认识和对残疾人潜能认识不足,总是拘禁在‘残疾’、‘缺陷’上,而不考虑如何将残疾儿童培养成才”。[1]思想观念滞后,这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导致目前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呈现“数量少,质量低,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等现状。再者,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的专业,尤为强调临床实践和实训能力的培养。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较晚,各高校大多处于摸索、模仿、借鉴阶段,培养的特殊教育人才与现实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一直以来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的专、精、深,人才的培养比较单一;
而且从高师特殊教育到特殊教育第一线师资之间间接性环节过多,学生所获的也多为间接性知识,缺乏从事特教工作的直接经验,实践能力较弱;
此外,当前高校特殊教育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还比较薄弱,很多特殊教育教师缺乏探究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与其他专业的教师接受的教育一样,没有体现出特殊教育的特点,没有对特殊学校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这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第6篇

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管好用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任何大的举措都涉及国有产权管理和变动,构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但是,长期以来,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程度不同地存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产权关系不清,财产账实不符,账外资产量大,管理松驰,资产利用率低,处置随意性大,国有资产被无偿占用,浪费、流失严重等问题。本文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账实相符问题,结合本地实际谈一些肤浅认识。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受习惯势力的影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一些单位没有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有制度也不认真执行。账实不符、帐外设帐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单位资产管理不规范和混乱。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购置和无偿调入,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拨款的使用和资产的利用效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导致部分资产长期闲置,甚至浪费和流失。

(二)大量资产闲置,使用效益低下。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大多数是由财政拨款单位使用,而财政拨款及决策时对单位资产存量、变动情况都不作内容审查,资产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之受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资产被人为地分割在各部门封闭运行,而不能随事业的发展变化作相应流动,致使资产闲置与资产短缺并存,资产的总体营运质量低下。

(三)产权意识淡薄,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严重侵犯。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国家所有,它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人不能私自占有和使用。但目前相当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产权观念,视国有资产为部门、单位公有,随意处置、转让国有资产,严重侵犯了同有资产的权益。一是有的单位在办实体和第三产业过程中,把国有资产无偿划拨归集体使用,既不缴纳资产占用费,又不缴纳资产租赁费,无偿占用和使用国有资产,甚至化公为私,个别人利用职权索取资产使用者的“好处费”;二是有的单位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目无法纪,不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随意处置或私自作价处理,将非法处置所得转入单位“小金库”,甚至装入个人腰包;三是有的单位集体私分或变相私分国有资产。

(四)“非转经”资产监管不力,损失严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将一部分相对闲置的国有资产以投资、租赁、入股、承包等形式进行经营活动,这对盘活现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以及缓解单位经费不足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认识滞后,管理松弛,导致“非转经”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五)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措施建设滞后于资产质量、数量、结构的变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规章制度,但这两个办法主要是针对存量资产的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形成和配备两个重要环节都没有作出规定,无法实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督、管理和科学配置及高效使用,因此必须对现行管理办法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登记制度。行政事业单位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包括用各种资金购置、自制、基建投资、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等取得的固定资产,都应登记入账,包括登记总账、分类明细账和填写实物登记卡片,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不应存在账外资产。对大型、贵重、精密仪器、没备,要按台、件建立技术档案。各单位对固定资产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清点,每年必须全面清点一次,对存存的问题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入库验收、保管、颁发使用、检查、维护的制度和办法,加强管理。对大型精密的贵重设备仪器,要制定操作规程,指定专人使用维护,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损坏损失赔偿制度。对造成损失、损坏和浪费的要追究责任,区别情况进行处理。属于工作欠误造成损失浪费,应由过失人予以部分或全部赔偿;属于**、谋取私利等造成的固有资产损失,应按姚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先薄政府采购制度。近年来,一些财政部门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相继开展了政府采购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进入政府采购的单位还不全面,采购的商品单一,相应的采购制度和政策法规还不健全;限制了政府采购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建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机构。

对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新购新建的资产,应先从现有资产中凋剂。可以运用拍卖、联营、租赁等形式实现资产的流动,激励与惩罚措施相结合,促使资产占用单位及时清删闲置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据此,应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集中处置与调剂转让市场,将行政事业管理与市场经营两种手段有机结合,制定与单位经济利益挂钩的资产处置办法,鼓励各单位将闲置资产拿出来进行交流,通过所有权变更或使用权转让等方式,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源。

(三)创新“非转经”国有资产的管理形式

所有权的集中化管理。改变目前这种财政资金拨付到单位后转化为实物资产,该项资产则为使用单位终极所有的现状,明确占用单位只具有事先与国资部门约定好用途的使用权,委托管理权,而不拥有所有权。所有权应集中于出资人即政府。从根本上消除旧体制下所有权执行主体多元化所带来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弊端,在制度上硬化所有者对使用者的制约。

使用权的动态化管理。即政府可以依据各单位的实际需要情况与实际占用使用情况,随时进行调剂使用。在国资部门内,设立国有资产总台账、“国有资本金”专户和受托管理、使用部门的分户账,记录实物资产总量和分布状况,并进行微机信息化系统管理。

收支的预算化管理。资产管理和配置的优化,还应同财政预算收支分配统一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转经”的问题。第一,国有资产的闲置,也是一种浪费,财政(国资)部门应支持使用部门在完成职能的前提下,将闲置的资产通过“非转经”的途径创造国有资产收益,这些收益允许占用单位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用于职工的福利,除此之外,全部进入单位收入的预算盘子。第二,各单位在编报支出预算同时,填报占用资产使用权的再确认申报表,国资部门在核实支出项目的合理性的同时,查验各单位占用的各项用途的资产存量状况,并加以对照,从而发现某些资产占用量是过多或不足的确切数额。如果过多,则不仅仅不必分配给新的支出款,反而还要将其多余的资产进行重新调配,调剂给需要的单位,用以抵冲所需增加支出的财政资金,从而可以极大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果,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组合,进而相应节的.财力。

(四)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有效使用。从理论上讲,现存资产是以往资源配置的结果。因此,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要做到合理配置,首先要规范资产的形成过程,具体讲,就要按照行政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配置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要建立起规范的闲置资产调剂机制,加快资产的合理流动,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资产原拥有单位换来一些经济上的收益,同时对国家来说则可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真可谓一举三得。有效使用是指在资产使用期限内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节约使用是指以最少的资产占用量完成最大限度的任务量。这主要是由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的较大需求与财政预算资金有限供给间的矛盾所决定的,而且这种矛盾在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资产的节约有效使用就成为现实的唯一选择。

(五)规范资产处置行为。任何单位及个人,只要涉及处置国有资产,都必须报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经中介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鉴定,通过公开拍卖的形式,公开、公正地处置国有资产。将处置资产的收益和收入上缴“国有资产”专户,统一集中管理,用于资产更新、重置,扩大再生产。

(六)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强化财务监督,建立资产审计登记制度。坚持资产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经济资源,是执行行政事业职能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单位家底不清,资产流失,就容易滋长。对此,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处理好管钱与管理的关系,扭转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错误思想。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第7篇

一、行政权力占主导的管理模式

高等院校行政权力方面的管理,是高等院校要达到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根据某种特殊的制度并且采用某种特殊的方法,从而达到管理和行政的职能,在次基础上领导学校的师生和,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充分的使用,并且完成学校的任务达到预定的目标[1]。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和科研活动是具有非常好的帮助性的,也是保证高等院校进行有效的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行政权力主导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在学校解决行政方面的事务和学术上面事物上要经过管理层的行政决定,并且使用行政的`权力,从而达到对学校有效管理目的。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突出行政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进行决策的进程中,如果具有行政调控原因,进程会得到相对较好的控制,并且还会使得决策的有效率的进行。缺点是1)使得专业人士的积极性不能全面的突显,在行政管理的进程中会因为行政人员在解决学术事物方面具有专业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偏离学术的目标。2)行政权力主导的模式中,有很大的可能会激发工作者的对抗情绪,从而对教学工作的惊醒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二、学术权力占主导的管理模式

学术权力主导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学术方面人才主要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做出有效的评价、职务上的晋升、对专业人才的聘请、确立科学的评价制度等等专业化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依据学术界公开认同的规则和多年来形成的评价制度,并且尊重学术研究的规律,再次基础利用学术权力在学术事物中开展的学术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的管理主要人物是具有学术权威的学士和团队。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在研究性的学校中较为常见。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1)对学术的权威和实效性的突出有很大的帮助。2)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学术的专业性能够具有比较好的保证。缺点是:1)由于管理经验的不够,有时候会在使用学术权力的过程中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会因为教授的权力过于集中,对高等院校学术自由、民主和创新的发展具有不好的作用。

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互相渗透的管理模式

因为行政主导的管理和学术主导的管理都具有很多缺点,所以,就有很多专家提出了把这两种管理模式进行互相渗透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学术团队具有学术方面的权力而且在学术团队中,还允许有行政人员参与,行政团队有行政决策方面的权力,而且也允许相关的学术人员参与行政团队的决策,这种相互渗透的管理模式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互相配合使用的实现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这种管理模式和目前在很多高校实行的“校党委的领导,行政部门的负责,教师人员教学”的模式是一样的[2]。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于前面两种管理模式的缺点太多而提出的,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解决目前高校之中的权力斗争,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能够相互监督,互相督促,让每个人都能做好本职的工作。但是这样的管理模式,管理层的人员精力大部分时间都是放在如何进行权力的分配上,很少集中精力做好自身的工作。甚至还会出现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情况。

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互相平衡的管理模式

随着高等院校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内分工也逐渐的细密,学术团队和行政团队组建、人员的分配和划分都具有比较好的规划。也正因如此,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平衡的管理管理模式也随之出现,这种管理模式是学术部门做好学术部门相关事物,行政部门做好行政部门相关的事物,两者互不干预,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逐一的展开。这种管理模式起初的时候,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这种管理模式时间的增长,问题也就会逐渐的体现出来。随着时间的增长,会使得高校内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界限管理模糊,相互交织,从而造成责任不清楚,互相越位不利于高校的管理和发展[3]。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当前高校发展的管理模式做了具体的研究,并且对这四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做了简单的介绍,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互相渗透的模式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不管是哪种管理模式,主要还是要看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如果没人个人都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勇敢的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对高校的有效管理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